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的使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能源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1、煤炭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煤炭消费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和汞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消费过程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 威胁生物栖息环境。主要包括对地表的破坏、引起岩层的移动、矿井酸性排水、煤矸石堆积、煤层甲烷排放等。
2、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和加工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油田勘探开采过程中的井喷事故、采油废水、钻井废水、洗井废水、处理人工注水产生的污水的排放;气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层水,含有硫、卤素以及锂、钾、溴、铯等元素,其主要危害是使土壤盐渍化;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硫化氢排放;炼油废水、废气(含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烃类、一氧化碳和颗粒物)、废渣(催化剂、吸附剂反应后产物)排放;海上采油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石油因井喷、漏油、海上采油平台倾覆、油轮事故和战争破坏等原因泄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在交通运输业,机动车尾气等造成大气污染,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铅等污染物;等等。
3、水电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水电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其对生态环境仍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截流造成污染物质扩散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受影响;淹没土地、地面设施和古迹,影响自然景观,尤其是风景区;泥沙淤积会使上游河道截面缩小,河床抬高,下游河岸被冲刷,引起河道变化;改变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盐碱化,甚至形成沼泽,导致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而引起疾病流行;建设过程采挖石料和填土,破坏自然环境;泄洪道变流装置的安装造成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破坏,截流阻断鱼类洄游等;会改变河流水深、水温、流速及库区小气候,对库区水生和陆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可能会诱发地震;小水电站还会向生物圈排放一些温室气体(特别是由于水库中生物质的腐烂而产生的甲烷);等等。
4、核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核能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阶段:核燃料生产和辐射后燃料的处理。由于人类无论何时何地都处于各种来源的天然放射性辐射之中,通常燃料生产过程的放射性污染较轻,一般不构成严重危害。但它毕竟对人体有害,故仍须予以充分注意。
5、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的不利影响。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整体上较传统化石能源来说,更加清洁安全,但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仍然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如风能开发中,风机会产生噪声和电磁干扰,并对景观和鸟类产生负面影响等。太阳能开发也会产生不利环境影响,主要是占用土地、影响景观等。此外,制造光伏电池需要高纯度硅,属能源密集产品,本身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含镉光伏电池(CdTe, CIGS)的有毒物质排放虽然在安全范围之内,但公众仍担心对健康的危害。生物质能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占用大量土地,可能导致土壤养分损失和侵蚀,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用水量增加。用汽车运输生物质会排放污染物。另外,农村居民使用薪柴和秸杆等生物质能作炊事和供热燃料的传统利用方式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对居民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地热水直接排放造成地表水热污染;含有害元素或盐分较高的地热水污染水源和土壤;地热水中的CO2 和H2 S等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地热水超采造成地面沉降等。海洋能是洁净的能源,对环境不会产生大的不利影响。但潮汐电站会对海岸线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波浪能发电装置能起到使海洋平静的消波作用,有利于船舶安全抛锚和减缓海岸受海浪冲刷,但波浪能发电装置给许多水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促使其繁殖生长,可能会堵塞发电装置;海洋温差发电装置的热交换器采用氨作工质,氨可能会污染海洋环境;建在河口的盐差能发电装置,还要解决河水中的沉淀物和保护海洋生物的问题。
能源消耗是指工作过程中所消耗的燃料、电力、水等而人力占用量是指完成作业所需要的人数及劳动强度的高低.能源消耗应以完成相同的作业耗能低的为好人力占用则应根据自己的条件考虑。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例如,超过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排放污染物的标准,超种类、超量、超浓度排放污染物;未采取防止溢流和渗漏措施而装载运输油类或者有毒货物致使货物 落水造成水污染;非法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等等。
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 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充足、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是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 能源需求增长压力大,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根本 上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不断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除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外,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 本要求。
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系统脆弱,大量开采和使用化石 能源对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偏高,二 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快,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可再生能源清洁环保, 开发利用过程不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农 村是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薄弱的地区,能源基础设施落后,全 国还有约 1150 万人没有电力供应,许多农村生活能源仍主要依靠秸 秆、薪柴等生物质低效直接燃烧的传统利用方式提供。农村地区可再 生能源资源丰富,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一方面可以利用当地资 源,因地制宜解决偏远地区电力供应和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问题,另一 方面可以将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资源转换为商品能源,使可再生能源成 为农村特色产业,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 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促进经济转 型、扩大就业的重要选择。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广泛,各地区都具有 一定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件。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利用 当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可再生能源也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 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有效拉动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扩大就业,推进经济和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国际石油价格一再飙升,能源消费大国苦不堪言,因此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许多国家关切的问题。
到如今为止,可再生能源在全世界的研究热潮方兴未艾,其原因之一,是能源危机日益临近,照2003年的煤炭开采速度,中国的煤炭还可以开采80多年,而中国,是世界上煤炭储藏量最多的国家。海湾地区的石油,在不足四十年之内,也将枯竭。我们设想,如果这一天到来,我们人类会怎么办呢?
