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评价波斯湾开发石油的区位条件(利和不利)
有利条件:(1)石油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藏区。(2)油质好,埋藏浅,易开采。(3)靠近海洋运输线,运输方便。(4)世界上缺乏石油的国家多,石油市场广阔。不利因素:(1)国际市场油价波动较大,可能给中东产油国带来损失。(2)中东地区是长期的世界热点地区,政治局势动荡,对石油生产有不利影响。(3)世界其他地区石油的勘探、开发,与中东石油争夺市场份额。(4)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以及低耗能产业的发展,可能影响油价。(5)石油是非可再生能源,总有枯竭的时候。
波斯湾地处亚热带,气候干燥炎热,高温少雨,沿岸多沙漠。湾内自然资源丰富,沿岸国家盛产石油,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供应基地,素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已探明石油储量为879.8亿吨,约占世界石油总量的65%。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海湾国家出产的石油大部分出口,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量的40%以上。沿岸国家的石油收入占财政收入的85%以上。从波斯湾通过印度洋绕道好望角的运输线称为西方的生命线,必经的霍尔木兹海峡被称做石油的总阀门。1990年在该地区发生的海湾战争,实质上就是美国为保护其利益而进行的一场石油争夺战。
此外还有可燃冰,深海石油,大陆架煤炭,等等都是目前无法开发利用的
海洋资源开发
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开发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据1995年的估计世界近海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储量为379亿吨,天然气的储量为39万亿立方米。据不完全统计,海底蕴藏的油气资源储量约占全球油气储量的1/3。预计在本世纪,海底油气开发将从浅海大陆架延伸到千米水深的海区。
世界海洋石油的绝大部分存在与大陆架上。据测算,全世界大陆架面积约为30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海洋面积的8%。关于海洋石油的储藏量,由于勘探资料和计算方法的限制,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法国石油研究机构的一项估计是:全球石油资源的极限储量为10000亿吨,可采储量为3000亿吨。其中海洋石油储量约占45%,即可采储量为1350亿吨。
半坐底式平台(用于深水开采)
波斯湾大陆架石油产量较早进入大规模开采,连同附近陆地上的海洋石油产量,供应了战后世界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欧洲西北部的北海是仅次于波斯湾的第二大海洋石油产区。美国、墨西哥之间的墨西哥湾,中国近海,包括南沙群岛海底,都是世界公认的海洋石油最丰富的区域。
在海洋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工作要比陆地上困难多。必须具备一些与陆地不同的特殊技术,如平台技术、钻井技术和油气输送技术等。
工作平台有固定式平台和移动式钻井平台,移动式钻井平台克服了固定式平台建、柴禾不能重复使用的缺点,并大大增加了工作深度。移动式海洋石油钻井设备拥有自己的浮力结构,可以有拖船拖着移动。有的还拥有自己的动力设备,可以自航。移动式海洋钻井设备包括:座底式平台、自升式平台、半潜式平台和钻井船。其中半潜式平台是目前适合于较深水域作业的先进平台,它既能克服钻井船的不稳定性又能在较深水域中作业。
为向深水石油开发进军,研究稳定有廉价的深水平台和深水重力平台。张力推平台用绷紧的钢索系留,工作水深刻达600--900米。后两种平台都是从海底直立到海面的固定平台,其特点主要是采用缩小横断面等技术,降低造价,其工作深度可达500--600米。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中国海域的生物种类丰富多样,已有描述记录的物种达2万多种。海产鱼类1500种以上,产量较大的有200多种。渔场面积280万平方公里,水产品年产量达2800多万吨,居世界首位。
我国海洋生物的物种较淡水多得多,有记录的3802种鱼类,海洋就占3014种。此外,我国还拥有红树林、珊瑚礁、上升流、河口海湾、海岛等各种海洋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对各类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极为有利。
