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煤炭 > 正文

朝鲜煤炭增产多少吨

眯眯眼的鞋子
花痴的网络
2023-02-13 16:53:41

据说朝鲜的矿产资源储量令人恐怖,如今储量究竟有多少?

最佳答案
感动的板栗
单薄的书本
2025-07-05 21:26:33

朝鲜的矿产资源丰富,其官方数据显示,已探明矿种达300多种,其中具有产业价值的达200余种,部分矿物储量相当丰富。朝鲜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可燃性矿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

其中朝鲜的石墨和菱镁矿的储量居世界前列。朝鲜矿业比重较大的部门主要是煤炭,铁矿石,铅锌以及石灰石,菱镁矿等生产部门。铁矿石以茂山铁矿为首的20多个矿山进行生产。其中茂山铁矿埋藏量约10亿吨,年生产能力达800多万吨,是朝鲜最大的铁矿山,也是世界性的露天矿山。朝鲜煤炭的探明储量为147.4亿吨,其中无烟煤储量117.4亿吨,褐煤储量30亿吨。大体分为无烟煤和烟煤,无烟煤产地主要在平安南北道,烟煤主要分布在咸境南北道。

根据区域划分,朝鲜有四大煤田,分别是平安南道北部、平安南道南部、咸境北道北部和咸境南道南部。据推算,朝鲜国土的80%都分布着矿物资源,潜在价值为2287万亿韩元。其中处于第一位的菱镁矿的埋藏量达30亿至40亿吨;铁矿石的总储藏量高达2600万吨,价值达74万亿韩元,可以立即开采的铀达400万吨。 整个朝鲜的矿产资源相当于韩国的24倍。

朝鲜除了拥有煤炭、铁矿石、黄金、铜、锌等矿产资源外,还有稀土,根据韩国研究机构的估算,其经济价值可达6万亿美元。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电力、煤炭、冶金和铁路运输是朝鲜国民经济四大先行部门。

据统计,朝鲜的钢铁产量近200万吨,稀土储量高达56亿吨。铁矿及铅、铅锌、铜、金、银等有色金属和无烟煤、石灰石、云母、石棉等非金属矿物为朝鲜采矿业和矿山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检德地区的锌、铅、镁等储量极为丰富,是朝鲜重点出口基地。矿产品出口也是朝鲜赚取外汇的重要手段。

最新回答
舒心的唇膏
温婉的黄豆
2025-07-05 21:26:33

朝韩分离已逾60年,源于同一民族的朝鲜与韩国,经历了数十年各自的发展,如今究竟差别几何?一份来自韩国统计厅的“2013年朝鲜主要统计指标”给出了直观的答案:朝韩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正日渐增大。 从国民收入来看,2005年,朝鲜国民总收入为24万7910亿韩元,韩国为864万4270亿韩元,二者相差34.8倍。而现在,两者差距进一步扩大:2012年,朝鲜国民总收入为33万4790亿韩元,韩国则达到1279万5460亿,是朝鲜的38.2倍。而从人均国民收入来看,当前韩国的2559万韩元是朝鲜相应数值的18.7倍,也就是说,朝鲜人民的收入水平仅相当于韩国人的1/19。

此外,由于朝鲜封闭的对外政策,朝鲜与韩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差距也日益悬殊。除去朝韩之间的贸易往来,2012年,朝鲜进出口总额为68.1亿美元,韩国却达到10674.5亿美元,是朝鲜的157倍。

从矿石产量来看,韩国则显得相对贫瘠:2012年,朝鲜的煤炭产量达2580万吨,是韩国产量的12倍;朝鲜的铁矿石产量为519万吨,韩国仅为59.3万吨。这一差异主要源于朝鲜本身丰富的矿藏储量,其矿产资源储量占整个半岛储量的80%~90%。但实际上,韩国早已脱离了依赖煤炭的经济发展阶段。因此,这些弱势丝毫不影响韩国工业远超朝鲜的辉煌。在工业生产方面,韩国的水泥产量、汽车产量、钢产量均大大高于朝鲜。2012年,朝鲜的汽车产量约4千辆,韩国是其1000余倍。

从社会间接资本和能源领域来看,韩国对朝鲜亦具有绝对性优势。其中,韩国公路总长为10万5603千米,拥有亚洲最密集的高速公路网。尽管韩国山地居多,但由于发达的交通,任何两座城市之间几乎都能轻松实现当日往返。朝鲜的公路总长为2万6114千米,约为韩国的1/4。发电量方面,韩国2012年总发电量为朝鲜的24倍,发电容量是朝鲜的11倍。

对于韩国人而言,这一日渐扩大的差距却未必带来的都是乐观情绪。韩国相关官员表示,由于南北人均收入差距已由90年代的6倍扩大到现在的19倍,若考虑未来的统一,这一差距扩张的趋势将为韩国政府和国民带来巨大的负担。

