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淮南煤矿淮南矿(老)区()

踏实的蜡烛
细心的夕阳
2023-02-13 17:15:26

淮南煤矿淮南矿(老)区()

最佳答案
醉熏的乌龟
糟糕的蜡烛
2025-07-05 21:30:33

淮南煤矿淮南矿(老)区,位于淮河南岸的九龙岗—寿县—凤台之间,含九龙岗、大通、新庄孜、谢家集、孔集、李郢孜等近10个中、小型井田,总面积约为400平方公里,是发现、勘查、开采最早的淮南老矿区。据《怀远县志》记载,明朝孙维礼手抄嘉靖十八年(1540)上册称:“洛河山洛水自定远经山南入淮河,山因以名,有二峰,东曰神山,西曰洪山,两峰联属,山出煤炭”。说明当时发现有煤。另据退休老矿工口述,1930年在开采九龙凹西矿附近的一个小煤窑时,采出一块石碑,碑文记述了民窑开发经过、伙办人姓名,落款时期为明万历壬辰年。说明淮南煤矿最晚在明神宗(1575)万历年以前古人已开始采煤。

1894—1938年的40多年间,从地方乡民到官、商联办,官僚资本家都曾采煤办矿,先后成立了“大通煤矿公司”、“大通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大通煤矿保纪实业有限公司”、“华商大通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等断续开采,日产原煤一般200—300吨,最多时可达千吨。1938年,日寇侵华,淮南沦陷,帝国主义疯狂采夺,产量有所上升。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政府接管后,成立了淮南矿务局,继续开采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产量仍保持在日产千吨左右。

煤田地质调查与采煤业穿插进行,并紧紧围绕已知老矿区周围,其中较早的有:1917年,中央地质调查所派刘季辰、赵汝钧到淮南做地质调查,编写了《苏北、皖北矿产地质报告》,谈到淮南煤矿;1921年国民党军政部派德国矿师凯伯尔·罗曼斯前往淮南勘查,提出采矿工程要“井筒间隔凿石门可尝试”的建议,施工结果,“井井连贯、巷巷见煤”;1922年10月,李捷曾在安徽北部进行地质调查,在编写的《皖北淮河流域地质报告书》中讲,本区地层属北方系统,在论述区内出露地层、岩性等的同时,认为淮南为一向斜构造,实际是后来逐步形成所谓大淮南盆地概念的萌芽;1923年,中央地质调查所王竹泉来淮南做地质调查,在编写的《安徽怀远县西南部地质》中,介绍了该区地层情况及含煤岩系;1927年3—4月,国民政府实业部派虞和寅、刘季辰、赵汝均、李春昱、计荣森、翁文灏、李毓尧、丁文江等到淮南舜耕山一带做地质调查,同时又派王竹泉、王恒升、孙健初、毕昌庆、边兆祥、黄汲清等到上窑做地质调查,编制的《苏北和江淮大地地层对比图》对该区以后进一步找煤有重要参考价值;1931年3月,刘季辰、计荣森在舜耕山及上窑镇一带进行煤田地质调查时,编写的《安徽怀远舜耕山及上窑镇煤田地质》称:“舜耕山及上窑镇之二煤田,地层皆属中国北部岩系,处于淮阳变动地带,以致作成倒置褶曲构造,倾角甚大,几近直立,舜耕山一带煤田经开采及钻探结果,煤层多至十层,而煤质亦佳,可谓安徽之一大煤田。”

