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煤现在多少钱一吨?
今年一季度,煤炭价格呈明显上涨态势,部分煤种价格月环比涨幅有所扩大,预计二季度煤炭价格仍可能继续上涨,但涨势将趋缓。 一季度煤价上涨明显 一季度,动力煤、炼焦煤、化肥用煤、水泥用煤和焦炭全国平均出厂价格分别为373.8元/吨、677.4元/吨、 626.6元/吨、359.7元/吨和1176.0元/吨,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21.84%、15.89%、15.67%、16.45%和35.91%。 从各月煤炭价格走势来看,前3个月煤炭价格均呈明显上涨态势。其中,1月份煤炭价格环比涨幅明显扩大,动力煤、炼焦煤、化肥用煤、水泥用煤和焦炭价格分别比上月上涨8.17%、4.35%、4.87%、4.66%和7.23%。2月份,除了动力煤、焦炭价格,环比涨幅分别回落2.47、2.15个百分点外,其它三种煤炭价格环比涨幅继续扩大。3月份,除了焦炭价格比上月上涨8.59%,涨幅比上月扩大3.51个百分点外,其它四种煤炭价格环比涨幅均明显缩小。 此外,主要煤炭中转港秦皇岛港煤炭价格小幅上涨,一季度煤炭平仓价为488.3元/吨,环比上涨13.72%,同比上涨16.37%。其中,动力煤、炼焦用洗精煤、化肥用煤和水泥用煤平仓价分别为535.2元/吨、441.4元/吨、485.4元/吨和518.6元/吨。 二季度涨势将趋缓 从当前煤炭市场形势来看,影响后期煤炭价格走势的因素主要包括: 煤炭产量增长可能放缓。目前,国有煤矿企业由春节期间超负荷生产向正常生产水平回归。国家发改委、国家安监总局等近期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这对乡镇煤矿企业产能释放形成抑制作用。 煤炭市场需求下降。今年1月中旬以来,受冬季生活用煤需求增加、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一些电厂、钢厂、化肥厂等企业煤炭库存急剧下降,市场供应严重短缺,甚至出现抢购焦煤、肥煤的现象。进入3月份,随着各地天气逐渐转暖,生活用煤数量明显减少,加之铁路运输压力有所缓解,水力发电逐渐恢复,火电机组陆续开始停机检修,煤炭市场需求下降,市场供应偏紧的状况有所缓解。不过,受南方灾后重建、工业生产恢复等因素影响,煤炭需求不会大幅下降。 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去年以来,国家开展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向煤炭生产企业征收可持续发展基金、煤矿转产发展基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以及提高焦煤资源税,对煤炭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构成较大压力。今年以来,受燃油成本上升、煤炭运输量增加等因素影响,中海海盛、宁波海运等企业先后大幅度上调了2008年度煤炭运输价格,对未来煤炭价格上涨形成支撑。 国际煤炭市场价格上涨。今年以来,澳大利亚发生洪水灾害及港口拥挤导致出口下降,南非电力供应出现中断,以及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主要出口国均下调2008年煤炭出口数量,导致全球煤炭市场供应趋紧和价格大幅上涨,国内外煤价差距扩大,进而影响国内煤价上涨。 综合当前国内外煤炭市场形势来看,进入二季度,煤炭市场进入传统消费淡季,煤炭需求增速有所回落,但受煤炭产量增长可能放缓、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预计二季度煤炭价格仍将继续上涨,但涨势趋缓,涨幅可能有所回落
广,交通部副总工程师说,应该来这里的煤炭运输大动脉大秦线支线和通过煤炭运输第三通道,曹妃甸煤码头将成为“十一五”,后来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煤炭运输大海。
曹妃甸煤码头位于唐山港曹妃甸,天津港西部38海里,东北距秦皇岛港92海里,从北京同仁堂港33海里的,是唯一不挖人行道和渤海盆地建设25万吨级以上的大型深水泊位的天然港址。
据曹妃甸的总体规划,码头将建设50,000至10万吨级煤炭泊位16个,年产煤炭200万吨,入水。最初的项目计划建设5个泊位,估算总投资近50亿人民币,设计产能50万吨水,完成一期工程已于2007年年底。该项目也成为曹妃甸工业区,除了外搬迁首钢,“二期工程”。
曹妃甸煤码头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为“国投”),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秦皇岛港,广东珠江投资有限公司,唐山市建设投资公司合资的5个国家的曹妃甸港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和经营管理,其全资附属公司中国投资国投交通公司绝对控股51%。
从国投曹妃甸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开始,历时一年零两个月。 “这样一个大项目在这么短的一段时间启动审批是始料不及的。”国投总裁王会生说。
据了解,曹妃甸迅速推出与该国的能源分布密切相关。
按照“十一五”规划,到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的煤炭消费量不低于60%。王会生断言:中国的煤炭主要集中在西部,包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但是负荷主要集中在南方,这种能源格局决定了“西煤东运煤炭和煤,从北到南水路运输“。
据徐广介绍,“十一五”期间,中国的煤炭需求约2.4亿至26亿万吨,5.3亿吨海水。但七个北方港口煤炭运输能力只有270万吨,港口已成为煤炭运输瓶颈。
“曹妃甸煤码头的北煤外运作为配套项目,大秦线煤炭运输第三通道,远期规划与近期产能扩张,曹妃甸港将成为继秦皇岛能源香港香港为基地的运输。“徐广表示。
