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禀赋”高,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近年来,海洋综合利用已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目前,广东、广西、江苏等地海洋经济“十四五”规划出炉。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路线进一步明确。
《批复》目标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求《规划》实施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提升海洋 科技 自主创新能力,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维护和拓展国家海洋权益,畅通陆海连接,增强海上实力,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
海洋经济,一般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以及直接或间接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产业活动,由这样一些产业活动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海洋经济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 旅游 业等。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自然资源部将全国海洋经济的区分划分为三个圈:北部海洋经济圈,主要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东部海洋经济圈,主要包括江苏、上海和浙江;南部海洋经济圈,主要包括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23386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2%;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2569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1%;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0925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7%。 从海洋经济总产值来说,广东、山东、福建三省的海洋生产总值目前已超万亿元,浙江也逼近万亿元。
2021年以来,我国海洋经济总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6.2万亿元,同比增长9.5%,两年平均增长2.1%。
其中,海洋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增长。 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生产经营持续向好,超过八成的重点联系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420万千瓦,同比增长166%;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效益增势良好,有超过七成的重点联系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且有接近两成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在30%以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企稳回暖,有超过七成的重点联系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实现同比增长。
“十四五”期间,海洋开发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海洋产业发展从“初级化”向“高级化”转型;区域管理从“分割型”向“协作型”转型。
我国海洋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产业结构进入了深度调整新阶段。海洋经济门类多,潜力大,在重视海洋资源开发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布局,不断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伴随海洋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地区 社会 经济民生贡献进一步增大,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等千亿级海洋新兴产业集群,成为我国加快发展的海洋重点产业之一。
千亿级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全球海上风电报告》称,2019年是海上风电行业有史以来发展最好的一年,全球海上风电全年新增装机量6.1吉瓦,全球累计安装量达到29.1吉瓦。中国在亚太地区海上风电的增长中贡献了主要力量,2019年以3.3吉瓦的累计装机容量排名全球第三,2020年上半年包揽了亚洲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的70%以上。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新增205吉瓦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中国将超过英国成为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并带动整个亚太地区将成为推动全球海上风电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海上风电领域可通过大规模投资、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刺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等来促进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全球风能理事会首席执行官表示,未来10年内,若将海上风电纳入经济复苏的发展战略,该领域将创造约90万个工作岗位。
