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五建究竟怎么样啊?
中煤第五建设公司是国家特级大型施工企业,成立于1975年7月,1997年5月加入中煤建设集团。2003年7月,从中煤建设集团公司中剥离,成为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拥有国家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和AAA级资信等级证书,商务部批准的对外经营权、对外派遣劳务资质和许可证书。公司管理总部下设14个职能管理部门,下属15个基层单位,其中主要有5个施工工程处、2个生产厂、4个分公司、1个商场、1个宾馆等。现有职工9207人,拥有一批精通施工、生产、设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公司2008年末资产总额20.5亿元,注册资金31283.3万元,年施工能力20亿元以上。排名2005年、2006年、2007年度煤炭建筑施工企业综合实力第二。
公司具有矿山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房屋建筑施工、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市政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和14项专业承包资质。1998年,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0年,取得了《国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经营许可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企业资质证书》。2004年,公司通过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公司中心试验室获得国家认证。
公司以矿井建设为主业,兼营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各类机电设备安装、桥涵道路、市政工程、机械制造、环保工程、大型网架工程施工等,业务范围包括:土木工程、矿山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土石方工程、隧道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压力管道工程、钻探冷冻工程、矿井专用设备安装工程、防腐保温工程、钢结构工程、起重设备安装工程、化工石油工程等施工。矿山采掘机械及辅助设备的制造、修理,普通机械的制造、加工、修理,金属结构及其构件制造、安装,普通货运(限分支机构经营);汽车装配、修理、检测、租赁;承包境外矿山建筑安装工程及境内国际招标工程。上述境外工程所需设备、材料出口,对外派遣实施上述境外工程所需的劳务人员。
公司承建了100余对矿井和数百项工业民用建筑工程,多次刷新全国建井纪录。公司创出百米以上水平390余项,目前,仍然保持着立井井筒施工连续8个月成井超百米和立井、斜井井筒单月进尺全国最高纪录。公司在山东唐阳煤矿副井井筒冻结段施工中月成井216.5米,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确认为“中国企业纪录”;2009年4月12日—5月12日,在安徽淮南矿业集团潘一东区矿井立井施工中,月成井219.6米,再次创造了全国最好成绩;公司承建的大屯矿区孔庄矿1088米的井筒为全国最深的矿井;公司承建和参建的山西晋城寺河矿井工程和山东新汶翟镇煤矿副井井塔工程荣获中国建筑行业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山西晋城寺河矿井工程荣获2006年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公司承建的孟加拉国巴拉普库利亚煤矿副井提升系统、山东唐阳煤矿打钻冷冻及一期工程、葛亭煤矿副井井筒掘砌和井筒装备安装工程、山西寺河矿建工程、华亭煤矿、梁宝寺煤矿副井、甘肃华砚煤矿主井扩建工程等8项工程,荣获中国煤炭行业质量最高奖——“太阳杯”。
公司研创的立井机械化快速施工工法、大断面斜井机械化作业线快速施工工法、立井冻结表土机械化快速施工工法、立井井筒机电安装工法等4项工法被建设部审定为国家级工法。
公司全面创新管理体制,精心培育王牌施工队伍,矿井建设技术、能力和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立井施工方面,公司拥有“立井混合作业工法”和“立井机械化快速施工工法”两个国家级施工工法,采用“五大、二自动、一深、一集中”以及小型挖掘机和中心回转抓岩机有机配套使用等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创出了国内立井施工表土月成井216.9m的最高纪录,基岩月成井162.6m较高水平,连续8个月成井超百米(综合月进112米)的全国稳产高产新纪录,该纪录正式载入上海吉尼斯记录。在斜井和平巷施工方面,公司拥有斜井机械化快速施工国家一级工法,保持斜井井筒大断面单月掘砌进尺309米的全国最高记录。在安装工程施工方面,具有安装大型井架及井筒装备的能力,安装的顾桥煤矿主井井架(高73.3m,重853吨),创同类立井井架高度和重量安装新纪录。在土建施工方面,滑模施工享有较高知名度,完成了甘肃华亭煤矿高度达80米的亚洲最高最大的混凝土井塔施工任务。在冻结施工方面,冻结技术、工艺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河南赵固煤矿冻结施工中冻结深度达628米、装机总量3630KZL/h。
从2007年到现在两年的时间里,在公司广大科技人员的一致努力下,公司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完成科技投入16580万元,有9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科技成果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取得4项国家级工法并完成4项工法成果的鉴定和申报、获得专利授权5项,
公司具有较为丰富的国际工程项目施工和管理经验,先后在摩洛哥、土耳其、蒙古、孟加拉国等国家承包施工工程项目,为国家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公司多次获得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用户满意施工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中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知名建设承包商等荣誉称号。
在人们的印象中,非洲总是战争和贫困的同义词。然而,即使在这些“贫穷”国家中,一些国家也相当富裕。非洲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从黄金到印度石油。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其中一种资源,才能变得富有。非洲十个最富裕的国家是根据国内生产总值逐一汇编和排名的。感兴趣的人可以看看下面的列表。
10、利比亚(总GDP 765.2亿美元) 近年来,利比亚因内战成为世界新闻焦点。尽管利比亚的政治不稳定依然存在,但利比亚的石油并未受到影响,其国内生产总值已达765.2亿美元。
9、加纳(总GDP 826.5亿美元) 加纳是世界十大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在非洲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排名第一。加纳经济繁荣的主要来源是其自然资源,是世界第二大黄金生产国和第二大可可生产国。谁不爱一个生产黄金和巧克力的国家?
