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有新能源产品展览展会没?
2011年南非国际可再生能源展
2011年印度新德里国际可再生能源展
2011年保加利亚太阳能展
2011年法国可再生能源展览会
2011年韩国大邱国际太阳能及可再生能源展览会
中国组展:北京沃德博森国际展览公司
第八届全国太阳能东北展(沈阳) 中国 沈阳 2011-03-28 2011-03-30
2011年SolarTech太阳能领袖峰会 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 圣克拉拉 2011-03-29 2011-03-30
2011年世界清洁能源大会 非洲部分 南非 约翰内斯堡 2011-03-29 2011-03-31
公用事业光伏会议 意大利 米兰 2011-03-29 2011-03-30
第五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 中国 北京 2011-03-30 2011-03-31
2011非洲太阳能展 南非 约翰内斯堡 2011-03-30 2011-03-31
2011年EVER Monaco展览会暨论坛 摩纳哥 2011-03-31 2011-04-03
第三届亚洲光伏峰会 中国 北京 2011-03-31 2011-04-01
美国光伏会议及展会 美国 宾夕法尼亚州 费城 2011-04-03 2011-04-05
国际聚光光伏系统大会 美国 内华达州 拉斯维加斯 2011-04-04 2011-04-06
欧洲光电产业联盟大会暨展览会 德国 柏林 2011-04-04 2011-04-06
2011欧洲电子印刷及光伏峰会 德国 杜塞尔多夫 2011-04-05 2011-04-06
2011国际太阳能专门展览会 韩国 大邱 2011-04-06 2011-04-08
2011年Energethica托里诺贸易展 意大利 托里诺 2011-04-07 2011-04-09
清洁能源峰会 印度 新德里 2011-04-07 2011-04-08
中国(深圳)国际电池展览会 中国 深圳 2011-04-08 2011-04-10
2011年北京国际光伏四新展览会 中国 北京 2011-04-08 2011-04-10
PHOTON 2011欧洲太阳能太瓦时大会系列 德国 柏林 2011-04-12 2011-04-14
2011年光伏组件用聚合材料及生产技术国际大会 德国 科隆 2011-04-12 2011-04-14
2011中国国际太阳能产业大会暨展览会 中国 南京 2011-04-12 2011-04-14
第三届中国国际光伏产业发展高层论坛 中国 南京 2011-04-12 2011-04-13
2011年印度尼西亚能源可持续性、绿色资源与环保科技国际会议及博览会 印度尼西亚 雅加达 2011-04-13 2011-04-16
第七届东南欧地区国际能效及可再生能源大会暨展览会 保加利亚 索菲亚 2011-04-13 2011-04-15
2011年太阳能与玻璃交融峰会 德国 柏林 2011-04-13 2011-04-13
2011年EnergyMed展览会 意大利 那不勒斯 2011-04-14 2011-04-16
2011年薄膜工业论坛 德国 柏林 2011-04-15 2011-04-15
第一届国际硅太阳电池会议 德国 弗赖堡 2011-04-17 2011-04-20
2011年印度光伏太阳能展会 印度 孟买 2011-04-19 2011-04-21
2011年世界可再生能源大会暨展览会 印度 新德里 2011-04-21 2011-04-23
第四届非洲可再生能源及环境国际展览会 塞内加尔 达喀尔 2011-04-27 2011-04-30
2011天津国际太阳能及光伏工程展览会 中国 天津 2011-04-28 2011-04-30
第十二届可再生能源及分布式发电会议暨展览会 意大利 维罗那 2011-05-04 2011-05-06
第三届南非与中东太阳能会议暨展会 摩洛哥 2011-05-04 2011-05-05
2011中国国际智能电网设备与技术展览会 中国 上海 2011-05-05 2011-05-07
2011亚洲太阳能光伏工业展览会 中国 上海 2011-05-05 2011-05-07
2011年印度可再生能源展览会暨大会 印度 新德里 2011-05-05 2011-05-07
第五届中欧可再生能源展会暨大会 匈牙利 布达佩斯 2011-05-05 2011-05-07
2011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瑞典) 瑞典 林雪平 2011-05-08 2011-05-13
2011空气源热泵及配套产品展览会(广州) 中国 广州 2011-05-10 2011-05-12
2011年Genera贸易展 西班牙 马德里 2011-05-11 2011-05-13
2011印度尼西亚光伏展会 印度尼西亚 雅加达 2011-05-12 2011-05-14
2011年混合能源及有机光伏大会 西班牙 巴伦西亚 2011-05-15 2011-05-18
美国太阳能协会2011年全美太阳能大会 美国 北卡罗来纳州 罗利 2011-05-17 2011-05-21
2011中国国际新能源材料展览会 中国 北京 2011-05-18 2011-05-20
BIPV 2011上海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产品展览会 中国 上海 2011-05-21 2011-05-23
第二届国际可再生能源和替代燃料展会暨会议 俄国 莫斯科 2011-05-24 2011-05-26
2011年Greenpower国际可再生能源展 波兰 波兹南 2011-05-24 2011-05-26
2011年中国新能源之十一五盘点十二五解读 中国 北京 2011-05-28 2011-05-29
2011俄罗斯Semicon展览会 俄罗斯 莫斯科 2011-05-31 2011-06-02
2011亚洲可再生能源展 泰国 曼谷 2011-06-01 2011-06-04
第二届小型光伏应用研讨会 德国 乌尔姆 2011-06-06 2011-06-07
2011年Intersolar展览会 德国 慕尼黑 2011-06-08 2011-06-10
