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大停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惹的祸?
8月中旬,美国加州经历了19年来首次滚动停电。加州独立系统运营商发出警告, 由于电网吃紧,需要采取分区滚动式停电模式来防止电网崩溃。 消息一出,引发关注。正值美国大选之际,这一话题瞬间被政治化。据媒体报道,停电事件中,超过100万人失去了电力供应。
目前的初步原因汇总显示:停电是多种概率事件同时发生造成的,其中包括天然气机组的宕机;高温天气跨区联络线过热限流,部分老化线路容量不足;风电场宕机等等。系统调度与监管机构对于系统是否购置了足够充足的备用仍旧存在认定上的争论。
上一次加州下令滚动停电是在2001年能源危机期间。 从1月到5月,发生多次停电,其中一次影响150多万客户,其原因是能源短缺和能源批发商操纵市场合力发挥作用的结果。
加州州长纽森(Gavin Newsom)强调,加州电力短缺是“不可接受的”。他将电力短缺归因于加州从污染性的天然气过渡到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的结果,因为太阳下山之后或无风时,无法发电。他承诺释出更多能源,也将对电力短缺进行全面调查。纽森表示, 由于过去几天创纪录的高温,用电需求大增, 曝露 出可再生能源的不足。
光伏发电出力特性会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造成巨大影响。截至2019年年底,美国加州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为2740万千瓦,占美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比例约36%,居全美第一。光伏发电量通常情况下占加州总发电量的比例约为20%。
在高比例光伏发电接入的情况下,加州净负荷曲线为“鸭型”曲线,即负荷曲线在中午前后到达低点,在15时之后开始上升,负荷曲线峰谷差大,这为加州电力调度带来困难。
为此, 加州一直非常重视需求响应发展,通过相关激励手段调动负荷侧灵活资源积极性,以解决电力供需矛盾。 然而,此次罕见热浪袭击加州,加之疫情影响,居民大多居家,空调负荷等温度调节负荷激增,大大激化了原有的电力供需矛盾。
本次加州轮流停电事件一方面说明, 光伏发电、风电等电源出力具有波动性、反调峰性,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造成的威胁不可忽视 。高比例新能源发电接入的情形下,亟须开展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稳定性基础分析、电力电子化电源的宽频带振荡特性等基础理论研究,完善电力系统稳定计算标准体系,突破海量超电磁暂态仿真技术瓶颈,提高电网仿真分析能力,支撑深度认知电网特性。
另一方面,本次加州轮流停电事件中,高比例光伏发电接入、罕见高温、疫情居家等多因素交织,充分表明在电网安全运行中,考虑单一因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多种情景叠加则进一步考验电网供电能力。 电网企业需在规划、运行、营销乃至应急等环节充分考虑综合因素,确保供电可靠。
随着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新能源 汽车 等领域相关技术不断发展, 负荷侧灵活资源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空间 。我国经过多年摸索,在负荷侧灵活资源利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相关研究,我国负荷侧灵活资源超过2亿千瓦,通过相关政策、机制挖掘这些资源价值,意义重大。
电力服务具有普惠特点,涉及民生问题。本次加州轮流停电事件中,电力供需紧张在电力及上游能源市场上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影响。 电价快速上涨加重了防疫期间居民、企业的经济负担,对经济 社会 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反观国内,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电网企业主动担当,坚决执行国家降低电价政策,有力支撑“六稳”“六保”目标实现,充分体现出我国的制度优势。可见,我国电网 健康 发展需要坚持制度自信,发挥“六个力量”,为经济 社会 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在能源转型和环保发展的大趋势下,不少国家在积极发展光伏产业,推动全球光伏产业持续发展。根据IHSMarkit数据,202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较比往年增长10%至138GW。
