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要求降低到最大限度
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建立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他建议要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各级政府根据中长期规划的要求制订阶段目标、任务和措施,通过优惠的价格政策和强制性的市场份额政策,以及加大政府投资及资本市场投融资,实施政府特许权、政府采购等措施,培育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
其次是改善市场环境条件。国家电网企业和石油销售企业要依据《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承担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力和生物液体燃料的义务。有关部门组织制定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和生物液体燃料进入石油销售系统的运行管理规定。有关部门还要抓紧制定可再生能源应用于建筑节能的相关技术标准、工程规范和建设管理规定;
第三要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各级财政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可以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国家运用税收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予以支持,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等给予适当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最后要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石定寰提出,加快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的基础在于加强科技创新。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科技投入,国家各类科技发展规划要大力支持产学研合作,开展可再生能源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整合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鼓励创新,加快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
国家能源局近日下发通知就新一批光伏领跑者计划征求意见。媒体记者获悉,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等协会组织业内企业家、专家在昨天“2017光伏领袖峰会”前的闭门会议上讨论新一批领跑者计划并将相关意见向能源局反馈。而在昨天峰会正式论坛上,多位权威人士也就此发表了看法。
“‘领跑者’计划不能仅仅把效率作为唯一的指标,而更应把系统的整体质量作为衡量标准。应该通过市场准入等手段来保证中国光伏电站建设不出任何大的问题。”原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告诉媒体记者,最新的“领跑者”计划征求意见稿的确响应了业内一些呼吁,也比之前的版本有所提高,但关键还在于落实。
他认为,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当前“领跑者”计划都局限在集中式电站,而国家下一步力推的分布式发电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领跑”,“‘领跑者’不应该仅仅针对制造业,也应该在分布式系统的应用上有所体现。后者目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至于此前诟病较多、甚至被部分业内人士视为“拔苗助长”的光伏发电前沿技术应用依托基地(即“超级领跑者”)计划,石定寰表示,这个问题不大,毕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进来。
“这个计划肯定会‘助长’,但是否‘拔苗’则仁者见仁了。”阿特斯电力集团董事局主席瞿晓铧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最新的文件要求这个计划在三年内全部建成并促进相应前沿技术产业化,应该说也留出一定技术升级的空间。
在他看来,“领跑者”计划一定会引领和促进光伏技术的发展,一些指标的调整也进一步接近了行业现状。目前,这个计划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光伏技术政策,也反映了能源局的确“想做事”。
但他建议,这次“领跑者”计划中有一个“如果融资成本低于现行基准利率10%及以上的可以加分”的条款应该修改或去掉,“阿特斯在海外也可以拿到这样的融资成本,但在中国,能够达到这条标准的基本只有央企了。而央企说到底用的还是国家的钱。”
“我们认为,根本办法还在于国家能否下决心解决光伏补贴发放拖欠的问题。我甚至建议可以成立一个国家光伏主权债,用于保证光伏补贴的足额发放。如此,则光伏开发商、运营商们可以把资金成本降到基准利率的40%,意味着度电成本还可降5分钱。”瞿晓铧说。
机遇:能源危机在客观上鼓励资本市场充分发掘能源危机主题下的投资机会,希望借助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更有效率地支持中国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能源危机并不可怕,面对能源危机,我们需要提高能效、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资机会。在现有的分工条件下,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工业制造业蓬勃发展,需要更多的有效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不仅有利国家长久发展,也是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蔺金印 北京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 秘书长
顾问 石定寰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理事长、国务院参事
朱俊生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 主任
殷志强 清华大学 教授
会长
(轮值) 吴振一 北京清华阳光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总裁
黄 鸣 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高元坤 力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徐新建 江苏太阳雨太阳能有限公司 董事长
夏志生 浙江美大太阳能工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高靖平 山东桑乐太阳能有限公司 总经理
执行会长 罗振涛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太阳能热利用专业委员会 主任
不知是不是最新的
言及中国是否应该发展新能源这一全新命题,与会专家一致共识:发展新能源,不仅可以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提高能源供应安全,更重要的是,对于推动西部大开发向未来发展也有无可估量的意义。
这不是“可以”而是“必须”要走的道路。国家鼓励西部“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短短一个月,两次以新能源为主题的论坛在成都举行:一个月前的9月3日,成都向全国展示了其作为全国新能源基地的实力;中欧新能源技术创新与投资合作论坛的举行,则使成都在更大的视野内定位自身新能源战略。
与会专家也惊奇地发现,尽管中国西部在整体经济实力上明显弱于东部沿海以至发达国家,但在新能源这一全新领域,西部却和世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2008年中国已经生产的4721吨多晶硅中,近1/3出自西部;中国风电设备的主要供应商,是四川的东方电气集团;四川、云南、西藏、贵州、重庆,是中国水电能量最富集的区域。
做大新能源产业,西部与世界如何分享同一场“盛宴”?石定寰建议,西部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增进国际合作,借助引进技术和投资,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另一方面,增强国内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行业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参考资料:格润清洁能源网
2,亚洲开发银行气候变化与碳市场顾问吕学都。
3,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
