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加剧欧洲能源危机,多国电价创新高!能源危机何时能解?
夏季开始以来席卷欧洲的酷热和热浪开始影响欧洲能源系统。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危机和法国核电站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对电力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所有这些都受到水力、风能、核能以及天然气和煤电厂的影响。水电满足欧盟 15% 的电力需求,这一比例要高得多。早在夏季开始之前问题就出现了,但 6 月和 7 月的热浪加剧了干旱,尤其是在南欧。在西班牙和意大利,上半年水力发电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0%。
高温对其他类型电站的影响更为间接。核电厂、天然气电厂和燃煤电厂都使用冷却系统,冷却系统的运行受高温影响。南欧许多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发电份额增加的原因之一是该地区的天气条件较好。根据市场研究机构Solargis的数据,西班牙年均太阳辐射量在1400-1800千瓦时/平方米之间,高于欧盟900-1300千瓦时/平方米的水平。 4月17日,该国太阳能发电量因日照过多而达到近13.5吉瓦的峰值,成为西班牙首次削减光伏发电量。
西班牙的风速较高,该国首都马德里本月平均风速为 19.9 公里/小时,比风速最低的 9 月高出近 11.6%。许多欧洲国家的电价已升至 200 欧元/MWh 左右。但与此同时,荷兰和比利时在几个周末都出现了负电价,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电价也达到了1欧元/MWh左右的极低价格。由于欧洲现货电力市场采用边际定价方式,边际成本较低的电源优先接入电网。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光伏和风能,具有波动性。在风电和光伏发电量高的时期,实际发电量高于用电需求,降低了市场电价,甚至出现负电价。
电力需求激增,全球电力碳排放创新高
电力需求激增,全球电力碳排放创新高,在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中,煤炭占了40%以上,目前油价攀升至历史高位,2022年煤炭排放或将持续增加。电力需求激增,全球电力碳排放创新高。
电力需求激增,全球电力碳排放创新高1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仍未赶上去年电力需求的增速。
3月30日,英国独立气候智库Ember发布报告称,2021年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创新高,同比增长7.78亿吨,增幅达7%,为2010年以来最大增幅,较新冠疫情前水平高出3%。
这主要因各国在经济复苏中,更加倾向使用碳排放较多的煤电。上述报告显示,去年燃煤发电量达10042太瓦时(TWh),同比增长9%,也创下历史新高,较2018年创下的纪录还高出2%。同期,全球天然气发电量仅增长1%。
全球经济从疫情中复苏,电力需求大增。2021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长量达1414太瓦时,同比增长5.4%,是自2010年以来的最大增幅。
去年风电和光伏对全球电力的贡献首次超过十分之一,达到10.3%,较上年高出1个百分点,但仍不足以跟上需求增长的速度。
2021年增长的电力需求中,只有29%来自风能和太阳能,高达59%的比例来自煤炭发电,核电、水电等其他清洁电力未提供净增长。
“全球还未达到用清洁电力来满足电力需求增长的阶段。”Ember全球电力分析师戴夫·琼斯(Dave Jones)表示,因此化石燃料发电仍在增加,主要是煤炭。
去年,全球天然气价格出现暴涨,也促使部分国家转向使用煤炭。
国际能源署(IEA)3月中旬发布的《全球能源回顾: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指出,去年大多数时间,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的燃煤发电成本,都显著低于天然气发电。
其中,美国燃煤电厂的碳排放量去年同比增长17%;欧盟燃煤电厂的碳排放量增幅达16%。
IEA数据也显示,去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6%,达到363亿吨,绝对增幅超过20亿吨,为历史上最大增幅。
其中,煤炭相关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153亿吨的历史新高,占比超过四成。
