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全欧洲不用碳取暖
因为环境保护。
随着各国执行更环保的能源政策,污染更少的天然气成为替代煤炭的首选。
环境对人类社会来说愈发显得更加重要,由于煤炭燃烧热值不如天然气,并且产生大量的粉尘颗粒,污染环境,所以一些正在关闭燃煤发电厂的欧盟国家对天然气十分依赖,德国甚至计划终止核电项目。与此同时,欧盟一直在降低对煤炭的依赖,以期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到2030年实现至少减排55%的气候目标。目前,欧盟约20%的电力来自煤炭生产。再者就是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保护。
国家统计局:10年来我国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3.3%,这种功劳主要归功于科技进步的力量,因为科技进步,我们不仅有无烟煤,而且燃烧效率也越来越高。
一、国家统计局:10年来我国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3.3%
按照目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则数据,在过去的这10年里面,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3.3%,这也就意味着这么多年来一共省了约14亿吨的煤炭;这对于我国的能源保护是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的。再加上能耗降低,还能够减轻我们对于外来煤炭的依赖程度,这对于调整我国能源结构也有着不一样的意义。由于这种数据本身就具备着现实意义的,更多的人则是想着这组数据背后应该归功于什么,以下我们就进行简要叙述。
二、这主要归功于科技进步
按照目前助推动力最大的一个因素,我们可以把这种成果归功于科技进步身上,早在此前央媒采访几位能源类大学校长的时候,我们大概也就知道了,其实煤炭并不是不清洁的,而是我们的科技含量没有达到,再加上需要燃烧一定的煤炭,最终也才导致了大家印象里的煤炭都是污染。这就是科技没有进步的一种结果。但是按照目前的科技进步来看,煤炭的清洁程度已经很高,我们不仅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看到无烟煤,也能够看到某些煤炭燃烧完以后是可以直接扔掉的,这也就意味着随着对煤炭的利用程度以及相应的燃烧程度越来越高,最终煤炭等资源也就能够得到优化。
三、GDP能耗年均下降3.3%也意味着工人的环境得到了保障
其实这组数据下降还意味着一个隐藏的含义,那就是目前工人的环境比之以往是要好了不少的,随着能耗年均下降超过3.3%,这也就意味着各大矿场的效益会比以前好很多。最终这种效益也都会落实到工人身上,尽管这只是一小部分,但是也是我们需要看到的进步。
煤炭燃烧并不环保,这些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人类还是依赖煤炭能源,因为煤炭能源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牵动着经济的发展,而且煤炭能源是比较丰富的,也是又便宜又稳定的能源,或者说是很多国家都用得起的能源。
煤炭被人们称为是黑色的金子,是人类的主要能源之一。虽然很多国家都知道煤炭燃烧并不环保,它排放了很多废气,而且漫天灰尘,导致空气污染非常严重,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是人们还是很依赖煤炭能源。有些人会很疑惑,新能源已经开发出来了,而且已经过了这么久,技术应该非常成熟。为什么不能缓解人类对煤炭的依赖呢?为什么还要一直用这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能源呢?