所以,无论那个国家,都在瞄准这一方向努力,希望获得技术突破,从而在真正的危机来临之前,摆脱被动的局面。获得世界的主导权。这是一个国家的战略的问题。有一个西方的政治元老说的好,“二十一世纪的能源科技,将会极大的改变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地缘政治。”
可再生能源的意义远不止此,它还将改变人们的观念。可再生能源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慷慨的礼物,它能极大的摆脱资源的限制,从而减少资源争夺的争斗,给世界带来和平。天凤海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能从此摆脱人类发展工业带来的环境困扰。它的意义,无论怎样形容,都是毫不过分的。将会给人类带来不仅是生活方式并且还有观念上的新的革命。
再生能源目前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风力发电。我国起步较早,但现在落后了。可以看我的《我国风力发电落后的原因》。目前我国的风力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不大,而国外正在开发的已经达到了7500千瓦,投入运行的德国的风力发电机组已经达到单机容量5000千瓦。落后了不只一代。这两年我国一窝蜂的上风力发电机组,其主机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目前发电的成本还高于火电,要靠国家的财政补贴才能度日,就算这样,完全收回成本,也需要十年时间。也就是说,十年之中,我们是给洋鬼子扛活。做洋奴。
除了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也方兴未艾,主要是直接燃烧生物质,例如秸秆发电,目前国电集团有很多小热电机组投产,效益不错。它的发电方式和常规火电差不多,使用的是链条炉。没有多少技术创新之处。另外的主要是沼气发电,利用细菌发酵产生沼气,燃烧后推动燃气轮机,发电效率较高。但是造价不菲,光一个发酵容器就需要很大的投资。并且发酵效率就不是那么高了,最好用半发酵的原料,比如用牛粪。国内有一些养殖场建有小型的发电厂,但是技术也主要是引进的,光菌种的使用专利,就是不小的费用。太能能发电,在我国近年也有较快的发展,单晶硅、多晶硅的发电效率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发电效率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以上。但目前来说,尽管太阳能电池板价格下降比较快,它发电的成本竟然是火电的五倍多,投入商业运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上面说的几种发电方式,其最大的缺点是在电力系统中无法做主力机组,不能满足电力的大量使用,并且稳定性差。比如风力发电,尽管我国的风力资源很丰富,但是由于风力发电的不稳定性,它的电量经过潮流计算,大约只能占到总发电量的百分之十,如果机组过多,就会影响整个电网的稳定运行,因为风力是不可控的。而另外形式的发电机组,发电量又比较小,难以满足需求。
另外,还有潮汐发电,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电站装机容量达到了20多万千瓦,已经十分可观了。以中国的海岸条件来说,能量密度不大。潮头最高的是浙江、广东沿海。最高的地区潮头达到了8.5米左右。另外还有必须建拦海大坝,施工相当复杂、困难。坝体的维护、机器的防海水腐蚀都需要不菲的费用。费用不说,坝址的选择多有困难。目前我国的海洋局作了海水的能源考察报告,认为我国目前可以开发的潮汐电站大约有一千万千瓦。那么这么一点电量,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
我国的能源政策,以前写入教科书的是:“大力开发水电,适当发展核电,控制发展火电。”主要是关停小的火电机组。热电例外。我国的电网实际状况是:火电发电量占百分之八十,水电占百分之二十。其余是核电,还占不上个零头。别的发电方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最近的政策我尽管不了解,但是大力发展核电肯定是提上了日程。因为我国的小水电开发的还不错,能够被利用开发的水电资源也不会很多了。火电日益向大机组、大容量发展。目前已经投产运行的最大的火电机组是100万千瓦。
核电的问题大家尽管不太了解,我个人了解的也不是很深入,但是我想谁也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原子弹旁边。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举措。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电站的泄露事件依然让世人心有余悸。
既然那么多发电方式都有问题,难道能源问题就没有出路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车到山前必有路。能源的短缺其实是相对的。一方面是燃料价格的不断上扬,一方面随着科学的进步,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在不停的下降。当二者持平的时候,投资必然向后者倾斜。一个新时代就到来了。但是完全满足电力的需要,除核电外,别的只能作为补充。而不能担任主力机组。这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说,不发展核电,我们是不是另有出路,这是个问题。
目前显现曙光的是海水的波浪能发电和海流发电。这是比较好的发电方式。不仅国家的研究机构,民间的研究机构和个人也都在一直不停的探索。这种探索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一位福建的农民用波浪发电船发出了7千瓦功率的电。它的大规模实验还是较近的事。英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搞这方面的研究,这个国家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但是四面环海,海洋能十分丰富。另外研究波浪能走在前面的是日本鬼子。
全世界波浪利用的机械设计数以千计,获得专利证书的也达数百件。波浪能利用被称为“发明家的乐园”。
最早的波浪能利用机械发明专利是1799年法国人吉拉德父子获得的。1854-1973年的119年间,英国登记了波浪能发明专利340项,美国为61项。在法国,则可查到有关波浪能利用技术的600种说明书。
60年代,日本研制成功用于航标灯浮体上的气动式波力发电装置。此种装置已经投入批量生产,产品额定功率从60瓦到500瓦不等。产品除日本自用外,还出口,成为仅有的少数商品化波能装备之一。