据预测国投曹妃甸煤码头全部投资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回报率8.25%,投资回报期11.67年(含建设期)。
2018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比2017年下降500万吨以上,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总量比2017年下降300万吨以上。到2020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3.38亿吨标准煤以内,其中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1.65亿吨左右,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7000万吨左右。
方案明确,将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双控”措施,严格落实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做好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
对于普通煤炭各地市场价格也不一,比如在湖南湘潭市湘乡市煤炭市场价是3250元一吨,在广东茂名市高州市煤炭市场价是3200元一吨,在广西崇左市扶绥县煤炭市场价是3200元一吨,在贵州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煤炭市场价是3200元一吨,在陕西榆林市府谷县煤炭市场价是3500元一吨,在陕西榆林市神木市煤炭市场价是3500元一吨。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煤炭价格开启了疯长之路,作为我国电力生产的主要保障,煤炭价格较年初的500~600元每吨上涨高点近2000元每吨,尤其是九月以来,全国煤炭尤其是东三省电力短缺,各地进行“拉闸限电”,甚至部分居民用电也受到影响。
从长三角到珠三角各大工业园区,都有停工限产的行政令,虽然其中有“能耗双控”的作用,但是与煤炭阶段性短缺也是分不开关系的。
煤炭涨价,两倍、三倍的翻倍涨,导致电厂亏损,生产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用电短缺,目前,在煤炭高涨的带动之下,江苏、山东工业用电涨幅几乎到20%的顶格,都在19%多,让企业生产成本增加,部分加工企业两班倒改成一般制,以减少损耗。
10月份秦皇岛港5500大卡下水动力煤中长期合同价格754元/吨,同比上涨207元/吨、涨幅37.8%。1-10月份动力煤中长期合同价格均值630元/吨,同比上涨90元/吨、涨幅16.6%。动力煤市场价格大幅上涨。
9月30日,山西大同5500大卡动力煤坑口价1400元/吨,比8月末上涨490元/吨、涨幅53.8%,同比上涨990元/吨、涨幅241.5%。炼焦煤长协价格总体平稳。
9月份,山西吕梁部分十二级主焦煤合同价格1590元/吨,与8月份持平,同比上涨210元/吨、涨幅15.2%。炼焦煤市场价格明显上涨。
9月28日,CCTD山西焦肥精煤综合价格4055元/吨,比8月末上涨685元/吨、涨幅20.3%,同比上涨2825元/吨、涨幅230%。国际煤价大幅上涨。
拓展资料:
2021年前三季度煤炭经济运行情况。前三季度,在宏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季节性煤炭需求旺盛、水电出力不佳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煤炭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9月份原煤生产略有下降。生产原煤3.3亿吨,同比下降0.9%,比2019年同期下降1.8%,两年平均下降0.9%,日均产量1114万吨。进口煤炭3288万吨,同比增长76.0%。
国家能源局的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增速在10%以上,前三季度也保持了很高的煤炭需求增长。然而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原煤产量增长只有3.7%,原煤产量2019年以来的两年平均增长只有1.8%。
煤炭行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做好煤炭增产保供稳价工作,煤炭优质产能稳步释放,煤炭生产情况逐步改善,煤炭进口降幅持续收窄。总体上,煤炭市场供需偏紧,价格高位波动。
一方面,经济基本面对煤炭需求的拉动力度或有所趋缓。从经济基本面看,上半年宏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不过目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均衡,巩固稳定恢复发展的基础仍需努力。
从拉动煤炭需求的基本动力看,下半年制造业投资有望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延续温和反弹态势,不过房地产开发投资温和回落,出口总体趋缓,总体上经济基本面对煤炭需求的支撑力度或将有所趋缓。