8、突尼斯(总GDP 1040亿美元) 突尼斯在这个名单上非常有趣。与非洲许多国家不同,它没有主导产业。制造业、公共管理、农业、贸易和酒店是突尼斯最大的盈利机构之一。突尼斯的旅游业在过去几年发展迅速,欧洲人更喜欢来突尼斯度假,这也推动了突尼斯的经济发展。
7、埃塞俄比亚(总GDP 1090亿美元) 埃塞俄比亚不仅是非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而且历史悠久。埃塞俄比亚是非洲第二人口大国。次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是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此外,咖啡是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出口产品。
6、安哥拉(总GDP 1231亿美元) 安哥拉是非洲的另一个农业国家,农业为安哥拉85%的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石油生产是安哥拉经济的另一条生命线,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5%(尽管与利比亚的80%相比相形见绌)。石油、印度和铁是该国最大的自然资源。石油是安哥拉重要的投资来源,钻石矿是安哥拉另一个巨大的财富来源,安哥拉是非洲第三大宝石生产国——但迄今为止,他们仅勘探了该国40%的潜在钻石矿矿区,前景光明。
5、摩洛哥(总GDP 1689亿美元) 像突尼斯一样,摩洛哥也是一个旅游目的地。作为一个沿海国家,摩洛哥吸引了海滩和海洋爱好者。它也恰好是卡萨布兰卡的故乡。这座城市在1942年同名电影中非常有名,吸引了许多游客。
4、阿尔及利亚(总GDP 2725亿美元) 尽管阿尔及利亚的近邻是突尼斯和摩洛哥的旅游热点,但阿尔及利亚的旅游业仅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阿尔及利亚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是石油和天然气部门。到目前为止,国家总收入占总收入的70%。这些部门也占该国出口的97%,阿尔及利亚人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
3、尼日利亚(总GDP 4443亿美元) 尼日利亚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三分之一。像其他国家一样,石油工业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尼日利亚提供了美国石油进口的10%,这使得这种化石燃料对维持其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2、埃及(总GDP 5341亿美元) 农业是埃及最大的资源之一,尼罗河流经埃及,提供了极好的灌溉来源。埃及预计将在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后重返复苏之路。
1、南非(总GDP 5761亿美元) 南非的自然资源开发一直是南非最大的经济驱动力之一。南非拥有惊人的手工挖掘的DIA矿产资源,其自然资源包括DIA、煤炭、铂和许多其他天然矿物。他是世界上第三大煤炭生产商,在寒冷的冬夜让我们保持健康。
法国的经济发展特点与生产布局变化
法国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中,曾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个资本主义大国和第二大殖民帝国,但由于本身的条件和经济发展特点的不同,使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生产布局的特征,与英国有较大的差异。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以后,虽然实施了保护关税等一些促进资本主义工农业发展的措施,但由于拿破仑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等原因,延缓了法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当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并垄断了世界工业品市场和确立了世界海上霸权之时,法国才于19世纪2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时期(1820~1870年) 蒸汽机迅速增加,从1820年的39台,增加到1869年的32789台。机器广泛应用于纺织业,并在印刷、造纸、金属加工工业中迅速推广。煤炭和生铁的产量增长了10几倍,分别从工业革命前的88万吨、11万吨,增长到1869年的1346万吨和138万吨,钢铁产量达10万吨。机器大生产已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得到了较大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农村的封建势力,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分给了农民,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农场日益发展,其中一部分是在小农两极分化中,少数富裕起来的农民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农场;另一些是在大革命中掠夺了大量土地的资产阶级经营的农场,这些资本主义农场虽仅占全部农户的5%,但却占有全国40%以上的耕地。在此期间法国的小麦增长了1倍左右,农业产值增长了1.5倍,农业产值从超过工业产值的近50%,到60年代末降为占工业产值的62.5%。
在此阶段,法国的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成为世界上仅次于英国的经济大国,但却比英国落后很多。其主要原因是:
(1)缺乏煤、铁资源。法国的煤炭资源从储量到质量,远不能和英国丰富的煤炭资源相比拟,而且多分布在闭塞的地区。如最早开采的圣太田—勒克勒佐煤田,位于中央高原东北边缘的卢瓦尔河上游与罗讷—索恩河谷之间,地势崎岖,卢瓦尔河水浅流急,罗讷河比降大,均不利航行,运输不便;50年代后大力开发的北部诺尔—加来煤田,虽位置条件较好,但煤层分布不规则,埋藏又深,开采不利,很长一个阶段,北部煤田只具有地方性作用。法国的铁矿资源比较丰富,但洛林高原的铁矿含磷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冶炼困难。
