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学期所有东西的总纲 要2009的
排除初三学习心理压力
为了排除心理压力,不同的同学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常见的逃避心理压力的现象是:
一、上课不认真听老师讲,甚至是想听听不进去,长此下去,会失去知识的连续性,造成以后学习的更大困难,当醒悟过来想学习时,很难再回到以前的良好状态。
二、迷上课堂以外的东西,比如打电子游戏。刚开始时,还会因为想到课堂上浪费了学习时间而后悔,但又想到听课的难度时,就想逃避。如此想法的交替,会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让学生产生失眠、焦虑、厌食,最终失去学习兴趣。
那么,应该怎样合理地排除学习心理压力呢?
第一,有准备地进入每一堂课,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准备什么呢?就是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有针对性地预习弱项课程,预习时要弄清下一节课的内容,其中哪些是清楚的,哪些是模糊的,哪些是不懂的。由此确定出听课的重点,课后再总结一下,归纳出所讲知识的框架,然后做相关练习。
第二,消除不好意思的心理,多和同学们交流,在讨论中发现他人的好思路、好方法、好心态。这种近距离的交流会使你和大家融为一体,于是学习心理压力会减轻。你的学习心态放轻松,听课效果会很快提高。
第三,学习,“习”在学习中的作用决定了你的学习结果是否有好的成效。每次听完课后,阅读一些相关的辅导资料,做一些相关的习题。现在的辅导资料很多,哪一种好呢?哪一种适合你的情况?在书店的辅导资料书架前大致阅读一些,感觉哪本适应你,就用哪一本。如果还感觉不准,可以咨询你的代课老师。
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知识的过程,不存在什么速效的方法。学生时期是集中每天的时间在积累,此期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是非常重要的,祝愿正在读初三的同学们都有良好的学习心理。
考场应试对策
对于如何应试,一些教育方面的专家谈了理科的应试对策。
一、对题目的审查要认真:审题的正确是正确解题的开始和基础,对题目的阅读,除了有较好的语文基础外,必须结合各科的特点,最后达到看懂、看清题目内容的目的。审题过程注意以下几点:
1、最简单的题目可以看一遍,一般的题目至少要看两遍。
2、对“生题”的审查要耐心地读几遍。
3、审题过程中要边阅读边分辨出已知量和待求量。
二、对题目的应答要准确:试题的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每一种题型都有各自的测试功能,应答时也应有各自的注意点。
1、单项选择题的应答:试题的特点是概念性强、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主要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比较能力。应答的主要方式有两种:(1)直接判断法:利用概念、规律和事实直接看准某一选项是完全肯定的,其它选项是不正确的,这时将唯一的正确选项答出;(2)排除法:如果不能完全肯定某一选项正确,也可以肯定哪些选项一定不正确,先把它们排除掉,在余下的选项中做认真的分析与比较,最后确定一个选项。单项选择题一定不要缺答。
2、多项选择题的应答:选项中有一个或几个选项是正确的,但不能肯定其它选项一定就是错误的,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直接判断。对犹豫不定的结论不要强行选择。
3、填空题的应答:由于填空题不要求书写思考过程或计算过程,需要有较高的判断能力和准确的计算能力。对概念性的问题回答要确切、简练;对计算性的问题回答要准确,对比例性的计算千万不要前后颠倒。
4、理科作图题的应答:主要考查学生作图技能和应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图题中,一类是定性的,另一类是定量的。对定性的作图也要认真些,比如画光路、力的图示中的箭头等要用直尺,不要太潦草;对定量性的作图一定要准确,比如力的图示法解题、透镜中焦点的确定等。
5、理科实验题的应答:实验题是以考查内容而言的,它的题型又可以包括选择、填空、作图、计算、问答等。实验题有四类:(1)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使用;(2)学生做过的验证性实验和测量性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3)教师在课堂上做过的演示实验或画在课本上的实验;(4)根据生活和生产中的要求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为了能答好实验题,必须在没有实际仪器的情况下把各种实验及要求牢记在心,应答时严格按题中要求来作答。6、计算题的应答:计算题综合性强,必须通过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运算才能完整地解出答案。对有数字运算的题目一般应采取从已知条件开始,每用一次公式就代入一次数字,一步一步地解下去。在解题过程中,能画图的一定要作图辅佐解题;数字与单位要统一。
中考前期中考试砸不必沮丧
期中考试结束了,它是初三阶段的第一次大考,应该予以重视,考试结束后该怎么办?
