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交易为什么低价位运行?
目前,我国每年的碳交易均价为每吨49元。据联合国环境组织称,碳排放的社会成本约为每吨41美元,国际碳交易价格为47美元以上。
显然,我国碳排放交易价格过低,无法真正反映可再生能源电力对二氧化碳减排的价值,如风电、光伏和生物质发电。
当然,随着碳指标成为强需求,我国的碳交易价格自然会上升,最近的交易显示,我国碳交易价格一度达到87元每吨。
风电、光伏和生物质发电会随着碳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成熟成为最大受益者,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在氢被广泛使用之前,是能源领域最大的碳减排、碳中立主力。
风电、光伏和生物质发电手中的碳减排指标,将成为高能企业的香饽饽。1亿度的绿电可以减少近8万吨二氧化碳,这个收益非常可观。
碳指标交易不仅使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投资回收周期大大缩短了,同时也提高了风力光电和生物质发电的经济性。
法律分析:减少碳排放 可以遏制全球温室效应,减少大气粉尘污染,这些是主要的作用,从意义和侧面影响来看的话,第一可以减少地球上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减少对矿藏的破坏,因为大部分的碳都是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第二可以迫使各国加快对可再生能源和绿色能源的研究和使用。第三就是促进世界经济向绿色经济和持续可发展的经济形势方面转变。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新技术的使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生态失调现象,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三十四条 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进行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建设,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有关标准,防止和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三十五条 城乡建设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护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管理。
第三十六条 国家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使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国家机关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组织应当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设备和设施。
全国碳市场对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碳市场管控的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
二是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三是通过构建全国碳市场抵消机制,促进增加林业碳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四是依托全国碳市场,为行业、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投融资渠道。
全国碳市场选择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的考虑
一是发电行业直接烧煤,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包括自备电厂在内的全国2000多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年排放二氧化碳超过40亿吨,把发电行业作为首批启动行业,能够充分地发挥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
二是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排放数据的准确、有效获取,是开展碳市场交易的前提。
研究发展基于碳排放权等各类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建立绿色股票指数,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具有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林业、可再生能源、甲烷利用等领域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深化完善 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呼之欲出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844.73万吨,累计成交额4.16亿元。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尽快出台,修订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技术规范体系,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目前中国的碳市场正处于深化完善期,不断有新的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随着2021年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的进行,《意见》提出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中国的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呼之欲出。未来,中国将逐渐形成多层次碳市场,包括现货市场和碳期货等各类衍生品。全国碳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主体也将越来越丰富,全国碳市场活跃度随之不断提升,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有望在未来两三年进入全国碳市场交易。
和合期货认为, 未来碳市场将以降低碳减排成本为核心,不断探索开展碳汇交易、碳配额质押贷款、碳资产质押融资、碳基金、碳信托等产品和服务,与碳远期、碳期货等碳金融衍生品交易一起共同提升碳市场的流动性,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碳市场的交易和投资机会。
试点先行 碳期货等衍生品亟待发展近十年,中国的碳市场发展迅速,为碳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奠定基础。湖北上线全国首个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产品。同年,上海、广州也陆续上线了碳配额远期交易,十分接近碳期货,帮助市场参与者规避风险,发出碳价格信号。截至2020年8月,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
和合期货表示,现阶段只有履约企业之间的配额现货交易,未来企业还需要碳配额的更多衍生产品,例如配额期货、期权、远期合同、掉期产品等,用以对冲交易风险,形成运行稳定、健康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品市场。
低碳转型 期货机构推动建立金融衍生品市场今年1月22日,证监会正式批准设立的广州期货交易所将以碳排放权为首个交易品种,首个交易品种或许就是碳期货。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初步分析,如果按照八大行业来测算的话,未来的排放量将会达到每年30亿到40亿吨的规模,现货交易金额将达到每年12亿到80亿元。据行业人士估计,期货的交易量大,频率高,如果加上期货,每年的碳交易金额有望达到600亿到5000亿元。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近日表示,期货市场要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推进碳期货研发工作,以公开、连续、前瞻性的碳排放价格,引导全社会合理配置减排资源,帮助实体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和合期货十分关注并看好绿色金融的发展潜力,全国碳市场及相关金融衍生品一旦启动,将形成长期减碳收益预期,推进企业碳排放改革,促进企业技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升级,从而加速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带来巨大推动力。
