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率与城镇用地扩展
图7.12 平鲁区人口城镇化率变化
Fig.7.12 Changes of urbanization rates of population in Pinglu District
煤炭资源型城镇的发展受煤炭资源储量和开发阶段的影响,从煤炭工业的生命周期来看,煤炭资源型城镇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开发建设期、成长扩张期、成熟稳产期、衰退关闭期。在资源型城镇,人口的城镇化趋势与煤炭工业的生命周期对应,不同于一般城镇人口城镇化的趋势(陈新凤,2014)。平鲁区人口城镇化率如图7.12所示。平鲁区人口城镇化率呈现上升趋势,但远低于山西省城区及中国城区人口城镇化率。平鲁区人口城镇化总体上可以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2000年,第二个阶段:2000—2004年,第三个阶段:2004—2013年。人口城镇化的趋势基本上与煤炭工业发展的趋势基本一致。在1996—2000年,平鲁区煤炭生产以地方煤矿和安太堡露天矿为主,这个阶段属于开发建设期。2000—2004年,地方煤矿生产能力逐渐提升,煤炭产量由2000年的598万t增长至2004年1143万t,期间安家岭露天矿投产,与安太堡露天矿同时开采,露天采煤煤炭产量近4000万t,这个阶段属于成长扩张期。2004—2013年,平鲁区逐步开展资源整合、布局优化、产能调整、产权改革、采煤技术改进等工作,使得平鲁区煤炭产量初步向1亿t迈进,2013年煤炭产量达到1.20亿t,这个阶段属于成熟稳产期。由于区域煤炭资源储量有限,再开采一段时间,逐渐进入衰退关闭期。
由于煤炭工业的吸引,大量的劳动力涌向城镇,人口城镇化率逐渐提升。目前正处于煤炭工业的成熟稳定期,并且平鲁区人口的城镇化率较低,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人口城镇化率提升的过程中,城镇用地成为人口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包括居住、教育、医疗、商业等。平鲁区城镇用地的扩展紧随人口城镇化率的变化,并且与煤炭工业的生命周期一致(图7.13)。
图7.13 平鲁区人口城镇化与城镇用地扩展的关系
Fig.7.13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ate and urban land expansion in Pinglu District
3.1.2.1 人口状况
平鲁区现辖2镇11乡379个行政村。据2014年《山西省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平鲁区总人口为20.70万人,城镇非农人口为10.3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50.14%。城镇非农人口中的从业人员为2.7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0.03万人,第二产业工业人员1.22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9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有0.53万人从事采掘业。
3.1.2.2 经济状况
平鲁区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成倍增长,财政总收入每年以5亿元的幅度递增。据2014年《山西省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平鲁区GDP为257.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4.58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210.0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43.04亿元,其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81.52%。2013年财政收入为16.8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为150.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85万元,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0.70万元。
平鲁区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区,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比较突出的县区,以“70%的土地种草植树,70%的农民进城”为抓手,强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进程。平鲁区按照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思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格局和实力雄厚的产业基础。
3.1.2.3 煤炭经济
煤炭经济是平鲁区的支柱经济。2013年全区煤炭产量为1.20亿t,其中地方煤矿的产量为0.18亿t。改革开放以来,在“有水快流”思想指导下,平鲁区的煤炭经济一时兴盛起来。到2000年,全区地方性煤矿总数达到145座,产能不足1000多万t,大多数矿井产能在10万t以下,资源回采率在15%左右,百万吨死亡率比国有重点煤矿高出11倍。从2008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对具备条件的矿井实施了机械化升级改造。截至目前,所有整合保留的24座煤矿,全部为产能90万t以上的标准化综采矿井,平均单井规模由10万t提高到120万t,资源回收率由20%左右提高到75%以上,煤炭产业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提升,进一步夯实了由煤炭大区向新型能源工业基地转型的基础。
中煤平朔公司的主要矿区都在平鲁区境内,为平鲁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截至2011年底,矿区拥有在册职工11626人,资产总额513亿元,已累计生产原煤8.60亿t,外运商品煤6.50亿t,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0.035;上缴各类税费347亿元,累计投入43亿元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生态环境治理与节能改造,并取得良好效果,平朔矿区社会经济情况如表3.1所示(张召,2013)。
表3.1 中煤平朔公司煤炭产量及收入情况
3.1.2.4 转型经济
在传统煤炭工业经济的推动下,平鲁区加快产业升级与转型。以大园区、大企业、大项目为支撑,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地面骨干企业,着力构建以煤、电为主体,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支撑,具有平鲁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平鲁区转型经济发展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工业发展园区化,形成以煤炭产业为主体,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多元支柱产业格局,为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提供坚实后盾。到“十二五”末,平鲁区转型项目产值将达800多亿元,实现利税达240多亿元,安置劳动力近万人,真正实现由煤炭大区向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大区的跨越。