1938年6月4日,日军侵占淮南矿区,在疯狂掠夺煤炭资源的同时,配合地震勘查和钻探等手段,也进行了一些煤田地质调查。首先在德田贞一、山本谦吉罗的《安徽省怀远县舜耕山煤田地质调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大淮南盆地”的名词,论述了盆地成煤前景,提出了进一步找煤的重点地区;其后,在岛仓已三郎写的《淮南煤田洞山地区调查概要》中,也认为“大淮南煤田这向斜构造,益趋明显”。这些报告和提出的认识,对淮南地区找煤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接管了淮南煤矿。次年4月,派资源委员会矿产勘测处处长谢家荣视察淮南,研究舜耕山至上窑之间的找煤问题;谢在研究了1926年李捷等编制的1∶100万中国地质图(南京—开封幅)后认为,舜耕山西的八公山脉与舜耕山成弧形构造,山前奥陶纪灰岩向北东平原倾斜,颇有赋存煤层希望。后来,谢家荣、燕树檀、柴登榜等,经实地调查,在八公山东北发现上石炭统有含䗴科化石的石灰岩露头,位置恰在奥陶纪灰岩之上,于是进一步做地形测量、地质填图,指导钻探施工,结果在八公山和山金家打出了厚达20多米的可采煤层。这一发现,在当时甚为震动,成为地质界、采矿界一大喜事。谢家荣在事后一篇题为《如何发现煤田》的文章中写道:“合理的科学探矿,必须依据地质,再施钻探,然后才能确切的指示分布厚薄,否则,仅仅追踪老窑,不过是拾人唾余罢了,岂能发天之秘,穷地之利呢。”并讲:“只要我们能根据地质科学原理,做有计划的钻探,这天然宝藏的秘钥,终必为我人所获得,追踪老窑的时代过去了”。并在研究前人工作成果基础上,对区域地质构造、煤田边缘地带、盆地的地质情况等做了详细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大淮南盆地”的概念。1947年7月,以《淮南新煤及大淮南盆地地质矿产》为题,写给资源委员会矿产勘测处一份报告中称:“所谓大淮南盆地,指怀远、凤台、寿县境内,南为舜耕山、八公山,北为明龙山,东为上窑武店山地所包限之淮河平原也,……大致言之,此盆地为西西北、东东南之长方形,南北相距自10公里至20公里,东西长度至少在50公里以上。”文章系统地论述了区内地层、构造及盆地中不同部位煤层存在的可能性,特别是对“大淮南盆地”作为一个煤田地质区域构造单元概念的明确树立,无疑是对淮南煤田地质认识过程的重大贡献,使人们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为进一步寻找新的煤炭资源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这一点,已为解放后淮南煤田找煤工作的巨大成就所充分证实。1947年5月,淮南矿务局在八公山建新井,在朱小庄(即以后的新庄孜)开凿斜井,是年见煤,即淮南“西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蓬勃发展的经济建设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地质勘查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阶段。自1952年起,煤炭部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一二○队,在“大淮南盆地”南部边缘,先后勘查并发现了新庄孜、谢家集、李郢孜、二道河(孔集)等井田,使淮南煤矿淮南矿(老)区煤炭累计探明储量达15亿吨,比解放初增加了几十倍。嗣后,跨过淮河,向“大淮南盆地”主体八公山—明龙山之间的广大平原区“进军”,在电法和钻探的配合下发现了潘集隐伏背斜及所含煤层,展示了“大淮南盆地”腹地煤炭资源的广阔前景。

最新回答
悲凉的小伙
凶狠的西牛
2025-07-05 21:30:33

概述:山西煤炭开采导致生态环境经济损失严重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大省山西累计生产原煤100亿吨左右,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然而,煤矿的过度开采却为生态环境本就脆弱的山西留下了更多煤矿采空塌陷区,导致数千村庄房屋受损,耕地损坏及饮用水困难。 据山西省国土部门的资料显示,至2015年,山西煤炭开采导致生态环境经济损失至少将达到770亿元;至2020年,煤炭开采导致生态环境经济损失至少达850亿元。 中国煤炭市场趋势研究报告,报告以国家统计系统数据为基础,并查阅大量与煤炭产品相关的资料、文献,结合对煤炭厂商、经销商和用户的实地调研数据,最后采纳专家意见并进行桌面讨论,从而确定煤炭产品及煤炭细分产品的供给、需求、工艺、竞争、客户需求等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累计生产原煤近百亿吨,形成63亿立方米的采空区,采空区面积5115平方公里,导致地表沉陷严重,沉陷面积达2978平方公里,造成矿山地面出现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等现象约2146处,3309个村庄、66万人受到影响,1082平方公里的耕地、42.6平方公里的林地遭到破坏。

单纯的鸵鸟
专注的秀发
2025-07-05 21:30:33
 山西省形成规模煤炭开采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清代中、后期,官府鼓励办矿,当时煤矿数量及煤炭产量开始增多。如大同市左云县店湾镇西沟村等村庄,就是因为在明末清初挖煤的人不断聚居此地而形成村落。