来自《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0》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伴随2019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进一步迈向高端化、智能化,成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以海上风电等为代表的千亿级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初具雏形。2019年,海上风电产业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全省25个近海浅水区海上风电项目已全部核准,在建的近海浅水区海上风电场共18个。全产业链发展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集海上风电机组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维护、专业服务于一体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阳江、中山、粤东、汕头、揭阳的产业基地初具雏形。海上风电作为推动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六大产业之一,纳入加快发展、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并通过专项资金持续投入,全面提升其 科技 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
2020年,在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 社会 发展“双胜利”的关键时期,广东海上风电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为落实“六稳六保”发挥了重要作用。2月底,三峡集团以580亿元投资、1.7万个就业岗位,创造国内海上风电一次性开工建设规模之最,其中广东阳江项目的“超级工程”将建成亚洲最大海上升压站,投产后的电能将接入南方电网,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 社会 全面发展、广东省能源结构转型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海上风电名企将亮相海博会
聚焦海上风电产业及其全产业链的发展,被誉为“中国海洋第一展”的海博会今年将在六大板块之一的“海洋资源开发”,展示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海洋资源开发新技术新项目,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中国广核集团、中国海洋石油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深圳赤湾胜宝旺工程有限公司、北京玖天气象 科技 有限公司等国内海上风电领域知名企业将携最新技术和设备亮相。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是国际一流的清洁能源集团、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提供商与服务商,在核电、风电、太阳能及其他清洁能源项目和节能技术领域迈出了率先 探索 的步伐。其将核电AE模式创造性地引入海上风电工程建设,带动海上风电装备、施工等全产业链发展,满足广东万亿海上风电产业的需求。目前,中广核新能源在国内已储备海上风电资源超1310万千瓦,在建项目容量93.4万千瓦,2019年新增开工项目超240万千瓦,进一步夯实了其海上风电产业龙头企业的地位,也为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提供了成功实践。
来自传统海洋强国的挪威船级社,今年也将为海博会带来其海上风电的装备展示。近年,挪威将目光瞄准了海上风电。挪威油气海上安装承包商Ocean Installer新成立了海上风电业务部门,半潜运输公司OHT于2020年8月在中国的招商重工购置2+2座风电安装船,该船能够在最深65米水深的海域安装风电机组。
中海油集团2019年初按下海上风电业务重启键,计划每年拿出3%-5%左右的投资额用于获取风电资源,推动转型发展,目前中海油风电项目已锁定广东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和山东沿海地区。
广州打捞局在海上风电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2020年8月,广州打捞局负责施工的国内首个吸力筒导管架风机基础在阳江市阳西沙扒300MW海上风电项目顺利安装。吸力筒技术在海上风电场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工程施工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减少海上风电对大型海工装备的依赖,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有效降低海上施工风险。
此外,深圳赤湾胜宝旺工程公司将展示的导管架、风力发电设备及沙盘模型,北京玖天气象 科技 公司将展示的海上风电开发水文气象智慧服务系统,为海博会的海上风电领域的应用场景带来更多元素。
未来,海上风电产业将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无论是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生产与零部件制造商,还是中游的整机与相关塔架海缆等重要设施制造商,或是开发、设计、施工单位,都将借助自身产品和配套技术,依托海博会的平台,在深远海风电项目上寻得发展商机。(一鸣)
在发展目标上,《规划》提出,到2025年,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全省海洋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 科技 创新更趋活跃,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彰显,海洋管理服务水平稳步提升,高水平海洋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海洋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
《规划》明确了五项重点任务。
一是打造全域一体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打造“两带一圈”一体联动全省域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即高质量打造沿海海洋经济隆起带、高水平建设沿江海洋经济创新带、高起点拓展腹地海洋经济培育圈。
