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基础与潜力
一、基础地质调查
阿勒泰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位于世界著名的成矿带的中段,矿产资源潜力巨大。阿勒泰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在新疆全区处于领先水平,地质工作程度较高。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为阿勒泰地区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奠定了基础。阿勒泰地区至 2008 年底已完成了全地区基岩露头区的1∶20 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面积约9. 2 万 km2,完成了 1∶ 5 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面积约1. 2 万 km2,1∶ 20 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除西北部高山区 ( 友谊峰南部,面积约4 200km2) 外,其余基岩露头区均已覆盖,部分地区完成了 1∶ 5 万化探工作。另外,还开展了1∶10 万至1∶20 万航磁、航重及 1∶ 5 万航空综合站及地电、地磁测量等工作 ( 表 3-1) 。但相比全国而言,基础地质工作欠账较多,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如 1∶5 万的区域地质调查仅完成了全地区面积的10. 19%,1∶5 万物探普查只完成了0. 93%。
表 3-1 阿勒泰地区基础地质工作情况完成情况
资料来源: 新疆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地质项目调查工作建议汇报和地质勘查成果汇报资料,2008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局,阿勒泰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研究,2003。
伴随着基础地质工作的开展,地学科研也取得了较好成果,各地勘单位、科研院所等在本地区开展了大量的专项研究,地学科研工作基础扎实,特别是国家 “305”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公开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加快了成果转化,注重社会效益。上述基础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为矿业特区资源潜力分析评价提供了基础。
二、矿产资源勘查
阿勒泰地区位于哈-中-蒙世界级黑色、有色金属成矿带中部,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集中区之一,是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下面分别就地区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进行阐述。
( 一) 能源矿产
1. 油气
历史上看,阿勒泰地区属于少油气的地区。近年来通过地区对油气资源的勘查显示:油气资源比较丰富,前景较好,乌伦古河区域具备形成中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该区域内乌伦古坳陷、布尔津盆地、福海盆地均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勘探潜力。2006 年,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投资9 亿元,在福海县境内获得天然气流,2008 年已形成日产30 万 m3的天然气规模,有 20 多口油井正式产油。2008 年,地区原油产量约 2. 2 万 t/a。在地区南缘滴水泉以西一带,已施工油、气、水井 119 口,其中出油气井 87 口,油气资源前景较为可观。
2. 煤炭
阿勒泰地区在历史上属于缺煤地区,其煤炭资源的特点: 一是规模小,二是分布不均衡。截至 2008 年底,区内尚未发现大中型煤矿。沿额尔齐斯河南吉木乃的托斯特—福海吉拉沟—富蕴的卡姆斯特—青河卡拉塔什一带均为地区煤炭资源重点勘查区。以上大体沿准噶尔盆地东、北、西北缘呈半环形分布,含煤地层的埋深随着向准噶尔盆地中心延伸由浅变深。其中卡姆斯特一带为主要煤田区,总面积约 7 400 km2。从行政区划看,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富蕴、青河、福海、吉木乃县等境内。
依据阿尔泰区域地质背景,阿勒泰地区在北屯、布尔津县城至吉木乃县城以及乌伦古河段扎河坝以西一带的大片第三系覆盖区,都有上述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含煤断陷盆地存在的可能,但覆盖层一般厚达几十米至上百米,表明煤炭资源潜力大。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在富蕴县卡姆斯特至三巴斯陶一带探明煤炭储量 6 000 万 t。2007 年富蕴县煤炭勘查取得了较好找矿成果,多个勘查区块可采厚度可达 7 ~ 10 m,显示出良好的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前景,截至2008 年底已探明储量10. 26 亿 t,远景储量500 亿 t。在吉木乃县诺海—哈尔交一带和山巴斯套至德伦山一带煤炭资源潜力巨大,今后应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提高储量级别,为矿业特区煤电、煤化工基础建设提供坚实的煤炭资源保障。
阿勒泰地区现有煤炭探矿权 142 个,主要分布在富蕴卡姆斯特地区,另外福海、吉木乃等县市也有分布。综上所述,地区煤炭勘查程度低,大部分为预查,资源潜力大,应进一步加大勘查开发力度。
( 二) 金属矿产勘查
阿勒泰地区金属矿产勘查工作大体上可分为 3 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找矿成果显著。
1. 地质勘查情况
第一阶段 ( 新中国成立至 20 世纪 60 年代初) 。以铁、稀有、砂金等矿产勘查为主。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对铁矿基本未做过地质工作,仅 20 世纪 30 ~40 年代有少数地质学家做过菱铁矿地质勘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大规模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航空磁力测量等基础地质工作,1958 年 “全民大炼钢铁”,极大地促进了铁矿的找矿和勘查,在 50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初,就发现和评价了一大批磁力异常和铁矿产地,如阿勒泰蒙库铁矿等也在其中。新疆是我国开展稀有金属矿产勘查工作最早的地区,尤其是阿勒泰地区,早在 1935 ~1950 年,前苏联及我国的地质学家对阿尔泰山进行过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找矿,地层和金矿等调查工作。前苏联对可可托海 3 号脉等稀有矿进行勘查开采。1950 ~1954 年,中苏合作,统一对阿勒泰地区稀有矿山勘查和开发进行管理,前苏联专家编写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报告。1955 年由中国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对阿勒泰地区稀有金属矿进行勘查和开发管理,阿勒泰地区稀有金属矿产勘查开发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 ( 20 世纪 60 年代初至 70 年代末) 。主要以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产勘查为重点。这一阶段主要由我国地质学家对阿尔泰伟晶岩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丰硕成果。阿勒泰地区伟晶岩的研究始于 1964 年,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原冶金部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地勘局以及新疆工学院等科研院所、高校,对阿勒泰地区柯鲁木特和可可托海等地伟晶岩的矿物学、矿化特征、构造地质及控矿构造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伟晶岩成矿地质条件和特征的认识。这些研究为稀有金属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阶段 (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今) 。主要以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勘查为主。在火山成矿、层控成矿、多源多期多成因等成矿理论和阿尔泰山南缘是哈萨克斯坦成矿区阿尔泰东延区等新的找矿思路推动下,1997 年至 “305”项目实施前期,新疆地勘单位在阿尔泰山南缘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大比例尺地物化探综合找矿和铁、金、铜镍、铅锌矿等普查工作。1978 年新疆地矿第四大队发现喀拉通克铜镍矿并开始进行有色金属勘查,1984 年新疆地矿第四大队发现哈巴河县阿舍勒铜锌矿床,新疆有色 706 队发现阿勒泰市铁木尔特铜多金矿床,至此,阿勒泰地区有色金属矿产勘查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由于在铅锌的找矿思路上有了新的认识,相继发现了可因布拉克铜锌矿、红敦铅锌矿 ( 1985 年) 、可可塔勒铅锌矿、阿巴宫铅锌矿 ( 1986 年) 、阿克哈仁铅矿 ( 1987 年) 等一批矿床。在“七五”、“八五”期间,由于地勘单位与 “305”项目科研单位进行了勘查-科研一体化的联合攻关,阿尔泰山南缘有色金属成矿带地质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就贵金属矿产金而言,20 世纪 50、60 年代阿勒泰地区金矿地质工作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 世纪 70 年代后,特别是 “七五”期间,金矿找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发现和探明了哈巴河县多拉纳萨依金矿、富蕴县沙尔布拉克金矿等。1981 年至今,为大规模金矿勘查阶段。1981 年,武警黄金部队对阿尔泰山开展了大面积砂金普查和重点砂金矿床的勘查评价。1985 年以前,采取 “就矿找矿”方法,在阿勒泰地区基本查明了西岔河、红墩和卡拉迈里 3 个中小型砂金矿。通过新疆地矿局、武警黄金部队、国家 “305”项目科研单位、新疆有色地质勘查局等单位的工作,对金矿地球化学、找矿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找矿取得一定的成效。
