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光伏产业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人们为什么往往会高估一年发生的变化,但低估五年发生的变化?我认为主要是人的思维容易被当前看到的和听到的“真相”所迷惑!
文 / NE-SALON新能荟 张真人
过去的2021年,刚刚实现平价上网“成人礼”的中国光伏产业迎来了多重挑战:硅料、IGBT、玻璃、EVA、金属、海运的轮番供应紧张和涨价。笔者认为,上述挑战主要是全球疫情、美联储货币超发造成的全球通胀等因素叠加造成的。下面笔者将就自己对中国光伏产业链的理解,逐个分析上中下游未来一年的行情和竞争态势,供读者诸君参考。
一、 上游(工业硅、多晶硅、有机硅)
光伏产业的真正源头不是多晶硅料,而是工业硅。工业硅,又称结晶硅或金属硅,是由石英砂矿(硅石)和碳质还原剂(焦炭等)在矿热炉内冶炼成的产品,主成分硅元素的含量在98%左右(近年来,含Si量99.99%的也包含在金属硅内),其余杂质为铁、铝、钙等。金属硅有三大应用领域:1.特种钢冶炼的脱氧剂( 汽车 工业等行业应用);2.硅橡胶、硅树脂、硅油等有机硅(建筑、医疗、新能源等行业应用);3.进一步提纯为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芯片等行业应用)
由上可知,随着我国新能源 汽车 、半导体芯片、太阳能光伏、电力电子等产业的快速爆发,工业硅相关产业链将会持续井喷。
1.1 合盛硅业(SH603260): 目前有80万吨工业硅年产能,工业硅产能全球最大,拥有国内最完整的硅产业链条;
1.2 通威股份(SH600438): 通威股份旗下的永祥股份目前产能18万吨,2022年硅料总产能将达33万吨,是全球太阳能级多晶硅龙头企业;
1.3 硅宝 科技 (SZ300019): 硅宝 科技 的有机硅密封胶年产能达20万吨,是亚洲最大的有机硅密封胶生产企业,有望成为建筑和光伏两大领域有机硅密封胶双龙头。
二、 中游(硅片、电池组件、装备)
2022年全球硅片规划产能合计将超过450G,将远远超出下游装机需求。由于硅片领域的技术门槛不高,全球硅片产能将更加分散,因此硅片环节的高毛利时代即将结束,转入到比拼“精耕细作”能力的工业4.0时代。
2021年,由于硅料、玻璃、EVA等原料辅材轮番涨价,缺“料”的专业电池、组件企业生存艰难,毁约不断。但2022年随着硅料等原材料上游产能的释放,电池组件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得以逐步修复,可谓“利空放尽,苦尽甘来”。
随着近年来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带来了光伏行业整体景气度上升。再叠加大硅片、HJT/TOPCon等产业链技术快速升级迭代,因此行业领先企业纷纷抛出大规模的扩产计划,并都有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布局冲动。“在光伏制造这样一个没有明显护城河的产业,扩产可能是找死,不扩产必然是等死!为了不被上游原材料卡脖子,有时也不得不抢供应商的饭碗,进入自己不擅长的制造领域”,某知名光伏企业负责人向NE-SALON新能荟描述了光伏产业链的无序竞争现状:“行业内卷必然会造成全产业链大规模的产能过剩,但对光伏装备企业或是重大利好!”
