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怎么做?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人们已经认识到,单凭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科技的层出不穷,能源的储量、生产和使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寻找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的可再生能源就成为21世纪中科学家的重要任务。
目前,太阳能、核能、风能、海洋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为人类的能源问题指出了一条道路。它们的应用不但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还使得人类从有限的一次能源使用转向多样化的、再生的、取之不尽的洁净能源的使用。使用洁净的可再生能源是人类低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优美环境的保护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额对所选课程有帮助的地方有哪些
1、可以了解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会的基本概念,并了解它们在能源政策和低碳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可以掌握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会的新技术及应用,以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3、可以学习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会的管理模式,以便于更好地实施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会的发展战略,推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会的发展。
4、可以学习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会的国际合作模式,以促进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
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
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
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指出“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
活”才能实现减排的目的。而“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俭朴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要实现“低碳生活”,
宣传引导和制度保障是缺一不可的。
关键词:环境科学;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可持续消费
1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形成背景
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Kick the Habit!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
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
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
模式转变
进入21世纪,全球油气资源不断趋紧,保障能源安全压力逐渐增大,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现,同时
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有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问题。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
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现在,欧美发达
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
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投入巨资致
力于发展“低碳技术”;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
划。这一切对我国而言,已形成压力和挑战。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
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
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
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2从技术角度看低碳经济
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低碳经济”要实现的最重要的两个目标。英国所倡导的“低碳
经济”,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工业生产、建筑和交通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的能效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通过
一系列制度框架和激励机制促进能源形式、能源来源、运输渠道的多元化,尤其是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
源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低能源消耗和低碳排放的目标。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
放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以及生
物质能技术。一般把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等称为新能源或替代能源,生物质能认为是替代能
源中的可再生能源。
风力发电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技术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目前它的成本也还是高于煤电、水电。此
外,人们认为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而火力发电过程要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因此说风电
不排放二氧化碳,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与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是不排放或很少排放二
氧化碳,但在制造风力发电设备及其维修、维护过程中是一定要排放二氧化碳的,我们不能光比较发电过
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应当比较火力发电和风力发电发出单位电量的全程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说,认
为风力发电、电动汽车不污染环境,不排放二氧化碳的观念首先是不科学的。再比如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
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1]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商业化目标还很远,技术还很不成熟。目
前新能源开发的高成本一方面说明技术不过关,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所谓新能源并不是无污染,也不见得二
氧化碳排放量就低,在没有进行全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较之前,不能轻言新能源是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
源。
2.2生物质能技术的实施结果
生物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质能技术,看似“一石两鸟”,既解决化石能源紧张的替代和缓解
问题又改善环境。但从目前实施的结果看,它带来的问题似乎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美国发展生物质能的
新政策出台后,美国的粮农们纷纷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或将种植其他作物的土地也改种为玉米。据统计,
2007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创下1944年来最高纪录,产出的玉米中多达五分之一被用来生产乙醇汽