(2)农村中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在全国的农户中,占有10公顷以下土地的小农户,占农户总数的80%以上,其中土地不到1公顷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40%。这些小土地所有者的长期存在,对法国经济有着强烈的影响。首先,小土地所有制把广大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造成工业缺乏劳动力(不象英国在“圈地运动”中,使大量农民进入工厂);其次,随着农业人口的增长,一家一户的土地越来越少,生活贫困,并大都是自给自足的生产,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工业生产的发展;第三,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买不起机器,有机器在小块土地上也不宜使用,使农业生产发展不适应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正象马克思所说的:“……小块土地,不容许在耕作时进行任何分工,应用任何科学,因而也就没有任何多种多样的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缓慢,是造成整个法国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3)资金不足。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法国通过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在工业革命时期,金融资本家也大发其财,积累了巨额财富。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后,法国的政局动荡;工业生产缺乏原、燃料和廉价劳力,利润较低;广大小农生活贫困,为高利贷提供了广泛的活动场所,所以法国的资本中,信贷资本居领先地位。银行家把钱借给国家;并通过银行,以发债券,提供贷款等借贷资本形式向外国政府与企业进行资本输出;同时从事各种投机活动。高利贷资本吸引走了大量可以用以经营工业的资金,使国内的工业由于资金缺乏,而发展缓慢。
工业革命时期形成了法国中部采煤、冶金工业集中区和北部以里尔—鲁贝为核心的工业区。中部区内,勒克勒佐、圣太田在采煤工业的基础上,建立了钢铁工业,成为法国最早的重工业区,有法国“鲁尔”的称号,其附近的里昂,在传统的丝绸纺织的基础上,形成丝纺织工业,全国4/5以上的丝织机集中在这里。北部工业区,以诺尔—加来煤田的开采为动力,在德南建立了钢铁工业,并随着英国人在此投资和输入技术、机器,在原有毛纺织业和麻纺织业的基础上,棉纺织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形成采煤—钢铁—纺织为主的工业区。这两大工业区的规模和水平远不能与英国中部老工业区相比。由于法国煤炭缺乏,又运输不便,除两大工业区外,只在西部港口地区和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小规模的工厂分散分布。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法国的铁路线路逐步修通,并形成了以巴黎为中心的通向四方的星状铁路网。铁路为巴黎地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条件。巴黎传统的服装、化妆品、珠宝首饰等得到很大发展,并建立了重工业。所以直到产业革命完成的60年代末期,巴黎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在法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法国的服饰和奢侈品的生产,在60年代末期,其产值为全部采矿与金属加工工业产值的2.6倍,巴黎是主要的中心。
由于法国工业以轻工业为主,发展速度缓慢,所以,到60年代末工业革命完成时,已被美国和原西德所超过。
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朝(1870~1913年) 法国的经济仍发展缓慢。1870年法国发动了普法战争,并很快宣告失败。普法战争使法国经济受到很大影响,战争使法国损失了约130亿法郎,战后又付出了50亿法郎的赔款,并将铁矿资源丰富的洛林地区和工农业都很发达的阿尔萨斯地区割让给了德国,使法国丧失了1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50万人口和约1/4的纱绽及一些工矿业。这样使得原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更加突出:矿产、燃料严重不足;资金更加缺乏,生产设备陈旧无力更新,国内企业投资进一步缩小,而大量资金外流;小农经济仍在总农户中占多数,而且在高利贷和赋税重压下,贫困破产,一方面土地进一步集中在大农场主手中,另一方面众多的小农经营更加土地分散,生产落后。法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1870年法国工业占世界10%,1913年降为6%,与俄国相当。
在此期间,法国的生产和资本集中加剧,形成垄断,过渡到帝国主义。因其工业发展缓慢,资本集中的程度,远不如美、德等国。但其银行资本集中程度很高,并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资本输出的形式与英国不同,英国资本大多输向殖民地,经营殖民地的工业和庄园,而法国资本仍以借贷资本形式投放出去,正象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指出:法国的“国外投资主要是在欧洲,首先是在俄国,并且多半是借贷资本即公债,而不是对工业企业的投资。法国帝国主义与英国殖民帝国主义不同,所以叫做高利贷帝国主义。”
在向帝国主义的过渡中,法国加紧殖民掠夺。到1914年法国的殖民地达1060万平方公里,相当其当时本土面积的20倍,并统治了5550万的人口。先后侵占了亚洲的越南、柬埔寨和老挝,非洲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刚果、加蓬、马达加斯加岛和西非大部分地区,以及拉丁美洲的法属圭亚那等地。法国对殖民地残酷榨取,同时设立银行,硬性发行公债,进行债务剥削,并廉价收购原料和产品,而很少对殖民地的生产企业投资,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相比,法国的殖民地工业更加落后,经济结构极其畸形。