二是构建特色彰显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海洋传统产业深度转型,促进海洋渔业稳健转型,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有序发展船舶制造业,拓展海盐及化工产业链,适度发展滩涂农林业。推进海洋新兴产业提质扩能,提升海工装备制造国际竞争力,打造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高地,推进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化,稳健发展海水利用业。推进海洋服务业拓展升级,精心发展海洋 旅游 业,有效提升航运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鼓励发展海洋金融服务业。推进海洋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强化海洋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支撑,推进海洋经济数字化转型。推进临海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有序推进沿江、沿太湖地区化工产业向沿海地区升级转移, 打造高端绿色临海重化产业集群。
三是提升自立自强的海洋 科技 创新能力。强化海洋科创力量整合,重点加强涉海重大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布局。推进海洋关键技术突破,推动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海洋 科技 成果转化,构建市场导向的海洋 科技 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通道。打造海洋人才高地。
四是建设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文明格局。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加强海域、滩涂、湿地等自然资源综合保护利用,推进海洋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进程,建设生态海岸带。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防控海洋生态环境风险,提高海洋预报预警能力。
五是拓展聚合有力的海洋经济开放空间。积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区域合作,坚持特色化定位、全方位协同,积极融入全国沿海海洋经济整体布局,锻造江苏海洋经济特色竞争力。持续拓展蓝色经济国际合作空间,构建开放包容、具体务实、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
5年来,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全方位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制度,划定海洋生态红线,扩大海洋保护区范围。严格实行围填海总量控制,新建国家级海洋保护区(海洋公园)40个,在18个城市实施“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的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恢复滨海湿地面积达到2000多万平方米,岸线190多公里,实施101个海岛保护项目和10处生态礁工程。持续加大海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完善海洋生态监测体系,明确沿海水质考核指标,不断优化海洋空间利用布局,构建美丽海洋。
5年来,我国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以创新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海洋资源环境领域科技攻关,驱动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海洋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海洋经济新增长点。
5年来,海洋服务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发展涵盖全球的海洋预报系统,开展重点保障目标的精细化海洋预报服务,开发专题环境保障系统,提升海洋预报服务和保障能力,展开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排查,成功应对各类海洋灾害。坚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海上维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正式公布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标准名称,开始发布钓鱼岛海洋环境预报。在我管辖海域实现常态化维权巡航,维护海洋环境安全。
今年上半年,传统的离岸产业出现了复苏。由于一些油田项目的启动,海上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同比增长7.4%和12.4%。海上风力发电量同比增长了近20%。今年上半年,沿海港口的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都有所增加,海运货物量同比增长1.4%。造船业的三个主要指标,包括完成的海工船数量、新接的订单和正在进行的订单,继续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和评估、近海水产养殖、海底隧道和海上人工岛等海洋空间利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海洋开发是对海洋及其周边环境(大气、海岸、海床等)进行资源开发和空间利用的总称。通过对海洋的开发,人类将海洋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价值,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性质,海洋开发活动分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底矿产资源开发、海水化学资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开发、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类型。