油。如此旺盛的需求当然也带来了价格的上扬,仅2007年一年,美国国内的玉米价格就上涨了50%。[2]此
外,由于被玉米挤占了种植空间,大豆的供应量减少,价格也开始上涨。因此布什的新能源政策招致了不
少人的批评。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琼·齐格勒警告说,一些国家将粮食转化为燃油的做法是一种“反人类罪”,这种做法将加剧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短缺,抬高粮食价格,让更多贫困人口难以承受。利用粮食作物
转换成生物燃料的政策对于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无疑雪上加霜,必将给世界造成更大规模饥荒。
在中国,2007年猪肉和食用油价格的一路飙升,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饲料价格的上涨,而且粮食
价格飞涨波及的不仅仅是中国。美国的一项能源政策对世界范围内的食品价格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可谓美
国的生物燃料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全球8亿有车一族与20亿最贫困人口之间针对粮食展开的较
量。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开发生物质能的计划并未带来化石能源紧张问题丝毫的缓解,倒是使新旧问题
相互交织,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困扰。
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和新能源的发展对于“低碳经济”不重要,而是我们在推行“低碳经济”的
同时要倡导“低碳生活”,或者说,“低碳生活”应当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低碳经济应与低碳生活相依托
“低碳经济”的重要含义之一,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
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
潜力。
在市场经济体制和观念下,“低碳经济”高能效、低能耗技术状态下的生产仍然是追逐最大利润,因
此大量生产就是不可避免的,所生产的产品最终一定要想办法卖出去的,而且是卖的越多越好。大量生产
必然会产生大量污染、大量排碳。单位能耗降低了,但总量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不会减少多少
的。举例来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小汽车行驶一百千米的耗油量下降了约50%,但小汽车的总量却增加了
几十倍,显而易见的是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许多倍。因此说,“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
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减排的目的。
3.1“低碳生活”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乃至于气候
变化有关,比如一张A4纸的能源含量接近0.1度电,[3]由此也可算出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绝大多
数人的生活能够采取低排碳的适度消费的方式,那么“低碳经济”的实现是有可能的,有怎样的生活方式
就有怎样的经济。
“低碳生活”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它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
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
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
如今在发达国家,很多人已经接受了由低碳经济带来的低碳生活方式,为了过上低碳生活,他们愿意
做出自我牺牲,从关掉暖气到放弃驾车去上班。今天欧洲人越来越喜欢乘坐火车出行,一个主要原因是乘
高速列车带来的人均碳排放只有飞机的1/10。
简约生活,也正成为更多中国人家奉行的生活准则。一些收入早已进人中产阶级的市民,也会穿着旧
衣服去早市买便宜青菜,骑自行车出行,使用最老款的手机。煮鸡蛋早关一分钟煤气、用洗衣服的水冲厕
所、随手关灯,打印用双面纸等习惯早已深入到那些最有教养的阶层中去,带来心灵的宁静。
然而,能够自觉地在可持续消费价值观指导下做到适度消费的人是不多的,大量消费依然是社会生活
的主旋律。低碳经济绝大部分时刻还只是一个概念,低碳生活也只是处在令人尴尬的纸上谈兵阶段。
在实际生活中,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比例太
高。一方面在努力实现“低碳经济”,一方面又不停地挥霍。这些都是消费主义文化使然。
消费主义文化总是不断刺激你去换最新款的手机、电视、衣服、鞋子;轰炸般的商业广告煽动着公众
一浪高过一浪的消费欲望,把人变成商业利润的工具。不少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用一个月的收入买
一款新式手机或一个名牌皮包眼睛都不眨。中国现在每年平均淘汰近7000多万部手机,产生着大量的电
子垃圾。[4]不少年轻女性家里堆满了各种款式的鞋子和皮包,但还是要去买更新的款式。在提倡“低
碳生活”的今天,“能挣会花”的口号不再象征着现代化理念,而象征着一种浪费资源的野蛮消费方式。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正走向人类文明的反面,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实施,不但污染了生态环境,而且污染了人们的心灵。正是这种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造成了世界能源、资
源的紧张。
3.2“低碳生活”要有制度保障
今年6月13日,湖北省首次公示部分省直机关办公建筑能源审计结果,包括省建设厅、交通厅、发
改委在内的20个省直机关办公楼,每年每平方米的平均耗电量为80度,是普通民宅的3~4倍。[5]而
在这之前,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湖北省政府都发布了节能降耗建设加以型机关的通知,并且也有一些具体的
要求。不能取得明显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务人员的节能纯粹是个人道德、认识的体现,即使有一些具
体的要求,也只是柔性的,没有一种刚性的制度约束,来催逼他节能。如果政府节能有制度保证,那么公
务人员一旦不节能,就会受到组织、经济等方面的惩戒,将会极大地推进节能在政府层面的落实。
6月16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将办公节能措施具体化,如制定了“夏季着清凉装上班,除外事
礼仪需要外不穿西装不系领带”、“办公楼四楼以下不乘用电梯”、“公务出行拼车、乘用公交车”等规
定,正在将办公节能措施具体化,并率先在公务人员中推行,这在大方向上应该看作是走向了制度化。如
果这些制度再辅之以惩戒措施,将会更现实化,也便于操作。
全民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宣传教育开展以多年,公众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除了道德层面
的教育引导外,还必须有制度的约束。6月1日之前,许多人怀疑“限塑令”的可操作性,但颁布后,还
是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并且取得了实效。
总之,“低碳生活”的广泛实施,,将扼制“高碳经济”的蔓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而实现这
一目标,“低碳生活”的宣传引导和制度保障是缺一不可的。
参考文献
[1]吴晓江.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N].文汇报:2008年6月5日
[2]赖华夏.石油涨价的蝴蝶效应[J].世界环境,2008(2):10
[3]田晨.低碳生活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J].世界环境,2008(2):31
[4]陈晓凤.简约生活[J].自然之友通讯,2008(3):48
[5]毛建国.惟有通过法制催逼政府节能[N].中国青年报,2008年6月17日
不可再生能源:泛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资源,叫“非可再生能源”。如煤和石油都是古生物的遗体被掩压在地下深层中,经过漫长的演化而形成的(故也称为“化石燃料”),一旦被燃烧耗用后,不可能在数百年乃至数万年内再生,因而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除此之外,不可再生能源还有,煤、石油、天然气、核能、油页岩。
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低碳生活就是改变生活细节,养成一些良好的低碳习惯。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低碳生活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低碳生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低碳生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
摘 要:节能减排,是政府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平台。