国民初期及中期,山西原煤开采的矿点及产量有所增加,然而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煤矿工业发展受限。这个时期,山西开始进入商业采煤时期。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同年,大同市被日军攻陷。1937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此制造了一段中国煤炭开采的血泪史。

为了掠夺中国煤炭资源,日本侵略者在大同推行“以人换煤”的血腥政策,很多矿工仅仅是因为丧失劳动能力——就被活活扔进大大小小的“万人坑”和炼人炉。据了解,在此期间,日本侵略者掠夺大同煤炭约1418万吨,杀害矿工6万多人。

1949年10月1日以后,山西所有煤矿收归国有。据多位在煤炭行业工作多年的专家向记者介绍,在“改革开放”之前,乡、村一级都不允许开办煤矿;“改革放开”以后,该省的煤炭开采历程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2年到1990年。当时,中央政策是“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 。以前被称为“资本主义尾巴”的私人小煤窑,一夜之间在山西遍地开花。

“这个阶段,煤炭开采的特点是健康、稳定和快速。”一名煤炭局局长对记者说,几乎所有的煤矿都在政府有效管理之下,由于开采煤层浅所以基本没有机械化,且安全管理抓得好,“基本没有大矿难,小矿难也很少发生。”

第二阶段,从1990年到1998年。那时,山西普遍出现了“私开矿”,非法煤窑呈泛滥之势,“无序发展”。以大同市左云县为例,在此期间政府审批的合法煤矿约120个,而“非法井口”也将近120个,私开的煤矿则有150余座。“私开滥采,矿难频发”。

第三阶段,即1998年到现在。在矿难明显增多的形势下,为了遏制矿难,提高煤矿资源的利用率,在中央政府对矿产资源进行一系列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山西实行了所谓“严查重罚、双管齐下、四位一体、关小建大”的十六字方针。全面推进煤矿探矿权、采矿权有偿转让,实施资源整合、采煤方法改革,以及严厉打击违法私开矿。

会撒娇的康乃馨
呆萌的汉堡
2025-07-05 21:30:33

龚绍礼 张春晓

(江西省煤田地质局,江西南昌,330001)

煤炭是江西的重要能源,占全省能源比重的70%以上,这个格局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因此,对江西能源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煤炭的保障程度。然而,我省煤炭的保障程度面临严重困难,现在拉闸限电也是一个直接的证明。江西的煤炭资源需求缺口较大,外省煤炭受到运输条件的制约,无法满足需求,本省自产煤炭总量又面临不断减少的局面。照此下去,江西煤炭供应局面会更加严峻,从而严重影响江西工业的发展。

一、江西省煤炭资源接替紧张

江西省煤田地质局一直担负着全省煤炭资源勘探工作,已累计探明储量17.20亿吨,占全省煤炭探明储量的90%以上,其中最终勘探储量13.56亿吨,占80.9%;详查1.32亿吨,占7.9%;普查1.56亿吨,占9.3%;找煤0.31亿吨,占1.9%,从而造就了萍乡、丰城、乐平、英岗岭等4大矿务局及花古山、天河、大光山等重要煤矿生产基地,为江西的煤炭资源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江西省煤田地质局先后完成了丰城曲江井田、坪湖矿、建新矿、尚庄矿,乐平沿沟矿、涌山矿,新余花古山矿,萍乡安源矿,吉安天河矿等10个大中型煤矿井田危机程度、外围资源情况的调查。这是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前阶段工作,按照《纲要》规定,调查数据表明:这10个矿山中就有8个处于“危机矿山”行列。

保有可采储量的严重不足是造成煤炭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目前,在最终勘探的13.56亿吨建井储量中,绝大部分煤炭储量已被开采利用,已无力提供建设新井的煤炭资源。江西煤炭资源勘查的现状是“二无二少”:无可供建井设计利用的精查储量,无可供精查的详查储量,可供详查的普查储量少,可供普查的找煤储量少。而且地质勘探的找煤、普查与详查比例严重失调,许多矿井面临着资源枯竭、接替困难的局面。预计到2010年,江西省现有的112处煤矿,将有64处因资源枯竭而关闭。10年以后,现有的小煤矿绝大多数也将因资源枯竭而消亡。