2.1 中环股份(SZ002129): 单晶硅片总产能约88GW,210先进产能超75%,N型硅片全球市场占有率超60%,半导体区熔单晶硅片国内市占率超80%;行业率先导入工业4.0智能制造体系,以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拥有行业定价话语权,或将登顶2021年单晶硅片对外出货全球第一宝座。
2.2 爱旭股份(SH600732) : 2021年电池片产能约36GW,专注高效晶硅电池研发、制造与销售,大尺寸出货占比超70%,并创新性推出的双面电池“双面 双测 双分档”,推动双面技术发展。其新一代N型ABC电池平均效率高达25.5%,8.5GW新产能将于今年中期投产。
2.3 东方日升(SZ300118): 2021年电池产能13.5GW,组件产能达19.1GW,连续多年稳居全球一线组件品牌行列。东方日升作为异质结技术一线企业,在一年内三次刷新自己创造的HJT世界纪录,创新技术潜力值得期待。随着上游原材料供应紧张局面的逐步缓解,该公司2022年盈利能力大概率将强力反弹。
2.4 迈为股份(SZ300751):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全自动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生产线、异质结高效电池制造整体解决方案、OLED柔性屏激光切割设备、Mini/Micro LED晶圆设备、半导体晶圆封装设备等,其中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生产线自2018年起连续4年全球市占率第一。作为异质结电池产业化技术的主力军,迈为正向千亿市值高端装备企业迈进。
三、 下游(逆变器、电站 投资 、系统集成)
“硅料供应能力决定2022年国内户用光伏装机量的下线,而逆变器的IGBT供应能力则决定了其上线”,山东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张晓斌对NE-SALON新能荟说到。
受全球疫情、新能源车市场爆发等因素的影响,2021年下半年以来,光伏逆变器IGBT的供应开始出现极度紧张局面。很多逆变器厂商先是涨价,然后是惜售、毁约、断供,特别是IGBT用量特别大的户用光伏市场。据了解,部分光伏逆变器企业已经尝试在低功率产品上使用国产IGBT,而更多逆变器企业也正在马不停蹄对国产品牌IGBT进行测试,预计2022年将会逐步批量导入,逆变器“缺芯”问题或将在今年第二季度后逐步缓解。
前几年国内大型光伏电站投资由央国企主导,分布式光伏电站由民企主导。而在国家碳中和战略的推动下,更多央国企涌入分布式光伏投资领域,甚至是之前看不上的户用光伏市场。央国企携资金成本优势在分布式市场所向披靡,甚至有时为了完成新能源配额任务指标,不断突破投资财务模型底线,让参与竞争的民企投资商只能干瞪眼!而光伏“整县推进”的政策,更让本就热闹的分布式光伏市场掺入地方招商引资的利益诉求,最终在各地上演了一出出“暂停备案”的闹剧。2022年,分布式光伏市场“国进民退”的趋势无疑将愈演愈烈。
“在新能源领域,国进民退或许是一件好事。让大多数电站资产放在央国企手里,我们民营企业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好前期开发、产品配套、工程实施、技术方案,以及售后运维等相关服务,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某民营光伏企业负责人向NE-SALON说到。
3.1 斯达半导体(SH603290): 全球IGBT模块市场排名第六,是唯一一家进入全球前十的中国IGBT领军企业,目前其产品已在新能源车、光伏风电等领域规模化应用。
3.2 正泰电器(SH601877): 正泰电器旗下的正泰新能源公司,累计投建光伏电站达8GW,运维总量超7GW,是中国最大的民营光伏投资运营商。
3.3 天合光能(SH688599): 天合光能旗下的天合智慧分布式能源公司,行业首创“原装光伏系统”标准,拥有1000+县级经销商,15000+乡镇服务网点,是国内最大的分布式光伏系统集成品牌。
结语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光伏是一座城市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双碳”建设的重要抓手。
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将来会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重要席位,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规能源,而且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未来的能源互联网将在现有电网基础上,通过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流动的电力互联共享网络。