该产品发电的原理就像一个倒置的打气筒,靠波浪上下往复运动的力量吸、压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
日本“海明”波浪发电试验船取得年发电19万度的良好成绩,实现了海上浮体波浪电站向陆地小规模送电。日本已将“海明”波浪发电船列为“离岛电源”的首选方案,继续研究改进。
但是我国政府的重视程度明显是不够的,在三十年的时间里,投入的研究经费才一千万多,够几个干部买几辆轿车的钱。而英国在五年的时间里,就投入了数十亿英镑。
波浪能发电的好处显而易见,就是规律性强,能量周期性变化短,如果有大规模的蓄能装置,(比如水库)是可以大规模发电并且作为主力机组的。如果获得突破,取代火电的地位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果要想使波浪能发电取代火电的话,蓄能环节必不可少,最便宜的蓄能方式就是水库,所以,我个人认为,岸上蓄水库加常规水轮发电机组的模式应该是研究方向。也就是说,利用海水的波浪能提水,送到岸边建立的蓄水库里。理由无他,主要是蓄水库蓄能最经济,并且不象常规拦河坝蓄水库一样需要建立很大的大坝。因为河水随着季节变化很大,有丰水期和枯水期。而大海水面几乎是不变化的。另外的理由是在岸上建立蓄水库施工极为方便,没有工程难度,并且维护费用比拦河坝节省多了。对海水腐蚀的影响也比较小。
对于新能源汽车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都认为新能源汽车非常环保,基本上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环境的物质,尤其是不会产生尾气对空气造成污染,然后就是不会浪费能源 因为使用的是可再生能源,所以说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还是比较不错,尤其是对于普通汽车来说性能元汽车已经非常环保。但是新能源汽车也伴随着新污染问题因为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技术是电能,就需要在电池维修和保护,以及废旧电池回收方面做得更好,不然很有可能导致新能源汽车所废旧的电池造成污染,有很多人认为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也会造成污染。
虽然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对于电池的回收还是比较容易进行,因为对于各个厂商的新能源汽车,每个厂商都会有记录和保存,任何一辆新能源汽车达到使用期限之后,都可以强制性的回收电池,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减少电池可能造成污染的情况,而且伴随着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许多家庭也开始选择去购买一辆新能源汽车,那么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问题就得到了重视,尤其是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报废之后电池回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所以说新能源汽车到底是真的环保还是也会有污染就众说纷纭。根据数据表明能够回收的电池只能够达到30%,至少有70%的电池去向不明,因为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可以说是综合了很多技术,电池里面就有很多价值很高的材料,所以说很多人在电池不能够使用之后开始回收电池,甚至是还出现过倒卖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公司,针对这样的问题国家也是开始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时,其中部分金额作为押金,等到电池报废或者更换时,只能够送到国家认可机构才能够返还押金,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新能源电池污染问题,而且也可以加快推动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帮助各个厂商在政策技术和产业方面得到更好的支持和发展。1.煤
煤的开采会导致地面下沉(地下开采)和地表破坏(露天开采),污染和破坏地下蓄水层,产生粉煤灰等大量固体废弃物,侵占土地。煤炭运输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排放粉尘,污染当地大气。最严重的是煤炭燃烧所致的大气污染,无论是发电用煤还是工业终端用煤,都将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烟尘等有害物质。煤炭燃烧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最大来源。按单位有效能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计算,煤炭是对环境危害最严重的化石燃料。
2.石油和天然气
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与开采方式有关。陆上油气开采会导致土地破坏、地下水污染,海上油气开采会影响渔业和海洋生物环境,两者都会排放液态和固态废物。石油在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如果发生泄漏,将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石油和天然气也同属化石矿物燃料,燃烧时都会向大气中排放碳,但因不同矿物燃料的含碳量不同,燃用同量的煤、石油和天然气,各自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不同,燃石油较燃煤少30%,燃天然气则较燃煤少50%,故燃天然气相对比较清洁。
3.水电
水电是一种洁净的二次能源,但在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修建水库会淹没大片土地,吞没森林,损害动植物物种,需要大规模安置移民。大坝会扰乱河流的自然流量,造成河床破坏,伤害水中生态系统,干扰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的产卵和迁徙方式,也将引起湿度变化和降雨等气候变化。
4.生物质能