4,九三学社中央人力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陈利浩。
5,光明日报记者冯永峰。
6,深圳华世未来宋永州。
7,皇明老总黄鸣。
8,鸿隆控股老总张宜均。
9,辽宁农民刘兴山。
10,富盟律师所黄小山。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认为,当前经济危机不会影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面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双重压力,新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不可逆转。尽管经济危机对风力发电的发展速度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但总体来讲利用包括风能和太阳能在内的新能源产业解决环境问题的总体战略不会改变。相对于国际其他经济体,中国应对危机的速度非常快,所以有理由相信,新能源产业应对这场“寒冬”问题不大。史立山还强调:“此次经济危机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调整机遇。”他谈道,新能源产业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很多企业家缺乏对新能源相关项目的经济和技术可行性的客观分析,抱着淘金的不良心态进入这个行业,这样必然会出问题。此次危机提供了一个冷静思考的契机。新能源产业对技术、资金和管理各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客观评价、合理整合资源刻不容缓。史立山总结道:“新能源产业在此次拉动内需、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抓住机遇,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有所作为。在解决技术和市场等发展瓶颈方面要加大力度。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规模基地进入电网等课题要继续进行探索。”
新能源企业携手转危为机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新能源前景”,在论坛上与会代表深入探讨了中国新能源政策背景,对经济危机背景下怎样应对已经到来的产业发展寒冬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充分进行了研讨。特别是通过剖析当前经济危机、气候变暖危机、国际能源危机等全球局势,为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寻找方向。新能源商会会长李河君在论坛开幕式上的发言中提出:“金融危机终将过去,而能源安全和气候安全问题将长期存在,还需要我们新能源产业界的同仁坚定信心、不懈努力、共同应对。”他提出一个看法:“针对新能源这个充满挑战的产业,很多人往往高估了一两年的变化,也往往低估了10~20年的发展。”
在27日下午举行的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论坛上,众多新能源企业的领军人物深入探讨了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
天威薄膜光伏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麦耀华发言时谈道:“中国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新能源产业是高科技企业,同时也是一个外向型企业居多的产业类型,所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大,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冲击尤其大。尽早作好过冬的准备,新能源企业更应该联手,同行之间联手共渡寒冬。同时也期待中国政府在扩大内需中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同时实现能源结构转型。新能源不会因为金融危机的到来而影响未来。”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坦言:“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寒冷,目前要作好过冬的准备。但从长远来讲,金融危机可以过去,但气候变暖等能源危机却是更长远需要人类面对的,所以作为有效应对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的新能源产业‘无限风光在险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施正荣无奈地表示,目前还没有从国家4万亿元人民币拉动内需的计划中看到对中国光伏产业倾斜的丝毫迹象。而因为有“两头在外”的顽症,作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龙头的无锡尚德依靠国内市场过冬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而通威集团有限公司和中海阳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有关人士却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危机加快实现了中国光伏产业的转型,而这个危机酝酿着多个发展机遇。光伏产业链可趁机向更有序的方向发展,撇出很多泡沫。常州天合的代表也认为:我们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好好调整我们的思想和思路,一定要靠我们的创新、管理,与业内互相支持。
当更多的人将新能源产业发展遭遇寒冬,导致众多太阳能企业面临现金流和市场疲软等诸多问题归咎于国际金融危机时,有专家却认为更多的原因其实是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内部原因更为主要。针对本报记者的这一问题,常州天合、中海阳等企业的人士认为:太阳能光伏企业,尤其是在海外上市的太阳能光伏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大。最近面临的就是市场的萎缩、合同无法执行等现实情况。中国制造业最近几年得到很大发展,但是依靠的大多是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不懈努力。在中国各级政府层面,也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扶持,包括常州天合在内的新能源制造业发展,例如土地使用政策等。包括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内的新能源产业之所以直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产业政策,大致有两点原因,一是行业政策方面,因为新能源企业的动作太快,过去的几年从来不存在销售问题;二是相关技术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争议,没有统一的说法。从造福子孙后代的立场来看,这个产业一定要做下去!
政府应帮助企业度过寒冬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认为,在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家的共同努力下,新能源产业已经得到比较好的发展,中国在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和能源危机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方面有信心成为世界领军国家。而值此危机时刻,需要政府和企业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对能源机构调整起关键性作用的新能源是一个朝阳产业,应对全球变暖的发展目标不应该也不会动摇。所以在拉动内需的4万亿元中,应拿出更大份额给新能源,应该在政策层面给予新能源应有的政策。而新能源企业,此时科技创新的力度绝不能减小,国际间的合作也更应该加大。作好过冬准备,迎接更美好的春天来临。
周凤起——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施鹏飞——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石定寰——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
李俊峰——国际风能理事会副主席
秦海岩——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
Anil Kane——世界风能协会主席
ZERVOS,Arthouros——全球风能理事会理事长
SAWYER, Steve——全球风能协会秘书长
赵振宙——河海大学风能动力工程专业副教授、博士
王同光——风力机空气动力学专业教授、博导
吕剑虹——东南大学风力发电等过程的自动控制专业教授、博导
邬培超——风力发电叶片研究设计专家
………………
………………
想了解更多的,我建议你到风电领域的专业网站上去了解一下,一般都会有这些专家的详细介绍,好像有个 中国风电产业网 上面还是比较丰富全面的,具体网址不记得了,你自己去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