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堆自燃规律
分类: 教育/科学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煤堆自燃时是从表面开始还是内部开始,有规律吗?
解析:
煤是一种重要燃料。煤堆中的煤与空气接触,会发生氧化反应,并放出热量。煤发生氧化反应后,使煤堆的温度升高。煤的温度升高后,又加速了煤的氧化反应速度。这样,就使煤堆的温度越来越高。当温度超过煤的自燃点时,就会自燃。
煤的自燃是通风不好热量积累,外层煤的热量能够得到散发,所以煤的自燃都是从内开始,逐渐向外扩展。
有的地方为了预防自燃,用竹编(或柳条)的透气笼在堆煤时就放入,增加透气,估计操作难度大,效果有限,现在少见了。
有的煤种容易自燃,如北京市的用煤,蔚县出产的,特别容易自燃。
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煤炭能在常温厂吸附空气中的氧而氧化,产生一定的热量.若氧化生成的热量较少并能及时散失,则煤温不会升高;若氧化生成的热量大于向周围散失的热量,煤温将升高.随着煤温的继续升高,氧比急剧加快,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煤温也急剧上升,当煤温达到着火点(300~350℃)时,煤即自燃发火.
煤炭自燃的条件是“具有自燃倾向性的煤炭,呈一定厚度的破碎状堆积和有连续的供氧条件,且热量易于积聚”,3个条件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在防治煤炭自燃的时候,任何防灭火技术和材料只要切断其中的任何一个乃至全部条件,那么就可以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因此,所采用的防灭火技术与材料须满足以下条件:
(1)覆盖煤体并封堵松散煤体的空隙,减少甚至杜绝漏风,隔绝煤体与氧气的接触。
(2)充分惰化存在煤层自燃的采空区。
(3)吸收煤体周围空间储存的热能,降低煤温。
(4)破坏煤体表面的各种活性基团结构,阻化煤氧反应。
扩展资料:
影响自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水份:水份的含量及变化是影响煤自发热最主要的因素,当水蒸发时从外界吸收大量的热,冷凝时就将这些热传给煤粉,理论上讲,含水量增加1%将使煤温上升17℃。因此不能用水来冷却已经产生自发热的煤堆,这是因为冷却水很难将全部的煤浸透而只是让部分温度下降而已。
2、通风率:理论上在松散的煤堆中不流通的空气完全反应的话将使其温度上升2℃,实际上当高速流通的空气在提供煤以氧气的同时也会带走大量的热,而低速则恰好相反,尽管也提供相当数量的氧气但却不能带走其自发产生的热量。
操作上长期置放的煤粉一定要压紧,清除周围的杂草勿使草根造成煤堆松质化,使空气容易进入,温度容易提高。
3、颗粒细度:与自发热成反比的关系,颗粒越小其表面积越大,与空气的接触越充分,更容易产生自热。但出于堆置上的考量,使煤堆不至于容易坍塌,一般会将其细度控制在一定范围。
4、挥发份:按挥发份可以将煤分为烟煤、褐煤、无烟煤,其热值递增,自发热可能性降低。而且由于煤粉飞灰都搀在生料中使用(G生料配料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因此根据不同的燃煤要求不同配比的生料,烧成操作上也作调整。
5、温度:最重要的操作参数,根据实验室检定,80℃以下温升其反应率反而下降,80℃其活性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煤炭自燃
同样,煤炭显氧化分解现象更加常见,这是因为煤炭在氧化过程中不仅产生热量,而且还能生成其它可燃气体(着火点更低),尤其煤中水分较大的情况。
煤炭自燃的必要充分条件:1、氧化所产生的热量积累使煤炭或生成物达到着火点;2、要有氧气的环境或有氧气生成的条件。
①具有低温氧化性,即有自燃倾向的煤以破碎状态存在
②有大于12%氧含量的空气通过这些碎煤
③空气流动速度适中,使破裂煤体有积聚氧化热的环境。
在上述3个条件同时具备的状态下,持续一定的时间,使煤体可以达到着火温度,产生自燃。
煤的自燃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时期,即准备时期,又称潜伏期自热期最后进入燃烧期。
1.潜伏时期。煤自燃的潜伏时期即煤的低温氧化过程,潜伏时期即准备阶段的长短取决于煤的变质程度和外部条件,如褐煤几乎没有准备时期,而烟煤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准备时期。
2.自热期。经过潜伏期,煤的氧化速度增加,不稳定的氧化物先后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氧化产生的热量使煤的温度上升,当温度超过临界温度T=60~80℃时,煤的温度急剧增加,氧化加剧,煤开始出现矸馏,生成碳氢化合物、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火灾气体,煤呈赤热状态,当到达着火温度以上时便燃着。这一阶段就是煤的自热阶段,又称煤的自热期。