随着光伏发电等波动性电源比例的提高,要求电源侧具备更大的调节能力,分布式储能将得到普及,主动式配电网也将应运而生。太阳能发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储能互补发电,并与负荷一起形成既可并网、又可孤网运行的微型电网,将是太阳能发电的一种新应用形式,既适用于边远农牧区、海岛供电,也适合联网运行作为电网可控发电单元。
光伏产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各行业也借助了光伏的自身优势开展应用,如光伏农业、光伏渔业、光伏水泵、光伏园区、光伏充电桩、光伏智慧路灯等等。
从数字化角度阐述下光伏行业未来发展模式:
实现大型室外光伏发电时运作状态实时监测,电站负荷情况、设备管控等信息的互联互通。数字孪生不同环境场景下的光伏电站。减少室外光伏发电站运维管控的人为操作成本与危害,实现无人值守的室外光伏电站新形势。
通过现场取景、卫星图等方式,进行场景搭建,人工摆放向日镜模型,向日镜从发电塔向外扩散排布,真实还原装机分布效果,场景从上往下看就像一朵巨大的向日葵,场景中心为发电塔,镜子作为反射太阳光的媒介,发电塔相当于一个大型的热量吸收器,一次性接收成百上千个向日镜同时折射出的热量再经过热能交换,推动汽轮发动机发电。通过图扑引擎的渲染功能,真实还原发电塔吸收热量的效果。
光热电站信息监测
通过点击交互场景中的发电塔模型,以二维弹窗形式弹出发电塔相关信息,与后台数据进行联动,接入真实数据,展示发电塔发电情况与发动机运行状态,做到实时监测管理。
光伏电站信息监测
通过对接数据接口可实现监测各方阵内汇流箱(包括母线电压、机箱温度、电流)数据,当出现告警时,可对模型进行染红闪烁显示,方便运维人员快速定位排查问题,足不出户即可实时查看设备相关指标,可结合算法实现数据分析,短时间内若出现数据异常变化的情况,提前进行告警,提醒相关人员及时做出决策。
同时接入了箱变(包括箱变油温、电压和电流)、逆变器(包括今日发电量、总有功功率、总无功功率、总功率因素、逆变器效率)、升压站相关数据,全面监测电站运行状况,由于场景比较大,做了点击设备模型视角拉近处理,可更直观的查看设备相关信息。
以往以节能降碳为主的理念,应该转变为多使用可再生能源。不少太阳能光伏企业已经在发展光储充一体化系统,这和互联网等科技企业的写字楼、车棚、电动汽车的使用等可以有机结合。科技企业还可以参与到与碳中和相关的数字化平台、物联网设备的建设、运营、管理和维护。
加强政策扶持新能源经济战略,国家相关部委推出太阳能屋顶计划。太阳能屋顶就是在房屋顶部装设太阳能发电装置,利用太阳能光电技术在城乡建筑领域进行发电,以达到节能减排目标。
采用轻量化三维建模技术, 1:1 高仿真还原光伏工业园区。3D场景将 BIM 楼宇数据叠加到地图场景中,实现 BIM + GIS 的结合展示。
2D 数据面板数字化展现园区内各区域的运行情况、安全配备、周边动态环境等情况。还支持渲染 3D Tiles 格式的倾斜摄影模型文件。Hightopo实现可交互式的 Web 三维场景,可进行缩放、平移、旋转,场景内各设备可以响应交互事件。
我国光伏行业发展至第四阶段
我国光伏行业于2005年左右受欧洲市场需求拉动起步,十几年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式大发展,建立了完整的市场环境和配套环境,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可以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一张崭新名片和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在制造规模、产业化技术水平、应用市场拓展、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均位居全球前列,已形成了从高纯度硅材料、硅锭/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辅材辅料、光伏生产设备到系统集成和光伏产品应用等完整的产业链,并具备向智能光伏迈进的坚实基础。我国光伏行业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年新增装机量波动较大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为1513万千瓦。2018年,受光伏531新政影响,各地光伏发电新增项目有所下滑,全年新增装机容量出现下降态势,从2017年的5306万千瓦下降至4426万千瓦。2019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仍然呈现下降趋势,下降至3011万千瓦。2019年对需要国家补贴的项目采取竞争配置方式确定市场规模,因政策出台时间较晚,项目建设时间不足半年,很多项目年底前无法并网,再加上补贴拖欠导致民营企业投资积极性下降等原因,截止2019年底竞价项目实际并网量只有目标规模的三分之一。