近年来,青河县砂铁矿勘查工作也在开展,预测资源量约 4 000 万 t ( 金属量) 。
2. 主要金属矿产查明程度分析
阿勒泰地区相比新疆全区而言,总体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特别是稀有金属、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等。
利用矿产资源查明程度分析阿勒泰地区主要金属矿产的勘查程度如下,据 2006 年国土资源部资料: 我国成矿地质条件有利,主要矿产资源总体查明程度约为 1/3,多数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潜力较大。重要金属矿产资源查明程度平均为35%,铁、铝等大宗矿产查明率为40%左右。相比全国而言,阿勒泰地区主要金属矿产查明程度较低。如铁矿的查明程度为 17. 84%,相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22 个百分点,其他如铜、铅、锌、镍、金等矿种的查明程度仅为全国 10% ~18%,找矿潜力巨大 ( 表 3-2) 。
表 3-2 阿勒泰地区主要金属矿产查明程度对比表
注: ①矿产资源查明程度 = 已查明储量/预测资源储量 ×100②金矿包括了岩金、砂金和伴生金。
资料来源: 阿勒泰地区主要金属矿产资源储量根据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局资料,2004全国资源来源于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 ( 2008 ~2015 年) 》,2008,国土资源部。
综合各类矿产科研预测表明,阿尔泰成矿区带是全国16 个重点成矿区带之一,黑色、有色金属、稀有、贵金属等矿产资源潜力很大,特别是铜、镍、铅、锌、金、铁等重点矿种。但地区主要金属矿产查明程度相对较低,这与上述矿产资源查明程度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阿勒泰地区金属矿产勘查程度相对较低,深度不够,因此有巨大的找矿潜力,深部找矿是增加重要矿产资源储量的重要手段。加强深部找矿力度,拓展深部及外围第二找矿空间对阿勒泰地区而言是增加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提高矿产资源可持续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如 2009 年 10 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进一步加快地质勘查步伐,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提出了深部找矿意见: 在矿业特区内,深化阿尔泰的地质勘查布局,与 “358”项目紧密结合,以铁、铜等优势矿产为重点,开展富蕴县锰库铁矿、青河县哈腊苏铜矿两个矿区的深部找矿工作。
( 三) 非金属矿产勘查
主要有白云母、钾长石、宝石等地区优势特色矿产资源。早在 20 世纪 30 ~ 40 年代,前苏联一批地质工作者在新疆路线调查中,发现了阿尔泰山的白云母和宝石矿。新中国成立后,阿勒泰地区非金属矿产勘查得到全面发展。20 世纪 60 年代以白云母和水晶等国防尖端工业原料为勘查重点,为我国提供了大型白云母矿基地。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到 80 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非金属找矿工作得到全面加强。20 世纪 90 年代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下,我国地质工作重心西移,非金属矿产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使得非金属矿产勘查的力度不断加大。以新疆地矿局和新疆建材地质队伍为主,并有其他多个部门参加,对阿勒泰地区的非金属矿产进行了大量的勘查,发现 54 个非金属矿产地。探获了大量的储量,为新疆和全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原料基地。20 世纪 60 ~70 年代进行的阿尔泰山白云母矿勘查,探明了纳森恰、阿尤布拉克、库威中下游等 3 个超大型白云母矿床,使新疆白云母储量居全国首位。阿尔泰山白云母等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工作程度比较高。
( 四) 地下水资源勘查
阿勒泰地区地下水资源研究程度极低。截至 2003 年底,仅完成 1∶ 50 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局部地区结合工、农、牧、矿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大比例尺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但所占比例甚微。
三、地质科研方面
随着基础地质与矿产地质勘查的大量投入,阿勒泰地区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地学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完成了 1∶ 50 万阿勒泰地区地质矿产图及说明书的编制工作。20 世纪 80 年代末,编制了阿勒泰地区 1∶ 50 万地质矿产图、有色及贵金属成矿规律图,并出版了 《新疆阿勒泰地区金、铜、镍、铅、锌成矿预测区划报告》。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今,国家 “305”项目在本地区设置了大量的专项研究,自 “七五”以来,在阿勒泰地区实施了 120 项研究课题,引进技术援助项目 1 项,从事项目研究的国内外科研院所和教学单位的专家学达2100 人次,投入研究经费共计9129 万元,使本地区的地学研究工作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在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地质科研方面,对稀有金属矿产及其成矿规律的研究早,投入大,攻关单位技术力量强大,前苏联以及我国地质学家对新疆阿尔泰山伟晶岩的研究非常深入,提出了阿尔泰山花岗岩成矿规律、演化等方面的理论,为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 ~1987 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新疆有色地勘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等对阿勒泰花岗伟晶岩的矿物成分、稀有金属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等进行了研究,出版了相关专著,提交了研究报告。1986 年,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305”项目实施以来,使新疆阿勒泰地区稀有金属矿产的勘查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新疆地勘局地质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完成了阿尔泰山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等的研究。在非金属矿产科研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作,特别是 “305”项目开展以来,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如针对白云母进行过典型矿床研究等。
2008 年 7 月,国土资源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合作开展的新疆公益性地质调查及重要矿产勘查项目 ( “358”项目) 经过对阿勒泰地区的调查研究,初步确定了总体部署方案,国土资源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了 《关于加快开展新疆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合作协议》。现已明确了 2009、2010 两年工作目标,使得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勘查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四、阿勒泰地区找矿前景预测
按照区域地质背景、金属矿产成矿地质条件,将阿勒泰地区阿尔泰成矿带划分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黑色、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接替区。对接替区的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初步统计出预测资源量。
( 一) 国家级的接替选区
为了科学定量评价西部资源接替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推动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布局提供支撑,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地质调查实施项目———西部资源接替区选区评价,阿勒泰地区有色金属资源接替区是西部 12 个资源接替区之一,西起哈巴河县,东至青河县,南北宽50 ~80 km,东西长约 200 km,面积约 1 300 km2。区内铁矿、铜矿和铅锌资源有较大潜力。自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实施以来,在富蕴县获得铁矿资源量 ( 333+ 334) 17 500 万 t,阿巴宫测区 3 500 万 t、巴利尔斯 3 500 万 t、加尔巴斯岛 500 万 t、蒙库东10 000 万 t,巴利尔斯、加尔巴斯岛、科依来普铁矿、阿舍勒铁矿可供普查。另外,在青河县发现了喀拉苏、卡拉先格尔铜矿,具有较大的斑岩铜矿找矿前景。
另据中国铜业网2009 年11 月19 日报道,阿舍勒铜矿深部地质勘查获重要突破。在深516. 20 ~ 587. 00 m 见铜硫矿体 1 层,矿体真厚度约 61. 31 m,Cu 平均品位 3. 00% ,Zn 品位0. 71% ,S 品位 48. 88% ,Ag 品位 23. 93g / t,其中 516. 20 ~ 530. 00 m ( 视厚度 13. 8 m) ,铜平均品位达 5. 27%。该矿体位于阿舍勒铜矿Ⅰ号矿带北侧,深部发现厚度大品位高的铜矿体,表明Ⅰ矿体在深部没有封闭,显示阿舍勒铜矿在深部有较大的找矿前景和潜力。
( 二) 资源预测
阿勒泰地区有铁、铅、锌、铜和金勘查开发区,区内以额尔齐斯构造挤压带为界,可分为北部阿尔泰成矿区和南部准噶尔成矿区,全区划分出 2 个Ⅱ级成矿区,分别为阿勒泰成矿区和准噶尔成矿区,划分 6 个 A 级成矿预测区和 12 个 B 级成矿预测区 ( 图 3-2) ,并对未来该区矿产资源情况进行预测 ( 表 3-3) 。
图 3-2 阿勒泰地区成矿带及成矿预测区图
表3-3 阿勒泰地区各成矿预测区资源统计表
续表
