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哪些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比较好
如今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在职人员对于自身职场发展前景堪忧,于是纷纷选择报考华南理工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来提升自身综合实力。那么该校此类研究生究竟开设了哪些比较热门的招生专业呢?本文来进行解析。
据了解可知,华南理工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专业有MEM、MBA、MPAcc、动力工程等多个,目前比较热门的专业有MEM、MBA、MPAcc三个,下面解析三个专业具体情况:
MEM
华南理工大学MEM注重向学员提供对核心管理领域的知识,其目的是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工程事业发展对工程管理人员的迫切需求。学员毕业后可从事电力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以及咨询等工作。该项目学制是3年,学费是8.4万,授课方式是周末班。
MBA
该校MBA是目前管理类热门考研项目之一,该项目致力于为相关领域培养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具备综合管理素质和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该专业学习年限是3年,学费数额是20万,上课时间比较灵活,可利用双休日进行课程学习。
MPAcc
华南理工大学MPAcc侧重培养学员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报考者毕业后可从事会计实务操作、财务管理、会计师等工作。该项目基本学习年限是3年,学费总计是13万,课程学习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
结合以上内容介绍,大家了解到华南理工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热门招生专业有三个,分别为MEM、MBA、MPAcc,想要继续进修的学员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进行报考,通过在职研究生来提升自身职业竞争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致力于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能源。能源既包括水、煤、石油等传统能源,也包括核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以及未来将广泛应用的氢能。动力方面则包括内燃机、锅炉、航空发动机、制冷及相关测试技术。2012年教育部新版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调整热能与动力工程为能源与动力工程。
这个专业的本质是两方面
1、能源
2、动力
专业代表是机械类
专业要做的事情是将能源转化为动能,研究如何提高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等问题
是机械和化学等科目的综合体
比较代表性的生活原型有
1、汽车发动机(柴油机和汽油机)术语是内燃机
将汽油或柴油转换为动能
2、涡轮机
3、冰箱、空调
……
因此该专业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有
1、机械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材料科学基础、CAD
2、能源相关
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等
3、专业技能
实验、画图、有限元等
复试笔试科目:916内燃机原理或917制冷技术与应用
这个专业在华工机汽学院是动力机械及工程下面的学科,05制冷与空调技术 ,好像动力机械工程在机械学院都是比较冷比较容易的,分数低很多去了,今年车辆384,而这个才342!
2008年全国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
1、西安交通大学 A+
2、上海交通大学 A+
3、浙江大学 A+
4、清华大学 A+
5、华中科技大学 A+
6、天津大学 A+
7、哈尔滨工业大学 A
8、大连理工大学 A
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A
1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11、重庆大学 A
12、东南大学 A
13、上海理工大学 A
14、江苏大学 A
15、北京理工大学 A
16、华北电力大学 A
17、南京理工大学 A
18、东北大学 A
19、北京科技大学 A
20、同济大学 A
21、山东大学 A
补充说明一下华北电力大学的热能与动力也很好。。电气,热动,核电都是该校的热门专业,很受重视!
华南理工大学最好的专业应该是建筑学类,但是华南理工大学优势学科比较多,华南理工大学的化学、材料学、工程学、农业科学、物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临床医学9个学科进入国际ESI全球排名前1%。
而且华南理工大学的许多文科专业也十分具有优势。如法学院,与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合办了知识产权学院,而且是国家首批批准的成立知识产权学科点的院校之一,专门培养知识产权工作者。
学校简介:
如今的华南理工大学已经发展为一所以工见长,理、工、医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10%;
10个学科领域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农业科学4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入选数在全国高校中并列排名第6位,华南地区首位。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高等教育各类学生51万多人,一大批毕业校友成为中国科技骨干、著名企业家和领导干部。学校被誉为工程师和企业家的摇篮,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位居全国高校和广东省高校前列。2017年,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学校以雄厚的原始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建有2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85个部省级科研平台,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广东高校首位。2009年以来,累计获中国专利奖数量排名全国高校第一;2015年,专利技术转让指标居全国高校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