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印发加快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贵州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加快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大力破除无效供给,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快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步伐。
贵州省明确,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按期完成下达“十三五”期间淘汰7000万吨落后产能任务,加快发展培育大型省属国有煤炭企业,到2020年全省煤矿全部为30万吨/年及以上,大中型煤矿产能占比达到80%以上;全省煤炭产能2.28亿吨/年、产量1.92亿吨。
贵州省提出,加快实施“三利用”工程。一是开展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2018年~2020年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量分别达到10.5亿立方米、12.5亿立方米和17亿立方米,利用率力争分别达到38%、42%和70%。二是开展煤矸石综合利用,推广无煤柱开采、以孔代巷技术,减少煤矸石产生量,积极开展煤矸石用于采煤沉陷区回填和道路建设填充,2018年~2020年煤矸石利用率力争分别达到63%、73%和83%。三是开展矿井水综合利用,重点用于煤炭生产和洗选加工等企业用水及工业园区生态环境用水,减少新鲜水取水量,2018年~2020年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力争分别达到65%、70%和80%,达标排放率100%,赤水河等重点领域水环境敏感区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90%。
加快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发展新能源扩大新能源在交通运输、数据中心等领域的运用。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提出: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从6个方面积极推进低碳循环发展。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新能源公交车,让市民共享城市低碳环保。
1.加快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发展新能源,扩大新能源在交通运输、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应用。
2.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落实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要求,力争新建项目能效达到标杆水平,引导存量项目分类有序开展节能改造升级。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格凸河镇落科村,脱贫户给碳汇林悬挂标识牌。
3.巩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发挥森林固碳效益。探索实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示范工程,有序开展煤炭地下气化、规模化碳捕获利用和岩溶地质碳捕获封存等试点。
4.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和再生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贵州,因在长江以南各省中煤炭储、产量居第一位,素有“江南煤海”之称。近日,“江南煤海”的电厂燃煤告急,市场有消息称,贵州省已于3月16日晚12时以后“封关”,禁止煤炭出省,此次封关力度更大,主要是增加禁止了中煤(介于精煤和矸石中间的煤)出关。同时,具体结束时间未定。
目前贵州省电煤、中煤等多个品种确实已禁止出关,主要是为了保证本省电力供应。几天以前,贵州省还曾专门召开电煤保供专题会议,部署保供工作,底线是“全省不能出现断电现象”。
3月21日,贵州省能源局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大部分电厂电煤紧缺,为了保证省内用电,此时确实有必要出台封关政策。”他表示,“封关”确有其事,除泥煤、焦炭以外,贵州其余的煤炭产品已经全面禁止出关。
