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内煤炭价格怎么样?是否有上涨趋势?
对此【易煤网】给出的解答是:2014年煤炭市场化进程继续深入,大型煤企与电力集团的中长协合同逐步实现了季度与月度定价相结合的模式,市场现货交易价格参照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作为结算价格。从指数的价格走势上看,全年煤炭价格不断刷新历史新低,大体上可分为急速下跌、缓慢爬升、深度探底及阶梯型攀升四个阶段,截至12月24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5500K价格报收525元/吨,与年初610元/吨下跌85元/吨。
一、煤炭市场开年遇冷,价格进入急速下跌通道中
新年伊始大型煤企一季度中长协价格执行590元/吨,远低于2013年底定下的631元/吨,随后内贸煤价应声呈现断崖式下跌,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接连跳水,逐渐吞噬2013年四季度上涨的空间。截至3月26日,5500K报收530元/吨,较2013年末630元/吨,暴跌100元/吨,降幅达16%。
1、进口煤集中到货,供大于求格局突出
2014年四季度内贸煤价呈现大幅上涨,进口煤再次成为国内煤炭供给的有效替补,进口煤量开始节节攀升,自2013年12月开始连续两月刷新历史高值,其中2014年1月底集中到货的进口煤对内贸市场造成了重大打压,国内市场整体供给急剧过剩。
2、煤炭需求整体减速,虚高价格迅速被挤出
元旦后煤炭消耗再次进入低迷状态,相对于供给的充沛,需求端明显不相匹配。2014年1月后钢铁、建材、化工生产均进入阶段性的淡季,对煤炭需求有限,需求主要来自于因冬季的来临居民用电的拉升。但电厂经过2013年底积极补库后,库存保持相对高位,1月末,全国重点电厂煤炭库存8490万吨,较2013年末大幅上涨300万吨。与此同步的是,随着农历新年的临近,日耗却进入下行通道中,产需的不同步造成煤价下行压力加重,内贸煤炭价格虚高成分迅速被市场挤出。
2014年内贸煤炭市场在一片萧条中开启,在此阶段下行动能得到充分释放后,煤炭价格出现了一定的底部支撑,但下游需求的不足及各地不断环保压力加大,基础能源消费受到抑制,内贸煤价持续低位徘徊。
二、物流掣肘支撑价格弱势维稳,内贸价格缓慢爬升
在市场悲观情绪得到部分释放后,大型煤企小幅上调销售价格,为具有一定企稳基础的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随后两期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连续两期上涨,中下旬再次企稳,内贸煤炭价格进入缓慢爬升阶段。截至5月28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537元/吨,较3月末530元/吨,累积上涨7元/吨,涨幅1%。
1、成本支撑作用增强,物流托举底部价格
市场价格经过3个月的持续下挫,部分煤种的价格水平已降至2013年最低水平,煤炭供应侧高度承压。加之自2月15日起,铁路煤炭运价普遍上调,晋北及蒙西地区相当一部分中小矿企,煤炭集(发)运站或者煤场的运营出现困难,产能退出加快,成本对煤炭价格的支撑作用加强。同时,大秦线在4月份进行例行检修,期间减少铁路煤炭发运量,导致北方主要发运港口的煤炭库存减少,推动煤炭供求活跃度上升,对不断寻底的沿海煤价形成底部托举。
2、一季度中长协价格基本敲定,电厂恢复采购
一直悬而未决的煤电合同价格,在市场接连下跌后,煤企出现让步,以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2013年四季度综合平均值为最后的签订价格,并得到电企的认可。煤电双方围绕合同价格的博弈之争短暂落下帷幕,给市场释放了积极稳定信号,为内贸煤价底部提供了参考依据。部分电厂开始兑现重点合同,恢复内贸煤炭采购。
(一)预计下半年煤炭需求增长将放缓
一方面,经济基本面对煤炭需求的拉动力度或有所趋缓。从经济基本面看,上半年宏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不过目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均衡,巩固稳定恢复发展的基础仍需努力。
从拉动煤炭需求的基本动力看,下半年制造业投资有望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延续温和反弹态势,不过房地产开发投资温和回落,出口总体趋缓,总体上经济基本面对煤炭需求的支撑力度或将有所趋缓。
首先,房地产开发投资或温和回落。6月份房地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为7.2%,较5月下降1.9个百分点,延续下降态势。从季节性角度来看,6月环比也弱于往年季节性均值。分项来看,新开工、施工、竣工均有所回升,环比增速均强于季节性,其中施工、竣工端回升较为明显。房地产投资高位回落可能主要源于土地购置费的下降,5月数据与6月类似,房地产投资走弱但施工、开工均走强。房地产调控方向不变,6月份房地产开发资金明显回落,房地产销售增速也有所下降,未来投资趋于回落,不过回落相对温和,首先,竣工端已经有明显走强,对投资带来支撑,其次,集中供地导致拿地节奏后移,随着后续土地供给释放,新开工仍有回升空间。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望继续小幅回升。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速为2.4%,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16.9%,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0.7%,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长9.9%,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6.5%。广义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平均增速3.9%,较5月的3.4%小幅回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整体偏弱与财政节奏后移有关,随着财政后置发力和专项债发行提速,后期仍有望趋于温和反弹。
