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选修课 化学与社会 结课要交学习心得【2000字】
生活离不开化学,遍观周围,几乎每 件事物都与化学有关。化学是研究物 质的性质、组成、结构、
的科学。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 学的探索,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化 学的需求。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国著名滑雪前辈杨石先生说:“农、 轻、重、吃、穿、用,样样都离不开 化学。”没有化学创造的物质文明,就 没有人类的现代生活。但由于人们的 快速发展,有化学给人们带来巨大利 益的前提下,人们忘记了自己赖以生 存的环境。人类不断地向环境排放污 染物质,而环境降解能力小于污染, 从而给人们带来了负面影响。
关键词:衣食住行、环境污染、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
引言: 一切生命的起源离不开化 学变化,一切生命的延续同样离不开 化学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人类对 化学的了解不断的深入,了解到化学 对人们的益处,我们的生活再也离不 开化学的联系。我们的衣、食、住、 行、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的帮助。 但是人们的发展却忘记了对环境造成 的影响,而环境的污染会影响到我们 的生活。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 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 破坏、也会给生态
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 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 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 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 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 应。因此,环境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使人们 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严重的污染事 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 题。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 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 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 城市环境问题等。 就大气的环境问题而言,主要有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光化 学烟雾等。
一衣食住行: 就化学对人类的日常生活的影响 来说,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 不在。首先,我们的衣、食、住、行 无一不用到化学制品。人们首先利用 化学,是为了让人们可以过上更加舒 服的日子,人们加以探索。 为了能让自己不为食物担忧,我 们吃的粮食离不开化肥、农药这些化 学制品。这样的做法是很多人解决了 吃不饱的问题, 人们的再也不会为了 自己的生命感到危机了。这样人们就 追求更好的生活,我们利用化学制造 了很多的食品添加剂。
如果没有合成纤维的化学技术, 那世界上大多数人就要挨冻了,因为 有限的天然纤维根本就不够用。如果 光是用人们种出来的棉花,对于这么 多人口的世界,又有多少的人要去挨 冻呢。在这以后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 个性,制造出了各种颜色的染色剂, 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再看我们住的房子,石灰、水 泥、钢筋,窗户上的铝合金、玻璃、 塑料等材料,哪件不是化学制品?离 得了铝合金的木制的窗户,也离不开 化学制品油漆;就算不用玻璃吧,像 一些贫穷人家用的尼龙布甚或用的报 纸,不是化学制品又是什么?还有我 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
香皂、化妆品、清洁用品等等无一不 跟化学沾边,都是化学制剂。 随着科学的发展,出了门,我们 踏在水泥铺成的街道上,看到的是钢 筋水泥做的高楼大厦,用以代步的是 各种塑料、橡胶、玻璃以及各种合金 做的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还离不 开汽油、柴油,各种汽油添加剂、
冻剂和各种润滑油。如此种种,都是 化学制品。现代人类根本无法离开人 造化学品,我们每天24小时都被人造 化学品所包围着。
发展离不开各种能源的利用,但是人 们所利用的能源大多都是通过几百万 年的演变所生成的,是不可再生的能 源,而且,这些能源对我们的生活环 境是有很大的污染的。造成雨水酸化 之污染物很多,其污染来源大致可分 为两类:
