《核动力工程》的网站和投稿方式(在线、邮箱)
《核动力工程》通信地址:成都436信箱32分箱邮箱:610041
联系电话:028-85903890,85903893
E-mail:jnpe@npic.ac.cn
一般通过邮箱投稿,杂志社没有专门的主页。
具体网址:http://www.npic.ac.cn/st1-kwjs-kwjs.shtml
总站:http://www.npic.ac.cn/index.php(需点下面的“刊物介绍”)
具体介绍如下:
主管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编辑单位:中国核能动力学会《核动力工程》编辑部
国内刊号:CN 51-1158/TL
国际刊号:ISSN 0258-0926
邮发代号:62-178
定价:30元/期
《核动力工程》是经国家科委批准,于1980年2月创刊的正式科技期刊,是中国核学会核能动 力学会的学报,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综合介绍国内外核动力科学技术在理论研究、实验技术、工程设计、运行维修 、安全防护、设备研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快我国核动力事业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主要读者对象为:从 事核能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以及关心核能事业发展的有关人员。
主要栏目:
安全与控制
反应堆物理及其设计、计算
核燃料及反应堆材料
结构与力学
热工与水力
设备设计与制造
运行与维护
获奖介绍:
2011年全国能源类优秀期刊二等奖;
2000年四川省第二届优秀期刊一等奖(含社科类);
1997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国防科工委优秀国防期刊奖;
1995年四川省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1995年四川省首届优秀期刊奖(含社科类);
1995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四川省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1992年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1992年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一等奖;
1991年国防科工委优秀国防期刊二等奖;
1991年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0年四川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
收录与索引:
《核动力工程》被确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的统计源期刊;
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
收录进《工程索引(E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报刊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核科技文摘》、《动力机械文摘》、《 国际核情报系统(INIS)》
投稿可登陆万方数据库,查看该刊相关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投稿信箱等),投稿前建议先电话咨询。
如还有问题请继续追问,谢谢!
就业方向上是在核工程和核技术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应用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热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基础理论,接受核工程与核技术实践培训,具备从事核工程实验研究、设计与施工、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核技术。
再者从事与现代物理技术和信息技术(IT)密切相关的领域和部门。包括环境、医疗、卫生、国防、工农业、核电工程、核电、核供热等科研设计单位(站、厂、所、所)的政府部门、规划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以及常规火电厂、工矿企业、大专院校从事研究、规划、设计、建设、核电站运行管理及设备制造、研发、技术咨询等工作。
其次从事核动力工程与核能利用、核技术与应用等。除研究核物理和核反应堆物理与工程外,还研究辐射探测与核电子学、核材料学、核医学、等离子体物理和聚变工程、粒子加速器物理和同步辐射光子科学等。进入大学,很多物理知识要从零开始学习,更加深入。电磁学、力学、热学和量子力学等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结束后,还将学习核电子学、加速器物理、反应堆物理等核心专业课程。
要知道的是核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医疗卫生产品的高效消毒和灭菌。然而,核能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毁灭: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造成的恐慌阴影仍笼罩在人们的脑海中。由于核能技术的特殊性,我国各高校开设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涵盖知识面广、知识密集、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所以对于专业的要求很强。
随着会议的组织越来越乱,很多朋友在寻找相对比较好中的SCI和EI期刊.自从DCDIS和LNCS被踢出SCI后,特别好中的SCI基本没有了.所以要发SCI期刊,文章还是确实要有点东西的.
而EI收录的期刊里,有些是比较容易发的.
Academy Publisher(http://www.academypublisher.com/index.html)出版的五种计算机相关EI期刊: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JCM, ISSN 1796-2021)
Journal of Computers (JCP, ISSN 1796-203X)
Journal of Multimedia (JMM, ISSN 1796-2048)
Journal of Networks (JNW, ISSN 1796-2056)
Journal of Software (JSW, ISSN 1796-217X)
这五种期刊基本成了会议组织者赚钱的工具.以Journal of Computers为例,09年到目前为止出了11期,其中7期是Special Issue.每一期文章数量在8-16篇之间.每篇文章要求8-12页.
