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及分布特点
中国
煤炭资源
情况
中国
煤炭资源
丰富,截至2002
年年底,全国共有煤炭资源的矿区6019
个,查明
煤炭资源储量
为10201
亿吨,其中煤炭基础储量3341
亿吨(
煤炭储量
为1886
亿吨),
煤炭资源
量为6872
亿吨。按照中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
煤炭储量
1886
亿吨计算,我国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45
吨,按人均年消费煤炭1.45
吨,即全国年产19
亿吨煤炭匡算,可以保证开采上百年。
另外,包括3341
亿吨基础储量和6872
亿吨资源量共计10201
亿吨的资源,可以留待后人勘探开发。另外,中国炼焦用煤储量为649
亿吨,还有基础储量1244
亿吨、资源量1477
亿吨;按照近期中国焦炭的生产能力,已经探明的炼焦用煤储量,可以保证开采200
年左右。
我国
煤炭储量
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集中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北的
北方地区
,以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储量最为丰富。晋陕蒙(西)地区(简称“三西”地区)集中了中国
煤炭资源
的60%,另外还有近9%集中
于川
、云、贵、渝地区。
山西省是资源储量最多的省份,占全国总储量的30%。与资源分布相对应的,是煤炭生产也集中于这些地区。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煤田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作用;由于成煤年代、成煤原始物质、还原程度及成因类型上的差异,再加上各种
变质作用
并存,致使中国
煤炭品种
多样化,从低变及程度的
褐煤
到高变质程度的
无烟煤
都有储存。
按中国的
煤种
分类,其中炼
焦煤
类占27.65%,非
炼焦煤
类占72.35%。中国虽然
煤炭资源
丰富,但适于露天开采的
煤炭储量
少,仅占总储量的7%左右,其中70%是
褐煤
,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和云南。
2、中国
煤炭资源
的特点
(1)
煤炭资源
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中国煤炭资源虽丰富,但勘探程度较低,经济可采储量较少。所谓经济开采储量是指经过勘探可供建井,并且扣除了
回采
损失及经济上无利和难以开采出来的储量后,实际上能开采并加以利用的储量。在目前经勘探证实的储量中,精查储量仅占30%,而且大部分已经开发利用,煤炭后备储量相当紧张。中国人口众多,
煤炭资源
的人均占有量约为234.4t,而世界人均的煤炭资源占有量为312.7t,美国人均占有量更高达1045t,远高于中国的人均水平。
(2)煤炭资源的
地理分布
极不平衡。中国煤炭资源北多
南少
,
西多
东少,煤炭资源的分布与消费区分布极不协调。从各
大行政区
内部看,煤炭资源分布也不平衡,如华东地区的
煤炭资源储量
的87%集中在安徽、山东,而工业主要在以上海为中心的
长江三角洲地区
;
中南地区
煤炭资源
的72%集中在河南,而工业主要在武汉和
珠江三角洲地区
;西南
煤炭资源
的67%集中在贵州,而工业主要在四川;东北地区相对好一些,但也有52%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北部黑龙江,而工业集中在辽宁。
(3)各地区
煤炭品种
和质量变化较大,分布也不理想。中国炼
焦煤
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四种主要炼焦
煤种
中,
瘦煤
、焦煤、
肥煤
有一半左右集中在山西,而拥有大型
钢铁企业
的华东、中南、东北地区,炼
焦煤
很少。在东北地区,
钢铁工业
在辽宁,
炼焦煤
大多在黑龙江;西南地区,钢铁工业在四川,而炼焦煤主要集中在贵州。
(4)适于露天开采的储量少露天开采效率高,投资省,
建设周期
短,但中国适于露天开采的
煤炭储量
少,仅占总储量的7%左右,其中70%是
褐煤
,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和云南。
河南省范围含煤地层分布在栾川-固始断层一线以北的华北地层区。该区地层发育较齐全,仅缺失奥陶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下统。含煤地层有新元古界栾川群煤窑沟组、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及上石盒子组、上三叠统谭庄组、下侏罗统义马组、第三系潭头组、东营组和馆陶组,其中石炭-二叠系为主要含煤地层。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赋存于三门峡—宜洛—平顶山—确山—固始一线以北地区,其中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统上石盒子组,总厚520~950m,平均厚727m。根据煤炭资源的分布划分为安阳、鹤壁、焦作、济源、陕渑、义马、新安、宜洛、临汝、偃龙、荥巩、登封、禹州、平顶山、永夏、新密、确山17个煤田,经过50余年的建设,和近几年的资源整合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煤炭工业体系和建设布局,形成以平煤、焦煤、鹤煤、义煤、郑煤、永煤、神火7个大型国有煤炭集团为主体的豫西、豫北、豫中、豫东4大煤炭生产基地,河南省煤炭品种齐全,在国内、国际煤炭市场起到了承西启东,南北贯通的作用,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4年河南省煤炭保有地质储量5528700×105t,可采地质储量1836408×104t,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保有储量688193.1×104t,可采地质储量415127.7×104t,在建和基建、规划矿井保有储量地质储量3544837×104t,可采地质储量1603684×104t。详见表7.1。
表7.1 2004年保有地质储量与2005~2010年储量一览表单位:104t
续表
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成煤期多,储量大,分布广,煤种齐全,开发条件较好。各省区按煤炭资源总储量排序依次为: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贵州、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区,均拥有全国资源总量的2%以上。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3省区约占70%。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制定资源勘探和开发战略布局的地质依据。我国的煤种从褐煤、烟煤到无烟煤均有广泛分布,不同煤种在资源总量中所占比例为:烟煤83%,无烟煤9%,褐煤8%,其中炼焦用煤约占资源总量的1/5。
