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的简介

疯狂的裙子
爱笑的奇异果
2023-02-13 05:05:51

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的简介

最佳答案
壮观的春天
舒心的口红
2025-07-09 06:34:59

华北电力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以“能源、电力”为学科特色的“211工程”建设全国重点大学,致力于为实现能源、电力的国家战略提供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支撑。为满足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在国家能源局、教育部和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界的支持下,华北电力大学通过对电气、动力、机械、自动化、水电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于2007年成立了全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

学院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可再生能源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为中国乃至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人才和科学技术支撑。

目前学院设有7个研究中心,即风力发电研究中心、水电能源与工程中心、太阳能研究与工程中心、新能源材料与光电技术研究中心、生物质能研究中心、新能源与城市环境研究中心、水库移民研究中心。教职工86名,博士生导师15人、教授22人、副教授27人,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98%。拥有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学术气氛浓厚,形成了一支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奋发上进的稳定的教学与科研队伍。

学院设有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薄膜太阳电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能源安全与清洁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应用化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5个本科专业,其中“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有3个方向,即风力发电方向、太阳能光伏发电方向和生物质能方向。2014学院在校本科生1147人,硕士生298人、博士生23人。

学院在电气工程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一级博士学位点下,设置了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二级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近年来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获省部级奖3项,出版教材10部,获批专利5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SCI收录160余篇,EI收录300余篇。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包括科技部“973计划”1项,国家863项目5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项等,科研经费总量累计达到2亿元以上。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马拉达伦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英国斯莱斯克莱德(Strathclyde) 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巴斯大学、克兰菲尔德(Cranfield) 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丹麦科技大学、奥尔堡大学,法国电力集团,瑞士洛桑联邦理工(EPSL)、韩国浦项工业大学、成均馆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德州大学阿灵顿校区,德国弗朗霍夫风能和能源系统技术研究院(IWES),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等多个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

最新回答
美好的咖啡豆
感动的鱼
2025-07-09 06:34:59

华北电力大学的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专业不属于照顾类专业。

工学照顾专业:

力学

冶金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水利工程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矿业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农业工程

传统的便当
忧伤的魔镜
2025-07-09 06:34:59
华北电力大学创建于1958年,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优势专业有:

国家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级2002年1月热能工程国家级2022年8月省部级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省部级1996年9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省部级2000年1月技术经济及管理省部级2000年1月环境工程省部级2001年5月机械设计及理论省部级2002年10月计算机技术应用省部级2002年10月管理科学与工程省部级2002年10月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省部级2022年12月动力机械及工程省部级2022年12月电机与电器省部级2022年3月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省部级2022年3月工程热物理省部级2022年3月可再生能源科学与工程省部级2022年3月华北电力大学介绍学校在北京、保定两地办学,校部设在北京市,两地实行实质性一体化办学。学校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相结合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博士点专业、52个硕士点专业、57个本科专业、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另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火星上的帆布鞋
默默的心锁
2025-07-09 06:34:59
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随着国家产业技术的更新发展以及国内外对于全球环境气候的密切关注,新能源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譬如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与运用,再到当下的新能源汽车,已是十分常见。

众所周知,氢能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更是实现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的关键途径。

从国家层面考虑,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第一,氢气产量和储氢材料产销量世界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在氢能的制备方面,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产氢大国,以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回收的生产和非能源利用的“氢气产业”已有相当规模。

在政策体系方面,我国对氢能发展一直保持积极态度,已出台一系列涉及氢能领域的鼓励政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华北电力大学开设的此专业,前景无限。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聚焦“双碳”战略,瞄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巩固提升传统优势学科,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加快打造储能、氢能学科链条,建成一批国家级碳中和一流本科专业,构建特色鲜明的能源碳中和学科专业生态,实现能源电力学科体系转型升级。

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本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为:电力企业,国家能源企业,中国石油石化,设计研究企业,电科院等方向。培养方向为:氢能源工程,氢能源技术开发等领域。

本专业属于能源动力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工作稳定、收入高。从就业范围来说,传统的机械、电力、冶金、化工、水利等行业需要此类专业人员为其提供动力系统升级的技术支持航空运载火箭、宇宙飞船、电脑CPU、海洋资源开发甚至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都为此类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用武之地。

此外,能源动力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柱型产业,同时也是涉及多个领域高新技术的集成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关注传统技术领域的革新,紧跟新领域的发展,使专业成为就业面最宽的专业之一。

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新增的专业,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氢能,就业方向也是多元的,只要你的能力强,未来肯定不用担忧工作。