1.正确对待期中考试成绩
成绩好的固然可喜,但也不必喜形于色,毕竟它是一个阶段考试,知识考查有限,跟中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不必沮丧,来日方长,只要努力仍有希望。
2.总结经验,查缺补漏
成功者要总结经验,失败者要接受教训。对于期中考试中发现的问题,找原因,刨根源,关键要把知识漏洞找到,看看哪些概念、规律没有理解,哪些知识点在复习中存在漏洞,应该做到犯过的错误不可重复再犯。
3.改变方法,以利再战
有些同学进入初三还在沿用错误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他们的特点是,一听课就会,一做题就错,所以造成学习成绩平平。究其原因主要是不了解物理学科特点,学习方法失当。
物理学科基本特点是:知识含量大,涉及面宽,体现四多:概念多、规律多、公式多、实验多。要想学好物理主要靠领会、理解、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初三物理的特征是:由初二物理的现象教学逐步过渡到理论教学,要求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例如:人教版初三物理是机械能、内能、电学初步知识,这些内容看不见、摸不到,缺乏直观性,具有抽象性;首都师大版初三内容难点是力学、密度、压强、浮力,它们既是中考重点又是中考难点。对于这些理论性强的概念、规律,靠死记硬背很难取得理想成绩。因此,学好物理必须改变学习方法,应以理解为主,在强化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提高能力。
4.学好初中物理的几点建议:
(1)学会“入静”,提高“悟性”
一般地讲,物理成绩差的,多数人浮躁好动,马虎有余,踏实不足,头脑杂念多,心理障碍多,这些同学不能也不会“入静”;而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多数表现为:心平气和,能够入静,充满自信,坐得住、学得进,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悟性”是学好物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悟性低的学生,一般讲听课抓不住重点,迷迷糊糊,似懂非懂,表现为一听就会,一做就错,死记硬背,不会知识迁移;悟性高的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会听讲,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好的学习方法,成绩自然好。
(2)课堂听讲是关键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听课要抓住以下环节:①知识是怎样引出的。②知识内容是什么。③所学知识概念怎样理解。④所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有什么应用。
(3)读好物理书
我们所学知识基本上都来自课本,所以通过读书才能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全面的了解。读书的过程就是对物理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在读书时还应对重点知识、概念、规律、定义、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
(4)建立知识体系
在读书基础上打破章节界限,按知识条块归类,并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楚,由点到面形成知识网络。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也就是提高综合能力的过程,也是使物理复习质量升华的过程。
(5)重视做题训练
做题训练是考查知识是否掌握的重要环节。要有足够量的习题训练。多做题,熟能生巧,在做题中明思路、找方法、寻规律,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只要掌握好以上几点,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学好物理。
期中考试临考有“三忌”
期中考试临近,面对进入高三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考试,每位高三同学都不会掉以轻心。怎样才能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考出令人满意的成绩?这是每个同学和家长都关心的问题。良好的成绩固然与平时的努力息息相关,但是我们也时常发现,有些同学平时学习很努力,测验小考常常能“过五关斩六将”,一到大考却失误连连,“败走麦城”,令人惋惜不已。
考试不仅是智力的较量,也是心理的比拼。因此,面对考试,不仅要做好考前的物质准备———扎实有效的复习、良好的体力储备,而且要做好临考的精神准备———稳定自己的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考试中正常发挥,考出自己的应有水平。临考有“三忌”:
一忌:期望过高定位失当
渴望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这种愿望一旦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以致屡战屡败,信心受挫,最终导致心理失衡,考试失常。有的同学在高三的这次考中“折戟沉沙”,因此下决心要在期中考一雪“前耻”,给自己定下了班级、年级的名次,甚至每一门学科都制定了具体的分数,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殊不知,这些目标都是自己一厢情愿定下的,且不说从自己的学习能力来讲是否有实现的可能,即便有可能,也要考虑其他同学同样也在努力,也在进步,这种比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往往是水涨船高,各有所得,不能简单地设想成我动彼静、我进彼止的过程。至于给自己定出具体的考分就更缺乏科学依据了,因为考分的高低除了取决于学习能力的高低之外,还取决于试卷的难易,对于选拔性的考试来说尤其如此。如果不是处于“两极”(成绩极好的和成绩极差的)的同学,制定具体的考分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不过,这并不是说不要给自己制定目标,目标必须要有,关键看你制定的目标是否恰当,是否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对于高三的同学来说,尤其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指望通过三两个月的苦熬就能一鸣惊人,功成名就。要学会给自己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淡化名次观念,认定目标,潜心钻研。高三的同学要把每一次考试都当成自己学习中的一次战斗,日积月累,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全局的胜利。
二忌:患得患失自乱方寸
考试是一场心智的竞争和较量,能否在考场上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否做到气定神静,心无旁骛,对考试的成败至关重要。考场上心神不定,杂念丛生,最终必然导致心浮气躁,应对失措。竞技场上因求胜心切,患得患失而导致失误甚至丧生的例子并不少见。瓦伦达是美国伟大的高空绳索平衡专家,他曾在高空钢索上进行过无数次成功的表演,但是在最后一次、也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一次表演中,他却从钢索上坠地身亡。事后他太太回想说,她知道这一次他一定会出差错,因为他不断地说:“这次只许我成功,不许失败。”瓦伦达的悲剧就在于患得患失,方寸自乱。关键时刻,成功和失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竞技场上如此,考场亦如此。我们要想在考场上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就必须努力做到摒弃杂念,专注一点。而这种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养成的,需要长期的锻炼和培养。有的同学对平时的测验考试不以为意,心态放松得很,总以为只要大考重视就行了。试想,平时懒懒散散,考场上如何能一下子就做到专心致志?硬要这样做的结果就会造成精神紧张过度,思维迟滞,心态失常。眼前的期中考试就是一次很好的练兵机会,我们不但要借此机会很好地巩固所学知识,还要认真锤炼自己的心理品质,使自己逐渐养成能够从容应考、临阵不乱的良好心态。
三忌:死缠烂打不知进退
学习要有一股钻研的精神,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但在考场上却必须讲究点策略,当进则进,需退则退。如果面对难题死缠烂打,一味蛮干,那就很可能空耗时间,错过本可得分的题目。考试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试卷命题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每个同学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迎考策略。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力争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可能获取的分数。在此原则之下,能拼则拼,当舍则舍。“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精神虽说可嘉,但却未必可行。因为考试总是要有区分度的,以选拔功能为主的高考更是如此。有些同学正因为死抱着这种不失“一城一地”的想法,一旦考试中遇到难题,要么心慌意乱,一败涂地,要么纠缠不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最终难以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选择是一种艺术,放弃也是一种艺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一气呵成地完成一张试卷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应该对考试中的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为了全局,为了获得最大利益,局部的放弃,是必要的,也是明智的。当然,学会放弃并不等于遇难即让,无所作为。面对困难,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放弃,这和缴械投降有何区别?还有什么策略和艺术可言呢?
