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转型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山东开创能源发展利用新格局
山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山东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能源供给绿色多元、能源消费合理高效新格局,节能降耗取得显著进展。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从发电装机容量看,2020年末,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水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为4791.2万千瓦,比2015年末增长3.3倍,五年年均增长33.9%;占全省发电装机容量的30.1%,五年累计提高18.7个百分点。从发电情况看,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823.8亿千瓦时,比2015年增长2.9倍,五年年均增长31.6%;占全省发电量的14.2%,五年提高10.0个百分点。从全国看,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2019年居第16位,比2015年提高6个位次。
化解传统产能取得重大进展。 “十三五”时期,全省化解煤炭产能6460万吨,淘汰落后燃煤机组778万千瓦,压减焦炭产能2800万吨。从产量看,原油、煤炭、焦炭产量分别累计下降13.9%、23.0%、35.3%。受压煤措施和市场需求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火电产能得到有效抑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由2015年的5288小时减至2020年的4423小时,减少865小时;火电产量仅累计增长7.4%,五年年均增长1.4%。
省外优质能源利用迈上新台阶。 2020年,净调入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达到1158.7亿千瓦时;天然气突破200亿立方米,达到205.9亿立方米,分别比2015年增长1.3倍和1.6倍,年均分别增长18.4%和21.5%,均远超火力发电增速。
一次能源产量中非化石比例大幅提高。 非化石能源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水电等一次电力,以及生物质等其他绿色能源,“十三五”时期,山东非化石能源占比累计提高16.2个百分点,而原煤、原油占比分别累计降低13.7和2.7个百分点。
能耗总量稳定低速增长。 “十三五”时期,山东能耗总量累计增长6.3%,以年均1.2%的增速较好支撑了GDP年均6.0%的增长。其中煤炭消费量累计下降约10.5%,石油消费量累计增长约9.6%,天然气消费量累计增长1.6倍,用电量累计增长28.2%。从全国看,山东能耗总量一直居全国首位,但占全国比重由2015年的9.1%降至2019年的8.5%;煤炭消费量由全国第2位退居2020年第3位,占全国消费比重由10.9%降至9.4%左右;用电量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比重由9.3%升至9.4%。
能源品种消费结构明显优化。 能耗总量中煤炭占比由2015年的76.5%降至2019年的67.3%;油品占比由14.7%升至15.5%;天然气占比由2.6%升至5.0%;非化石能源占比由2.3%升至7.2%。
能源消费行业结构偏重现象有所缓解。 “十三五”时期,从能耗结构看,工业能耗占比由2015年的78.9%降至2020年的75.6%,降低3.3个百分点,服务业、居民能耗占比分别提高1.4和1.7个百分点。从全 社会 用电结构看,工业占比由80.4%降至76.8%,降低3.6个百分点,服务业、居民用电量占比分别提高2.7和1.2个百分点;从全部工业用电结构看,六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占比由54.3%降至52.0%,降低2.3个百分点。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持续提升。 能源加工转换综合效率由2015年的77.2%升至2020年的81.0%,其中火力发电效率由39.3%升至42.0%;供热效率由80.5%升至83.7%,炼油效率由93.6%升至95.5%。
超额完成“十三五”节能任务目标。 截至2019年末,山东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8.4%,超过“十三五”下降任务目标1.4个百分点,2020年万元GDP能耗仍保持下降趋势。压减煤炭消费任务有望完成。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为37061.9万吨,比2015年减少4100多万吨,为完成全 社会 “十三五”压减煤炭消费4352万吨任务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东省是我国能源矿产比较丰富的省份,已发现的能源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油页岩、铀、钍、地热、石煤、油砂、天然沥青、煤成气等共11种,其中已利用的有查明资源量的矿种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地热。山东省工业发达,能源利用程度高,胜利油田年产原油占全国总产量的16.4%,是全国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山东省原煤年产量1.7×108t,占全国总产量的8%。而石油、煤炭的资源储量只占全国的13%和2.2%,充分说明了山东省矿产资源的开发强度大,资源利用程度很高。