2020年,在未建成的2019年竞价项目、特高压项目,加上新增竞价项目、平价项目等拉动下,预计国内新增光伏市场将恢复性增长。“十四五”期间,随着应用市场多样化以及电力市场化交易、“隔墙售电”的开展,新增光伏装机将稳步上升,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为4820万千瓦。
2020年末累计装机量超2.5亿千瓦
累计装机容量方面,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增长迅速。2015年,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为4318万千瓦,到2020年已经增长至25300万千瓦。从一定程度上说,我国的光伏发电正在迅速发展起来。
光伏发电量增速维持在15%以上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光伏发电量增长迅速。2013年,全国光伏发电量仅为91亿千瓦时,到2019年,全国光伏发电量22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08%。截止2020年底,全国光伏发电量为26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4%。
华北、西北与华东地区新增装机量较多
截至2021年9月底,全国分布式光伏装机9399万千瓦,占光伏总装机比重33.8%,与上二季度相比提升1.2个百分点,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
从全国并网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布局看,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华北地区新增装机8027.6万千瓦,占全国的28.9%西北地区新增装机6456.8万千瓦,占全国的23.2%华东地区新增装机5390.6万千瓦,占全国的19.4%华中地区新增装机3716.2万千瓦,占全国的13.4%南方地区新增装机2753.1万千瓦,占全国的9.9%东北地区新增装机1438.4万千瓦,占全国的5.2%。
总体来说,为了响应巴黎协定,我国提出了“碳中和”“碳达峰”的号召,在此号召下,近年来我国光伏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光伏发电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日前,据科技媒体报道, 科技巨头苹果和三星都在 评估在未来产品 中 导入太阳能电池的可能性, 其中,它们似乎都对 名为有机太阳能的技术 青睐有加 。
一般而言,有机太阳能电池是由有机材料构成核心部分的太阳能电池,主要是以具有光敏性质的有机物作为半导体的材料,以光伏效应而产生电压形成电流,从而实现太阳能发电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 不同于 装设于屋顶的大型太阳能面板 , 这一技术 只需要少量太阳光便可以转换成电力 。
实际上, 三星 和苹果对 太阳能电池 技术的战略布局已由来已久 :三星在2009年就已在少数产品(“Blue Earth”及“Crest Solar”手机)中导入太阳能电池技术,以利用其充电;此前推出的Android平台手机Replenish也提供了太阳能电池背壳的选购配件,且它还将推出搭载太阳能电池的10寸上网本NC215S;而苹果则是从2006年开始在太阳能技术部分申请许多专利。
目前来说,虽然成本过高的太阳能电池技术也需要技术和时间提供的“天时地利人和”之运势,但 随着光伏行业热潮的掀起,其细分行业也受到了利好驱动 。
顺应时势的太阳能电池行业
尽管 去年 “531”新政 发布之后 ,相关部门叫停普通地面式光伏电站的新增投资,且加大控制分布式光伏规模,补贴退坡进度加快,使得 光伏产业 一时间进入了较为明显的调整阵痛期,但其前景还是较为可观的 。
格隆汇查询显示, 2018年光伏发电新增装机4426万千瓦,仅次于2017年新增装机,为历史第二高 。其中,集中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分别新增2330万千瓦和2096万千瓦, 截止 到 去年 12月底,全国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74亿千瓦,同比增长34% ,其中,集中式电站12384万千瓦,分布式光伏5061万千瓦;且2018年全国光伏发电量17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平均利用小时数1115小时,同比增加37小时;弃光现象也得到优化: 2018年,全国光伏发电弃光电量同比减少18亿千瓦时,弃光率同比下降2.8 % ,实现 了 弃光电量和弃光率“双降” 。此外,预计2019-2020 年全球光伏电池产能将分别达到175GW、187GW,分别同比提升10.76%、6.86%; 到2022年太阳能电池行业产量将达到95GW , 其中国内 需求 较旺, 预计到2022年需求量将达到58.02GW 。
“冰火两重天”的光伏行业投资?