虚拟的长颈鹿
干净的羊
2025-07-05 21:26:33
朝鲜GDP估算战后朝鲜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先盛后衰的发展历程。朝鲜在80年代之前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国和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也不低于韩国。1960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仅是朝鲜的40%和55%,1975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朝鲜的90%和84%。直到1980年韩国才刚刚赶上朝鲜。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603亿美元和1589美元,朝鲜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13亿美元和1161美元。 此后韩国则快速发展,把朝鲜远远抛在了后面。详见下列图表一 1990-1996年间韩国和朝鲜总体经济指标对比 年度 经济成长率% 国内生产毛额GDP亿美元 人均国民所得美元 韩国 朝鲜 韩国 朝鲜 韩国 朝鲜 1990 9.5 -3.7 2,536 2,620 5,883 2,020 1991 9.1 -5.2 2,941 1,710 6,757 1,010 1992 5.1 -7.6 3,079 1,640 6,988 1,020 1993 5.8 -4.3 3,328 1,620 7,484 1,020 1994 8.6 -1.7 3,807 1,270 8,467 840 1995 9.0 -4.5 4,565 1,310 10,037 740 1996 7.1 -3.0 4,864 1,260 10,548 640 90年代后朝鲜经济发展则每况愈下。自1990年开始直到1998年连续9年负增长。它们分别是-3.7、-5.2、-7.6、-4.3、-1.7、-4.5、-3.0、-6.8、-1.1 。直到1999年才开始出现出正增长6.2。。详见朝鲜经济发展图表之二。表二:1990—1999年朝鲜GDP情况表年度 增长率 GDP(亿美元) 人均GDP(美元) 1953 7.1 46 1960 35 177 1980 413 1161 1990 -3.7 231 1064 1991 -5.2 229 1038 1992 -7.6 211 943 1993 -4.3 205 904 1994 -1.7 212 923 1995 -4.5 223 957 1996 -3.0 177 811 1997 -6.8 131 740 1998 -1.1 126 573 1999 6.2 1999年朝鲜经济增长率为6.2%,9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据韩国中央银行一份报告称,去年朝鲜建筑业增长最为强劲,为24.3%,农业增长9.2%,矿产业和制造业为9.9%。 尤其是近年来停产的4000多个地方企业开机生产。这无疑是好的征兆。但是,尽管如此,朝鲜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极为低下。有的学者认为1999年的朝鲜经济依然仅达1989年的75%。 实际上,这是较高估计,其经济规模和人均收入只有当时50%左右。 (二) 朝鲜主要工业产量 90年代后,随着苏东剧变,朝鲜的贸易环境日益恶化,外汇储备越来越少,原料、燃料和原油的进口激减,从而导致冶金、煤炭、电力生产大幅度下降,整个工业生产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1990年至1998年,煤炭产量由3 315万吨减少到1 860万吨;发电量由227亿千瓦减少到170亿千瓦;钢铁产量由336万吨减少到94.5万吨;原油进口量由252万吨减少到50万吨。由于原料、燃料、电力的严重不足,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设备运转率仅达到20%。 详见图表三表三:朝鲜主要产业生产量 年度 项目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电力(亿瓦) 227 263 247 221 231 230 213 谷物(万吨) 481 443 427 388 412 345 369 钢铁(万吨) 336 317 179 186 173 153 121 水泥(万吨) 613 517 475 398 433 422 379 肥料(万吨) 159 144 139 161 132 121 96 煤炭(万吨) 3,315 3,100 2,920 2,710 2,540 2,370 2,100 纺织品(亿公尺) 2.0 2.1 1.7 1.9 1.9 1.8 1.5 原油输入(万吨) 252 189 152 136 91 110 94 进入1999年后,朝鲜工业生产开始呈现好转的迹象。据朝鲜内阁外务相白南舜说,朝鲜经济已全面出现转机,全国数千个工厂企业实现了生产正常化,1999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有资料表明,朝鲜2000年电力生产同比增长了140%,煤炭生产同比增长了113%,有2 500多个工厂企业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生产计划。 (三) 朝鲜粮食生产状况 60年代时,朝鲜粮食生产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1964年朝鲜产粮500万吨,那时仅1200万人口,既能让国民过得舒服,还有余粮可供出口,被国际舆论称为“经济奇迹”。 70年代中后期,朝鲜年产粮食超过700万吨,80年代前半叶曾超过800万吨,1984年甚至达到1000万吨。 但是,90年代以来直到2000年,朝鲜自产粮食每年平均在400万吨左右。(详见图表四)表四:朝鲜粮食供应情况年度 生产量(万吨) 不足量(万吨) 输入量(万吨) 输入后不足量(万吨) 1964 500 1974 700 1984 1000 1991 481.2 165.8 129 36.8 1992 442.7 207.3 83 124.3 1993 426.8 231.3 109 122.2 1994 388.4 278.6 49 229.6 1995 412.5 259.5 96 163.5 1996 345.0 328.0 105.2 222.8 1997 369.0 306.6 163 1998 389 127 104 1999 422 100 71 2000 359 100 据韩方报道,2000年朝鲜的粮食总产量约为359万吨,比1999年(422万吨)减产约15%。其中1999年大米的产量为163万吨,2000年减至142万吨,玉米从192万吨减到144万吨,大豆从13万吨减到12万吨,只有红薯从31万吨增至39万吨,增产约25.8%。 朝鲜目前的全国总人口为2400万左右。按平均每人每天460克粮食消费计算,朝鲜全年粮食需求量最低应为400万吨上下。朝鲜全年正常粮食需求量为746万吨左右,其中口粮480万吨,工业用粮120万吨,饲料用140万吨。 可见朝鲜每年缺粮大约250-300万吨。自1991年以来每年进口80-160万吨粮食左右。近两年朝鲜政府采取一些措施如号召农民开垦荒地种植土豆,实行所谓“土豆革命”,粮食危机有所缓解。据朝鲜农业部门统计,2000年,朝鲜土豆种植面积已达20万町步(每町步约合1公顷),若按每町步产量20吨计算,朝鲜去年土豆产量约达400万吨左右。据悉,今年,朝鲜计划再扩大20万町步的土豆种植面积。这样朝鲜土豆种植面积将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 人均粮食供应量从上年的150克上升到300克 。但仍不足满足所需正常数量。1999年11月出席世界粮食组织(FAO)总会的朝鲜农业副部长说,2000年将缺少粮食120万吨。2000年8月在日本横滨举行的FAO地区会议上,朝鲜代表尹寿昌说,“因春旱延误了插秧,粮食状况仍然困难”,请求国际社会继续予以支援。 (四) 朝鲜外贸情况进入90年代后,随时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朝鲜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苏联一直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1990年朝苏贸易额为25.6亿美元,占朝鲜贸易总额的54.2%。苏联解体后,1991年朝俄贸易额急剧减少到4.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0%以上。此后贸易额逐年减少,1995午朝俄贸易额只有2.3亿美元,在朝鲜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下降到11%,5年间朝俄贸易规模缩减了50%以上,因此造成朝鲜对外贸易严重滑坡,贸易条件日趋恶化,进出口贸易急剧下降。 1991年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47.8亿美元下降到27.2亿美元,1992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6亿美元,1993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4亿美元,1994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1.1亿美元,1995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0.5亿美元、1998年进一步下滑至14.42亿美元。1998年朝鲜对外贸易额为14.42亿美元,同比减少33.7%,其中进口额为8.8亿美元,同比减少30.6%;出口额为5.59亿美元,同比减少38.2%。这是90年代以来,朝鲜贸易额首次低于15亿美元。 1999年为14.79亿美元。2000年略有回升(19.7亿美元),2001上半年骤增八成。其中对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增长241%,从中国进口矿物性燃料和谷物分别增长112%和89%。 90年代以来朝鲜外贸情况,见图表之五: 1989—1999年朝鲜外贸、外债表年度项目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8 2000 贸易总额(亿美元) 45.9 47.8 27.2 26.6 26.4 21.1 20.5 19.8 14.42 19.7 输出 16.9 18.6 10.1 10.2 10.2 8.4 7.4 7.3 5.59 5.5 输入 29.0 29.2 17.1 16.2 16.2 12.7 13.1 12.5 8.8 14.1 输出——输入 -12.1 -10.6 -7 -6.2 -6 -4.3 -5.7 -5.2 -2.81 -8.6 外债 67.8 78.6 92.8 97.2 103.2 106.6 118.3 120.0 121 (五)朝鲜产业结构及现代化水平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朝鲜已认识到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经济结构的调整,例如服务业比重增长较快,1990-1995年5年间增长了9.4%,同期重工业比重5年间下降了6.3%,农业林渔业的比重也略有下降,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的局面。 详见表六表六:1991—1995年朝鲜国民经济结构比例表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农、林、渔业 28% 28.5% 27.9% 29.5% 27.6%矿工业 38% 33.8% 32.9% 3l,4% 30.5%轻工业 8% 6.3% 6.8% 7% 6.8%重工业 22% 18.3% 17.9% 16.6% 15.7%社会间接资本 13.2% 14.2% 13.3% l l% 11.5%服务业 20.9% 23.5% 25.9% 27.9% 30.3%近几年又由于粮食危机和工农生产的急剧下滑,其工作重点放在恢复生产的正常化和解决人民的粮食问题,无暇顾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其经济结构基本上与90年代中期相近。在朝鲜经济结构中占份额最大的是农业,其次为制造业,第三是政府服务部门。如果按产业来划分,则第一产业即农业的份额为27.6%,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十水电气业)份额为42%,服务行业份额为30.3%。 详见见表七。 表七:朝鲜国民经济结构(1995年) 经济部门 占GNP比重 (%) 农业 27.6 制造业 22.5 建筑业 6.7 服务行业 9.6 采矿业 8.0 电力、天然气和自来水 4.8 政府服务部门 20.7 合 计 100 从上表可以看出,其一,朝鲜经济中占总人口37.6%的农业人口创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7.6%,这表明朝鲜和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弱质地位。其二,第三产业(30.3%)中2/3的份额(20.7%)是政府服务部门,因此这并不代表第三产业的繁荣,恰恰说明朝鲜经济中的服务行业仍处在比较初级的状态。朝鲜的工业主要有机器制造、钢铁、煤炭、电力、造船、纺织等部门。其经济部门比较齐全,并具有潜力。但是,工业中重工业比重大,重工业中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比重大;而轻工业和社会间接资本比重小;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还很低下,因此,从总体上讲,朝鲜属于典型滞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处于现代化低水平阶段。这与韩国国民经济结构形成显明对照。 见表八表八::韩国国民经济结构(1990-1995年) 项目年份 农业 工业(制造业) 服务业 1990 8.7 29.8(29. 2) 61.5 1991 7.7 29.0(28.5) 63.3 1992 7.4 28.2(27. 8) 64.4 1993 7.0 27.3(27.0) 65.7 1994 7.0 27.2(26. 8) 65.8 1995 6.6 27.2(26.9) 66.2 1996 6.3 26.1(25. 8) 67.6 从技术层面上分析,朝鲜工业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也相当之大。据韩国发展银行估算,朝鲜主要部门工业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大约在17-25年。其中造船23年,钢铁20年,机械工具制造20年,汽车 25年,家电23年,计算机17年,纺织23年,食品饮料27年。

整齐的时光
如意的小伙
2025-07-05 21:26:33
战后朝鲜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先盛后衰的发展历程。朝鲜在80年代之前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国和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也不低于韩国。1960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仅是朝鲜的40%和55%,1975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朝鲜的90%和84%。直到1980年韩国才刚刚赶上朝鲜。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603亿美元和1589美元,朝鲜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13亿美元和1161美元。此后韩国则快速发展,把朝鲜远远抛在了后面。 90年代后朝鲜经济发展则每况愈下。自1990年开始直到1998年连续9年负增长。它们分别是-3.7、-5.2、-7.6、-4.3、-1.7、-4.5、-3.0、-6.8、-1.1。直到1999年才开始出现出正增长6.2。

90年代后,随着苏东剧变,朝鲜的贸易环境日益恶化,外汇储备越来越少,原料、燃料和原油的进口激减,从而导致冶金、煤炭、电力生产大幅度下降,整个工业生产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1990年至1998年,煤炭产量由3 315万吨减少到1 860万吨;发电量由227亿千瓦减少到170亿千瓦;钢铁产量由336万吨减少到94.5万吨;原油进口量由252万吨减少到50万吨。由于原料、燃料、电力的严重不足,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设备运转率仅达到20%。进入1999年后,朝鲜工业生产开始呈现好转的迹象。据朝鲜内阁外务相白南舜说,朝鲜经济已全面出现转机,全国数千个工厂企业实现了生产正常化,1999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有资料表明,朝鲜2000年年电力生产同比增长了140%,煤炭生产同比增长了113%,有2500多个工厂企业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生产计划。