从人生的历程看,考试可以说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时时都在面临着不同形式的考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应该、也没有必要畏惧考试。考试总是会有失败和缺憾的,只要我们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成功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在失败的土壤里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面对失败的态度,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而且还可以预见他在成功的路上究竟能走多远。
主动学习减负增强
现在不少家长,也有些教育工作者对减负有认识上的偏差,担心减负将降低知识质量。这是片面地把减负理解成做“减法”,减在校学习时间、减课外作业题量、减考试测验。
学习困难或比较困难的学生容易列为减负的“首要”对象。但是如果对他们一味“做减法”就不妥了,这部分学生最沉重的负担是精神负担,他们常在互为因果的“学不好———怕学习”的怪圈中挣扎,一天不跳出怪圈,一天就负担沉重。2003年,在刘京海先生指导下,成功教育课题的一线老师运用他们的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编写《成功步步高》能力激活与训练系列丛书。虽然成功教育并不是仅仅对“差生”的教育,但是毕竟困难学生受惠于成功教育最多。他们尝到成功的快乐,增进学习自信,跟上同学们的步伐。
简单、重复、刻板的学习和训练,对基础扎实、思维敏捷的学生来说,是不合理的负担。给他们减负无异于松绑,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去主动发展,可以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和兴趣活动,增长知识能力和才干。也可以在文化课的学科知识方面有所选择地作纵深发展,多读一些课外书籍。
怎样提高学习效率
笔者认为,学会听课,提高听课效率是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听课效率呢?
一、要学会阅读教材
阅读教材,包括了解教材的体系和框架,教材的基本论点和论据,理解知识的逻辑顺序。具体一点儿讲,可概括为“四关注”,即:
一是要关注“目录”。目录是全书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习应掌握或解决的中心问题。因此,在阅读全书时应紧扣教材目录梳理知识点,以纲带目,纲举目张。全书知识体系如下表:
二是要关注“五题”。初三《思想政治》教材在编排体例上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有“五题”:(1)课题。结合体系表(请见上表),明确其在教材中的地位,便于把握学习重点。(2)节题。明确该课由几节组成,各节在该课中的作用,对各节内容凝练的表达,便于把握总纲,理清线索,做到胸中有数。(3)框题和目题。“框题”是“五题”的重点,既是向教材暗示———教时的内容(当然,也不排除适当的伸、缩),也是同学们应学习的重要知识点,故而,我们有必要注意“框”内各“目”中的重点内容、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便于知识过手,学有所得。(4)问题(即每课后的练习题),是“五题”的落脚点。解答“问题”有利于同学们对知识学习的巩固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故而不可轻视,更不能不懂装懂。
三是要关注引言。引言既总举了课文的纲,也是教学要求的归宿。它以典型的事例,生动的事例,把教材的编路,课文的思路,教学的目的(或曰“教路”与“学路”)融为一体,设置悬念,提出疑问,引起同学们的求知欲:“按图索骥”,在愉悦中探(求)得知识。
四是要关注字体、插图以及名人名言和设问栏目。(1)字体,它是知识重点的“显示器”。教材内容的表达多以不同的字体来分别表示正文(宋体)、说明性(黑体)和引用性(楷体)文字。在学习中,同学们宜注重把握宋体字,尤其是对黑体字的反复体会,从而抓住重点,节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2)插图,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促进记忆的桥梁。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注意阅读插图,弄清其说明的是什么内容,与其搭配的有哪些文字,画面上有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各有什么特点,力求做到观察清楚、理解正确。(3)名人名言及设问小栏目,它们对于我们学习教材内容,理解与把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阅读质量和效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要学会听课和记笔记
课堂,是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主战场”,故而必须重视。依笔者之见,宜“四要”:
一是要预习。每次预习一框内容即可。通过预习,找到暂时无法理解的问题(可将问题写在本子上或教科书上),待课后看看是否已经迎刃而解,否则,务必向老师质疑以资释疑。
二是要专心听课。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抑或是一知半解),所以,应在预习的基础上,专心听讲,勿开小差,沿着老师的授课思路,认真地思考、领会,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所学内容,在“主战场”上学有所获。
三是要做笔记。人们都说:“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足见笔记的重要性。同学们应养成勤记善记的好习惯。笔者认为,以记在教材文字旁的空白处为最佳:功在平时利于中考(毋庸讳言:本学科系开卷考试,可带书)。笔记可记:(1)老师反复强调的;(2)相似知识的对比;(3)课文内容与现实相联系的时政知识点;(4)分散知识的归纳综合等等。
四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五注意”(又叫“五要”):
总而言之,笔者相信,只要同学们这样做了,我们的效率何愁而不高?
===================================
经验一: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我以前也曾经常用一个晚上来看数学或物理,实践证明,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后来我在每晚安排复习两三门功课,情况要好多了。
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经验二:
学习效率这东西,我也曾和很多人谈起过。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同学学习极其用功,在学校学,回家也学,不时还熬熬夜,题做得数不胜数,但成绩却总上不去其实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也是十分着急的,本来,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而且,付出的多就应该回报很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这里边就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效率指什么呢?好比学一样东西,有人练十次就会了,而有人则需练一百次,这其中就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那么上课时的听课效率如何提高呢?以我的经历来看,课前要有一定的预习,这是必要的,不过我的预习比较粗略,无非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课本,这样课本上讲的内容、重点大致在心里有个谱了,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预习时,我们不必搞得太细,如果过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未免会有些松懈,有时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上课时认真听课当然是必须的,但就象我以前一个老师讲的,任何人也无法集中精力一节课,就是说,连续四十多分钟集中精神不走神,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上课期间也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老师讲有些很熟悉的东西时,可以适当地放松一下。另外,记笔记有时也会妨碍课堂听课效率,有时一节课就忙着抄笔记了,这样做,有时会忽略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不抄笔记,不抄笔记是不行的,人人都会遗忘,有了笔记,复习时才有基础,有时老师讲得很多,在黑板上记得也很多,但并不需要全记,书上有的东西当然不要记,要记一些书上没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去记的东西。否则见啥记啥,势必影响课上听课的效率,得不偿失。
作题的效率如何提高呢?最重要的是选"好题",千万不能见题就作,不分青红皂白,那样的话往往会事倍功半。题都是围绕着知识点进行的,而且很多题是相当类似的,首先选择想要得到强化的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个知识点来选择题目,题并不需要多,类似的题只要一个就足够,选好题后就可以认真地去做了。作题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题之后的过程,对于做错的题,应当认真思考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不清还是因为马虎大意,分析过之后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这样作题效率就会高得多。
评:夏宇同学对于听课和做题的建议,实际上反应了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把劲儿使在刀刃上",即合理分配时间,听课、记笔记应抓住重点,做习题应抓住典型,这就是学习中的"事半功倍"。
经验三:
学习效率是决定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学习效率呢?