据悉,3月初时,贵州曾一度停止封关,完成电煤任务的煤矿公司允许中煤出关,未完成的依然不许出关。不过,在通关以后,因为云南大量持有资金的中间商涌入贵州购煤,煤价上涨,导致贵州煤炭供应再度紧张,也直接导致此次“封关”加码。
实际上,贵州电煤供应紧张的现象2016年即已出现。卓创资讯煤炭分析师崔玉娥表示,2016年下半年,因电厂存煤大幅下降,一些电厂亏损严重,部分机组停运。自2016年11月开始,贵州电煤就不允许出关销售,主供当地电厂优先采购。
作为南方最大产煤省区、有“江南煤海”之称的贵州为何会缺煤?对此,上述能源局工作人员认为,由于前几年煤炭市场不好,投入较少,导致现在供给量减少。目前,贵州煤炭日产量在28万吨左右,虽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但产量仍不足。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7年前2月,全国原煤产量5.1亿吨,同比下降1.7%。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2364.1万吨,产量位居全国第四,同比增长6%。
由于电煤紧缺,部分电厂机组停运,贵州电网曾发布大面积停电预警。在此背景下,几天前,贵州省领导专门召开电煤保供会议,底线就是“不能断电”。
为保障电煤供应,出台一系列力度较大的措施,甚至“封关”,那么贵州电煤不足的情况能否缓解?上述能源局工作人员表示,虽然实施了封关,电煤供应仍会十分紧张。不过在“两会”以后,煤炭供应量会有所回升,应不至于出现断电的现象。
在“封关”以后,由于煤炭要优先保证当地供应,电厂掌握了更大的话语权,一些煤矿人士表示,“封关以后,电厂还在进一步压价,煤矿的利润空间更小了。”
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供煤大省,此前,很多云南、重庆的贸易商会都会来贵州买煤,在3月初短暂的通关期间,大量煤炭中间商都涌入贵州,导致电煤供应出现短缺。而在封关以后,无煤可买的中间商们大多已“转战陕西”。
六盘水,其实是三个县(县级市)的开头合并称谓,也就是六枝县、盘县(现盘州市)、水城县3个县级行政区。古代叫做牂牁[zāng kē],现在的牂牁江,都还很出名。
一直以来,在贵州省的城市排名里, 六盘水都属于工业强市,连车牌都是仅次于贵阳(贵A)的贵B, 类比于广东省,广州的是粤A,深圳的就是粤B。
六盘水是典型的工业城市,矿产资源丰富, 煤炭储量占全贵州省的三分之一 !炼焦煤保有储量95亿吨,占全省88.2%, 相当于江南9个省炼焦煤储量之和 。六盘水,有“江南煤海”之称,附近的四川攀枝花的钢铁产业非常强大,人称“攀钢”,而六盘水的煤,作为能源供应基地,一个以煤炭为中心的工业基地,就兴起了。
特别是贵州六盘水的 盘县 , 历史 上有很多煤矿,也催生了很多煤老板富豪,很多在省会贵阳买房置业的,都是六盘水人。
前不久,盘县才升格为“盘州市”,为 贵州省直辖,六盘水代管, 一个县的人口,都有100多万,2016年位列全国百强县70多名。
六盘水的钢铁产业 ,在煤炭工业的底子上,也发达起来,以前叫做水钢,也就是水城钢铁,后来和首都钢铁合作,首钢控股,就有了现在的首钢水钢,2016年底,在岗职工有9000多人。
官网上显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之下,把原来的500万吨产能规模,优化至目前的350万吨,可见,在改革改制等方面,还是加快了步伐的。
在那个“三线”建设的时代,父辈响应了党和国家的召唤到非常贫瘠的六盘水来,兴建了当时的沪昆线西段连接到昆明,水钢和三个矿务局系统,值得我们尊致,可到了现代"三线"建设者及后辈们依然响应党和国家去产能,停过剩,积极转型的大政方针,初心不改!
煤炭价格上不去,多数煤矿都亏本,小煤矿因为煤层浅投入少还能赚钱。钢铁产业也是过剩产品,水钢也是艰难度日。单从经济效益来说都该关闭,从国家大局来看还得保留,苦的只是在六盘水从事煤炭和钢铁的工人,因为效益问题工资太低。煤炭和钢铁工人数量大工资低,带动不了当地经济,结果就是六盘水的煤炭和钢铁产业给全省拖后腿
古代叫做牂牁,现在的牂牁江,都还很出名。一直以来,在贵州省的城市排名里,六盘水都属于工业强市,六盘水是典型的工业城市,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占全贵州省的三分之一!炼焦煤保有储量95亿吨,占全省88.2%,相当于江南9个省炼焦煤储量之和。六盘水,有“江南煤海”之称,附近的四川攀枝花的钢铁产业非常强大,人称“攀钢”,而六盘水的煤,作为能源供应基地,一个以煤炭为中心的工业基地,就兴起了。特别是贵州六盘水的盘县, 历史 上有很多煤矿,也催生了很多煤老板富豪,很多在省会贵阳买房置业的,都是六盘水人。
目前,盘县已经升格为“盘州市”,为贵州省直辖,六盘水代管,一个县的人口,都有多万,年位列全国百强县70多名。六盘水的钢铁产业,在煤炭工业的底子上,也发达起来,以前叫做水钢,也就是水城钢铁,后来和首都钢铁合作,首钢控股,就有了现在的首钢水钢,年底在岗职工有多人。虽然六盘水资源丰富,但是要控制不能过度开采,保持生态平衡。
如何看待?水钢和水矿就两块肥肉!普通员工能喝口汤都要感恩戴德!
一、贵州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煤炭管理体制不顺,煤炭资源开发秩序混乱.