资料来源: 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研究,A 级成矿预测区资料统计,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局,2003。
另据有关资料,阿勒泰矿业特区主要矿种预测资源量为: 煤炭超过 511 亿 t,铁矿8 亿 t,铜 1500 万 t,锌 2 000 万 t,铅 1 000 万 t,镍 160 万 t,金 2 000 t,白云母 2. 37 万 t等。因此,加大地质勘查力度,使预测资源量尽快转变为探明储量,是矿业特区建设面临的首要任务。
本报讯 中国地质学会2021年度十大地质 科技 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近日揭晓。
2021年度十大地质 科技 进展是: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获得最年轻火山活动年龄刷新月球演化认知、多学科交叉揭示地幔柱驱动岩石圈地幔的克拉通再生、地球物质铅同位素组成与铅原子量的修订获国际专业机构采纳、深部矿产资源大数据立体预测理论方法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超深层油气成因与成藏保存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川西雷口坡组潮坪相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新疆丰富煤层气资源有效勘探开发为我国煤层气产业开辟新区域、阿拉伯地盾铀钍多矿产快速预测技术与找矿实现重大突破、高原高寒地区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际首套复杂深海工程地质环境原位长期监测装备研制成功。
2021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是:辽宁省本溪市南芬铁矿扩界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江西省靖安县大雾塘矿区钨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山东省招平断裂带深部探获超大型金矿、山西省孝义市发现特大型单矿体铝土矿床、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阿德格哈善图地区探明大型萤石矿、贵州瓮福地区探获首个隐伏超大型磷矿床、准噶尔盆地坳陷区二叠系油气藏勘探获得重大发现、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北斜坡蓬莱气区立体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河套盆地兴隆构造带石油勘探实现重大突破与规模储量发现、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纳林希里矿区实现煤炭资源找矿重大突破。(袁彭)
一、新疆地质勘查行业队伍基本情况
(一)新疆地质勘查行业队伍的资质情况
1.甲级/乙级/丙级资质单位的分布情况
在颁发的64个地质勘查资质证书中,按单位取得的最高资质统计:取得1类以上甲级资质的单位有27个,占39.13%;取得1类以上乙级资质的单位有11个,占17.39%;取得1类以上丙级资质的单位有26个,占43.48%。其中国有地勘单位43个,甲、乙、丙级的单位分别为26个、4个、13个,分别占60.47%、9.30%和60.23%;甲、乙、丙级的资质分别为47个、34个、60个,分别占33.33%、24.11%和42.56%。
2.地质勘查资质的分类、分级比例结构
在颁发的64个地质勘查资质证书中,共核定11个资质类别甲、乙、丙级资质141个。按资质类别统计:区域地质调查12个,占8.6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12个,占8.60%;固体矿产勘查54个,占38.30%;液体矿产勘查5个,占3.50%;气体矿产勘查2个,占1.40%;地球物理勘查12个,占8.60%;地球化学勘查7个,占4.90%;遥感地质勘查2个,占1.40%;勘查工程施工18个,占12.70%;岩矿鉴定与岩矿测试14个,占9.90%;选冶加工试验3个,占2.10%。按资质级别统计:甲级资质47个,占33.33%;乙级资质34个,占24.11%;丙级资质60个,占42.56%。
3.地质勘查资质证书资质类项的分布情况
在颁发的64个地质勘查资质证书中,按资质类别项数统计:获得1项资质的勘查单位31个,占48.44%;2项资质12个,占18.75%;3项资质10个,占15.63%;4项资质5个,占7.81%;5项资质3个,占4.69%;6项资质1个,占1.56%;7项资质1个,占1.56%;8项资质1个,占1.56%。
(二)新疆地勘行业队伍的人员情况
到2006年末,新疆地勘行业从业人员10397人,较2005年的10579减少182人,减少率1.72%,其中:地勘业从业人数、技术人员数、地学专业、高级技术人员、中级技术人员、工勘行业人员数较上年分别增长了10.95%、24.46%、23.98%、18.82%、14.38%和16.50%。矿业开发人员、其他产业从业人员分别减少了7.88%和3.42%。平均从业人数增加6.21%。劳动者报酬同比增长了23.62%。
二、新疆地勘行业经济发展状况
(一)基本经济情况
到2006年末,新疆地勘行业所属地勘单位总资产为18.28亿元,较2005年末增长24.55%,其中:生产性资产6.6亿元,较2005年末增长12.38%;专用仪器设备原值2.99亿元,较2005年末增长10.94%;专用仪器设备净值1.9亿元,较2005年末增长10.29%。总负债7亿元,较2005年末增长24.12%。所有者权益11.2亿元,较2005年末增长25.70%;其中节余与收益11852.98万元,较2005年末增长49.18%。
到2006年末新疆地勘行业所属地勘单位总收入为14.7亿元,较2005年末增长22.4%。总支出12.04亿元,较2005年末增长59.6%。地勘业收入8.5亿元(含地质事业费),较2005年末增长13.45%。
(二)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本情况
地质专项拨款中中央财政拨款7398.7万元,较上年增长48.07%;其中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和中央地质勘查专项资金分别为3688万元、3510万元和10197.7万元,较2005年末分别增长55.7%、130.77%和34.76%。
地质专项拨款中地方财政拨款10986.04万元,较2005年末增长8.5%。其中自治区矿产资源补偿费为3430.1万元,较2005年末增长21.39%。
(三)从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情况
矿产勘查劳务收入2.6亿元,较2005年末增长97.56%。
(四)矿产开发基本情况
矿业权转让收入7800万元,较2005年增长26.4倍,矿业开发收入2.7亿元,较2005年末增长15.4%;矿业开发支出1.38亿元,较2005年末增长19.82%。
(五)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况
工程勘察收入1.2亿元,较2005年末增长26.0%。
(六)其他产业基本情况
其他产业收入7440.77万元,为2005年末的6.07%。
三、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进一步融入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地勘单位稳步发展的根本途径
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首先要依托地方区域经济,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的需求,制定明确清晰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在总体发展思路上,我们确立了“十一五”发展规划,确立了“以加强地勘主业为龙头、加强勘探、开发和研究,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地勘环境”奋斗目标,紧紧围绕自治区优势能源转换战略和新型工业化建设大局,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狠抓深化改革、转换机制这个关键,突出提高职工生活水平这个重点,集中精力抓改革、抓机制、抓人才,抓创新、抓质量、抓市场,有利促进地质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为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
(二)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是地勘单位全面发展的积极动力
近年来,认真领会和把握《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等政策法规的要求,以拥有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和地质勘查成果为依托,积极引入各类资本,与投资者组成股份公司,共同进行风险勘探和开发,联合探矿,联合采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努力实现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积极探索按劳分配为主体,技术、管理等诸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逐步建立了有效灵活的项目、效益核算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通过完善新的收入分配体系,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活力,促进地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地勘单位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新疆地勘行业稳步、健康、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优化行业环境的过程。始终把加快经济发展放在首位,积极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保障性作用,努力为自治区发展多找矿、找好矿、找大矿。
(四)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不断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是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依靠科技创新,不受传统找矿理论的桎梏,运用新的找矿理论和方法,在勘查评价工作中不断取得突破性的发现;在人才建设方面,加强了人才规划工作,不断完善人才引入、选拔和激励机制,不断深化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职称评聘等制度的改革,优化了用人环境,促进地勘事业的发展。
(五)加大投入