60年代时,朝鲜粮食生产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1964年朝鲜产粮500万吨,那时仅1200万人口,既能让国民过得舒服,还有余粮可供出口,被国际舆论称为“经济奇迹”。70年代中后期,朝鲜年产粮食超过700万吨,80年代前半叶曾超过800万吨,1984年甚至达到1000万吨。但是,90年代以来直到2000年,朝鲜自产粮食每年平均在400万吨左右。2000年朝鲜的粮食总产量约为359万吨,比1999年(422万吨)减产约15%。其中1999年大米的产量为163万吨,2000年减至142万吨,玉米从192万吨减到144万吨,大豆从13万吨减到12万吨,只有红薯从31万吨增至39万吨,增产约25.8%。朝鲜目前的全国总人口为2400万左右。按平均每人每天460克粮食消费计算,朝鲜全年粮食需求量最低应为400万吨上下。朝鲜全年正常粮食需求量为746万吨左右,其中口粮480万吨,工业用粮120万吨,饲料用140万吨。可见朝鲜每年缺粮大约250-300万吨。自1991年以来每年进口80-160万吨粮食左右。

进入90年代后,随时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朝鲜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苏联一直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1990年朝苏贸易额为25.6亿美元,占朝鲜贸易总额的54.2%。苏联解体后,1991年朝俄贸易额急剧减少到4.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0%以上。此后贸易额逐年减少,1995午朝俄贸易额只有2.3亿美元,在朝鲜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下降到11%,5年间朝俄贸易规模缩减了50%以上,因此造成朝鲜对外贸易严重滑坡,贸易条件日趋恶化,进出口贸易急剧下降。1991年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47.8亿美元下降到27.2亿美元,1992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6亿美元,1993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4亿美元,1994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1.1亿美元,1995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0.5亿美元、1998年进一步下滑至14.42亿美元。1998年朝鲜对外贸易额为14.42亿美元,同比减少33.7%,其中进口额为8.8亿美元,同比减少30.6%;出口额为5.59亿美元,同比减少38.2%。这是90年代以来,朝鲜贸易额首次低于15亿美元。1999年为14.79亿美元。2000年略有回升(19.7亿美元),2001上半年骤增八成。其中对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增长241%,从中国进口矿物性燃料和谷物分别增长112%和89%。

朝鲜从2000年以来已把强国战略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然而,由于半岛目前的不战不和的态势,朝鲜又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经济建设。在今后一个时间内,沉重的军费负担仍将继续拖累朝鲜国民经济的发展,朝鲜只能继续采取“建设与军事并举”的方针。朝鲜自60年代起就一直保持对与军事工业直接相关的重工业的高投入,结果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而军工生产却发展迅速,消耗了巨大的国民财富,不仅直接排挤了农业和轻工业,也排挤了民用生产资料的生产。目前,朝鲜人口总数为2300多万,朝鲜拥有现役正规军105.5万,准军事部队18.9万,预备役470万。其兵力占世界第五位。据外电报道,近年来朝鲜每年的军费支出约占其GNP的20—25%左右,1994年其军费支出为56.6亿美元,占GNP的26.7%。这种巨额的军费不能不严重阻碍并延缓朝鲜现代化的正常进程。

东欧剧变和苏联崩溃,使朝鲜失去了原来与这些国家协作保有的战略物资来源和主要的商品出口市场。这些国家停止与朝鲜进行易货贸易后,朝鲜又没有足够的外汇继续进口石油、棉花、焦炭等战略物资;而这些国家对西方国家开放市场,又使许多朝鲜商品失去了竞争力。美国对朝鲜的经济封锁和制裁,进一步缩小了朝鲜的国际经济空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朝鲜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和制裁。东欧剧变后,在美国要求停止与朝鲜进行贸易,否则西方国家不提供贷款的压力下,东欧等国家都停止了与朝鲜的正常贸易,导致出现了朝鲜有竞争力的商品也无处输出的局面。1995~1997年连年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给朝鲜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能源、原材料的短缺和工业生产的瘫痪,使朝鲜不仅难以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而且不得不砍伐森林作为工业和民用能源,从而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恶性循环。与美国进行的核对峙,使安全问题陡升为最紧迫的课题,致使朝鲜无法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经济结构,结果更加恶化了经济困境,逐渐降低了国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

解决方法和越南一样:加快市场经济改革步伐,国家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例如---裁军放权,改变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的模式,逐步将经济管理权下放,采取按劳分配制度,提高国民劳动生产积极性,鼓励发展个体和私人经济,扩大市场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韩国经济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动荡与恢复阶段(1945年~1961年)。韩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后,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动荡。1948年成立的政府为恢复生产、抑制通货膨胀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其生产设施几近毁灭。1953年停战后,在美国及联合国的经济援助下,经过近三年的恢复,于1956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重建工作,控制了恶性通货膨胀。尽管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韩国经济停滞的时期,但是,1954年韩国政府实施的“有偿征用”和“有偿分配”的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即政府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购买土地分配给实际耕作的农民,结果一种佃农耕作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收益分成佃农耕作制度,使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得到提高。事实上,在这个时期政府实施的几个重要政策目标,成为60年代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1953年至1962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3.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0.7%。

(二)高速增长阶段(1962年~1992年)。1961年5月,朴正熙军事政变上台后,开始以政府主导、出口导向和不均衡发展等战略,推进了韩国经济的有计划开发。196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6个五年经济开发计划。

这一阶段又细分为三个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可谓外向型经济形成时期。“一五”期间作为振兴出口、引进外资、引进技术的步骤之一,1965年韩国和日本实现了邦交正常化。60年代,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都达到7.6%。1962年至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23亿美元增至81亿美元,增加2.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87美元增至252美元。“二五”计划结束时的1971年,出口额由1962年的5480万美元增至10.68亿美元。

70年代是韩国实施第三、第四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继续推进自立经济建设、解决发展不均衡时期,也是重化工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针对韩国国内外经济条件的变化,提出“各地区均衡发展”、“划时代地扩大出口”、加紧“重化工业建设”等目标,改善了地区间、产业间的不平衡发展。为了继续扩大出口,1973年制定了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将造船、汽车、钢铁、石化及有色金属等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对重化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在此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2%,创造了该时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最高纪录。同时,产业结构向工业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1976年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31%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重24.8%。“四五”计划期间(1977年~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为5.8%。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朴正熙总统遇刺,1980年光州事件及粮食的大幅度减产,重化工业投资失控,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尽管如此,应该说整个七十年代韩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重化学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在“新村运动”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由于当局在宏观调控上的失误,出现了工业投资过猛,工业设备运转率过低等问题。1971年至1979年,国民生产总值由95亿美元增至614亿美元,增加5.5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288美元增至1662美元;出口由10.68亿美元猛增至150.6亿美元,年均增长39.7%。

进入80年代,韩国政府针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内经济波动的新形势,提出“稳定、效率、均衡”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改革,在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中求发展。“五五”计划(1982年~1986年)和“六五”计划(1987年~1991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2%和9.3%。八十年代上半期,韩国出口增长率超过进口,贸易赤字逐渐减少,1986年终于出现盈余。1984年~1985年韩国同其出口市场的发达国家产生贸易摩擦,使得出口增长速度放慢。但是,1986年以后,进入低汇率、低油价、低国际利率的所谓“三低”时期,使出口连续几年大幅度增加(1986年增加14%,1987年36%,1988年28%),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达到11%,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6757美元

(三)调整改革发展阶段(1993年7月至今)。1992年开始实施第七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可是,1992年12月当选的韩国历史上第一位文人民选总统金泳三,1993年2月上台后提出了“新经济五年计划(1993年~1998年)”。在此计划中提出行政改革、产业结构和金融体制改革。1992年与中国建交。由于韩国具有的较强的价格竞争力和对日本出口大幅度增加、设备投资增加等因素,1994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6%;1995年也保持了这种良好势头,增长甚至超过1994年,达8.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一万美元大关(10037美元)。1996年由于日元升值导致韩国出口下降和设备投资减少,经济增长率回落为7.1%,可是,在这一年韩国成为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这标志着韩国基本上摆脱了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然而,1997年10月开始韩货价值暴跌,被卷入亚洲金融危机漩涡之中。97年11月末,韩国可用外汇储备降至73亿美元,陷入无法支付外债之困境。韩国政府不得不于当年11月21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金融救助,并于12月1日与IMF签订了金融救济协议。550亿美元的紧急资金救助计划实施后,不稳定的外汇状况随着1998年1月韩国政府同国外债券组织签订短期外债向中长期转换的协定后开始趋于稳定。以IMF的金融救济为契机,韩国摆脱了全国范围的危机。而受到金融危机洗礼的韩国经济,九十年代末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进入21世纪以来,调整改革中的韩国经济,于2000年显示出有力的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回落,增长3.8%。2002年新当选的卢武玄总统提出了四大方面的经济施政纲领。2002年经济年均增长7.0%。而2003年仅增长3.1%,国内生产总值为6012亿美元,人均为12646美元。

