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

英俊的小鸽子
忧虑的睫毛膏
2023-02-12 19:21:23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

最佳答案
耍酷的月亮
呆萌的路人
2025-07-11 05:18:18

:2020年新增补贴资金额度50亿元用于支持新增风电、 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项目,2020年国内可再生能源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将进一步发挥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替代作用。我国逐渐加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可再生能源的清洁能源替代作用逐渐显现。以下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28亿千瓦,同比增长12%。其中,水电装机3.52亿千瓦,同比增长2.5%风电装机1.84亿千瓦,同比增长12.4%光伏发电装机1.74亿千瓦,同比增长34.0%生物质发电装机1781万千瓦,同比增长20.7%。

最新回答
爱笑的黑裤
安详的蛋挞
2025-07-11 05:18:18

国务院将支持山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目前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处于发展当中的一个阶段。

国务院发表了一些信息,在信息中可以了解到山东将转换新旧能源之间的变动,会推动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情况。也会支持山东去发展可再生能源,这样就能够打造出海上风电基地,也可以利用鲁北的盐碱滩土地还有鲁西南的一些沉陷区,将这些规模建设出来,变成风电光伏基地,在探索的过程中,这种发展方式也会融合当地的一些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相对的安全,会在交通半岛也会有序的发展核电,在推动自主先进核电发展的规模当中,也会有一些其他规模的发展,这样就能够拓展供热以及海水淡化这些方面的发展,最后达到综合利用,这样的发展是绿色的一种发展方式,也会推动绿电入鲁,这样就能够加强山东与相邻省份之间的合作,还能够积极参与大型的风电光伏基地的相关建设。

在陇东以及山东这一阶段会有特高压的输入电通道建设在输特高压的时候就拥有再生能源的电量比例也是不会低的,在原则上会不低于50%。在构建的过程中,在构建的过程中也会有智能的能源系统,也会推动水速能电站的建设,通过这些方式会有新的应用水平。发带新,能源是一种绿色的发展,对当地来说更是好的,发展在光伏电站以及风力电站这些领域内都会有具体的产品。现在都提倡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式,当山东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就是一种正确的发展方式,不仅能够解决能源问题,也能够让一些能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快乐的凉面
淡定的雨
2025-07-11 05:18:18

山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山东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能源供给绿色多元、能源消费合理高效新格局,节能降耗取得显著进展。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从发电装机容量看,2020年末,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水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为4791.2万千瓦,比2015年末增长3.3倍,五年年均增长33.9%;占全省发电装机容量的30.1%,五年累计提高18.7个百分点。从发电情况看,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823.8亿千瓦时,比2015年增长2.9倍,五年年均增长31.6%;占全省发电量的14.2%,五年提高10.0个百分点。从全国看,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2019年居第16位,比2015年提高6个位次。

化解传统产能取得重大进展。 “十三五”时期,全省化解煤炭产能6460万吨,淘汰落后燃煤机组778万千瓦,压减焦炭产能2800万吨。从产量看,原油、煤炭、焦炭产量分别累计下降13.9%、23.0%、35.3%。受压煤措施和市场需求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火电产能得到有效抑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由2015年的5288小时减至2020年的4423小时,减少865小时;火电产量仅累计增长7.4%,五年年均增长1.4%。

省外优质能源利用迈上新台阶。 2020年,净调入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达到1158.7亿千瓦时;天然气突破200亿立方米,达到205.9亿立方米,分别比2015年增长1.3倍和1.6倍,年均分别增长18.4%和21.5%,均远超火力发电增速。

一次能源产量中非化石比例大幅提高。 非化石能源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水电等一次电力,以及生物质等其他绿色能源,“十三五”时期,山东非化石能源占比累计提高16.2个百分点,而原煤、原油占比分别累计降低13.7和2.7个百分点。

能耗总量稳定低速增长。 “十三五”时期,山东能耗总量累计增长6.3%,以年均1.2%的增速较好支撑了GDP年均6.0%的增长。其中煤炭消费量累计下降约10.5%,石油消费量累计增长约9.6%,天然气消费量累计增长1.6倍,用电量累计增长28.2%。从全国看,山东能耗总量一直居全国首位,但占全国比重由2015年的9.1%降至2019年的8.5%;煤炭消费量由全国第2位退居2020年第3位,占全国消费比重由10.9%降至9.4%左右;用电量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比重由9.3%升至9.4%。