这个阶段中,法国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于铁路建设的大量需要,和1879年托马斯炼钢法的发明,用碱性耐火材料做炉衬,可消除生铁中的磷,使钢铁产量迅速增加,从1870年的8万吨,增加到1913年的2200万吨。北部地区的钢铁工业进一步发展。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电的使用,使阿尔卑斯山区开始建立工业用水力发电设备,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短距离输电比较合算,所以,在东南部铝土矿开采的基础上,在阿尔卑斯山区建立了炼铝业和电化学工业。以里昂为中心的丝纺织工业,由于用电作动力,有了很大发展,并在印染业的基础上发展了化学工业,纺织机械也逐步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建立的新工业部门——汽车制造、化学、机器制造、电机制造等,大多分布在以巴黎为中心的地区。东部汝拉山麓地带,由于普法战争时期阿尔萨斯等地移民的涌入和企业的迁移,使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到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法国工业布局已显现出集中于勒阿弗尔—马赛—线以东的特点。
到1913年法国的从业人口中,农业占37.4%,工业占33.8%,农业从业人口仍超过工业从业人口,法国还是一个农业工业国。
一次世界大战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45年)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领土是主要战场,经济受到很大损失。由于法国是协约国成员,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对战后法国的经济发展极为有利。第一,法国从德国手中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取得对萨尔煤产区的代管权。洛林丰富的铁矿,因托马斯炼钢法的出现,虽然含磷高,能够大力开发利用,洛林的收复使法国炼铁生产能力提高70%,炼钢能力提高50%,从此成为法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萨尔丰富的煤田,特别是优质的炼焦煤,大大缓解了法国煤炭不足的问题。萨尔地区直到1959年才并入原联邦德国。阿尔萨斯丰富的钾盐,发达的农业与纺织业,增强了法国工农业的实力。原料、燃料问题的解决,钢铁、纺织工业生产能力的扩大,为法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第二,德国付给法国81.5亿金马克的赔款,并多以低折价的实物,特别是以煤炭来偿还,对法国工业的发展极为有利。第三,法国从德国手中夺得了叙利亚、黎巴嫩、多哥、喀麦隆等殖民地,扩大了殖民地版图,对战后原料、粮食基地和工业品市场的扩大起了重要作用。战后对遭受战争破坏地区的恢复,刺激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20年代,法国工业增长速度超过其它资本主义国家,1926年法国工业人口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人口,重工业就业人数占到全部工业就业人数的48%,在经济中确立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工农业国。3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中,法国的危机时间持续得特别长,经济一直处于严重衰退之中,使法国工业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比重,1937年降为仅占5%,同时农业危机也因其小农比重大,技术水平与单产低,价格高,国内、国外市场均狭小,而更加深重。当法国还没从经济危机中复苏,第二次大战即爆发,法国大片领土被法西斯德国占领。战争期间,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44年8月法国才获得解放。
这一阶段(1914~1945年),法国的汽车、航空、化学、电机、橡胶等工业部门获得迅速发展,其它部门,如机械制造、冶金、采矿工业也有较大增长。巴黎仍是汽车、飞机、机械制造、化学等工业的中心。沿海港口勒阿弗尔和马赛附近用进口石油发展了石油工业。克勒蒙菲朗成为重要的橡胶工业中心,里昂在原有纺织工业的基础上,人造纤维工业发展起来。以巴黎盆地为中心的北部地区,由于资本主义大农户比重大,拖拉机、各种农业机器和化肥的使用量在全国占绝对优势,其劳动生产率和单产大大提高,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农业区。所以,东部地区的工、农业仍在全国居重要地位。
二次世界大战后时期 战后经济的恢复,使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刺激了固定资本投资的增长,工业投资的重点是重化工业,特别是基础工业,并多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设备,使劳动力大规模地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也开始向机械化发展。重化工业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50年代末,戴高乐执政后,法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59~1974年的15年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高达5.7%,在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日本,超过美国(3.9%)、英国(3%)和原联邦德国(4.7%)。其经济增长迅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设备更新,扩大和兴建了一些工业部门,使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钢铁、化工、机械、汽车等工业部门都实现了大型化。