为适应新技术条件下地质勘查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从国内外引进了一批当今具有先进水平的钻探、测量、化探、化学分析测试、物探仪器装备地质勘查队伍,使地勘行业的生产设备和装备步入全国地勘行业的领先行列,生产能力、生产效率、生产质量大幅度提高。
(六)建设一个团结拼搏的领导班子和一支干事创业的员工队伍是地勘单位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只有领导班子团结坚强,发展思路清晰,用心把握,抓好工作,明确责任,恪尽职守,想干、会干、干好,才能带领队伍走出困境,创造业绩。新疆地勘行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得益于领导班子各位成员的团结协作、勤奋工作;得益于各单位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讲纪律、讲奉献,任劳任怨、忘我拼搏;得益于广大地勘单位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风餐露宿、辛勤奋战的奉献精神。
四、地勘单位“十一五”改革发展的设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国家、自治区关于发展与稳定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以及新型工业化建设,抓住机遇,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抓找矿,巩固和发展“大地质”、“大矿业”新格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地质找矿为中心,采用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努力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努力改善职工工作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职工生活水平。
(二)总体发展思路
以做稳做强做大地勘主业、突出成果为立局之本;以不拘一格全力创收、推进企业化、突出经济效益为强局富民之路;以完善基地建设,努力创建平安和谐文明的工作生活环境为目标方向,全面提升有色地勘的社会形象。围绕“一个中心”,巩固“两大格局”,实现“三个突破”,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转变”,提升“六个水平”,把各项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1)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突出重点,精心部署,加速勘查,以重要成矿带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为核心,以寻找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发展急需矿产和优势矿种为重点,打好地质找矿攻坚战,多找矿、找大矿。
(2)巩固和发展“大地质”、“大矿业”新格局,站在新的起点、新的高度,有效聚集和发挥各方面优势,做大做强做足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的“大文章”。
(3)努力实现地质找矿工作、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新突破。(4)坚持实施“四大战略”。加强矿产资源控制和矿业权的有效管理与运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强化内部管理,推进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
(5)推进“五个转变”。地质勘查业要向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增强找矿突破能力的方向转变,矿业开发要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建筑施工业要向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服务“大地质、大矿业”方向转变,多种经营要向精干高效、富有特色方向转变,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要向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方向转变。
(6)重点提升“六个水平”。地质勘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有新的提高。
五、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地质勘查任务繁重,但队伍结构不合理,地质技术人员紧缺
大部分的队伍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离退休职工多(占全部职工的50.4%)、结构性待岗职工多(占在职职工的30%)、工人多(占在职职工的56%),年轻职工少(35岁以下职工占在职职工的29%)、地质技术人员少(仅占在岗职工的25%)、高学历职工少(大学及以上学历仅占16%),人的问题是制约地勘单位发展的关键问题。
2.经费不足,工作环境艰苦,难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
地质勘查是高风险行业,特别是前期的地质调查工作,具有专业化、高投入、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工作仍然需要靠政府投资,发现的矿产地由政府通过招、拍、挂方式配置。企业和社会投资有限,商业性地质工作还不发育,尤其是新疆地域广阔,这就需要国家政府给予扶持才能使新疆的地质工作加大步伐,跨上新的台阶。
3.各矿种的综合利用及合理开发还存在一定的矛盾
由于矿业市场的活跃,使得业主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矿产的综合利用,从而造成的不容忽视的损失。例如:新疆是一个砂岩型铀矿的矿田大省,与之相关的20%的煤层中铀含量较高,煤中所含的铀量占了总铀量的相当一部分。如果不综合利用就有可能使得本来就稀缺的铀资源白白的浪费掉,同时若不引起高度重视,大量开采含铀煤层,势必造成环境的放射性污染,而且这种污染不易防治,更不能彻底治理,由此将造成极大地社会危害。其他伴生矿产或多或少也存在此种情况。
4.国家支持地勘单位发展改革的政策措施没有完全得到落实
矿权转增资本金政策、地勘单位土地使用权政策、基本建设投资补助政策没有落实;养老统筹尚未建立。
5.基地建设积淀问题多
很多职工没有享受到优惠售房政策,部分单位全部职工未能享受房改政策,很多单位到目前仍然有数名无房户;各单位基地配套设施急需改建,需改造资金数亿元,无投资渠道。发展改革的基础条件还不具备。
6.地勘单位的管理办法不健全
地勘单位的管理办法不健全,给实际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没有可操作性强的管理依据可循。
(二)对策建议
1.加大调查评价项目工作力度
新疆面积大,工作程度低,建议国家加大对新疆进行1:5万调查评价项目的投入,以便摸清家底有利于今后对各矿产的规划开发。
2.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
新疆煤炭资源预测储量大,但是勘探程度低,近几年新疆煤田地质勘查费用投入较低,与新疆作为国家能源接替区和煤电、煤化工基地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建议国家加大新疆煤田地质勘查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查明煤炭及伴生资源家底,以利于新疆煤炭的规划和发展,使新疆能真正担当起全国能源战略接替区的重任。建立支持地勘队伍吸引社会资本,开展风险勘查的配套政策和办法,保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的落实,推进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
3.大力支持煤层气(煤矿瓦斯)资源的勘查开发
按照国家发改委《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坚持先采气后采煤、采煤采气一体化,地面和井下综合开采原则,加大对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资金投入,积极推进煤层气抽采和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对于煤层气矿权的设置,国家应以整体规划,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为指导,以煤炭资源的自然赋存情况设置矿业权,理顺石油天然气、铀、煤炭和煤层气资源矿权关系,以实现煤层气和其他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4.切实维护地质队伍智力、技术、经验投入的权益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地质工作是探索性、科技性、实践性很高的智力和体力相结合的过程,是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融为一体的技术性密集型工作。能否发现大矿、好矿,决定因素是地质队伍的思想觉悟和技术素质、地质工作智慧、野外找矿经验和综合研究分析能力,因此要按照《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逐步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发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和“鼓励国有地勘单位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组建矿业公司或地质技术服务公司”及《物权法》的精神,认真贯彻地质成果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和完善对地质队伍的激励机制,在矿权收益分配方面充分体现地质工作的重要价值,鼓励支持地勘单位的矿业权转让、变更、作价入股组建矿业公司以及地勘单位职工参股等经营行为。
5.进一步强化对地质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明确管理的职能和地位
建议依法加强对地质工作的管理,高度关注地勘单位的发展和稳定,大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切实理顺在矿权管理和地方政府利益之间的矛盾;完善地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依法维护地质工作秩序;完善矿业权审批机制,彻底解决地质队伍申请登记探矿权难的问题。
6.坚持科教兴地和人才强地的战略
当前加强地质工作是攻深找盲,找矿难度大,因此要提供有效的资金保证,加强重大地质问题的科技攻关,依靠新的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查技术,才能不断取得找矿突破。推进地质科技进步,必须要加强地质人才的培养开发,要制定和实施地质人才培养工作规划,在完善培训制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批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地质找矿和科技研发人才队伍。
