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居世界第几
第一。
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第 一。数据显示,在2012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2万辆,今年五月底则大幅攀升到了1108万辆。在电池技术方面同样进步明显,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相较于2012年提高了1.3倍,而价格则下降了80%。与此同时,电动车的配套设施也逐渐完善,截至去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261.7万根充电桩、1298座换电站,形成了全球最大充换电网络。
你问的是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量稳居世界第几吧。第一。
查询央广网显示,从绿色低碳来看,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稳居世界第一。
可再生能源(英语:RenewableEnergy)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是清洁能源。
中国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中国政府本着对本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新增装机占全球增量的42%,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发展新能源的必要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潮汐能、氢能、沼气等。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地热能等。
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也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煤炭清洁利用上,2016年将提高原煤入选比例,加强煤炭洗选加工,降低灰分、硫分,改善煤炭产品质量。
中国已经成为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
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新增装机占全球增量的42%,已经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我国清洁能源取得快速发展,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底,预计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分别达到3.2亿千瓦、1.2亿千瓦、4300万千瓦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4.8亿千瓦左右。
相关简介:
1980年(庚申年)联合国召开的“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对新能源的定义为: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用取之不尽、周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重点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氢能和核能。
在中国可以形成产业的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主要指小型水电站)、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是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既是整个能源供应系统的有效补充手段,也是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是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最终能源选择。
根据报道: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表现“亮眼”,产销双双突破350万辆,分别达到了354.5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计推广量已超过900万辆。
光伏发电是最具可持续发展理想特征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受到普遍关注。在截至2009年的最近10年,世界光伏电池产业年均增长率为48.6%,进入超高速发展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光伏太阳能电池的最大生产国。
吉瓦(GW),1吉瓦等于1000兆瓦(MW)。
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匮乏。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0%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1998年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2.4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量为13.6亿吨标准煤(不包括农村非商品生活能源消费二亿吨标准煤),约为世界能源消费量的10%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1.165吨标准煤,居世界第89位,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2.4吨标准煤的一半,是发达国家的1/5~1/10(欧洲及独联体人均能源消费量为5吨标准煤,北美人均能源消费量超过10吨标准煤)。目前我国人均拥有发电装机仅0.222KW,人均发电量为927kwh,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为发达国家的1/6~1/10。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将逐年增加,专家预计,到2040年将达到2.38吨标准煤左右,相当于目前世界平均值,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人均常规能源资源相对不足,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
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基本上是平衡的,但从1993年开始成为能源净进口国。据预测,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缺口将越来越大,在采用先进技术、推进节能、加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以及依靠市场力量优化资源配置的条件下,2010年约缺能8%,到2040年将短缺24%左右,其中石油缺额可能多达4.4亿吨标准煤。石油进口依存度(净进口量与消费量之比)由1995年的6.6%上升为2000年的20%。预计2010年将上升为23%。天然气进口依存度2000年为6%,2010年为20%。能源安全性的问题也将提到议事日程
中国已成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支持新能源发展,积极的行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
目前,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装机,太阳能光伏电池组生产能力处于世界首位,水电装机量占据世界总装机量的四分之一,并拥有最大的风电市场。
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带动的是我国单位GDP碳排放大幅下降。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了6.1%,比2010年累计下降了15.8%。
未来的几种新能源
波能:即海洋波浪能。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据推测,地球上海洋波浪蕴藏的电能高达9×104TW。在各国的新能源开发计划中,波能的利用已占有一席之地。尽管波能发电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进展已表明了这种新能源潜在的商业价值。
日本的一座海洋波能发电厂已运行8年,电厂的发电成本虽高于其它发电方式,但对于边远岛屿来说,可节省电力传输等投资费用。美、英、印度等国家已建成几十座波能发电站,且均运行良好。
微生物: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盛产甘蔗、甜菜、木薯等,利用微生物发酵,可制成酒精,酒精具有燃烧完全、效率高、无污染等特点,用其稀释汽油可得到“乙醇汽油”,而且制作酒精的原料丰富,成本低廉。据报道,巴西已改装“乙醇汽油”或酒精为燃料的汽车达几十万辆,减轻了大气污染。此外,利用微生物可制取氢气,以开辟能源的新途径。
第四代核能源:正反物质的原子在相遇的瞬间湮灭,此时,会产生高当量的冲击波以及光辐射能。这种强大的光辐射能可转化为热能,如果能够控制正反物质的核反应强度,来作为人类的新型能源,那将是人类能源史上的一场伟大的能源革命。
新能源行业重点企业:中国风电集团有限公司,力诺太阳集团,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拓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展,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产业已初具规模。到2008年底,我国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超过9%。2007年,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和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2008年我国的太阳能产业在不利经济形势下仍保持了30%的高增长。截止到2008年底,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跃过1300万千瓦大关、达到1324.22万千瓦,风力发电能力排名世界第四。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氢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得到较大发展。为适应节能减排要求,混合动力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车等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增速趋缓,国内能源市场发展受到一定冲击,但却给新能源发展带来契机。政府抓住结构调整时机,着力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良好的发展前景使中国新能源行业受到大型能源集团,民营企业、国际资本、风险投资等诸多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新能源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