纵观韩国经济的发展,“根据霍利斯·钱纳里(H.B.Chenery)的研究,韩国经济的主要转换增长时期(transitional growth)为1963年~1983年。1963年随着第一次经济五年计划的制定实施,工业化正式启动。1970年韩国成为了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ation country)。1983年韩国经历了1979年的第二次能源危机,1980年负增长后经济得以恢复,并在经济稳定基础上促进自律化、开放化。”而经历了199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挫折之后,韩国经济正在进行全面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韩国不同历史时期促进经济发展战略及其评价

通过韩国经济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促成其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从世界经济发展宏观角度来讲,韩国处于后发展国家可以利用更发达国家技术革新成果,“浓缩”工业化进程之优势地位;以及超越传统贸易理论所指出的一个出口国需先在本国国内市场上充分收集消费者偏好使其成熟后再向国外市场扩张的漫长过程;还有对像韩国这样资源匮乏国家,战后节约资源型技术得到的快速发展,使其经济发展中资源匮乏束缚得到大大缓解;亚当·斯密的贸易理论,即“在不使用武力的前提下,富国与穷国之间的贸易将使双方受益,而后者比前者受益更多”又一次得到部分验证。而从韩国本身来讲,政府实施的以下几种经济增长战略不能不为其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所谓政府主导是指政府的“定向”和“导向”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起作用。对韩国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可以简单概括为:政府规划、指导、管理和调控经济。其主要手段是:首先,运用经济开发战略,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方向。韩国政府60年代中期提出了“出口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经济活动重点由国内市场转向国外。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重点由轻工业转向重化工业,提出“重化工业化”经济开发战略,80年代以后,又提出“技术立国”等。其次,根据经济发展远景目标,制定五年经济开发计划,以自由与计划相结合为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政府主导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开发计划。第三,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各项经济政策、法规及措施并加以执行。第四,韩国政府首脑亲自干预经济。由于政府将干预经济活动视为其重点职能之一,所以,政府最高层直接干预经济、直接处理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问题。

关于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在其经济发展初期是比较有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在韩国当时经济条件下,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是旨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由政府充当其经济活动的总指挥。政府主导经济的主要手段为宏观经济决策、计划指导、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干预,经济立法和行政手段等。然而,这种依靠政府主导,30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历程,自有其弊端。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制度演进存在路径依赖。由于政府主导的企业制度、金融支持政策的安排,造成了企业对政府的强力依赖。韩国大企业集团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优惠,竞相不计后果地扩张,沿着规模扩张的路径走下去。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大企业集团没有适时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技术创新;企业的高负债、财务结构不合理,以及企业集团的制度缺陷,终使企业管理失控。到1997年金融危机时,大企业集团纷纷倒闭也就不难理解了。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的另一弊端在金融体制上表现显著。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系统是一个金融市场,根据市场信号运用市场运行规律,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相关部门中去,推动社会生产的正常发展。可是在韩国,其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使然,金融业的职能仅是行使政府指令、政府干预经济的工具。政府决定利率、存贷、投资等,使金融机构丧失了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动因,大量的呆账成为其沉重的负担,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金融扭曲与滞后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是1997年的金融危机,将其所有弊端都展现给国人,使其始于90年代初但又未能痛下决心的改革调整不得不真正使上轨道。政府由此转向旨在减少干预、建立自由公正的市场秩序、创造稳定的市场环境上。政府这种由主导经济向重点规划经济的角色转变,使如三星电子这样的大企业集团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韩国现任总统卢武玄当政之初提出的四大经济施政纲领,并非言之无物。首先提出确立自由公正的社会秩序,具体包括建造易于创业的环境、构筑透明公正的竞争机制、构筑先进的金融基础系统和进行财政税收改革。在建设东北亚经济中心国家中,提出要用东北亚时代的视野,构筑以物流中心基地与国际化金融为两翼、围绕信息高新技术产业的商务中心。而建设科学技术为中心的社会和面向广阔未来的农渔村社会都有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韩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基本完成其使命,成为其历史的一部分。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六十年代初韩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两种选择,其一,继续发展以进口替代产业为主的内向型经济,建立独立的、完整的民族经济体系,社会生产和人民所需要的产品尽量不进口或少进口;其二,面向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以出口产业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通过广泛的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选择后者,使韩国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充分发挥了韩国当时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有效地弥补了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资本积累不足等方面的劣势,为韩国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韩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相对来讲是成功的。而这种成功源于其采取的正确方针和措施。概括起来韩国实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有以下特点,其一,以比较优势为其出发点。针对缺乏原材料、资金不足但劳动力丰富的现状,韩国决定了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其二,适时地进行结构调整。保持出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能够适时地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其三,实行优惠政策,支持发展出口。尽管这些优惠政策,如直接补贴,随着外部压力的增加而不断减少,但在出口企业的发展初期,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不平衡增长战略。韩国在增长方式的选择上,理论上受经济学家哈士曼(A.D.Hirschmann)的“不平衡发展论”的影响,认为在短时间内可以牺牲部分产业和工业部门而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业,通过发展重点产业来积累资金,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⑰]。在财力、物力和技术积累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同时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均衡发展,因此,选择“倾斜式”的重点投资,“不平衡中求平衡”发展,采取“先工后农”,“先出口后内需”,“先轻后重”,“先大后小”,“先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后一般产业”,“先增长后稳定”,“先速度效益后技术效益”,“先内涵后外延”,“先效率后公平”以及“先增长后发展”等一系列经济不平衡增长战略。

对于韩国所推行的这种不平衡增长战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962年至1971年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韩国重点发展投资省、见效快的轻纺工业,增加出口创汇,以此增加对基础工业设备投资和扩大生产能力资金的积蓄,取得显著成效。而70年代初期起,由于重点转向重化工业过程的过急过猛,出现了对重化工业的重复、过剩投资,降低了经济效益。再则,效率与公平上的不平衡,出现经济增长之同时工潮迭起等并非完美之现象。但从本质上看,应该说不平衡增长实际上是一种交错的平衡增长。

(四)与国际经济变动协调的产业政策与国际化发展战略。韩国在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基础、发展水平,特别是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及时捕捉和积极利用各个时期国际上产业结构变动的有利机遇,以其协调的产业政策来调整其产业结构。80年代开始,韩国开始推行国际化,力图把其企业全面推向国际市场,按照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冷战结束后,随着愈来愈多的国家重视发展经济,韩国更加强调其经济的国际化、世界化发展,同样,这符合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化的发展潮流。

(五)高科技与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一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及其人力资源要素的支撑。韩国历来重视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对科技开发的投入。而此战略得到产业界的普遍赞同,认识到企业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素质。韩国的大企业大都创办了职工业余学校、职工训练所、人力开发院等职工培训机构。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现任总统卢武玄提出的“构筑技术中心的社会”经济施政纲领,体现了韩国在经济日趋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中,以高尖端科学技术立国的志向。