7.扩大地质领域的对外开放
充分发挥新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根据“扩大地质领域对外开放”的要求,建设我国与中亚各国资源走廊,制定促进地勘队伍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性政策,建立境外矿产资源勘查专项基金,并出台促进地勘单位前往周边国家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的具体优惠措施,对于项目论证、信息提供、人员培训、对外关系等方面给予引导和规范,鼓励地勘单位在境外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提高国际竞争力,减少风险性和盲目性。
8.加快制定出台支持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配套政策,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为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带来了春风,振奋人心,极大地鼓舞了地质队员的热情和士气。急盼出台支持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易于操作的政策,彻底解决地勘单位分配机制单一、基地建设落后、设备陈旧老化、津贴福利偏低等与《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
9.加快制定出台地勘行业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进一步规范地质勘查单位的勘查行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勘处)
能源矿产(主要指石油、天然气、煤,下同)是新疆最主要的矿产资源,在全国和自治区国民经济中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截至2005 年底,已发现的能源矿产有8 种:石油、天然气、煤、油页岩、天然沥青、铀、泥炭、煤层气。其中上表并开发利用的有6种:石油、天然气、煤、油页岩、天然沥青、铀。泥炭,煤层气在新疆虽有一定资源远景,但工作程度很低,资源储量未上表也未开发利用。
截至 2005 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 41378 万吨,占全国的16.60%,采出量2408.32万吨,占全国的13.58%;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6023.6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1.37%,采出量106.24 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2.27%;煤炭保有资源储量1008.2 亿吨,占全国的9.70%,产量3942.29 万吨,占全国的3.33%。天然气居全国首位,石油、煤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005年,新疆能源矿业产值721.5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0.59%,其中,石油、天然气产值694.63亿元,占全区能源矿业产值的96.27%,煤矿产值26.93亿元,占能源矿业产值的3.73%。能源矿产是新疆的最重要矿产,也是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第一节 石油、天然气资源
一、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查开发现状
新疆主要沉积盆地有30多个,其面积为90万平方千米。经过地质勘探证明,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油气资源总量为360亿吨油当量。截至2005年,已发现油气田87 个。其中,大型油气田6 个,累计探明石油储量33.68亿吨,天然气1.15 万亿立方米。2005 年全疆已有40 多个油气田投入开发,产油2408.3 万吨,天然气达106.6亿立方米,年储量及产量增长居国内陆上之首,塔里木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天然气区,将成为我国油气资源主要接替区之一。
(一)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面积达13 万平方千米,是新疆主要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截至2005 年,共发现油气田27 个,其中大型油气田2 个。油气资源总量106.9 亿吨,其中石油85.9 亿吨,天然气2.1 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石油储量 18.71 亿吨,可采储量43691.9 万吨,剩余可采储量21764.7 万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2173.15 亿立方米,可采储量951.4 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707.18 亿立方米。2005 年产油1124.34 万吨,产天然气28.95亿立方米。
(二)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面积达56 万平方千米。经地质勘探证明,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油气田36个,其中,大型油气田4 个。其资源量为229 亿吨,其中石油115亿吨、天然气11.4 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石油储量11.49 亿吨,可采储量2.19亿吨,剩余可采储量1.40亿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8257.49亿立方米,可采储量5262.33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5042.63亿立方米。目前已有28 个油气田相继开发建设,其中主要有柯克亚、东河塘、雅克拉、牙哈、轮南、塔河、达里亚、塔中4、哈德逊等油气田,2005年产油1010.81万吨,天然气61.9亿立方米。因此,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第二大天然气区和油气储产量快速增长的地区之一。
(三)吐哈盆地
吐哈盆地总面积为5.3 万平方千米,已发现23 个油气田。油气资源总量19.4 亿吨,其中石油15.8 亿吨,天然气3650 亿立方米。累计探明石油储量31372 万吨,可采储量8170 万吨,剩余可采储量4987万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95.7万亿立方米,可采储量450.74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330.26亿立方米。2005年产油194.39万吨,天然气15.06亿立方米。
(四)焉耆盆地
焉耆盆地面积1.3万平方千米,已发现4个油气田,油气资源量4~5亿吨。累计探明石油储量3239.8万吨,可采储量779.4万吨,剩余石油可采储量606.6 万吨。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107.66亿立方米,可采储量40.53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天然气储量35.96亿立方米。年产油20万吨左右。
(五)三塘湖盆地
三塘湖盆地面积2300 平方千米,已发现3 个小油田。油气资源量为3~4亿吨油当量。累计探明石油储量150 万吨,可采储量36.7 万吨,剩余可采储量 332.121 万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13.89亿立方米,可采储量7.57 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7.57 亿立方米。
二、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一)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全疆油气预测资源总量360 亿吨,约占全国陆上油气预测资源总量的1/3,占中国西北地区总油气资源量80%,其中,石油预测资源总量为222 亿吨,天然气预测资源总量 13.8 万亿立方米。
(1)塔里木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为229 亿吨,其中,石油115亿吨,天然气11.4万亿立方米。
(2)准噶尔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为106.9 亿吨,其中,油85.9亿吨,天然气2.1万亿立方米。
(3)吐—哈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14亿~17亿吨,其中,石油16亿吨,天然气3650万亿立方米。
(4)三塘湖、柴窝堡、伊宁、焉耆等诸小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12亿吨(当量)。
(二)油气资源转化率低
1.油气勘探程度很低
新疆的准噶尔、塔里木及吐哈盆地,虽然经过50 多年的油气勘探历程,但是总的勘探程度还相当低。
准噶尔盆地已施工探井2479口,二维地震14万平方千米,三维地震约1.64万平方千米。但主要集中在盆地西北缘、中部及东部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有不少地区仍属基本空白区。
塔里木盆地已打探井520 口,平均1000 平方千米有1 口井;二维地震32.9万平方千米,每平方千米内只有2.0 平方千米;三维1.57万平方千米。说明塔里木盆地勘探程度非常低,而且这些工作量主要集中几个有限的地区,如塔北、塔中、库车、叶城等。况且,尚有20多个小盆地基本未开始实物工作。
2.油气资源转化程度低
新疆油气资源总量为360亿吨,探明石油探明储量的33.68亿吨,占石油总资源量15.17%;天然气探明1.15 万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总资源量的8.33%,与全国比都低得多,特别是塔里木盆地229亿吨油气资源量,目前探明油气储量为15.49亿吨,仅占资源量的6.76%左右。总之,塔里木盆地仅处于油气勘探初级阶段,准噶尔盆地处于油气勘探早-中期阶段,均处在大油气田发现和开始时期。
(三)油气勘探领域广泛
本区虽然发现60多个油气田,但还有很多含油气领域亟待突破和开拓。天山山前、昆仑山前等逆掩推覆带及断褶带的勘探才刚刚起步,前景广阔;塔里木盆地寒武、石炭及古近-新近系膏盐层之下还有大的发现。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前景大有可为;准噶尔盆地中部深层勘探(含高压层)潜力较大。
