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结构
从我国油气资源供需情况来看,我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数的一半,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石油和天然气的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尽管随着勘探技术进步和资金的投入,我国的油气资源会有新的发现,但对我国矿物能源结构的改变难以产生根本影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我国能源开发必须以煤炭为主,煤炭开发成本比油气低,是我国能源供应最可靠、使用最经济的能源。2007年煤炭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7%、消费总量的70%。虽然未来较长时期内,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对洁净能源的需求增加,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会缓慢下降,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煤炭仍将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预计2030年以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占主要地位。2030年之后,煤炭和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呈小幅下降趋势,天然气需求将快速增长,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呈小幅上升态势。
从表5-4中可看出,2008年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70.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比印度高出约17个百分点核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核能、石油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仅为0.8%、18.8%和3.6%,比世界核能、石油和天然气的平均消费水平分别低约5个、16个和21个百分点,其中天然气消费比例在表中所列的主要国家中最低,比印度还低5个百分点。表中所列的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法国仅为4.6%,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比例均较高。
从表5-5中可看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5国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消费比例在不断下降,石油消费比例经历了低—高—低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增加天然气等洁净能源消费是发达国家的普遍选择。尤其在环保意识高涨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如欧盟就计划把天然气所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从1990年的16.7%提高到2020年的28.1%。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天然气将成为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主导能源[91]。
表5-4 2008年世界主要国家能源消费结构 单位:106t(油当量)
(据BP,2009资料整理)
表5-5 主要发达国家石油与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91] 单位:%
总体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作为清洁能源天然气的需求也会大幅度上升,影响我国天然气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1)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对天然气消费的增长。为改善我国城乡居民的燃料结构,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天然气的居民使用量会大大提高。
(2)国际社会普遍重视环境保护,天然气是清洁和高效的能源,使用量会大大增加。
(3)天然气勘探、生产和运输技术的发展会促使天然气需求量的增长。
(4)“七五”以来,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不断增长,我国将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增加对天然气的需求。
我国天然气资源与石油一样存在着供不应求的问题,而我国煤层气、页岩油、油砂资源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煤层气、页岩油和油砂油的开发利用也得到了政府的关注。据全国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数据,我国埋深2000m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总量37×1012m3,居世界第三位。页岩油资源量为476×108t,查明资源储量为27×108t,其中技术可采资源量约160×108t,可回收资源为120×108t,居世界第四位,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广东、新疆、海南等省(自治区)。油砂油目前尚无查明资源储量,预计地质资源量60×104t,可采资源量约23×104t,居世界第五位。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和渤海湾盆地。松辽、准噶尔、柴达木盆地可望找到有经济价值矿区。油价的大幅度上升已经使页岩油和油砂油等非常规能源资源的勘查开发具有经济性。非常规油气资源将逐步成为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补充。目前煤层气在我国已进入商业化开发试点阶段。
