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我国已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还有哪些信息?
首先是实施洋垃圾禁入,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有效控制土壤污染和环境风险。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4.4%,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68.5%下降到56.0%。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建成和完善了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亮丽背景。
其次是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是第一个控制PM2.5的发展中国家,被誉为世界上空气污染控制速度最快的国家。完成黄河上游和部分中游17000多个排污口排污排查,黄河干流全部达到或超过Ⅲ类水体标准。在长江,累计查明排污口6万个,围绕“三磷”治理和劣V级国控断面整治整治违法问题1.6万多个。二级水质标准。
再者是大气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好空气来自奋斗,经过努力,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空气污染治理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国重点城市PM2.5和二氧化硫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43%和73%,重污染天数下降81%。更好的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要知道的是我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生态环境部表示,在一定环境下,全国细颗粒物(PM2.5)年均值已从每立方米46微克下降到每立方米33微克和30微克每立方米,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第一阶段过渡值35微克/立方米。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核心阅读
中国对于全球的生态贡献值得关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宣布并坚定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的会议,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事业。
□ 法治日报 记者 张维
这十年,生态文明地位之重前所未有;
这十年,环境治理成效之好前所未有;
这十年,公众参与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这十年,全球生态贡献之大前所未有。
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迎来成立30周年之际,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用了四个“前所未有”,来描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是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我们要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布局趋势,以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黄润秋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国合会30周年纪念活动上说。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根本大计
30年前国合会的成立,在国合会委员、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常务秘书罗家良看来,意义非同寻常。
“国合会的成立体现了中国长期以来将环境保护纳入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承诺,确保中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能够互相平衡。与国际伙伴合作,发挥全球领导力,并推动中国和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罗家良说。
罗家良没有看错。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在这30年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变化更让人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卓有成效。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被定位为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有了地位,就自然有了全社会的行动。环境治理卓有成效,据黄润秋介绍,2021年中国全国地级市以上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降到了30微克每立方米。连续两年实现了PM2.5和臭氧的双下降,长江干流全线连续两年实现二类及以上的优良水体。渤海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五类。
与之相伴随的是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逐年增多。有着小小眼睛、大大微笑的它们,曾经由于长江流域水体污染加剧、人类肆意采挖江砂、非法使用渔具等多方面的原因,生存和繁育受到严重影响,数量一度仅剩下1000余头,濒临灭绝。
然而,如今这个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的“水中熊猫”,迎来了新的生机。就拿最近一段时间来说,在从湖北宜昌到武汉的长江段,江豚频繁现身。或觅食捕鱼,或玩耍嬉戏,或潜水跳跃,一幅欢腾的景象吸引了许多行人驻足观望。
我国还建成了首批国家公园。2013年以来,我国不断建立健全国家公园体制。2021年,我国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等首批国家公园正式成立。“设立国家公园,实行严格的保护,将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和周边生态价值高的区域进行整合,有助于改善生态连通性,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水平。国家公园同时兼具科教、文化和游憩等价值,还可以为公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金鹏说。
中国成功得到广泛认可
变化还体现在中国的公众参与范围越来越广。
生态环境部6月13日发布的2022年“全国低碳日”主题宣传片中说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举手之劳,看似微小,都有实实在在的减排效果。每个人的点滴行动都将汇聚成落实双碳目标的巨大力量,保护地球就是守护未来的希望。”
或当林间河长,或做生态卫士,或参与减塑行动,或践行垃圾分类,甚至仅仅是随手关灯,少点外卖,选择公交出行等日常习惯的点滴习惯养成,足以证明黄润秋的那句话:“生态文明成为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
中国对于全球的生态贡献也值得关注。在过去的十年间,我们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宣布并坚定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碳中和的冬奥会,我们成功举办了生物多样性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的会议,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事业。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说,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确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雄心目标。制定和实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解振华透露,目前,“1+N”政策体系在完成了“双碳”工作顶层设计的基础之上,已经出台37个领域行业方面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政策措施和行动,正在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的成功得到了广泛认可。国合会副主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施泰纳说,“过去多年来,我们在环境、能源、转型及经济发展和减污减排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否实现了设定目标?中国在过去20年是领先的,让我们看到了有很多针对性政策是能够带来真正积极的好效果的。”
国合会委员、美国环保协会执行副总裁茹冠洁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这说明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可以协同推进”。
国合会副主席、原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总结中国环境与发展事业取得的新成就和新经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用经济科技手段减污降碳
毫无疑问,未来,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黄润秋表示,中国将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动力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先组合,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大力深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更多用经济、科技手段减污降碳。