经济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蓝色革命计划”和“海水农业”构成未来海洋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
就是通过人为干涉,改造海洋环境,以创造经济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良好环境条件,同时也对生物本身进行必要的改造,以提高它们的质量和产量。具体就是建立育苗厂、养殖场、增殖站,进行人工育苗、养殖、增殖和放流,使海洋成为鱼、虾、贝、藻的农牧场。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一海水养殖大国。随着海洋生物技术在育种、育苗、病害防治和产品开发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海水养殖业在21世纪将向高技术产业转化。
蓝色革命计划
是着眼于大洋深处海水的利用。在大洋深处,深层水温只有8℃~9℃,氮和磷是表层海水的200倍和15倍,极富营养。将深层水抽上来,遇到充足的阳光,就会形成一个产量倍增的新的人工生态系统。温差可以用来发电或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美国和日本已经在进行这种人工上升流试验,认为将引发一场海水养殖的革命,所以称为“蓝色革命”。
海水农业
是指直接用海水灌溉农作物,开发沿岸带的盐碱地、沙漠和荒地。“蓝色革命计划”是把海水养殖业由近海向大洋扩展。“海水农业”则是要迫使陆地植物“下海”,这是与以淡水和土壤为基础的陆地农业的根本区别。人类为了获得耐海水的植物正在进行艰苦的探索,除了采用筛选、杂交育种外,还采用了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育种。这些研究仍在继续,目前采用品种筛选和杂交等传统方法已经获得了可以用海水灌溉的小麦、大麦和西红柿等。
海水资源开发
沿海工业用海水在发达国家已达90%以上,如果我国也能大力推广海水利用,是可以大大缓解滨海城市缺水问题的。
海水直接利用
海水直接利用的方面多,用水量大,在缓解沿海城市缺水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发达国家,海水冷却广泛用在沿海电力、冶金、化工、石油、煤炭、建材、纺织、船舶、食品、医药等工业领域。日本和欧洲每年都约3000亿立方米,目前,我国仅100多亿立方米。如果积极把海水在工业中作冷却水、冲洗水、稀释水等以及居民的冲厕用水(约占居民生活用水的35%)发展起来,对缓解沿海城市缺水问题,将起重大作用。
海水直接利用的技术包括: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已有80年应用史,是目前工业应用的主流;海水循环冷却技术,我国尚处研究阶段;海水冲洗等技术等。与海水直接利用的有关重要技术,还包括耐腐蚀材料,防腐涂层,阴极保护,防生物附着,防漏渗,杀菌,冷却塔技术等。
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技术,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技术已经成熟。主要的淡化方法有:
多级闪蒸(MSF)。单机容量可达4.5-5.7万m3/d。运行温度、造水比和级数分别在120℃、10和40级。多级闪蒸除了消耗一定的加热蒸汽外,要消耗电能4~5kWh/m3淡水,用于海水的循环和流体的输送。
低温多效(LT-MDE)技术是在多效基础上,于1975年发展起来的,近10年有较大发展。单台装置每天可产淡水20000立方米。蒸发温度低于800度,效数一般在12效左右。造水比大于10。低温多效除了要消耗的加热蒸汽外,要耗电能1.8kWh/m3用于流体输送。
反渗透(SWRO)RO角膜和组件技术已相当成熟,组件脱盐率可达99.5%,能耗在3~4kWh/m3淡水。SWRO技术设备投资少、能耗低、效益高、工艺成熟,已有30年的经验积累,竞争力最强。
最近,日本辛德莱拉依特公司开发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海水淡化新装置。其外表是一个不锈钢制多孔圆筒,里面装有一个由1000枚外径156毫米、内径136毫米不锈钢片摞成的管。这支管经缓慢拧曲,内外会因不锈钢片位移而形成凸凹不平的层次,层次间出现纳米级空隙。使用时,首先将海水放入结晶装置中,再施加高频电压进行“加工”。几十秒钟后,海水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会发生化合而形成细微食盐晶体,并逐渐增长为1微米左右的粒子。这些粒子凝聚后,可形成直径为几微米、容易被过滤掉的盐粒。然后,把这种海水放进上述不锈钢圆筒的容器中,施加一定压强,盐粒就会被挡在管外,其余受压而浸入拧曲管内的水便是要得到的淡水,其盐分浓度为0.067%左右,氯化镁等矿物质含量是正常海水的一半,成为理想的饮用水。
新型装置效率是浸透膜方法的3倍,海水利用程度高达95%,所需电费和维修费都很低。该公司已经制造出每分钟可生产200升淡水的大型装置。