IEA数据显示,2019 年世界煤炭总产量超过 79 亿吨,为 2014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年增长率为 1.5%,仅为近年来的一半。动力煤和褐煤约占该产量的 86%,其余为冶金煤。对 2020 年的最新估计表明,由于冠状病毒大流行期间需求下降,全球产量每年下降 6.5% ,但预计 2021 年将反弹至 760 万吨。1. 中国——37亿吨中国在全球煤炭生产中占主导地位,2019 年占世界总产量的近 47%。年内开采量近 37 亿吨,年增长率为 4%。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消耗了全球约 53% 的煤炭。中国 2020 年宣布将在 2060 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可能会促使中国采取措施减少国内能源供应对煤炭的过度依赖。2. 印度 – 7.83 亿吨印度在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名单中位居第二,2019 年的产量约为 7.83 亿吨,略低于全球份额的 10%。国有的印度煤炭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矿公司,占该国产量的 80% 左右,拥有 360 多个矿山在运营。2020 年,印度政府最终确定了向私营部门开发开放该国煤炭储备的计划,以促进国内生产并减少对外国进口的依赖。大约有 40 个煤矿将被拍卖用于开发,尽管据报道早期兴趣很低,这反映出在煤炭越来越不受欢迎且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竞争日益激烈之际,投资者缺乏兴趣。3. 美国——6.4亿吨美国的煤炭产量多年来一直在下降,2019 年达到6.4 亿吨,为 1970 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来自廉价天然气和日益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减少了国内电力部门对化石燃料的需求,预计未来几年下降趋势将加大。国际能源署估计,该国 2020 年的产量低至 4.91 亿吨,同比下降 23%,然后在 2021 年小幅反弹至 5.39 亿吨。2019 年,美国五个州的煤炭产量约占全国的 71%。它们是:怀俄明州 (39%)、西弗吉尼亚州 (13%)、宾夕法尼亚州 (7%)、伊利诺伊州 (6.5%) 和肯塔基州 (5%)。4. 印度尼西亚——6.16 亿吨印度尼西亚 2019 年的煤炭产量达到创纪录的 6.16 亿吨,比上一年增长 12%。该国是世界主要的动力煤出口国之一,中国和印度是其两个最重要的贸易市场。高生产率,加上 2020 年冠状病毒大流行导致需求下降,给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带来压力,促使矿商降低生产目标。国际能源署预计印尼2020年煤炭总产量约为5.29亿吨,2021年增至5.45亿吨。 印尼政府设定的2021年产量目标为5.5亿吨。5.澳大利亚——5.5亿吨澳大利亚在 2019 年生产了 5.5 亿吨煤炭,其中超过一半是动力煤,超过三分之一是冶金煤。该数字同比增长 3.4%,尽管该国 2020 年的产量预计将下降约 9%,抵消了这些增长。澳大利亚在全球冶金煤生产和出口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其许多货物供应中国庞大的炼钢业。虽然全国六个州都在开采煤炭,但最多产的地区是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尤其是东海岸的鲍文盆地和悉尼盆地。煤炭产品是澳大利亚 2019 年第二大最有价值的出口产品,仅次于铁矿石和精矿。6.俄罗斯——4.3亿吨俄罗斯在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名单中排名第六,2019 年的开采量为 4.3 亿吨,仅占全球份额的 5% 以上。由于全年需求减少,国际能源署预计 2020 年俄罗斯煤炭产量将下降 8%,无论是国内还是欧洲和韩国等主要出口市场。该国拥有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煤炭储量,西伯利亚盆地在其估计的 1620 亿吨国家资源中占很大比例。政策制定者已宣布计划在未来几年提高国内煤炭产量——目标是到 2035 年达到每年 6.7 亿吨。
法国的有关媒体报道,欧洲将转向煤炭以取代天然气,这会对欧洲地区的煤炭价格带来一些影响,但是对全球的煤炭价格来说影响不是很大。
欧洲地区的煤炭价格可能会迎来上升的趋势。煤炭价格上升的范围幅度是多少,要取决于欧洲的部分国家对煤炭的需求量有多少,根据有关的数据调查可以看出,例如德国西班牙等国家对于天然气的依赖程度已经高达80%以上,其中德国每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占据到了德国整体比例的90%,取代了天然气以后,德国基本上要以90%左右的比例重新购买煤炭,欧洲的其他国家从50%~80%左右不等的比例购买煤炭,这将会使欧洲当地的煤炭价格直接飙升,预计可能会达到原来价格的2~3倍左右。
欧洲地区以外的煤炭价格上升趋势可能不是很大。第1个原因是因为欧洲当地的煤炭还是比较丰富的,可以满足大多数国家的煤炭需求,第2个原因是因为欧洲地区以外的煤炭想要运输给欧洲中间的交通成本是非常高的,这样的计划对于欧洲的大部分国家来说是不划算的。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欧洲以外的其他煤炭价格可能会上升原来价格的30%~50%左右,但不会像欧洲的煤炭价格直接上升到原来的2~3倍左右。
全球的煤炭价格基本上是不受影响的,欧洲的大部分国家都为发达地区人口密度是比较小的部分,发达国家的人口可能只有2000万左右,还没有我国的一个一线城市的人口基数大,所以人口基数也决定了对煤炭的需求量有多少,而全球的煤炭是非常丰富的,单靠一个欧洲无法改变煤炭的价格。
欧洲国家的能源供给情况是非常不容乐观的,绝大部分国家都出现了严重的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现象正在不断加剧。