按国家地区而言,目前我国在光伏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不仅体现在光伏装机量方面,更体现在相关产业链上。
近日,PV-Tech(全球知名光伏媒体)发布了《2021年全球组件供应商top10》。榜单显示,前十名中我国本土企业占据了7席,且包揽前三名。美国、加拿大、韩国各有1家企业上榜。
正泰新能源位居全球第十,隶属于我国电气行业巨头正泰集团。集团始创于1984年,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集“发电、储电、输电、变电、配电、售电、用电”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优势。值得一提的是,集团业务已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营收高达893亿元。
韩国Q CELLS位居全球第九名,隶属于韩国十大财团之一的韩华集团,后者在能源开发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官网资料中,Q CELLS是这么自称的: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公司,在中国、德国、韩国、马来西亚均设有先进技术研发中心。
尚德排名第八,早在十余年前,尚德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光伏行业龙头企业,其创始人施正荣也因此成为中国内地首富。可惜的是,在后续的发展中尚德的发展并不怎么好,于2013年宣布破产重整。经过七八年时间的恢复,现在看来尚德已经恢复了一些元气。
美国First Solar (第一太阳能)位居第七,是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光伏模块制造商之一。虽然这几年我国有不少光伏企业在美国市场布局,但仍难以撼动First Solar的市场地位。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光伏企业技术路线大多都是晶硅太阳能电池,但First Solar走的却是薄膜太阳能电池路线。2020年,该公司实现营收27.11亿美元,归母净利润3.98亿美元。
东方日升(中国企业)位居第六名,主要从事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光伏独立供电系统、太阳能电池片、组件等研发、生产和销售。2020年,东方日升实现营收160.63亿,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为129.88亿元。
加拿大Canadian Solar位居第五名,作为世界先进的垂直整合太阳能开发商,该公司在电池储能系统市场有着非常亮眼的表现,比如在美国市场,其在电池储能系统领域占据10%左右的份额。
晶科能源是我国乃至全球极具创新力的光伏企业,位居全球第四名。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晶科单晶硅片产能达到约31吉瓦、电池片产能达到约19吉瓦,组件产能达到约36吉瓦。
晶澳太阳能位居第三,产业链覆盖硅片、电池、组件及光伏电池,产品远销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该公司实现销售额高达258.47亿元。截至发稿前,市值高达1434.42亿元,是我国又一家市值上千亿的光伏企业。
天合光能位居全球第二,提供从光伏产品到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截至目前组件累计出货量超77吉瓦。2020年,天合光能实现营收294.18亿,同比增长26.14%,实现归母净利润12.29亿元。
我国隆基股份位居全球第一,其创始人李振国是陕西首富。自成立以来,隆基始终聚焦科技创新,目前已形成包括单晶硅片、电池组件、氢能装备等在内的五大业务板块,形成了“绿电”+“绿氢”的发展路线。2021年前三季度,隆基实现营收562.06亿元,截至发稿前市值超4300亿元。
写在最后
全球能源革新是大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太阳能、风电、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均备受资本青睐。在此大背景下,光伏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有个问题需要注意,当前我国光伏产业的技术路线以晶硅太阳能电池为主,但美国光伏产业却以薄膜太阳能电池为主。
任何行业发展到中后期,都会变成技术路线的竞争,谁的技术路线更有优势、发展更好,谁才能掌握行业标准。
我们完全可以预见,未来全球光伏产业的竞争,不仅是各国企业间的竞争,更是各国不同技术路线的竞争,市场竞争程度将会更加激烈。