关键词:低碳经济 节能减排 低碳生活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94-01
工业革命使人类生产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机械化、电器化、自动化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工业经济从它诞生之日起负面影响就开始显现,最严重的莫过于全球气候变化。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环境日益恶化。
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德国的最新调查显示,在不久的将来,图瓦卢―太平洋的一个岛国,会因为温室效应而被海水淹没。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传染病时有爆发,严重威胁我们的生存环境。
环境越来越恶化,必须在我们使用的主要能源、运输方式、居住的建筑物、城市的设计上等进行技术革新,寻找替代能源,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延缓气候变暖,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体现为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等。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很丰富,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运用得很普遍水电、部分发展较好的风电(如新疆塔里木的风电)等,也非常有竞争力中国每年所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折合标煤约三亿吨交通领域,现在电动汽车时速可以达到150公里,最远可以跑400公里,如果蓄电池性能再好一点、动力更强一点,竞争力就会更大。太阳能汽车、氢能燃料电池等技术也在研发中。
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的是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也就是节能减排。政府机关是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者,应率先垂范。人们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政机关要带好头,自觉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需要用水了,立即关掉水龙头一盏灯能照明,就不要开第二盏灯开空调时,不必将温度设置得太低。同时建立机制,引导干部职工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形成人人节约、时时节约、事事节约的新风尚。
节能减排,是政府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平台。所谓低碳城市,是指在发展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实现了低碳化的城市。进入发展快车道的中国,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紧抓低碳变革与中国城市发展这一重大机遇,加速低碳城市的创建,将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作出巨大贡献。
我国的许多城市正在进行低碳试点改革。例如:重庆市将低碳试点工作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建设、推进科技创新相结合,通过提升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比重,加快建设“宜居重庆、森林重庆”,从而实现低碳发展。天津市则积极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形成了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8大优势支柱产业,它的特点是与新加坡合作,建设生态城市和低碳示范区。南昌市奉行“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思路,坚持清洁生产与低碳生活并重,通过加快实施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行动计划打造低碳生态经济示范城市。
低碳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普通老百姓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解并不深刻,我们要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建立社会全员联动网络,形成政府推动、行业带动、学校主动、社会互动、媒体联动的低碳宣传系统,使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例如:在商场进行低碳商品“规模摆放”,在社区进行“低碳消费达人”评选活动,在学校开展“低碳消费”知识竞赛等等。引导公众要树立节能环保意识,转变传统的以高耗能为代价的“便利消费”、“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模式,在吃、穿、住、行、用等方面做到低碳消费、科学合理消费。
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低碳生活就是改变生活细节,养成一些良好的低碳习惯。比如说: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还可以擦洗玻璃,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玻璃清洁剂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塑料废物去到垃圾处理厂及堆田区,一般需要20~30年才能被土壤稀释及完全氧化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夏天开空调前,先打开窗户让室内空气自然更换,开空调后调至室温25℃~26℃之间,这样既省电也低碳不开汽车而改骑自行车或步行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使用冰箱时减少开门次数也是减少碳排放的一个小妙招,实验表明,如果每天开冰箱门10次,每次15秒,一天碳排放402克,而每天少开5次冰箱门,一个家庭每天减排201克碳少买不必要的衣服,服装在生产、运输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废气、废水等污染物,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买一件衣服可节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2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节能约6.2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
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只有落实到现实的行动,才能营造我们美好的家园。
我们要提高“低碳”意识,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一起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选择“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气、熄灯一小时,从这些点滴小事做起。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加入低碳行列,我们的生存环境一定会得到改善。
我们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消费方式的转型、能源结构的转型、能源效率的提高,使中国向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迈进。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关乎每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低碳生活代表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让低碳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从现在开始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共同倡导低碳,呵护地球。
参考文献:
1.林汐.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党政干部读本.人民出版社,2010
2.陶良虎,何毅亭.中国低碳经济: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革命.研究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中共商丘市梁园区委党校 河南商丘 476000)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低碳生活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发展清洁能源,主要包括:
核电——作用和潜力大
水电——目前开发力度不够,三年没有上新项目了!