Ember的上述报告认为,过去十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了平均每年20%的增长率。要将这一增速保持到2030年,才有望实现把全球变暖幅度限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摄氏度内的目标。
Ember表示,上述报告的分析涵盖了75个国家的数据,约占世界发电量的93%。
电力需求激增,全球电力碳排放创新高2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一份新报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1年飙升至历史水平,抵消了此前一年疫情导致的大幅下降。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主要温室气体。
IEA报告表示,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了6%,至363亿公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煤炭使用量大幅增加推动的,而煤炭使用增加部分是由创纪录的天然气价格造成的。
在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中,煤炭占了4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在2021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燃煤电厂的运营成本比燃气电厂要“低得多”。
“天然气向煤炭的转换使全球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超过1亿吨,尤其是在燃气电厂和燃煤电厂之间竞争最为激烈的美国和欧洲。”报告称。
该报告认为,随着俄乌局势的升级,美国和英国宣布禁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油价攀升至历史高位,2022年煤炭排放或将持续增加。
全球能源价格的飙涨也间接的促进了欧盟电动汽车的消费。3月9日,有着女版巴菲特之称的“木头姐”凯西·伍德对外表示,受俄乌局势影响,欧洲经济可能已经陷入衰退,美国经济也可能很快陷入衰退,这可能促使企业和消费者寻求降低成本的技术。伍德表示,飙升的油价应该会加速欧洲汽车消费向电动汽车的过渡。
面对欧洲市场蓬勃的需求,刚刚才中国攻城略地的造车新势力们也开始了试探。蔚来在挪威“长安街”开设以用户体验为主的蔚来中心(NIO House)。
今年2月11日,小鹏汽车在欧洲的首个直营体验店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正式开业。根据长城汽车的规划,其品牌体验中心将在今年于慕尼黑和柏林。东风汽车旗下品牌岚图汽车,其首家海外旗舰店将在挪威奥斯陆市中心奥斯陆皇宫商圈开业。
不过相比用户接受上的软门槛,欧盟即将施行的电动汽车碳足迹(碳关税)更像是横在中国造车企业面前的硬门槛。
资料显示,欧盟为了完成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制定了一揽子,包括出台“史上最严”碳排放规定、收紧碳排放交易体验,更快推出低排放运输方式等。
为了保证本土车企不会因严格的碳排放标准而在本土与外来品牌的竞争处于劣势,欧盟在2021年设立了碳调节机制(CBAM,即“碳关税”)的.立法议案。
根据议案内容,欧盟将在2023年前建立一套进口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评价与统计体系,要求2025年出口到欧盟的每一辆车都按要求核算并发布其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这意味着车企还要在生产制造、运输等环节将碳排放量控制在欧盟标准之内。
除了电动汽车生产环节的碳足迹标准建设,早在2020年,欧盟就已经宣布电池法规草案,在该草案中规定了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电池都必须公开其碳足迹信息,并且后期会根据电池的碳足迹进行分级,并对碳足迹较高的电池实施准入限制,这一制度将在2024年开始实施。
而我国关于碳足迹核算的相关制度至今仍然缺失。“如果按照欧盟自己的碳排放标准体系,中国电动汽车或许都处于超标状态”。行业相关专家认为,中国和欧洲在能源结构上差异巨大。如果套用欧盟碳足迹评价体系,中国电动汽车可能处于超排放水平。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要加快整车以及电池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主要(作用)是促进出口,欧洲需要这样的证明。”
而在今年两会期间,包括曾毓群、尹同跃以及雷军也在不同的议案中提出要建立我国的整车及电池碳足迹核算标准。