改革开放之初,全省能源消费基本自给自足。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能耗增长加快,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成为煤炭净调入省。2007年,山东能耗总量是能源生产总量的2.0倍,煤炭净调入17368×104t,对外依存度升至54.8%。目前,全省煤炭消耗大约每年2.8×108t,省内仅能提供1.4×108t,自给率50%。预计未来30年内全省对能源的需求仍将逐步提高,而煤炭的消耗仍将占能源消耗70%以上。
由于山东省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大,资源危机问题严重。资源危机矿山数量呈逐年增多之势,部分矿业城市面临资源枯竭。枣庄市已被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东营、淄博、济宁等城市也将进入资源枯竭城市行列。按照目前全省经济可采储量46.3×108t,年开采量1.5×108t计算,煤炭资源服务年限仅30余年。从山东省目前及长期的能源需求及目前及中长期煤炭能源产量看,煤炭资源已不能为山东省工业快速增长提供保障。
济南市
市中区:石灰岩、粘土、铁矿
历下区:石灰岩、白云岩、粘土、铁
历城区:煤、花岗岩、熔剂白云石、辉绿石
章丘市:煤、铁、铝土、花岗岩、石灰石
长清县:煤、金、铜、铝、磷、铁、红砂、黄砂、青砂、花岗岩、大理石、木鱼石、石英石、钾长石
平阴县:白云岩、花岗岩、石灰石、大理石
商河县:石油、天然气、硝土
青岛市
黄岛区:石灰石
胶州市:重晶石、萤石、珍珠岩、石英砂
平度市:石墨、透辉岩、花岗岩、红粘土、石灰石、、品质好,黄金、白银、铜
莱西市:石墨、铁、钾长石、黄金、稀土、铜、铝、锌、银
淄博市
张店区:煤、铁、铝、钨、铅、石灰石
临淄区:铁矿、煤田、石灰石矿、铜、钴、粘土、铝土
淄川区:煤、铁矿石
高青县:石油
枣庄市
市中区:煤炭、铁矿石、石灰石、铝土、石英石
山亭区:石英石、花岗岩
峄城区:煤炭
台儿庄区:煤炭、石膏、大理石、石灰石、粘土、河沙
薛城区:煤、铁、铝、稀土、大理石、石灰石、磷、脉英石
滕州市:煤
东营市
东营区:石油、天然气、囟水河口区:石油、天然气
垦利县:石油、天然气、卤水、贝壳
广饶县:石油、天然气、地热、卤水、粘土
利津县:石油、天然气、卤水
潍坊市
潍城区:膨润土、石墨、石灰石、蓝宝石
诸城市:石英石、重晶石、萤石、膨润土、钾长石、明矾石、沸石、云母
寿光市:煤炭
安丘市:金、铜、铁、铅、锌等金属和石灰石、重晶石、大理石、白云母
昌乐县:蓝宝石、粘土、石灰石、石英石、木鱼石、煤、铜
临朐县:金、银、铜、铁、煤、硅藻土、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蓝宝石、钾长石、白云石、膨润土
、供热等等,都离不开煤炭。所以能源结构不单单是调整煤炭,其他行业应该先做调整。
2、目前技术方面我觉得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主要是产业链未形成,以至于造价过高。这块国家应该多介入,建设基础设施。
3、欧美技术也不怎么样。只不过人家
基础设施完整,比中国建设早点,比如说天然气汽车等等。
以上是一点拙见,仅供参考。
500千伏大环网主网架
——搭起电网互联“主动脉”
新中国成立前,我省各地电厂均为孤立运行,通过直配线路向用户供电,没有调度机构,电压等级也不统一,农村用电处于空白状态。1949年,全省装机容量仅13万千瓦,年发电量2.09亿千瓦时,年人均用电量4.5千瓦时。
新中国成立后,我省是全国较早办电的省份之一。“一五”期间,我省加强了电网建设,于1957年投运第一条110千伏神济线,建成第一个跨地区电网—鲁中电网,拉开了山东建设统一电网的序幕。1973年12月,我省建成投运第一条220千伏线路莱芜—淄博魏家庄线,扩建淄博魏家庄220千伏变电站,成为我省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按照“三口一中心”(坑口、路口、港口及负荷中心)的战略布局,积极适应省内“南电北送”“西电东送”的现实要求,加大投资力度,加强主网建设。1980年12月,潍坊—招远220千伏输电线路和220千伏招远变电站投产,烟台地区并入全省电网,建成以220千伏线路为主网架的统一电网。1987年11月,我省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潍坊50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全省进入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期,在电网建设史上实现了大跨越。从1973年第一个220千伏工程到1987年第一个500千伏工程,全省电网电压等级和网架结构不断完善,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和供电可靠性持续提升。2000年9月,随着500千伏临沂—日照—青岛—潍坊输变电工程投产运行,标志着全省500千伏大环网主网架形成,为融入全国大电网,开启“特高压电网“时代,打下坚实基础。