第一点,要自信。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摆脱失败的阴影。相反,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远的自卑之中。
提高学习效率的另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学会用心。学习的过程,应当是用脑思考的过程,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真正的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比如说记单词,如果你只是随意的浏览或漫无目的地抄写,也许要很多遍才能记住,而且不容易记牢,而如果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联想的方法去记忆,往往可以记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遗忘。现在很多书上介绍的英语单词快速记忆的方法,也都是强调用脑筋联想的作用。可见,如果能做7到集中精力,发挥脑的潜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
另一个影响到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情绪。我想,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某一天,自己的精神饱满而且情绪高涨,那样在学习一样东西时就会感到很轻松,学的也很快,其实这正是我们的学习效率高的时候。因此,保持自我情绪的良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有较为开朗的心境,不要过多地去想那些不顺心的事,而且我们要以一种热情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因为这样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是很有好处的。这样,我们就能在自己的周围营造一个十分轻松的氛围,学习起来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
经验四:
很多学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绩总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学习效率太低。同样的时间内,只能掌握别人学到知识的一半,这样怎么能学好?学习要讲究效率,提高效率,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时就寝。中午坚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饱满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时要全神贯注。
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我学习的时侯常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脑与课本交流。
三、坚持体育锻炼。
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再大的能耐也无法发挥。因而,再繁忙的学习,也不可忽视放松锻炼。有的同学为了学习而忽视锻炼,身体越来越弱,学习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这样怎么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四、学习要主动。
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
(1)生物生活需要营养.植物的营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的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例如:绿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金钱豹捕捉猎物。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例如: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3)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和人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例如: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叶片受刺激会合拢。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如:蘑菇能从小长大、种子的萌发母鸡生蛋等、母鸡生蛋等等。
(6)除了 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 细胞构成的。
扩展资料
一切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细胞的化学成分主要指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一般指含碳氢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就叫有机物(碳酸盐除外),如:淀粉、氨基酸、氨基酸盐、核酸等;无机物主要是水、无机盐和气体单质。
它们在活细胞中的含量从少到多的排序是:糖类和核酸(占1~1.5%)、无机盐(占1~1.6%)、脂质(占1~2%)、蛋白质(占7~10%)、 水(占85~90%)。
生理活性物质:凡是对人或动物生理现象产生影响的活性物质,统称为生理活性物质。例如神经传递物质乙酰胆碱、神经生长因子、多肽、多糖、多种活性酶、酶元等都是生理活性物质,辅酶、辅机、等都是生理活性物质的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物
《高职高专系列教材:新能源技术》以可再生能源和其他新能源的技术与应用新进展为出发点,重点介绍了太阳能、风能、水力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作为可再生能源的生物质能的应用技术与前景,尤其是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发展态势和生产技术,同时评价了氢能(含燃料电池)、核能、新能源汽车和新型蓄能电池与蓄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进展。
1. 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3. 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综合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的物质(包括气体物质,无机离子)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
4. 掌握化学实验的记录方法和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基本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5. 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基本实验方案。
6. 能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本文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实验简答题的答题技巧,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不断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
等效平衡
一. 教学内容:等效平衡
二. 教学目标:
掌握等效平衡的基本原理及计算
三. 教学重点、难点
等效平衡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四. 教学过程:
等效平衡:
相同条件下,同一可逆反应体系中,不管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达到平衡时,任何物质的百分含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等)都保持不变的平衡互称等效平衡。
判断方法:使用极限转化的方法将各种情况变换成同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然后观察有关物质的数量是否相当。
在一定条件下(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对同一可逆反应,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达平衡时的状态规律如下:
2HI的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且方程式的一边只有一种物质的反应,只要方程式的另一边的几种反应物质的物质的量与方程式的系数成正比,无论加入多少量的生成物(在方程式的这一侧只有这种物质);或只加入这种单一反应物质(如HI),而另几种反应物的量为0,都能使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的体积百分含量恒定。
⑤在恒温、定容条件下,对于类似H2+I2 pC+qD。如果两次反应投入原料物质不同,而反应达到平衡时,指定物质的浓度相同,则经过配比转化后的原料不仅完全成比例,而且物质的量完全相同。
【典型例题