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成熟的金融市场条件,一方面要以健康活跃且成规模的现货市场作为碳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共建稳定成熟的交易体系。作为中国第一批成立的期货机构之一,和合期货表示将积极参与碳市场,为碳金融市场带来流动性的同时,强化价格发现功能、平抑价格波动,促进金融机构开发涉碳融资等创新型的金融衍生品,从而推动碳金融体系的多元化发展,为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1。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充足、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能源需求增长压力大,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除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外,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系统脆弱,大量开采和使用化石能源对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偏高,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快,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大。
可再生能源清洁环保,开发利用过程不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农村是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薄弱的地区,能源基础设施落后,全国还有约1150万人没有电力供应,许多农村生活能源仍主要依靠秸秆、薪柴等生物质低效直接燃烧的传统利用方式提供。 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一方面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解决偏远地区电力供应和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将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资源转换为商品能源,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农村特色产业,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人,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就业的重要选择。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广泛,各地区都具有一定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件。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可再生能源也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有效拉动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扩大就业,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时近年底,国内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再推一项新决断。国家发改委宣布,以煤电行业为突破口,由部分省区试点4年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式启动,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即刻运行。
中国是全球碳(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在中国每年的碳排放量中,煤电企业所排的碳占到年度碳排放总量的50%还多。因此,碳排放市场交易从煤电行业这一排碳大户率先下手,无疑抓住了中国碳减排的牛鼻子。
部分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市场启动比中国要早,可因担心影响选票,在核定最高碳排放量时不够硬气,减排效果始终不够理想。所以,碳排放、碳市场、碳交易、碳金融等概念,不仅在中国,即使在已开设碳排放市场的发达国家,民众也是一知半解的。
碳排放交易体系的一般流程是:政府部门先监测煤电企业常年性碳排放数(当)量,然后核定该企业最高允许的排放量。该煤电企业若通过节能减排,实际碳排放量小于核定排放量,那么,该企业没用完的碳排放指标,就可拿到碳交易市场,卖给那些碳排放指标不够用的煤电企业。如此一来,政府核定的碳排放总量没有被突破,减排措施给力的企业将得到一笔常年性的“减排奖励”,而那些减排不力导致碳超排的企业,就得为此支付额外的排碳费用。这就叫“奖减罚超”,也即用经济杠杆来倒逼煤电企业主动减排。
在此过程中,政府对每家煤电企业核定的最高碳排放量是逐年收紧的,致使煤电企业的减排“永远在路上”,以此来实现碳排放的逐年递减。如果在条件成熟时,再分批次将重化工、建材等其余七大类碳排放大户,也纳入至碳排放交易体系,碳减排的整体效果就更加显著。
当允许碳排放指标进入碳交易市场自由买卖时,购买碳排放指标者,既可以是突破指标的超排企业,亦可以是其他市场法人或自然人投资者,用于进行中短期交易套利。类似于昨天刚在郑州开启的全球首个“苹果期货”交易市场,当碳交易被植入了期货属性后,碳交易就有了“碳金融”属性,成为中国广义资本市场上,又一个金融衍生品交易类别。从碳交易引出的“碳金融”,又系中国由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的必然一环。市场活、百业兴,用碳交易开掘“碳金融”,遵循的就是这个理。
为让亿万民众能够长久地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也为了兑现国际减排的承诺,中国政府为减少碳排放采取了多方面扎实措施。其中的碳交易一项,从2013年起即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启动了试点。虽说试点面不大,参试煤电企业也不多,但碳排放指标成交量已超过2亿吨,成交金额达到46亿元,试点效果不可小觑。这46亿元对于减排措施扎实的企业,就是实打实的“额外利润”,对于减排不力的参试企业,就形同“额外发电成本”。
党的十九大不仅提出了解决生态文明问题的总体指导思想,而且还提出了正在落实和准备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譬如,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和设置排放限额,加快排污权交易市场建设力度,发展生态金融等等。而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把节能减排列为明年需要大力突破的36项重点工作之一。
在民间层面,保卫蓝天已成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一。在政府层面,减排措施多管齐下,除了正式开启碳交易市场,近期已公布的措施,还包括排污费改为排污税,扩大跨区(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等等。只要保持并继续扩大这样的多渠道治污力度,中国人没理由打不赢蓝天保卫战!
碳交易市场的前景十分的广阔,并且这将是一大机遇。国际能源署表示,到2030年全球对能源项目的投资将增加一倍以上。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也预测,未来的30年碳中和将为中国带来上百万亿元的投资机遇。
同时碳交易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地球报复措施,大家现在都已经感受到了地球温室气体,全球变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危害,通过碳交易的方式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可以有效的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有人可能只是简单地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仅仅就是热了一点,实际上就是这一点点的温度上升,南北极的温度上升,冰川融化,生活在两极的企鹅和北极熊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威胁,其次就是全球极端气候的出现,给人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是一件有利于全球人民的好事情,通过企业的控制,有效的限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未来每天都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春暖花开,鸟语花香。
中国的碳交易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并且给予了高度评价。未来,中国将成为气候商业热潮的核心,不仅因为中国的排放规模创造了机会,而且还因为中国正在成为创新绿色金融和清洁技术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