新兴产业的积极势头仍在继续,在2022年上半年,57.7%的受访海洋新兴产业公司的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长。上半年,新接订单中集装箱船和燃气船两类高端船舶订单占比超过一半,新接LNG船规模创中国历史最高水平。在多项海事经济指标发展向好的同时,今年上半年,我国海事外贸增长良好。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8.2%,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3.1%,进口同比增长11.5%。海洋产品的进出口同比增长22.3%。
清洁能源在海洋产业中的应用加快,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持续推进。绿色电力首次用于海上油气田,通过河北张家口的油田岸电项目,将1.86亿千瓦时的光伏电池和风力发电送入渤海。舟山港的高低压混合岸电系统已成功投入使用,天津港已完成了一套8兆瓦的岸电设备的安装,以满足6个码头的用电需求。"清洁能源+渔业 "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随着大连打造全国最大的 "光伏+海参养殖 "产业一体化示范点,"海上风能+近海牧场 "一体化示范基地项目和亚洲最大的渔业光伏发电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有着18000公里的大陆岸线、14000公里的岛屿岸线,6500多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长13.5%,持续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2011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4.557万亿元,与“十一五”期初(2006年的2.1592万亿元)相比翻了一番多;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和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9.7%和15.9%;涉海就业人员3420万人。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有力引擎。
数据显示,海洋经济业已成为带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强有力支撑,特别是进入“十二五”以来,海洋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江苏沿海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区域开发布局的形成,更使海洋经济的发展如虎添翼,方兴未艾。
中国海洋传统产业不断提升。海运能力不断提高,超过亿吨的港口20个,货物吞吐量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海洋油气生产跨入大国行列,2010年海洋油气产量首次超过5000万吨油当量,这相当于一个“海上大庆”;造船能力全面提升,2011年造船工业的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新承接订单量位居世界第一,船舶出口覆盖全球169个国家和地区;海水工厂化养殖和远洋渔业捕捞能力显著提升,海洋水产品加工和出口能力不断提高。
海洋新兴产业快速起步,正在成为“十二五”中国海洋经济乃至中国经济转型的最大看点。目前中国海上风能发电技术进入商业化运行阶段,潮流能、波浪能发电技术进入示范运行阶段;海水提钾、溴、镁技术进入工业化试验阶段。以海洋高技术为支撑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超过20%。2011年,海水利用业增加值近10亿元,与“十一五”期初相比翻了一番;海洋可再生能源业增加值近49亿元,是“十一五”期初的10倍多。同时邮轮、游艇、休闲渔业、海洋文化、涉海金融及航运服务业等一批新型服务业态加快发展。
200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12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海洋矿业。2008年,我国继续加强对海砂开采的管理力度,非金属矿的开采得到有效控制,金属矿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矿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实现增加值9亿元,比上年增长21.3%。
——海洋盐业。2008年,海洋盐业生产努力克服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生产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生产经营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海洋渔业。2008年,各沿海地区控制渔业捕捞强度,大力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海洋渔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2216亿元,比上年增加3.3%。山东省海洋渔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渔业增加值的33.8%,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海洋油气业。2008年,受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影响,海洋油气业产值上半年增长较快,下半年增幅回落。全年实现增加值874亿元,比上年减少1.1%。
波浪能发电原理示意图
距离澳大利亚西部澳大利亚州首府珀斯海岸线数千公里远,隐藏在海波之下,也在监视船只的视野之外的地方,有三个巨大的浮标很快会开始工作,通过捕获海洋能来发电。这些橘色的浮标宽11米、高5米,看起来有点像巨大的南瓜。每当海波经过,这些被绳子拴住的浮标就会驱动海底的水力泵,将海洋的运动能转变成720千瓦的电能,为附近的海军基地供电。
这些浮标由澳大利亚卡内基波能研究所研制而成,这是人们从海洋捕获能量的最新尝试,这些浮标将于今年6月“上岗”运行。研究人员表示,这个具有开创性的海洋能捕获计划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反响,带动海洋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但该领域的有些资深人士对其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