例1. 在一定温度下,把2摩SO2和1摩O2通入一个一定容积的密闭的容器里,发生如下反应:2SO2+O2解析:本题属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在等温、等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此时只改变起始加入量,只要通过可逆反应化学计量数之比换算成方程式同一半边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根据反应式:
2SO2+O2例2. 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保持一定的温度进行以下反应:
已知加入1molH2和2molBr2时,达到平衡后生成a mol HBr。在相同条件下,若保持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的体积分数不变,根据下列编号的状态,填写表中空白。
解析:本题属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没有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在等温、等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此时,只要通过可逆反应化学计量数之比换算成方程式同一半边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与原平衡状态相同,则两平衡等效。此时,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但浓度成比例变化。
例3. 将3molA和1molB放入恒温恒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3A(g)+B(g) 例4. 537℃、1.01×105Pa时,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SO2和1molO2,此时容器的体积为200L。向容器中加入催化剂(固体)并保持恒温、恒压,发生反应:2SO2(g)+O2(g) 2SO3(g)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少的放热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但工业生产中常采用常压而不是高压,主要是由于压强对平衡的转化影响不大,同时,增大压强对设备和动力的要求都很高,因此一般不采用高压,而是常压;同时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不利于SO2的转化,但催化剂在537℃左右时活性最大,反应速率快,因此,一般工业生产中采用高温条件。
(2)温度一定,体积可以改变,说明反应过程中压强保持不变,则本题是等温等压条件下的等效平衡问题,因此,只充入2molSO3时,换算成方程式左边与原平衡起始一致,说明是等效平衡,SO2的体积分数仍为0.91。此时:
2SO2(g)+O2(g) 2SO3(g)
反应起始物质的物质的量(mol) a b 0
反应过程中转化的物质的量(mol) 2y y 2y
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mol) a-2y b-y 2y
则有:a∶b=2∶1;2y/(a+b-y)=0.91;(V前/V后=n前/n后)a+b-y=3;
解上述三个方程组,可得:y=1.365mol,a=2.91mol;b=1.455mol。
答案:(1)由于压强对平衡的转化影响不大,同时,增大压强对设备和动力的要求都很高,因此一般不采用高压,而是常压。
(2)SO2的体积分数为0.91,达平衡时的体积为137.3L。
(3)a=2.91mol
【模拟
1. 在一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A和1 mol B发生反应2A(g)+B(g) N2O4,此时平衡混合气中NO2的体积分数为x%,若再充入1mol N2O4,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达到新的平衡时,测得NO2的体积分数为y%,则x和y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 x>y B. x<y C. x=y D. 不能确定
3. 某温度下,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A(g)十2B(g)=2Q(g)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比为c(A):c(B):c(Q)=1:1:2,保持温度不变,以1:1:2的体积比再充入A、B、Q,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刚充入时反应速率v(正)减小,v(逆)增大
B. 达到新的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A、B的体积分数增加
C. 达到新的平衡时c(A):c(B):c(Q)仍为1:1:2
D. 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中,体系压强先增大,后逐渐减小
4. 在密闭容器中,aA(气) bB(气)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1倍,当达到新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B. 物质A的转化率减少了;
C. 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D. a>b;
5. 某温度下,反应:H2(g)+I2(g) x C(g),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W%。若维持容器中的容积和温度不变,按起始物质的量:A为0.6 mol,B为0.3 mol,C为1.4 mol充入容器,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仍为W%,则x的值为( )
A. 只能为2 B. 只能为3
C. 可能是2,也可能是3 D. 无法确定
7. 将1molCO和1molH2O(g)充入某固定容积的反应器中,在某条件下达到平衡:
CO+H2O(g) CO2+H2,此时有2/3的CO转化为CO2。
⑴该平衡混合物中CO2的体积分数为
⑵若在相同条件下,向容器中充入1molCO2、1molH2和1molH2O,则反应向 (填“正反应方向”、“逆反应方向”或“不”)进行。达到平衡时,混合物中CO2的体积分数可能是下列各值中的 (填编号)
A. 22.2% B. 27.55% C. 33.3% D. 36.8%
⑶结合⑵中的计算结果分析,若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时,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生成物的产量一定增加;②生成物的体积分数一定增加;③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④反应物的浓度一定降低;⑤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⑥一定使用了催化剂
8. 某温度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N2和3 mol H2,使之反应合成NH3,平衡后测得NH3的体积分数为m。若温度不变,只改变起始加入量,使之反应平衡后NH3的体积分数仍为m。假设N2、H2、 NH3的加入量(单位:mol)用x、y、z表示,应满足:
(1)恒定温度、体积:
①若x=0,y=0,则z =_________;
②若x=0.75,y=_________,则z =_________;
③x、y、z应满足的一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恒定温度、压强:
①若x=0,y=0,则z=_________;
②若x=0.75,y=_________,则z =_________;
③x、y、z应满足的一般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有两只密闭容器A和B,A容器有一个移动的活塞,能使容器内保持恒压,B容器保持恒容,起始时向这两只容器中分别充入等量的体积比为1:2的SO2和O2的混合气体,并使A和B的容积相等。在保持400℃的条件下,使之发生反应:2SO2(g)+O2(g) 2SO3(g),填写下列空格:
①达到平衡时所需的时间A比B ,A中SO2的转化率比B 。
②达到(1)所述的平衡后,若向两容器中通入数量不多的等量氩气,则A容器中化学平衡 移动,B容器中化学平衡 移动。
③达到(1)所述的平衡后,若向两容器中通入等量的原反应气体,再达到平衡时,A容器中SO3的体积分数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B容器中SO3的体积分数 。
【试题答案】
1. D 2. A 3. D 4. AC 5. BC 6. C
7. ⑴33.3%; ⑵逆反应方向,D; ⑶①
8. ⑴:①z=2; ②y=2.25,z=0.5;③x+z/2=1;y+3z/2=3;
⑵:①z>0的任意值;②y=2.25,z≥0;③x/y=1/3,z≥0。
9. ①少 大
②逆向 不
③不变 增大
高考化学 五 同辨析
收集和整理高考化学复习知识点与考点,希望广大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梳理好知识点,熟记考点,全力备考。
>>>高三化学知识点汇总<<<
十七、"五"同辨析
1 高三.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如氢有3种同位素:H、D、T。
2.同素异形体(又称同素异性体)由同种元素组成性质不同的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与石墨、C60,白磷与红磷,O2与O3,正交硫与单斜硫。
3.同分异构体具有相同的分子组成而结构不同的一系列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的种类通常有碳链异构、位置异构、跨类异构(又称官能团异构)、几何异构(又称顺反异构)。
※你能说出中学阶段的几种跨类异构吗?