电力需求激增,全球电力碳排放创新高3英国独立气候智库Ember周三发布报告称,去年全球电力部门的碳排放量跃升至纪录高位,因经济从疫情中复苏推高了电力需求,而在天然气短缺的情况下,公用事业公司燃烧了更多的煤炭。
根据Ember的分析,2021年电力行业碳排放量较2020年增长7%,为2010年以来最大增幅,较新冠疫情前水平高出3%。这一趋势今年可能会继续下去,因为在天然气价格高企的情况下,各国都转向了碳排放量最多的化石燃料煤炭。
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迹象,世界兑现减排承诺以防气候最严重变化的能力正面临考验。
电力部门拥有廉价的可再生能源,应该能够部分替代化石燃料。然而,俄乌正迫使欧洲利用所有的能源资源,以削减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多元化,而印度等国也在寻求更多地利用本国的煤炭,以应对全球能源价格高企。
“我们还没有达到用清洁电力来满足电力需求增长的那一步,”Ember全球电力分析师戴夫·琼斯(Dave Jones)表示,“因此,化石燃料发电正在增加,主要是煤炭。”
Ember对2021年的分析涵盖了来自75个国家的数据,这些国家的发电量约占世界发电量的93%。
Ember数据显示,2021年是电力需求快速复苏的一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长了5.4%。与此同时,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发电量,在疫情期间下降后,去年出现了大幅反弹。2021年燃煤发电量增长了9%,创下至少自1985年以来的最快增幅。
此外,2021年,全球太阳能发电量增长了23%,而风能发电量增长了14%,这两种可再生能源合计增长了17%,同时首次占全球发电总量的至少10%。
不过,琼斯指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需要每年增长至少20%,才能使全球气候目标保持在正轨上。
欧盟拟推出5650亿欧元能源计划,此举背后的原因如下。
一、欧洲能源危机自从俄乌战争爆发后,欧洲的能源危机不断升级,矿物燃料供应短缺,价格飙升,电力市场几乎失去控制。
英国能源管理部门称,从十月份开始,英国消费者的能源账单上限将上涨80%。这就意味着,在这个冬季,几百万的英国人将无法负担燃气和电力。与此同时,德国也将征收天然气附加费。
在传统能源“失控”的时代,欧洲国家虽然加速了能源结构的变革,但在短期内,新能源的作用并不大。今年冬季,欧洲面临着“青黄不接”的问题。
二、欧洲各国能源负担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27个欧盟国家已经为减少能源危机给消费者和商业带来的冲击拨出了3140亿美元。德国以1002亿欧元排在首位,法国和意大利紧随其后,分别为536亿欧元和592亿欧元。另外,英国政府也已经提供了1780亿欧元的援助。
这些支出反应了欧洲各国政府为保护家庭和企业免受天价能源价格影响的努力。自从俄罗斯切断了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以来,欧洲的能源价格一直在飙升。但是,即便有这么多的政府救助,欧洲的经济前景仍然很黯淡。
贝莱德的分析师先前曾发出警告,欧洲将于2023年早期进入深度衰退,并预期到年底会萎缩0.9%。同时,在欧洲国家为应对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和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欧盟的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欧洲,可再生能源以氢、海上风力发电为主,相比于传统能源,可再生能源受到了气候的严重影响,安全性相对较差。所以,可再生能源能否成为欧盟的“救星”,还是一个问题。
尽管欧盟2021 2027年财务预算谈判正陷入僵局,但是欧盟委员会(下称“欧委会”)仍表示将全力投资新能源领域。
欧委会日前公布一份“近海可再生能源战略”,旨在大幅度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率,预计到2050年欧盟整体海上风电产能将增加至300千兆瓦。欧盟将向该领域投资7890亿欧元,约三分之二用于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另三分之一用于发电设施建设。
欧委会副主席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称,欧盟海上可再生能源投资项目已是全球性成功案例。目前欧盟正面临更大的机会,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推动可持续发展。
欧盟缘何推广海上风电投资?