首先,房地产开发投资或温和回落。6月份房地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速为7.2%,较5月下降1.9个百分点,延续下降态势。从季节性角度来看,6月环比也弱于往年季节性均值。分项来看,新开工、施工、竣工均有所回升,环比增速均强于季节性,其中施工、竣工端回升较为明显。房地产投资高位回落可能主要源于土地购置费的下降,5月数据与6月类似,房地产投资走弱但施工、开工均走强。房地产调控方向不变,6月份房地产开发资金明显回落,房地产销售增速也有所下降,未来投资趋于回落,不过回落相对温和,首先,竣工端已经有明显走强,对投资带来支撑,其次,集中供地导致拿地节奏后移,随着后续土地供给释放,新开工仍有回升空间。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望继续小幅回升。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速为2.4%,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16.9%,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0.7%,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长9.9%,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6.5%。广义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平均增速3.9%,较5月的3.4%小幅回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整体偏弱与财政节奏后移有关,随着财政后置发力和专项债发行提速,后期仍有望趋于温和反弹。
第三,制造业投资有望继续改善。数据显示,1-6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9.2%,高于全部投资6.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为2.0%,比1-5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一季度为下降2.0%。原材料制造业投资增长21.8%,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增长30.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26.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16.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长16.3%。此外,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9.7%和16.9%。从成本端来看,5月是年内PPI高点,6月PPI已经确认回落,这意味着成本端对制造业投资的压制因素将边际缓解。从售价端来看,随着下游需求的逐步回暖,上游大宗商品价格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将逐步缓解,部分耐用品价格已经处在涨价通道中。整体来看,三季度制造业投资将持续改善。
第四,民间投资稳步恢复。数据显示,1-6月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5.4%两年平均增速为3.8%,比一季度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农林牧渔业民间投资增长25.1%,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21.1%,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长17.2%,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增长14.7%,社会领域民间投资增长11.0%。预计随着一些惠企政策的陆续出台与落地实施,民间投资面临的外部环境会得到进一步优化,将对民间投资增长起到推动作用。
第五,出口总体趋弱。6月出口再度回升,在进口超预期的情况下,贸易顺差创年内单月新高,表明出口端仍延续强势表现。展望未来,全球PMI有见顶迹象,同时国内PMI新订单回落趋势渐渐产生,这些都意味着未来出口的大方向是趋弱的,但是一如我们年初的判断,出口会下行,但实际动力的走弱可能会比较缓和,不存在失速风险。
另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煤炭消费将受到一定抑制。
一是预计全年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8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投产1.4亿千瓦左右。预计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3.7亿千瓦,同比增长7.7%左右其中,煤电装机容量11亿千瓦、水电3.9亿千瓦、并网风电3.3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3.1亿千瓦、核电5441万千瓦、生物质发电3500万千瓦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达到11.2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7.3%,比2020年底提高2.5个百分点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及比重将有望首次超过煤电。
此外,从季节因素看,上半年由于水电出力不足,火电增势超过预期,从来拉动煤炭需求增长超预期。据悉,总体上今年来水预期不及常年,加之下半年将经历迎峰度夏、度冬高峰期,预计季节性因素对煤炭需求的支撑力度较大。
综上,下半年,煤炭需求的基本面动力或将有所减缓,不过季节因素有利于支撑需求,预计煤炭需求增长总体将呈放缓趋势。
(二)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将不断增强
煤炭生产有望保持增长。后期,各地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煤炭企业科学组织生产,稳定煤矿生产,重点产煤省区将带头落实煤炭增产增供责任,加快释放优质产能,大型煤炭企业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按最大能力组织生产。有关部门将加快推进煤矿手续办理和产能核增进度,促进优质煤炭产能释放。不过,由于近期发生多起煤矿安全事故,各地将继续开展煤矿安全检查,部分地区煤矿将会停产减产,部分煤矿生产将受到制约。此外,极端天气、突发事件等不确定因素也可能影响部分地区煤炭生产。总体来看,随着煤炭优质产能加快释放,预计煤炭产量将保持增长,我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将不断增强。
