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

落后的黑裤
感性的香氛
2023-02-13 08:27:16

为什么要发展新能源?

最佳答案
如意的鸵鸟
着急的手套
2025-07-08 19:00:41

1、新能源是人类社会未来能源的基石,是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

在当今的世界能源结构中,人类所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1997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121.56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生活的提高,预计未来世界能源消费量将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世界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195亿tce。截至1996年末,世界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可采储量为1.3万亿tce,尽管今后还可能有新的储量被发现,但按目前的世界能源探明储量和消费量计,这些能源资源仅可供全世界大约消费172年。根据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能源预测,石油资源将在40年内枯竭,天然气资源将在60年内用光,煤炭资源也只能使用220年。

由此可见,在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长河中,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时期,仅是一个不太长的阶段,它们终将走向枯竭,而被新能源所取代。人类必须未雨绸缪,及早寻求新的替代能源。研究和实践表明,新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可以再生、不污染环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理想替代能源。根据国际权威单位的预测,到21世纪60年代,即2060年,全球新能源的比例,将会发展到占世界能源构成的50%以上,成为人类社会未来能源的基石,世界能源舞台的主角,目前大量燃用的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

2、新能源清洁干净、污染物排放很少,是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清洁能源。

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大气和其他类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在开发和使用能源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它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 燃烧大量化石燃料产生的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所造成的。因此,限制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约80%温室气体造成的附加气候强迫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其中CO2的作用约占60%,而化石燃料的燃烧是能源活动中CO2的主要排放源。据估算,我国能源活动引起的CO2排放量约5.8亿吨碳,约占全球化石燃料CO2排放量的9.76%。

观测资料表明,在过去100年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摄氏度,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25cm。如对温室气体不采取减排措施,在未来几十年内,全球平均气温每10年将可升高0.2摄氏度,到2100年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3.5摄氏度。近年来,由于城市汽车大幅度增加,燃用汽油产生的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污染源。

而新能源污染物排放很少。目前各种发电方式的碳排放率, g碳(/kwh) :常规燃煤电为304,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为270,燃气联合循环发电为118,带烧天然气备用机组的太阳能热发电为47,地热发电为2.5,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则为0。由此可见,新能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清洁能源,采用新能源以逐渐减少和替代化石能源的使用,是保护生态环境、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大措施。

3、新能源是世界不发达国家的20多亿无电人口和特殊用途解决供电问题的现实能源。

迄今,世界上不发达国家还有20多亿人口尚未用上电,其中我国约占6000多万人。由于无电,这些人大多仍然过着贫困落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远离现代文明的生活。这些地方,缺乏常规能源资源,但自然能源资源丰富,人口稀少,并且用电负荷不大,因而发展新能源是解决其供电问题的重要途径。

另外,有些领域,如海上航标、高山气象站、地震测报台、森林火警监视站、光缆通信中继站、微波通信中继站、边防哨所、输油输气管道阴极保护站等在无常规电源等特殊条件下,其供电电源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不消耗燃料,无人值守,最为先进、安全、可靠和经济。

最新回答
愤怒的汽车
妩媚的金鱼
2025-07-08 19:00:41

3月15日,中央 财经 委员会召开第九次会议,透露出了重大信号,展现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 社会 系统性变革,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们当前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把碳达峰和碳中和提高到民族发展的高度,这个战略定位是空前的。为什么碳中和这么重要?

关注@投行魔方

(一)能源结构转型的大势已来

国际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全球石油需求达峰基本已成定局,主要产油国未雨绸缪谋划转型,由于各方投资转向新能源领域,油气煤炭等化石燃料供应能力未来或将面临严重困难。

从中国的能源结构来看,2020年我们总计消费48亿吨标准煤;在能源结构上,85%是化石能源,其中60%是煤,绿色可再生能源只占15%左右,而要达到碳中和目标,就要把两者比例倒过来——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占85%,化石能源占15%以下。

目前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这个数字完全可以降下来,在源头上节省能耗,既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减少碳的排放。在节能降耗上中国的潜力非常大,在未来5 10年,在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同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节能降耗上。这样既可以在过渡阶段将存量持续降下来,又可以避免运动式的、激进的关企业行为。

化石能源中的原油我国主要依靠进口,而原油主产区位于中东、西非等国际局势热点地区,原油运输回国要途径苏伊士运河、波斯湾、马六甲海峡,运输通道受制于人,能被轻易被掐断。

