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OGY如果新能源为何斩获2021虎啸年度品牌大奖
6月3日,第十二届虎啸奖颁奖典礼在上海落下帷幕。历经12年,虎啸奖已经成为数字商业传播评选领域的权威,成为代表行业发展高水准的顶级奖项。
在年度品牌大奖中,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LA MER海蓝之谜、小鹏 汽车 、联合利华等品牌,“RENOGY如果新能源”首次入选。
国内市场对RENOGY品牌鲜有人知,但在海外,特别是北美和欧洲,RENOGY却是家喻户晓的“离网电源系统”品牌。重点市场覆盖北美、欧洲、日本、大洋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共有18个仓储及3大客户服务中心。
新能源领域中,无论是细分的光伏还是储能都不乏巨头企业。RENOGY又是如何做到脱颖而出?
RENOGY是如果新能源集团旗下品牌,于2010年创立,RENOGY的主营产品是太阳能离网电源系统(Off-Grid Solar System)。离网,是指“远离国家电网”,比如移动的车辆、偏远的无电或供电不稳定的环境,通过太阳能发电、蓄电池存电、智能APP监控形成独立的供电系统。除此之前,RENOGY还推出了系列太阳能 科技 户外产品,例如PHOENIX火鸟系列便携户外电源,E.FLEX系列的太阳能便携充电器等产品,太阳能 科技 结合 时尚 的外观,让人眼前一亮。
RENOGY如果新能源最初创立于美国,其创始人是来自江苏无锡的一位85后博士。2007年,还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攻读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的李懿,对清洁能源,特别是太阳能的发展动向极度关注。同时,作为互联网的第一代用户,她深深的感受到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于是在2010年博士在读的第三年,李懿在学校商业与技术中心的支持下创立了RENOGY,代表着“RENOVATION RENEWABLE ENERGY创新的可再生能源”,深耕“太阳能离网电源系统”这一垂直领域,“让每个人拥有独立清洁的能源,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李懿经营企业的价值核心。
她带领团队开创了在电商平台销售DIY太阳能离网电源系统的商业先河,迅速占领欧美各大电商平台的头部位置,同时入驻沃尔玛、BestBuy、HomeDepot等零售渠道。在网上显示的信息可以看出,其房车市场的占有份额最高,中国的头部房车制造商例如上汽大通、宇通房车、奇瑞旗下的瑞弗房车、金冠房车、旌航房车等均使用RENOGY品牌的房车太阳能、磷酸铁锂电池等产品作为房车生活供电。
DIY友好的“太阳能离网电源系统”的开创者
RENOGY如果新能源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是其成功的关键。现代城市生活无法离开电力,但电网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覆盖至每一个角落。比如,房车、游艇、露营等户外休闲活动时,使用充电宝只能解决小型USB产品的供电,燃油发电机和车载发电机既有噪音和气味污染,在经济层面又不划算。
依托太阳能进行发电,并将电力存储至蓄电池中,直接输出5V、12V、220V的电力,为各类电子产品供电,成为经济环保又可靠的独立供电解决方案。
该系统需要将光伏、储能、充放电管理及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打通,需要有强大的产品技术创新及供应链管理能力作为支撑。这样高的壁垒,也解释了为什么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可与RENOGY相提并论的企业寥寥无几。
在RENOGY的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出,其离网电源系统旗下共有八大产品品类,包括太阳能组件、控制器、蓄电池、逆变器、充电器、监控显示屏、能源物联APP以及配线支架,各品类下均有不同功能和规格的单品供用户选择。
创立POWER PLUS用户社区,倡导清洁能源生活方式
RENOGY的使命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提高清洁能源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比例,是其实现使命的关键路径。RENOGY通过官网、社交媒体及APP构建了POWER PLUS用户社区,在这些平台上有大量RENOGY及用户制作的短视频及文章,分享离网电源经验的同时,倡导对地球生态非常友好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创始人李懿提出:“新一代的 科技 创业者肩负着对地球生态及人文生活质量的重任。近几百年的工业化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全球气候危机并不是危言耸听,各国相继出台的碳中和国家目标,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和奋斗。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的愿景,必然来自每一个行业和企业的转型。优先发展清洁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战略”。
RENOGY目前取得的成绩不是偶然, 依托技术创新实现了其产品的DIY友好及高品质性能体验,同时凭借DTC商业模式的定位,敏捷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促使其取得了如今的成就。
RENOGY如果新能源作为由中国青年创立的品牌,服务全球30多个国家地区的用户。 作为走出国门的新能源品牌 , 让世界看到不仅仅是“made in China”的优秀品质,更是“designed by China”的领先技术创新和时代青年责任。
“新能源企业30强”中有13家上市公司。从企业性质来看,有,5家央企和18家民营企业;从行业来看,有12家太阳能、8家风能、4家新能源综合性集团、3家汽车新能源动力企业、2家核能和1家生物质能企业;从地区来看,江苏占7家、北京6家、河北3家、山东3家、上海2家、广东2家、深圳1家、新疆1家、江西1家、安徽1家、香港1家、湖南1家、浙江1家。