可再生能源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我国的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产量从2008年起就异军突起,坐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从2005年德国开始对光伏进行度电补贴以来,中国光伏产业的年产量几乎从零起步,到2014年,中国光伏产量已经达到30GW,保持着在全球遥遥领先的地位。在2005年到2012年间,美国和欧洲政府对于光伏发电的补贴,通过采购中国的光伏组件,至少有一半进入了中国光伏制造商的口袋。
在这段时间,美国和欧洲的光伏制造企业被中国的光伏企业挤压得毫无生存空间,数百家光伏企业接连倒闭。风电企业的情况也类似。
但是,这还不是美国和欧洲宣布对中国光伏企业和风电企业进行“双反”的真正理由。
光伏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除了清洁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随处可得。这种能源不像石油那样70%集中在中东,美国只要控制了中东就控制了世界。
而光伏和风力发电具有地域分布的平均性。虽然不同地方的风力大小有区别,日照强度有区别,但理论上,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光伏作为能源。即便是在北极,只要是白天,光伏一样可以采用。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光伏的应用规模达到了一定的比例,比如占到了现有能源消耗量的20~30%之间,中国对于能源的进口依存度将大大下降。而如果可再生能源站到了能源总消耗量的50%的话,中国几乎可以完全摆脱石油进口的局面。那样,美国所谓的“亚太在平衡”战略,美国在中东的布局,对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霍尔木兹海峡的控制,将完全彻底地失去意义。
虽然现在中国的风力、光伏和生物质能的装机容量才 100GW,也就是一亿千瓦,占中国能源总消费的8%左右,但是,中国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却十分迅速。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的总装机将超过250GW,即2.5亿千瓦,预计将超过届时中国总电力装机容量的20%。要知道,那仅仅是五年之后就将发生的。届时,中国的石油需求将比现在减少30%以上,也就意味着中国进口石油的需求将减少60%。这样的话,仅俄罗斯和里海的石油就可以完全满足中国的石油进口需求,届时,美国对于中国的能源控制,将彻底失去意义。这是美国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二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将影响美国自身的能源安全
让美国更为担心的是,中国的光伏企业在这不到十年的短短时间内,就已经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除了成本低廉外,中国光伏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质量并不逊色于美国本土的产品。而且,中国的大型光伏企业,在鼎盛时期,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而不少企业虽然投入的研发资金比美国的同行少很多,但获得的成果却丝毫不逊色,不少技术都处于领先的势头。
这样的情形如果发展下去,不仅中国自己将实现能源自给,也就是所谓“能源独立”,而且,会倒过来造成美国的能源会对中国企业产生依赖效应。目前,美国对中国光伏的“双反”就遭到了美国包括众多太阳能用户的“低价太阳能联盟”的反对,这意味着,美国光伏用户对于中国光伏制造企业的依赖已经产生,如果美国政府不立刻断然采取措施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的话,这种依赖将越来越严重。如果美国大部分的新能源都依赖中国的产品的话,那么,到时候才采取贸易禁运措施的话,伤害的就将不仅仅是美国的新能源用户,而是整个美国经济。
此外,目前世界上除了中东、非洲和俄罗斯外,其它地区基本都是能源净进口地区,例如欧洲、南美、东南亚、东北亚等。目前,中国的光伏企业对于这些地区的市场渗透也十分深入。而这些地区的能源,现在基本都在美国的控制之下,因此,中国的光伏企业如果这么长期发展下去,必将形成在这些地区从美国的“虎口”里夺食。虽然现在光伏等新能源的发电规模对美国还远远没有构成威胁,但随着新能源规模的扩大,这些非美国的国家一旦对中国的光伏产品产生了依赖,到那个时候,局面恐怕就完全不是美国所能够控制的了。