第三十三届国际环保科技及绿色能源展览会 韩国 首尔 2011-06-08 2011-06-10
2011年台湾光电展暨研讨会 台北 2011-06-14 2011-06-16
第17届ICCI大会暨贸易展 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 2011-06-15 2011-06-17
2011斯里兰卡光伏展 斯里兰卡 科伦坡 2011-06-16 2011-06-18
2011年工业能源与环境大会暨展览会 泰国 曼谷 2011-06-23 2011-06-26
第二届英国未来太阳能光伏大会 英国 伦敦 2011-06-29 2011-06-29
2011尼日利亚替代能源博览会 尼日利亚 阿布亚 2011-07-06 2011-07-08
2011(北美)Intersolar展览会 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 旧金山 2011-07-12 2011-07-14
2011年印尼可再生能源展会暨会议 印度尼西亚 雅加达 2011-07-14 2011-07-16
2011中国内蒙古太阳能光伏产业博览会 中国 呼和浩特 2011-07-15 2011-07-17
第五届青岛国际建筑节能博览会 中国 青岛 2011-07-21 2011-07-24
2011日本太阳能光电展 日本 幕张 2011-07-27 2011-07-29
第五届印度可再生能源展 印度 新德里 2011-08-10 2011-08-12
2011第三届广州国际太阳能光伏展 中国 广州 2011-08-11 2011-08-13
2011年ISES世界太阳能大会 德国 卡塞尔 2011-08-28 2011-09-02
2011中国(成都)太阳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 中国 成都 2011-09-03 2011-09-05
第26届欧洲光伏太阳能大会暨展览会 德国 汉堡 2011-09-05 2011-09-09
土库曼斯坦国际电力展览会暨科技大会 土库曼斯坦 阿什哈巴德 2011-09-08 2011-09-10
2011年第二届苏州国际光伏大会暨展览会 中国 苏州 2011-09-10 2011-09-12
第五届地中海地区国际光伏技术交易会 意大利 罗马 2011-09-14 2011-09-16
北京太阳能展 中国 北京 2011-09-19 2011-09-21
2011年海湾地区太阳能展览会 阿联酋 阿布扎比 2011-09-20 2011-09-22
2011年可再生能源技术会议暨展览 美国 华盛顿特区 2011-09-20 2011-09-22
2011光伏塑胶会议 美国 宾西法尼亚州 费城 2011-09-20 2011-09-21
2011年印尼可再生能源展览会 印度尼西亚 雅加达 2011-09-21 2011-09-24
能源技术会议暨展览会 以色列 特拉维夫市 2011-09-21 2011-09-22
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峰会暨太阳能展览会中国 成都 2011-09-27 2011-09-29
2011年欧洲世界未来能源论坛暨展览会 瑞士 日内瓦 2011-10-04 2011-10-06
第七届欧洲绿色能源市场峰会 瑞士 苏黎世 2011-10-06 2011-10-07
2011年SolarMed大会暨展览会 法国 巴黎 2011-10-10 2011-10-11
2011年中国国际节能及新能源博览会 中国 廊坊 2011-10-18 2011-10-20
2011国际太阳能光伏会议 美国 德克萨斯州 达拉斯 2011-10-18 2011-10-20
2011年RENEX展会 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 2011-10-20 2011-10-23
第二届美国聚光太阳能会议暨展览会 美国 丹佛 2011-10-25 2011-10-26
2011印度国际太阳能光伏展 印度 海德拉巴 2011-11-09 2011-11-11
2011年Productronica展览会 德国 慕尼黑 2011-11-15 2011-11-18
上海国际太阳能光伏博览会暨光伏产业论坛 中国 上海 2011-11-16 2011-11-18
第12届Solarpraxis论坛 德国 柏林 2011-11-17 2011-11-18
2011上海国际太阳能光伏大会暨展览会 中国 上海 2011-11-30 2011-12-02
第七届德雷斯中国国际太阳能光伏(深圳)展览会 中国 深圳 2011-12-03 2011-12-05
国际可再生能源展览会 法国 蒙彼利埃 2011-12-07 2011-12-10
2011印度Intersolar展会暨会议 印度 孟买 2011-12-14 2011-12-16
第5届世界未来能源峰会 阿联酋 阿布扎比 2012-01-16 2012-01-19
在环境建设和日常生活中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挑战中,城市和地区将成为最为关键的一环。在城市化进程迅速的当今世界,50%的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来自各种建筑,太阳能是为城市建筑充电的最适宜的再生能源。国际太阳能城运动旨在推进人类设计、建设城市和环境的方式的转变,保证环境的建设不再是气候变化的根源,人们可以安全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园。
一直以来人们都希望把太阳能运动发展到城市水平,早在上个世纪相关城市就开展了欧洲太阳能城市运动。
2004年11月KIM.JONG教授迈出了历史意义的一步,在韩国大邱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太阳能城市大会。会议由世界太阳能城市委员会(ISCI)、世界太阳能学会主办,大邱太阳能城市中心承办。会议围绕“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太阳能城市”主题,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个城市的政府代表和900多名学者、专家共同就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展开了研讨。大会讨论并通过了旨在“制止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邱宣言》。