沼气——是解决农村用能的重要途径,还可以有效避免上砍柴破坏树木的行
太阳能热水器——解决生活用热水,可以替代部分化石能源。建议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安装。
风电、光伏发电——成本还比较高,接入电网也存在一定困难
纤维素乙醇——替代石油(技术上还有很多难关)
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持续受到关注,一系列关于低碳的议题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低碳社会”这一最先由日本学者提出的概念逐步成为高层乃至民间瞩目的焦点,严格意义上的低碳社会概念在学术界还没有被系统性地提出。简而言之,低碳社会就是一个碳排放量低、生态系统平衡、人类的行为方式更加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一项我等的社会远景,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景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内在已知的。在全球性环境问题得到重视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走向低碳社会已逐渐成为共识。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早在18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雷利乌就曾预测;化石燃料燃烧将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预测在今天得到充分的验证。自18世纪中叶西方兴起工业革命起,人类开始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气象观测和科学研究表明,175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为280ppm,2005年增加到了379ppm;与之相应的,1906—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56~0.92℃,预计在21世纪气温将继续增加1.1~6.4℃。另外,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 Panel on Chimate Change,IPCC)发布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过去的100年中,由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他们以90%的可信度认为,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为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造成的;并预测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8~4.0℃。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将深度触及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社会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其在空间上所涵盖的范围也不十分同意。严格意义是的“低碳社会” 的定义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根据英国和日本联合研究项目《通向2050年的低碳社会路线图》中对低碳社会的理解,低碳社会应该是这样一个社会:采取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容的行动,满足社会中所有团体的发展需要;为实现全球努力作出公平贡献,已通过削减全球大气里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其密度达到一个可以米面危险的气候变化的水平;表现出高水平的能源效率,使用低碳能源和生产技术;采取与低水平温室气体排放相一致的消费模式和行为。
由此可以认为,低碳社会(Low-carbon Society)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建设低碳城市为标本和蓝图的社会。低碳社会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经济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低碳经济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低碳社会是社会发展模式上的革命。低碳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以后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创新,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来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发展依靠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投入,但这样并没有考虑碳排放的约束变量。而在未来,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很可能也将被视为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并成为最紧缺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约束性因素。
低碳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提高碳的生产力——每排放单位二氧化碳,减少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量,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其次,低碳社会还是一场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的革命。每一次浪潮都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颠覆了以往的生活模式,低碳浪潮也是在生活方式上的变革。低碳社会描绘了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新型社会形态,低碳社会将引领社会发展新潮流,是人类面临自己赖以生产的环境日益恶化下的理性思考,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诉求。
