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的方法
论文由多个部分组成,通常人们将注意力都放在了摘要、正文、结尾等论文主体上,而对于论文的参考文献关注不多。论文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引用的论点论证出处列示在论文最后,它的书写需要符合基本格式的要求。那么今天大家就和笔者一起来看下论文参考文献如何写,赏析几篇参考文献范例。
参考文献详细记录了论文所引用的材料的信息,以便后来者在参考这篇论文的时候甄别信息、深入研究及查找原始文献等。
论文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必不可少,是论文严谨的具体表现;在信息泛滥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泛滥的时代背景下,对参考文献的具体格式更是提出了具体要求。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论文参考文献的写法应按下列次序——著者/题名/出版事项,由于论文的参考文献品种繁多,择其主要示例如下:
谭炳煌,1982.怎徉撰写科学论文.辽宁人民出版社,59
GuinierA,施士元译,1959.X射线晶体学.科学出版社,148
PettetssenS,1941.IntroductiontoMeterclogy.NewYork,McGraw-Hill,200-210
即著录书的著者的姓和名的首字母(中国人的名不缩写),出版年,句点,书名,句点,出版地点,出版者,特定页码。
李薰,1964.十年来中国冶金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属学报,7:442
BachmannW,1973.VerallgemeinerungandAnwendungderRayleighschenTheoriederSchallstreuung.Acustica,28(4):223-228
即著录论文的著者的姓和名的首字母(中国人写全姓名),出版年,句点,论文题目,句点,期刊名缩写,卷(期):页(每卷编连续页码的期刊不写期)。
多著者的参考文献标注,在著录文献的著者时,如著者为三人以内,全部著录,如为四人以上,只著录至第三著者,加“etal.,著者最后的两人之间,不加“&”、“和”等类似的连接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建议参考论文网的“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ord版本的。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五号,宋体、TimesNewRoman)
[1]作者.文章题目名.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页码.(期刊文献的格式)
[2]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图书文献的格式)
[3]作者.文章题目名.会议名(论文集),年份,会议地点.(会议文献的格式)
要求和写法:
期刊:作者(列前三位,超三位作者加等).文题[J].杂志名称,出版年,卷(期):页码。
如:邢桂滨,孙兵,葛欣,等。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T管引流法的对比观察[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5(10):627.
书籍:着者(列前三位,超三位作者加等).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
如: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21.
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1]郭定达.试论“质量兴国”的理论基础[J].雁北师院学报.1994,(04):12.
[2]龙智慧.中电联欲推百万千瓦时火电机组竞赛[J].中国能源报.2010,(3):18.
[3]周凤起.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J].国家发改委能源所.2006,(10):12.
[4]江哲生,董卫国.国产1000MW超超临界机组技术综述[J].电力建设.2007,(3):1.
[5]宋继红,石家骏.中国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简介[J].人文社科,2005,(4):2.
[6]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AGuidetotheProjectManagementBodyofKnowledge[M].USA: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2000:236-241.
[7]RALPHL,IRWS.L.ReducingProjectRisk[M].England:GowerPublishingLimitedGowerHouse,1997:163-171.
[8]DELCA,DELACMP.IntegratedMethodologyProjectRiskManagement[J].
JournalofConstructionEngineeringandManagement,2002,128(6):773-785.
[9]王金海.做好锅炉压力容器基建监督检验工作[J].电力建设,2004(4):7.
[10]樊乐乐.“5+3”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项目质量控制因素分析方法及研究[D].天津大学学报.2008,(6):41.
[11]吴德胜.国电泰州一期2×1000MW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D].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3.
[12]厚金库.浅谈电力施工项目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
[13]苏志坚、林法戴.项目管理在进口设备检验监管中的应用[J].检验检疫科学.2008,(6):3.
[14]孙森.项目过程质量控制与应用[D].郑州大学学报.2006,(5):10.
[15]朱玉桥.长春二热扩建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D].2005,(11):12.
[16]施国洪.质量控制与可靠性工程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1-65.
[17]王长峰,李建平,纪建悦.现代项目管理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07-112.
[18]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质量手册[Z],2007:49-53.
[19]施国洪,陈敬贤,马汉武,等.基于混合智能算法的多资源约束项目优化调度[J].工程设计学报,2008,15(2):140-156.