欧盟在全球海上风力发电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全球42%的海上发电能力分布在欧洲沿海,北海是世界海上风电的最佳位置。
自本届欧委会上台以来,绿色经济成为了其产业政策重要抓手。欧委会相继出台加强传统行业绿色转型、扶持新能源 汽车 等细分产业政策,并通过调整能源税、推动碳排放交易机制改革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
此次欧委会再推海上风力发电政策,首要原因在于,海上风电是欧盟实现中长期减排目标的主导因素。
国际能源署执行主任罗尔(Fatih Birol)认为,如果顺利实施海上风力发电的大规模部署,欧盟有望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2025年后,核电、光伏等发电方式将保持相对稳定发展态势,欧盟希望到2050年全面消除煤炭市场,剩余的能源转型重担将由海上风电完成。
陈晓径也认为,欧盟于3月首次将“绿色协议”写入气候法案,要求重工业部门实现“零排放”,能源系统实现“去碳”与“绿色电力”的要求迫在眉睫,海上风电将在新能源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其次,欧盟具有海上风电领域的先发优势。1991年,丹麦设立全球首个海上风力发电场。过去十年,欧盟海上风能技术日益成熟、实现规模化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陈晓径表示,欧盟在海上浮动风力发电、波浪能与潮汐能利用、漂浮式光伏系统等方面优势明显,也享有北海、波罗的海、地中海、大西洋、黑海等丰富的海洋资源。欧盟推出该计划,预计仅需占用3%的海上空间即可达到大幅生产可再生能源的效果。
再次,欧盟正在海上风电领域受到其他国家的挑战。拜登曾宣布,将带领美国重回《巴黎协定》,并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英国上月提出“全民风电”目标,计划2030年利用海上风电为全英所有家庭供电。2018年,全球近一半的海上风电投资都发生在印度等亚洲国家。
欧洲能源专员西姆森(Kadri Simson)称,欧盟要保持海上可再生能源的领导者地位,必须激发在海上风能领域的所有潜力,并通过发展波浪、潮汐和浮动太阳能等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欧委会:希望私有部门加大投资
欧委会称,该计划不仅可以推动欧盟在新能源领域更进一步,还可以推动经济复苏,预计该计划可以为欧盟创造6.2万个就业机会。但是,正如欧盟在其他领域的投资一样,如何筹措资金成为目前投资的首要难题。
国际能源机构(IEA)称,海上风电行业的效益正以每年2.2%的速度增长,未来两年至少需要吸引8400亿美元的投资。未来达到2050年气候目标,各方必须加速投资。过去十年,欧盟每年对电网基础设施的投资约为300亿欧元。
欧洲风能协会(Wind Europe)称,欧盟首先要加强在海上风电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还要兼顾陆上电网方面。未来十年,欧盟的港口也需要65亿欧元的投资。
欧委会称,将从“恢复基金”中拿出1500亿欧元投资该领域,并将重点放在碳密集中度和化石燃料使用率最高的地区。此外,各成员国政府也将为此提供支持。
但是,目前因匈牙利和波兰两国反对,“恢复基金”迟迟未获批。即使未来最终获批,该计划也将面临6500亿欧元的资金缺口。
欧委会寄希望于欧盟的私有部门,希望公共事业和能源领域的巨头能向其提供支持。
欧委会称,预计私有部门将提供投资中的大部分资金,公有部门将发挥战略催化剂的作用。那么,私有部门是否愿意响应欧盟机构的号召,该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
对此,陈晓径认为,私人资本占大多数符合欧盟惯例与“绿色协议”要求,公私合作解决资金需求是当前形势下的可行做法。
她进一步解释称,一方面,公共资金相对充足,但受疫情影响并不宽裕。预计2020年欧盟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下降7.4%,欧盟的理念是公共资金要发挥引导、杠杆、“战略催化剂”作用,而非融资为主。其功能是帮助成熟技术尽快进入市场、实现规模化并降低成本,帮助起步技术创造市场并引导私人融资、降低不确定性等。
另一方面,对于私人资本而言,欧盟已建立《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为代表的成熟框架,对如何引领私人融资有着详细规定,这可以协助其达成长期减排与发展目标。
可再生能源比重的提升传递着“绿色经济”正在兴起的信息,太阳能,2020年之前,资源总量达7亿tce,通过品种改良和扩大种植,生物能的资源量可以在此水平再翻一番。总之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开发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潜力,可以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有可为。
2006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为2亿吨标准煤,欧盟已建立了到2020年实现可持续能源占所有能源20%的目标,而中国也确立了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的比重达到15%的目标,它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供给能力,比2004年增加了50%。