因此,低碳社会是一种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以下将分别从经济、交通、能源、建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大致描述低碳社会的雏形。 能源是维持社会健康运转的“血脉”。低碳社会将依托低碳能源实现社会的有效运转,低碳能源突出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极大提高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由于能源效率的低下,今天全世界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热能一半以上都被浪费了,没有被用来满足能源需求。低碳社会要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将不仅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费,还将是迅速增加的无碳能源使用更加容易。通过改变城市设计,如在减少对汽车的依赖的同时,增加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的作用,可以获得更多的益处。
二是无碳及可再生能源将发挥重要作用。在现有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类只能逐渐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能源结构,低碳社会要求大规模减少二氧化碳碳排放,同时需要迅速地使用无碳能源。近两年,倍受青睐的一项选择是核能。核能在一些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今后几十年里扩大核能面临巨大的障碍。更为坚实的无碳能源选择是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从更长远的实践来看,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洋流和热对流能是另一类巨大的能源。 狭义来讲就是指政府体制,要讲究高效简洁。政府下不会有高碳耗能的表面工程,不会有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上下应酬等不必要的高碳耗能行为。广义来讲,低碳政治是讲究以人为本,谋求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和极端生态中心主义,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的政治。
低碳文化 低碳文化就是认识到人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具有特殊能动性的部分,我们要在今后的发展中,摒弃与天争利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具体来讲就要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珍惜自然,敬畏生命,追求高效简洁的生活方式,用最小的社会成本获得最大化的社会与个人收益。
1.提高能源效率
在工业化阶段,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而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间非常大。比如说建筑节能。在发达经济体里,三分之一是建筑物排放,三分之一是交通运输排放,三分之一是工业排放。中国现在是工业排放量占大头,交通和建筑类排放较小。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住房面积越来越大,住房品质越来越高,如果我们效仿欧洲的零排放建筑,在建筑节能这块有很大潜力。
工业能源效率的提升空间也非常大。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最先进的技术有,最落后的技术也有。像钢铁行业,中国有一些领先技术,例如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吨钢的综合能耗水平比较低,但小炼钢和落后技术则能耗高、排放多。这就意味着要加速淘汰落后产能。电力方面,中国现阶段肯定离不开火电,那么就要上大压小,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使单位度电的排放量降到最低。中国在钢材、水泥、化工、机械等领域投资力度非常大,“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淘汰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交通运输领域,我们也有很多工作可做。航空交通耗费的燃油量比地面交通高很多:与低效率的小汽车相比,高出一倍以上;与大容量的公交,与高速铁路相比,至少高出三倍、四倍。现在北京到上海的空客一小时一趟,将来高速铁路要是建好了,每小时一趟,基本上就不需要飞机了,同样便捷的服务,但排放量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很丰富,虽然可再生能源成本较高,但相当一部分已经商业化。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运用得很普遍;水电、部分发展较好的风电(如新疆塔里木的风电)等,也非常有竞争力;中国每年所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折合标煤约三亿吨,如果每年的商品能源消费总量是30亿吨,生物质能占了10%。已经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可以进一步推广。
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两种技术现在都在运行。欧洲有一项远大的工程规划,准备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上建大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站,然后建远距离输变电系统,把电力输送到欧洲。中国有广袤的戈壁滩,如果太阳能发电技术成熟,戈壁滩的开发前景将非常广阔。现在我们就可以进行研发投入,做好前期准备。
交通领域,汽车不再只烧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现在有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电动汽车时速可以达到150公里,最远可以跑400公里,如果蓄电池性能再好一点、动力更强一点,竞争力就会更大。太阳能汽车、氢能燃料电池等技术也在研发中,如果成熟,我们的交通服务将实现很少的碳排放甚至是零排放。
除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很多大文章可做,核能也很有前景。英国长期以来反对核能的声音很强,现在为了搞低碳经济,又把发展核能提到议事日程,准备进一步更新和新建核电站。美国也启动了新的核能计划。目前的核能利用,尽管在核废料处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相对来讲它是经济可行的;从安全的角度看,核电大国——法国就没有发生过核事故。中国也在大力发展核电,原来是在沿海地区,现在延伸到了内地。但有一个问题,发展核电所需的铀矿资源,中国比较缺乏。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世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国际协定,要求铀矿资源丰富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中亚国家给中国提供铀矿资源。
3.引导消费者行为