[20]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质量手册[Z],2007:101-132.
[21]浙江省火电建设公司.国电北仑电厂三期工程#6机组焊接专业施工组织设计[Z],2007:12-34.
[22]万长华.TJ集团组织结构变革研究[D].重庆大学学位论文,2006:10.
[23]龚晓海.工程建设企业质量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78-91.
[24]卢向南.项目计划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8-40.
[25]沈建明.浅谈项目管理的质量控制[J].建筑经济.1997,(5):32-35.
每篇论文下方都要将参考文献详细列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论文中占据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的内容包括论文引用内容的原文题目、作者以及期刊名称等,虽然列示的内容不多,但是需要按具体格式写作。这部分内容的写作并不难,大家只要稍加注意就能按具体格式完成参考文献的写作。
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
摘 要 循环经济是我国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现实选择,是当前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阐明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关键,而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 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 循环经济
1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1 突破资源约束“瓶颈”,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
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约束“瓶颈”正日益凸显。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这一现象在2004年尤为明显。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水泥消耗占世界总量50%、铁矿石占35%、氧化铝和铜占20%,而GDP仅占5%,说明我国资源消耗是惊人的,同时伴随高投入的是低产出。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2 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的背后是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已经高达6%~8%。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断面检测,达到Ⅲ类水质的仅占29.5%,而劣Ⅴ类水质高达44%;全国城市有66.7%缺水;大气中SO2排放量达
1 995万t,比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的1 200万t容量高66.3%;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严重。淮河治污10年投入600亿,治污水质又回到“原点”。全国“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面临巨大压力,原定目标难以完成。由于200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陡增,导致全国SO2排放量达到2 220万t左右,比2002年增加293 万t,酸雨控制区内年均pH值小于4.5的城市比例2003年达到16.5%,呈明显上升趋势,比2000年上升12.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3 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掠夺式资源开采方式,势必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口质量的全面提高,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克服“绿色壁垒”,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句话,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靠的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追赶时期,注定要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技术创新是关键。
传统经济活动是 “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从表面上看,循环经济只不过是强调“三废”的回收利用,但这只是一种误解。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微观技术层面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化率不高。这一点我国经济增长状况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从技术角度讲,循环经济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调对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保护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特征。
有关专家指出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大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替代技术是旨在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减量技术是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再利用技术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资源化技术是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处理,成为有用的资源。系统化技术是指主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的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
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范式,大力研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术,开展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示范,实现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3 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制度保障的技术是不能创造出循环经济的。如果只有技术进步,而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产业化,技术不能产业化也就无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由于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某人投资控制污染改善环境,那么其他没有投资的人也可以分享环境改善的好处,即所谓“免费乘车”,那么享受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愿意投资的人越来越少,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出现“公地的悲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投资设备控制污染、则势必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企业没有激励控制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一个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框架的利益分配体系。
3.1 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1)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做到“谁使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有奖有罚,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在美国,政府充分发挥绿色税收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的应用,每购买一辆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每回收处理一条废旧轮胎,国家都给相应补贴,企业利用轮胎进行加工,制造成胶粉、添加剂等,获得新的收益。而在我国,如果企业自己花钱收购处理旧轮胎,这便增加企业成本,使许多企业不能盈利。因此,国家应通过减税、补贴和信贷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发展,使他们能获得比传统工艺更高的价格优势和效益。制度安排使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企业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提高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保障其投资利益。
(2)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约束和规范标准,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如制定循环经济技术规范、框架以及行为准则,从而使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实现具有行为度量的标准,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减少技术创新的障碍。
(3)降低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并使技术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3.2 制度创新重点领域
(1)创建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技术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循环经济科研队伍建设,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政策体系,通过实施人才工程促进技术创新;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科技制度创新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化。
(2)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重组。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实施强制性的耗能标准,促进产业结构重组。明确取缔对环境破坏较大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落后产品,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支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计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推行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置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生态工业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
(3)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因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众的参与,需要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理念。可以建立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发布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状况以及企业环境质量。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质量平台,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环境评估与巡查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4)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严格法律约束。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立法。德国和日本最先尝试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包装条例》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首先减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装,其次要求对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则系统地运用3R原则来解决废弃物问题。在日本,2000年批准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这部法律对推进循环经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日本还颁布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电循环法》、《废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处理法》、《绿色采购法》等法律,这些法律构建了一个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方面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 马凯.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3)
2 解振华.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2004(1)
3 齐建国.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J]. 经济纵横,2004(2)
Never say die.永不气馁!
