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节能宣传周标语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标语吧,标语的作用是便于“造势”,形成一种氛围,也容易起到“安民告示”的作用。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标语吗?下面是我整理的2022全国节能宣传周标语(精选120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全国节能宣传周标语1一、“节能低碳,绿色发展”
二、“依法用能,提高能效”
三、“推广使用节能产品,促进扩大消费需求”
四、“依法节能,持续发展”
五、“依法节能,全民行动”
六、“节能减排、科学发展”
七、“依法节能,节约增效”
八、“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造福子孙”
九、“节约能源,持续发展”
十、“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
十一、“携手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
十二、“全民动员,共建节能型社会”
十三、“节约能源,从我做起”
十四、“依法节能、节约增效”
十五、"节能攻坚、全民行动"
十六、“节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七、“节约用电,缓解瓶颈制约”
十八、"节能我行动,低碳新生活"
十九、“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二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效率”
全国节能宣传周标语21、天蓝水清地绿居佳
2、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
3、只要给予一些爱,就能给你带来郁郁葱葱的绿荫
4、拯救地球,一起动手
5、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树护绿
6、选择低碳、选择人生。
7、选择低碳绿色相伴
8、心动不如行动,去怨不如去干
9、为了明天更美好,请节约使用能源。
10、为了地球的明天请奉献您的一小时
11、共同节约能源,共创美好未来。
12、提高环境道德水平建设文明小康城区
13、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爱护我们共有家园
14、提倡绿色生活实施清洁生产
15、它失去了保护,我们就失去了健康。
16、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17、树立节水意识反对浪费水源
18、树立“低碳”理念创建绿色家园
19、树环保之风,迎美好明天
20、使用节能产品,倡导绿色消费。
21、如果没有树木,世界将会暗淡无光
22、人人都来爱护它,世界才会更美妙
23、人类只有好好地对待大自然,大自然才能无限地回报人类
24、全民动员,共建节约型社会。
25、企业求发展环保须先行
26、你节能我减排,地球母亲笑开怀
27、能源属于大家,呵护需要你我他
28、能源连着你我他,节约能源靠大家。
29、美化生活,净化心灵
30、节能低碳意义大,行动落实靠大家,关灯节水多步行,绿水青天笑脸迎
31、绿色象征生命,珍惜生命,环保第一
32、绿色是我们的'家园
33、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34、节约资源提高能效,保护环境造福后代。
35、节约能源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方针。
36、节约能源、大有可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37、节约能源,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8、节约能源,从我做起。节约能源,人人有责。
39、节约能源,保护资源,保护环境。
40、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犹如河缺口,能源连着你我他,低碳生活靠大家
41、节约,节能,节节相关;环境,环保,环环相扣
42、节能珍惜资源减排保护环境
43、节能是一种美德环保是一种时尚
44、节能减排齐出力社会单位共得益
45、绿色校园,绿色生活
46、节能有限资源无限循环
47、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
48、建设绿色校园,增强环保意识
49、环境好,生活就好
50、喝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这需要您每时每刻爱护环境!