我国有数百个大小不等、类型各异的煤盆地,有4个大型煤盆地煤炭资源量超过500Gt,它们是鄂尔多斯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华北煤田,均以规模宏伟、煤层厚而稳定著称。我国的煤盆地大多为板内盆地,但往往受到汇聚板块边缘活动的显著影响,并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大陆增生的盆地演化系列。我国地史期的聚煤作用,随着海陆变迁和植物演化逐步由浅海、滨海向邻海和内陆环境推进,海西印支期是我国构造体制和海陆分布的重大转折期。
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资料,预测埋深在2000m以浅的煤炭资源量为45521.04×108t。埋深在1000m以浅、预测可靠、具有普查找煤前景、近期适宜安排普查找煤工作的预测资源量只有2862.45×108t,仅占全部预测资源量的6.2%。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但人均占有量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列世界第53位,煤炭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具不均衡性。
1)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在昆仑—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占90%以上,而这一线以南地区不足10%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地区占89%,这一线以东地区仅占11%。
2)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的特点:目前经济尚不发达的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等6省(自治区)的保有煤炭储量占全国保有煤炭储量的80.0%左右,而我国经济最发达的14个东南沿海省(市、区),仅占全国煤炭保有资源量的5.0%左右,资源十分贫乏。
3)可以露天开采的矿区(或煤田)只有13个,煤炭资源量仅占全国煤炭保有资源量的4.0%,并多是褐煤。
4)煤田构造普遍比较复杂:各煤盆地在经历了盆地基底形成、含煤地层沉积和后期变形后,形成了现在的东北、华北、西北、华南、滇藏5个赋煤区,煤田构造普遍比较复杂。
5)煤矿高沼气井和瓦斯突出矿井多:据我国1799对大、中、小型矿井统计资料,高沼气矿井占27%,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4%,高沼气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41%。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煤炭产量仅超过3000×104t。随着煤田地质工作的发展,经过几十年努力,全国已经建成100多个大型矿区,2003年,全国生产原煤16.67×108t,创历史新高,居世界第一位,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阶段战略目标提供了能源保证。
截至2002年初,全国保有煤炭储量/资源量10201.50×108t,其中储量1891.22×108t,基础储量3340.88×108t,煤炭资源量占化石能源的95%以上,探明煤炭资源量占化石能源的90%以上,我国煤炭资源的潜在价值是石油和天然气潜在价值总和的60倍。我国煤类齐全,褐煤到无烟煤均有分布:褐煤占12.69%,低变质烟煤占42.46%,中、高变质烟煤占30.54%,无烟煤占14.31%,炼焦用煤占14.70%,相对缺乏。我国尚未利用资源量中,特低灰、低灰煤占21.6%,低中灰煤占43.9%,中灰煤占32.7%,中高灰以上的煤占1.8%。在我国,特低硫煤和低硫煤占尚未利用资源量的50.4%,低中硫煤、中硫煤占尚未利用资源量的34.2%,硫分大于2.00%的煤占15.5%。几十年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一直占70%以上的比重。即使到2050年,煤炭在我国能源构成中的比重仍将占50%以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的主导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从各大行政区内部看,煤炭资源分布也不平衡,如华东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的87%集中在安徽、山东,而工业主要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中南地区煤炭资源的72%集中在河南,而工业主要在武汉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西南煤炭资源的67%集中在贵州,而工业主要在四川
东北地区相对好一些,但也有52%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北部黑龙江,而工业集中在辽宁。
1)煤炭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
中国煤炭资源虽丰富,但勘探程度较低,经济可采储量较少。所谓经济开采储量是指经过勘探可供建井,并且扣除了回采损失及经济上无利和难以开采出来的储量后,实际上能开采并加以利用的储量。在目前经勘探证实的储量中,精查储量仅占30%,而且大部分已经开发利用,煤炭后备储量相当紧张。中国人口众多,煤炭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约为234.4t,而世界人均的煤炭资源占有量为312.7t,美国人均占有量更高达1045t,远高于中国的人均水平。
2)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
中国煤炭资源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煤炭资源的分布与消费区分布极不协调。从各大行政区内部看,煤炭资源分布也不平衡,如华东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的87%集中在安徽、山东,而工业主要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南地区煤炭资源 的72%集中在河南,而工业主要在武汉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南煤炭资源的67%集中在贵州,而工业主要在四川;东北地区相对好一些,但也有52%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北部黑龙江,而工业集中在辽宁。