其一为自然物质,其二为人为物质。 前者如:火山爆发喷出大量之硫化物 及悬浮固体物,自然水域表面释放之 硫化氢,动植物分解产生有机酸,土 壤微生物及海藻释放之硫化氢、二甲 基硫及氮化物等,都会使雨水之pH值 降至5.0左右后者则为工业化后,燃 料之大量使用,燃烧过程中产生一氧 化碳、 氯化氢 、二氧化硫 、氮氧化 物及有机酸及悬浮固体物,排放至大 气环境中,经光化学反应生成硫酸、 硝酸等酸性物质使得雨水之pH值降 低,形成酸雨。 由于酸雨为二次污染物且具有跨 区污染的特性,以致影响层面相当 广,故局部空气污染的改善,空气品 质标准的达成,对于酸雨的防制助益 不大,必须削减SO2、NOx的总量方 能遏止酸雨的危害。
1.前言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等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物性能系统效率,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采暖、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并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保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在全世界总的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约占25%~40%。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随着一系列关于建筑节能的国家法规及地方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整个建筑行业从业人员不仅从观念上对建筑节能有了一定的重视,而且在具体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使建筑节能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均获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关于建筑节能,我们尚有许多工作要做。2.建筑节约能耗措施(1)使用纳米透明隔热涂料。纳米透明隔热涂料是新近问世的一种可以让玻璃既保持高透光性同时又有较好的隔热效果的高科技产品。纳米透明隔热涂料可采用喷涂或刷涂技术涂与各类建筑物的玻璃上。在夏季,能抑制65%太阳能辐射不进入室内,并能保证透光率达到70%,能使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达到4℃~7℃,测试表明,夏天开空调时,空调的耗电量可从原来303度降低到208度,可节电20%~30%左右在冬季,隔热涂膜的特殊金属膜呈透明型、引进可视光,长波长的暖气能在室内反射,使室内的暖气(远红外线)约90%不外流。(2)建筑节能中太阳能的利用。太阳能是绿色能源中最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广泛存在的天然能源,其优点是极为丰富、洁净、安全、价廉,对生态平衡没有任何影响。有关资料表明,我国陆地面积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在3.3×103~8.4×106KJ/(m2•年)之间,相当于2.4×104亿t标煤。全国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200h,日照能量在5×106KJ/(m2•年)以上。我国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高原的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均为全国最高,属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除四川盆地、贵州省资源稍差外,东部、南部及东北等其他地区为资源较富和中等区。在建筑中加强太阳能的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太阳能可以为建筑供暖、供热水、供电,甚至能够提供建筑物的全部能量。我国北方被动太阳房采暖节能60%~70%,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年可节约20Kg~40Kg标准煤,有着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注重墙体节能。多年以来,我国建筑墙体一般采用单一材料,如空心砌块墙体、加气混凝土墙体等。单一材料导热系数大,一般为高效保温材料的20倍以上,由于建筑节能的需要,新型复合墙体已经出现,复合墙体主要通过在墙体主体结构基础上,增加一层或几层复合的绝热保温材料来改善整个墙体的热工性能。复合墙体很好地发挥了两种材料的长处,既不会使墙体过厚,又能承重,保温效果又好,因此,发达国家新建建筑已基本上采用了此种方式。我国要达到节能50%的要求,除部分采用加厚的加气混凝土单一墙体外,使用复合墙体将是大势所趋。根据复合材料与主体结构位置的不同,墙体保温包括内保温、外保温、夹芯保温等。(4)关注门窗节能技术。在整个建筑物的热损失中,而门窗缝隙空气渗透的热损失则占20%~30%。所以,门窗是围护结构中节能的一个重点部位。门窗节能主要从减少渗透量、减少传热量、减少太阳能辐射3个方面进行。减少渗透量可以减少室内外冷热气流的直接交换而增加设备负荷,可通过采用密封材料增加窗户的气密性减少传热量是防止室内外温差的存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建筑物的窗户由镶嵌材料和窗框、扇型材组成。为此,要加强节能型窗框和节能玻璃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增大窗户的整体传热系数以减少传热量。塑钢门窗不仅防噪隔声功能显著,防雨水渗漏能力强,空气渗透量小,更主要的是塑钢门窗的导热系数极低,隔热效果优于铝材1250倍,在采暖和制冷上,能耗要低30%~50%,室内空调的启动次数明显减少,耗电量也显著减少。