能源品种消费结构明显优化。 能耗总量中煤炭占比由2015年的76.5%降至2019年的67.3%;油品占比由14.7%升至15.5%;天然气占比由2.6%升至5.0%;非化石能源占比由2.3%升至7.2%。

能源消费行业结构偏重现象有所缓解。 “十三五”时期,从能耗结构看,工业能耗占比由2015年的78.9%降至2020年的75.6%,降低3.3个百分点,服务业、居民能耗占比分别提高1.4和1.7个百分点。从全 社会 用电结构看,工业占比由80.4%降至76.8%,降低3.6个百分点,服务业、居民用电量占比分别提高2.7和1.2个百分点;从全部工业用电结构看,六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占比由54.3%降至52.0%,降低2.3个百分点。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持续提升。 能源加工转换综合效率由2015年的77.2%升至2020年的81.0%,其中火力发电效率由39.3%升至42.0%;供热效率由80.5%升至83.7%,炼油效率由93.6%升至95.5%。

超额完成“十三五”节能任务目标。 截至2019年末,山东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8.4%,超过“十三五”下降任务目标1.4个百分点,2020年万元GDP能耗仍保持下降趋势。压减煤炭消费任务有望完成。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为37061.9万吨,比2015年减少4100多万吨,为完成全 社会 “十三五”压减煤炭消费4352万吨任务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无私的大门
背后的鸭子
2025-07-11 05:18:18

李明

(山东省东营市国土资源局,东营257091)

作者简介:李明(1967—),男,高级工程师,从事地矿管理工作。

摘要:本文阐述了东营市地热资源的基本情况及开发利用现状,指出其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保护

东营市地热储量巨大,是继油气资源的第二大能源矿产。地热作为一种新的、替代能源,具有其他能源无法具备的优势,除了具有的热能外,还具有医疗和保健功效。其开发利用可用于居民供暖、生活洗浴、温泉理疗、温池游泳、温室花卉、养殖等。在能源紧缺的今天,大力开发地热资源,对于缓解能源紧张、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东营市委、市政府对地热资源的勘查和开发非常重视,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地热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现状

东营市地热资源是胜利油田在钻探油气资源过程中发现的,为进一步探明东营区域内地热资源情况,几年来投资325 万元,先后组织实施了“东营市(东城)地热资源普查”、“黄河三角洲地区地热资源调查”、“东营市城区地热资源评价”等项目。调查结果表明,东营市地热资源自上而下有三个热储层组:馆陶组热储层组、东营组热储层组、寒武系—奥陶系热储层组。埋深1000~1800m,热储温度55~95℃,地热水矿化度5~20g/L,单井出水量1000~2000m3/d,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富含偏硅酸、溴、碘、锶、锂等有益化学组分。经测算,黄河三角洲地区三个热储层内积存的热水量为4600×108m3,资源总量为3.60×1020J,折合标准煤123×108t;可采热水量为7.50×1010m3,资源量为7.85×1019J,折合标准煤27×108t。

目前,东营市开发利用地热井14口,其中东西城区地热井7口,河口区地热井7口,用于集中供暖的9口,供暖面积达4×105m2。地热资源的开发带动了房地产、旅游和服务业的发展。如东营宾馆作为东营市重要接待场所,开发利用地下热水,兴建集室内游泳、温泉洗浴、理疗为一体的多功能浴疗中心,使地热温泉疗养成为我市接待工作的一张名片,提高了服务档次和竞争能力。同时,年节约费用15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2 地热资源保护管理情况

众所周知,地热资源是有限的,再生能力差,若过量开采,超过允许开采强度,将导致资源的枯竭。为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东营市深入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在开发规划、监督管理、地热井监测、资源保护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地热资源的监督管理,有效保护了有限的地热资源。