3)各地区煤炭品种和质量变化较大,分布不理想。
中国炼焦煤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四种主要炼焦煤种中,瘦煤、焦煤、肥煤有一半左右集中在山西,而拥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华东、中南、东北地区,炼焦煤很少。在东北地区,钢铁工业在辽宁,炼焦煤大多在黑龙江;西南地区,钢铁工业在四川,而炼焦煤主要集中在贵州。
4)条件简单,适于露天开采的储量少
露天开采效率高,投资省,建设周期短,但中国适于露天开采的煤炭储量少,仅占总储量的7%左右,其中70%是褐煤,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和云南。
再给你看一篇文章<我国煤炭资源开采合理布局研>。见参考资料。
(一)煤炭资源总量及分布特点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优势矿种,是能源安全的基础。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煤炭约占我国矿物能源资源的95%、储量的90%、产量的75%,2007年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9.5%。我国煤炭资源分布面积达60×104km2,埋深1000m以浅的煤炭资源总量约2.92×1012t。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泛,品种齐全,除上海市外,在其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探明储量。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的总体格局是,东部地区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山东、安徽、河南、河北5省,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对贫乏中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山西、陕西和内蒙古3省(自治区)储量丰富西部地区煤炭资源也较丰富。煤炭储量超过1000×108t的为山西(占27%)、内蒙古(占21%)、陕西(占16%)3省(自治区),约占总保有储量的64%。储量在100×108~1000×108t的省(自治区)依次为新疆、贵州、宁夏、安徽、云南、河南、黑龙江、山东、河北。上述12省(自治区)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95%。地理分布上具有“北富南贫、西多东少”的特点,煤炭资源与水资源呈逆向分布,西部及北部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煤炭资源储量少,供应不足,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煤炭储量多,生产区域集中,决定了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形成“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特点,造成煤炭长途运输紧张、水资源匮乏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制约了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煤炭的生产和消费
煤炭是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1978年以来,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一直占70%左右。2008年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27.93×108t和27.40×108t(图5-19)。
图5-19 1990~2008年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量对比图
图5-20 2006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中各个行业所占的比重
我国的煤炭生产能保证国内需求,并保持适当出口。1949年煤炭生产3243×104t,1960年3.97×108t,1970年3.54×108t,1980年6.20×108t,1990年达10.80×108t,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我国煤炭生产量为27.93×108t,比1949年煤炭产量增长了86倍,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生产煤炭超过400×108t。电力、钢铁、化学和建材工业等是主要耗煤部门,发电用煤仍在我国煤炭消费中占主要地位,所占比例超过50%。钢铁、建材和化工等行业也在煤炭消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图5-20)[89]。据中国工程院根据我国2003年实际消费的煤炭总量预测,预计2010年、2020年全国煤炭需求分别为22.2×108t和25.8×108t[90]。但实际情况是,2007年煤炭消费就达到26.2×108t,2008年达到27.4×108t,比2007年增长4.5%。由于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中所占的主导地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按照目前大多数预测方案,未来20~30年煤炭生产和消费依然在一次能源中保持60%左右的比例,2030年,煤炭需求量将达到50×108t左右,比中国工程院2006年的预测方案高出一倍。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增长加快,我国油气资源不足,煤炭成为支撑中国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能源。但是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产能布局也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12省(自治区)。随着开采年限和开采强度的增加,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省煤炭资源储量大幅度减少,产能下降,煤炭产量将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3省(自治区),煤炭运输的压力增大。煤炭开发利用对土地、水资源和大气环境破坏较大。经济建设对煤炭的巨大需求所造成的资源、环境及运输等问题日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