落寞的冬瓜
高挑的洋葱
2025-07-05 21:26:33

菱镁矿,钨,钼,石墨,重晶石,萤石

朝鲜地区拥有如此丰富的金属矿物和能源矿物,工业原料和燃料的70%由国内自给自足,煤炭和褐煤的埋藏量丰富

茂山铁矿埋藏量约10亿吨,是年生产能力达800多万吨的朝鲜最大的铁矿山,也是世界性的露天矿山。

朝鲜煤炭大体分为无烟煤和烟煤,无烟煤产地主要在平安南北道,烟煤主要分布在咸境南北道。

朝鲜矿业比重较大的部门主要是煤炭,铁矿石,铅锌以及石灰石,菱镁矿

机灵的微笑
可靠的小海豚
2025-07-05 21:26:33
战后朝鲜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先盛后衰的发展历程。朝鲜在80年代之前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国和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也不低于韩国。1960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仅是朝鲜的40%和55%,1975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朝鲜的90%和84%。直到1980年韩国才刚刚赶上朝鲜。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603亿美元和1589美元,朝鲜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13亿美元和1161美元。此后韩国则快速发展,把朝鲜远远抛在了后面。 90年代后朝鲜经济发展则每况愈下。自1990年开始直到1998年连续9年负增长。它们分别是-3.7、-5.2、-7.6、-4.3、-1.7、-4.5、-3.0、-6.8、-1.1。直到1999年才开始出现出正增长6.2。 90年代后,随着苏东剧变,朝鲜的贸易环境日益恶化,外汇储备越来越少,原料、燃料和原油的进口激减,从而导致冶金、煤炭、电力生产大幅度下降,整个工业生产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1990年至1998年,煤炭产量由3 315万吨减少到1 860万吨;发电量由227亿千瓦减少到170亿千瓦;钢铁产量由336万吨减少到94.5万吨;原油进口量由252万吨减少到50万吨。由于原料、燃料、电力的严重不足,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设备运转率仅达到20%。进入1999年后,朝鲜工业生产开始呈现好转的迹象。据朝鲜内阁外务相白南舜说,朝鲜经济已全面出现转机,全国数千个工厂企业实现了生产正常化,1999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有资料表明,朝鲜2000年年电力生产同比增长了140%,煤炭生产同比增长了113%,有2500多个工厂企业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生产计划。 60年代时,朝鲜粮食生产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1964年朝鲜产粮500万吨,那时仅1200万人口,既能让国民过得舒服,还有余粮可供出口,被国际舆论称为“经济奇迹”。70年代中后期,朝鲜年产粮食超过700万吨,80年代前半叶曾超过800万吨,1984年甚至达到1000万吨。但是,90年代以来直到2000年,朝鲜自产粮食每年平均在400万吨左右。2000年朝鲜的粮食总产量约为359万吨,比1999年(422万吨)减产约15%。其中1999年大米的产量为163万吨,2000年减至142万吨,玉米从192万吨减到144万吨,大豆从13万吨减到12万吨,只有红薯从31万吨增至39万吨,增产约25.8%。朝鲜目前的全国总人口为2400万左右。按平均每人每天460克粮食消费计算,朝鲜全年粮食需求量最低应为400万吨上下。朝鲜全年正常粮食需求量为746万吨左右,其中口粮480万吨,工业用粮120万吨,饲料用140万吨。可见朝鲜每年缺粮大约250-300万吨。自1991年以来每年进口80-160万吨粮食左右。 进入90年代后,随时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朝鲜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苏联一直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1990年朝苏贸易额为25.6亿美元,占朝鲜贸易总额的54.2%。苏联解体后,1991年朝俄贸易额急剧减少到4.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0%以上。此后贸易额逐年减少,1995午朝俄贸易额只有2.3亿美元,在朝鲜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下降到11%,5年间朝俄贸易规模缩减了50%以上,因此造成朝鲜对外贸易严重滑坡,贸易条件日趋恶化,进出口贸易急剧下降。1991年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47.8亿美元下降到27.2亿美元,1992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6亿美元,1993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4亿美元,1994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1.1亿美元,1995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0.5亿美元、1998年进一步下滑至14.42亿美元。1998年朝鲜对外贸易额为14.42亿美元,同比减少33.7%,其中进口额为8.8亿美元,同比减少30.6%;出口额为5.59亿美元,同比减少38.2%。这是90年代以来,朝鲜贸易额首次低于15亿美元。1999年为14.79亿美元。2000年略有回升(19.7亿美元),2001上半年骤增八成。其中对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增长241%,从中国进口矿物性燃料和谷物分别增长112%和89%。 朝鲜从2000年以来已把强国战略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然而,由于半岛目前的不战不和的态势,朝鲜又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经济建设。在今后一个时间内,沉重的军费负担仍将继续拖累朝鲜国民经济的发展,朝鲜只能继续采取“建设与军事并举”的方针。朝鲜自60年代起就一直保持对与军事工业直接相关的重工业的高投入,结果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而军工生产却发展迅速,消耗了巨大的国民财富,不仅直接排挤了农业和轻工业,也排挤了民用生产资料的生产。目前,朝鲜人口总数为2300多万,朝鲜拥有现役正规军105.5万,准军事部队18.9万,预备役470万。其兵力占世界第五位。据外电报道,近年来朝鲜每年的军费支出约占其GNP的20—25%左右,1994年其军费支出为56.6亿美元,占GNP的26.7%。这种巨额的军费不能不严重阻碍并延缓朝鲜现代化的正常进程。 东欧剧变和苏联崩溃,使朝鲜失去了原来与这些国家协作保有的战略物资来源和主要的商品出口市场。这些国家停止与朝鲜进行易货贸易后,朝鲜又没有足够的外汇继续进口石油、棉花、焦炭等战略物资;而这些国家对西方国家开放市场,又使许多朝鲜商品失去了竞争力。美国对朝鲜的经济封锁和制裁,进一步缩小了朝鲜的国际经济空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朝鲜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和制裁。东欧剧变后,在美国要求停止与朝鲜进行贸易,否则西方国家不提供贷款的压力下,东欧等国家都停止了与朝鲜的正常贸易,导致出现了朝鲜有竞争力的商品也无处输出的局面。1995~1997年连年发生的严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给朝鲜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能源、原材料的短缺和工业生产的瘫痪,使朝鲜不仅难以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而且不得不砍伐森林作为工业和民用能源,从而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恶性循环。与美国进行的核对峙,使安全问题陡升为最紧迫的课题,致使朝鲜无法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经济结构,结果更加恶化了经济困境,逐渐降低了国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 解决方法和越南一样:加快市场经济改革步伐,国家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例如---裁军放权,改变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的模式,逐步将经济管理权下放,采取按劳分配制度,提高国民劳动生产积极性,鼓励发展个体和私人经济,扩大市场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朴实的百合
俏皮的龙猫
2025-07-05 21:26:33
国内生产总值由哪些组成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 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一个国家常住机构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这个国家的常住机构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机构单位。

同时,国外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机构单位。

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但不适合衡量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经济状况,因为每个城市的生产总值上缴上级或国家的量都不同,所以在每个城市留下的财富就不一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744127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980元,比上年增长6.1%。

国家统计局2018年1月5日释出公告,经最终核实,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总量为743585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减少5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与初步核算数一致。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 *** 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 *** 支出、X为净出口额。

三种测算方法包括的内容:

1.生产法:

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2.收入法:

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利润

3.支出法:

GDP=总消费+总投资+ *** 购买+净出口。

关于“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这个也只能考查统计资料了。我刚帮你查了09年的

第一产业35477.00 亿

第二产业156958.00亿

第三产业142918.00

另外你那个GDP总值单位错了吧,也不知道是哪年的。这些资料凤凰网上都有,近20年的都有。详细情况可自己搜寻

为什么要区别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GD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如我们说的经济要达到8%的增长目标,指的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亦即GDP要比去年增长8%。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指运用某一基期市场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编辑 与Real GDP相对应的是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或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运用当期市场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通俗点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务的总量乘以“货币价格”或“市价”而得到的数字,所以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因此,即使总产量没有增加,仅价格水平上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是会上升的。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只是一种假象,有实质性影响的还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所以使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时,还必须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做出调整,从而精确地反映产出的实际变动。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的关系

编辑 实质GDP和名义GDP通常是不等的(只有计算实质GDP的固定价格的基数年相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实质GDP=名义GDP÷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指以基期为100该期间的指数),名义GDP=实质GDPx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至于名义GDP增长率与实质GDP增长率的关系,则是名义GDP增长率=[(1+实质GDP增长率)x(1+本地平减物价指数升幅)x100%]-1

国内生产总值怎么翻译

GDP:Gross Domestic Prooduct

朝鲜国内生产总值多少?

