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怎样
本专业是国家教育部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系统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新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新能源装置及系统运行技术,能胜任新能源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个性健全、情操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特色:本专业是国家教育部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本专业结合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要求,充分依托现有的清洁能源利用省重点实验室、生物柴油应用技术省工程中心、生物质能研究所及太阳能利用研究所的优质资源,结合多年在新能源利用和开发领域的科研累积和能源与动力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经验,以现有能源与动力大类本科生教育体系为基础,形成以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利用为主体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学生具有新能源装置和产品设计、制造和控制,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的综合能力。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工程材料基础、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流体力学、热能与动力测试技术、能源环境化学、新能源概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原理与技术、新型能源动力系统等。
深造机会:该专业所在学科在我校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有工程热物理、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热能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化工机械过程、清洁能源与环境保护等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8个硕士点,其中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也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0年遴选为江苏省优势学科,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成绩优秀者可以提前免试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就业状况及趋势:根据联合国与国际能源组织预计,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2000年至2020年是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将呈现大幅上升的势头。近两三年凸现出了“能源热”,矿产、石油、特别是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领域,对于中高端新能源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渴求非常强烈。而且与其他职位明显不同的是,新能源专业人才对于专业背景的看重会比经验更重要。这均使得该专业领域人才拥有着光明的就业前景,在一踏出校门就会有很好的就业市场。
毕业生可在新能源领域,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国家机关从事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
新能源专业即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技术。
有新能源专业的院校名称: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新余学院 、江西工程学院
平均录取分数在:文史170~380,理工190~460 。由于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年份的录取分数皆有不异,所以只能出个大概的分数。建议想要报考哪个学校的话可以去该学校官网查询。
扩展资料: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 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在中国可以形成产业的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主要指小型水电站)、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是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既是整个能源供应系统的有效补充手段,也是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是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最终能源选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新能源专业
南师大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南师大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一提起南师大,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该院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随着时间发展也赢得了用人单位和社会良好口碑和一致赞誉,本文内容为大家详细介绍南师大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南师大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1
学院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创办南京动力学校热力装备专业,2000年并入南京师范大学,2010年更名为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60年来,学院培养了万余名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化工、石化、电力、城市建设、暖通空调、制冷低温、环境保护、动力机械、装备制造等行业,毕业生勤奋踏实,肯干、会干、能干的优良特质,赢得了用人单位和社会良好口碑和一致赞誉。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0人,其中专任教师53人,实验教师1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9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0人,硕士生导师25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 培养对象1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2名、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3名、南京师范大学“百人计划”培养对象2名。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900多人,在校硕士研究生80多人。学院现有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机械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建有“能源与动力工程实训中心”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学院教师主编了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能源与环境概论、现代固体废物处理技术、锅炉原理与设备、中央空调设计、AutoCAD实训教程等10多部教材,其中“现代固体废物处理技术”被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
南师大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2南京师范大学动力工程学院成立于2000年4月。从1956年南京动力学校开办工业企业热力装备专业起动力工程学院已经办学50多年。动力工程学院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严谨的治学传统和优良社会声誉。学院培养的8000多名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化工、石化、橡胶、医药、电力、城市建设、暖通空调、环境保护等行业。学院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支有丰富科研与工程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授10位、副教授15位,博士28位(含在读),90%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热能工程学科是南京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学科;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南京师范大学特色专业;人工环境实验室是校级重点实验室。学院拥有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约2000多万元的教学、科研设备。其中《热电站仿真机实习基地》获得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投入300多万元建立的《空调设备性能试验实验室》是行业主管部门认可的检测机构。学院拥有4门江苏省高校优秀课程。动力工程学院现有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有“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热能工程”两个硕士学位点。学院在校本科生800多人,成人专升本与特色自考学生300多人,硕士研究生50多人。