全国节能宣传周标语31.合理使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能源得来不易,节约共享便利。
3.节水节电靠大家,节能需要你我他。
4.给自己的明天留一点资源。
5.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方式。
6.全民动员,共建节能型社会。
7.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
8.人人参与家家行动积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9.节约能源,为企业节省开支。
10.减少待机能耗,节约使用电能。
11.勤俭节约办后勤开源节流为师生。
12.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
13.让天空永远湛蓝,让绿色回归自然。
14.能源属于大家,呵护需要你我。
15.节约能源,人人有责。
16.都说能源有限,其实节约无限。
17.机关节能降成本,提高效能是根本。
18.节能有我,绿色共享。
19.节约用能,你能、我能、大家能。
20.电器待机不可留,莫让电费滚雪球。
21.一人节约小行为,万众节能大成效。
22.节约能源要记好,举手之劳很重要。
23.点点滴滴降成本,积少成多见效益。
24.节能我行动,低碳新生活。
25.温室效应我不要,低碳生活我拥抱。
26.节省水电讲环保,低碳生活我来造。
27.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28.使用节能产品,倡导绿色消费。
29.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30.实施资源战略,保障能源安全。
31.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
32.使用清洁能源,还我碧水蓝天。
3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效率。
34.生态文明凉都,拒绝食用野生动物。
35.倡导低碳生活,呵护生态家园,共享碧水蓝天。
36.依法节能,持续发展。
37.节约能源,从我做起。
38.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39.浪费资源、殃及后代,节约资源、造福子孙。
40.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41.节能减排就在你我身边。
42.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43.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44.推广节能灯具,倡导绿色照明。
45.节能需要你我他,节水节油靠大家。
46.因地制宜,发展风能。
47.发展太阳能,方便千万家。
48.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49.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和谐校园。
50.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重点建设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按期竣工,提高投资效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重点建设项目的确定、推进和服务保障等活动,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重点建设项目是指经市人民政府确定,对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农林水利、交通、工业、能源、城市建设、社会发展、服务业等方面的建设项目。第四条 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园区管委会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或者管理范围内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解决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事项,落实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工作责任制。
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支持和配合做好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调和管理工作。第五条 市和县(市)区、开发园区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或者管理范围内重点建设项目的综合管理工作。
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对有关重点建设项目的具体管理工作。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调、服务保障等工作。第六条 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重点建设项目综合监管系统,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
建设单位应当履行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的主体责任,负责项目的筹划和建设,依法建立项目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建设工期等保证体系,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全面落实。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对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工作实行年度目标考核制度,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负责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工作年度目标考核的组织实施工作。具体的考核办法由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鼓励行业主管部门、有关单位和有关行业协会组织、指导建设单位开展重点建设项目立功竞赛活动,营造争先创优氛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第二章 项目确定第八条 重点建设项目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节约能源、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等标准和要求,主要包括下列项目:
(一)农林水利项目,是指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水资源保障、优化生态环境、增进农林效益为重点的流域治理、防洪排涝、水库及引水工程和其他水利设施建设、生态林建设、海洋渔业、沿海滩涂围垦、现代农业园区、新农村建设等项目;
(二)交通项目,是指以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为主线,以对外运输干线、市域重要通道和重点港口开发为重点的机场、铁路、公路、码头、航道、综合客货运枢纽和公交场站等项目;
(三)工业项目,是指以优化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临港装备和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重大企业迁建等项目;
(四)能源项目,是指以保障能源供应、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点的电网、电源、热电联产、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管网及储运设施、城市燃气和燃煤机组节能减排升级改造等项目;
(五)城市建设项目,是指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环境为重点的城市市政设施建设、快速路网、跨江通道、轨道交通、主次干道、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等项目;
(六)社会发展项目,是指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重点的科技、卫生、教育、文化、体育、民政、风景名胜保护、保障性用房建设和社会服务保障及其他民生保障等项目;
(七)服务业项目,是指以加快服务业集聚,形成高层次的产业结构为重点的现代商贸、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科技信息、研发设计、高端服务业、城市综合体等项目;
(八)其他项目,是指其他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引领性、带动性、辐射性的项目。
前款规定的项目确定为重点建设项目的,其总投资额应当达到一定的标准。总投资额标准由市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总投资额标准可以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定期作出调整。
一般来说,清洁能源使用标准应该包括:
1、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和应用;
2、采取可行的清洁能源技术,如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
3、合理配置能源结构,控制传统能源污染和使用;
4、加强可再生能源计量技术,完善清洁能源管理体系;
5、提高对能源效率的要求,提升清洁能源的利用率;
6、继续发展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降低能源消耗;
7、加强清洁能源产业政策,完善清洁能源法规;
8、强化清洁能源技术培训,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