因此,不论是从降低对外能源依存度、还是对内倒逼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压降化石能源占比、鼓励清洁能源是大势所趋。

(二)“碳达峰、碳中和”语境下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我们现在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的28%,还没达峰,经济规模占比(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7%)远远小于碳排放量的占比,这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质量不够高,单位GDP的能耗比欧美高很多。

在碳排放达峰之前就承诺实现碳中和的时点,这既是对国际 社会 积极履行大国责任,占领一个政治正确的高点,抢占制定碳中和、碳交易标准的话语权,也是对内倒逼改革,把落后的发展方式逼出局, 探索 出一条把“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实践道路。

未来,乡村振兴的方式,可能不局限于生态 旅游 和绿色农业,而是整个绿色资产的价值重估。

这里继续引入两个概念:“碳足迹”和“碳汇”。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欧盟已经出台标准,对生产过程中碳排放超标的产品加收“碳税”。

例如,中国和乌克兰的钢铁企业主要采用高炉和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碳排放强度很高,生产每吨钢材约排放2吨二氧化碳当量。加拿大和韩国的钢铁行业里小型电弧炉炼钢厂比例更高,总体碳效率更高。中国的 汽车 钢板生产企业向欧洲出口就可能被征收额外的“碳税”,如果要达标则要增加设备投资、提高成本。

碳汇(carbon sink),是指自然界和人类活动所能吸收固化的二氧化碳,就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

碳汇,我认为未来是把“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最重要一环,没有其他。中央 财经 委会议提到: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光是列举这几条,想象空间就足够巨大了。

根据国家林业局数据,截至2021年6月,全国森林面积达2.2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3.04%,森林蓄积量175.6亿立方米。

按1公顷森林每天吸收1吨二氧化碳计算,全国森林每天吸收2.2亿吨二氧化碳,每年吸收800亿吨,目前全国碳排放配额的价格50 60元/吨,这就是4万亿价值的市场。

全国草原面积4亿公顷、湿地面积5300万公顷、海洋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冻土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5%......如果全部的国土和海洋资源全部用来发挥“碳汇”作用,产生的碳排放交易权价值将是一个天文数字,那我们贫困地区的群众真是坐在了“金山银山”上,真可谓是“要想富、多种树”。

当然,这条致富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拥有如此丰富的碳汇资源,能否为我所用,关键在于以我为主,制定国际公认的“碳汇”和“碳排放权交易”标准。

话语权之争已经是决定一国发展前途的关键之争,背后体现的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经济政治的角力。在这个领域,中美之争已有苗头。

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各国纷纷进入到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快车道,但国际 社会 对新兴绿色低碳产业的行业认定、标准制定、规则约定、市场准入门槛等都缺乏共识,有的分歧还相当大。

比如,中美在绿色项目与企业的信息披露机制上就难以统一;中国发行的贴标绿色债券,只有约10%符合国际CBI标准,等等。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各类低碳标准,将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国际谈判。

我们也率先开展了草原碳汇、海洋碳汇的标准制定,以期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占领先机。谁能占据先机,谁就有可能掌握全球低碳发展领导权。

帅气的红牛
文静的羽毛
2025-07-08 19:00:41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核心阅读

中国对于全球的生态贡献值得关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宣布并坚定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的会议,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事业。

□ 法治日报 记者 张维

这十年,生态文明地位之重前所未有;

这十年,环境治理成效之好前所未有;

这十年,公众参与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这十年,全球生态贡献之大前所未有。

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迎来成立30周年之际,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用了四个“前所未有”,来描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所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是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我们要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布局趋势,以创新为驱动,大力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黄润秋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国合会30周年纪念活动上说。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根本大计

30年前国合会的成立,在国合会委员、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常务秘书罗家良看来,意义非同寻常。

“国合会的成立体现了中国长期以来将环境保护纳入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承诺,确保中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能够互相平衡。与国际伙伴合作,发挥全球领导力,并推动中国和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罗家良说。

罗家良没有看错。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在这30年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种变化更让人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卓有成效。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被定位为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有了地位,就自然有了全社会的行动。环境治理卓有成效,据黄润秋介绍,2021年中国全国地级市以上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降到了30微克每立方米。连续两年实现了PM2.5和臭氧的双下降,长江干流全线连续两年实现二类及以上的优良水体。渤海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五类。