三、配置和供需建议
(一)油气勘探战略设想
“十一五”进一步贯彻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新疆处在最重要地位,根据国家和新疆经济发展的需要,“十一五”石油储量和产量在“十五”的水平上翻一番,天然气翻两番,开始形成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接替区。
具体目标:2006~2010 年新增探明储量石油14 亿~16 亿吨,天然气5000 亿立方米;2010 年产油4800 万~5000 万吨,天然气330 亿立方米。从油气资源丰富程度分析,我国陆上看西北,西北看新疆,新疆看塔里木盆地。所以,必须加强加快新疆油气资源大省区的开发力度,早日实现国家石油天然气基地的接替。
(二)油气勘查建议
新疆含油气盆地虽然经过50 多年的勘探历程,但潜力巨大,正处在大油气田发现阶段。建议在以下领域加强勘查工作:
(1)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古生界,特别是古隆起古斜坡区,如沙雅隆起、卡塔克隆起、巴楚隆起、古城隆起、麦盖提斜坡、孔雀河斜坡等。特别是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油气田。另外,志留-泥盆系及石炭系构造油气藏等。
(2)准噶尔盆地中部。除了注意隆起地区—斜坡区外,对坳陷区及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地区,要加强勘探。
(3)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山前坳陷区的勘探才刚刚起步,如准噶尔南缘山前坳陷、塔里木盆地的库车坳陷、塔西南坳陷等油气资源丰富领域广泛,潜力大。
(4)三大盆地中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刚刚开始,是今后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
(5)中小盆地仅在焉耆、三塘湖发现几个中小油气田,尚有20多个基本未开始勘探工作,建议择选勘探亦会有新发现。
(三)加工业配置建议
新疆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下游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油气工业已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并规划将新疆建成我国油气及油气化基地之一。因此,在加强发展油气勘探开发的同时,必须加速油气下游产品工业的大发展。
1.我国石油、天然气供应基地建设
“西气东输”管道建成,哈萨克斯坦至中国独山子的原油管线建成,乌鲁木齐至兰州的成品油管线和塔里木至兰州的原油管线即将建成。三条石油管线的建成和西气东输工程投入运行,标志着新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和供应基地。依托油气输送配套建设大型原油炼制和天然气分离装置,将为新疆石油天然气化工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科学合理地用好油气资源,必将促进新疆石油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
2.建设4条石化产业链主线
(1)大乙烯及其下游产品路线。依托独山子石化基础,利用哈国原油,建设1000万吨炼油和100 万吨乙烯生产装置。利用大乙烯生产的合成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合成橡胶和有机原料(苯乙烯、丁二烯、MTBE、苯、混二甲苯、碳五、碳九等),延伸各类石化产品,发展橡塑加工业。
(2)大芳烃及其下游产品线路。扩大乌石化催化重整及配套装置能力,利用北疆各炼厂及大芳烃的芳烃资源,形成以45 万吨对二甲苯为主体的芳烃生产基地。以此为原料,重点发展对苯二甲酸、苯酚、丙酮、己二酸、MDI、TDI等石化原料,进一步发展聚酯、聚氨酯等合成材料。
(3)以大甲醇、大化肥为主体的天然气化工产品路线。利用南北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建设大型甲醇生产基地,发展甲醛、聚甲醛、二甲醚、醋酸、碳酸二甲酯等,跟踪甲醇汽油和甲醇制乙烯。继续建设大型合成氨和尿素装置,形成国家级氮肥基地。
(4)精细化工系列产品的产业链延伸路线。利用各类石油化工资源,发展精细化工,重点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塑料加工助剂、胶粘剂、高档涂料、新型工程材料等。
3.建成四大石化基地
(1)独—克石化基地。依托独石化和克石化,辐射乌苏、奎屯等周边地区,建设独—克石化基地。在独山子重点发展乙烯、重芳烃、碳四加工、聚异丁烯、塑料加工、新型建材与精细化工等一批中下游深度加工项目。在克拉玛依重点发展高档润滑油、高档溶剂油、高档道路沥青等特色油品,同时利用碳四和丁二烯抽余碳四资源,建设碳四催化制乙丙烯装置。
(2)乌鲁木齐石化基地。依托乌石化,辐射昌吉及周边地区,建设乌鲁木齐石化基地。重点发展大芳烃、大化纤、大化肥和有机原料等产品。规划建设大型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聚酯等石化装置。利用各类有机原料,培育地方中小型特色石化企业。
(3)南疆石化基地。依托天然气资源和库尔勒、库车两个炼厂的基础条件,建设南疆石化产业带。阿克苏地区形成以库车为中心的稠油加工和天然气化工,建设大甲醇、大氮肥、聚甲醛(POM)二甲醚装置,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巴音郭楞州以库尔勒、轮台为中心,建设天然气化工基地,争取库尔勒250 万吨/年炼油装置形成生产能力,建设两套30万吨/年大化肥、30 万吨/年复合肥和30万吨/年聚氯乙烯,做大炭黑、化纤等产品。
泽普利用现有两套合成氨和尿素装置的良好基础,发展复合肥及碳—精细化工产品,满足南疆五地州对化肥的需求。
和田利用境内和田河气田天然气建成的产能,以及已建成的5.5亿立方米/年天然气输气管线,加快天然气利用。依托天然气和现有装置条件,发展城市气化、车用压缩天然气,进一步研究利用4亿立方米天然气建设甲醇一体化深加工联合项目,下游发展醋酸、醋酐、醋酸纤维素系列产品,同时研究建设二甲醚的可能性。
(4)吐—哈石化基地。依托吐哈天然气优势及现有基础,建设大型LNG项目,扩大甲醇和顺酐规模,发展精细化工。
4.新疆石化工业行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进一步确立新疆在我国石油和石化工业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推进新疆石化工业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进程;进一步提高新疆石油化学工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发挥石油化学工业在加速新疆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
为此,2006~2010 年新疆石化工业加快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是:以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在疆企业为龙头,加大石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支持多种经济成分对石化领域投资的步伐,建成独山子100万吨/年乙烯和45 万吨/年乌石化大芳烃项目,使新疆拥有世界级规模和高技术水平的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有机原料装置,包括建设世界级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PTA、丙烯腈等,支持疆内10 个左右在国内有竞争能力的大中型石化企业快速发展,建设五大产品系列,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一体化产品链,带动下游纺织、建材、塑料加工等相关行业发展。2010年新疆石化行业的总产值达到1248.09 亿元,是2000 年的2.45倍。工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是2000年的2.45倍,占自治区工业总增加值的50%以上。
第二节 煤炭资源
一、资源现状
(一)煤炭资源地域分布
新疆煤炭资源分布广泛,全疆14 个地(州、市)中有13 个都有煤的分布,只有博尔塔拉州为无煤区。但储量十分集中,天山及其南北坡煤丰,南、北边远地区煤贫,和田、喀什、克孜勒苏州和阿勒泰地区缺煤。哈密地区、乌鲁木齐、吐鲁番地区、昌吉州、塔城地区、伊犁地区和阿克苏7 地区占全区保有储量的98.30%,其中,哈密大南湖煤田查明保有储量为143.81 亿吨,沙尔湖煤田224.57亿吨,准南煤田西段157.5 亿吨,奇台窝头泉煤田132.68亿吨,都是百亿吨以上的特大煤田。而南疆的和田、喀什和克孜勒苏州3地(州)只有全区煤炭保有储量的0.15%,阿勒泰也只有全区保有储量的0.05%。
(二)资源储量
1.查明资源储量
新疆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截至2005 年底,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023.04亿吨,其中基础储量133.79 亿吨,资源量889.25 亿吨,约占全国煤炭资源10%,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第4位。
在已查明资源储量中,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为主,约占已查明资源储量的91%,其次为气煤、肥煤和焦煤约占8%,高变质的瘦煤、贫煤和无烟煤储量很少。
2005年全区上储量表的煤产地 319 处,其中,大型矿区45处,中型15处,小型259 处。查明资源储量中大于100 亿吨的煤田有准南煤田西段、准东窑头泉、大南湖和沙尔湖4 个,50~100吨的煤田7个,5~10亿吨煤矿区6个。
2.保有资源储量
截至2005年底,新疆煤炭保有资源储量1008.2亿吨,其中储量55.29亿吨,基础储量122.39亿吨,资源量885.82亿吨。
保有储量中,主要煤炭种类是长焰煤占71.74%,其次是不粘煤占18%,气煤6.5%,这三种煤占了总量的96.2%,剩余的其他煤种总共只占3.8%,其中肥煤0.69%、焦煤0.68%。
二、开发利用现状
新疆煤炭开发利用长期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从1995 年的煤炭生产量2545.2万吨,发展到2005年的3942.29 万吨。而经过产业结构调整,淘汰9万吨/年以下矿井,矿山企业从1995年的973个减少到2005年的586个。
煤炭是自治区固体矿石产量最多的矿种,2005 年生产煤炭3942.29万吨,占全区固体矿石产量45.51%;实现工业产值26.93亿元。煤炭产品13 种,有焦煤、1/3 焦煤、肥煤、气煤、瘦煤、贫煤、弱粘煤、不粘煤、长焰煤、风化煤、未分牌号煤等。
自治区3个国有重点煤矿:乌鲁木齐矿务局、哈密矿务局、艾维尔沟煤矿,2003 年分别生产原煤 412.48 万吨、382.8 万吨、97.94 万吨。总产量为 893.22 万吨,占自治区原煤产量的31.56%,再加上其他国有煤矿,共计生产原煤1364.36 万吨,占到全区原煤产量的48.21%。