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光伏产业经历剧变之际,再加上近期 光伏行业周期性的淡季 , 相关上市公司在经营方面也不乏受到了一些波及,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例如, 爱康科技 (002610.SZ) 预计2018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120.35%至208.49%,晶体生长炉设备龙头 晶盛机电 (300316.SZ) 预计去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61亿元至6.77亿元,同比增长45%至75%。而反观一些直面亏损的公司, 协鑫集成 ( 002506.SZ ) 因可能面临着计提较大坏账的风险,去年净利润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亏损4.00亿元至盈利0.50亿元,同比下滑17.77倍至增长1.10倍;逆变器龙头 阳光电源 ( 300274.SZ ) 预计盈利1.50亿元至1.80亿元,同比下滑11%至26%;且 中利集团(002309.SZ)、亚玛顿(002623.SZ)、精功科技(002006.SZ) 以及 科林环保(002499.SZ) 等四家公司一季度预计遭遇亏损,其中,亏损金额相对较大的公司为中利集团,预计亏损0.82亿元至1亿元。
从上述可以看出,相关企业还是处于调整期的阵痛之中,而 这也反映了接下来包括太阳能电池在内光伏产业必须直面的问题点和趋势 。
目前,纵观光伏市场, 其 太阳能电池行业整体出现产能过剩 之象 , 显然如何 化解过剩产能 便成为了重中之重的问题 ,实际上在相关部门推行的政策下,刺激了太阳能电池消费能力的提高,太阳能电池产能也将显出逐步消化之势。
同时,随着产品技术和制造工艺的持续进步, 光伏制造产品集成化程度 也将进一步提升,逐渐 向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发展 ,其市场应用将呈现多样化之象。基于此,展望新一年的光伏市场, 其 行业集中度和整合 将会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新政的落地而 进一步提升 。
此外, 在国内光伏产业经历变革之际,因 光伏产品价格的快速下降 而影响业绩的公司在国内遭遇瓶颈的公司开始走出国门 ,转向海外市场,但好景不长,4月4日,美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决定对国内光伏电池片及其下游产品发起337调查, 其间 指控对美出口、在美进口和在美销售的上述产品侵犯其专利权,请求ITC发起337调查,并发布有限排除令和禁止令 , 而这将使得 晶科能源有限公司、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中国企业涉案 ,虽然目前来看,美国方面并没有得出明确的调查结论,但这或将对其经营产生一些始料未及的影响。
格隆汇查询显示, 晶科能源 ( 纽交所代码: JKS ) 成立于2016年12月,2010年5月登陆纽交所,其经营范围为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光伏应用系统的研发、加工、制造、安装和销售、以及太阳能原料和相关配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根据2018年年报,2018年公司全年太阳能组件总出货量为11.4GW,同比增长16.0%,创全行业年度出货历史新高。全年总收入为250.4亿元人民币(36.4亿美元);全年营业利润为6.449亿元人民币(9,380万美元),同比增长98.2%;全年净利润为4.065亿元人民币(5,910万美元),同比增长186.9%;全年毛利率为14.0%,同比增长23.9%。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隆基股份 ”) (6010102.SH) 成立于2000年2月,公司前身为西安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效太阳能单晶硅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以及半导体材料、太阳能电池、电子元器件、半导体设备的开发、制造、销售,2012年4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根据2018年业绩快报,由于国内需求的下滑导致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营收同比增长34.38%至219.88亿元,而净利润同比下降28.24%至25.58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93元。目前隆基股份停牌实施配股,将于17日起复牌。
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而为尽力遏制其发展态势, 太阳能光伏 走进人们的视野,逐步 成为未来新能源的主流形式 之一,相关光伏市场也受到不少投资者和相关公司的关注 。
在去年光伏政策的调整后,整体而言,伴随着相关发电成本的降低,需求将开始出现长期走稳之势,再加上2019年光伏新政还未正式落地, 该 行业 的相关 投资 也逐渐回归理性冷静之态,而对于身处其中的相关 光伏厂商 而言,它们应当明确目前这一市场已从 高速增长 的 阶段 迈 向高质量发展 的 阶段 ,其中,低成本兼具高效率的新型光伏电池产品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行业间的香饽饽,而 各大厂商则需要根据现有的 光伏产业的发展规模 而 密切 贴近市场需求,通过技术创新且降低成本,从而提升产品的匹配度,以进一步完善相关 产业链 , 推动光伏产业发展 。