从理论上来说,海洋中蕴含的能量足以满足全球的电力需求,而且不会产生任何污染。另外,与风能或太阳能技术相比,尽管海洋能发电技术要落后十几年,但其具有独特的优势:能量密度高,波浪能的能量密度是风能的4到30倍;与太阳能相比,海洋能不受天气的影响,更加稳定可靠。此外,海洋能也拥有地理上的优势:全球有大约44%的人生活在距离海岸线150公里内。尽管潜在的环境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调查,但许多研究者认为,海洋能是比风能更理想的能量来源。
据国外媒体报道,2012年8月,澳大利亚澳洲联邦科工组织发表报告称,到2050年,利用海浪发电将能提供11%的澳大利亚全国用电量,可以满足像墨尔本一样大小的城市用电需求,可能受益于海浪发电的地区包括澳大利亚州第4大城市珀斯、澳大利亚南部海岸以及东部海岸的一部分地区。不过,该报告同时也指出,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方面等因素也会影响海浪发电在澳大利亚未来整个能源构成中所占的比例。
尽管如此,利用海洋能发电这个研究领域一直进展缓慢:迄今为止,所有已经研制出的庞大设备当中,还没有一台设备在竞争白热化的能源市场证明自己物有所值。而且,很少有设备在长期遭受海洋恶劣环境的蹂躏后还能存活并发电。尽管在过去10年,10家大公司对海洋能的总投入已高达7.35亿美元,但来自潮汐和波浪的海洋能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实际上,海洋能一直“身价”昂贵,堪称地球上最昂贵的一种能源形式。
不过,对于那些希望利用海洋能的人来说,前景比以前更加明朗。在过去几年,业界已经有几家大公司收购了捕获潮汐能(这是最早的捕获海洋能的方式,潮汐能是指从海水面昼夜间的涨落中获得的能量。在涨潮或落潮过程中,海水进出水库带动发电机发电)来发电的初创公司。另外,今年3月份,加拿大芬迪湾批准了三个潮汐能项目,芬迪湾每日海水潮汐所达高度为16.2米,比世界任何其他水域的潮汐高出了5到10倍,每日有1000亿吨海水两次流入和流出芬迪湾,其水量超过全球所有淡水河的水流总和。潮涨潮落的过程需要6小时13分钟,发电潜力巨大。
该地区利用潮水发电的尝试始于上世纪20年代,但由于工程技术方面的困难,施工费用昂贵,湾内航运活动频繁和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以及私人电力公司的反对等种种原因,大规模开发利用潮水资源发电的计划迄今尚未能实现,现在,冰川似乎正在慢慢消融。
而海域波浪能针对的则是一种更强大也更捉摸不透的能量来源,目前,该领域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倒退,上个月通过的按比例缩减俄勒冈海岸线附近的波浪能装置的决定就是例证。据美国可再生能源世界网站报道,2012年8月20日,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同意位于新泽西州的海洋能技术公司在俄勒冈州近海建造一个1.5兆瓦波浪能入网电站,这是美国境内第一家获批的波浪能电站。2013年春天,该公司开始在俄勒冈州近海部署其波浪能设施— 一种长达100多英尺的计算机浮标,当波浪经过时浮标会上下快速摆动以捕捉能量。
尽管如此,很少有人怀疑,这两类海洋能最终仍会繁荣昌盛起来。去年,位于伦敦的彭博新能源财经咨询公司指出,有超过22个潮汐能项目和17个波浪能项目有望在2020年之前安装成功,这些项目都能提供超过1兆瓦的电能,足以为250个家庭供电。
能源专家希望有一天,海洋能会为沿岸城市提供大量可靠且没有碳排放的能量。欧洲海洋能中心的执行主管尼尔·柯尔默德表示:“研究显示,这比人们最初设想得要更加困难,但我们能做到。”欧洲海洋能中心是位于英国奥克尼岛上的波浪能和潮汐能设备的主要测试机构。他说:“我们已经证明,我们能够利用不断运动的海水发电,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潮汐能:需要更多金钱投入
斯特兰福德湾是英国北爱尔兰地区最大的城市贝尔法斯特东南部一个小小的水湾,一天两次,大约有3.5亿升潮水流经一条狭窄的海峡,流进斯特兰福德湾,随后又回到海洋中。海湾中有一座高塔,其基座被牢牢地固定在海底,基座上有一对16米长的螺旋桨(推进器)。海水流经高塔产生的力量与风以555千米/小时行进产生的力量相当,会推动螺旋桨以15次/分的速度告诉旋转,产生的电能高达1.2兆瓦。
其实,除了传统的螺旋桨,潮汐能公司也尝试过一些奇妙的装置,比如螺丝锤、水上飞机和水下风筝等来发电。然而,在效率方面,斯特兰福德湾使用的设备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台设备由英国布里斯托尔洋流涡轮机公司研制而成,该公司的数据表明,迄今为止,整个潮汐能工业提供的电力,有90%由这一设计产生。
斯特兰福德湾潮汐能发电项目的高效吸引了工业巨头—德国慕尼黑市西门子公司的兴趣,并于2012年接管了该公司。洋流涡轮机公司目前打算于2016年前,在威尔士的海岸线上铺设5台2兆瓦的设备阵列,目前,他们正在为首批设备的上马做准备,每台设备的成本约为1500万美元。该公司的主席凯·科尔摩尔表示,他们除了增加这台机器的尺寸,也增加了第三片扇叶,这一方面可以减少振动,并使机器更经久耐用。
位于美国波特兰缅因州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弗·索尔表示,尽管像西门子这样的大公司正在进入这个产业,但整个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是吸引足够多的资金来制造高效耐用的设备模型。索尔的公司已经研发出了一款独特的设备,并将其铺设在缅因州的海岸线附近,这台设备看起来有点像一台联合收割机不断旋转的叶片。该公司目前正在研究第二代设备,最早将于2015年完成铺设工作。
尽管这个领域取得的进步非常大,但人们的疑虑并没有因此而削减,科尔摩尔说:“我认为有些风险投资公司已经对我们不抱太大希望,但这本身就不是一个能快速赚钱的行业。”
波浪能:经久耐用的机器是“重头戏”
波浪中蕴含有巨大的能源潜力,但波浪能产业面临着与潮汐能完全不同的挑战,那就是:研制出能稳定可靠地提取这种能量并能在海洋的恶劣环境下持续运转的机器。许多公司已经设计出了各种类型的机器,从自由摆动叶到能将船只的摇摆转变成圆周运动从而驱动船上发电机的回转仪设备等,不一而足。
每款设备都有自己的优势,但卡内基波能研究所铺设在澳大利亚的浮标则从水上转移到了水下,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逃脱海洋表面波浪狂暴的撞击;另外,也避开设备是否好看、是否符合美学原则等方面的争论,而风力发电厂就面临着这样的争论。