1、煤炭资源管理弱化。
国家进行的机构改革,撤销了原工业部委,各省也都撤销了原煤炭工业管理部门。作为主要煤炭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对煤炭工业的管理不但没有加强,反而被弱化了。此期间国家没有形成统一的煤炭发展战略,各省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煤炭产业政策。具体表现为行业规范和标准执行不一,统计数据失真,造成了“九五”末期煤炭严重过剩,“十五”中期煤炭严重紧张.影响了整个行业市场机制的形成.贵州省“九五”期间规划和建设的大矿井几乎没有,到“九五”末期的2000年只生产煤炭3677万吨,占当年全国总产量的2.8%。
2、煤炭资源开发秩序混乱。
政府矿产资源管理部门行为市场化、企业化是矿业权市场、矿业秩序混乱的最主要原因.矿业权即产权,政府矿管部门既是产权市场交易规则的制定者(矿业权转让的一系列规定和办法),又是产权交易市场的监管者(违反法律法规的行政处罚权),同时还是产权市场交易的参与者(登记管理机关招标:拍卖矿业权并收取矿业权价款)。当矿管部门制定矿产资源规划时,是站在国家公共利益的立场上,其行为是公正的当其作为交易市场上的甲方时,它追求的是收益最大化,并不关心外部环境和公共利益。
3、有的煤炭矿权没有依法转让.出现低价出让资浑的现象。
我国《矿产资源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第九条也规定国家实行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不依法办理的情况,煤矿探矿权、采矿权的取得不依法有偿取得。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除砂石矿外,其他矿种的探矿权、采矿权实行二级审批制度.即只有国土资源部和国土资源厅具备审批权。我省有的地、县为了出具矿业权区块内有无矿业权重叠的证明.需要召开有关会议研究,矿权设置证明变成了矿权审批.有的地方矿权登记甚至需要乡、村领导审批.这些都有与矿产资源管理的相关法规不符。在“西电东送”工程实施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由政府指定办矿业主、由政府指导矿权转让价款的情况,无视采矿权有偿取得这一制度,不以市场论价,矿业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不可避免存在资源低价出让,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4、煤炭资源的低效率使用造成了煤炭资源的浪费严重。
煤炭是我国能源的主体,这种地位由于我国能源矿产赋存的特点而长期不会改变。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7年能源蓝皮书—《2007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称,我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一直十分低下,目前中国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为30%,不足世界先进水平的一半.而小煤矿的资源回收率更低,平均只有15%,与国际上产煤国家一般都在60%以上相比,浪费十分严重,权威数据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1年,我国累计产煤约370亿吨.煤炭资源的消耗量却超过1000亿吨。
5、矿山环境问题突出.安全生产形势严竣。
由于其急功近利不但导致可开采煤炭资源浪费严重,大大缩短了大型矿区、矿井的服务年限,而且安全事故频发,2006年我国煤炭百万吨死亡率是2.04,是发展中国家煤炭生产大国如印度、南非、波兰等国的4倍,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40^-50倍.贵州省去年煤矿发生安全事故453起,死亡698人,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5.9%,但事故总量仍居全国前列,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任务艰巨.从2000年开始的小煤矿安全专项整治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着问题,个别地区非法生产和死灰复嫩现象严重,一些小煤窑在利益驱动下,开足马力生产,严重威胁国有大型矿井的生产安全。
二、贵州水资源现状分析
贵州省水资源总量丰富,地表水的总量大概超过了 1200×108m3,每年的降水量就有
1200mm左右。并且具有落差大、水位较高等特点,所以蕴藏着巨大的发电潜能,每年约有 1800×104kW电能产生,贵州省总储水量在全国排在第 6
位。单位平方米所拥有的水资源位居全国第三,总之贵州省从各个指标来说都有着很大的开采和利用价值。
贵州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山高谷深,工程性缺水严重。贵州水利建设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当时的贵州省建设厅主持对全省水利资源进行了初步普查,编制了《贵州全省水利计划》。1944
年,贵州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了相应的规划,设计安龙、贵阳和贵定等地域,对小区域和局部地区进行了水利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
解放后,贵州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和小水电工程的选点查勘,1958年进行了猫跳河、舞阳河、锦江、北盘江等河流水利资源开发的建设工作。
贵州省的地域较为特殊,喀斯特高原山地是其典型的特征,即使形成了河流,也常常是两岸高山,位于中间的是极低的山谷,这会形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时难度较大,成本昂贵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似乎已经成为制约贵州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因此,加快加强贵州省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贵州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贵州省水利工程的基础工程基础较为薄弱,大多水库是为小型的水库,大型或者中型以上的水库很少。贵州省是农业大省,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贵州省却没有大型水利工程来支撑着省农业的发展,中型水库的数量也少的令人担忧,这必然会照成储水能力的下降,所以如何发展大中型水库,提高水的储藏能力,提高利用率迫在眉睫。
2、水资源的调动分配能力差
贵州省水的总量较大,但是许多水资源无法调配到需要的地方,这是由于缺乏水利工程的支撑和保障,无法做到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随时的到达需求方,全省有半数以上的城市和乡镇受到缺水的威胁。
3、 是农村饮水不安全的面还很大
虽然贵州省的水资源相对来说较为丰富,但是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较为严峻,许多地方的饮用水并没有经过处理或者科学的处理,水质是否达标难以保证,所以农村饮用水的安全还需要进一步的重视起来。