所以,无论是从美国自身的光伏制造业保护,从保持对中国的能源控制,从保持美国自己的能源独立,还是保持美国对世界的能源控制力,美国都必须在中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之初,将中国光伏产业扼杀在摇篮里。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对中国光伏产业一反再反,穷追猛打,必要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美国的光伏制造企业,也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美国自己光伏产业,而是为了通过遏制中国的光伏产业,确保中国对于进口石油的需求,确保世界上的能源消费国对于进口能源的需求,以确保美国用了半个多世纪建立起来的以石油控制世界的局面不被打破。
这就是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双反的多层次原因。
三美国“双反”战略成效显著
应当说,美国的“双反”政策还是很奏效的,基本达到了他们的目的。现在,中国的光伏企业,不仅因产能过剩元气大伤,而那些还在苟延残喘的企业,也只能基本维持成本,谈不上任何发展。
虽然一年多以来,中国政府对于光伏发电的补贴政策起到了强心针的作用,但现在光伏行业里形成了“重发电轻制造”的明显倾向。“搞电站的牛逼,搞制造的傻逼”,成为了那些拿着资本找电站买路条的光伏投资大佬的口头禅。虽然发展光伏电站是从应用端拉动需求,也是必须的,但如果只重视发电,忽视制造,则恰恰中了美国人的圈套。这正是美国人对中国光伏进行“双反”想要达到的目的。
比行业不景气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目前中国的光伏企业已经几乎完全放弃了技术研发。在目前极度艰难的生存条件下,所有的大型光伏企业,都在勒紧裤腰带,设法生存。在工资都发不出的情况下,研发投入根本就不可能被列入预算。据调查,几乎所有的中国光伏企业,从2013年起,就停止了新项目的研发投入。原有的研发项目也大多数中断,只有少数企业还在延续已经立项的研发项目。
作为新兴行业的初期,光伏产业技术更新时间较短,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的时间很快。而本来中国光伏企业在制造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如果一直积淀下来,将不断加强这种优势,而一旦中断,则今后又要从头再来。中国企业放弃研发,将对中国光伏产业形成长期致命的伤害。因为,不景气时暂时的,度过以后很快能够恢复,但技术优势一旦失去,将丧失竞争力,造成长期落后。
在中国光伏企业停止研发的同时,美国的光伏企业却在不断加大投入,研发这新的技术。美国政府也从2012年开始,持续加大了对光伏产业的研究项目的资助。
如果美国政府对于中国光伏的这种彼消此长的遏制战略持续下去,中国光伏产业在过去近十年所形成的并不稳固的光伏制造优势,在几年内将荡然无存。那个时候,即便美国取消“双反”,中国的光伏企业也将没有任何竞争力。
在“双反”方面,美国在2012年打出第一招之后,现在已经祭出了第二招,可以肯定这决不是最后一招。甚至还会有“双反”之外的更狠的招数。到目前为止,美国的招数收到了效果,达到了他们希望看到的目的。
至于后面的事态如何发展,如果中国那些应对美国“双反”的专家、企业家和官员们,如果看不到美国“双反”的深层次原因,只是一味在成本、价格和补贴上和美国纠缠,就掉进了美国的陷阱,将注定白费力气。那样的话,很可能山姆大叔后面的招数都不用拿出来,就能够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了
但是,尽管美国想搞垮中国光伏产业的决心很大,投入也很大。但是,他们的目的是注定不能得逞的。中国光伏企业的生命力已经得到证明,行业里也不乏有识之士。只要中国的光伏企业能够认清美国“双反”的真实原因,有的放矢,采取正确的对策,就一定能够粉碎美国政府的阴谋,不论美国再用什么样的手段,都不能阻挡我国的新能源事业顺利发展。望采纳
贸易壁垒、关税搅拌、专利诉讼……正在游向新“红海”的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的海外贸易形势同样日益复杂。
7月28日,国内两家组件龙头天合光能(688599.SH)和晶科能源(688223.SH)双双公告了自身遇到的新麻烦。
后者遭到Sterling and Wilson International FZE(以下简称“SW FZE”)就《组件供货合同》相关争议提起的仲裁请求,且已获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受理。SW FZE请求裁决晶科能源承担包括违约金在内的多项赔偿,涉及的金额合计约为3.26亿美元。
而前者,即天合光能美国下属子公司天合美国近日则遭到道达尔能源提起诉讼,目前起诉状列明金额的损失为约2亿美元。
这其中,天合光能所涉的这起案件更受到业内关注。该公司在公告中明确指出,“因美国商务部和国土安全局启动的反规避调查以及WRO政策突变等因素造成原始协议签订的形势背景发生重大变更,触发双方对新的交货条件重新进行协商,但未达成新的变更协议。”
换言之,天合光能此次惹上的案件是因海外贸易政策突变引发的“连锁反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最近两年以来,中国光伏企业海外贸易摩擦事件频发。
这成为中国光伏企业“出海”时所面临的新一轮考验:如何穿越海外贸易摩擦“迷雾”?