融入全国大电网
——从孤网运行进入“多网+”时代
正是这一年,“外电入鲁”提上重要日程。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说:“缺电的事实让全省上下深刻地认识到,依靠自身一次能源或从省外大量输入电煤,都无法满足经济 社会 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电力供应完全依靠‘本省就地平衡’的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要求。电力发展方式必须进行重大转变,电力工业发展思路要由‘依靠本省就地平衡’转变为‘优先接纳省外来电、积极发展核电、适度发展省内高效燃煤火电’,变输煤为输电,在国家‘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电力流向层面上,满足全省的电力需要。”
2008年11月,山东省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在济南签署了《关于推进山东电网建设、实施“外电入鲁”战略会谈纪要》,双方一致认为,转变电力发展方式,推动煤电基地一体化开发,提高“外电入鲁”容量,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保证山东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选择。融入全国大电网,从孤网运行进入“多网+”时代。2009年9月,我省电网与华北联网的第二条通道500千伏黄滨双线建成投运,接纳省外来电的能力提高到350万千瓦;2010年11月,世界首条±660千伏银东直流极Ⅰ投运,接纳省外来电的能力再增200万千瓦;2011年2月,银东直流双极投运,接纳省外来电的能力达到750万千瓦,相当于2013年我省全 社会 用电负荷的1/9,可以满足济南和青岛两个城市的用电需求。
全国最宽“外电高速公路”
——助力美丽山东建设全面提升
我省是经济大省,也是能源消耗大省。全省每年消耗煤炭约占全国的1/10,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排放量也居全国前列。2013年,电煤消耗约1.7亿吨,80%以上的电煤需要从省外调入。“山东PM2.5的平均数据超过国家二级标准1.8倍,全省17市空气质量无一达国家二级标准。”2014年省环保厅发布的这组数据,让人倍感低碳发展的压力。PM2.5的形成60%源自燃煤,为了推进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我省出台规定限制煤炭消费:到2015年底实现“不增反降”,2017年底力争比2012年减少2000万吨,202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重力争降到60%左右。在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电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大背景下,“外电入鲁”成为我省经济高增长、低排放的绿色希望。
此时,“外电入鲁”规模已难以满足我省大气污染防治需求,急需特高压入鲁支援。被誉为“电力高速公路”的特高压电网具有输电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损耗低的优势,并在国内多个省份实现了安全经济运行。2014年5月,落点我省的“两交一直”特高压工程集中获得国家层面批准建设,这是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首批获得核准,并率先开工建设的特高压工程。2016年6月,历经近两年的艰苦奋战,锡盟—山东特高压工程山东段顺利竣工投运,为我省送来了200万千瓦清洁电,有效缓解了省内电力供需矛盾,我省电网由此迈入特高压运行时代,接受外电能力提高到1000万千瓦以上。2019年1月,上海庙—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顺利完成168小时试运行,标志着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两交两直”特高压工程全部建成投运。该工程起于内蒙古鄂尔多斯伊克昭换流站,止于我省临沂市沂南换流站,线路全长1230千米,额定输送容量1000万千瓦,是目前输送功率最大、首批采用分层接入并配置调相机的直流输电工程。
如今的山东,拥有全国最宽“外电高速公路”,已初步形成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大电网,通过4回1000千伏线路、4回500千伏线路,以及±800千伏鲁固直流、昭沂直流,±660千伏银东直流与全国电网相联。全省构建形成3个特高压交流落点、3个直流落点深入负荷中心,500千伏环网为省域电网主网架,220千伏环网为市域电网主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为经济 社会 发展提供了更安全、更高效、更清洁、更友好的电力保障,为全省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