其实,这么多年来,很多国家都宣称要减少煤炭消费量,但是从他们整体的消费比例来看,煤炭不但没有被取代,反而使用的越来越频繁。煤炭的主要用途是发电,只要发电依赖煤炭,煤炭的消费量就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而且其他能源虽然清洁,但是成本太贵了,这类清洁能源不可能替代得了煤炭的地位。因为只有煤炭能够提供稳定又便宜的能源供给,特别是一些发展中的国家更是如此。
而且,从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来看,我国的煤炭含量是最多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降低煤炭消费,就要增加天然气的需求,但事实却是我国的天然气是供不应求的。而且,煤炭拉动我国的经济,煤炭消费对我国经济有非常大的带动作用。所以,从各个方面来看,现实不允许人们抛弃煤炭,人类对煤炭都是非常依赖的。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会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主要的能源之一。
丁锋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35)
石油自20世纪50年代成为第一大能源以来,其战略地位经久不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1993~2003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从757.6百万吨增至1049.1百万吨,增长291.5百万吨;而我国从1993年再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消费量急剧上升,从1993年的140.5百万吨上升至2003年的275.2百万吨,增长134.7百万吨(占全球总增量46.2%,比10年前增加了28个百分点),且对境外石油的依存度逐年加大,2003年达36.4%。可见,油气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且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受欧佩克的限产和美伊战争的影响,国际原油供应一度紧张,再加上西方有些机构的炒作,致使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飙升,2003年连续突破30美元、40美元、50美元和55美元大关。面对如此高的油价和增幅如此高的石油需求(尤其是进口量大增,对外依存度已呈逐年加大的态势),人们不禁要问,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结构到底如何?如此高的油价对我国影响到底有多大?如果爆发新的石油危机,是否会对我国造成类似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同样甚至更大的打击?带着这样的疑问,根据BP公司的统计资料,笔者对比分析了前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和近1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利用结构和近10年来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费的变化,得出了一些结论,并对我国能源政策取向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一些建议。
一、石油危机时期部分国家的能源利用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清楚地认识到石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西方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加快了对石油的勘探开发。经过20多年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对石油资源的过分依赖,致使能源利用结构呈现出“一头沉”的现象。
如表1所示,1971~1972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期,美、法、德、英、日等发达国家在初级能源消费中,石油占了很大比重。比重最大的是日本(75.6%),其次是法国(66.6%)、韩国(61.9%)、英国(51.2%)、德国(47.4%),比重最小的是美国(44.2%);而我国和印度的主要能源是煤炭(中国79.3%、印度57.4%),石油所占比重较小(我国16.2%、印度31.3%)。在随后不久爆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中(1979~1980年),上述6国在初级能源消费中石油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主要能源,日本(66.4%)、韩国(62.4%)、法国(57.5%)、美国(43.6%)、德国(41.4%)、英国(40.0%);而我国石油所占比重则上升至20.6%(印度30.7%),煤炭比例下降至73.6%(印度55.5%)。可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性相当大,这也是造成发达国家经济在石油危机时期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这期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由于对石油的依赖性不是很大,自然受到的影响也就不大,更何况当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表1 石油危机时部分国家的初级能源消费结构(%)
续表
资料来源:表中数据根据BP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年报》计算所得。
二、近10年来部分国家的能源利用结构变化情况
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对石油过分依赖的惨痛教训之后,发达国家普遍开始调整本国的初级能源利用结构(主要是运用新技术开发天然气资源、核能、水电等),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对石油资源的开发力度则有所加大。20多年来,虽然石油在各国的初级能源消费中仍占据主要位置,但是相对于19世纪80年代,其比重已有所下降(见表2)。与1980年相比,以2003年为例,美国消费石油比重下降4个百分点(1993~2003年基本上维持在39%左右),天然气、核能上涨4个百分点;法国的变动幅度较大,石油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1993~2003年基本上在37%左右),核能比重上涨21个百分点(比石油所占比重还多2个百分点,已成为第一能源),煤炭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德国石油和煤炭比重分别下降4个和13个百分点,上涨则主要是天然气(9个百分点)和核能(8个百分点);英国在大力减少对石油(下降6个百分点)和煤炭(下降18个百分点)的依赖的同时,加大了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上涨18个百分点),核能上涨5个百分点;日本的石油比重尽管下降了17个百分点,但依然占50%左右,天然气(上涨7个百分点)、煤炭(上涨6个百分点)、核能(上涨5个百分点)占据了日本初级能源的另一半;韩国的石油比重与日本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其利用煤炭的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而核能的利用比重上涨10个百分点;中国和印度初级能源利用结构则变化不大,对煤炭利用的依赖性下降的幅度基本上由石油来弥补,主要能源依然是煤炭(中国67.9%,印度53.6%),石油所占比重与1980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中国23.4%,印度32.8%),核能、天然气、水电所占的比重依然不大。