光伏龙头频涉诉讼
由于海外贸易政策的突变,天合光能子公司天合美国虽与道达尔能源就新的交货条件重新进行协商,但未达成新的变更协议。因而,天合美国被道达尔能源指控存在“违约”或“欺诈”行为。
公告中所提到的“WRO政策”,俗称美国暂扣令,由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执行,指向强迫劳动太阳能(000591)项目组件采购合同避险策略。根据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官网相关信息,受到WRO管制后,出口企业(利害关系方)可以向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提供证据,证明涉及商品不是使用强迫劳动生产、制造或开采的,从而要求修改或撤销WRO。
针对此次诉讼,天合光能在公告中表示,已着手聘请专业律师团队积极应诉。该公司认为,“道达尔能源的指控中,对事件的描述在诸多方面与事实不符。”
并且,天合光能称,“该诉讼案件不会对公司日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预计本次仲裁程序持续的时间将超过三年,在仲裁庭作出裁决之前,该公司将不被要求支付任何经济赔偿。”
得益于海外市场的需求刺激,近些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出口总额不断创下新高。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的出口总额为259.0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2.13倍,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光伏“出海”兴盛的背后,中国光伏企业频遭贸易摩擦。
2021年6月,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对合盛硅业(603260)(603260.SH)执行暂扣令(WRO),禁止从合盛硅业及其子公司进口金属硅,以及使用了合盛硅业硅材料衍生或生产的货物和太阳能产品。
去年8月,晶科能源、阿特斯(CSIQ.US)和天合光能等一批中国光伏制造商的太阳能组件相继被扣留;10月底,美国海关依据暂扣令(WRO)对隆基绿能及美国子公司出口到美国的共计40.31MW组件产品进行了扣留。
这必然增加了龙头企业的出口成本。例如,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曾在今年4月份的公司业绩说明会上提到,“WRO在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对公司造成非常大的挑战,主要是因为处理时间非常长,两个季度滞港费和仓储费就有3亿多人民币。”
与此同时,当海外贸易政策突变突袭中国光伏企业之时,另一种问题同样冲击着光伏“出海”——在知识产权领域中,中国光伏企业也多次陷入专利纠纷。
2019年3月和4月,韩国韩华公司先后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美国特拉华州地区法院、澳大利亚联邦法院等多国法院提起专利侵权诉讼,认为隆基绿能及下属子公司在上述地区销售的部分产品,侵犯了其专利权。直到今年,随着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发布了韩华美国专利US9893215B2无效案件的上诉判决,维持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对该专利的“无效裁决”后,隆基绿能与韩华在美国的专利诉讼纠纷才算落下帷幕。
今年6月,阿特斯宣布与组件厂商Solaria就叠瓦组件的专利纠纷达成和解,但阿特斯也付出了将在七年内停止在美国市场销售其叠瓦太阳能组件的代价。
在近期的一场光伏行业年中会议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表示,专利纷争带来的后果是直接丧失某一特定光伏市场,相比贸易壁垒、关税影响更为巨大,企业需提前做好知识产权梳理和预警工作。
光伏“出海”不易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光伏制造业水平已经成为一张闪耀世界的名片。
然而,正当中国光伏产业持续主导全球市场供应之时,部分国家试图通过绿色贸易壁垒,削弱中国光伏产品成本竞争力,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当前,印度、美国、欧盟方面采取了多种政治手段试图打压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
2022年3月,美国又发起了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四国光伏产品出口的反倾销调查。虽然最终豁免了未来24个月东南亚四国的进口关税,但这足以显示出当前中国光伏产业“出海”所面临的较大风险。
6月9日,欧洲议会通过所谓的《反强迫劳动海关措施决议》,呼吁立法禁止所谓的强迫劳动产品进入欧盟,这一立法草案计划于今年9月出台。
而贸易关税也在层层加码。6月15日,印度财政部对印度商工部提交的“中国涂氟背板反倾销案”予以裁定,针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除透明背板之外的太阳能涂氟背板,决定对涉案产品征收为期五年的反倾销税。
“光伏行业的外贸形势愈加严峻复杂。”王勃华在近期的光伏行业年中会议上总结认为。
“中国光伏‘出海’重塑全球能源格局,尤其以光伏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类型得到全球认同的背景下,国外制裁中国光伏,看似保护本国贸易,实则阻碍了本国新能源(600617)发展进程。”一位国内头部光伏企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但他相信,保持全球领先的中国光伏科技即使短期受到不平等贸易政策影响,长期也会不得不接受和认可中国产品的价值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光伏龙头企业们亦在主动应对外贸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去年10月底公布部分组件被美国海关依据暂扣令(WRO)扣押后,隆基股份(601012)便发布公告称,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该公司已建立并完善了应对暂扣令(WRO)管理措施,包括产品追溯能力及系统建设、外部机构认证、供应商管理等相应措施。