生物质燃料是一种传统能源,也是许多国家农村的主要能源。生物质燃烧会产生大量烟尘,造成区域性大气污染;过度消耗薪柴,会使植被遭到破坏,加剧森林的退化,加大“温室效应”的压力。大量使用秸秆和畜粪代替薪柴,会导致秸秆不能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减少,肥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化。
5.核能
核能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铀矿的开采与加工、燃料循环与发电、核废料与废弃核电站的处置,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向周围环境泄漏有毒或放射性物质。尽管核事故发生的概率很低,核能的安全性不比其他能源差,与化石燃料相比,对环境的损害也较小,但公众对核安全的忧虑仍是核能发展的一大障碍,所以评估核能对环境的影响是比较困难的。
6.太阳能、风能、地热和潮汐能
太阳能、风能、地热和潮汐能都是可再生能源,对环境影响较小。地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包括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污染地下水、废弃地热井的地面塌陷等;太阳能的大规模利用需占用大片土地;潮汐电站的设计中要考虑海洋鱼类的生态环境问题。但这些新能源同属清洁能源,它们的大量开发利用,有利于改善环境状况。
综上所述,矿物能源传统的开发利用方式需要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对温室效应贡献突出,其中尤以燃煤带来的危害最大。积极寻求各种替代矿物燃料的清洁能源,如发展水电、核电及各类新能源,以改善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势在必行。鉴于矿物燃料在近期内仍将作为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研究应用矿物燃料,开发利用更为合理的新技术,以缓解环境危机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城市的空气污染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强的区域特征,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污染强度明显高于农村,其中以特大型和大型城市表现最为突出。同等规模城市的空气质量又因工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以及所处地区气候特征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说,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大城市重于小城市,中西部重于东部,部分沿海城市的空气质量保持了较好的水平。
中国目前的空气污染属于典型的煤烟型污染,空气污染物主要以TSP、二氧化硫为主,氮氧化物因近几年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在一些大中城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中的污染分担率迅速攀升,在个别城市的一定时期已经上升为首要污染物。
二是水污染。中国城市河段的水质污染普遍严重,据1998年对176条城市河段监测表明,52%的河段污染严重,其中16%的河段为V类水质,有36%的河段超过V类水质。城市河流的污染程度表现为北方重于南方,工业较发达的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明显加重,污染型缺水的城市数目不断上升。城市河段的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氨氮、挥发酚、石油的污染也十分严重。
随着中国加强对工业污染的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和污染负荷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与此同时,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和污染负荷却呈上升之势,已和工业废水污染平分秋色,在有些大型和特大型城市中,生活污水已上升为主要矛盾。而中国目前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处理水平还不高,全国仅为31.9%,因而导致城市河段的污染程度加重。近年来,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愈发突出,农药、化肥的低效使用,导致氮、磷大量流失于湖泊和土壤,使得湖泊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重。
三是生活垃圾污染。近年来,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数量有了大幅度增长,1979年以来,每年以9%的速度递增。1999年全国城市垃圾产生总量为1.4亿吨,其中垃圾清运量为1.14亿吨,处理率为61.8%。大中城市人均日产生垃圾量约为1公斤,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大体相当。
中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几百座城市处于垃圾围城的尴尬境地。就目前的垃圾处理方式而言,填埋占80%,堆肥占19%,焚烧仅占1%。但由于城市垃圾实际处理率较低,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还不到10%。随意堆放的垃圾,对城市周边地区的土壤和地下水已构成严重的威胁。
上世纪50年代广泛建设的汽车加油站,不仅使世界各地加油站林立,也使地下储油罐、输油管彼彼皆是。据有关专家介绍,石油的基本成分是烷烃、芳香烃等碳氢化合物,具有这些烃类化合物的毒性。
赵章元指出,石油对环境的污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油气挥发污染大气环境,表现为油气挥发物与其它有害气体被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产生致癌物和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等。二是地下油罐和输油管线腐蚀渗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不仅造成土壤盐碱化、毒化,导致土壤破坏和废毁,而且其有毒物能通过农作物尤其是地下水进入食物链系统,最终直接危害人类。