4.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一系列化合物互称同系物。
※请总结出两种化合物互称同系物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5.同量物通常是指分子量相同的不同物质。
如CO2与HCHOH2SO4与H3PO4,NO与C2H6。
高中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规律和方法
(1)思考问题的顺序:
① 围绕主要问题思考。例如:选择适当的实验路线、方法所用药品、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实验现象明显。
② 思考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和存放等有关问题。例如:制取在空气中易水解的物质(如Al2S3、AlCl3、Mg3N2等)及易受潮的物质时,往往在装置末端再接一个干燥装置,以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
③ 思考实验的种类及如何合理地组装仪器,并将实验与课本实验比较、联系。例如涉及到气体的制取和处理,对这类实验的操作程序及装置的连接顺序大体可概括为: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
(2)仪器连接的顺序:
① 所用仪器是否恰当,所给仪器是全用还是选用。
② 仪器是否齐全。例如制有毒气体及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应有尾气的吸收装置。
③ 安装顺序是否合理。例如:是否遵循“自下而上,从左到右”气体净化装置中不应先经干燥,后又经过水溶液洗气。
④ 仪器间连接顺序是否正确。例如:洗气时“长进,短出”干燥管除杂质时“大进小出”等。
(3)实验操作的顺序:
① 连接仪器。按气体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顺序连接好实验仪器。
② 检查气密性。在整套仪器连接完毕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要依装置而定。
③ 装药品进行实验操作。
(4)全方位思考的问题
①检查气体的纯度,点燃或加热通有可燃性气体(H2、CO、CH4、C2H4、C2H2等)的装置前,必须检查气体的纯度。例如用H2、CO等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需要加热金属氧化物,在操作中,不能先加热,后通气,应当先通入气体,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干净后,检查气体是否纯净(验纯),待气体纯净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金属氧化物。
②加热操作先后顺序的选择。若气体发生需加热,应先用酒精灯加热发生气体的装置,等产生气体后,再给实验中需要加热的固体物质加热。目的是:一则防止爆炸(如氢气还原氧化铜)二则保证产品纯度,防止反应物或生成物与空气中其它物质反应。例如用浓硫酸和甲酸共热产生CO,再用CO还原Fe2O3,实验时应首先点燃CO发生装置的酒精灯,生成的CO赶走空气后,再点燃加热Fe2O3的酒精灯,而熄灭酒精灯的顺序则相反,原因是:在还原性气体中冷却Fe 可防止灼热的Fe再被空气中的O2氧化,并防止石灰水倒吸。
③冷凝回流的问题。有的易挥发的液体反应物,为了避免反应物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要在发生装置设计冷凝回流装置。如在发生装置安装长玻璃管等。
④冷却问题。有的实验为防止气体冷凝不充分而受损失,需用冷凝管或用冷水或冰水冷凝气体(物质蒸气),使物质蒸气冷凝为液态便于收集。
⑤防止倒吸问题。
⑥具有特殊作用的实验改进装置。如为防止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能顺利流出,用橡皮管连接成连通装置为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可在发生装置中的漏斗末端套一支小试管等。
⑦拆卸时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实验仪器的拆卸要注意安全和科学性,有些实验为防止“爆炸”或“氧化”,应考虑停止加热或停止通气的顺序,如对有尾气吸收装置的实验,必须将尾气导管提出液面后才熄灭酒精灯,以免造成溶液倒吸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应先熄灭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同时继续通氢气,待加热区冷却后才停止通氢气,这是为了避免空气倒吸入加热区使铜氧化,或形成可爆气拆卸用排水法收集需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时,需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才能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倒吸拆卸后的仪器要清洗、干燥、归位。
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规律和方法就到这里,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关于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高中化学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总结
本节主要讲述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乙醇的化学性质,乙烯的制法,利用生物质能将植物的秸秆等中的纤维转化为酒精,醇的定义、组成和通式、分类,醇的同分异构现象,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醇的概念和结构特征,苯酚的性质,酚类的化学性质等知识,这些知识要结合官能团里识记他们的性质。重要知识点有:
1、醇的结构特征:链烃基直接和羟基相结合。醇有多种分类方式,记住就可以了,饱和一元醇的通式CnH2n+2O,结构通式:CnH2n+1OH。
2、乙醇、甲醇都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都是易挥发,易溶于水,但乙醇无毒而甲醇有毒。甲醇俗称“木精”。乙二醇、丙三醇都是没有颜色、粘稠、有甜味的液体,都比水重,易溶于水和酒精。两者的水溶液凝固点都较低,其中乙二醇水溶液(体积分数60%)的凝固点达到-49℃,因此可作内燃机的抗冻剂。
3、醇类的官能团为羟基-OH,其化学性质主要由羟基决定,其中氧原子吸引电子能力较强,使共用电子对偏向氧原子, 从而碳氧键和氢氧键易断裂,可表示为
,结构决定性质,因此醇类表现一系列相似化学性质。和活泼金属反应(Na, Mg, Al, K)和氢卤酸(HX) 发生取代反应氧化反应消去反应。
4、苯酚是指羟基直接和苯环相连的化合物,分子组成为C6H6O结构
或写成C6H5OHC6H5OH。 苯酚为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晶体,熔点43℃,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当温度高于70℃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易溶于有机溶剂(乙醇、苯等)。苯酚有毒,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
化学性质:1.弱酸性,苯酚中羟基上的氢氧键在反应中可断裂,在溶液中可发生微弱电离而表现弱酸性,因此称为石炭酸。2.取代反应。3.显色反应。4.加成反应。5.氧化反应。
常见考点考法
醇酚含有相同的官能团——羟基,但是二者的'性质不同。高考中常考醇类的化学性质,酚类的化学性质,结合有机合成考查醇类、酚类的缩聚反应等。
常见误区提醒
1、饱和一元醇和醚互为同分异构体,符合分子式CnH2n+2O的物质可能是醇也可能是醚。但符合通式CnH2n+1OH的则一定为醇。
2、从乙醇脱水反应机理可知断裂的键为碳氧键和与羟基相邻的碳原子上的碳氢键,若此碳原子上无氢原子则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3、注意醇和酚的区别和联系,醇为羟基和链烃基直接相连而酚则为羟基和苯环相连。二者官能团一样,但烃基不同,性质不同。
【典型例题】
例、写出分子式为C5H12O的醇的同分构异构体,并分别写出不能发生氧化反应和消去反应的醇的结构简式。
解析:
根据目前所学内容可知,同分异构体分为官能团异构、碳链异构、位置异构,由于此题只写醇的异构体,故可不用考虑官能团异构碳链异构和位置异构应先找碳链异构,5个碳原子的碳链有3种构体,分别为:
CH3CH2CH2CH2CH3
之后考虑用羟基取代碳链上的氢原子的位置异构。找位置异构体要注意烃分子的对称性,下面用序号①②③……表示羟基可取代的位置。
因此C5H12O作为醇的异构体数目为8种,其中第⑤种
不能被氧化第⑧种
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高考化学 有机实验的八项注意
收集和整理高考化学复习知识点与考点,希望广大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梳理好知识点,熟记考点,全力备考。
>>>高三化学知识点汇总<<<
十三、有机实验的八项注意
有机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考会考的常考内容。对于有机实验的操作及复习必须注意以下八点内容。
1.注意加热方式
有机实验往往需要加热,而不同的实验其加热方式可能不一样。
⑴酒精灯加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一般在400~500℃,所以需要温度不太高的实验都可用酒精灯加热。教材中用酒精灯加热的有机实验是:"乙烯的制备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蒸馏石油实验"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
⑵酒精喷灯加热。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比酒精灯的火焰温度要高得多,所以需要较高温度的有机实验可采用酒精喷灯加热。教材中用酒精喷灯加热的有机实验是:"煤的干馏实验"。
⑶水浴加热。水浴加热的温度不超过100℃。教材中用水浴加热的有机实验有:"银镜实验(包括醛类、糖类等的所有的银镜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水浴温度为60℃)"、"酚醛树酯的制取实验(沸水浴)"、"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水浴温度为70℃~80℃)"和"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等)水解实验(热水浴)" 高中语文。