(2)实行以工养农的政策,为农业提供大量农用机械、化肥、燃料油等,并降低价格,同时鼓励扩大农场规模和支持农产品出口,到60年代中期,农业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成为农产品净出口国。农业的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并增加了出口。
(3)重视教育与科研工作,积极发展科学技术,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974年法国除大学以外的教育经费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4.7%,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4%,此比重居资本主义国家首位。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法国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在1951~1975年的25年间,年均增长4.3%。
(4)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和共同的农业政策,使法国的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共同体的成立,使法国的国外市场扩大,和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剧增,法国向共同体成员国的出口,从1955年占出口总额的23%,增加到1976年占50%,在此期间,法国向共同体成员国的出口额增长了23倍。法国是共同体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每年可从共同体的农业基金中获得大量出口补贴。同时共同体的价格政策,使得农产品价格下跌时,可用保证价格收购,保证农户少受损失。这些政策,大大刺激了法国农业的发展。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战后实施国家“计划调节”。从1947年开始执行第一个“计划”(1947~1953年)至第三个计划称为“现代比与装备计划”;从第四个计划(1962~1965年)起,改名为“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每个计划都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确定重点发展的内容和计划指标,如1970~1975年的第六个计划,强调调整工业结构;1989~1992年的第十个计划,核心是为迎接1992年欧共体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作准备,加快经济适应性调整。这些计划虽然对私人企业没有约束力,但由于政府通过国家预算、经济和社会发展基金、各种信贷机沟,在财政、信贷、投资、价格等方面采取各种政策,推动“计划”的实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调节和促进作用。
1974年以后,由于国际上石油价格暴涨,使法国这个能源缺乏的国家,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加之国内经济部门间比例失调,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在新技术革命中,法国又起步较晚,所以自此,进入经济缓慢发展时期。1965~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4.0%,而1980~1990年下降为2.2%,低于美国和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65~1990年年均增长率为2.4%。
战后,由于原、燃料进口的数量和比重的增加,沿海地区的经济有了明显的增长。敦刻尔克、福斯临海钢铁企业的建立,塞纳河口勒阿弗尔、鲁昂和地中海沿岸马赛一福斯石油工业、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以巴黎为中心的多种工业的发展,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西南部地区,随1949年拉克气田的发现、1954年帕朗蒂石油储量的增加以及比利牛斯山区水电的开发,使其成为法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加之战争前后航空工业向西南地区疏散,使其发展成为法国的航空、宇航工业区,图卢兹、波尔多、巴荣讷、波城等均为航空工业中心,同时化学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使得西部地区的工业有所发展,生产力不平衡的状况有所改变。
1、摩洛哥
像突尼斯一样,摩洛哥也是一个旅游目的地。作为一个沿海国家,摩洛哥吸引了海滩和海洋爱好者。它也恰好是卡萨布兰卡的故乡。这座城市在1942年同名电影中非常有名,吸引了许多游客。
2、阿尔及利亚
尽管阿尔及利亚的近邻是突尼斯和摩洛哥的旅游热点,但阿尔及利亚的旅游业仅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阿尔及利亚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是石油和天然气部门。到目前为止,国家总收入占总收入的70%。这些部门也占该国出口的97%,阿尔及利亚人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
3、尼日利亚
尼日利亚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三分之一。像其他国家一样,石油工业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尼日利亚提供了美国石油进口的10%,这使得这种化石燃料对维持其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4、埃及
农业是埃及最大的资源之一,尼罗河流经埃及,提供了极好的灌溉来源。埃及预计将在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后重返复苏之路。
5、南非
南非的自然资源开发一直是南非最大的经济驱动力之一。南非拥有惊人的手工挖掘的DIA矿产资源,其自然资源包括DIA、煤炭、铂和许多其他天然矿物。他是世界上第三大煤炭生产商,在寒冷的冬夜让我们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