能源与环境是学院专业与学科的主要覆盖领域,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领域,是攸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具有长远、广阔的发展前景。社会对于相关专业与学科的人才,有广泛、长期的需求。能源澎湃、动力无限。未来十年是学院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努力争取人才培养高层次,科学研究顶天立地,社会服务交融,引领文化开风气之先,把动力工程学院办成高水平的工科学院。
能源将是东南大力发展的一个学科方向。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2010--2013),新能源与环境保护项目,东南大学(主页)将重点建设“动力工程”和“电气工程一级学科,
总项目经费预算(一期):7200万元。
本学科通过江苏省优势学科工程的建设,到2013年将取得显著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地建设:
1,“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拓展为“火电机组振动与监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新增部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1~2个(申报成功”教育部能源低碳利用重点实验室”)
3,将江苏省电力工程实验中心建设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二、“科研创新”预期目标与标志性成果:
主要领域方向:
1、煤的低碳洁净转化技术
本学科在承担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PFBC-CC)中试电站工程试验研究和国家 “973”项目以及国家“863”项目的基础上,开展更先进的煤的低碳洁净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技术突破,在该洁净煤发电领域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拟开展如下研究:
①燃煤CO2捕集储存技术
②新型煤气化技术
③稠密多相流动及与化学反应耦合的试验及数值模拟技术
2、新型高效制冷空调技术
制冷空调主要基于逆向循环,是最终能源消耗主要场所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多处重要表述。近年来本学科紧密围绕基于逆向循环高效节能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支计划、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未来将重点在:太阳能溶液除湿制冷空调、太阳能热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新型低温与气体分离、IAQ和建筑节能综合示范等。
3、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联合热发电技术
东南大学(主页)在多年太阳能利用技术研究、生物质流化床燃烧发电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联合热发电技术”,将太阳能与生物质能发电系统优化集成为综合互补的热发电系统。该技术研究成功后,东南大学在太阳能/生物质能联合发电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望获得国家级大奖。
4、间歇性能源电力电子控制
本方向围绕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并网运行,拟以提高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高效接入电网为目标,
5、智能电网分析、保护与控制
通过以上研究工作,东南大学在智能电网分析、保护与控制技术方面将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并有望申请国家级科技奖励。
6、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
研究以风力发电为主,兼顾海洋能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确定的主攻方向为:
①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技术:
②风力发电机组的故障诊断及保护控制:
③风力发电系统变桨伺服控制技术:
④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系统运行优化和控制技术,实现产业化。
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注册地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南徐大道101号4楼。
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123211004686640212,企业法人俞孟蕻,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的经营范围是:宗旨: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通过建设将成为促进船舶与海工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抢占船舶与海工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成为面向船舶与海工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成为促进船舶海工产业升级转型的科技引擎。业务范围:海洋工程装备、船舶、海洋结构物、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装置及其配套装备与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海工装备、船舶、海上结构物工艺装备及其配套产品的研发船舶与海工智能装备制造软件及集成系统研发。
通过爱企查查看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更多信息和资讯。
协会的宗旨是为太阳能、核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小水电、潮汐能等国内外可再生能源行业会员提供服务,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保障行业公平竞争,沟通会员与政府、社会的联系,促进行业经济发展。通过推广企业生产经营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进一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的上游、中间、终端产品工业化、现代化。 秉承“整合行业优质资源,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宗旨,为会员提供产学研、投融资、产业链建设等方面的服务,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保障行业公平竞争,沟通会员与政府、社会的联系。协会严格遵守国家宪法、可再生能源法、经济合同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并引导企业依法经营。 协会的业务范围包括: (一)加强信息服务,收集国内外本行业的经济技术数据,办好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网站,编辑出版协会会刊《绿色能源》,为会员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 (二)加强产业链建设,研究发展战略,分析市场信息,研究经营对策和产品发展方向。根据会员需求,组织市场拓展,发布市场信息,推介行业产品或服务;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服务,组织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开展先进工艺、先进设备、产品质量等的观摩、评优、交流等活动;为会员推介先进适用的工艺和设备,支持会员开展经营或技术协作; (四)加强协调服务,对会员之间、会员与非会员之间或会员与客户之间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争议进行协调; (五)加强调查研究,履行政府赋予的有关职能,接受政府委托,做好有关工作,参与有关行业发展,行业改革,以及与行业利益相关的政府决策论证,参与行业技术、经济政策制订等有关活动,通过调查研究反映企业诉求,争取有关政策支持 ; (六)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依据法律、法规代表行业内相关企业参与反倾销、反补贴、反不正当竞争的有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