当今21世纪,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最重要的除了人才以外,能源也是非常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当然在这一点上很多国家受地理因素的限制,因此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崛起。不过对于欧洲国家而言,完全可以依靠俄罗斯的能源以及天然气,也可以实现国家民众的最基本需求,使国家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
欧洲最大产煤国波兰也缺煤,民众为买煤熬夜排队。随着欧洲地区出现严重的能源危机,波兰作为欧洲最大的产煤国家,甚至国内也出现了严重的煤炭短缺问题。绝大部分地区的民众为了买煤炭,甚至不惜熬夜排队。这在以往来看完全是不可能会出现的,毕竟波兰地区拥有充足的煤炭,不需要依靠俄罗斯的进口。但是从现有的消息上来看,很多波兰民众为了应对此次能源危机,已经将目光转向煤炭上。
欧洲的能源供给情况较为糟糕。其实从本质上来讲,欧洲的能源供给完全是依靠俄罗斯以及美国。但是俄罗斯的能源与美国的能源相比较,俄罗斯能源物美价廉。但是随着政策的失误,直接导致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决裂。这也意味着俄罗斯不会再向欧盟地区出售廉价的石油和天然气,当然也会大大增加欧洲国家的经济压力以及财政支出。
资源调配出现不足。除此之外,我认为欧洲国家内部还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资源调配不足。比如法国在石油以及天然气这一方面的储备数量,要永远超过欧盟的其他国家。由此可以看出,欧盟国家内部的资源存储数量是非常不合理且不平整的。
1)煤炭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在能源消费中往往以煤为主,煤炭消费比重较大,其中南非为77.1%,中国72%,波兰68.1%,印度56.8%,澳大利亚44.5%,美国24.9%。
2)发达国家石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均在35%以上,其中美国39.7%,日本51.1%,德国40.6%,法国37.9%,英国35.4%,加拿大37.9%,意大利58.4%,澳大利亚36.3%。
3)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天然气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均在35%以上,其中,俄罗斯55.5%,伊朗43.8%,沙特41.2%,英国35.1%。
4)化石能源缺乏的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发展核电及水电,其中日本核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为16.8%,法国核能占40.1%,韩国核能占13.8%,乌克兰核能占13.8%,加拿大水力占13.0%,巴西水力占19.8%。
5)世界前20个能源消费大国中,煤炭占第一位的有5个,占第二位的有6个,占第三位的有9个。
当前就全世界而言,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第一位,所占比例正在缓慢下降煤炭占第二位,其所占比例也在下降目前天然气占第三位,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前景良好。
丁锋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35)
石油自20世纪50年代成为第一大能源以来,其战略地位经久不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1993~2003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从757.6百万吨增至1049.1百万吨,增长291.5百万吨;而我国从1993年再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消费量急剧上升,从1993年的140.5百万吨上升至2003年的275.2百万吨,增长134.7百万吨(占全球总增量46.2%,比10年前增加了28个百分点),且对境外石油的依存度逐年加大,2003年达36.4%。可见,油气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且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受欧佩克的限产和美伊战争的影响,国际原油供应一度紧张,再加上西方有些机构的炒作,致使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飙升,2003年连续突破30美元、40美元、50美元和55美元大关。面对如此高的油价和增幅如此高的石油需求(尤其是进口量大增,对外依存度已呈逐年加大的态势),人们不禁要问,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结构到底如何?如此高的油价对我国影响到底有多大?如果爆发新的石油危机,是否会对我国造成类似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同样甚至更大的打击?带着这样的疑问,根据BP公司的统计资料,笔者对比分析了前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和近1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利用结构和近10年来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费的变化,得出了一些结论,并对我国能源政策取向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一些建议。
一、石油危机时期部分国家的能源利用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清楚地认识到石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西方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加快了对石油的勘探开发。经过20多年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对石油资源的过分依赖,致使能源利用结构呈现出“一头沉”的现象。