作为承担寻找江西煤炭资源的江西省煤田地质局,面对我省煤炭资源接替的严峻局面,但江西地下还有许多资源没有查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深感责任重大。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寻找埋藏浅、煤质优、开采条件好的后备煤炭资源,加大煤炭资源的地质勘查力度,查明和新增江西省煤矿资源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缓解煤矿企业职工的就业压力,缓解江西省煤炭供应紧张局面,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江西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要改变江西地质勘探与煤矿建设青黄不接的局面,首先必须对我省的煤炭工业的前景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正确判断。应该说江西省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1.保障能源供应,地勘要先行

江西是个缺煤省,主要煤炭资源靠外调,目前外调煤炭已无法满足我省工业需求。江西在“十五”期末“十一五”期间,年煤炭需求量将达到3600万吨,需求缺口2000万吨左右。在目前交通运力情况下,靠外调煤炭来满足我省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现实,也无法做到。因为,如果每年从北方调运2000万吨煤炭到江西,那么京九线就将成为煤炭运输线,我们的高速公路也要成为运煤的公路,将给铁路和公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而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解决不了,就必然会影响江西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过度依赖外省调入煤炭,运输成本的增加,必将造成煤炭销售价格上涨,引起相关工业生产成本升高,制约我省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扭转煤炭供应紧张的被动局面,现实而可行的办法就是保持我省煤炭资源的开发力度,保证一定的煤炭资源产量,才能使我省的能源瓶颈得到相对疏通,增加能源供应的保障程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煤炭开采后备资源作为接替矿井的保证,作为老矿延伸拓展的基地。也就是说,要保障江西省经济发展的能源供应,地勘工作必须先行。

2.江西煤炭资源好,勘探靶区多,找煤前景好

相对南方几个缺煤省,江西煤炭资源还较丰富,许多地区进一步勘查后可作为煤炭资源后备基地。根据江西煤田地质局1994年第三次煤田预测提供的资料,除已探明储量外,我省还有预测资源量40.82亿吨,相当于已探明储量17.2亿吨的2.4倍。

从现有的开采技术、水平、产业政策和经济合理性来重新分析评估,具有一定勘查利用前景和经济意义的预测资源量约为15亿吨(其中300米以浅4.81亿吨,600米以浅7.94亿吨)。这与目前全省煤炭累计探明储量(17.2亿吨)大体相当。也就是说,江西省可利用煤炭储量可望再增加近1倍,寻找煤矿接替资源的前景广阔。

一是尽管江西的裸露、半裸露煤田已基本勘探完毕,但江西省重点矿的外围、深部也有一定的资源前景,只有少数地区进行过工作,因此仍有普查、找煤工作可做。

二是随着新的找煤地质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引进,如推覆构造理论、层序地层理论的应用,对煤田地质认识的不断深化,找煤的方法和思路会更加开阔。1994年第三次煤田预测以来,江西煤田地质系统通过推覆构造研究,又提出了萍乡石里湾—大江边、安源北、丰城洛市北、余干舍头外围、景德镇北安与兰桥之间的程前(变质岩分布区),信丰大桥外围、崇义煤矿外围等几个新的远景资源区。

三是对我省含煤盆地古地理和聚煤规律的新认识,给找煤预测带来了新的希望。

四是随着新的采煤方法、洁净煤利用技术的应用,如煤层气化、煤层液化、瓦斯抽放等技术的日趋成熟,部分目前难以利用的资源可望得到解决。围绕煤矿生产,还有大量服务领域急待开发,煤伴生矿产、煤层气等资源勘探也具有诱人前景。

3.煤矿开采效益好,有利于工业强省

江西的煤炭工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规模较大,开采技术水平较高,生产设施完善。在前两年,即煤炭生产价格较低时期,对我省煤矿的生产效益据技术专家调查结果是:约一半煤矿直接从事煤炭生产是赢利的,部分资源好、开采条件好的煤矿也有经济效益,市场前景较好。对我省乡镇小煤矿的调查结果:约1/3煤矿赢利,1/3煤矿保本经营,1/3煤矿亏损。经过近两年国家对煤炭生产的整顿,关闭小煤窑,使煤炭生产出现了令人欣慰的好形势。现在,只要煤矿能正常生产,就能获得较丰厚的利润。这一局面,为江西充分利用国有矿山的优势,振兴煤炭骨干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总之,目前江西省煤炭资源勘探与开发的工作思路应该是:加快煤田地质勘查,提供资源保障,积极开发煤炭,适当建设新井。