表2 近10年部分国家初级能源消费结构(%)
续表
资料来源:表中数据根据BP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年报》计算所得。
三、近10年来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费情况
目前,尽管部分发达国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初级能源利用结构“一头沉”的现象有所缓解,但是,石油依然是第一大能源。煤炭地位下降以后,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气资源。以下是1993~2003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费量对比情况。
1.石油消费情况
如表3所示,中国、印度、韩国、中东地区、美国的石油消费量持续增长,增幅较大的分别是:中国96%(达2.75亿吨,跃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总消费量的7.6%),印度81%(1.13亿吨),中东地区20%,韩国33%。美国的石油消费量增幅为16%,达9.14亿吨(占全球总消费量的25.1%),依然是世界石油消费的第一大国。俄罗斯降幅最大(34%),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则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幅度不大。与石油危机时期相比,发达国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依赖性却在加强。
表3 部分国家和地区10年来石油消费量情况 单位:百万吨
资料来源:BP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年报》。
2.天然气消费情况
如表4所示,单从增长比重上看,我国增长速度最快(增幅102%),印度(89%)、中东地区(87%),美国增幅最小(5%),其他国家增长速度都不很突出。但若从消费的总量来看,则正好相反,美国(占全球总消费量的24.3%)、俄罗斯(占15.7%)、中东地区是消费大户,我国的天然气消费量也仅仅比韩国、印度多一点。
表4 部分国家和地区10年来天然气消费量情况 单位:10亿立方米
续表
资料来源:BP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年报》。
3.煤炭消费情况
如表5所示,1993~2003年,法国、德国、俄罗斯、英国对煤炭资源的消费呈递减趋势(其中英国降幅最大,为27%;德国降幅最小,为11%),韩国、印度、日本、中国、美国的煤炭消费量呈上升趋势(增幅最大的韩国高达97%,几乎翻了一番;美国的增幅最小,为15%;我国的增幅为40%)。我国的消费总量和增长量都居第一位,其中2003年消费总量为799.7百万吨油当量(居第二位的美国为573.9百万吨油当量),比10年前增长了229.4百万吨油当量(美国增长74百万吨油当量)。可见,煤炭依然是我国利用的主要能源之一。
表5 部分国家和地区近10年来煤炭消费量情况 单位:百万吨油当量
资料来源:BP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年报》。
四、基本结论及相关建议
通过对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在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和近10年初级能源消费结构和消费量变化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石油依然是世界第一大能源,其战略价值在短期内不会衰退;煤炭虽然在发达国家已不再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发展中国家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发达国家石油比重的下降量基本由天然气补充,而发展中国家对天然气的开采尚在起步阶段;核能是另外一种新型能源,但由于开发技术难度大,目前只有法国的利用水平较高(2001年以后已成为本国的第一大能源),其他国家的利用程度虽有提高,但增幅并不大。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取代石油、煤炭重要战略地位的将是天然气与核能。由于石油在各国初级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远低于前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就算是爆发新的石油危机,对大部分国家的影响也远远达不到前两次石油危机的危害程度。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能源的大量需求,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对天然气和核能的开发利用,降低对煤炭的依赖性,调整能源利用结构
这一方面是环境保护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的需要。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一二十年内我国对石油的消费量还会增加,但总的目标应该是:到2020年,在初级能源利用结构中,石油比重不能超过30%,煤炭比重降至40%左右,核能占10%左右,天然气占15%左右,并为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减少风险打好基础。
2.对石油开发利用的近期目标应该是建立安全供应体系,保障石油安全
我国石油安全的因素主要是国内外石油资源、供需状况以及石油安全对策等3大因素。我国应在准确把握国际石油市场和石油地缘政治特点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石油安全观,采取综合措施,保障石油安全。一是建立多元化的石油境外供应渠道(主要是在稳定中东的基础上,加强远东地区,开拓非洲市场);二是加快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快石油科技发展,争取在海域和南方碳酸岩盐地区有新的突破,研发替代产品能源和新能源;三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上石油期货和现货交易,从市场和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石油产品;四是加强石油战略储备和预警体系建设。
3.完善能源管理体制,实现对能源的统一管理
目前,在我国能源管理中既存在管理缺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没有统一的能源管理部门),又存在交叉与重叠现象(石油、天然气的管理职能分别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管理,同时3大石油公司也有部分政府职能),致使在管理和政策上难免会出现部门利益冲突和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发生。应该将分散在各政府部门的职能集中起来,收回企业保留的行政职能,树立大能源观,从国家综合利用各种能源的角度出发,组成综合的能源管理部门,建成服务型政府。主要职能应该是:加强对煤、电、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的统一宏观调控,制定综合发展战略,实施综合管理,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打破垄断,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形成机制,保证市场公平有序竞争,进行市场预测和提供信息服务等。