如表1所示,1971~1972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期,美、法、德、英、日等发达国家在初级能源消费中,石油占了很大比重。比重最大的是日本(75.6%),其次是法国(66.6%)、韩国(61.9%)、英国(51.2%)、德国(47.4%),比重最小的是美国(44.2%);而我国和印度的主要能源是煤炭(中国79.3%、印度57.4%),石油所占比重较小(我国16.2%、印度31.3%)。在随后不久爆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中(1979~1980年),上述6国在初级能源消费中石油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主要能源,日本(66.4%)、韩国(62.4%)、法国(57.5%)、美国(43.6%)、德国(41.4%)、英国(40.0%);而我国石油所占比重则上升至20.6%(印度30.7%),煤炭比例下降至73.6%(印度55.5%)。可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性相当大,这也是造成发达国家经济在石油危机时期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这期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由于对石油的依赖性不是很大,自然受到的影响也就不大,更何况当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表1 石油危机时部分国家的初级能源消费结构(%)
续表
资料来源:表中数据根据BP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年报》计算所得。
二、近10年来部分国家的能源利用结构变化情况
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对石油过分依赖的惨痛教训之后,发达国家普遍开始调整本国的初级能源利用结构(主要是运用新技术开发天然气资源、核能、水电等),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对石油资源的开发力度则有所加大。20多年来,虽然石油在各国的初级能源消费中仍占据主要位置,但是相对于19世纪80年代,其比重已有所下降(见表2)。与1980年相比,以2003年为例,美国消费石油比重下降4个百分点(1993~2003年基本上维持在39%左右),天然气、核能上涨4个百分点;法国的变动幅度较大,石油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1993~2003年基本上在37%左右),核能比重上涨21个百分点(比石油所占比重还多2个百分点,已成为第一能源),煤炭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德国石油和煤炭比重分别下降4个和13个百分点,上涨则主要是天然气(9个百分点)和核能(8个百分点);英国在大力减少对石油(下降6个百分点)和煤炭(下降18个百分点)的依赖的同时,加大了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上涨18个百分点),核能上涨5个百分点;日本的石油比重尽管下降了17个百分点,但依然占50%左右,天然气(上涨7个百分点)、煤炭(上涨6个百分点)、核能(上涨5个百分点)占据了日本初级能源的另一半;韩国的石油比重与日本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其利用煤炭的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而核能的利用比重上涨10个百分点;中国和印度初级能源利用结构则变化不大,对煤炭利用的依赖性下降的幅度基本上由石油来弥补,主要能源依然是煤炭(中国67.9%,印度53.6%),石油所占比重与1980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中国23.4%,印度32.8%),核能、天然气、水电所占的比重依然不大。
表2 近10年部分国家初级能源消费结构(%)
续表
资料来源:表中数据根据BP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年报》计算所得。
三、近10年来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费情况
目前,尽管部分发达国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初级能源利用结构“一头沉”的现象有所缓解,但是,石油依然是第一大能源。煤炭地位下降以后,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气资源。以下是1993~2003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费量对比情况。
1.石油消费情况
如表3所示,中国、印度、韩国、中东地区、美国的石油消费量持续增长,增幅较大的分别是:中国96%(达2.75亿吨,跃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总消费量的7.6%),印度81%(1.13亿吨),中东地区20%,韩国33%。美国的石油消费量增幅为16%,达9.14亿吨(占全球总消费量的25.1%),依然是世界石油消费的第一大国。俄罗斯降幅最大(34%),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则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幅度不大。与石油危机时期相比,发达国家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依赖性却在加强。
表3 部分国家和地区10年来石油消费量情况 单位:百万吨
资料来源:BP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年报》。
2.天然气消费情况
如表4所示,单从增长比重上看,我国增长速度最快(增幅102%),印度(89%)、中东地区(87%),美国增幅最小(5%),其他国家增长速度都不很突出。但若从消费的总量来看,则正好相反,美国(占全球总消费量的24.3%)、俄罗斯(占15.7%)、中东地区是消费大户,我国的天然气消费量也仅仅比韩国、印度多一点。