随着波浪携带者浮标上下游动,海床上的水泵会通过一个密闭的圆环让液体循环,这个延伸起来大约有3千米长的圆环与海岸上的发电设备紧密相联。整套设备操作起来像风笛:不断积累压力,随后再缓慢地将压力释放出来从而持续不断地发电。同样的设备总共有三套,每套设备的发电量都可达到240千瓦。卡内基波能研究所曾于2011年在相同海域对旧型号机器进行测试,其发电量只有新型号的1/3。该公司首席运营官格雷格·艾伦透露,第一款商用型号最早将于2018年面世。
位于英国爱丁堡的海蛇波浪能发电公司则采用了另外一种不同的方法。该公司让5个漂浮于海面的浮标相互连接,这些浮标会随着波浪像蛇一样上下浮动。每个浮标都独立运动,而且,位于每个节点的液压泵都能使用波浪的运动来将液体输送到船上的发电机来发电。
海蛇波浪能发电公司目前正在奥尼克岛上测试一套750千瓦的设备。而且,该公司也与苏格兰电力可再生能源公司合作,为液压泵添加能降低内部磨损和撕裂的新元件。另外,该公司还在研究算法,希望借此能让该设备独立调整其16个水压泵并使发电量达到最大。
虽然对波浪能的利用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其吸引的商业投资仍然乏善可陈,彭博新能源财经咨询公司的主编安格斯·麦克罗恩指出,主要原因在于,就是没有一套设备能在抵御恶劣海洋环境的同时稳定供电。
环保和经济效益将取得双赢
除了受到资金和技术的制约外,海洋能工业的发展还受到众多监管部门的制约,主要集中在对鱼类的保护方面,这些人担心风力涡轮机周围鸟类大批死亡的惨剧可能会在海洋上再次上演,因此,制订了一些严苛的规定,比如,在进行海上测试前,海洋流涡轮机公司必须在其涡轮机上放置海豹检测设备,一旦海豹靠近涡轮机(这种事情基本不会发生),该检测设备就会按下紧急关闭按钮。另外,对爱尔兰OpenHydro公司设计的位于海床上的涡轮机会将虎鲸变成鲸鱼寿司的担忧几乎扼杀了在皮吉特海峡(美国华盛顿州西北部太平洋一狭窄而形状不规则的海湾)对这一设备进行测试的提议。
美国缅因州立大学的鱼类生物学家盖尔·兹德尔维斯基表示,她在海洋可再生能源公司安装的潮汐电机组附近只能得到鱼类活动的有限数据。她说,鱼类很可能会主动避让涡轮机,但她对一件事情很好奇:当在这组涡轮机组附近再铺设一台机组会发生什么情况?她的研究小组仍在收集基础数据,目的是改善其研究模型并弄清楚潜在影响,需要进行多少实地调查工作。
其他人则在实验室忙得热火朝天。美国能源部下属实验室的生物学家们进行了一些测试实验,他们让鱼儿通过涡轮机并将鱼儿置于与将能源传到岸上的电缆周围类似的电磁场中进行观察。最终得到的数据显示,这两项研究结果都表明,鱼类并没有受到永久性的伤害。
以在皮吉特海峡生活的虎鲸为例,美国能源部下属的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和桑迪亚国家实验室能源部门的研究人员对最坏的一种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假如一头好奇的虎鲸不小心把头夹在其中一台涡轮机中了,结果会怎样?
这两个研究团队对多种不同的橡胶材料(主要用于模拟虎鲸的皮肤)进行了测试,并制作出了一个模型,以便了解涡轮机的叶片对虎鲸可能会造成的潜在伤害。去年,有一台死的鲸鱼被冲到了位于西雅图附近的海岸线上,科学家利用计算机,对这头鲸鱼的头盖骨进行了电脑断层扫描,希望能找出鲸鱼的脂肪和皮肤的薄弱点,并利用这些信息来改进他们的模型。他们也提取了一些鲸鱼的皮肤,在实验室对其强度进行了测试。
研究结果已于今年1月发布。该研究的领导者、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海洋生物学家安德鲁·考平表示,结果表明,如果一头虎鲸迎头撞上涡轮机的一片扇叶,那么,它很可能只会受到一点小擦伤。考平说:“当鲸鱼撞上船只,只有额骨断裂才有导致它死亡,而虎鲸撞上扇叶产生的力量根本不足以让这种事情发生。”基于此,今年3月20日,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批准了该小组在皮吉特海峡进行涡轮机测试的申请。
考平也正领导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收集和整合所有与潮汐能和波浪能发展有关的环境研究,目的在于找出最有可能产生的影响,然后集中精力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份报告已于2013年1月发表,其要点专注于以下3个领域:动物的相互作用、涡轮机噪音以及从海洋系统提取能量和降低海水流动速度产生的影响。该研究团队报告称,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表明,相关产业的发展会对海洋生物或海水流动产生重大影响,但大型设备的影响目前还难以预测。
这三个领域中,噪音问题相对来说更难解决。研究者已经对单台设备进行了精细测量,结果发现,在被困于设备之内24小时后,鱼类除了受到一些皮外伤外,似乎可以忍受这台机器产生的噪音,但成套设备可能会产生的长期而广泛的影响难以预测。适度的噪音或许有助于驱使动物远离机器,但如果噪音太大,将对鲸鱼以及其他依靠声音通讯的动物造成影响。考平说:“这些项目中,很多项目或者说所有项目都需要很好地监控,海洋是所有人的后院,因此,在涉及海洋的研究中,我们多么小心都不为过。”
开发者、研究者和环保主义者都认可的一点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需要在海上布置更多机器。彭博新能源财经咨询公司的主编麦克罗恩认为,由于缺乏商业利益以及一些项目的终止,波浪能可能无法在他们的下一次评估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他也相信,相关产业必将在经济效应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获得双丰收。
该领域目前的一个热点是加拿大的芬迪湾,此处很快将有三个项目上马,包括安装一套能发电4兆瓦的设备,其中两台设备来自OpenHydro公司,到2015年,这些设备将能为1000户家庭供电。如果一切都按计划进行,该公司希望对设备进行增加和升级,最终能发电300兆瓦。尽管这仅仅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燃煤发电厂的发电量,但对于海洋能工业来说,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了。
麦克罗恩说:“最终,海洋能工业将起飞甚至腾飞,海洋中的能量不可胜数。”(刘霞)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
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拓展资料:
会议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
(五)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
(六)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建立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体系。