2007年至少有60多个国家制订了促进可持续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永续利用、取之不尽,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中国除了水能的可开发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之外,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1.7万亿tce的能量;风能资源量约为32亿kW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全球并网太阳能发电能力增加了52%,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地位将日益突出,届时需要可再生能源提供数亿吨乃至十多亿吨标准煤的能源、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也都非常丰富;地热资源的远景储量为1353亿tce,探明储量为31.6亿tce;现有生物质能源包括:秸秆,中国基本上可以依赖常规能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能源需要,初步估算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约10亿kW,按德国、西班牙,丹麦等风电发展迅速的国家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中国可供开发的风能资源量可能超过30亿kW;海洋能资源技术上可利用的资源量估计约为4亿-5亿kW,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新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将进一步促进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
根据中国中长期能源规划,(不包括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约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比2005年上升了0。中国太阳能较丰富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年辐射量超过6000MJ/㎡、薪柴、有机垃圾和工业有机废物等,2500万个家庭利用沼气做饭和照明。2007年,这为2010年可再生能源占全国一次性能源10%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和措施,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规模和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2007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达到了24万兆瓦。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用之不竭的资源。因此,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目的将是
欧盟各国能源安全战略体系的重要战略是立足国内,开发国内能源新源勘探、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实行能源多元化的战略。所谓能源多元化,至少包括新能源的开发(比如氢能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生物质能、水能等)、推动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结构。多元化的核心就是“发展替代能源”,这是能源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际上的发展比较快,比如欧盟的氢能路线图等。
欧盟开发替代能源,实现能源种类多样化。欧盟对内能源战略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使能源种类多样化。在过去的几年中,欧盟全面审核了能源政策,制定了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这些远景规划的主要方向是节能和开发替代能源,目标是:①到2010年将欧盟的能源消费从占世界总量的14—15%降低到12%。②把开发新能源作为政治上的优先目标。③到2030年将能源对外依存保持在70%。④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达到12%。 ⑤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标准。为了这些总体目标,欧盟还设立了具体的目标,例如:①整合内部市场。②审议能源税、能源节约和能源多样化计划。③推广新技术。④启动节约能源的计划。⑤发展使用清洁燃料的车辆。⑥复兴铁路交通、改善公路交通、提倡清洁的城市交通,实行污染赔偿原则等等。
欧盟也在由依赖外援逐步向独立自主方向发展,不断摆脱对外部能源的供应。欧盟强调开发自己的能源,主要是指多样化的能源。为了不受制于人,确保完全的行动自主,欧盟提出要提高能源效率,扩大核能利用规模,加强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目前,核能提供欧盟1/3强的电力。核能不仅供应稳定,而且价格稳定,特别是不排放CO2,问题在于要解决其安全性能和公众的接受程度。
目前,欧盟的电力生产已经达到了能源多样化的目标,欧盟在交通领域里也实现类似的能源多样化。欧盟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开发生物燃料,热核燃料,以及氢燃料,但是这些开发都有一定的局限。
在欧盟国家,核电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核电已成为一种成熟的能源。核电是法国的动力之源。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促使化石能源匮乏的法国选择了发展核电的道路。法国目前拥有59座核反应堆,总装机容量超过63Gwe,每年提供4000亿千瓦时以上的电力。现在,法国80%的能源来自核能,15%来自水电,5%的调峰用电来自煤和石油。这得益于长期坚持的推进能源自主政策。法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净出口国,每年因此获得约26亿欧元的收入。为了发展核能,2002年10月10日欧洲法院颁布了一项条例,确认欧盟委员会对核安全负责。欧盟的扩大意味着将另外19个苏联设计的反应堆纳入欧共体。其中有些需要提前关闭。欧洲理事会决定拨款4.8亿欧元,用于欧洲原子框架计划(Euratom framework programme) (2002—06),并且考察如何更好地保障欧盟内部核能的高度安全,以及核裂变、核废料处理等技术性问题。