⑷用温度计测温的有机实验有:"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以上两个实验中的温度计水银球都是插在反应液外的水浴液中,测定水浴的温度)、"乙烯的实验室制取实验"(温度计水银球插入反应液中,测定反应液的温度)和"石油的蒸馏实验"(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在具支烧瓶支管口处,测定馏出物的温度)。
非金属氢化物的高中化学方程式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平时的积累与练习也是学生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本文为大家提供了非金属氢化物的高中化学方程式,祝大家阅读愉快。
1、还原性:
4HCl(浓)+MnO2 MnCl2+Cl2↑+2H2O
4H++2Cl–+MnO2 Mn2++Cl2↑+2H2O
4HCl(浓)+PbO2 PbCl2+Cl2↑+2H2O
4H++2Cl–+PbO2 Pb2++Cl2↑+2H2O
4HCl(g)+O2 2Cl2+2H2O
16HCl+2KMnO4===2KCl+2MnCl2+5Cl2↑+8H2O
16 H++10Cl-+2MnO4–=2Mn2++5Cl2↑+8H2O
6HCl+KClO3==KCl+3Cl2↑+3H2O
6H++5Cl–+ClO3–=3Cl2↑+3H2O
14HCl+K2Cr2O7===2KCl+2CrCl3+3Cl2↑+7H2O
14H++6Cl–+Cr2O72–=2Cr3++5Cl2↑+7H2O
2H2O+2F2===4HF+O2
2HCl+F2=2HF+Cl2 (F2气与HCl、HBr、HI、H2S、NH3气体不能共存)
2HBr+Cl2=2HCl+Br2 (Cl2气与HBr、HI、H2S、NH3气体不能共存)
2H2S+3O2(足量) 2SO2+2H2O 2H2S+O2(少量) 2S↓+2H2O
2H2S+SO2===3S↓+2H2O H2S+H2SO4(浓)===S↓+SO2↑+2H2O
3H2S+2HNO3(稀)===3S↓+2NO↑+4H2O
3H2S+2H++2NO3–=3S↓+2NO↑+4H2O
5H2S+2KMnO4+3H2SO4===2MnSO4+K2SO4+5S↓+8H2O
5H2S+2MnO4–+6H+=2Mn2++5S↓+8H2O
3H2S+K2Cr2O7+4H2SO4===Cr2(SO4)3+K2SO4+3S↓+7H2O
3H2S+Cr2O72–+8H+===2Cr3++3S↓+7H2OH2S+4Na2O2+2H2O===Na2SO4+6NaOH
H2S+4Na2O2+2H2O=8Na++ +
2NH3+3CuO 3Cu+N2+3H2O
2NH3+3Cl2===N2+6HCl 8NH3+3Cl2===N2+6NH4Cl
NH3+NaNO2+HCl==NaCl+N2↑+2H2O
NH3+NO2–+H+=N2&uarr 高中地理+2H2O
4NH3+3O2(纯氧) 2N2+6H2O 4NH3+5O2 4NO+6H2O
4NH3+6NO===5N2+6H2O (用氨清除NO)
NaH+H2O===NaOH+H2↑ (生氢剂)
NaH+H2O=Na++OH–+H2↑
4NaH+TiCl4 Ti+4NaCl+2H2↑ CaH2+2H2O=Ca(OH)2↓+2H2↑
2、酸性:
4HF+SiO2===SiF4+2H2O(可测定矿样或钢样中SiO2的含量,玻璃雕刻)
4HF+Si===SiF4+2H2↑
2HF+CaCl2===CaF2+2HCl H2S+Fe===FeS↓+H2↑
H2S+CuCl2===CuS↓+2HCl (弱酸制强酸的典型反应)
H2S+Cu2+=CuS↓+2H+
H2S+2AgNO3===Ag2S↓+2HNO3
H2S+2Ag+=Ag2S↓+2H+
H2S+HgCl2===HgS↓+2HCl
H2S+Hg2+=HgS↓+2H+
H2S+Pb(NO3)2===PbS↓+2HNO3 (铅试纸检验空气中H2S)
H2S+Pb2+=PbS↓+2H+
H2S+2Ag===Ag2S+H2↑(银器在空气中变黑的原因)
2NH3(液)+2Na==2NaNH2+H2↑ (NaNH2+H2O===NaOH+NH3↑)
3、NH3的碱性:
NH3+HX===NH4X (X:F、Cl、Br、I、S)
NH3+HNO3===NH4NO3 NH3+H+=NH4+
2NH3+H2SO4===(NH4)2SO4 NH3+H+=NH4+
NH3+NaCl+H2O+CO2===NaHCO3+NH4Cl(侯德榜制碱:用于工业制备小苏打,苏打)
NH3+H2S==NH4HS NH3+H2S=NH4++HS-
4、不稳定性:
2HF H2+F2 2HCl H2+Cl2 2H2O 2H2+O2
2H2O2===2H2O+O2 H2S H2+S 2NH3 N2+3H2
2HI H2+I2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1、宇宙由物质组成: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原子结构
5、纳米科学技术
二、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 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左图所示:ρ甲>ρ乙
6、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7、测固体的密度:
8、测液体密度:
⑴ 原理:ρ=m/V
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m1-m2)/ V
9、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Ⅰ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 ,
B、速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1m=10dm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2、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五、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六、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七、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一、弹力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二、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四、杠杆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五、滑轮
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第十四章《压力和压强》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3、压强:
⑴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压强公式:p=ρgh
三、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
2、产生原因:因为 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3、测量工具:
定义: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4、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5、沸点与压强: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应用:高压锅、除糖汁中水分。
6、体积与压强: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三、浮力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 G排 =ρ液V排g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6、浮力的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一、功: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 1N·m 。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 J 。
二、功的原理: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
3、应用:斜面
①理想斜面:斜面光滑
②理想斜面遵从功的原理;
③理想斜面公式:FL=Gh 其中:F:沿斜面方向的推力;L:斜面长;G:物重;h:斜面高度。
如果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为f ,则:FL=fL+Gh;这样F做功就大于直接对物体做功Gh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斜面:W有用= 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 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额=f L
3、总功: 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FS= W有用/η
斜面:W总= fL+Gh=FL
4、机械效率:①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 公式:
③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通常用 百分数 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 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 。
④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机械效率的测量:
。
四、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 Fv
4、单位:主单位 W 常用单位 kW mW 马力
换算:1kW=103W 1mW=106 W 1马力=735W
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 内做功66000J
5、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
五、机械能
(一)、动能和势能
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2、知识结构:
3、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理解:①有动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②有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③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