3.1.2.5 农业生产
平鲁区农业生产逐步向农业现代化迈进。2013年平鲁区农林牧渔总产值为9.9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为5.38亿元。近年来,平鲁区充分利用农民进城后的富余土地,积极推动土地经营权依法流动,按照“一区一业、一带一品”的思路,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为取向,以种植园区、养殖园区和加工园区建设为载体,积极调整农业结构。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强力推进四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即以向阳堡集镇为中心的双万亩种苗基地,以凤凰城镇为中心的2.67万hm2特色农作物种植基地,以另山集镇为中心的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和覆盖西北山区的50万只肉羊养殖基地,初步形成林草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四大板块产业格局,既高效利用了部分闲置土地,又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进一步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3.1.2.6 城乡统筹
平鲁区在实现“两个70%”的过程中必然带来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聚,而加速市域城镇化无疑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之举。平鲁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也是雁门关外农村条件最差、农民最穷的一个县区。为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从2006年开始,平鲁区按照“城乡统筹、整体联动”的发展思路,从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五个一体化”入手,启动实施了“一城十镇百村”战略。“一城”,就是改造建设县城;“十镇”,就是除县城驻地外,将其余的12个乡镇逐步整合为10个;“百村”,就是将原来的450多个自然村逐步整合为100个左右。最终形成大县城、小集镇、新农村“三位一体”发展新格局。截至2011年,城区旧城改造一期工程全部结束,二期工程全面铺开,完成投资40亿元,改造棚户区200万m2 ,城区规划面积由10万km2拓展到38万km2 ,城市人口由5万人增加到1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4%。一城十镇百村建设基本完成,完成投资7亿元,移民搬迁156个村2万人。
现在下面四个煤矿,可能是明年好像陆续投产在即了,长期需要大量熟练煤矿综采综掘机电运输通风等等技术工人,正在不停的逐步陆续引进。同煤集团还有徐州有一些工人跑去在那里打工。
也就是说,下一步将大量引进采掘通风运输机电等等熟练工人和班组长队长这类操作人员。
2013一季度先期急需人的是白芦和东易两座煤矿,
然后到明年下半年急需引进大批操作熟练的技术工人的两个煤矿好像是万通源煤矿、下梨园煤矿。
据了解好像茂华应该算正规煤矿公司,
应该不带骗人上当的吧。
到山东淄博招过工的应该就是他们一伙人,差不多是白芦东易两个煤矿的劳资科的人。
山东的煤矿朋友很多在那里打工。淄博人好像在那里做头头的好几个。山东人很多的。
至于待遇怎样,那只能等到煤矿现场去看看,或者问一问在那几个煤矿干的朋友,说一些实话。有些含糊其辞了。
正规煤矿应该不会说假话骗人的。
不能信广告,只能信疗效。
山西茂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简介
山西茂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是华电国际公司在山西省注册成立的全资子公司,作为华电国际公司在山西煤矿整合的主体企业,截止目前共占有煤炭资源9.7亿吨,批复产能510万吨/年。目前控股管理四家下属公司:
山西朔州平鲁区茂华万通源煤业公司位于朔州市平鲁区,井田面积达15.389平方公里,保有资源储量达3.78亿吨,批准开采4#、9#、11#煤层,批复产能210万吨/年,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朔州市地方煤矿中单井规模最大的矿井,将于2013年8月建成投产。
山西朔州平鲁区茂华东易煤业公司位于朔州市平鲁区白堂乡,井田面积4.3855平方公里,保有资源储量1.28亿吨,批准开采4#、9#、11#煤层,批复产能90万吨/年,将于2012年12月建成投产。
山西朔州平鲁区茂华白芦煤业公司位于朔州市平鲁区陶村乡,井田面积9.62平方公里,保有资源储量3.8亿吨,批准开采4#、9#、11#煤层,批复产能120万吨/年,将于2012年12月建成投产。
山西朔州平鲁区茂华下梨园煤业公司位于朔州市平鲁区向阳堡乡,井田面积3.9平方公里,保有资源储量8813万吨,批准开采4#、9#、11#煤层,批复产能90万吨/年,将于2013年8月建成投产。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典型的资源大市和产煤大市,有河东、霍西、沁水三大煤田,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全市17个县(市、区)中有14个产煤县(市、区),全市国土面积2.0275万平方公里,其中,含煤面积1.5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6%。全市煤炭资源总量约为746.6亿吨,可利用的煤炭资源储量约629亿吨,目前探明储量约398亿吨。临汾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优越,境内有主焦煤、气肥煤、贫煤、瘦煤、无烟煤等主要品种,可以满足各种用途。在国家颁布的《特殊和稀缺煤类开发管理规定》中,临汾市的乡宁、汾西、霍州、霍东等被纳入特殊和稀缺煤类矿区范围。临汾是我国重要的主焦煤基地,所辖的乡宁县为全国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煤炭品牌突出。临汾主焦煤是我国品质最好,蕴藏量最大的稀有煤种,具有低硫、低磷、高粘结的特点,性价比高,在国内同类煤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随着临汾煤炭企业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模式的建立,全市129座煤矿全部实现了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开采,产能达到1亿吨,产量达到8000万吨,产能释放充足。市委、市政府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精心做好产业规划,实施革命兴煤;深化行政审批,优化政务环境;出台扶持政策,破解转型难题;开展清费立税,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强了煤炭产业发展后劲。
临汾市依托主焦煤品牌优势,创新“互联网+煤炭”营销模式,组建了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临汾交易处,构建起集煤炭信息、物流、仓储、交易一体化市场交易的第三方平台。新成立的临汾焦煤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将加快企业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步伐,更多地向市场融资,推动煤炭企业做大做强。新成立的临汾焦煤销售有限公司,统筹全市焦煤经营和质量标准制定,为全国各地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更贴心的服务,大市场、大流通、大营销、大循环的新型煤炭市场体系正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