世界海水淡化的日产量已经达到2700万吨,并且还在以10%~30%的速度攀升。目前海水淡化的国际市场容量已经达到20多亿美元,主要由美、日等强国瓜分,未来20年有近700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在多次国际海水淡化会议上,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迫切希望中国的海水淡化技术能够进入国际市场,打破目前的垄断格局。
与核能等新能源结合是海水淡化降低成本走向大型化的趋势。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已经掌握了低品位核燃料的高效利用新技术。据测算如果把世界上废弃的低品位核燃料全部利用,可建立300余座20万千瓦的低温核供热堆(中国现有废料可建10座)。这些热量全部用于海水淡化,每天可生产2400万立方米的优质淡化水,供养的人口超过2亿。核能技术与海水淡化的结合除了要求核技术本身是成熟的之外,还需要成熟的先进蒸馏法海水淡化技术与之配套,更能显示其技术经济优势。海水淡化技术与中国的核工业捆绑进入国际市场,形成核能海水淡化产业,可实现和平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如果中国能占领1/5的核能淡化市场,可实现核供热设备销售产值150亿元,海水淡化设备销售产值480亿元,形成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能力的优势产业。
海水淡化在推进海水利用中地位重要。沿海工业利用淡化海水虽然量少,但是性质重要,目前全国的海水淡化,每年就能节省约400万立方米陆地水,对保证沿海工业生产的需要和居民生活用水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海水淡化成本一般4至5元,如果热电水联产海水淡化成本可降到4元以下,如果再发展海水综合利用,把浓缩海水用来提取化学元素,其淡化成本还要降低。目前海水淡化的成本已为岛屿用淡水和沿海发电厂用淡水和纯水所接受。
海水化学物质提取利用
海水中化学物质提取是有无限前景的新兴产业。溶解于海水的3.5%的矿物质是自然界给人类的巨大财富。不少发达国家已在这方面获取了很大利益。我国对海水化学元素的提取,目前形成规模的有钾、镁、溴、氯、钠、硫酸盐等。但除氯化钠是从海水中直接提取的以外,其他元素仅限于从地下卤水和盐田苦卤的提取,而且,资源综合利用工艺流程落后,产品质量与国际有一定差距,急需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我国是世界海盐第一生产大国,年产量近2000万吨;目前,我国还处在盐碱工业向海洋化工工业的过渡阶段,经过“八五”、“九五”技术攻关,直接从海水中提取化学物质的产业正在我国逐步形成。全球数量巨大的海水,其体积为13.7亿立方公里,约137亿亿吨。海水本身就是一座资源宝库,海水中溶解有80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通常把海水中的元素分为两类:每升海水中含有1毫克以上的元素叫常量元素;含量在1毫克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海水中微量元素有60多种,如锂(Li)有2500亿吨,它是热核反应中的重要材料之一,也是制造特种合金的原料;铷(Rb)有1800亿吨,它可以制造光电池和真空管;碘(I)有800亿吨,它可以用于医药,常用的碘酒就是用碘制成的。
综合开发海水技术
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综合提取利用技术差距较大,但是自90年代以来有很大发展,从传统的苦卤化工“老四样”(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钠和溴),已经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个品种。
还可以加大力度发展的项目有:发展提溴新技术,以提高现有地上卤水资源的溴利用率,提高溴质量,减少能耗,降低成本,积极发展高效溴化剂和新型阻燃剂等;积极发展“无机离子交换法海水、卤水提钾技术”,这项技术的成功,可以改造老盐化工企业,并能弥补我国陆地钾资源的不足;积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镁新产品;加强海水提铀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直接从海水提取其他化学物质的研究和开发,以及水、电、热联产与海水综合利用的结合。
海洋能源