为了在技术上落实能源多样化战略,欧盟还于2003年启动了“欧洲智能能源”(EIE)项目,支持欧盟各项能源政策的落实,例如:在建筑和工业领域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促进新的可再生能源与当地环境和能源系统的整合,支持交通能源的多样化,如促进生物燃油的使用,以及支持发展中国家再生能源的开发和能源效率的提高,等等。
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战略
发展再生能源是欧盟能源政策的一个中心目标。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同时,从中长期来看,再生能源在经济上的竞争力可能不亚于传统能源。再生能源可以减少CO2的排放量,增加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改善能源供应的安全状况,减少欧共体日益增长的对进口能源的依存度。
上世纪70 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受到欧盟各国高度重视,欧盟许多国家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制定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和优惠政策,可再生能源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各类能源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一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市场应用和产业,如光伏发电、风电等在近10 年的年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可再生能源发展已成为欧盟能源领域的热点。
各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欧盟各国在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化的进程中,都强调了政府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责任。通常是政府科技投入先行,随后进行市场开拓,以此来推动产业化进程。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阶段性的可再生能源的具体发展目标。1995年,欧盟发表了《能源政策绿皮书》,以此为基础,1997年通过欧洲议会白皮书——《未来能源:可再生能源》,确定了欧盟在能源结构中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的行动纲领,提出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从1996年的6%提高到2010年的12%,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在电力总装机容量中的比例也将从1997年的14%提高到2010年的22%,其中主要是生物质能发电和风力发电。根据 1997年欧盟制定的《可再生能源白皮书》,2010年欧盟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是占整个能源的比重达到12%,比1998年的6%翻一番。
各个成员国也出台了各自的发展目标。德国和英国承诺,到2010年和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0%和20%。按照德国新的《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到2020年把风能、生物质能、水能和太阳能的发电量提高10%,使其占德国总发电量的20%。
2006年2月初,英国一家专业公司向英国政府提供了一份有关能源安全的“2020远景计划”,提出英国应该在北海的油气枯竭之前,充分重视可再生能源的替代作用。21世纪以来,英国以“低碳经济”为目标,拟定了新能源战略。2003年其以《英国政府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体》发布的白皮书,宣布了英国未来半个世纪的能源战略:到2050年使英国转变为低碳经济型国家。为实现这一长远目标,英国将致力于研发、应用并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更多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并在欧洲乃至全球能源科技和能源市场的稳定、可持续、有益环保中,发挥主导作用。
西班牙表示,2010年其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将超过29%。北欧部分国家提出了以风力发电和生物质发电逐步替代核电的目标。
欧盟议会、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及欧盟首脑会议围绕能源供给、内部能源一体化市场的构建、国际能源市场的协调、加强节能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推广以及实现减排目标等进行了不懈努力。