三、资源优势及开发潜力与发展前景
(一)资源优势
(1)煤炭是新疆的优势资源,储量丰富、远景可观、开发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已查明保有资源储量1008.2 亿吨,居全国第4位,2000米以浅的煤炭资源预测量2.19 万亿吨,占全国资源预测量的40.5%,居全国之首。准噶尔煤盆地煤炭资源量7600 亿吨,吐哈煤盆地资源量5100亿吨,都属世界级资源量5000亿吨以上的10个大型煤盆地之列。
(2)煤炭种类齐全,配套程度高。有褐煤、长焰煤、不粘煤、中粘煤、不粘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以中灰—特低灰、低硫—特低硫、低磷—特低磷的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为主,其次为中变质的气煤、肥煤和焦煤。高变质的瘦煤、贫煤和无烟煤少。
中灰—特低灰、低硫—特低硫、低磷—特低磷是优良煤质、浅变质煤是煤炭液化和地下气化,实施煤炭洁净技术的理想煤质。
(3)大型煤田多,储量集中,有利于大规模开发利用,如哈密的煤变电工程,就是依托大南湖大型煤田而建设的。
(4)煤层多,煤层稳定,煤层厚度大,几个主要煤田的煤层总厚度一般都有几十米、100米,最大的可到182.24米。
(5)地质构造简单,地质变动小,煤层产状平缓,有利开发利用。
(6)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相对比较简单。
(7)煤炭资源集中分布于兰新、北疆、南疆三条铁路沿线,交通方便,经济比较发达,外部建设条件好。
(二)开发潜力及发展前景
新疆是全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区,远景资源量居全国第1位。煤种齐全,配套性好,开发潜力大,发展前景好。
1.准东煤田
具煤层数多、厚度大、间距小,结构较简单、产状较缓、埋藏浅、属稳定—较稳定型等特点,煤质较好,低灰—特低灰,低磷—特低磷,高发热量,是良好的动力、化工和民用煤。预测资源量3747.6亿吨,其中探明保有资源储量达13.84 亿吨。区内交通方便,地形平坦,易于开发。
2.准南煤田
区内煤炭资源丰富,具煤层多、厚度大较稳定、结构较简单、层间距小等特点,煤质较多,煤种齐全,配套性好。预测资源量1831.45亿吨,其中探明保有资源储量达274.30 亿吨。这一地区又是新疆工农业,经济较发达地区,交通方便,煤炭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尤其是今后环保型洁净煤开发的优选基地。
3.和什托洛盖煤田
是新疆北部地区煤炭的主产区,预测资源量1019.43亿吨,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60.54亿吨。是塔城、克拉玛依、阿勒泰等地煤炭供应基地。开发以民用和动力为主。
4.吐哈煤田
煤炭丰富,探明资源储量较多,煤层多,厚度大而稳定,结构较简单,煤质较好,埋藏浅,易采,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预测资源量为5305亿吨,其中已探明保有资源储量440.16亿吨。该煤田交通方便,是新疆进入内地的门户,为以后环保型洁净煤的良好开发基地。
5.伊犁煤田
煤层多,厚度大,储量丰富,煤质较好,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属优质动力、民用煤更适宜开发环保型洁净煤。预测远景资源量4773亿吨,其中已探明保有资源储量23.24 亿吨。伊宁地区与哈萨克斯坦相邻,在煤炭开发上除满足本地区工农业的需求外还可西出国境走向国际市场。开发利用前景看好。
6.库拜煤田
区内煤炭资源较丰富,煤质好,煤种较全,低灰、低硫、高发热量,有气、肥、焦瘦等各种煤类型,最适宜做炼焦及动力、化工、民用等多种用途。预测远景资源量358.7亿吨,其中已探明保有储量16.37亿吨。
区内交通便利,煤炭开发利用前景较好。
7.焉耆煤田
煤层多,煤层厚度较薄,可采层数较少,属低灰特低硫,高发热量煤,煤种以长焰煤、气煤为主。预测远景资源量达594.1 亿吨,其中已探明保有资源储量为8.36 万吨。该煤田位于新兴石油工业城库尔勒市的北侧,具有交通便利的优势,是开发环保型洁净煤的有利地区。
8.其他煤田
除了以上7处主要煤田外,在南疆的塔里木盆地西缘和南缘还分布有一些构造盆地型的聚煤小盆地,如乌恰县托云盆地,阿克陶县—叶城县零星小盆地,和田地区的杜瓦—布雅盆地和甫鲁—吾鲁克赛、且末县—若羌县江格沙依—艾西山间小盆地等。但这些小盆地成煤环境差,煤层少,极不稳定,含煤程度很低均属缺煤地区,可采煤量很小,形不成规模,是煤炭开发利用困难地区。
四、煤炭供需形势与资源配置
新疆是我国原煤生产的重要省区之一,排名在第10 位上下。原煤产量以3.5%的增长率稳定增长。2003 年生产原煤3482.9 万吨,工业产值278632.0万元。
(一)煤炭需求情况
目前,我区煤炭需求主要是火力发电煤消费量大,其次是民用煤和一般工业用煤。“十一五”时期,随着自治区积极推进哈密大南湖、准东北塔山、库车—拜城、伊犁、阜康等五大煤电、煤焦化、煤化工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煤电一体化、煤液化、煤焦化、煤化工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联动体系,对煤炭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长
(二)自治区煤炭消费量与产量预测
根据多年来我区煤炭产需平衡的状况,这里只对煤炭的产量作了预测,同时对各时段的煤炭储量需求也进行了预测。
2005年新疆煤炭产量3898.81 万吨,以此为基数,按煤炭增长指标6.7%测算,对煤炭储量的需求,以可采系数0.4测算。
(三)煤炭资源配置
依据上述煤炭产量预测结果,以2003 年矿产储量表中的煤炭基础储量为依据进行配置,以减量法计算剩余储量和保证年限。
自治区“十一五”煤炭预测产量是19633.4 万吨,对煤炭储量的需求量是49084万吨。以此进行资源配置后,还有剩余煤炭储量867747万吨。剩余储量还能保证2010年之后有150年以上服务年限,这说明新疆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可持续发展潜力大。
五、煤层气资源
(一)资源现状
煤层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是一种高效洁净资源,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不仅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改善能源状况,而且能从根本上防止煤矿瓦斯事故,改善煤矿安全条件。我国煤层气甲烷含量大于等于4立方米/吨,据预测,全国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总资源量为14.34 万亿立方米。新疆煤层气资源2202 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1位。
煤层气在煤层中的储存状态,可分3种形式即吸附气、游离气和溶解气。吸附气是其最主要的存储状态,约占煤层气总量的80%以上,其次为游离气,而溶解气只占煤层气总量的1%左右。
煤层气含气性一般用含气量,甲烷浓度,资源丰度和含气饱和度加以评价。全国平均含气量介于4.0~27.1 立方米/吨之间,平均9.76 立方米/吨,煤层平均甲烷浓度 83.3%~97.0%,平均90.6%,资源丰度为0.06 亿~8.77 亿立方米/吨,平均为1.15 亿立方米/吨,含气饱和度平均为45%。
新疆主要煤田和煤矿区,主要由侏罗纪的低—中变质阶段烟煤为主,总含气量较低。
(二)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前景
煤层气资源在全国来说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不管是对资源的研究程度还是矿区的工程程度都很低,还需要做大量基础地质勘查工作后,才能对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前景作出全国客观的评价。
对我们新疆来说,煤层气资源的勘查研究程度同样也是很低的,所以要想作好新疆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工作,首先就要加强煤层气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深入研究煤层气的控气地质因素,选择较有利的生、储聚气区开展煤层气的资源评价,重点对煤储层特征、渗透率、含气量及其开发利用前景进行分析评价,开展低渗透率煤储层煤层气的开发工艺研究,选择最有利地段,做煤层气地面开采的试验研究工作,取得经验后在全区推广。
椐国内外煤层气勘探开发选区评价参数,比较有利于开发的地区应具备如下条件:
(1)区内煤炭资源丰富,煤层分布面积大,煤层总厚度达8米以上,单层厚度2米以上,厚度稳定。
(2)煤层含气量达到 8 立方米/吨以上,渗透率 0.1 米/日以上。
(3)煤层埋深以300~1000 米为宜,煤层产状平缓,地质构造简单,存储条件好。
(4)距城市较近,便于利用。
根据以上条件,综合分析新疆主要煤田煤层气的赋存条件后认为:新疆的准南煤田、吐哈煤田、伊宁煤田、库拜煤田等4大煤田以及规模较小的准西北和什托洛盖盆地、焉耆盆地都是有着比较好的生、储煤层气条件的地区。这些煤盆地内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层多,单层厚度大,煤层稳定和较稳定,且分布范围广阔,面积达数万平方千米以上,在这样广大范围的煤盆地中一定会存在一个乃至数个气量丰富、储存较好,适宜煤层气开发的有利区段,这些煤盆地的煤变质程度较低属中—低变质阶段,镜质组最大平均反射率RoX在0.5%左右,显微煤岩组分以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生气能力较差,但吸附能力较强,地质构造多数较简单,断层少,产状较平缓,易于煤层气的保存而不易散失等有利煤层气生、储的客观因素。
新疆石油、天然气开发主要在“三大油田”,即准噶尔、塔里木、吐鲁番—哈密三大盆地进行。2005年,新疆形成原油开采能力3400万吨,加工能力2450万吨,生产天然气2393亿立方米,分别较2000年增长110亿立方米、70.6亿立方米,年均增长26.2%、24.5%,形成天然气开采能力160亿立方米。新疆已经建成准噶尔、塔里木和吐哈三大油田,以及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库尔勒、泽普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产品加工基地,现已具备1800万吨/年炼化能力、103万吨/年合成氨、83万吨/年化肥、25万吨/年乙烯、18万吨/年聚氯乙烯等石化产品生产能力。乌鲁木齐—兰州成品油管道、鄯善—兰州原油管道建成投入运营,独山子10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稀项目、乌石化大化肥改扩建项目、联合化工4万吨聚甲醛项目等一大批项目已相继开工建设,石油和石油化工体系初步形成[65]。