朝鲜GDP估算战后朝鲜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先盛后衰的发展历程。朝鲜在80年代之前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国和越南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也不低于韩国。1960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仅是朝鲜的40%和55%,1975年时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朝鲜的90%和84%。直到1980年韩国才刚刚赶上朝鲜。韩国GDP与人均GDP分别是603亿美元和1589美元,朝鲜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13亿美元和1161美元。 此后韩国则快速发展,把朝鲜远远抛在了后面。详见下列图表一 1990-1996年间韩国和朝鲜总体经济指标对比 年度 经济成长率% 国内生产毛额GDP亿美元 人均国民所得美元 韩国 朝鲜 韩国 朝鲜 韩国 朝鲜 1990 9.5 -3.7 2,536 2,620 5,883 2,020 1991 9.1 -5.2 2,941 1,710 6,757 1,010 1992 5.1 -7.6 3,079 1,640 6,988 1,020 1993 5.8 -4.3 3,328 1,620 7,484 1,020 1994 8.6 -1.7 3,807 1,270 8,467 840 1995 9.0 -4.5 4,565 1,310 10,037 740 1996 7.1 -3.0 4,864 1,260 10,548 640 90年代后朝鲜经济发展则每况愈下。自1990年开始直到1998年连续9年负增长。它们分别是-3.7、-5.2、-7.6、-4.3、-1.7、-4.5、-3.0、-6.8、-1.1 。直到1999年才开始出现出正增长6.2。。详见朝鲜经济发展图表之二。表二:1990—1999年朝鲜GDP情况表年度 增长率 GDP(亿美元) 人均GDP(美元) 1953 7.1 46 1960 35 177 1980 413 1161 1990 -3.7 231 1064 1991 -5.2 229 1038 1992 -7.6 211 943 1993 -4.3 205 904 1994 -1.7 212 923 1995 -4.5 223 957 1996 -3.0 177 811 1997 -6.8 131 740 1998 -1.1 126 573 1999 6.2 1999年朝鲜经济增长率为6.2%,9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据韩国中央银行一份报告称,去年朝鲜建筑业增长最为强劲,为24.3%,农业增长9.2%,矿产业和制造业为9.9%。 尤其是近年来停产的4000多个地方企业开机生产。这无疑是好的征兆。但是,尽管如此,朝鲜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极为低下。有的学者认为1999年的朝鲜经济依然仅达1989年的75%。 实际上,这是较高估计,其经济规模和人均收入只有当时50%左右。 (二) 朝鲜主要工业产量 90年代后,随着苏东剧变,朝鲜的贸易环境日益恶化,外汇储备越来越少,原料、燃料和原油的进口激减,从而导致冶金、煤炭、电力生产大幅度下降,整个工业生产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1990年至1998年,煤炭产量由3 315万吨减少到1 860万吨;发电量由227亿千瓦减少到170亿千瓦;钢铁产量由336万吨减少到94.5万吨;原油进口量由252万吨减少到50万吨。由于原料、燃料、电力的严重不足,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装置运转率仅达到20%。 详见图表三表三:朝鲜主要产业生产量 年度 专案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电力(亿瓦) 227 263 247 221 231 230 213 谷物(万吨) 481 443 427 388 412 345 369 钢铁(万吨) 336 317 179 186 173 153 121 水泥(万吨) 613 517 475 398 433 422 379 肥料(万吨) 159 144 139 161 132 121 96 煤炭(万吨) 3,315 3,100 2,920 2,710 2,540 2,370 2,100 纺织品(亿公尺) 2.0 2.1 1.7 1.9 1.9 1.8 1.5 原油输入(万吨) 252 189 152 136 91 110 94 进入1999年后,朝鲜工业生产开始呈现好转的迹象。据朝鲜内阁外务相白南舜说,朝鲜经济已全面出现转机,全国数千个工厂企业实现了生产正常化,1999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有资料表明,朝鲜2000年电力生产同比增长了140%,煤炭生产同比增长了113%,有2 500多个工厂企业超额完成了上半年的生产计划。 (三) 朝鲜粮食生产状况 60年代时,朝鲜粮食生产曾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1964年朝鲜产粮500万吨,那时仅1200万人口,既能让国民过得舒服,还有余粮可供出口,被国际舆论称为“经济奇迹”。 70年代中后期,朝鲜年产粮食超过700万吨,80年代前半叶曾超过800万吨,1984年甚至达到1000万吨。 但是,90年代以来直到2000年,朝鲜自产粮食每年平均在400万吨左右。(详见图表四)表四:朝鲜粮食供应情况年度 生产量(万吨) 不足量(万吨) 输入量(万吨) 输入后不足量(万吨) 1964 500 1974 700 1984 1000 1991 481.2 165.8 129 36.8 1992 442.7 207.3 83 124.3 1993 426.8 231.3 109 122.2 1994 388.4 278.6 49 229.6 1995 412.5 259.5 96 163.5 1996 345.0 328.0 105.2 222.8 1997 369.0 306.6 163 1998 389 127 104 1999 422 100 71 2000 359 100 据韩方报道,2000年朝鲜的粮食总产量约为359万吨,比1999年(422万吨)减产约15%。其中1999年大米的产量为163万吨,2000年减至142万吨,玉米从192万吨减到144万吨,大豆从13万吨减到12万吨,只有红薯从31万吨增至39万吨,增产约25.8%。 朝鲜目前的全国总人口为2400万左右。按平均每人每天460克粮食消费计算,朝鲜全年粮食需求量最低应为400万吨上下。朝鲜全年正常粮食需求量为746万吨左右,其中口粮480万吨,工业用粮120万吨,饲料用140万吨。 可见朝鲜每年缺粮大约250-300万吨。自1991年以来每年进口80-160万吨粮食左右。近两年朝鲜 *** 采取一些措施如号召农民开垦荒地种植土豆,实行所谓“土豆革命”,粮食危机有所缓解。据朝鲜农业部门统计,2000年,朝鲜土豆种植面积已达20万町步(每町步约合1公顷),若按每町步产量20吨计算,朝鲜去年土豆产量约达400万吨左右。据悉,今年,朝鲜计划再扩大20万町步的土豆种植面积。这样朝鲜土豆种植面积将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 人均粮食供应量从上年的150克上升到300克 。但仍不足满足所需正常数量。1999年11月出席世界粮食组织(FAO)总会的朝鲜农业副部长说,2000年将缺少粮食120万吨。2000年8月在日本横滨举行的FAO地区会议上,朝鲜代表尹寿昌说,“因春旱延误了插秧,粮食状况仍然困难”,请求国际社会继续予以支援。 (四) 朝鲜外贸情况进入90年代后,随时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朝鲜对外贸易受到极大的冲击。苏联一直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1990年朝苏贸易额为25.6亿美元,占朝鲜贸易总额的54.2%。苏联解体后,1991年朝俄贸易额急剧减少到4.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0%以上。此后贸易额逐年减少,1995午朝俄贸易额只有2.3亿美元,在朝鲜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下降到11%,5年间朝俄贸易规模缩减了50%以上,因此造成朝鲜对外贸易严重滑坡,贸易条件日趋恶化,进出口贸易急剧下降。 1991年贸易总额由1990年的47.8亿美元下降到27.2亿美元,1992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6亿美元,1993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6.4亿美元,1994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1.1亿美元,1995年贸易总额下降到20.5亿美元、1998年进一步下滑至14.42亿美元。1998年朝鲜对外贸易额为14.42亿美元,同比减少33.7%,其中进口额为8.8亿美元,同比减少30.6%;出口额为5.59亿美元,同比减少38.2%。这是90年代以来,朝鲜贸易额首次低于15亿美元。 1999年为14.79亿美元。2000年略有回升(19.7亿美元),2001上半年骤增八成。其中对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增长241%,从中国进口矿物性燃料和谷物分别增长112%和89%。 90年代以来朝鲜外贸情况,见图表之五: 1989—1999年朝鲜外贸、外债表年度专案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8 2000 贸易总额(亿美元) 45.9 47.8 27.2 26.6 26.4 21.1 20.5 19.8 14.42 19.7 输出 16.9 18.6 10.1 10.2 10.2 8.4 7.4 7.3 5.59 5.5 输入 29.0 29.2 17.1 16.2 16.2 12.7 13.1 12.5 8.8 14.1 输出——输入 -12.1 -10.6 -7 -6.2 -6 -4.3 -5.7 -5.2 -2.81 -8.6 外债 67.8 78.6 92.8 97.2 103.2 106.6 118.3 120.0 121 (五)朝鲜产业结构及现代化水平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朝鲜已认识到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经济结构的调整,例如服务业比重增长较快,1990-1995年5年间增长了9.4%,同期重工业比重5年间下降了6.3%,农业林渔业的比重也略有下降,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的局面。 详见表六表六:1991—1995年朝鲜国民经济结构比例表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农、林、渔业 28% 28.5% 27.9% 29.5% 27.6%矿工业 38% 33.8% 32.9% 3l,4% 30.5%轻工业 8% 6.3% 6.8% 7% 6.8%重工业 22% 18.3% 17.9% 16.6% 15.7%社会间接资本 13.2% 14.2% 13.3% l l% 11.5%服务业 20.9% 23.5% 25.9% 27.9% 30.3%近几年又由于粮食危机和工农生产的急剧下滑,其工作重点放在恢复生产的正常化和解决人民的粮食问题,无暇顾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其经济结构基本上与90年代中期相近。在朝鲜经济结构中占份额最大的是农业,其次为制造业,第三是 *** 服务部门。如果按产业来划分,则第一产业即农业的份额为27.6%,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十水电气业)份额为42%,服务行业份额为30.3%。 详见见表七。 表七:朝鲜国民经济结构(1995年) 经济部门 占GNP比重 (%) 农业 27.6 制造业 22.5 建筑业 6.7 服务行业 9.6 采矿业 8.0 电力、天然气和自来水 4.8 *** 服务部门 20.7 合 计 100 从上表可以看出,其一,朝鲜经济中占总人口37.6%的农业人口创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7.6%,这表明朝鲜和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弱质地位。其二,第三产业(30.3%)中2/3的份额(20.7%)是 *** 服务部门,因此这并不代表第三产业的繁荣,恰恰说明朝鲜经济中的服务行业仍处在比较初级的状态。朝鲜的工业主要有机器制造、钢铁、煤炭、电力、造船、纺织等部门。其经济部门比较齐全,并具有潜力。但是,工业中重工业比重大,重工业中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比重大;而轻工业和社会间接资本比重小;第三产业发展程度还很低下,因此,从总体上讲,朝鲜属于典型滞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处于现代化低水平阶段。这与韩国国民经济结构形成显明对照。 见表八表八::韩国国民经济结构(1990-1995年) 专案年份 农业 工业(制造业) 服务业 1990 8.7 29.8(29. 2) 61.5 1991 7.7 29.0(28.5) 63.3 1992 7.4 28.2(27. 8) 64.4 1993 7.0 27.3(27.0) 65.7 1994 7.0 27.2(26. 8) 65.8 1995 6.6 27.2(26.9) 66.2 1996 6.3 26.1(25. 8) 67.6 从技术层面上分析,朝鲜工业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也相当之大。据韩国发展银行估算,朝鲜主要部门工业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大约在17-25年。其中造船23年,钢铁20年,机械工具制造20年,汽车 25年,家电23年,计算机17年,纺织23年,食品饮料27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of GDP