第三,制造业投资有望继续改善。数据显示,1-6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2%,高于全部投资6.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为2.0%,比1-5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一季度为下降2.0%。原材料制造业投资增长21.8%,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增长30.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26.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16.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长16.3%。此外,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9.7%和16.9%。从成本端来看,5月是年内PPI高点,6月PPI已经确认回落,这意味着成本端对制造业投资的压制因素将边际缓解。从售价端来看,随着下游需求的逐步回暖,上游大宗商品价格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将逐步缓解,部分耐用品价格已经处在涨价通道中。整体来看,三季度制造业投资将持续改善。
第四,民间投资稳步恢复。数据显示,1-6月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5.4%两年平均增速为3.8%,比一季度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农林牧渔业民间投资增长25.1%,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21.1%,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17.2%,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增长14.7%,社会领域民间投资增长11.0%。预计随着一些惠企政策的陆续出台与落地实施,民间投资面临的外部环境会得到进一步优化,将对民间投资增长起到推动作用。
第五,出口总体趋弱。6月出口再度回升,在进口超预期的情况下,贸易顺差创年内单月新高,表明出口端仍延续强势表现。展望未来,全球PMI有见顶迹象,同时国内PMI新订单回落趋势渐渐产生,这些都意味着未来出口的大方向是趋弱的,但是一如我们年初的判断,出口会下行,但实际动力的走弱可能会比较缓和,不存在失速风险。
另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煤炭消费将受到一定抑制。
一是预计全年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8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投产1.4亿千瓦左右。预计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3.7亿千瓦,同比增长7.7%左右其中,煤电装机容量11亿千瓦、水电3.9亿千瓦、并网风电3.3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3.1亿千瓦、核电5441万千瓦、生物质发电3500万千瓦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达到11.2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7.3%,比2020年底提高2.5个百分点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及比重将有望首次超过煤电。
此外,从季节因素看,上半年由于水电出力不足,火电增势超过预期,从来拉动煤炭需求增长超预期。据悉,总体上今年来水预期不及常年,加之下半年将经历迎峰度夏、度冬高峰期,预计季节性因素对煤炭需求的支撑力度较大。
综上,下半年,煤炭需求的基本面动力或将有所减缓,不过季节因素有利于支撑需求,预计煤炭需求增长总体将呈放缓趋势。
(二)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将不断增强
煤炭生产有望保持增长。后期,各地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煤炭企业科学组织生产,稳定煤矿生产,重点产煤省区将带头落实煤炭增产增供责任,加快释放优质产能,大型煤炭企业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按最大能力组织生产。有关部门将加快推进煤矿手续办理和产能核增进度,促进优质煤炭产能释放。不过,由于近期发生多起煤矿安全事故,各地将继续开展煤矿安全检查,部分地区煤矿将会停产减产,部分煤矿生产将受到制约。此外,极端天气、突发事件等不确定因素也可能影响部分地区煤炭生产。总体来看,随着煤炭优质产能加快释放,预计煤炭产量将保持增长,我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将不断增强。