海洋能包括温度差能、波浪能、潮汐与潮流能、海流能、盐度差能、岸外风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8种。这些能量是蕴藏于海上、海中、海底的可再生能源,属新能源范畴。所谓“可再生”是指它们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永不会枯竭,不像煤、石油等非再生能源,储量有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人们可以把这些海洋能以各种手段转换成电能、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供人类使用。海洋能绝大部分来源于太阳辐射能,较小部分来源于天体(主要是月球、太阳)与地球相对运动中的万有引力。蕴藏于海水中的海洋能是十分巨大的,其理论储量是目前全世界各国每年耗能量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
法国郎斯潮汐电站示意图
花环式海流发电站示意图
海洋能具有一些特点。第一,它在海洋总水体中的蕴藏量巨大,而单位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所拥有的能量较小。这就是说,要想得到大能量,就得从大量的海水中获得。第二,它具有可再生性。海洋能来源于太阳辐射能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要太阳、月球等天体与地球共存,这种能源就会再生,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第三,海洋能有较稳定与不稳定能源之分。较稳定的为温度差能、盐度差能和海流能。不稳定能源分为变化有规律与变化无规律两种。属于不稳定但变化有规律的有潮汐能与潮流能。人们根据潮汐潮流变化规律,编制出各地逐日逐时的潮汐与潮流预报,预测未来各个时间的潮汐大小与潮流强弱。潮汐电站与潮流电站可根据预报表安排发电运行。既不稳定又无规律的是波浪能。第四,海洋能属于清洁能源,也就是海洋能一旦开发后,其本身对环境污染影响很小。
各种海洋能的蕴藏量是巨大的,据估计有750多亿千瓦,其中波浪能700亿千瓦,温度差能20亿千瓦,海流能10亿千瓦,盐度差能10亿千瓦。从各国的情况看,潮汐发电技术比较成熟。利用波能、盐度差能、温度差能等海洋能进行发电还不成熟,目前正处于研究试验阶段。这些海洋能至今没被利用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经济效益差,成本高。第二,一些技术问题还没有过关。
核能 能够发生裂变反应的最佳物质是铀,能够发生聚变反应的最佳物质是氘。这两种物质的绝大部分赋存在海水里。
铀是高能量的核燃料,1千克铀可供利用的能量相当于2250吨优质煤。然而陆地上铀矿的分布极不均匀,并非所有国家都拥有铀矿,全世界的铀矿总储量也不过2×10 6吨左右。但是,在巨大的海水水体中,含有丰富的铀矿资源,总量超过4×109吨,约相当于陆地总储量的2000倍。
吸附法海水提铀示意图
海水提铀的方法很多,目前最为有效的是吸附法。氢氧化钛有吸附铀的性能。利用这一类吸附剂做成吸附器就能够进行海水提铀。现在海水提铀已从基础研究转向开发应用研究。日本已建成年产10千克铀的中试工厂,一些沿海国家亦计划建造百吨级或千吨级铀工业规模的海水提铀厂。如果将来海水中的铀能全部提取出来,所含的裂变能相当于l×1016吨优质煤,比地球上目前已探明的全部煤炭储量还多1000倍。
重水也是原子能反应堆的减速剂和传热介质,也是制造氢弹的原料,海水中含有2×1014吨重水,氘是氢的同位素。氘的原子核除包含一个质子外,比氢多了一个中子。氘的化学性质与氢一样,但是一个氘原子比一个氢原子重一倍,所以叫做“重氢”。氢二氧一化合成水,重氢和氧化合成的水叫做“重水”。如果人类一直致力的受控热核聚变的研究得以解决,从海水中大规模提取重水一旦实现,海洋就能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蕴藏在海水中的氘有50亿吨,足够人类用上千万亿年。实际上就是说,人类持续发展的能源问题一劳永逸地解决了。
资源跟能源是不一样的。
波斯湾地区以石油矿产为主。
一、波斯湾的相关介绍:
1、波斯湾是阿拉伯海西北伸入亚洲大陆的一个海湾,介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之间,西北起阿拉伯河河口,东南至霍尔木兹海峡,长970多千米,宽56-338千米,面积24.1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40米,最大深度104米。
2、阿拉伯人称作这一地区为阿拉伯湾,但按亚洲地理学的国际性外海命名规则,已经用阿拉伯之名命名了一个巨大海域(阿拉伯海其实是个大湾),因此采用波斯(伊朗古称)之名命名该海湾,更好标识、区别、记忆。
二、波斯湾的自然资源:
1、动物资源:
(1)沿阿拉伯海的地中海地区,包括阿拉伯海湾、红海、卡奇湾、苏伊士湾、亚喀巴湾、亚丁湾和阿曼湾,海豚和江豚是最常见的海洋哺乳动物的水域,而今天大鲸和逆戟鲸是罕见。
(2)波斯湾还拥有超过700种鱼类,其中大部分是本土到海湾地区。超过80%的珊瑚礁相关,直接或间接地依赖其生存的珊瑚礁。
2、矿产资源:
(1)波斯湾海底和周围陆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约占世界石油储藏量的53%-58%。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3。石油输出量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的60%,主要供给世界上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西欧一些国家。