2.1 做好地热资源的规划工作

按照“综合规划,逐步实施,稳定推进”的原则,结合《东营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了“东营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明确了地热井的井间距等布局要求,避免了地热资源破坏与浪费、生态环境污染等现象,使地热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近年来,东营市委、市政府对地热资源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2004年3月18日,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天津市地热开发保护工作进行了考察学习。为做到地热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布局、综合利用,按照市政府要求,正在编制《东营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

2.2 加强地热资源的监督管理工作

在地热开发初期,为加强地热资源的监督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地热资源,东营市邀请山东省内外有关专家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地热井的布设进行了研讨论证,根据论证结论,东营市国土资源局于2003年印发了《东营市地热资源管理暂行规定》。严把地热井审批关,对不符合规划的地热井一律不予审批,保证了东营市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进一步规范东营市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地热资源的规模开发,市政府已将《东营市地热资源管理办法》纳入2005年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制订计划。

2.3 严格地热资源开发规程

在地热资源管理中,东营市严格执行地热勘查开发规程,加强对地热企业准入条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地热井施工队伍、地热井施工设计的审查,强化地热施工监理和地热井流量、水温、水位变化情况的监测,要求采矿权人安装设置流量表和观测孔,及时掌握地热井动态变化,为科学管理提供数据和参数,同时促使企业采用梯级综合利用,提高地热资源利用率。

2.4 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强对地热尾水的排放管理。一是弃水温度:严格按照《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进行审查,尤其对地热尾水的排放进行了规定,要求符合国家环保规定和标准,地热尾水排放温度不得高于25℃。二是矿化度:目前所开发利用的地热井矿化度较高,在10~20 g/L之间。规定地热尾水排放不能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一律进入雨水排放管网。

2.5 积极推进地热回灌试验工作

地热回灌可改善或恢复热储的产热能力,提高地热资源的再利用效率,有效避免生态环境污染。为此,我们投资60 万元,正在组织实施《东营市城区地热资源人工回灌调查》项目。并立项开展“山东省东营市地热资源潜力调查与保护”项目,项目的实施将对加快东营市地热产业化步伐,改善能源结构,保证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的有效保护,推动东营市地热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地热勘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对东营市的地热资源进行了多次勘查,但还没有达到C+D级地质储量。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地热地质勘查投入,加强地热勘查、地热资源量计算、地热资源综合评价、地热综合管理和地热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提高资源储量级别,保障地热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3.2 地热资源利用率低,浪费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地热开发企业资源节约意识不强,工艺流程落后,技术力量薄弱,经营粗放,不采取综合利用措施,资源利用率低,造成尾水排出温度过高,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有限的资源。

3.3 地热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地热管理法规、政策、规划和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对地热资源的破坏浪费缺乏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对地热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难以进行有效监督;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尚不健全,采矿权人保护和节约资源的自我约束意识尚未形成。

4 措施与建议

4.1 强化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

坚持日常监管和集中整治相结合,加大执法监察和监督管理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勘查开采和破坏浪费地热资源的行为。严格执行地热井的审批制度、设计审查、施工管理、钻探监理、开采监测和水量控制等一系列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切实保护好、开发利用好地热资源。

4.2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严格执行地热资源规划,强化对规划的落实和管理,对地热资源实行年度计划开采,严格控制开采总量。及时、准确掌握城区地热资源量变化,自觉接受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

4.3 做好地热勘查开发利用的监测工作

严格执行每井一表一孔制度,做好地热井地热地质动态监测工作,及时分析监测资料,掌握地热井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开发利用方案,保护好地热资源。同时,做好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保证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4.4 制定优惠政策,推动地热开发

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减免开发地热资源补偿费,免收水利方面的规费,推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积极开展地热资源回灌试验研究工作,通过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地热开采企业利用地热尾水回灌补源。

4.5 完善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推进地热资源有偿使用

积极完善和规范探矿权与采矿权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推行通过招标、拍卖和挂牌等方式出让探矿权和采矿权,逐步建立起矿业权人自觉保护和节约地热资源的自我约束机制。

4.6 建立地热开发资金,走以热养热的路子

从每年还返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地热开发利用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地热开发初期资源的勘查、评价、规划、设计论证等,走以热养热的路子,促进地热产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