煤炭铁路运量将保持增长。按照有关部门决策部署,煤炭运输结构调整将继续推进,铁路部门将在确保煤炭运输保障的基础上加大“公转铁”力度,做好运输保障和应急运输,深入挖掘煤炭外运通道运输潜力,增加铁路运力。后期面对旺盛的用煤需求,铁路部门将加强与煤炭生产和消费企业沟通对接,持续加大煤炭装车组织力度,加大晋陕蒙新等煤炭主产省区煤炭外运力度,优先装运电煤,增加电煤装车比例,重点保障存煤明显偏低的电厂,加强煤炭中长期合同兑现,确保煤炭产运需有效衔接,保障用煤旺季煤炭供应。综合来看,预计后期我国铁路煤炭运量将保持增长。
煤炭进口将有所增加。1-6月份,我国煤炭进口量同比继续下降。随着沿海地区用能用电企业开工率提升,预计沿海电厂煤耗水平将逐步提高,电煤需求量将保持增长。而清洁能源发电出力增加以及东部省区能源双控等因素将制约沿海地区煤炭需求增幅。为满足电厂和民生用煤需求,各方将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增加煤炭进口,判断后期我国煤炭进口量将有所增加。
(三)判断后期煤炭供求关系略显偏紧,煤炭价格将高位运行。
依据上述对煤炭供需两个方面的分析结论,预计下半年我国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改善,但经济基本面对煤炭需求的拉动力度将有所放缓。同时,新能源发电出力增加将制约火电出力,不过季节性因素将支撑煤炭需求,预计煤炭需求增长将呈放缓趋势。供应方面,煤矿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增产保供,有关部门也将全力稳定煤矿生产,多措并举释放煤炭优质产能,提高煤炭供应保障能力,预计煤炭产量将保持增长态势,加上煤炭铁路运量增加,预计后期国内煤炭供应将总体稳定。在煤炭需求旺盛局面下,各方将多措并举增加煤炭进口,后期煤炭进口将有所增加。综合来看,后期支撑煤炭需求的基本面因素将有所减弱,煤炭需求有望保持增长,煤炭供应将稳中有增,局部地区部分时段煤炭供需将会偏紧,市场价格或将高位运行。
10月份,全国原煤产量28354万吨,同比增长1.5%。1-10月份全国累计生产原煤285279万吨,同比增长4.8%。
10月,陕西生产原煤5004.73万吨,同比增加554.03万吨,增幅为12.45%;1-10月,陕西累计生产原煤43589.62万吨,同比增加7020.98万吨,增幅为19.20%。
此外,前三季度内蒙古原煤产量68066万吨,占全国累计产量的26.3%,同比增长12.8%;山西原煤产量64184万吨,占全国累计产量的24.8%,同比增长7.5%;陕西原煤产量41294万吨,占全国累计产量的15.9%,同比增长12.2%。
三省区上半年生产原煤17.35亿吨,占全国原煤产量的67%。随着国家层面有步骤地释放优质产能,全国煤炭供应形势逐步宽松。
二、大秦线沿线港口库存居高不下
监测数据显示,10月份秦皇岛港口煤炭库存呈稳步回升的态势。截至11月8日秦皇岛港煤炭库存虽受大秦线检修影响有所回落,但库存依然处于高位,较去年同期回升270万吨,涨幅达63.16%。
1-9月份全国主要港口累计发运煤炭5.44亿吨、同比增加7580万吨、同比增长16.2%。
9月下旬以来,随着国家发改委的保供应政策显效,铁路总公司、太原铁路局加大调运力度,日均装车高位运行,日均运量稳定在120万吨以上,秦港方面也高效接卸,港口日均卸车稳定在8000车以上,对港口煤炭场存形成了明显的补充。
三、港口贸易商抛货情况逐渐增多
近期由于沿海电厂耗煤量持续下滑,库存量明显提升,加之长协煤保供以及对后市预期偏悲观的影响下,整体终端对市场煤采购积极性不高,在买涨不买跌的心态下,实际交易较为冷清。
港口贸易商抛货情况逐渐增多,不乏有一些低价货出现。在市场下行的过程中,终端接货也会带一部分预期来出价,所以整体还盘接货价格压得很低,报还盘价差较大,实际成交稀少。
进口动力煤市场也非常冷清,报盘和询盘都比较少。由于外矿当月可售货源不多,多数货量在贸易商手上,离岸报价相对比较坚挺,然而由于中国国内煤价开始走弱以及进口煤减少等因素影响,下游观望增多,需求明显减弱,进口贸易商也有开始抛货的情况,另外国际海运费也有下降,使得进口煤到岸价较前期有一定幅度的下跌。
四、供暖季需求不佳
10月份沿海六大电厂平均日耗、库存均呈回落的态势。当月沿海六大电厂日均库存量为1032.00万吨,较上月回落30.01万吨,环比跌2.83%,日均耗煤量为63.64万吨,较上月回落7.54万吨,环比跌10.60%。
数据显示,2017年9月份全国绝对发电量52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环比下降12.2%,其中,全国火力绝对发电量362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15.94%。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发电用煤需求随之走低,六大电力集团沿海电厂日均耗煤不断下行,库存不断攀升。截至11月3日,沿海六大电厂煤炭库存为1235.85万吨,日耗煤量为49.39万吨,存煤可用天数恢复至24天,目前下游电厂随着日耗的走低,采购积极性减弱,助推港口煤价进一步下行。
五、限产或停产影响
环比来看,9月份除水泥产量略有增加外,火电、生铁产量增出现下降。根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在采暖季前(11月15日前),“2+26”城市完成72台机组、398万千瓦的燃煤机组淘汰,淘汰的燃煤机组要实现电力解列或烟道物理割断。
钢铁、焦化、建材、有色等多个行业在采暖季将错峰生产。除了保障供暖等民生任务,水泥、砖瓦窑、陶瓷、石膏板等建材行业采暖季全部实施停产。下游限产、停产之下,对煤炭需求会有减少。
六、政策调控防止“煤超疯”