(2)渔业资源也很丰富,盛产多种鱼类,珍珠和珍珠母的采集著称于世。沿岸和湾内重要港口有:阿巴丹、哈尔克岛、布什尔、巴士拉、法奥、科威特港、阿布扎比、迪拜等。
西亚的波斯湾又称海湾,石油储量世界第一,因此有“世界油阀”之称。
波斯湾的沿岸和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波斯湾海上的唯一出口是霍尔木兹海峡。海峡长150千米,最窄处仅38.9千米。它是世界上石油运输最繁忙的海峡,平均每5分钟就有1艘油轮进出海峡,每年有大量石油从这里运出。
波斯湾介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之间,总面积约 21 万平方千米, 它对于伊朗来说尤为重要。 首先,波斯湾是伊朗文化认同和历史认同的重要区域。自公元前 6 世纪居鲁士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起, 伊朗在波斯湾便扮演着强国角色,而且伊朗人认为早在 2500 年前波斯湾便被称为“波斯海”, 伊朗人凭借着悠远的历史及其荣耀,在波斯湾地区表现了文化优越感及认同感。
扩展资料
波斯湾北部有河流注入,分别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条河流,曾经孕育了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波斯湾虽然看起来是一个不毛之地,但是底下却蕴藏着宝藏,波斯湾地区是石油的聚宝盆,这里蕴藏的石油总储量约占全球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
其实在三叠纪白垩纪时期,西亚地区原来是特提斯海(即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后来随着地壳运动,阿拉伯板块向北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特提斯海逐渐消失,保留下来一块大陆架浅海的沉积地,就是现在的波斯湾。拥有稳定的沉积环境,生油、储油、运聚、保存的条件极其理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斯湾
目前全球的石油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有:西亚波斯湾地区、非洲几内亚湾沿岸、欧洲的北海、北美的墨西哥湾沿岸、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和西伯利亚、北美阿拉斯加等,而其中储量最丰富的地区无疑西亚的波斯湾地区,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全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年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波斯湾沿岸国家中,占据了世界十大储油国中的五个,排名第二的沙特阿拉伯就占到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4,堪称"石油王国",此外还有排名第三至第六位的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
那么波斯湾的石油为什么这么丰富?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随着地壳运动,阿拉伯板块向北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特提斯海逐渐消失,保留下来一块大陆架浅海的沉积地,就是现在的波斯湾。拥有稳定的沉积环境,生油、储油、运聚、保存的条件极其理想。
同时第四纪以前,波斯湾气候温暖,植物生长茂盛,动物种类多,积攒了大量的有机沉积物。而到了近新世时期冰川运动频繁,地质灾害集中,大量的动植物被掩埋于海底,泥沙与海洋生物尸体沉积,形成“有机淤泥”,经过长期作用,厌氧细菌便把有机质转变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此外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升降运动形成了4000~12000米的巨厚沉积层。而平缓的褶皱现象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背斜(即储油构造),像一个“大盆”把汇集的油气贮存起来,就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的富集通道、大仓库。
当然波斯湾地区出口石油占到世界的6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地区,不仅仅因为石油资源丰富,重要的是开采条件也十分优越。