煤炭资源开发主要在“九大煤田”,即准噶尔盆地(之南、之西、之东)、吐鲁番—哈密盆地、伊犁盆地、塔里木盆地(之北、之西、之南),上表产地134处,精查储量占5%,找煤储量占90.2%。2005年,新疆形成原煤开采能力4460万吨,当年生产原煤3938万吨,分别较2000年增长1760万吨和1139万吨,年均增长10.6%和7.1%,煤炭在自治区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60%以上。新疆建成了乌鲁木齐、哈密三道岭、艾维尔沟三大煤炭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昌吉硫磺沟、塔城铁厂沟、拜城铁力克、和田布雅等18个中小型矿区。2005年,全区有矿井456处,分布在76个县(市),原煤年产量30万吨以上的县(市)达36个,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县(市)为9个。
如果用我国各省区煤炭资源在全国煤炭资源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新疆的煤炭资源是最多的。新疆煤炭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量大、面广、质好、单层厚度大、品种牌号齐全等。
(一)新疆煤炭资源量位居各省区之首
新疆地域辽阔,煤炭资源丰富。已发现大大小小的含煤盆地有 27 个,含煤岩系分布面积约 31 万平方千米。全疆预测 2000 米以浅煤炭资源量 2.19 万亿吨,占全国预测资源总量的40%,居全国首位。目前已发现煤矿产地 187 处,其中大型煤矿 20 处,中型煤矿 57 处。已探明储量 345 亿吨,在全国居第五位。煤层多、厚度大,煤层单层最大厚度达 146.95 米。煤层相当部分出露地表或埋藏较浅,不少矿区可露天开采。煤的品种、牌号齐全,煤质优良。
根据新疆煤炭资源赋存和区域地质特征,区内划分为阿勒泰、准噶尔、天山、塔里木和昆仑 5 个含煤区,进一步划分出 27 个含煤盆地,57 个煤田(煤产地或煤矿点)。在 27 个含煤盆地中,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准噶尔含煤盆地、准噶尔界山山间盆地、吐哈含煤盆地、伊犁含煤盆地,其他含煤盆地资源量较少。由于塔里木、吐鲁番、准噶尔等盆地中心地带煤层埋藏深,埋藏深度超过了 3000 米,现阶段的技术条件不具备开采价值,含煤盆地的资源只预测到 2000米以浅。预测资源量主要分布在准噶尔含煤盆地和天山山间含煤盆地内,塔里木盆地北缘也有部分分布,其他地区量少。
在 57 个煤田(煤产地)和煤矿点中,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准东煤田、沙尔湖煤田、伊宁煤田、吐鲁番煤田、大南湖-梧桐窝子煤田、准南煤田、哈密煤田、托克逊煤田、托里-和什托洛盖煤田、库车-拜城煤田等主要煤田内。
预测资源量超过 100 亿的煤田有:准东煤田、沙尔湖煤田、伊宁煤田、吐鲁番煤田、大南湖-梧桐窝子煤田、准南煤田、哈密煤田、鄯善煤田、达坂城煤田、三塘湖煤田、罗布泊煤田、库米什煤田、昭苏-特克斯煤田、泥勒克煤田、焉耆煤田、喀姆斯特煤田、淖毛湖煤田、巴里坤煤田、野马泉煤田、后峡煤田、托克逊煤田、和布克塞尔煤田、托里-和什托洛盖煤田、库车-拜城煤田等 24 个,约占预测资源量的 98%,其中预测资源量超过 1000 亿吨的煤田有准东煤田、沙尔湖煤田、伊宁煤田、吐鲁番煤田、大南湖-梧桐窝子煤田等 5 个,约占预测资源总量的 60%。
含煤地层以侏罗系中、下统陆相含煤建造为主,特别是在北疆和东疆分布面积广、含煤性好,其煤炭资源量约占资源总量的 99.9%,其中中侏罗统的煤炭资源量占 73.2%。如果把侏罗系覆盖层掀开来看,新疆侏罗系的煤层就是一个煤的海洋。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地层仅在个别点上有分布,而且面积小,厚度薄而不稳定,含煤性差,不成规模。
(二)新疆主要煤田的含煤特征
大南湖-梧桐窝子煤田:位于哈密南部,主要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含煤 20余层,平均煤层总厚 75 米。煤种以长焰煤、褐煤为主。煤层埋深在 1000 米以浅,构造以宽缓的背斜、向斜为主,两翼煤层倾角一般为 5°~ 35°。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已具备开发条件。
沙尔湖煤田:位于哈密西南部,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含煤 20 余层,煤层总厚 180 余米。煤种以长焰煤、褐煤为主。戈壁沙漠地貌,煤层埋深在 1000 米以浅,构造以宽缓的背斜、向斜为主,两翼煤层倾角一般为 5°~ 45°。干旱缺水,水文地质简单。
三塘湖煤田:位于巴里坤县北,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下统为八道湾组,含煤3 ~ 7 层,煤层厚度 20 余米。煤种为长焰煤。戈壁沙漠地貌,煤层埋深 0 ~ 2000 米,构造以宽缓的背斜、向斜为主,两翼煤层倾角一般为 5°~ 35°。干旱缺水,水文地质简单。
淖毛湖煤田:位于伊吾县东部,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下统三工河组,含煤 9层,煤层厚度 17 ~ 35 米。煤种为长焰煤。戈壁沙漠地貌,煤层局部出露地表,深部超过 1000米。构造以宽缓的背斜、向斜为主,两翼煤层倾角一般为 15°~ 35°。干旱缺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哈密煤田:位于哈密西部,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下统八道湾,含煤 2 ~ 4 层,煤层总厚 15 米。煤种为长焰煤、不黏结煤。戈壁沙漠地貌,煤层埋深在1000米以浅,地质构造为一复式向斜构造。发育次一级背向斜构造,向斜宽缓,地层倾角 5°~ 25°。断层稀少,水文地质由简单至较复杂。
准东煤田:位于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磊县境内,主要包括老君庙、北塔山、火烧山、滴水泉、吉木萨尔等矿区,地表全为戈壁沙丘。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下统八道湾组,西山窑组含煤 1 ~ 16 层,煤层总厚 60 余米。八道湾组含煤 1 ~ 4 层,煤层厚度 5 ~ 7 米。煤种为长焰煤、不黏结煤。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煤层埋深在 1000 米以浅,构造以宽缓的背斜、向斜为主,两翼煤层倾角一般为 5°~ 40°。开采技术条件好,可供建设大型煤矿的后备资源。
库车-拜城煤田:位于库车、拜城县城北部,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克孜勒努尔组,下统杨霞组、塔里其克组,含煤 5 ~ 16 层,煤层总厚 8 ~ 55 米。煤种为瘦煤、焦煤、气肥煤、长焰煤、不黏结煤等。水文地质由简单至较复杂,煤层由东向西,倾角由缓倾斜变为急倾斜。各矿区煤层赋存浅、开采技术条件好。
准南煤田:东起吉木萨尔县水西沟,西至乌苏县四棵树,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下统八道湾组。西山窑组含煤 40 余层,煤层总厚 50 余米,局部可达 100 多米。煤种为气煤、长焰煤、不黏结煤等。下统八道湾组,含可采煤层 10 余层,煤层总厚度 8 ~ 68 米,煤种为焦煤、气肥煤、气煤等。低山丘陵地貌,煤层埋深较浅,部分出露地表,深部超过 1000 米。构造以背斜、向斜为主,两翼煤层倾角一般为 5°~ 40°。煤层倾角东西两头缓中间陡,开采技术条件较好,水文地质条件由简单至较复杂。
伊宁煤田:位于伊宁市北部和南部察布查尔,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下统水西沟群的西山窑组、三工河组、八道湾组,含 12 ~ 15 层,煤层总厚 40 余米。煤种为长焰煤、不黏结煤等。地质构造为一北西西向展布的复向斜构造和开阔的不对称复向斜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由简单至较复杂,可供建设大型煤矿的后备资源。
尼勒克煤田:位于伊宁市东部的喀什河谷地带,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下统八道湾组,含煤 22 层,煤层厚度 33 ~ 101 米,可采煤层 11 层,厚度 40 ~ 59 米。煤质为低硫、低磷、低灰的不黏结煤、气煤等。构造以背斜、向斜为主,两翼煤层倾角一般为 45°~ 75°。断层较发育,水文地质条件由简单至较复杂。开采技术条件好。
托里煤田:位于托里县及额敏县境内,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下统八道湾组,含煤 33 层,厚度为 15 ~ 36 米,煤种为长焰煤、不黏结煤等。为一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 12°~ 33°。断层较少。水文地质条件由简单至较复杂。
和什托洛盖煤田:位于和布克塞尔县和什托洛盖镇东,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含可采煤层 12 层,平均煤层厚 10 米。煤种为长焰煤、不黏结煤等。构造位置处于和什托洛盖盆地中段北侧,地层平缓,南倾单斜构造,倾角 9°~ 22°,断层较少。水文地质条件由简单至较复杂。
托克逊煤田:位于托克逊县西部,主要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下统八道湾组。含煤层数最多可达 30 层,可采煤层 1 ~ 8 层,煤层总厚为 9 ~ 12 米,煤种为长焰煤、不黏结煤等。构造为一宽缓的背斜、向斜构造,地层倾角 15°~ 45°,断层较少。水文地质条件由简单至较复杂。
艾维尔沟煤田:位于乌鲁木齐东南,主要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下统八道湾组,含煤层数最多可达 32 层,可采煤层 1 ~ 8 层,可采总厚 9 ~ 22 米,煤种为瘦煤、焦煤、气肥煤、长焰煤、不黏结煤等。总体为南倾单斜构造,地层倾角 20°~ 70°,西陡东缓,断层较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吐鲁番煤田:位于吐鲁番市东,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下统八道湾组,含煤 9 层可采 8 层,平均可采厚 51.1 米。地质构造为不对称的东西向向斜,北翼地层陡立,南翼缓倾斜,煤层倾角20°~80°,断层不发育。煤种为长焰煤、不黏结煤等。水文地质条件由简单至较复杂。
(三)新疆煤质分布特征
新疆煤质种类较齐全,多以中低变质的长焰煤、不黏结煤和弱黏结煤为主。其次为中变质的气煤、肥煤和焦煤。高变质烟煤和无烟煤以及褐煤仅在部分矿点有分布。高变质烟煤和无烟煤分布在石炭系和二叠系含煤地层中,中低变质的烟煤分布在侏罗系含煤地层中。褐煤仅在克拉玛依、和什托洛盖、大南湖煤田等侏罗系中有发现。炼焦用煤在艾维尔沟、阜康、库车、拜城、他什店、尼勒克、巴里坤、哈密野马泉等地有分布,其他地区均以长焰煤、不黏结煤、弱黏结煤居多。其中,可供炼焦的气煤、肥煤、焦煤和瘦煤占预测资源总量不到 20%,炼焦用煤相对较少。
侏罗系煤层的宏观煤岩类型以半亮煤和半暗型居多,成条带状分布。显微煤岩组分多以亮暗煤和暗亮煤为主,有机组分中以镜质组和丝质组为主,半镜质组和稳定组分较少。镜质组最大反向率一般在 0.4% ~ 0.7% 之间。煤中的无机质组分和矿物质以粘土类和黄铁矿居多,多以条带状和侵染状散布于煤层中。
石炭纪、二叠纪的煤层为富灰-中灰、特低硫-低硫煤。侏罗纪的煤层多为中灰-低灰、中硫-特低硫煤,是良好的动力用煤和炼焦配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