与之相伴随的是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逐年增多。有着小小眼睛、大大微笑的它们,曾经由于长江流域水体污染加剧、人类肆意采挖江砂、非法使用渔具等多方面的原因,生存和繁育受到严重影响,数量一度仅剩下1000余头,濒临灭绝。

然而,如今这个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的“水中熊猫”,迎来了新的生机。就拿最近一段时间来说,在从湖北宜昌到武汉的长江段,江豚频繁现身。或觅食捕鱼,或玩耍嬉戏,或潜水跳跃,一幅欢腾的景象吸引了许多行人驻足观望。

我国还建成了首批国家公园。2013年以来,我国不断建立健全国家公园体制。2021年,我国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等首批国家公园正式成立。“设立国家公园,实行严格的保护,将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和周边生态价值高的区域进行整合,有助于改善生态连通性,维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水平。国家公园同时兼具科教、文化和游憩等价值,还可以为公众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金鹏说。

中国成功得到广泛认可

变化还体现在中国的公众参与范围越来越广。

生态环境部6月13日发布的2022年“全国低碳日”主题宣传片中说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举手之劳,看似微小,都有实实在在的减排效果。每个人的点滴行动都将汇聚成落实双碳目标的巨大力量,保护地球就是守护未来的希望。”

或当林间河长,或做生态卫士,或参与减塑行动,或践行垃圾分类,甚至仅仅是随手关灯,少点外卖,选择公交出行等日常习惯的点滴习惯养成,足以证明黄润秋的那句话:“生态文明成为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

中国对于全球的生态贡献也值得关注。在过去的十年间,我们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宣布并坚定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碳中和的冬奥会,我们成功举办了生物多样性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的会议,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事业。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说,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确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雄心目标。制定和实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解振华透露,目前,“1+N”政策体系在完成了“双碳”工作顶层设计的基础之上,已经出台37个领域行业方面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政策措施和行动,正在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的成功得到了广泛认可。国合会副主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施泰纳说,“过去多年来,我们在环境、能源、转型及经济发展和减污减排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否实现了设定目标?中国在过去20年是领先的,让我们看到了有很多针对性政策是能够带来真正积极的好效果的。”

国合会委员、美国环保协会执行副总裁茹冠洁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这说明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可以协同推进”。

国合会副主席、原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总结中国环境与发展事业取得的新成就和新经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

用经济科技手段减污降碳

毫无疑问,未来,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黄润秋表示,中国将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动力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先组合,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大力深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更多用经济、科技手段减污降碳。

同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的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八个标志性战略,开展新污染物治理,实施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加强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和入海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制定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十年规划,以高水平的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的生活。并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国合会外方执行副主席、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部长吉尔博认为,面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新形势,各国需要向碳中和的方向采取行动,为实现零碳目标而努力。碳定价可以激励清洁技术开发,中国的碳交易体系起到了示范作用。发展可靠的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例如绿氢能为钢铁、水泥等减排困难的行业带来减排空间。

吉尔博透露,加拿大正在计划出台法规,在2035年之前逐步淘汰轻型内燃机车辆销售。许多国家都有这样的承诺,这将需要保证及时准备好充足的充电基础设施和电力供应,开展好绿色供应链和绿色贸易方面的工作。

施泰纳建议,在低碳发展以及绿色发展项目中,让更多企业能够在这方面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包括农业生产中也是如此,需要调整相关补贴政策等。并进一步加强法治和环境治理,鼓励个人、企业和投资人,包括地方各个利益相关方都能够参与进来,“让大家能够看到我们传递的清晰信号,我们想要关注的是低碳的、包容性的绿色发展”。

迅速的咖啡
伶俐的龙猫
2025-07-08 19:00:41
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充足、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能源需求增长压力大,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除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外,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系统脆弱,大量开采和使用化石能源对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偏高,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快,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大。

可再生能源清洁环保,开发利用过程不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农村是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薄弱的地区,能源基础设施落后,全国还有约1150万人没有电力供应,许多农村生活能源仍主要依靠秸秆、薪柴等生物质低效直接燃烧的传统利用方式提供。 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一方面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解决偏远地区电力供应和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将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资源转换为商品能源,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农村特色产业,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人,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促进经济转型、扩大就业的重要选择。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广泛,各地区都具有一定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件。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可再生能源也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有效拉动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扩大就业,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