而针对此次由反规避调查、WRO政策等所引发的组件商业纠纷,天合光能方面在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未来公司将会多举措,积极应对海外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
“一方面,我们会用先进的IT技术做好溯源工作,保存相应票据,提供整体完备的证据来应对WRO审查。另一方面,我们在海外布局了相应产能,再者,我们会适当、适时地调整区域性战略,避免形成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做好海外风险的整体把控。”天合光能相关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涉外法律风险与纠纷一直都有,是企业跨境活动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但是,风险与纠纷的类型、特点正在发生变化,交易风险背后的外国公法因素越来越突出。”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郭华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经营面临的涉外法律风险越来越复杂、重大,境外法律风险甚至会跨境传导,引发市场风险甚至系统性风险。
而面对日益复杂的法律风险,他建议,“企业、政府都需要提前规划,组合运用尽职调查、合同、对外贸易、投资和金融等法律领域的公法、私法措施,维护我国企业跨境交易安全。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都需要更加贴近实践、关注英美法,在知识结构上更具综合性、外向性。”
太阳能产业协会和研究机构Wood McKenzi周二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2020年美国太阳能新设装机容量猛增43%,创纪录的19.2GW (GW),由于有利的经济状况、下半年的支援政策和强劲的需求,抵消了美国大流行的影响。仅去年第四季度,美国太阳能新建安装容量就超过8瓦,超过2015年全年7.5瓦。
美国目前太阳能装机总量为97.2瓦,足以为1770万户家庭提供电力。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和佛罗里达连续两年获得新太阳能装机第三名。弗吉尼亚和北卡罗来纳排名第四和第五。
中国光伏累计安装基础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光伏市场非常分散,前10大企业的比例为26%,前20大企业的比例仅为33%。前20大企业中,国企、民企各10家,民企比重不同的电力企业(火力、水电民国家能源集团19.6%华能集团9.5%国战斗者9.2%大党集团8.8%中,广核6.7%华电集团6.8%三峡集团3.2%)
2021全球太阳能装机容量记录
包括中国、欧洲和美国在内的主要市场正在加快太阳能的使用,以帮助实现气候目标,多晶硅生产商今年将面临巨大的生产能力需求考验。据彭博透露,到2025年,全球太阳能装机容量将增加80%以上,随着中国进一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在此期间,中国的太阳能装机容量将翻一番。预计今年全球太阳能装机容量将达到创纪录的1.7亿千瓦,多晶硅制造商应尽最大努力生产与之匹配的55万吨原料。
根据中国研究普华出版的《2021-2026年中国太阳能光伏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2019年,政府层面不断出台关于光电发电行业的多项规范指导文件,其中许多内容发出“市场化取向更加明确,补贴退潮信号更加明确,补贴和电网限制更加明显,旁观服步伐更加坚定”的信号。显然,积极推进评价及网络项目建设,严格规范补贴项目竞争构成,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成为主流的政策导向。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光伏建设成本和发展成本将持续下降,光伏评估网络将成为可能。
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虽然起步晚,但特别是2013年以后,根据国家及各地区的政策,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我国呈现爆炸性增长。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17年我国太阳能发电新建装机容量为44.26GW,创历史新高,2018年光复531。2019年,全国新建光电发电机30.11GW同比减少31.6%,其中集中光伏新建设备17.91GW,同比减少22.9%。分布式光伏新建机械12.20GW,同比减少41.8%。
图表:2016-2019年中国太阳能发电新装机容量
资料来源:中国研究普华产业研究所
图表:2016-2019年中国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
据累计装机容量方面的统计,国家能源局统计,2013年以后,我国光电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迅速增长。2013年全国光电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仅为19.42GW,2019年增至204.3GW。2013-2019年全国光电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增加10倍以上。
光伏市长/市场奇偶网络政策支持