我国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7%

等待的雨
英俊的小丸子
2025-07-05 21:26:33
韩国煤炭生产消费利用分析

冯宇峰,蓝晓梅,张潇卓,王茜颖

(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100029)

摘 要 系统地分析了韩国煤炭生产、煤矿安全、煤炭消费及进出口、低碳绿色发展与煤炭清洁利用等主要方面。目前韩国的生产煤矿只有5处,产能不足0.8 Mt/a;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已得到极大改善,2018年百万吨死亡率0.8;2018年韩国煤炭消费总量为140.98 Mt,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29.3%,消费量位居世界第5,进口量位居世界第4,预测2023年韩国的煤炭需求将降至136.8 Mt,到2030年和2040年将分别降至95.0 Mt和71.0 Mt。认为,韩国在煤矿淘汰退出、海外煤炭资源开发以及煤炭清洁利用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可供我国参考借鉴。

关键词 煤炭生产;煤矿安全;煤炭消费需求;低碳绿色发展;韩国煤炭工业

韩国能源极为贫乏,几乎没有任何化石能源储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主要能源几乎都依赖进口,能源进口依存度从1981年的75%上升到2018年的93.7%。截至2018年底,韩国国内煤炭探明储量仅为326 Mt,可采储量126 Mt,几乎全部为无烟煤。韩国的煤矿全部为井工矿,2018年有5处煤矿进行生产,年产量不足0.8 Mt。目前,韩国煤炭进口量位居世界第4位,2018年韩国进口煤炭达142 Mt,澳大利亚、印尼、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等为主要进口来源国[1]。韩国十分注重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积极推进清洁高效燃煤发电、工业锅炉节能降耗以及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1 煤炭生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本国煤炭产量持续减少,目前仅有江原道和全罗南道2个地区生产煤炭。韩国的煤矿全部为井工矿,有国营和私营2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大,韩国煤炭工业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巅峰,当时拥有350处煤矿,年产煤炭约24 Mt。从20世纪90年代起,韩国政府实施无烟煤工业合理化计划,关闭缺乏经济活力的小煤矿,短短几年时间里关闭了300多处小煤矿。截至2018年底仅有5处煤矿生产,其中国营煤矿3处、私营煤矿2处,生产规模大于0.5 Mt/a的4处,0.05 ~0.1 Mt/a的1处,煤矿从业人员数量也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近7万人降至2018年的2 490人。近年来,韩国国内煤炭产量持续下降,政府对煤矿采取的长期战略规划是:支持韩国煤炭公司对国外煤矿控股,大力退出本国煤矿。但为了不使国内唯一丰富的能源资源失去市场、丧失自给自足能力,政府仍会保留几个煤矿长期生产。韩国近40年国内煤炭产量如图1所示[2]。

图1 韩国近40年国内煤炭产量

2 煤矿安全生产

韩国煤矿全部为井工开采,平均开采深度约300 m,个别矿井开采深度达到600 m以上。由于煤层赋存复杂,地质条件恶劣,长期以来韩国煤矿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效率较低。在政府推动下,韩国积极引进国外先进采煤技术和设备,使用斜井开拓,大断面巷道掘进,积极改善煤矿作业环境,推行煤矿现代化,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升。韩国近40年煤矿从业人员数量和人工工效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图2 韩国近40年煤矿从业人员数量和人工工效变化趋势

随着煤矿生产技术条件和装备设施的改进以及煤矿的大量退出,韩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已得到极大改善。2018年,韩国煤矿生产事故死亡1人、重伤0人、轻伤5人,分别比1981年的194人、2 599人和3 364人下降99.5%、100%和99.9%;百万吨死亡率0.8、百万吨重伤率0、百万吨轻伤率4.2,分别比1981年的9.8、130.8和169.3下降91.8%、100%和97.5%,如图3、图4、图5所示。

图3 韩国近40年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人数变化情况

图4 韩国近40年煤矿百万吨事故率变化情况

图5 韩国近40年煤矿生产安全事故主要指标变化情况

3 煤炭消费及需求预测

过去几十年中,由于钢铁和发电用煤的大量增加,韩国煤炭消费大大增加,2007-2017年煤炭消费量平均增长率为3.7%,2018年韩国煤炭消费量为126.13 Mtce(百万吨煤当量),成为全球第5

大煤炭消费国,仅次于中国、印度、美国、日本,煤炭进口位居世界第4。

(1)煤炭消费总量。煤炭是韩国的第二大消费能源,随着经济社会的稳步增长,韩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煤炭消费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但近10年煤炭在韩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却相对比较稳定。2018年韩国煤炭消费总量达126.13 Mtce,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29.3%,其中无烟煤消费量为9.20 Mt,烟煤消费量为131.78 Mt。在煤炭种类消费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烟煤消费量迅速增加,无烟煤消费量有所减少,无烟煤消费量占煤炭消费总量的百分比由1981年的74.2%下降到2018年的6.5%,如图6所示[3]。

图6 韩国煤炭消费变化趋势

(2)主要用煤行业煤炭消费量。韩国煤炭消费主要为发电和钢铁业。近40年来,无烟煤消费骤减,主要集中在发电、工业、住宅和商业,20世纪80年代,住宅和商业无烟煤消费占无烟煤总消费的85%以上,从90年代开始,住宅和商业无烟煤消费急剧减少,而工业无烟煤消费稳步增加,近几年工业无烟煤消费量占无烟煤总消费量的70%以上。烟煤方面,发电和钢铁业一直是主要用煤行业,2018年发电用烟煤量占烟煤总消费量的68.9%,工业占31.1%,其中钢铁业用烟煤量占烟煤总消费量的26.3%,水泥业烟煤用量较为稳定,近年来始终保持在4~5 Mt/a。总体来看,烟煤消费量远大于无烟煤消费量,2018年烟煤消费量占煤炭消费总量的93.5%;发电和工业(主要为钢铁)用煤占比最高,合计占煤炭消费总量的90.0%左右,2018年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总量的57.0%、工业用煤占33.9%。工业用煤当中,烟煤约占85%、无烟煤约占15%,烟煤消费主要来自钢铁业,如图7所示。

图7 韩国主要用煤行业煤炭消费量变化趋势

(3)煤炭需求预测。韩国是亚洲第四大经济体,但世界经济疲软和国际经贸摩擦导致其出口受挫,加之内需疲软、就业形势恶化、旅游收支逆差、贸易保护主义、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韩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近年来韩国GDP年度增长率维持在3%左右,2019年跌至2%,为近10年来最低。此外,一些用电和耗煤行业增速放缓,2019年韩国制造业增速放缓至1.4%,较2018年下降2个百分点,建筑业下滑3.2%,民间消费增速仅1.9%,为2013年以来最低值。韩国经济研究院2019年发布研究报告称,2019-2022年韩国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到平均2.5%,2023-2030年将下降到平均2.3%,2030年以后则将降为1.0%,报告还称,韩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滑是由于供给部门的生产率低下。