3.建筑节能的三合理从建筑设计入手,综合分析地区气候特征,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和防御不利气候因素影响。地区气候特征包括太阳能辐射强度、最热(冷)月平均气温及空气湿度、夏(冬)季主导风与平均风压、雨雪量等要素。这些要素是我们节能设计需要注意的“气候条件”。此外,还需注意区域的“微环境”,如地形条件、地表环境、地表土壤和环境植被等。只有这样,才能权衡利弊、趋利避害,统筹运用气候因素。(1)合理群体规划布局。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夏季有利的主导风向(通风致凉)和避免冬季不利的主导风向(避风保暖),综合考虑采光、通风、保温和防晒等因素,合理安排群体布局和建筑朝向。如南京属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又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多东南风、冬季寒冷多西北风,在进行小区群体布局时,一般将小体量的低层、独立式住宅放在南面,大体量的高层住宅放在最北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夏季自然通风和冬季阻挡不利的西北风的需要。(2)合理控制体形系数。体形系数就是指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F0(m2)和其所包围的体积V0(m3)之比值。也就是说,单位建筑空间的外表面积越大,体形系数越大,能耗就越高,反之亦然。因此,在考虑节能设计时,建筑平面外形不宜凹凸太多,力求完整,避免因凹凸太多增大而提高体形系数。在所有几何形体中,球面体体形系数最小,同等条件下能耗最低。如合肥大剧院就采用近似球面体外形,体形系数小而相对节能。(3)合理控制窗墙比。窗墙比就是建筑外窗总面积与外围护墙体总面积之比值。由于外围护墙体的热工性能比玻璃窗户要好。尽管外窗面积比外墙面积要小得多,但通过外窗得失热量却占外围护结构得失热量的40%左右,因此需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征合理控制窗墙比。如在严热干燥的新疆,白天太阳辐射强度大,夜间温度低,建筑外墙体比较封闭,窗墙比小,可以减少白天透过窗户的太阳辐射热和夜间室内热量的散失,同时保持室内空气的湿润。在南京地区,建筑的窗墙比则较大,夏季利用较大的南向窗户进行自然通风,冬季则可以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热。4.结论建筑节能研究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我国现阶段,主要提倡运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简单节能技术为主,切不可为片面追求低能耗目标而不顾经济成本,大量使用节能新技术。同时注重太阳能、风能、地能等可再生自然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降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成本,逐步从大城市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向全国推广运用,实现我国建筑节能既定目标。参考文献[1]房志勇。建筑节能技术。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2]《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寒冷地区)DBJ41/062-2005[3]宋德萱.节能建筑设计与技术.上海.同济大学出
至于录取比例的话,我不是很清楚,你可以咨询中欧学院的教育中心负责人。奖学金方面都是全额奖学金,硕士第二年有申请出国实习3-6个月的机会,这个有公费也有自费,根据你的学业成绩和研究成果来决定。
不过我建议如果没有做好吃苦的准备的话不要轻易报考,因为中欧能源学院毕竟成立才不到5年,很多制度都不完善,而且也没有自己的实验室,学院的学生都是在各自原属学院进行科研实验的,导师也都分属于不同学院。最重要的一点,中欧能源学院的课程是很多的,除了学校的校级公共课以外,自己的欧方课程是很密集的,课程范围也很广,包括能源动力,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授课老师都是欧洲各个大学的教授,上课安排是一门课连续上两个星期,即星期1-星期5的每天上下午全都在上课,连续两个星期都是,一般都是最后一个星期的星期五考试。也就是说,两个星期之内把能讲的都讲完,然后结课考试,所以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每个学期的考试包括quiz和final exam的次数都是两位数,我没有夸张,像这样的课程很多,而且相对不合理,学生都去像本科生一样去上课,而不是去做科研和实验,难免会引起导师的不满。这些欧方的课程其实都是本科接触过的,只不过换成英语再“温习”一遍,当然,欧洲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一味地上课并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结果,所以我说学院的制度和模式并不完善。
中欧能源学院也在逐渐进行改善,包括课程和导师沟通方面,相信以后会更加科学地在新能源方面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市区面貌日新月异欣喜之余,却不能忽视这样建筑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据统计分析,全世界大约一半的温室效应气体来自于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建筑的建造以及运行管理有关的能源消耗。