还有两个经常为会议服务的EI期刊: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这两个期刊,有时候你交了钱说没收到.有时候出本Special Issue能有近千页.好在,只要发了,就能EI.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本人不建议研友发这些好中的EI期刊.如果文章真有东西,就去发SCI.如果为了快点毕业,可以适当灌水.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自1965年建院以来,已经形成包括核动力工程设计、核蒸汽供应系统设备集成供应、反应堆运行和应用研究、反应堆工程实验研究、核燃料和材料研究、同位素生产和核技术应用研究等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是军民结合的国家战略高科技研究设计院。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现有在职职工37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00余人,中高级工程师及以上技术人员16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涉及50多个工程专业和学科。下设5个研究所、1个企业管理部和1个基地、3个专业保障中心、90多个实验室(其中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迄今为止,全院共有150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获得100多项专利技术授权,设有多学科的硕士、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科研力量雄厚,实验设施先进,在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和先进能源开发工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建院以来,先后自行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压水型核动力反应堆、第一座高通量工程试验堆、第一座脉冲反应堆以及岷江堆和两座零功率装置等6座核设施,被誉为中国的“堆谷”。按照国家领导人批示建立的成都“615” 实验基地拥有国内领先、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各类试验装置18座,正在规划建设新的综合性核动力研发基地。
通过了ISO9001-2000、GJB9001A-2001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具备反应堆工程主导工艺甲级设计资格,具备核蒸汽供应系统集成供货能力。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承担完成反应堆及主冷却剂系统设计的秦山二期核电站,开创了中国自主设计大型商用核电站的先河。并网发电以来,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我院承担着国内所有二代加核电项目核岛主系统或核蒸汽供应系统的工程设计与技术服务,包括秦山二期扩建、岭澳二期、红沿河、福清、方家山、宁德、阳江等核电工程。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积极致力于核电研发,培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核电站品牌CNP1000、CPR1000,承担着新一代压水堆核电站研究开发、超临界水冷堆技术预先研究等科研项目,在大型先进压水堆重大专项的研发工作中承担了立项等前期工作。
为军工、核电、研究堆等领域提供着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开展了核电厂大修及日常维护、专用工具供货、核级设备鉴定、三废处理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并逐渐向产业化发展。初步形成了核能海水淡化、核能低温供热、民用同位素生产及其配套的多种医用治疗机、工业用探伤机、“云克”抗类风湿系列药品和新材料等支柱性产品。
40多年来,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被领导人誉为“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面向新世纪,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秉承“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核动力精神,努力打造成为中国核工程的研发中心,打造成为合格的核蒸汽供应系统与设备集成供应商,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研究设计院”的发展目标不断奋进,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每一眼裸眼远视力低于4.9(0.8),指挥、潜艇、水面潜艇、坦克、测绘、雷达专业学员不合格。
每一眼裸眼远视力在4.8(0.6)以上;或一眼裸眼远视力在4.7(0.5)以上,另一眼裸眼远视力在4.9(0.8)以上;或每一眼裸眼远视力在4.6(0.4)以上,矫正视力每一眼在4.9(0.8)以上,技术专业学员合格。
技术专业会相对降低要求
至于海军工程大学的要求,前面说过这是统一规定,不会因为某个学校某个人而变通。
海军工程大学现任校长为郭立峰海军少将,他的“开明”在于治学,招生政策嘛,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
附:郭立峰海军少将访谈
问:我们知道海军工程大学是全军5所综合大学之一,人民海军重要的教学
科研基地,请你介绍一下这所大学的特点?
答: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海军学校之一,海工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
是大学发展的起点高。学校一开始就以本科教育为主,且师资大多来自清华、上
海交大等名牌大学,1961年7月,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并入,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的
发展基础。二是大学定位的指导思想明确。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
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把大学建设成为海军军官的培养基地、国防科学的研究基
地、部队与社会的服务基地,大学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专业覆
盖面广,海军特色鲜明。学校由学科较为单一的工程技术院校拓展为以工为主,
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专业涵盖了海军绝大部分装备技术。其中舰船工
程、轮机工程、核动力工程、信息工程、消磁工程、水声工程、军港工程、水中
兵器等专业均紧跟海军装备发展前沿,具有鲜明的海军特色。四是科研方向明确
,科研层次较高。学校集中了一批以马伟明院士为代表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围绕
部队建设,承担了大量以国防重点工程项目为主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曾获国
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类的科研成果。五是培训体系完整,教育结构多元。军队新
型院校体系确立之后,学校不仅成为全军为数不多的学历教育院校之一,而且还
承担了海军半数以上的研究生教育和部分专业的任职培训及轮训任务,学校发展
为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
问: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以信息化为主导培养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海
工大的使命任务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从大的方面来讲,学校的使命任务没有变,主要还是三个方面:人才培
养、科学研究、服务部队与社会。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三方面的任务被赋予了
新的内涵。就人才培养来说,学校已经实现两大转变,即:由学历教育为主向学
历教育、任职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转变;从培养专业技术干部为主向培养海军
指挥军官为主转变。就科学研究而言,学校也要围绕海军战斗力建设需要,从三
个方面进行拓展,即:科研方向由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向应用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
拓展;科研项目由承担现役装备的维修改造任务向承担国防重点工程项目拓展;
科研力量由“单兵作战”向多学科、跨部门联合攻关拓展。在服务部队方面,则
要紧紧围绕部队建设,着重抓好两件事,即:新装备人才培训和新装备技术保障
。
问:作为海军惟一综合大学的校长,在新的历史时期,你对办学治校有什么
新的思考?
答:创办高质量的院校,培养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高素质军事人才,是摆
在院校领导面前的艰巨课题。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落脚点必须放到人才培养这一中
心工作上来。我认为一个学校的学术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都是塑造人、
培养人的基础。因此,有三件事必须做好:一是规划,尤其是学科建设规划、人
才培养规划和校园规划;二是氛围,要营造“开放、民主、创新、求实”的良好
育人氛围;三是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灵便的运行机制,形成办学的综合效益
。当然,规划也好,氛围也好,机制也好,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毛主席曾经说
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同时他还提出:“办好一个学
校,关键是选择好校长和教师。”作为海军惟一综合大学的校长,我深感责任重
大。我们一定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认真落实军
委人才战略工程,下大力建好“四支队伍”(即复合型领导干部队伍、专家型教
员队伍、智囊型机关干部队伍和知识型基层干部队伍),努力推进大学的跨越式
发展,为海军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