通过提高消费者的节能意识来加速低碳经济建设进程,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第一,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有负面作用,是有环境成本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对它征税。碳税跟能源税不一样,征能源税可能会打压可再生能源,但如果我们加以区分,只对碳征税,那么就只会打压高碳能源。高碳能源的比较收益降低,零碳或低碳能源的比较成本就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也会增强。
中国现在征碳税的条件应该是成熟的。我们说条件不成熟,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没有承诺减排。如果我们国内征碳税,和国际政策似乎有矛盾。但实际上这一点我们是完全可以避开的,我们可以不叫碳税,而叫可枯竭资源税。因为我们本来就有资源税,而化石能源是可枯竭资源,那么征一个可枯竭资源税,实质上就等于碳税。原因之二,要征收碳税就需要相应的技术、信息、统计资料,一般认为我们现在还不具备这种统计条件。实际上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因为碳只是在煤炭、石油、天然气里才有,这三项能源都是进入了市场的,统计起来应该非常简单。至于我们是在生产这一端来征收,还是在消费这一端来征收,都可以。所以,征收碳税并不是原则上不可行,而是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
第二,我们应该有相应的政策补贴。所有技术的研发、运用,都会经历从高成本到低成本的转化过程,如果我们给予补贴,就会加速降低成本的过程。对一些暂时不具备商业竞争力,而社会成本又比较低的能源和技术进行补贴,会使它们更迅速地成长,走向市场竞争。
第三,要提高研发投入。很多低碳能源技术、产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和企业商业化的投入,可以双管齐下。
第四,对于消费者行为,要有相应的经济政策措施对奢侈浪费加以限制。几年以前我提出过一种设想,叫能源消费累进税制(或者叫碳排放累进税制)。我们的碳排放空间是有限的,而每个人的基本消费需求也是有限的,因而可以给每个人一定的碳排放量,超出之后就得交税,超得越多税率就越高,跟我们的所得税一样。这样既兼顾了基本需求的满足,又可以使消费者行为更理性化,降低奢侈浪费的部分。要强调的是,能源消费税应是累进税率,而不能是统一税率。统一税率只会打压穷人,鼓励富人消费。
第五,要对公共消费加以控制。中国的公共消费浪费特别多,在高速公路上跑的小汽车多数是公车;办公大楼里,空调用电等浪费也很多。在一些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公共消费的低碳化,部长也乘坐公共交通。所以,政府可以率先垂范。
第六,国外在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领域有很多先进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开展国际合作。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还有其他一些可以努力的空间。如碳捕获与埋存技术,虽然用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现在还不具备经济可行性——因为它耗能特别高,但作为一种技术选择,我们可以继续研发,使这种技术将来具有商业可行性,这是战略投资。而且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在有些领域是商业可行、能够产生收益的,例如用它来提高石油采收率。一些发达国家在进行三次采油时,把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加以液化,注入到地底下把油驱赶出来。中国大庆、胜利油田也涉及到二次、三次采油,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我们还可以利用国际贸易来发展低碳经济。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清洁能源的比重和成本都不一样,碳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品我们可以出口,碳生产率较低的产品则可以进口。像矿石,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比我们国内采矿的成本低多了。
总之,低碳经济不是时髦的概念,可以落实到现实的行动。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消费方式的转型、能源结构的转型、能源效率的提高,使中国向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迈进——只有低碳社会才是可持续的社会。
引言:其实能源的问题一直都是人们关注,在以前的时候人们都是使用的是不可再生能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呢,就会发现能源问题越来越严重了,于是就开始使用可再生能源。那么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应该怎么去寻找可再生能源呢?
可再生能源的寻找其实可再生能源就是指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循环利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这样的能源通常都被称为可再生能源。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就是太阳能,风能,水能,这些能源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会出现的,而且不用担心会用完。因为阳光的照射,风力的运动其实就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且这些自然现象还是经常发生的,所以说可再生能源在日常生活中是能够经常被食用的。而像石油天然气这样的能源就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这些东西用完了就是用完了,而且人类是没有办法通过人工合成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所以说可再生能源的寻找其实是比较简单的,但是重要的是怎么把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日常中可以使用的电能。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控制成本,这才是很多人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风能太阳能其实在转化的过程中效率算比较高。
要践行低碳生活实际上就算说有再多的能源被开发出来,如果人们在使用能源的过程中只是浪费的话,那么也没有办法让人们的环境变得更好。所以说在可再生能源还没有完全被开发的前景之下,人们一定要注意营造一种低碳生活的行为和习惯,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浪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呢,就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碳排放量,让地球的环境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