同时,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要求,韩国积极开展能源结构调整。2008年9月,韩国通过了“第一个国家能源基本计划”,制定了未来20年国家能源战略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到2030年将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所占比重由当时的83%降到61%[4]。2017年12月,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MOTIE)宣布了2030年可再生能源计划,将可再生能源在韩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7%提高到20%。2019年6月4日,韩国国务会议确定了“第三个能源基本规划(2019-2040)”,目标将2040年该国的电力结构中可再生能源份额扩大到30%~35%,大幅降低煤炭发电比重。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由目前的30%左右大幅下降,预计2030年将再次降至15%~20%。然而近30年来韩国燃煤发电总量是上升的,其中燃煤发电占40%左右,2018年燃煤发电达261.3 TW·h,占总发电量的43.97%,如图8所示。

图8 韩国发电量及燃煤发电占比

据韩国能源经济研究所2019年下半年能源需求预测报告分析,由于新建燃煤电厂的引进效应逐步减弱、发电设施容量下降以及政府防尘政策、限制燃煤发电、核电复苏等原因,也将导致煤炭发电量大幅下降。同时,受钢铁等重点行业增长乏力的影响,工业领域煤炭消费也将大幅下降。因此,在发电和工业(主要为钢铁)用煤占煤炭消费总量近90%的韩国,随着工业用煤需求的持续低迷和发电用煤需求的大幅下降,煤炭整体需求将大幅缩减,2018-2023年,韩国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增长,到2023年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472.9 Mtce;煤炭需求量将以每年0.6%的速度下降,到2023年将降至120.28 Mtce,即136.8 Mt。此外,根据IEA 2019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推算,到2030年和2040年,韩国煤炭需求将分别降至95.0 Mt和71.0 Mt,且全部来自进口,按照这一预测,2030年和2040年韩国煤炭需求将分别比2018年下降32.6%和49.6%,年均下降率将达到2.0%以上,如图9所示[5]。

图9 韩国煤炭需求量预测

4 煤炭供应战略与进口

(1)扩大海外煤炭资源开发。为了保证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韩国形成了以其政府支撑体系为中心,以有效的合作勘查机制为依托,并以高效开发过程为手段的资源竞争系统,积极推动在海外的资源开发和进口国的多元化。从1996年开始,韩国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扩大海外煤炭资源的开发,政府每年制定年度海外开发推进战略,从金融、技术等方面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在不断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将煤炭资源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地引进国内。2008年韩国海外开发煤炭资源的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的24%,2010年达到30%,2013年达到35%。截至2018年底,韩国在海外提供资金建设的煤电装机已达10 392 MW。目前韩国海外煤炭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印尼、俄罗斯、越南、蒙古、加拿大等地,并逐步向东南亚和俄罗斯倾斜,开发地越来越全球化、多元化[6]。

(2)煤炭进口。韩国是世界上较为重要的煤炭进口国,韩国煤炭供应主要依赖进口,2018年韩国煤炭进口149.17 Mt,近几年煤炭进口占煤炭供应比例达99%以上。近年来韩国煤炭进口量始终保持在全球第4位,进口总量约占世界煤炭贸易总额的10%,如图10所示。

图10 韩国煤炭进口总量及增长率变化趋势

韩国煤炭进口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印尼、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其中炼焦煤主要来自澳大利亚,2018年韩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炼焦煤占炼焦煤进口总量的1/2以上;动力煤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印尼和俄罗斯,2018年韩国从这3个国家进口的动力煤占动力煤进口总量的79.1%。近年来亚洲地区逐渐成为韩国煤炭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但韩国与中国的煤炭贸易额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18年韩国从我国进口炼焦煤仅0.479 Mt,占其炼焦煤进口总量的1.31%,从我国进口动力煤2.046 Mt,占其动力煤进口总量的1.94%。如图11、图12所示。

图11 韩国炼焦煤按国家进口量变化趋势

图12 韩国动力煤按国家进口量变化趋势

5 低碳绿色发展与煤炭清洁利用

韩国非常注重环境保护,从政府到企业、从生产到生活全面贯彻低碳发展理念,政府通过制定限制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和相关法律保障低碳经济的实施效果、加强对低碳绿色发展的财政投入,以逐步推进韩国低碳经济发展计划、应对气候变化,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煤炭方面,一方面致力于推动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一方面大力发展煤炭清洁利用,以减少碳、硫化物和悬浮颗粒物的排放[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通过改善煤炭终端消费,实现消费向用电、热电联供和集中供热的转变,取得不俗成绩。2018年,韩国煤炭终端消费量46.36 Mtce,比1998年的25.73 Mtce增长80.2%,占煤炭消费总量的36.76%,比1998年的49.91%下降13.1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尽管将煤炭直接作为燃料和动力的终端消费量大幅上涨,但煤炭终端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却明显下降,如图13所示。

图13 韩国煤炭终端消费变化趋势

终端能源消费中,电能占比持续提高,这也是韩国实施低碳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效。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代表电力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其其能源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和电气化程度的重要指标。2018年,韩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达19.45%,分别比1998年的12.59%和2008年的18.15%提高了6.86和1.30个百分点,如图14所示。

图14 韩国电煤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变化趋势

此外,为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减少碳排放量,韩国政府积极鼓励洁净煤利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主要是纳入了国家《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此外还包括加压流化床燃烧、粉煤灰利用、燃烧后处理等项目。

6 对我国煤炭工业的启示

从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来看,韩国在煤矿淘汰退出、海外煤炭资源开发以及煤炭清洁利用等方面有很多有益做法可供我国参考借鉴。

(1)在煤矿退出方面,尽管两国煤炭工业发展模式有所不同,但政府对煤矿退出的力度和决心都很大。韩国煤矿退出给我国煤炭工业的有益启示主要体现在健全煤矿关闭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煤矿关闭技术规范、加大对关闭矿井的扶持力度和重视引导老矿区经济转型及矿工再就业等方面[8]。

(2)在海外煤炭资源开发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不可能完全依靠本国资源和市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必须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特别是煤炭资源,要在立足国内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寻求和建立境外稳定的煤炭资源供应基地,为维护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制定长期规划目标及相关政策;二是加强和完善对海外煤炭资源开发的经济援助制度;三是加强煤炭资源信息的收集及服务职能;四是积极开展资源外交战略,加强与煤炭资源所在国之间的合作;五是设立境外煤炭及其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开发专项资金或基金。

(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但“去碳”并不意味着“去煤”,节能降耗和煤炭清洁利用是有效途径。要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将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增加能效的基本思想贯穿煤炭开采、加工转换和利用整个过程。要限制劣质煤生产和利用,通过干燥、热解等提升低阶煤品质,扩大其应用范围。要严禁高硫、高灰煤直接燃烧,淘汰落后小火电,发展大容量、高参数发电机组和IGCC机组等等。

参考文献:

[1] BP.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0(第68版)[R]. 伦敦:BP,2020.

[2] Korea Coal Association.Energy Information. Korea 2019[R]. Seoul:Korea Coal Association,2020.

[3] 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世界煤炭工业发展研究(2020)[M].北京:应急管理出版社,2021.

[4] 王显政.当代世界煤炭工业 [M].北京:应急管理出版社,2021.

[5] 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 Korea mid-term energy demand outlook(2018-2023)[R]. Seoul:Korea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2020.

[6] 范斯聪.2008年以来韩国能源外交的评析与展望 [J].当代韩国,2019,100(1):37-50.

[7] 刘雅君.韩国低碳绿色经济发展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2015.

[8] 贺佑国.2019中国煤炭发展报告 [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9.

Analysis of coal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utilization in South Korea

FENG Yufeng, LAN Xiaomei, ZHANG Xiaozhuo, WANG Xiying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Ministry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the PRC, Chaoyang,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ained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Korean coal in production, safety, consumption and demand, supply strategy and import, low-carbon green development and clean utilization.At present, there are only 5 coal mines in South Korea, with a production capacity of less than 0.8 Mt/a. The coal mine safety production situation has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 death rate per million tons in 2018 was 0.8. In 2018, South Korea's total coal consumption was 140.98 Mt, accounting for 29.3% of total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Its coal consumption ranks fifth in the world and coal import ranks fourth in the world. Coal demand will fall to 136.8 Mt in 2023, and to 95.0 Mt and 71.0 Mt in 2030 and 2040, respectively. South Korea has many instructive experiences for reference in terms of coal mine elimination, overseas coal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clean coal utilization.

Key words coal productioncoal mine safetycoal consumption demandlow-carbon green developmentkorean coal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