2006年通过了《欧盟未来三年能源政策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采取综合措施以确保欧盟中长期能源供应;2007年决定继续执行欧盟《第五个课持续发展规划》,制定二氧化碳排放税收制,设定减排目标,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等;2007年欧盟确立《能源与运输发展战略》,在交通运输领域提高能效,支持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鼓励广泛的节能与减排研究;2009年4月,出台了《气候行动和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将减排目标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紧密结合,提出了更宏伟的目标和更具体的实施方案。
欧盟的能源环保政策上有欧盟跨国政策的鼎力推动、有各成员国政府的积极领导以及能源管理机构牵头,下有基础设施部门、能源企业和市民的广泛热情参与。一路走来,欧盟的能源环保政策紧密结合,日趋成熟。
欧盟在新能源领域的大手笔:欧盟不仅是能源消耗重地,也是能源进口大国。为确保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欧盟一方面要开展紧密的能源合作,加强与能源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俄罗斯、中亚、里海与黑海等,同时也要加强与能源组织的合作,如与欧佩克、经合组织及大型跨国能源集团等的合作。
《欧盟未来三年能源政策行动计划》:
2006年通过的《欧盟未来三年能源政策行动计划》(2007年至2009年)提出要提高能源效率,以达到欧盟至2020年减少能源消耗20%的目标,要求各成员国要明确节约能源的“责任目标”,依照各国的经济与能源政策特点,确定主要的节能领域以便迅速采取落实措施。如对民众家庭、公共场所、政府机构、旅游饭店及商业建筑、城市灯光景观和道路照明等电力消耗领域,鼓励尽快更换节能灯与节能器材。照此速度发展,仅2007年至2009年三年欧盟就可节省10%至20%的电力消耗。欧盟还进一步扩大对核能的利用与开发,增加安全性保障、减少核废料污染等技术研究的资金与人力投入。
《计划》还要求加大对研究新能源技术与开发绿色能源的力度,大力推动新型能源与绿色能源的使用工作,规定在2007年至2009年这3年要达到10%的可再生能源与自然能源的使用目标,并根据不同国家进行目标分解。从《计划》的执行情况看,目前在欧盟成员国内已经有上百家研究机构和企业重点从事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工作。风能、太阳能、地热等自然能源的使用已经由工业、农业向商业和民用领域普及,并逐渐进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有专家称,目前欧盟在通过植物分解以生产再生能源方面的技术已经日渐成熟,欧盟正在降低成本与技术推广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鼓励政策,通过给使用绿色能源与节能设备的用户以资金补偿或奖励来进行新技术的推广普及,相关措施已在大部分成员国开始实行。
欧盟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欧盟指导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文件,主要有4种类型:《能源政策白皮书》(其中有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的论述);《可再生能源白皮书》及其《行动计划》;《能源供应绿皮书》(在出版白皮书之前,先出版绿皮书;在某种程度上绿皮书是征询各成员国意见的文件);欧盟指令。欧盟指令是指导各成员国立法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其对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规定比较具体。涉及到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欧盟指令有:2001/77/EC指令(关于可再生能源),2003/30 /EC指令(关于生物柴油),2003/96/EC指令(关于能源税收),2003/54/EC指令(关于电力市场自由化)等。欧盟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相互配合的结果。
2003年5月,经过艰难的谈判,欧盟通过了一项促进在交通领域使用生物燃油的指令。按照这项指令,到2005年底,欧盟境内生物燃油的使用应当达到燃油市场的2%,到2010年底达到5.75 %。到2020年,用于交通的燃料要有20%是新型燃料。
欧盟决策者认识到,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强大的政治支持,没有政治支持,就会因为费用问题而被搁置。政治支持不是口号,还包括提供土地,把传统能源作为备用(因为再生能源可能会间断),容忍比传统能源高得多的价格,以及投资未来、鼓励创新、监督共同措施的执行等管理措施,需要政府和企业配合,干预市场行为,甚至干预社会生活。非如此,难以实现欧盟能源供应安全的长远目标。
强调发展绿色能源与节能技术并举是欧盟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欧盟要领导新的全球技术革命。打开欧盟光辉卓越的能源环保历史成绩单,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欧盟无论是在能源环保战略还是具体的实施细则、法律法规上,都可以说是遥遥领先,基础雄厚,实力不容小觑。欧洲有很多的煤,而且很便宜,问题在于怎样通过技术革命,用经济实惠的方法使它变得更加清洁。研发能源清洁技术,如对传统的煤、薪柴等的洁净化处理,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努力研发新能源技术,加速生物能、氢能、太阳能、风能等技术的转让、试验与应用;同时,在当前经济危机的狂风暴雨中,以及世界各国愈演愈烈的能源大战的形势下,欧盟在能源和环保领域的这两项大计划可谓是雄心万丈、面面俱到,相比奥巴马的能源新政也更全面系统、具有可操作性,难怪欧盟声称“要引领一场新的全球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