三、当前我省煤炭资源勘查与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未转变,限制了江西煤矿业发展

在江西省煤矿开发的问题上,一直有一种“江西挖煤不如买煤”的观点,正是这一观点阻碍了江西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也影响了煤矿开采的积极性。现在煤矿开发有了效益,又苦于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压力。我省对煤炭资源的开发一直持谨慎态度,不让个体资金投资煤矿发展,只有眼睁睁地看着煤炭资源大省和邻省加大煤炭开发力度,形成红红火火的市场。实际上煤矿安全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提高煤矿建设安全标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等措施来解决,而不能因噎废食。外省资源勘探与开发市场红火,私营资本的进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江西省其他矿种开发交易市场红火,也与此有关。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加强江西省煤炭资源勘探与开发的首要条件。

2.探矿权尚未有效运作,无法让原有地质成果转让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按几十年来无偿使用资源的传统做法,人们对探矿权有偿转让认识不够。省国有煤矿至今仍认为原国家投资形成的地质成果,不应有偿转让,所以也不愿出资购买。而由于煤矿的探矿权、采矿权未对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放开转让,造成我省部分煤炭勘探区未能继续勘探和开发。实际上,现在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内蒙、四川、福建等省的煤炭探矿权和地质成果交易市场很兴旺,山东、安徽煤田局探矿权转让收益2亿~3亿元,其他省也多在1亿元以上,每吨煤炭储量收益约0.5~1.0元,而我省煤炭资源至今未成交一例。结果必然导致有利可图的国有煤矿采矿业主不愿出资勘探,愿意出资勘探的投资者又无法获得采矿权;无利可图的勘探单位没有资金来源,就没有积极性对后备基地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也无法对后备基地进一步开展勘探工作。

3.不知实情,认为江西找不到新的煤炭资源

近10年,由于煤田地质单位产业结构的调整,用于煤田勘查的资金严重不足。自90年代以来,省煤田地质局每年的钻探工程量仅1000~2000米,根本无法满足我省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最低工程量要求。1999年,江西煤田地质局属地化后,争取国家地勘费用就更加困难,最好的年份也仅争取到100万元左右的地质项目费用。地勘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导致了煤炭接替后备基地缺乏,影响了煤炭生产的持续发展,造成了煤田地质勘探投入与煤炭工业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差距越来越大。客观上也造成了我省建井资源缺乏的现状。实际上,只要江西每年能保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煤田地质勘探工作,提交几个1000万吨左右的煤矿建井报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四、加强我省煤炭资源勘探开发的建议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发展煤炭工业

根据我省煤炭资源实际情况及经济发展要求,本着“工业兴省”的思路,积极开发煤炭,尽可能提高我省煤炭的自给保障率。正确处理好煤炭资源开发与煤炭资源利用、矿井接替与资源保障程度等方面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促进我省煤炭资源的适度开发,救活一批危机矿井,承建一些新井,力争使我省煤炭产量长期稳定在年产2000万吨左右,从根本上缓解我省的能源瓶颈,保证我省煤炭工业的振兴。

2.面对现实,立足长远,扩大宣传

要正视我省煤炭后备资源青黄不接的现状,深刻认识勘探投入不足对我省煤矿生产、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而这种影响不是短期内可以消除的,应向上级部门如实反映情况。同时应立足长远,大力宣传江西省煤炭资源的勘探前景。作为专门从事煤田地质勘探的省煤田地质局,完全可以胜任寻找一些埋藏浅、煤质优、开采条件好的建井基地的任务。要树立江西煤田勘查应该有所作为的观点,扩大地勘前景宣传的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重视,设立煤田勘探专项基金或组建能源投资公司,或以公司法为基础,采用省属煤矿控股,地勘单位和地方参股的形式,走联合探(办)矿的路子,以激活我省煤田勘探市场,为煤炭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平台。

3.发挥专业优势,做好煤炭资源勘查工作

省煤田地质局是我省煤炭资源勘探的专业局,对全省煤炭资源的分布及远景已有详细的工作成果。我省煤炭资源勘探与开发应充分发挥省煤田地质局规划、勘探的职能作用,实行专业化煤田地质勘查,严格遵守煤炭资源勘查准入制度,确保煤田地质成果质量。