首届中国新能源企业30强评选活动历时近3个月。2010年6月初,组委会通过中国贸促会各地分会推荐、媒体推荐、行业协会推荐以及组委会直接电话联系等方式,征集了约300家新能源候选企业。2010年7月1号至16号,行业主流企业纷纷提交候选企业资料,组委会秘书处从中遴选出90多家企业参与30强评选;2010年8月5日,组委会秘书处将把参选企业信息汇总制成电子版文件并提交给专业评委和媒体资深记者评委,结合网络投票,2010年8月17日“中国新能源企业30强”正式揭晓。同时,“中国十大新能源人物”评选正式推出。
“中国新能源企业30强”评选开创新能源领域评选的先河,是迄今为止中国新能源领域最具权威性和最有影响力的行业评选活动。主办单位希望通过此次评选,将新能源产业、新能源行业优秀的企业推向公众,推向海内外。评选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文批准授权组委会执行,整个活动不含任何商业行为,企业参选全程免费。同时,本次评选活动的媒体推广呈现出覆盖面广、力度大、周期长、针对性强等特点。伴随着新能源企业30强榜单正式揭晓,更深层次的媒体推广即将展开,包括独家专访、所有海内外合作媒体的广告和新闻宣传,力度空前。
本次评选由第二届中国(无锡)新能源大会组委会、上海证券报是、腾讯网共同主办,由中国领先的政府及新能源行业公共关系服务商永淳文化承办,罗兰贝格和科尔尼两大国际著名咨询公司提供专业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提供学术支持。本次评选还得到多方参与支持,包括国内外主流媒体和部分新能源行业协会。
30强榜单的成功推出,不仅证明了目前新能源领域受到国内外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而且也凸显此次评选的权威性、公信力。从历届国内外权威的评选活动来看,新能源企业30强评选活动对于新能源优秀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这无疑对企业、对企业家的要求会更高,鞭策力度更大。同时,首届中国新能源企业30强评选成功推出,得到了企业、政府、科研院所、机构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对于我们评选品牌的塑造也产生了积极的效应。组委会将于2010年9月17日在无锡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
本次评选活动是第二届中国(无锡)新能源大会的一大亮点,据组委会负责人之一、永淳文化董事长唐祖荣先生介绍,第二届中国(无锡)新能源大会将于2010年9月17-18日在国家新能源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无锡市隆重举行,组委会已邀请到包括国家能源局领导、江苏省政府领导、中国贸促会领导、美国洛杉矶郡行政长官、墨西哥国家财政部副部长、菲律宾贸工部副部长等一批政府高层,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先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先生、北京交大新能源研究所所长姜久春先生、上海交大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崔容强教授等著名行业专家,尚德电力董事长施正荣博士、晶澳太阳能CEO方鹏先生、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先生、明阳风电集团董事长张传卫先生、杉杉科技董事长胡海平先生等数十位行业领军企业家,德同资本创始合伙人邵俊先生、青云创投创始合伙人叶东先生、常春藤资本发起合伙人翁吉义先生、深创投总裁李万寿先生等数十位VC、PE界的大腕,以及国际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新能源行业专家、企业家与会。大会以“博弈与创新”为主题,设主论坛和CEO论坛、政策与市场国际论坛、智能电网与储能技术论坛、新能源产业投融资论坛等四个分论坛。在总结大会上,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将全球首发“2010-2011中国及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报告”,展望欧洲、美国、中国及其他地区新能源发展前景以及新能源重点行业发展方向和最新技术。第二届中国(无锡)新能源大会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迄今为止中国新能源领域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行业盛会。大会同期举办第二届太阳能展览会,行业主流企业尚德、晶澳、阿特斯纷纷参展。
南昌大学光伏研究院院长周浪教授将出席OFweek 2019(第十届)太阳能光伏产业大会
嘉宾简介
周浪教授,南昌大学光伏研究院院长,1982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5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1988年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1992年获英国皇家学会资助赴英国曼彻斯特材料科学中心研修。2004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作研究访问。
1988年获博士学位后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1996年底到南昌大学工作,1998年起先后担任南昌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08年创办太阳能光伏学院(2014年更名为南昌大学光伏研究院)并出任院长。近十年来致力于硅材料、光伏与储电材料与器件产业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在硅材料、光伏与储电材料与器件领域申报并公开逾40项发明专利,其中逾15项获得授权;向产业转让技术6项,均已进入中试或产业化开发应用;发表论文100余篇,参写专著3部。兼任江西省太阳能光伏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西省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西省光伏产业联盟副理事长、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江西省新能源产教融合战略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光伏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