《大邱宣言》主要内容是: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复杂的大自然体系,作为解决全球气候问题办法的一部分,城市所担负的角色和重要性显而易见。通过国际太阳能城市之间的积极合作,各个城市可交流并改进能源效率政策、可更新能源技术和行业。为了确保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共同承诺,通过可更新能源的应用和能源的高效使用达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气候的目标。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已经成为公共政策的指导原则。为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所有成员城市达成了一个强大联盟,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我们誓约通过参与城市间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创建强有效的政策与战略,以进一步使我们的社会共享可再生资源。国际合作能够为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标准的实施及现有的大气变化政策提供支持。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必将有利于相互鉴别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使之更加可行、有效,政治接受性更强。
参加首届大会的有日本札晃,瑞典哥德堡,荷兰海牙,中国北京,中国杭州,中国青岛,中国台北高雄,美国密尼波里斯,澳大利亚阿德雷得,西班牙巴塞罗那,德国佛来堡,韩国光洲等19个城市。
之后,世界太阳城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第二届大会于2006年在英国牛津举办,第三届于2008年2月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举办。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山东德州凭借着太阳能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优势,成功申办了2010年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
韩国发电主要靠煤电、气电和核电。
自石油危机以来,韩国便开始致力于降低发电领域的石油消费量,目前,韩国发电主要靠煤电、气电和核电。2014年,油电占全韩国发电总量的比例已经从1980年的超过80%下降至约4%,煤电、气电和核电的占比则分别升至42.4%、23.0%和28.8%。
韩国可再生能源资源并不丰富,不仅国土面积小,而且约70%的国土面积是山地,安装风光电站十分昂贵。可再生能源发展亦较晚,到2005年以后才陆续开始新建风电与光伏电站。2015年,水电与其它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占比则不足1%。
韩国能源转型的起步:
韩国的能源政策完全围绕国内庞大的能源需求以及贫瘠的能源资源展开。
1990年代之前,主要目标是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与经济性。
到了2000以后,开始全力推动国内能源工业的发展。
2008年发布第一份国家能源计划,第一次全面阐述韩国的能源政策,旨在推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确定了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依赖,提高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等基本措施。
2014年发布第二份国家能源计划,也是目前为止最新的能源政策。
同济大学防雾霾建筑研究中心教授许鹏向新京智库介绍,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目标是到2025年成为“碳中和之都”。美国旧金山市、博尔德市确定2030年实现碳中和。英国伦敦、澳大利亚墨尔本、美国西雅图则计划2050年实现碳中和。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气候变化处相关负责人告诉新京智库,评估发现北京当前的碳排放处于一个波动下降的平台期。北京能有效地控制住碳排放增长,得益于北京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长期的大气污染防治带动了能源的清洁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等措施。北京市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城市功能定位,并比较、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城市的碳排放控制经验和目标,研究制定北京的“双碳”(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虽然有些发达国家的城市确定了早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但对于一个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首都而言,北京如果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到底有多难,又面临哪些挑战?