4.充分调动地勘单位运作采矿权、探矿权的积极性

地勘成果资料是地勘单位长期以来积累的无形资产,也是地勘单位惟一的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勘探报告及其他有价值的勘查资料要实行有偿使用。建议省政府给予地勘单位有偿开发利用以往地质成果的权利。地勘单位手中掌握了许多地质探矿资料和信息,只有调动了地勘单位的积极性,这些资料和信息才会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才会更多地向社会公开,才会吸引更多投资者的资金进入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中。同时,鼓励地勘单位自己筹资进行地质勘查,其成果转让收益主要为地勘单位所有。在树立对地质成果资料“有偿使用”观念的同时,要加强地质资料保密工作。资料管理中心应负责资料在保密期内的保密工作,对泄漏资料的单位及个人应给予严肃处罚,以保护地勘单位及投资者的合法权利。

5.开拓思路,积极营造地勘多元化投资、融资的市场氛围

鉴于江西省煤炭资源的保障程度较低,显然企业要树立“谁开采谁投资”的观念,政府也应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他们投资建井勘探,甚至投资风险勘探。落实相关政策法规,促进煤炭探矿权市场的成熟,做好采矿权、探矿权的有偿转让工作,促进煤炭探矿权市场的成熟,激发投资者的采矿热情。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资本雄厚的公司、个体财团投资勘探。可引进外资进行合资勘探。

6.多渠道争取煤炭资源勘探与开发项目,争取国家及省财政资金支持

可多渠道争取以下项目:争取从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列上煤炭资源调查项目;从资源补偿费或地勘补助费的渠道争取国家政府资金;从国家扶贫基金、地勘专项基金等渠道争取勘探资金。如可借国家贯彻实施《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的契机,争取更多的国家煤炭资源勘查费用投放项目。

建议省财政从我省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投入一定的资金,设立江西省煤炭勘查基金,将江西省收取的煤炭资源补偿费,真正用于江西的煤田地质勘探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矿业协会资源委员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产资源政策问题研究,1997.

[2]地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4.

[3]李文恒,龚绍礼.华南二叠纪盆地及聚煤规律.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99.

[4]郭正义.煤炭储量套改中几个新问题的讨论.江西煤炭科技,2001.

[5]龚绍礼.江西省煤炭资源勘查现状及前景分析.江西地质,2001(4).

作者简介

[1]龚绍礼,江西省煤田地质局局长,高级工程师。

[2]张春晓,江西省煤田地质局局长助理,高级工程师。

慈祥的发夹
文艺的寒风
2025-07-05 21:30:33

因为大多数都煤矿都是处于山区,而且地势比较低,所以在暴雨来临的时候,很多煤矿都进水。在经过长达半个月左右的暴雨之后,截止到目前为止,山西省能源部门统计大概有六十多种煤矿在这一次的暴雨当中停产,同时还有剩余三百多座,其它矿产,在暴雨当中,他们的运营受到了影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一次的暴雨对煤炭外运造成了哪些影响。

第一,对煤炭开采工作造成的影响。

在这一次的暴雨当中,有六十多个煤矿已经停产,不过从最新的消息来看的话,除了极少数的煤矿,现在依旧没有办法开工复产。绝大多数都没矿,在进行排水和日常的检修工作之后,已经开始再次运行,其中包括一些大型煤矿,太原附近的煤矿基本上都处于正常运行当中,不影响冬季的煤炭供应。

第二,对于煤炭外运所造成的影响。

在这次的洪水当中,交通线路受到的影响还是非常严重的,煤炭开采之后,需要从煤矿区运输到当地的火车站。然后在长途运输到全国的各个省份,但是因为洪水灾害的影响,有很多火车,轨道和道路都是需要进行重新检修的,毕竟雨水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地基受到损坏。同时也有一些泥石流,直接阻断了道路的运行,所以目前山西的煤炭还没有办法大量进行外运。

第三,这一次的洪水对煤炭造成的影响。

现在本来就已经是能源危机,所以这一次的洪水对山西造成的影响还是非常严重的,目前的市场报价,动力煤炭已经达到了1400元一吨。而且这个报价还正在逐渐的上涨当中,截止到目前为止,价格已经上涨了68%。所以山西需要尽快的恢复生产,保证我国的能源供应。