煤炭铁路运量将保持增长。按照有关部门决策部署,煤炭运输结构调整将继续推进,铁路部门将在确保煤炭运输保障的基础上加大“公转铁”力度,做好运输保障和应急运输,深入挖掘煤炭外运通道运输潜力,增加铁路运力。后期面对旺盛的用煤需求,铁路部门将加强与煤炭生产和消费企业沟通对接,持续加大煤炭装车组织力度,加大晋陕蒙新等煤炭主产省区煤炭外运力度,优先装运电煤,增加电煤装车比例,重点保障存煤明显偏低的电厂,加强煤炭中长期合同兑现,确保煤炭产运需有效衔接,保障用煤旺季煤炭供应。综合来看,预计后期我国铁路煤炭运量将保持增长。
煤炭进口将有所增加。1-6月份,我国煤炭进口量同比继续下降。随着沿海地区用能用电企业开工率提升,预计沿海电厂煤耗水平将逐步提高,电煤需求量将保持增长。而清洁能源发电出力增加以及东部省区能源双控等因素将制约沿海地区煤炭需求增幅。为满足电厂和民生用煤需求,各方将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增加煤炭进口,判断后期我国煤炭进口量将有所增加。
(三)判断后期煤炭供求关系略显偏紧,煤炭价格将高位运行。
依据上述对煤炭供需两个方面的分析结论,预计下半年我国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改善,但经济基本面对煤炭需求的拉动力度将有所放缓。同时,新能源发电出力增加将制约火电出力,不过季节性因素将支撑煤炭需求,预计煤炭需求增长将呈放缓趋势。供应方面,煤矿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增产保供,有关部门也将全力稳定煤矿生产,多措并举释放煤炭优质产能,提高煤炭供应保障能力,预计煤炭产量将保持增长态势,加上煤炭铁路运量增加,预计后期国内煤炭供应将总体稳定。在煤炭需求旺盛局面下,各方将多措并举增加煤炭进口,后期煤炭进口将有所增加。综合来看,后期支撑煤炭需求的基本面因素将有所减弱,煤炭需求有望保持增长,煤炭供应将稳中有增,局部地区部分时段煤炭供需将会偏紧,市场价格或将高位运行。
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是呈现震荡走势,2017年,全国新增煤炭查明资源储量达到815.6亿吨,创近年新高。据自然资源部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新增煤炭查明资源储量较2017年同期有所下滑,全年新增查明储量为556.1亿吨。
据自然资源部统计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持续提升。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自然报告 (2019)》显示,2018年我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为17085.73亿吨,同比增长2.5%。
从消费量来看煤炭行业发展
从消费量来看,2019年,全球煤炭消费总量为157.86EJ,比上年下降0.6%,这是六年来第四次下降,煤炭在全球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下降到27.0%,为16年来的最低水平。煤炭消费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日本、南非、俄罗斯、韩国、印度尼西亚、德国和越南。
除中、印、美、日四大煤炭消费国排序不变外,第5到10位排名位次均发生变化。其中越南超越波兰成为第10大煤炭消费国。 世界前十大煤炭消费国中,亚洲独占6席。2019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全球总消费量的51.7%,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成“能耗双控”重点,短期运行影响大
《意见》强调:我国将继续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根据意见,坚持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严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由此看来, 我国“能耗双控“政策将长期坚持,煤化工企业所盼的是,地方政府在执行这一政策时,切莫采取”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行为,让煤化工企业或转型升级、或有序退出。
事实上,今年以来,一些地方推行“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行动,“能耗双控”政策不断趋严加码,煤化工企业很受伤。例如一家大型煤化工公司自今年以来多次受到地方政府双控政策影响,3月份被当地政府要求企业每天大幅降低电量,限电后企业无法满足最低负荷用电需求,经沟通无果后被迫按照政府要求停车。这家企业周围的其它三家企业也遭遇相同的命运,相继被迫停产。今年9月初又以能耗指标用完为由,被要求停产。就这样开开停停,断断续续,原本效益就不好,如今更是雪上加霜。
今年8月12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我国包括青海、宁夏、广西等9省(区)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被列为红色一级预警;广东、福建、云南等8个省(区)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面被列为红色一级预警。受此影响,3季度以来,上述拉响红色一级预警的省区纷纷雷霆出击,限制“两高”产业。又由于4季度是传统的用能旺季,那些上半年能耗双控指标完成得较好的省(区),同样不敢掉以轻心,也开始加大了对列入“两高”名单的产业的控制。一时间,几乎所有煤化工项目受到限制,产业现状一片黯然,行业发展信心再次受挫。