资料参考:人民网 国务院提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呈现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海洋经济正成为我国经济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国家海洋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多年来的良好增长态势,全年海洋生产总值超过5.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6%。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达到3513万人。
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持续加大,海洋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在保持近海捕捞、海水养殖、远洋渔业等海洋传统产业稳中有增的同时,海洋生物药物与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得到持续发展。同时,我国海洋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国海洋经济试点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正处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提高海洋开发能力,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在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支持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同时进一步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努力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十三五”时期要努力使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新增涉海就业人员260万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达60%以上。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海洋开发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必将更加明显,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2、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随科技进步而不断加深,对海洋的渴望也推动着海洋科技的不断创新。
2012年6月,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潜至7062米海底并开展作业,我国正式跻身“国际深潜俱乐部”第一梯队,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的海底进行作业的能力。2013年,“蛟龙”号成功开展试验性应用航次,迈出了业务化运行的第一步。
2014年4月,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凯旋。257名科考队员在160天考察期间,圆满完成30项科考任务、15项后勤保障任务,在南极建立了我国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进一步拓展了我国南极考察的广度和深度。“雪龙”号首次完成环南极航行考察,并抵达南纬75度20分开展大洋科学考察。这是中国船舶迄今到达的最南纬度。
近年来,我国组织开展多次大洋科考,在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获得了大量宝贵的调查资料和样品,我国在西北太平洋海底申请的富钴结壳勘探矿区等多块国际海底矿区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核准……随着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顺利实施,海洋科技创新不断深入,我国正在逐步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必须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中国将来要搞好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加强对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同时深入开展大洋和极地科考工作,提升我国深海大洋科学研究水平。
3、提升管控能力,坚决维护海洋权益
当前,海洋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纽带,在国际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更加明显。《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4)》指出,我国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所面临的斗争形势尖锐复杂。
2013年,国家海洋局完成了我东海200海里以外大陆架部分划界案的陈述报告,向国内外宣传我钓鱼岛和南海立场主张,提交的10个海底地名命名提案获得国际组织审议通过。
2013年中国政府公务船完成船舶定期维权巡航执法36个航次,海上巡航262天,巡航范围覆盖中国全部管辖海域。其中抵近观察我南沙群岛被侵占岛礁18处,巡航编队共计50次进入钓鱼岛领海巡航。
中国爱好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我们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统筹谋划,积极作为,提高维权能力,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开展有理、有利、有节斗争的准备,又要坚持用和平方式、谈判方式解决争端,努力维护海上的和平稳定。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迈向海洋强国的脚步正在坚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