单身的保温杯
清脆的睫毛
2025-07-09 06:34:59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2022):能源互联网(353)、物流工程与管理(208)、应用统计(360)、物理学(290)、环境工程(273)、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367)、控制工程(273)、法语语言文学(367)、公共管理(353)、电气工程(324)、工商管理(353)、英语笔译(367)、控制科学与工程(302)、法学(335)、光电信息工程(273)、工业工程与管理(189)、动力工程(273)、工商管理(170)、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273)、核科学与技术(260)、材料工程(273)、法律(非法学)(335)、环境科学与工程(273)、金融(360)、人工智能(273)、马克思主义理论(335)、核能工程(273)、会计(22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80)、管理科学与工程(310)、应用经济学(360)、信息与通信工程(282)、机械工程(273)、公共管理(178)、水利工程(260)、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273)、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300)、数学(290)、电气工程(273)、软件工程(273)、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80)、储能科学与工程(273)、化学工程(273)、电子科学与技术(273)、清洁能源技术(273)、计算机技术(273)、材料科学与工程(273)、英语语言文学(367)。

一、华北电力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

名称 类型 年份 总分 英语 政治 专业课一 专业课二

软件工程 专业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工商管理 学术型硕士 2022 353 51 51 77 77

核科学与技术 学术型硕士 2022 260 35 35 53 53

数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290 39 39 59 59

物流工程与管理 专业型硕士 2022 208 47 0 94 0

化学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工业工程与管理 专业型硕士 2022 189 47 0 94 0

控制工程 专业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公共管理 专业型硕士 2022 178 45 0 90 0

能源互联网 学术型硕士 2022 353 51 51 77 77

物理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290 39 39 59 59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机械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金融 专业型硕士 2022 360 52 52 78 78

应用经济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60 52 52 78 78

储能科学与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学术型硕士 2022 280 35 35 53 53

环境工程 专业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环境科学与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法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35 46 46 69 69

电气工程 专业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术型硕士 2022 280 38 38 57 57

法语语言文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67 56 56 84 84

英语语言文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67 56 56 84 84

法律(非法学) 专业型硕士 2022 335 46 46 69 69

核能工程 专业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会计 专业型硕士 2022 226 50 0 100 0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术型硕士 2022 335 46 46 69 69

软件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清洁能源技术 专业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电子科学与技术 学术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应用统计 专业型硕士 2022 360 52 52 78 78

水利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260 35 35 53 53

英语笔译 专业型硕士 2022 367 56 56 84 84

人工智能 学术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术型硕士 2022 367 56 56 84 84

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 专业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282 38 38 57 57

控制科学与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302 38 38 57 57

工商管理 专业型硕士 2022 170 42 0 84 0

公共管理 学术型硕士 2022 353 51 51 77 77

电气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324 50 50 75 75

动力工程 专业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计算机技术 专业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光电信息工程 专业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310 55 55 90 90

机械工程 专业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 学术型硕士 2022 300 38 38 57 57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学术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材料工程 专业型硕士 2022 273 38 38 57 57

二、华北电力大学

76

软科(综合)

123

校友会(综合)

52

武书连

813

US排名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学校现有教职工3千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万余人,研究生1.2万余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六十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能源电力人才。学校始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积极活跃在科技创新前沿阵地,攻克了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多项技术难题,为推进电力科技进步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方针,紧抓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发展。

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能源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学院,67个本科专业。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分别位列A档和A-档;“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社会科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70强和前1‰行列;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能源动力硕士、电子信息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1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拥有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91人,其中正高级职务的420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722人。现有中国工程院-2人,双聘-10人,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百余名,有多支高水平研究团队。

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发起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学校现有15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特高压、智能电网、清洁煤电、核电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建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29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及研究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十五”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37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400余项。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科技论文国际三大检索排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位居前列。

学校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100余家大型能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建“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发电协同创新中心”“能源互联网学院”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交流与合作,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创新。

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搭建了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和“一带一路”沿线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全面开展学生交流、科研合作等合作项目,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高来华留学生规模和质量。学校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承办了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与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等15所海外高校共同签署“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合作伙伴备忘录;担任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在美国设立的西肯塔基孔子学院是北美规模最大的孔子学院。

2017年11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谋划了未来一段时期学校发展蓝图:经过五年左右的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实质转型,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此基础上,再用10—15年时间,到2035年左右,“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实现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明确了学校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一个根本”,紧扣“两大任务”,抓住“三个导向”,突出“四个重点”,即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紧扣立德树人和提高质量两大任务,抓住改革创新、特色发展、-办学三个关键导向,突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四个重点,带动学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2018年10月,学校汇聚全体华电人的磅礴力量,成功举办了一届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甲子校庆。通过召开建校6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重新编撰《校史》、评选建校60周年华电人物和杰出校友,展示了办学成就,弘扬了华电精神,扩大了社会影响,凝聚了发展力量。2019年,学校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主线,以国庆游行思政教育为抓手,以顶层设计推动校内综合改革为重点,深入谋划、全面部署,着力推进工作落实落细,全校师生员工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使命感责任感更加强烈,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奋进意识更加强化,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更加牢固。

站在继往开来的新起点,面向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学校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九个坚持”为根本遵循,加快推进“双一流”特色、高质量建设,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书写华电人的“奋进之笔”,为把学校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华电贡献!

中专2022-09-25 16:01:17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