3.燃烧期。这一时期是煤从低温氧化发展成自燃的最后的一个阶段。主要特征是:空气中氧含量显著减少,二氧化碳的数量倍增,同时由于燃烧不完全和二氧化碳的分解,而产生较多的一氧化碳,巷道中出现浓烈的火灾气味和烟雾,有时还出现明火,火源温度达到1000℃左右。
1、从煤的挥发分分析,各可采煤层挥发分一般均在百分之三十六以上,表明煤层容易自燃。
2、挥发分高的煤易于着火和完全燃烧,是因为这种煤挥发出来可燃成分更多,很容易着火和燃烧。煤的成分分析中,包括挥发份、灰分等,挥发分是指煤中受热可以很快挥发出来的可燃物质,包括一些可燃气体,挥发分越高,说明这种煤的可燃性越好。
火力发电厂需要大量储煤,以确保正常生产的需要。但煤通过长期的堆积和时间磨合,会慢慢的产生氧化反应而发热,这样就导致煤的温度逐渐升高,并且自然起火。不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而且也容易引起火灾。如何有效的防止火灾发生、保证贮煤安全,对企业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营至关重要。
1、煤自燃的原因
通过长期的堆积和时间磨合,会慢慢的产生氧化反应而发热,这样就导致煤的温度逐渐升高,最终煤就会自然起火。而这就是煤自燃的原因和过程。同时煤的自燃起火与其他的燃烧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是因为它的温度是呈缓慢上升的状态,同时在按照煤的堆积—低温的氧化发热—放热—内部的干燥—温度的急剧上升—自燃起火这些过程而进行的。
煤自燃的因素很多,主要与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堆积状态、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有关。
(1)化学成份的影响
煤自身中包含有硫份物质,尤其硫在一定的温度下,就会产生化学反应,并发生变化,从而生成氧化硫,其中氧化硫物质一旦遇到水就会生成稀硫酸,这个反应的过程就是放热过程,通过该反应过程就可以很好的提高煤堆温度现象。
(2)氧气的影响
在各种光、热、雨水等自然力的作用下,煤炭表面与大气中的氧气接触后发生氧化分解与碎裂,并放出热量,同时形成新的表面,新表面又再次氧化,如此反复循环,导致煤堆温(3)水分影响
煤堆中一定量的水分促使煤中的各种反应的进行,如硫份的酸化,产生的热量又加快了氧化反应过程,加剧了煤的自燃。
(4)气温气压的影响
经验表明,煤堆的自燃经常发生在秋后大气温度下降时,此季节大气密度比煤堆的空气密度大,因此,渗入煤堆的空气量增大,导致自燃加剧。一般来说,大气温度降低,密度变大,渗入煤堆内的新鲜空气量增加,煤堆的自燃加快,反之亦然。
2、防止煤场自燃措施
为了减少或防止煤场自燃,可采用的预防措施:
(1)分层压实组堆。对易受氧化的煤如褐煤、长焰煤,组堆时最好分层压实,至少也得将表层压实,有条件时还可以在煤堆表面披上一层覆盖物。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很有效且又经济的根本措施。
(2)建立定期检温制度。对贮量大、存期长的煤堆特别是变质程度低的煤,需每天检测一次煤堆温度,对其他类别的煤可适当延长检温时间,并做好详细记录。
(3)及时消除自燃“祸源”。在检温过程中,一旦发现煤堆温度达到60度的极限温度,或煤堆每昼夜平均温度连续增加高于2度时,就立即消除“祸源”,消除自燃“祸源”的方法是将“祸源”区域内的煤挖出来暴露在空气中散热降温。不要往“祸源”区域煤中加水,这样会加速煤的氧化和自燃。
3、煤场灭火措施
发生自燃的煤炭,尤其是高硫煤或煤层较厚的区域,用水浇方式处理收效并不明显。浇水后的煤若不及时取用,水到之处即成富氧区,同时易导致煤炭颗粒归集下沉,形成更大的氧化空间,使自燃区域扩大。另外明火炙碳遇水有爆裂伤人的风险。这就需要专业的煤碳防灭火技术。普瑞特防灭火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煤场灭火技术措施,该技术有徐州吉安矿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矿业大学研发。
技术特点:
(1)集凝胶、黄泥灌浆、两相或三相泡沫、惰性气体和阻化剂的防灭火优点于一体,能把泡沫中的水固结在凝胶体内,避免了黄泥灌浆和其它泡沫大量水流失或者溃浆的缺点;
(2)在采空区具有良好的扩散性能,生成的普瑞特以泡沫为载体能够对采空区或煤田火区的高、中、低位火源进行大范围、全方位的覆盖,持久保持煤体湿润冷却,隔绝氧气,且添加剂中含有的阻化剂能长久对煤体阻化,彻底防治煤炭自燃;
(3)普瑞特被注入火区后,会在火区全方位覆盖一层凝胶层,并且凝胶层中95%以上都是水,具有长久的吸热降温作用,能够有效防止火区复燃;
(4)普瑞特以泡沫为载体,在防灭火区域内能向高处堆积,所到之处普瑞特都能有效覆盖并黏附浮煤裂隙,具有良好的封堵漏风通道的性能;
(5)泡沫中的氮气缓慢释放,避免单独注氮时氮气容易流失的缺点,持久保持火区惰化。
结语
储煤场的安全管理主要是以预防为主,灭火为辅为原则,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措施得力,就能有效的抑止自燃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