北京90%碳排放集中在不到一成土地上
作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北京等城市的碳排放总量仍不少。
从事可持续发展、环境研究的美国康奈尔大学孙露博士向新京智库介绍,从碳排放总量来看,中国四个直辖市的年排放总量均高于日本和韩国的四个主要城市,在中日韩三国城市中占据前四位。排放量最低的三座城市分别为韩国大邱、日本大阪和京都。
而从城市碳排放空间特征来看,孙露介绍,北京90%的碳排放集中于8.93%的土地面积上,而日本和韩国的碳排放空间分布则相对广泛。比如,在首尔、东京,90%的碳排放分别集中在74.17%、55.95%的土地面积上。
新京智库梳理发现,北京的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石景山和丰台六区的国土面积合计1385.85平方公里,占北京市的8.45%。城六区202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26268亿元,占全市的7成多。以可查询到的2019年数据为例,城六区的能源消费总量为2893.3万吨标准煤,占全市的约4成;全社会用电量为551.43亿千瓦时,占全市的一半多。
其中,海淀和朝阳在城六区中,能源消费量和全社会用电量均是占比最高的。以海淀为例,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2020北京市重点碳排放单位名单》显示,该区有重点碳排放单位123家,占全部的八分之一强。其中高校、科研院所又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有29家高校、院所在名单中。
因此,高校也成了碳减排的重要对象。2020年9月,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实施电耗限额的公共建筑名单》显示,海淀区有7237个电耗限额公共建筑。北京大学则是海淀区高校中电耗限额公共建筑数量最多的,仅北京大学名下即有89个电耗限额的公共建筑,还有诸如北京大学特殊用房管理中心、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北京大学总务部等多个单独核算的公共建筑。
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该校有39个公共建筑在电耗限额名单中。北京科技大学后勤管理处(集团)处长张文平等人撰文(文章发表于2021年第9期《高校后期研究》)介绍,该校碳排放总量在2010年-2012年间增速较快,2012年达到峰值46090吨,2012年-2014年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达到2010年-2019年期间的历史最低值。2014年-2018年又呈缓慢增长趋势,最高值基本与2012年持平。2018年-2019年虽有所下降,但碳排放量仍比2014年高。
孙露表示,如果要实现降低1.5℃的气候目标,北京在2030年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比2015年的水平减少35%。总的来说,目前全球城市去碳化目标仍然不足以在本世纪末实现全球气候目标。
孙露介绍,即便是像首尔、东京,这两个城市减少的数值也分别需要达到36%和26%。
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建筑和交通
诚如上面所述,高校等机构所属的建筑物成为了碳排放的重要来源。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助教杨艳芳等人联合撰文(文章发表于2016年第1期《生态经济》)介绍,北京市建筑碳排放从2000年的4857万吨持续增加至2012年的12514万吨。持续增加的因素主要是来自人口、人均建筑面积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产生的影响。其中,前两个因素与碳排放形成了相应的增长关系,即城市化率增加1%,建筑碳排放增加1.66%;人均建筑居住面积增加1%,建筑碳排放将增加0.54%。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委会此前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市建筑碳排放量位于全国第六位,位于山东、广东、河北、辽宁和河南之后。但是,山东省的土地面积达15.79万平方公里,是北京市的9倍多,但建筑碳排放量却不到北京2倍。
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的数据显示,在四个直辖市中,受冬季取暖缘故的影响,北京的建筑碳排放量最多,2019年为7575万吨,占当年北京市全社会碳排放量的近一半。上海排第二(5839万吨),天津第三(4850万吨),重庆第四(3084万吨)。
但从全社会碳排放总量来看,则重庆排第一,上海第二,天津第三,北京最少——约为重庆的一半多。换句话说,在四个直辖市中,北京的建筑碳排放量占全社会碳排放量的比重最高,接近一半水平。
在城六区中,建筑碳排放又尤为明显。以东西城为例,第一、二产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东、西城因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主要是金融、文化、政府机关的办公楼,以及一些商业场所。因此,从终端用能上来说,主要就是用电。电力消费也是有碳排放的,排放量的高低取决于电力供应端的燃料含碳量多少。因此,只用电的单位也会成为北京市的重点碳排放单位。
《2020年度北京市重点碳排放单位名单》显示,位于东城区的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戏剧学院等单位都是重点碳排放单位。
