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动力工程》的网站和投稿方式(在线、邮箱)
《核动力工程》通信地址:成都436信箱32分箱邮箱:610041
联系电话:028-85903890,85903893
E-mail:jnpe@npic.ac.cn
一般通过邮箱投稿,杂志社没有专门的主页。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长顺大道一段328号
名称:中国核动力院
位置:四川省成都市
地址:双流区长顺大道一段328号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中国唯一集核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试验、运行和小批量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基地;被吴邦国委员长誉为“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始建于1965年,是军民结合的国家战略高科技研究设计院;1967年——1969年已划归二机部(核工业部)的七院逐步从北京搬迁到四川;2010年,参与设计的首座自主品牌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CPR1000的核电机组——岭澳核电站二期正式并网发电。
根据2017年1月核动力院官网显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400余人,中高级工程师及以上技术人员1900余人。全院建立了90多个实验室,其中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能源研发(实验)中心,涉及50多个工程专业和学科。
根据2017年1月核动力院官网显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有硕士生导师65人,博士生导师29人。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共有150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获得100多项授权专利。
原子能出版社暂无官网。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是中央一级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73年,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编辑委员会。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国核科技与信息研究院,它的任务是编辑出版核领域的各类科学技术图书、期刊、教材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各类书籍和辞书。
出版社职位有图书编辑;电脑录入、排版;美术设计;电脑动画设计;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等(未取得行政许可的项目除外)
许可经营项目:出版核科学与核工程技术领域内有关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与工程技术方面的图书、教材;出版核工业教育、科技及宣传方面的音像制品;出版、发行《中国核电》杂志;利用自有《中国核电》杂志发布广告(广告经营许可证有效期至2013年12月31日)。
扩展资料:出版核科技图书涉及的专业有: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与受控核聚变、高能物理、核反应堆、核动力工程、核电子学、加速器、离子源技术、放射化学、辐射化学、核化工、核燃料、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铀同位素分离、铀矿地质、铀矿冶、核仪器仪表、核武器、辐射防护、放射医学,核医学、核农学、同位素生产与应用等。
近年来,中国原子能出版社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国家和机构进行了出版合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华能核电开发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等单位下属研究院、设计院和运营公司以及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上单位多处于省会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实力上,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国防特色重点专业、核工程类专业中第一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培养特色上,按照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ABET认证标准,参照国外高水平大学核专业课程体系制定培养方案,邀请国际核能专家审核课程教学大纲。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科研形成的条件和平台组织教学,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新模式,与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华能核电开发有限公司合作,以“订单+联合”模式培养在校本科生。
通过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江苏核电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深入工程实际创造良好的条件。
师资力量: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学院汇聚与培养了一批知名的核动力专家和优秀的年轻学者,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的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全职教职工86人,拥有4个基层学术组织,全职专任教师66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3人。
校内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48人。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际学术大师1人,国内外知名学者15人,兼职(客座)教授33人。
拥有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龙江学者”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多人在国家级学术组织和专家组中任职。
以上内容参考 哈尔滨工程大学官网-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南华大学王牌专业有核工程与核技术、临床医学、工商管理、预防医学、矿物资源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南华大学由原中南工学院与衡阳医学院于2000年3月合并组建,2002年10月,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原中南工学院的前身是1959年创办的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原衡阳医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58年的湖南省衡阳医学院。
学校拥有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防重点专业和紧缺专业、卓越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精品开放课程3门。
特色专业:
国防重点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国防紧缺专业: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国家管理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商管理、过控装备与控制工程、矿物资源工程。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核工程与核技术。
以上内容参考:南华大学官网——学校简介
专业老师在线权威答疑 zy.offercoming.com进入“南开大学”官网后,点击“院系机构”,查看“专业学院”,并未发现有“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
国内现有支持“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大学有(排名不分先后):1.清华大学。2.东北电力大学。3.哈尔滨工程大学。4.上海交通大学。5.南方航空航天大学。6.东华理工大学。7.华中科技大学。8.成都理工大学。9.南华大学。10.武汉大学等。
东北电力大学自动化专业要更好一些,更值得报考。东北电力大学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吉林省吉林市。学校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始建于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1958年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
原隶属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2005年学校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2012年学校入选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简介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己任,主动适应国家电力工业和吉林省的经济建设需求,形成了以电力特色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校共有14个学院,51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工、理、管、文、法、经、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
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5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9个,其中一流学科4个、优势特色学科4个、新兴交叉学科1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000余人。
以上内容参考:东北电力大学官网——学校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