健康的舞蹈
怡然的蓝天
2025-07-05 21:30:33
关于最早发现煤炭的时间,明朝人陆深曾提出女娲氏“炼石补天”的传说与煤炭的发现有联系,顾炎武也赞同此说。这是从神话传说作出的推断,当然无法证实,但人类在最初发现和使用火的过程中,对煤炭有所认识也不是不可能的。“譬如大同煤田侏罗纪煤层最早在第四纪早更新世,即距今约二百万年前就开始自燃,仅在雁崖三号和11号煤层古火区就已烧掉了大约2000万吨煤,燃烧特征十分明显。”我们古老的祖先很可能从煤炭的自燃中得到一些启示。至于山西地区煤炭的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山海经》,其《北山经》云:“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玉,多涅石。”“贲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这“涅石”就是古代对煤炭的称呼,而“孟门之山”,据考为今河东煤田南部的吉县山区,“贲门之山”为泛指太行山地区。由这则记载可以得知,早在春秋战国之际,人们对山西地区的煤炭就有了了解,而其最初发现的年代还要比见于记载的时间早得多。

煤炭发现之后,首先用于生活方面,《北史·王劭传》记载,王劭在作晋阳县令时,曾说“今温酒及炙肉用石炭火”;日本僧人圆仁法师于唐开成五年( 804年)前往长安途中,也看到了太原附近普遍用煤烧饭的情形,“出城西行三四里,到石山名为晋山,遍地有石炭,近远诸州人,尽求而燃,料理饭食,极有火势。”此外,煤还被用作治疗一种疮的药物,有的地方还用煤来写字、作画,故又称煤为“石墨”。

煤炭具有热力高和燃烧时间长的特点,比木炭更适应于金属冶炼,随着冶铁业的发展,煤便被用于冶铁了。1958年在河南省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中,曾发现了煤渣、煤块和用煤末掺和粘土、石英砂制成的煤饼,证明当时已使用煤炭制铁。联系汉代桓宽的《盐铁论》中“盐、冶之处大概皆依山川近铁炭”的记载,推测富有铁煤矿藏的三晋地区在汉代也已经将煤炭运用于冶铁业中了。由于使用煤炭作燃料,三晋地区的冶铜、冶铁业发展很快,唐朝时太原的铜镜、并州的刀剪,都是驰名全国的精品,每年都要上贡朝廷。宋代时,以无烟煤作燃料和还原剂的方炉治润炼铁法在三晋地区得到广泛运用,更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故有“河东铁、炭最盛”(《宋史·食货志》)的说法。 随着采煤业的迅速发展,煤炭的利润也更为可观,宋王朝遂对煤炭实行官卖制度,在产煤地区设官,掌管煤炭开采和销售,向采煤窑户和卖煤商人课税。由于课税重,“煤利至微,窑户至苦”,一些地方官员也代窑户请求减除煤税,如庆历五年(1045年)陈尧佐任河东路转运使(驻太原府)时,就曾上疏朝廷云:“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为生,奏除其税。”(《宋史·陈尧佐传》)然而,向煤炭业课税的做法一直延续下来,元、明、清政府都把煤炭课税视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山西地区则以煤炭蕴藏丰富、开采量大,而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西人民长期以来开采煤炭,用之于生活之中,用之于冶铁、冶铜、烧石灰、烧砖、制陶、酿酒等手工业生产,还从煤中提炼黑矾、硫磺,逐渐地对乌黑的煤炭产生了感情,产生了“旺火”的习俗,“上元之夕,家家烧炭,至夜炼(燃)之达旦,火焰焰然,光气上属,天为之赤”(光绪《平定州志》),这种风俗也叫“塔火”、“棒槌火”,有些地方一直到现在仍旧保留着。在家、金时期,还有一种用煤炭殉葬的习俗,这在洪洞县场堆村金代墓葬遗址和稷山县南宋末期墓葬遗址中都有发现。

山西地区盐、铁、煤矿藏的开采,不仅给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满足了生活的需求,促进了生产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且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并被运用到边防和军队的建设中去,因而提高了山西地区在历史上的地位。在社会主义的今天,这些丰富的矿藏又继续为把山西建设成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