表4 部分国家和地区10年来天然气消费量情况 单位:10亿立方米
续表
资料来源:BP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年报》。
3.煤炭消费情况
如表5所示,1993~2003年,法国、德国、俄罗斯、英国对煤炭资源的消费呈递减趋势(其中英国降幅最大,为27%;德国降幅最小,为11%),韩国、印度、日本、中国、美国的煤炭消费量呈上升趋势(增幅最大的韩国高达97%,几乎翻了一番;美国的增幅最小,为15%;我国的增幅为40%)。我国的消费总量和增长量都居第一位,其中2003年消费总量为799.7百万吨油当量(居第二位的美国为573.9百万吨油当量),比10年前增长了229.4百万吨油当量(美国增长74百万吨油当量)。可见,煤炭依然是我国利用的主要能源之一。
表5 部分国家和地区近10年来煤炭消费量情况 单位:百万吨油当量
资料来源:BP公司《2004年世界能源年报》。
四、基本结论及相关建议
通过对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在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和近10年初级能源消费结构和消费量变化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石油依然是世界第一大能源,其战略价值在短期内不会衰退;煤炭虽然在发达国家已不再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发展中国家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发达国家石油比重的下降量基本由天然气补充,而发展中国家对天然气的开采尚在起步阶段;核能是另外一种新型能源,但由于开发技术难度大,目前只有法国的利用水平较高(2001年以后已成为本国的第一大能源),其他国家的利用程度虽有提高,但增幅并不大。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取代石油、煤炭重要战略地位的将是天然气与核能。由于石油在各国初级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远低于前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就算是爆发新的石油危机,对大部分国家的影响也远远达不到前两次石油危机的危害程度。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能源的大量需求,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对天然气和核能的开发利用,降低对煤炭的依赖性,调整能源利用结构
这一方面是环境保护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的需要。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一二十年内我国对石油的消费量还会增加,但总的目标应该是:到2020年,在初级能源利用结构中,石油比重不能超过30%,煤炭比重降至40%左右,核能占10%左右,天然气占15%左右,并为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减少风险打好基础。
2.对石油开发利用的近期目标应该是建立安全供应体系,保障石油安全
我国石油安全的因素主要是国内外石油资源、供需状况以及石油安全对策等3大因素。我国应在准确把握国际石油市场和石油地缘政治特点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石油安全观,采取综合措施,保障石油安全。一是建立多元化的石油境外供应渠道(主要是在稳定中东的基础上,加强远东地区,开拓非洲市场);二是加快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加快石油科技发展,争取在海域和南方碳酸岩盐地区有新的突破,研发替代产品能源和新能源;三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上石油期货和现货交易,从市场和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石油产品;四是加强石油战略储备和预警体系建设。
3.完善能源管理体制,实现对能源的统一管理
目前,在我国能源管理中既存在管理缺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没有统一的能源管理部门),又存在交叉与重叠现象(石油、天然气的管理职能分别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管理,同时3大石油公司也有部分政府职能),致使在管理和政策上难免会出现部门利益冲突和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发生。应该将分散在各政府部门的职能集中起来,收回企业保留的行政职能,树立大能源观,从国家综合利用各种能源的角度出发,组成综合的能源管理部门,建成服务型政府。主要职能应该是:加强对煤、电、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的统一宏观调控,制定综合发展战略,实施综合管理,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打破垄断,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形成机制,保证市场公平有序竞争,进行市场预测和提供信息服务等。
4.加强国内勘探开发,努力降低对外依存度
我国2003年进口原油9112万吨(今年将会超过1亿吨),占国内石油消费总量的33.1%。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进口的依赖性将会进一步加大,风险也会加大。因此,必须以“立足国内,面向国际,鼓励节约和替代,促进能源结构合理化发展”为总原则,制定新的能源发展战略。最近由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开展的“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和“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对于在我国陆地新区和海域寻找突破很有好处,应该继续加强。并以此为契机,形成动态评价系统与调查评价数据库,长期持久地坚持下去。力争发现大油田,建立新的能源供应基地,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程度,降低国民经济发展的风险,既促进地区间的和谐发展,又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作者简介