(文章来源:格隆汇)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3月11日,工信部发布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引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文件提出,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新建和改扩建多晶硅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其他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
由于光伏企业纷纷大规模扩产,从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到逆变器、玻璃等辅材产能其实已经出现过剩迹象。
在光伏板块出现大幅回调后,3月11日终于止跌,隆基股份当天收涨4.69%,阳光电源收涨6.33%,通威股份收涨4.53%。
文件规定,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不低于总销售额的3%且不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鼓励企业取得省级以上独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或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申报符合规范名单时上一年实际产量不低于上一年实际产能的50%。
多晶硅电池和单晶硅电池(双面电池按正面效率计算)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9%和22.5%。
这直接利好有资金实力,拥有技术研究能力的公司,每年研发费用不低于1000万,结合对电池转换效率的规定,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提高,淘汰低效落后产能。
文件还指出,现有多晶硅项目还原电耗小于60 千瓦时/千克,综合电耗小于80千瓦时/千克;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还原电耗小于50 千瓦时/千克,综合电耗小于70 千瓦时/千克。
对于硅料生产商来说,将从能耗上限制了其现在项目的产能以及未来新建和扩产项目的产能,注重运用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这些变化将很大程度上利好头部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光伏行业正在面临新一轮周期。
2020年底以来,硅料价格继续坚挺上扬,相关龙头加码扩产,景气度持续高涨。此前市场普遍预期,2021年硅料市场将较为紧张。但现在市场开始担忧硅料涨价影响光伏终端需求。
加上大规模扩产也在眼前。截至目前,基本国内所有硅料龙头,包括通威、保利协鑫、特变电工、大全集团、东方希望等,都有不小的扩产计划。
全产业链过热是一个重要的不良信号,非技术进步、成本下降的盲目扩产,会造成扎堆踩踏。投资者似乎已经遗忘了光伏是周期行业的这个事实。
股价突然暴跌 景气度下行
光伏行业是一个“长期成长属性极强、中期高度周期性”的行业。
长期成长性体现在:光伏在全 社会 发电量中的渗透率将从当前不到4%,增长到2030-2035年后的40%以上。2019年底以来,全球各国政府纷纷提出“碳中和”,从而光伏电力被作为未来100年人类的主力能源。
光伏的周期性体现在政策、产能、成本、技术、利率几个方面。
光伏项目评估的基准是长期回报率,融资也是长期融资。在去年长期利率大幅下行后,流动性释放所导致的严重的长期通胀预期,2021年长期利率预期上行,对光伏行业来说是个负面消息,长期利率上行导致融资成本上升,因此项目要求的投资回报率提升,对新增装机量需求产生抑制。
成本方面,由于硅料、玻璃的扩产速度慢于硅片、电池、组件,因此导致上游硅料、玻璃价格大幅上涨,而这种涨价是一种“过热”行为。由于涨价预期,在去年出现了产能的急剧释放,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都在扩产,如今产能过剩已经显现出来。
技术周期重新开启,对于现有的存量产能来说会产生冲击,可以参考2016-2017年单晶替代多晶。2016年初单晶硅片比多晶硅更具性价比,对单晶更有利的PERC技术也同时出现,于是2016年下半年启动了一波增速极快的单晶渗透率上升,而多晶渗透率下降则出现在2018年末。
此前革命性技术发生在硅片,现在则是在电池片,HJT(异质结)替代PERC,现在的时间位置好比单多晶替代中的2016年末,光伏PERC资产的预期寿命急剧下降。由于革命性技术进步的存在,导致存量资产的预期寿命不足5年。
从行业景气的角度看,2021年四季度前行业的景气是急剧下行的。
在2020年四季度,金融市场对光伏热情高涨,在上游原料涨价潮中喊出“量价齐升”,然而到了在2021年一季度才发现,价格上不去了。
当2021年3月6日-3月7日的媒体报道中对于广州发展1.08GW招标结果进行披露时,单面组件均价仅为1.59元/w,头部四家组件企业均因超出控价导致报价失效,金融市场原先想象出来的需求拉动导致的“量价齐升”的印象被彻底摧毁了。
这就不难理解最近光伏板块的暴跌了,而工信部也是看到了行业出现短期过热现象,于是出台规范文件促进行业 健康 发展。
不过显然,行业产能出清是有利于光伏头部企业的,对整个行业来说大公司的优势将更加明显。来源: 同顺-深研所;原标题:光伏行业面临新一轮大洗牌!疯狂之后 工信部重磅发布文件限制扩大产能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