研究表明,汽油、柴油、煤油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的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都有危害。国外研究发现,生活在加油站或者汽车修理厂附近的孩子患急性白血病的风险要高出平均水平4倍,这些孩子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几率比住在同一地区但不在加油站附近的孩子高7倍。
有关统计表明,全国每年新生儿出生缺陷高达80万-120万人;全国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超过11万人,占世界每年肝癌死亡患者的比例高达42.5%。环境生物学研究和国际科研成果表明,上述某些病态的发生,与环境中有毒物的增加量直接相关,尤其与加油站和垃圾填埋场等污染源的污染日益加重相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把加油站与垃圾填埋场看成是地球上的两颗"毒瘤"。
2005/07/16 15:47来源:法制晚报发表评论
推出中国专题封面报道:“我们希望,未来20年中国也能造就一个环境奇迹, 其结果将不仅影响中国” 《自然》周刊:中国环境影响世界
原文作者之一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称该报道自2001年开始策划历时4年 经过几百次修改才完成
美国《自然》周刊近期推出了一期探讨中国环境问题的封面文章,题为《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封面图片是上海市人群熙熙攘攘的南京路。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
”它(中国)庞大的人口和繁荣的经济意味着,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的冲力将更加强劲。在过去20年,中国已经铸就了一个经济奇迹。我们希望,未来20年,中国也能造就一个环境奇迹,并且确立一个好例子让其他国家取得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结果将不仅影响中国,而是整个世界。”
原文摘登
能源消耗导致环境污染
中国正在一天一天地繁荣起来,同时它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一天一天地增加。对中国的市民来说,全国大多数地区较差的空气质量就是中国对煤和其他燃料依赖的恒定指示物。
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它的经济增长已经超过能源的供应。从深圳到成都,电量的供应已经不稳定。去年,中国的3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的24个承认它们缺乏足够的能源。
中国的煤矿正尽全力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电消耗的能源最多,虽然交通对能源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
中国电能的75%-80%都是由烧煤的火力发电站来提供的,只有20%左右的电能是由大规模的水力发电站来提供,而核电站提供的电力仅占非常小的份额。到2020年,根据正规的预测,燃气站可能满足中国15%的电量需求,而核能可能扩大到约5%。
然而,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在同一时期对电能的需求将翻一番,显然,大规模的燃煤发电是不可避免的了。
清华大学-BP清洁能源研究和教育中心主任李钲认为,“全球问题是气候问题,但对中国来说,常规的污染是主要问题。”
中国拥有更多环境改善机会
中国能源规划者认识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是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控制污染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中国的可持续能源项目小组正同中国能源研究者共同努力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污染。优先重点是制定建筑、器具和交通工具新的耗能标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未来,空气污染将进一步得到缓和,例如形成臭氧的化合物,将会更广泛地使用乙烷和甲醇。这样的模拟在世界上也是常见的,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性将会更大,中国拥有更多的机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就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意识到城市的空气质量太差会对运动员的健康造成危害,会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中国目前正在加紧进行城市清洁,关闭了200多家污染严重的工厂,使用天然气输送管道等。
中国环境影响世界其他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地域上也是世界第3大国。与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国家相比较,它的经济正以最快的速度增长。同时,它的环境问题也是世界上比较严重的。许多中国的领导及人民已经着手解决。
但他们的努力仍没有使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如过度放牧、河流断流、土壤腐蚀、废料积累、水质污染和短缺,这些问题都在中国国内造成经济损失、社会矛盾及健康问题。中国的捕鱼量占世界15%,海产品消耗量占世界33%。虽然中国的人均环境影响仍然远低于发达国家, 但它对世界环境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来做一个怎样的结尾呢?中国正在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间加速发展。
采访原作者
策划4年修改几百次
文章的作者之一Jianguo Liu(Jack)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法晚:为何推出有关中国的封面报道?是想引起西方人的关注还是想让西方人认识一个“真正的中国”?