随着人类面临迫在眉睫的环境危机,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我国政府又将“ 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国策,建筑的生态化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我们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并积极推广,这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位于苏州合祖国古代的生态建筑经典案例,以及现代的生态建筑设计原则,来进行设计。
二、项目生态建筑策略
1. 与环境相协调
在设计生态环境建筑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到太阳的季节性移动获取冬天的太阳能并利用其来供暖能够减少冬天的供暖需要。冬天的太阳能够进入房屋,照射在地板上和墙上并被转化成热能并在室内温度下降时释放出来,通过实施这些低技术性的方法,供暖所需要的能量就少之又少了。另外窗口位置可以考虑进一步利用自然光,不只是在房屋的外部可以获取光能,也可以通过在屋顶设置天窗和采光窗而从内部采集阳光。
2. 材料内部的附加能源
对于生态建筑房屋的设计,在选材方面就应该考虑使用本地的,而不要选择从很远的地方云传送过来的材料。材料中蕴涵的附加能源是指其生长或生产、成型、加工和装运所耗去的能源。我们在房屋设计的过程中要追溯到材料来源的提供和提炼、制造、增加物处理、运输、使用、最后的再回首或者处理过程。这一使用周期的衡量,可以确保所用材料对环境产生最小程度的影响。
3. 屋顶的设计
屋顶是冬天热量流失最多而夏天热量吸收最多的地方。除了考虑在混凝土屋顶上的使用的土壤层的厚度以及聚苯乙烯隔离层,需要注意的是,一个纺织有3M后的土壤层的屋顶,其能源效率与带有0.46M的土壤同时带有0.1M厚的聚苯乙烯隔离层的房屋顶相比只高出2.4%。隔离屋顶最好的手段就是将隔离层和土壤层一起使用。为了建设一个有能源效率的屋顶最好的手段就是增加隔离层的厚度。
三、结合本专业论述
“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即减少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利用回收材料和排水,设置废弃物回收系统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重新使用旧材料。
美观、有利环保的绿色建筑要面向未来,必须重视材料和能源的数量和生命周期,使建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环境友好材料的生态建筑在破土之前,需要经过勘查,以确定所在地有没有地下水脉和地球磁场对人体的干扰它完全以天然材料——木材、黏土、土砖建造而成,并从植物中提取装饰用材和着色颜料,这一潮流在德国以发展为建立“生物住宅区”。其目标是建立居民入住后就不想迁离的社区,以降低对各种能源的消耗。
生物气候建筑的设计思想最初源于节能的需要,继而上升到保护环境的高度。正如人们所希冀的那样:将来有一天,建筑的结构和维护系统能根据气象和舒适度的变化而自动调节,那时将产生真正的“整合生物气候建筑”。
据德国环境与自然保护联盟(BUND)调查的数据显示,绿色屋顶首先能够蓄含雨水,高度保持水分。根据屋顶的绿化设计,直接的水分流失量将减少50%-90%,大大缓解水处理系统的工作压力,因而能够节省大量建筑费用和公共事业开支。德国夏季有植被覆盖的屋顶与裸露屋顶之间的温度差异最高可达40摄氏度。过大的温差会对建筑的防水层材料、连接处和其他材料造成极大的负担,加快老化过程。而绿色植被覆盖的屋顶则能保护防水层不受气候、紫外线以及其他损伤,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再者,屋顶上的绿色植物还能净化大气,帮助过滤灰尘和烟雾颗粒,从大气和雨水中吸收危害性物质,降低灰尘并减少潜在的烟雾威胁。植物蒸腾的水分吸收热量并冷却大气,减轻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的热岛效应。
生态建筑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手法。总的来说有两种设计的趋势,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是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如日本建设的“Acros福冈”,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一体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平台上做屋顶绿化,实现能量循环利用。另一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化。
参考文献:
[1]曹伟.城市•建筑的生态图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Melby.P),(美)开尔卡特(Cathcart,T).可持续性景观设计技术:景观设计实际运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
[3]谢浩,刘晓帆.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创造高技术生态建筑[J].房材与应用,2002(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