(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知识结构: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三)、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1、 知识结构:
2、水电站的工作原理:利用高处的水落下时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水的一部分动能转移到水轮机,利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第十六章 《热和能》
一、分子热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不同:
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
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
5、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
三、内能的改变:
1、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
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
物体存在状态改变(熔化、汽化、升华)——内能改变。
反过来,不能说内能改变必然导致温度变化。(因为内能的变化有多种因素决定)
2、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A、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③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W=△E)
④解释事例:图15.2-5甲看到棉花燃烧起来了,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燃点使棉花燃烧。钻木取火:使木头相互摩擦,人对木头做功,使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木头的燃点而燃烧。图15.2-5乙看到当塞子跳起来时,容器中出现了雾,这是因为瓶内空气推动瓶塞对瓶塞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凝成小水滴。
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②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传递方式是:传导、对流和辐射。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
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放热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④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C、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区别:由于它们改变内能上产生的效果相同,所以说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不同,前者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后者能的形式不变。
D、温度、热量、内能 区别: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摩擦生热。
△热量:是一个过程。
吸收热量 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水沸腾。
内能不一定增加。如:吸收的热量全都对外做功,内能可能不变。
△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内能增加 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水沸腾。
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摩擦生热
☆指出下列各物理名词中“热”的含义:
热传递中的“热”是指:热量 热现象中的“热”是指:温度
热膨胀中的“热”是指:温度 摩擦生热中的“热”是指:内能(热能)
四、热量:
1、比热容:⑴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⑵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本领的物理量。
⑶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⑷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⑸水常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2、计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
3、热平衡方程:不计热损失 Q吸=Q放
五、内能的利用、热机
(一)、内能的获得——燃料的燃烧
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二)、热值
1、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单位:J/kg
3、关于热值的理解:
① 对于热值的概念,要注重理解三个关键词“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1kg是针对燃料的质量而言,如果燃料的质量不是1kg,那么该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不是热值。某种燃料:说明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完全燃烧:表明要完全烧尽,否则1kg燃料化学能转变成内能就不是该热值所确定的值。
② 热值反映的是某种物质的一种燃烧特性,同时反映出不同燃料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内能的本领大小,也就是说,它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等均无关。
3、公式:Q=mq(q为热值)。
实际中,常利用Q吸=Q放即cm(t-t0)=ηqm′联合解题。
4、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它表示: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107J。
煤气的热值是3.9×107J/m3,它表示:1m3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9×107J。
5、火箭常用液态氢做燃料,是因为:液态氢的热值大,体积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6、炉子的效率:
① 定义:炉子有效利用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
② 公式:η=Q有效/ Q总= cm(t-t0)/ qm′
(三)、内能的利用
1、内能的利用方式:
⑴ 利用内能来加热;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⑵ 利用内能来做功;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热机:定义:利用燃料的燃烧来做功的装置。
能的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蒸气机——内燃机——喷气式发动机
3、内燃机:将燃料燃烧移至机器内部燃烧,转化为内能且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叫内燃机。它主要有汽油机和柴油机。
4、内燃机大概的工作过程: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在这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而做功冲程是内燃机中唯一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另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5、 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公式:η=W有用/ Q总= W有用/qm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使燃料充分燃烧 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
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汽油机 柴油机
不
同
点 构造: 顶部有一个火花塞。 顶部有一个喷油嘴。
吸气冲程 吸入汽油与空气的混合气体 吸入空气
点燃方式 点燃式 压燃式
效率 低 高
应用 小型汽车、摩托车 载重汽车、大型拖拉机
相同点 冲程: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
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2次,曲轴和飞轮转动2周,经历四个冲程,做功1次。
六、能量守恒定律
1、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尽管各种能量我们还没有系统地学习,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所了解,如跟电现象相联系的电能,跟光现象有关的光能,跟原子核的变化有关的核能,跟化学反应有关的化学能等。
2、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列举学生所熟悉的事例,说明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和转移)。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运动的甲钢球碰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
3、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4、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定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