Jack:关于中国的封面报道是《自然》的编辑决定的。作为一名科学家,在目前各种信息都很泛滥的情况下,我当然是希望中国人及西方人都能对中国有一个客观、理解的态度以及真实的认识。
法晚:目前各大媒体都在关注中国,你认为这是不是一股“中国报道风潮”?
Jack:可能吧。
法晚:什么时候开始策划此封面报道?共进行了多长时间?多少人参与了选题的策划?
Jack:我们在2001年就开始策划此报道了,用了将近4年的时间来完成这样一个报告。经过几百次的修改,同时,为了这个报告的诞生,有20多人给予了我们直接的帮助。
法晚:在策划时,关注重点是中国的哪些方面?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其他的?
Jack:我们的侧重点在于环境和它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对健康及全球化,如国际贸易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关注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是怎样互相影响的。
法晚:是不是进行了实地采访?
Jack: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及接受教育的。虽然我在美国工作,但我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的客座教授,还是复旦大学的特约教授。我在中国有研究项目,每年都会访问中国。另外一名作者达蒙得(Diamond)是环境、地理及人类文明的世界权威。
做这个报告时我们没有采访什么人,相反,我们参考了许多出版物,包括同行们评议的文章、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的报告、 政府公布的资料及中国领导人的讲话等等。
法晚:未来还会不会再做类似的关于中国的报道?
Jack:会的。
(文中图标为《自然》封面)
感觉这个回答的不是太好,我想你要问的应该是由能源消耗导致的环境污染吧。
例如:煤矿开采后留下的大片的煤矸石山无法处理 开采矿产后留下的地陷等问题 开采矿产过程中破坏地下水结构 不合理开采矿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燃烧各种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秸秆等等)产生的有害气体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 汽车消耗汽油后排放的尾气
大概这些方面
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一般都是重复使用的!你要知道动力电池达到80%标准是可以更换的。可惜80%的电池都报废了!所以合理回收也可以降低动力电池的成本!回收领域主要针对ICT领域、家用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应用广泛。
例如,自开发新能源汽车以来,日韩市一直专注于动力电池再利用的研究。这些前期的研究工作为电池再利用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电池污染的问题!目前,中国已经开始建设大规模的动力电池回收网络,但规模一直比较平坦和缓慢。
此外,动力电池回收还有另一种解决方案:镍氢电池回收量产工艺,从失效产品中提取混合稀土氧化物,进一步电解成混合稀土金属,可直接用于制备镍氢电池正极材料,熔盐电解得到的混合稀土可直接应用,也避免了复杂的稀土分离提纯,相对更快更方便,效果也能达到预期效果。但是,这种方法有严格的要求。目前,这种回收模式可能成为未来电子电气废弃物的主要回收方法,但这种方法只在世界各国使用,技术还没有大规模发展!
有人可能会说,一点点体积的电池电解液对水源和土壤的pH值能有多大的影响?现在电池总量空前。比如手机、平板电脑、相机、充电宝等数码产品,普及率很高。就智能手机而言,根据市场研究公司弗雷斯特研究公司发布的最新报告,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将达到44%。如果智能手机的平均电池容量为2000毫安时,每两年更换一部手机,中国使用的电池总量将超过2.2千瓦小时
这时,新能源汽车又来了。201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7万辆。如果一辆车配备20kWh动力电池,这些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总量已经超过1.4GWh,与中国化学物理动力工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老师发表的文章预测大致相同。更重要的是,2014年只是新能源汽车的第一年,一切才刚刚开始。
目前动力电池主要有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有人把锂离子电池称为“绿色电池”。原因是锂离子电池不含汞、镉、铅等有毒重金属元素,但这并不意味着锂离子电池是绝对无污染的产品。如果处理不当,废旧锂离子电池仍会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比如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可能仍然会造成重金属污染,电解液也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和毒性,容易产生有毒的化学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