第一、 储量3.5亿吨以上的巨型油田分布集中,比亚、非、拉其他产油国的油田大几十倍。据统计,波斯湾地区储量在6.8亿吨(50亿桶)以上的巨型油田共有27个,合计占全区石油总储量的75%。巨型油田使得波斯湾地区的石油开采能够高效率、低成本和长期稳定地进行;便于集中投资开采;
第二、 石油多分布在海岸附近,距油港最远的一般也不超过100公里,输油管运输距离短,原油外运方便;
第三、 油田的地下压力高,自喷井占油井总数的80%以上,因此其生产成本是目前世界上最低的。
第四、 波斯湾石油多以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轻质油为主,便于石油精炼;
第五、 波斯湾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这里终年晴朗,陆地平坦干燥,海域水浅,几乎没有风暴。气候条件比世界上其他一些大产油区有利得多。
如此看来,上天对波斯湾这块地方还真是不薄,你们说呢?
波斯湾盆地是阿拉伯板块上发育的大型沉积盆地,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里的石油剩余可开采储量占世界剩余可开采储量的47.6%,天然气勘探占全球的40.9%,占油气田的1841个。波斯湾盆地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联酋和阿曼8个国家。晚白垩世,阿拉伯大地开始从被动大陆边缘向活动大陆边缘转变,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扎格罗斯山脉开始隆起,随着新特蒂斯洋的逐渐封闭,波斯湾地区形成大型前陆盆地,发展成为当前的地形特征。
炎热的阳光,广阔的沙漠,蔚蓝的大海,鳞次栉比的高楼,浓郁的阿拉伯风土人情,繁荣的贸易,丰富的石油资源。波斯湾盆地就像镶嵌在地中海和阿拉伯海之间的耀眼明珠。这里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油气田1841个,石油勘探剩余可采储量占世界剩余可采储量的47.6%,天然气勘探占全球的40.9%,可以说是一大遗骸。波斯湾盆地发育于阿拉伯板块之上,是由阿拉伯盆地和扎格罗斯褶皱带组成的大型沉积盆地,经过数亿年跨越南北半球的板块漂移后才到达现在的位置。在盆地演化的历程中,油气一直携手与盆地形成。
从大约7亿年前的万元古代开始,阿拉伯、伊朗和非洲就是叫做坎帕纳古卢的完整的古代陆地。这时波斯湾盆地的北面是古特提斯小姐,南面是陆地地区。由结晶岩、变质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的波斯湾盆地基底开始形成,阿拉伯板块西部形成阿拉伯盾,是波斯湾盆地内碎屑岩沉积的主要物源地区。这时,还形成了阿拉伯板块中部的高隆起结构,如沙特的假发油田。
2.5亿年前进入中生代,伊朗-阿拉伯板块和阿拉伯板块开始分离,古特蒂斯洋被关闭,伊朗-阿富汗地块和阿拉伯板块之间的辛特蒂斯洋形成,波斯湾盆地进入长期稳定的退期。该稳定器目前也是主要产油地层沉积时期,如伊拉克、阿联酋等。在新特蒂斯两岸,地区及局部海平面变化比较频繁,导致碳酸盐岩、泥岩交替沉积,阿拉伯板块内陆方向主要以碎屑岩沉积为主。这时波斯湾盆地所在的热带环境非常适合生物繁殖,形成了许多有机物质丰富的海洋沉积物。这些富含有机物质的沉积物经过长时间的埋藏演化,产生了大量的油气。同时,适合大陆斜坡的阳光、盐度等条件对生物草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百乐系大量储藏形成非常发达的优质礁储层。目前波斯湾地区的主要油气产量都来自这个时期的沉积地层。
以下均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如果感觉答案质量可以的话给个好评,谢谢……
波斯湾沿岸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储油区,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一旦被封锁石油危机会使西方的工业国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导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两次石油危机分别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结束了资本主义世界长达20多年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同时石油作为一种关联性很强的产品,价格过高,会导致相关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物价上涨。特别是依赖进口的石油消费国将会出现通货膨胀,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将下降。