为加强本市公共建筑节能管理,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20年6月,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和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北京市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办法》规定,将对全市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实施电耗限额管理。截至当前,北京市纳入管理的11258栋建筑,共1.47亿平方米,占全市公共建筑面积的47%。“如果实际用电量超过了用能红线,则需要开展能源审计,查找其中用电不合理的原因,进行节能改造”,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在对《办法》解读时表示。
交通领域的碳减排也存在较大挑战。
2021年9月,新京报报道,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中心主任刘莹表示,北京近五年的城市交通年碳排放平均增速为4%,结合大数据分析预测,如果要实现2050年的碳中和目标,就需要从目前每年4%的增速转变为负10%的年降速,而且负增长的拐点需在“十四五”时期出现。“这需要交通领域在既有的低碳发展模式下,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这将涉及几百万吨的碳减排量。”
企业净零碳排放压力传导至能源供应端
多位受访者表示,不管怎么减少能源消耗,大多数单位都有用电量的“下限”。比如一些工业企业,空调需要24小时运转,而且是比重最大的用电量项目。就此而言,一些企业仅靠自身采取措施无法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的。
同样,地铁运营单位也存在类似现象。多位受访者表示,受运营里程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地铁运营公司自身在短期内连碳达峰的目标都无法实现。因为任何技术改造或目前有限量的使用绿色电力无法冲抵掉运营里程增加所带来的能源消耗量。
作为终端电力消费者,企业“只能是国家电网给什么电就用什么电,并不能说我自己去把火电变为绿电”。
北京市节能环保中心规划政策部部长王继龙撰文(文章发表于2021年第1期《中国能源》月刊)表示,北京市建筑与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费量占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超过七成,且呈现增长态势,有效控制该领域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和难点所在,特别是采暖和航空等行业的零碳能源替代仍未见可行路线。
而一些企业所无法实现的净零碳排放压力,也就传导给了能源供应端,尤其是电力供应端。
王继龙表示,如果北京2050年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这意味着北京市经济、能源、产业等部门,要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加速转型和变革,在保证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基础上,能源转型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巨大。
王继龙介绍,北京市的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为70.3%,由于本地可再生能源禀赋相对不足,导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例明显偏低,净外调电力占比较高是北京市能源结构的一个特点。2019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7.9%,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北京市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一次能源中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的生产量分别是10.2亿千瓦时、3.4亿千瓦时和4.8亿千瓦时。三项累计电量不到当年北京市全社会用电量的2%。
换句话说,北京市的电力只能更多地靠外省输入。据新华社报道,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北京的电力格局即已形成。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任亚平介绍,北京电力需求的70%来自内蒙古。
王继龙介绍,发达国家目前一次能源消费虽然仍以化石能源为主,煤炭、石油、天然气占比之和为51.5%-87.4%,北京与之相似,但它们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较高。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落实“双碳”目标,北京正在研究制订“十四五”时期重点领域的降碳措施。比如,能源领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占比提高到14%,外调绿电力争达到300亿千瓦时等。
要实现从低碳到净零排放,最后实现零碳,这个过程的挑战很大。北京是一个能源消费型城市,如何更好降低电力供应端的碳排放需要区域合作,这是一个需要艰苦努力的长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