《关于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项目建设的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关于征求对2019年风电、光伏发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一至两个重磅政策完全激活国内市场,无补贴项目、投标项目和补贴项目的落地,今年市长/市场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预计2019年低价互联网项目将获得政策上最强的支持,为光伏市场带来新的机遇。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评价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未来几年能得到补贴的项目将越来越少,评价互联网项目将成为主流,最终业界将完全告别补贴,进入无补贴时代。因此,从现在开始,鼓励优先建设低价互联网项目,对行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光伏政策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稳定中的总趋势,充分发挥市长/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保持光伏产业合理发展规模和发展节奏,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光电发电建设将采用“两进制出”的方式,辅助额定气量。财政部对补贴规模的初步意向30亿韩元和国家发展改革委2019年对光电电力政策的意见中,寻求最高的电价上限,补贴可以支持的建设规模约为2000-2300万千瓦,加上今年将并网的150万千瓦技术领先项目、150万千瓦的建设速度、对实施效果好的领先基地所在地的补偿规模、光伏扶贫、
日本、印度、美国等海外光伏市场仍呈稳定增长趋势,为国内企业全球布局创造了条件。同期,受531的影响,部分生产能力被清算,受到国内市长/市场需求暴跌的刺激,2019年以后光伏产业链价格上涨并保持强劲,光伏行业在第一季度出现淡季萧条的格局。(威廉莎士比亚,Northern Exposure(美国电视),季节)随着政策的变化和需求,光伏行业的景气度将进一步提高。
光伏发电指通过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通常系统主要由太阳光伏组件、汇流箱、逆变器、变压器及配电设备构成,同时再加上监控系统、有功无功控制系统、功率预测系统、五防系统及无功补偿装置等辅助系统组成一套完整的光伏发电系统。
太阳能电池是完成太阳能到电能转换的载体,光生伏特效应是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
早在1839年,法国科学家贝克雷尔(Becqurel)发现光照能使半导体材料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光生伏特效应”,简称“光伏效应”。1954年,美国科学家恰宾和皮尔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首次制成了实用的单晶硅太阳电池,光伏发电技术由此诞生。
为提高光伏行业发展质量,加快补贴退坡,中国出台《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这份被称为“行业急刹”的光伏新政出台在行业内部引发震动,A股光伏股本周遭受重创。11名中国光伏企业家本周发布联名信 “强烈建议”给予已经合法批准开建的项目一定的缓冲期。信中说,“大家完全理解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压力,但希望变革不要太激烈,怕行业承受不了”。
政府对于光伏产业的补贴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补贴缺口太大,补贴理论上是要通过提高电价来偿付,目前德国就是这么做的,“本来德国光伏产业是全球第一,但现在也补贴不起了。”
近年来,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光伏市场不断被超越。专家认为,欧洲在光伏领域的带头作用已经消失,这一方面是欧洲气候条件不利于光伏发电,已经到达发展瓶颈。另一方面,欧洲国家对光伏的补贴大量下降。2004年,德国率先推出可再生能源法案,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之后纷纷对太阳能发电进行大力扶持和推广。2010年,德国曾占全球太阳能市场的40%以上。但是,自2011年后,欧洲各国开始降低政府补贴,光伏市场出现萎缩。在中国等国家厂家的竞争下,欧洲光伏企业也纷纷倒闭,目前德国仅剩一家大型光伏企业——太阳能世界,而且也面临破产。
德国光伏补贴开始于2004年,初始上网电价高达50欧分2013年平均上网电价约为13欧分/千瓦时,2017年平均为11.7欧分/千瓦时。英国政府开始也以每千瓦时43便士的价格向光伏安装户回购电力,现在补贴已下降超过一半。希腊、瑞士、意大利等国家也纷纷大幅度下降补贴。
相比之下,美国对于光伏产业的补贴还在继续。美国对于可再生能源的补贴主要有“投资税负减免”(ITC,减免投资者设备成本30%的赋税)和“产品税赋抵免”(PTC,每使用一度可再生能源发电可获得0.022美元的税赋抵免 )两种形式。2015年12月,美国国会决议将原定2016年底结束的太阳能投资减税优惠(ITC)延长5年,直至2021年底。
国际组织“21世纪可再生能源策略网络”本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布的报告称,2017年全球太阳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创纪录水平。与2016年相比,2017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总量大增29%,达到98GW。2017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大于燃煤、天然气和核电净增装机容量之和。2018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106 GW。
光伏发电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废水、废气、废固的产生,能源来自于太阳能,所以对人体没有危害。德国、美国、日本已经有大量的既有住宅光伏项目,就是将光伏系统安装于家庭屋顶上,这些国家都是很注重人身安全的国家,可见其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