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利于争取有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南非的自然条件(地形和气候)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拥有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人口约为4千多万人。丰富而原始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旖丽优良的港口,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纯美憩静的的葡萄酒乡,以及遍布全国三千公里海岸线的自然保护区,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海外游客。作为一个以旅游闻名世界的国家,它的安全不会很差的。南非有闻名世界的母亲山--桌山、克鲁格国家公园、平静的印度洋和汹涌的大西洋交汇于一处的好望角、娱乐中心太阳城都让人留连忘返。南非基础设施良好,资源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经济开放程度较高。2009年的人均GDP为5824美元。矿业、制造业和农业是经济三大支柱,深矿开采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水平、地区分布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均。南非以丰富的矿物资源驰名世界,现已探明储量并开采的矿产有70余种,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硅铝酸盐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黄金储量占全球的60%,蛭石、锆、钛、氟石居第二位,磷酸盐、锑居第四位,铀、铅居第五位,煤、锌居第八位,铁矿石居第九位,铜居第十四位。钻石、石棉、铜、钒、铀以及煤、铁、钛、云母、铅等的蕴藏量也极为丰富,黄金、钻石、钒、锰、铬、锑、铀、石棉等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加上先进的管理,使南非成为当今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能源业是南非工业四大部门,矿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收入的50%,全国约有12%的劳动力从事矿业。根据南非矿务局统计数据,2007年已探明的矿藏储量:黄金36000吨(占世界总储量的40.1%,下同),铂族金属7万吨(87.7%),锰40亿吨(80%),钒1200万吨(32%),蛭石8000万吨(40%),铬55亿吨(72. 4%),铀34.1万吨(7.2%),煤279.81亿吨(6.1%),铁矿石15亿吨(0.9%),钛2.44亿吨(16.9%),锆1400万吨(19.4%),氟石8000万吨(16.7%),磷酸盐25亿吨(5.0%),锑20万吨(4.7%),铅300万吨(2.0%),锌1500万吨(3.3%),铜1300万吨(1.4%)。
南非的农业也较发达,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可耕地约占土地面积的13%,但适于耕种的高产土地仅占22%。农业、林业、渔业就业人数约占人口的7%,其产品出口收入占非矿业出口收入的15%。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影响明显。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甘蔗、大麦等。蔗糖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农林渔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在国民经济中作用不断减小。农业提供13%的正式就业机会。非黄金出口收入中的30%来自农产品或农产品加工。正常年份粮食除自给外还可出口。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各类罐头食品、烟、酒、咖啡和饮料质量符合国际标准,葡萄酒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林木覆盖面积占全部土地的6%。畜牧业较发达,主要集中在西部三分之二的国土。牲畜种类主要包括牛、绵羊、山羊、猪等,家禽主要有鸵鸟、肉鸡等。主要产品有禽蛋、牛肉、鲜奶、奶制品羊肉、猪肉、绵羊毛等。所需肉类85%自给,15%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斯威士兰等邻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一些欧洲国家进口。绵羊毛产量可观,是世界第4大绵羊毛出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