各地“一刀切、运动式“减碳”方式,严重制约了煤化工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给企业的运行、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极大负面影响。最直接影响,就是一些地方对煤化工企业限制供煤、减少供电,给正常运行的煤化工企业带来极大困扰,导致不少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整个现代煤化工行业面临生死大考。
被列入“两高项目”,长远发展无前途
《意见》强调指出: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出台煤电、石化、煤化工等产能控制政策。未纳入国家有关领域产业规划的,一律不得新建改扩建炼油和新建乙烯、对二甲苯、煤制烯烃项目。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提升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能耗准入标准。
不难看出, 《意见》将煤化工作列为“两高项目”,并直接点了煤制烯烃、煤制油气的名。 而国务院在《方案》也明确要求: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强有力措施,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
我国煤化工行业中,传统煤化工早已被各地列为两高项目限制发展。例如内蒙古自治区从2021年起不再审批焦炭(兰炭)、电石、聚氯乙烯、合成氨(尿素)、甲醇、乙二醇等“两高”项目;广东省将年综合能耗超过1万吨标煤的煤化工、焦化等项目纳入“两高”项目管理台账;陕西省也出台了对“两高”项目限产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我国现代煤化工一般指包括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气、煤制乙二醇四个工业路径。其中煤制烯烃是现代煤化工中近年来表现最好的一个路径,发展也最快。据统计,2020年国内煤制烯烃总产能达1120万吨/年,且产能还在进一步释放中。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受市场价格暴涨影响,不少企业着实赚了一把。但这个现代煤化工领域的“明星“项目,《意见》规定”不得新建改建扩建“,意思是,煤制烯烃的“存量项目”仍可继续保持运转,但今后不得有“增量”项目出现。由此,煤制烯烃产业的发展前景已十分清晰,试图再行上马煤制烯烃的想法可以打消了。
《意见》要求 “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事实上,我国煤制油气的产能规模并不大,煤制油产能为921万吨/年,煤制气产能规模为51亿立方米/年,由于煤制油气项目投入高、经济性差、风险大,企业发展意愿普遍不强,此前一些获得批复的项目基本处于观望状态,有的甚至不打算继续推进,即使不控制,也少有愿意再干这类项目。
煤炭供应“量缺价高”,企业普遍”吃不饱”
《意见》提出,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这表明,我国煤炭消费的“峰值”将于2025年到来。
今年以来,由于煤炭供应骤然紧张,煤化工企业普遍“吃不饱“。《意见》使不少企业再一步认识到,今后煤炭“量缺价高”将成为制约煤化工发展的关键瓶颈。
今年三季度以来波及我国20余省市突然爆发的“拉闸限电”危机,背后的要因就是缺煤。
我国煤化工已经成为继煤电之后,消耗煤炭最多的产业,是煤炭的第二大用户。据统计,我国煤炭年消费总量为40.8亿吨,其中发电消费动力煤34亿吨,占煤炭消费总量的83%;其余17%则主要为煤化工用煤,约5亿吨以上。
在一些煤炭富集地区,由于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速度远高于煤炭产能释放的速度,使得原本富足的煤炭产量骤然变得紧张起来。以蒙东地区为例,这里是我国褐煤的主产区,储量丰富,过去煤炭贱比白莱,2005年当地褐煤价格每吨仅几十元,眼下却超过300元/吨。由于多个大型煤化工项目和煤电项目的上马,该地区煤炭紧张状况已持续多年,无论是发电项目、还是煤化工项目都因缺煤而“半死不活‘,由于煤炭”量缺价涨“,使得当地多个煤化工项目因缺煤日子很不好过,生产负荷难以保证,企业持续亏损;而煤电项目也因缺煤而不能正常发电,有的坑口电厂都难以保障煤炭需求。而据了解,这决不是蒙东一地独有的情况,如比陕西榆林、神木,内蒙鄂尔多斯等地的拉煤卡车排起了长龙,我国多个富煤地区出现煤炭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今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一路走高,国内大宗化工商品居高不下,对煤化工构成极大利好,几乎所有的煤化工项目都有钱可赚,高油价支撑煤化工开工率显著提升。于是,各地煤化工企业开足马力抢抓市场契机,这样一来,煤化工开工率远高于去过几年,煤化工对煤炭的需求更加旺盛。据测算,2021年煤化工用煤或增加5000万吨,平均每月增长400多万吨。有人测算,“十四五”期间,如果油价一直处于相对高位,2025年煤化工用煤量将比2020年底增加约1.2亿吨。
最近,国家正在加大煤炭市场的干预力度。10月19日,国家发改委就缓解当前能源危机推出了大力释放煤炭产能、稳定增加煤炭产量、引导煤价回归合理水平等8项措施,煤炭紧张局面开始出现好转,各地“拉闸限电”已有好转。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性措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有关部门在考虑煤炭总量控制时,如果忽略了煤化工产业对煤炭的刚性需求,煤炭“量缺价高”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