丁锋,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涉煤部分
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
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推进以电代煤。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
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合理控制煤炭开发强度,推进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加强矿山生态修复。
推动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转型创新试验区建设,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
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
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 科技 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着力提升粮食、能源、金融等领域安全发展能力。
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实现煤炭供应安全兜底、油气核心需求依靠自保、电力供应稳定可靠。夯实国内产量基础,保持原油和天然气稳产增产,做好煤制油气战略基地规划布局和管控。
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立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测预警和监管监察执法,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消防、民爆、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实行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安全管理。加强矿山深部开采与重大灾害防治等领域先进技术装备创新应用,推进危险岗位机器人替代。在重点领域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覆盖。
建设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和重点港口铁路专用线。
推动煤矿、油气田、电厂等智能化升级,开展用能信息广泛采集、能效在线分析,实现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用能需求智能调控。
稳妥推进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山西晋北、新疆准东、新疆哈密等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建立产能和技术储备。
(以上文字摘自《人民日报》3月13日刊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新华社:未来五年 智能煤矿数量将超1000座
提起挖煤,你会想到什么?
漆黑的矿井,沾满煤粉的矿工,随时可能发生的塌方和瓦斯爆炸……
这是煤炭开采留给人们的固有印象。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这意味着将推动煤矿、油气田、电厂等智能化升级。
煤炭是目前人们生活和工业生产最重要的能源,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
那么,煤炭是怎么生产的呢?
它分为采煤、洗煤、运输和销售四个环节,以前这些工作靠的是“矿工”。
“人工开采最大的痛点是安全,一例人员死亡事故可能就导致一个煤矿停产,而且从业人员越来越少,井下工人平均年龄超45岁,年轻人从业意愿低,招工难度大。”中煤集团 科技 环保部副总经理管增伦说。
近十年来,煤炭开采已进入机械化时代,相较于人工,生产效率已有极大的提高。
点着鼠标,推着摇杆,坐在办公室就能对井下几百米深处的设备发出指令,进行采煤作业——这是国家能源集团现在的煤炭开采画面,也是采煤从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型的“雏形”。
未来五年,煤炭开采将开足马力向智能化转型升级。
“到‘十四五’末期,我国将建成智能化生产煤矿数量1000处以上,培育3至5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煤炭企业,组建10家年产亿吨级煤炭企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张宏说。
1月欧盟煤炭进口量同比降3.5%
欧盟统计局(Eurostat)数据显示,1月份,欧盟27国煤炭进口量接近550万吨,同比下降3.5%。
当月,欧盟包括英国在内煤炭进口总量为570万吨,同比下降6.6%。
1月份,欧盟国家中荷兰进口煤炭量最多,为210万吨,同比增长16.7%;波兰煤炭进口量超100万吨,同比增长2.35%;
另外,1月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煤炭进口量同比均略有增加,但其他地区进口量有所下降。当月,德国煤炭进口量为52.1万吨,同比下降34.6%。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的限制措施仍对需求前景产生下行压力,但近期由于欧洲风电能力整体较低,欧洲市场也面临煤电增加风险,从而带动煤炭消费增加。
澳大利亚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出口国
波兰 中国 南非也是重要的煤炭出口国
全世界进口煤炭最多的是日本
法国 意大利等西欧国家也是煤炭的主要进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