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煤矿主要分布在北方?南方很少?
为什么我国煤矿主要分布在北方?
1、我国北方沉积形成煤炭的地质年代“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植物生长茂盛,远远高于南方,给煤炭沉积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2、北方地壳的板块比较稳定,煤炭沉积后,地壳升降运动比较少,岩浆活动不频繁,煤炭沉积后,没有受到构造运动的挤压和区域性低温蚀变、交代变质作用,保存下来形成煤炭。
陕北煤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展布于陕西省府谷、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一带,含煤面积约2万km2。煤炭地质储量约1340亿吨,是一个巨型侏罗纪煤田,即著名的“神府煤田”。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北部地区,地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呈近南北向的长方形展布,面积约26万km2。盆地四周为大青山、乌拉山、吕梁山、中条山、秦岭、贺兰山、六盘山等山脉包围,盆地内部地形较为复杂,大体可分为长城以北的沙漠草原区和长城以南的黄土高原区。该盆地处在中国东部稳定区(华北地块)和西部活动区(秦岭褶皱系)结合带之上的、具有复杂基底结构的、以中生代陆相沉积为主体的大型内陆坳陷盆地,可划分出伊克昭隆起、陕北斜坡、天环坳陷、马家滩—沙井子断褶带、渭北隆起等构造单元(童崇光,1990)。
鄂尔多斯盆地在古生代槽台对立统一发展演化的基础上于二叠纪石盒子世形成近海的、“半阻隔”式的边陆盆地;经过了早三叠世的过渡阶段,中三叠世开始在原来沉降背景上形成内陆盆地。中三叠世—早白垩世期间,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影响下,至少经历了三次大的成盆-解体演化过程,各时期的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不一致,且具有迁移现象和从大到小的发展趋势。晚白垩世发生上升解体,在新生代发育地堑构造。
陕北煤田的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延安组和湖相含煤碎屑岩系,厚度100~600m。下段为宝塔山段,主要由灰白色、肉红色块状斜层理粗砂岩、细砂岩组成,底部为含细砾的粗砂岩,上部以细砂岩为主;上段为枣园段,主要为灰色、灰绿色砂岩与灰黑、深灰色页岩、泥岩互层。共含煤20余层,其中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有8层;主煤层有3层,一般厚2.3~5m,单层最大厚度为12.3m。煤种以不粘结煤、长焰煤为主,其次为弱粘结煤、气煤,属特低—低硫、特低—低灰、特低磷、中高发热量的富油烟煤,可作为优质动力用煤和化工用煤。
陕北煤田可划分为4个煤矿区(中国矿床发现史综合卷编委会,2001):①神木北部煤矿区,位于神木县北部,北至省界,东、南分别与新民煤矿区和榆神煤矿区相邻,包括16个井田。②新民煤矿区,位于府谷县西部,部分跨入神木县东部,西邻神木北部煤矿区,包括4个井田及数十个乡镇小煤矿。③榆神煤矿区,位于榆林市北部和神木县南部,北邻神木北部煤矿区,西南与榆横煤矿区以榆溪河为界,包括30多个井田及数十个乡镇小煤矿。④榆横煤矿区,位于榆林市南部和横山县北部,与榆神煤矿区以榆溪河为界,区内尚未系统规划井田,现有横山县樊家河煤矿和数十个乡镇小煤矿。
陕西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陕北侏罗纪煤田、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渭北的黄陇侏罗纪煤田、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其中陕北侏罗纪、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煤矿具有储量大,属低灰、低硫、低磷、高~特高热值,是优质的低温干馏、工业气化和动力用煤,且埋藏浅,无瓦斯,地下水位深,易于开采,安全事故少。渭北的黄陇侏罗纪煤田、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的煤质属动力用煤和气化用煤,埋藏深,有瓦斯、地下水丰富,开采难度较大,安全事故易发。其中陕北侏罗纪煤田、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的煤炭储量占到全省的82.2%,陕北榆林市2010年产煤2.52亿吨,占陕西全省产煤量的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