4.加强国内勘探开发,努力降低对外依存度
我国2003年进口原油9112万吨(今年将会超过1亿吨),占国内石油消费总量的33.1%。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进口的依赖性将会进一步加大,风险也会加大。因此,必须以“立足国内,面向国际,鼓励节约和替代,促进能源结构合理化发展”为总原则,制定新的能源发展战略。最近由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开展的“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和“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对于在我国陆地新区和海域寻找突破很有好处,应该继续加强。并以此为契机,形成动态评价系统与调查评价数据库,长期持久地坚持下去。力争发现大油田,建立新的能源供应基地,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程度,降低国民经济发展的风险,既促进地区间的和谐发展,又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作者简介
丁锋,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
1、煤炭的开采价格逐步涨高,运输成本涨幅增加很大,生产成本增加;
2、没有经过处理的煤炭,燃烧会产生很多污染,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加的现在,会被限制直接使用,需要进行脱硫处理等一系列减少污染处理,成本又增加;
3、煤炭的开采太过严重,煤炭存量逐渐减少;
4、煤炭出了燃烧,还是很好的化工原料,经过加工,可以生产出很多产品的原料来,直接被烧掉就太可惜了;
5、其他能源正在大力开发,比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等这些新能源,随着技术的发展,以上新能源发电的成本逐步降低,大家就会更大的依靠电力来生产,方便可靠。
不过在未来20年左右,煤炭还会是主要生产能源。
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就是煤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是非常不健康的,对于我们环境的污染是非常大的,而且对于我们的人的身体健康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所以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提倡全面取消煤炭,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煤炭的开采量,保护环境,另一方面煤炭少了产生的二氧化碳就比较少,人们所吸进去的有害物质就比较少,人们的生活会更加的健康,而且大自然会更加的安宁,这也是一件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现代来说还是不太现实的。
一、煤炭开采我们都知道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煤炭量是非常大的,因为在北方冬天是非常寒冷的,所以北方农村中很多人在冬天都需要烧煤炭来度过寒冷的冬天,所以我国对于煤炭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但是我国煤炭蕴含量并不是那么大,而且煤炭的开采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伤害,这样来说能不开采就不开采,是一个比较好的对策,但是由于我国需求量大,而且煤炭的价格比较便宜,所以说取消煤炭开采,这是一件比较不现实的事情。
二、未来发展运用新型的能源代替煤炭能源,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想法,但是我们现在还是不能够完全普及的,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如果我们的国家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我们寻找到了一个非常新型的能源,这样我们就可以运用辛勤的能源来彻彻底底的代替煤炭能源这样一来就非常的对我们的环境有好处,而且对于我们的人体有好处,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煤炭资源的开采对我们的自然环境有非常大的伤害,而且煤炭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对于我们的人体和环境都有很大的坏处,所以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来说,少使用煤炭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近十年来我国单位GDP能耗年平均下降3.3%。其中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以及相关政策指导单位还有科技创新。
我国gdp能源单位能耗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能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升,而且现在能源消费结构也在不断进行优化。因为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以对于工业的依靠非常大,之前为了提升国家经济GDP,所以大力发展了粗放的经济模式,很多劳动密集型工厂以及化工厂在各个城市中遍地开花,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已经提出了绿水青山的基本政策,所以为了改自然环境,提倡环保。国家已经促进了很多粗放式的小作坊工厂进行转型。在这些工厂转型过程中,能源利用的效率可以说是不断优化,而且 根据能源收益情况将能源利用率低下的工厂进行转型,这也有利于能源的单位消耗下降。
除此之外,科技创新对于能源消耗下降也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目前我国能源对于煤炭的依赖性是非常大的,为了摆脱对煤炭还有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现在在我国已经大力发展了水电以及风电,还有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
同时目前我国政府对于能源消耗的指导政策也是相当正确的,目前对于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进行了双控制的政策引导,导致现在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持续下降。 并且有关科研部门还攻克了很多没化工的高新技术,实现了能源的可利用率。
不过大家要注意的是,虽然目前我国的能耗水平逐年下降,但是跟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想要真正的达成青山绿水,还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