4 、水库安全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贵州省小型水库多,但是很多水库的质量却难以保证,这就使得小型水库的安全问题显得较为突出,为了避免由于水库问题而照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危害,有必要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小型水库进行维修和安全监察。
5、 水资源的生态平衡建设
全省坡耕地比重大,这会导致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自然灾害易发区域高达 9
万多平方公里,占了全省领土的半壁江山,所以贵州省还有大量的水土需要治理。
贵州水资源相关开发策略分析
1 、统筹目标
要开发和利用好水资源,对水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努力做好居民的引水的安全和农业发展所需水分的建设,把水利建设作为发展的宗旨。另外,除了政府要加强建设的扶持力度外,全省的地方政府和人民也要加强相关的意思和见解,做到实事求是的解决当地用水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推进水利工程的建设。
2 、水利工程的建设
贵州的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门大的学问和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人才和力量,并且做好水土保持工程、抗洪救灾工程、水源供应工程等许多专项工程的建设。以前,水利工程的建设几乎都是从某一个方面进行考虑,从而难以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而现在贵州更加重视各种水利工程之间的衔接配套,围绕解决饮水、灌溉等问题进行系统考虑,充分挖掘水利工程的利用潜力,使之发挥更大综合效益。
3 、开发地下水资源
贵州拥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贵州省政府有必要加大地下水资源的勘察和开发力度,把把这项措施作为水源建设的一项重要方面。在地下水开发过程中,贵州坚持既积极又审慎的原则,切实摸清地质状况,科学进行论证,避免在可能产生岩溶塌陷的地方抽用地下水同时,防止过度抽采,避免造成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
4、 防止水资源的污染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水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剧,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做好水资源保护、城镇供水、水库及大型灌区的规划与建设,从源头上切断有关污染的途径,是防止水污染的重要举措。
贵州能源资源主要由水能资源和煤炭资源组成,具有煤电结合、水火互济的优势。全省水资源总量达106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横贯全省的乌江是水能“富矿”,南盘江、北盘江、清水江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截至2013年末,全省煤炭保有资源总量802.53亿吨,其中保有资源储量483.02亿吨,居全国第5位,超过江南11省(区、市)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被誉为“江南煤海”。贵州有十分丰富的煤层气(瓦斯)资源,埋深小于2千米的煤层气达3.15万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位。
扩展资料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 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 。全省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2002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4.8℃,比2016年提高0.3℃。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
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凝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态化产业体系是一种将商业和工 业模拟成自然生态循环的产业体系它是解决考虑产业与环境关系的新方法也是整合产业功能的新途径它
能让环境得以改善,资源及能源的浪费得以减少再生资源得以善用。在生态化产业体系中,每一个单元都作为其他单元的资源生产 者及消费者,环
环相扣。
生态化煤炭产业体系就是要把煤炭F业模拟成为-个生态循环系统有效组织产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各种活动,充分利用煤炭资源降低煤
炭产业对环境的总体污染行为,最终达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彻底改善。为最终形成贵州省生态化煤炭业体系。我们认为必须
重点做好生态煤炭产业链的构建、煤炭生态I业园体系的构建、煤炭业生态化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煤炭企业生态化评价体系以及煤炭产业
生态化法制支撑体系的建设等。
贵州能源资源主要由水能资源和煤炭资源组成,具有煤电结合、水火互济的优势。全省水资源总量达106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横贯全省的乌江是水能“富矿”,南盘江、北盘江、清水江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截至2013年末,全省煤炭保有资源总量802.53亿吨,其中保有资源储量483.02亿吨,居全国第5位,超过江南11省(区、市)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被誉为“江南煤海”。贵州有十分丰富的煤层气(瓦斯)资源,埋深小于2千米的煤层气达3.15万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位。
贵州页岩气资源较为丰富,经页岩气调查评价显示,地质资源量13.54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1.95万亿立方米,位列全国第3。丰富的能源资源为将贵州建设成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扩展资料: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
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6.1%,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贵 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