同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的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八个标志性战略,开展新污染物治理,实施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加强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和入海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制定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十年规划,以高水平的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的生活。并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国合会外方执行副主席、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部长吉尔博认为,面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新形势,各国需要向碳中和的方向采取行动,为实现零碳目标而努力。碳定价可以激励清洁技术开发,中国的碳交易体系起到了示范作用。发展可靠的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例如绿氢能为钢铁、水泥等减排困难的行业带来减排空间。
吉尔博透露,加拿大正在计划出台法规,在2035年之前逐步淘汰轻型内燃机车辆销售。许多国家都有这样的承诺,这将需要保证及时准备好充足的充电基础设施和电力供应,开展好绿色供应链和绿色贸易方面的工作。
施泰纳建议,在低碳发展以及绿色发展项目中,让更多企业能够在这方面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包括农业生产中也是如此,需要调整相关补贴政策等。并进一步加强法治和环境治理,鼓励个人、企业和投资人,包括地方各个利益相关方都能够参与进来,“让大家能够看到我们传递的清晰信号,我们想要关注的是低碳的、包容性的绿色发展”。
首先是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坚持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最严格的标准发展核电有重要作用。中国视核安全为核电发展的生命线,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贯彻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方针,加强核电规划、选址、设计、建设、运行和退役贯穿全寿命周期,完善多层次核能和核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加强核应急预案和法律、制度、制度建设,形成有效应对核事故的国家核应急能力体系。
其次是制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有很大作用。未来20年是我国核能从大向强迈进的关键期,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我国核能中长期发展战略,强化核电发展顶层设计,统领我国核电发展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规划,批量化建设自主三代核电机组,保持核电发展的连续性,更好地发挥我国核工业完整产业链的已有基础和体系优势,确保核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作出积极贡献。
再者是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低碳电力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在“3060”目标下,电力系统低碳转型将进一步加强。目前,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迅速,但难以克服静态稳定的天气和昼夜变化带来的间歇性、波动性和发电效率低等问题。在诸多瓶颈的现实中,迫切需要稳定的基荷供电来支持大部分可再生能源并网。
要知道的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明确要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立足生态环境职能职责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稳定经济增长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大“放管服”力度。“改革力度,继续强化重大投资项目环评保障。
文 | 《 财经 》记者 徐沛宇
编辑 | 马克
从2017年开始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入收尾期。
11月2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下称“管理办法”)和《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试行)》(下称“结算办法”)两份征求意见稿。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时间截至2020年12月1日,结算办法的征求意见截至2020年11月11日。
两份征求意见稿披露了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则。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的主体为: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及以上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以及其他产品。
多位业内人士对《 财经 》记者表示,全国碳市场开始运行还有待操作细节出台和硬件设施完善。 全国碳市场初期运行将只纳入火电一个行业,交易范围仅含二氧化碳一种温室气体。
“现在努力的方向是明年实现交易,一些大型企业也是按照明年开始交易做准备的。”碳市场咨询投资机构中创碳投公司事业一部总监李丹对《 财经 》记者说。
目前看来,全国碳市场有望在明年年底之前开展实质运营。届时,新能源企业可将自己减少的碳排放出售给火电企业,帮助其实现减碳指标。在碳市场纳入的行业增多后,会有更多的类似交易行为。
按照目前的交易标准计算,风电、光伏企业可售减碳量能带来每度电1.3分—7.4分钱的收益。
此次发布的管理办法提出,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或生态环境部另行公布的其他减排指标,抵消其不超过5%的经核查排放量。1 单位 CCER 可抵消 1 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量。用于抵消的 CCER 应来自可再生能源、碳汇、甲烷利用等领域减排项目,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组织边界范围外产生。
这意味着, 管理办法确认,CCER抵消机制是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光伏和风电等减排项目可以将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在全国碳市场出售,获取经济收益。
CCER的全称是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即中国核证减排量。
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参与自愿减排的减排量需经国家主管部门在相关交易登记簿登记备案,经备案的减排量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也就是说,CCER进入碳市场交易需要审批认证。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于2012年6月13日发布实施,CCER项目开始审批。由于CCER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2017年3月, CCER项目的备案申请暂停受理。与此同时,当时的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表示将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相关条款。
此次发布的上述征求意见稿称,对CCER的管理规定将另行出台。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修订进展尚不得而知。
CCER审批重启和交易的细则仍有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国家能源集团旗下龙源碳资产公司曾启动全国第一个CCER项目开发和交易。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 财经 》记者表示,业界恢复了对CCER交易的信心,但具体实施细则何时发布仍没有时间表,希望尽快出台。结合碳市场的需求和CCER的补充定位,预计未来获得审批的CCER项目将比较有限。
龙源碳资产公司相关负责人提供的数据显示, 全国的CCER累计签发量为4980万吨,可满足各试点碳市场抵消要求的CCER仅约1500万吨。而各试点地区的年度碳排放配额量远超这个数,例如湖北、广东等每年配额都超过2亿吨。
已经获得审批的CCER现货在未履约之前,可以在试点地区的碳市场多次交易。据资讯机构智汇光伏创始人王淑娟计算,按照目前各地CCER交易标准计算,风电、光伏项目可通过交易CCER带来每度电1.3分—7.4分钱的收益。
业内人士认为,全国碳市场CCER交易的积极性要大幅提高,有两个影响因素: 一是收紧火电企业的排放基准线,提高其采购CCER的需求;二是增加纳入碳市场的行业,增加被管控企业的数量。
2017 年 12 月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是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标志。该方案明确全国碳市场运行初期只管控火力发电行业的碳排放。
目前看来,全国碳市场初期将实施灵活总量控制模式,采用基准线法分配配额,不限制纳管企业产量,也就是说不限制总的排放量。目前尚未发布全国碳市场给火电企业的排放基准值,未确定各地各企业的排放配额发放标准。
业内人士认为,主管部门对煤电机组的排放基准值肯定将逐年收紧,推动其减排的同时,也会促进对采购CCER的需求。
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张昕认为,全国碳市场采用灵活总量是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矛盾,是一项短期措施。碳交易本质是总量控制下的交易,为了强化碳交易机制减排成效,应尽快研究确定碳市场排放配额总量,优化基准线标准。
中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福建和深圳八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部分试点地区除了纳入火电企业外,还纳入了交通、航空等领域的企业。 全国碳市场运营后,试点地区的碳市场短期内将继续运营。区别在于,火电企业的碳排放配额交易在全国市场进行,其他行业的碳市场继续在试点地方运行。
全国碳市场将在试点地区的基础上,择机增加纳入碳市场的行业。但目前没有时间表。
2017 年 5 月,国家在江苏、四川两省进行配额分配试算的过程中,首次公布了发电、电解铝、水泥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案初稿。李丹表示,“十四五”期间,其他比较成熟的高耗能工业行业,比如电解铝、水泥以及其他工业行业等有望逐步纳入。
据生态环境部披露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