国家相关部门为稳煤价提前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包括释放产能、监管煤价、推进中长协合同的签订及履行等,有效的控制了市场的炒作因素。而11月神华长协价格出炉,年度长协价格较上月降了3元/吨。
通过对比了近四年的煤价走势。明显看出,2014、2015年煤价持续走低,2016年下半年煤价疯涨,今年煤价虽有波动,但波幅小于去年,季节性因素导致的上涨也较去年提前了一月。
后期,随着产能的不断释放,晋陕蒙等主要产地煤炭供应稳中趋升,供应偏紧局面将得到缓解,整体供应趋于宽松。需求来看,虽然临近冬季用能高峰,但下游电厂日耗回落明显,加之供暖期错峰生产影响,需求预期并不乐观。
受供应趋于宽松影响,预计后期动力煤将呈现“旺季不旺”的态势,价格下跌趋势将继续蔓延。
煤炭价格小幅下跌,煤炭450元/吨——550元/吨。
截止2019年11月29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5000大卡和4500大卡煤炭综合交易价格分别为每吨557元、499元和448元,比11月1日分别回落8元、6元和5元。
扩展资料
原煤生产稳步增长,煤炭进口增速放缓
11月份,原煤产量3.3亿吨,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日均产量1114万吨,环比增加66万吨。1—11月份,原煤产量34.1亿吨,同比增长4.5%。
11月份,煤炭进口2078万吨,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1—11月份,煤炭进口2.99亿吨,同比增长10.2%。
11月份,原油生产1570万吨,同比增长0.9%,增速比上月加快0.9个百分点;日均产量52.3万吨,环比增加0.3万吨。1—11月份,原油生产17495万吨,同比增长1.0%。
11月份,原油进口4574万吨,比上月增加23万吨,同比增长6.7%,增速比上月回落10.4个百分点。1—11月份,原油进口46188万吨,同比增长10.5%。
11月份,国际原油价格有所回升。11月29日,布伦特原油现货离岸价格为64.5美元/桶,比10月31日提高5.2美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2019年11月份能源生产情况
由“易煤网”为您整理的最新国际煤价走势和国际煤价相关资料详细如下:
今年,北半球气温偏高于往年,使本就难以销售的煤炭“雪上加霜”,中国和印度等煤炭需求大国增加了国内煤炭消耗比重,对进口煤的需求减少。冬季全球性需求的不振,从根本上打击了煤炭市场,进入12月份,国际煤价全面下跌,跌破40美元关口之后,基于成本因素,跌幅逐渐收窄,呈现底部阶段性震荡趋势。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18日当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价格报收51.88美元/吨,环比下跌0.46美元/吨,跌幅为0.88%;南非理查德港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49.29美元/吨,环比下跌1.13美元/吨,跌幅为2.29%;欧洲ARA三港市场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47.49美元/吨,环比上涨0.87美元/吨,涨幅为1.8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国际三大煤炭港口煤炭价格互有涨跌,涨跌幅均较前期收缩,国际煤价整体仍然趋降。12月17日,美联储在2015年最后一次议息会议上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至0.25%~0.5%的目标区间,这是美联储近10年来首次加息。美联储加息会使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多数货币都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但是,贬值程度不一,对全球各个地区煤价的影响也将有强弱之分。
从中国来看,美联储加息对人民币的影响相对较弱,另一方面,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后,中国澳洲进口煤关税从6%降至4%,并逐步降低,对沿海采购方来看,关税的降低可以为企业减少大笔成本,目前,已有电力燃料公司成功申报动力煤进口,2016年1月份澳洲煤进口或将出现明显增量。
下图是2014年9月份到2015年底的澳BJ动力煤现货价可供参考:
对于普通煤炭各地市场价格也不一,比如在湖南湘潭市湘乡市煤炭市场价是3250元一吨,在广东茂名市高州市煤炭市场价是3200元一吨,在广西崇左市扶绥县煤炭市场价是3200元一吨,在贵州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煤炭市场价是3200元一吨,在陕西榆林市府谷县煤炭市场价是3500元一吨,在陕西榆林市神木市煤炭市场价是3500元一吨。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煤炭价格开启了疯长之路,作为我国电力生产的主要保障,煤炭价格较年初的500~600元每吨上涨高点近2000元每吨,尤其是九月以来,全国煤炭尤其是东三省电力短缺,各地进行“拉闸限电”,甚至部分居民用电也受到影响。
从长三角到珠三角各大工业园区,都有停工限产的行政令,虽然其中有“能耗双控”的作用,但是与煤炭阶段性短缺也是分不开关系的。
煤炭涨价,两倍、三倍的翻倍涨,导致电厂亏损,生产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用电短缺,目前,在煤炭高涨的带动之下,江苏、山东工业用电涨幅几乎到20%的顶格,都在19%多,让企业生产成本增加,部分加工企业两班倒改成一般制,以减少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