建筑参考文献
文献意思为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建筑参考文献,希望大家喜欢!
建筑参考文献 篇1(一)建筑设计部分
[1] 国家标准.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 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 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 教材.房屋建筑学
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合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二)结构设计部分
[1]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国家标准.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5] 国家行业标准.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6] 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7]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8]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钢结构设计制图深度和表示方法(03G102). 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3
[9] 龚思礼主编. 建筑抗震设计手册(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 《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 《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编. 《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2] 陈绍蕃. 钢结构(上).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 陈绍蕃、顾强编著. 钢结构(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4] 丰定国、王社良主编. 抗震结构设计(第2版).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15] 梁兴文、史庆轩主编.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三)地基基础设计部分
[1]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2] 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J 220-2002)
[4] 国家标准.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6] 《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边坡支护课程设计指导书》(韩晓雷编) [8] 华南理工大学等编著. 地基及基础(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9] 陈仲颐、叶书麟编著. 基础工程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0] 史佩栋、高大钊主编.高层建筑基础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1] 沈杰.地基基础设计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2] [美]H.F.温特科恩、方晓阳主编.钱鸿缙、叶书麟等译校.基础工程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建筑参考文献 篇2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
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4)
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
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地下空间,2004 年 3 月,24 (1):133-142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年 06 月,1 (3 ) : 323-328
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3)
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 : 656-660
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
[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08,28 (2)154-157
建筑参考文献 篇3[1]王永志.电力建设企业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王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7.
[3]杨帆.基于模糊评价的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戴牡巧.基于RFID技术的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5]高向阳,秦淑清.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周蓉.企业安全事故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7]陈少荣.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
[8]任敏.基于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9]田翰之.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创新及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10]彭蔚锋.建筑工程坍塌事故危险源分析与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11]乔元路.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1
[12]李玉红.建筑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13]梅牡丹.基于灰色理论的建筑施工事故的预测研究[D]合肥:安徽理工大学,2011
[14]乔团.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控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5]张霞.港口施工危险源评价方法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16]侯茜,秦洁璇,李翠平.安全生产预警综合分析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06:92-97
[17]赵平,裴晓丽,薛剑.基于信息融合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0:106-110
建筑参考文献 篇4[1]林源.古建筑测绘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高珊珊.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点云配准[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3]刘洋.基于编码结构光的三维扫描仪原型系统研发[D]杭州:浙江大学,2005
[4]杨永.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5]冯钧森.古建筑测绘技术与方法[J]企业家天地,2009
[6]李杰,周兴华,唐秋华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J]海岸工程,2011,30(3):28-33
[7]王莫.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故宫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6):143-156
[8]白成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谢武强,宋杨,王峰,罗峰.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建筑物立面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13,(1):12-14
[10]王其亨.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1]邓烨,欧阳恬之.古建筑测绘方法研究[J]建筑史论文集,2003,3.(20)
[12]沙黛诺.古建筑测绘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D]天津:天津大学,2009
[13]曹勇.全站仪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及比较[J]广东建材,2011,5:10-12
[14]丁宁,王倩,陈明九.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古建保护分析与展望[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5(3):274-277
[15]王潇潇.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建模及其在建筑物测绘中的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6]李宝瑞.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17]张远智,胡广洋,刘煜彤,王庆洲.基于工程应用的三维激光扫描系统[J]公路运输文摘,2001(9):38-40
建筑参考文献 篇5[1]毕沅(清):《续资治通鉴》卷52
[2]孙科.广州市政忆述.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8
[3]胡宗宪(明):《海防图论》,《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1987:290
[4]陈梦雷(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广州府部汇考》
[5]任果、常德:《番禺县志》(清,乾隆)
[6]屈大均(清):《广东新语》,《恭岩札记》
[7]张九龄(唐):《曲江集》卷一七《开凿大庾岭路序》:130
[8]张廷玉(清):《明史》卷七五《职官志四·递运所》
[9]梁廷桁(清):《越秀书院志》,(转引自《南汉书》,《夷氛纪闻》)
[10]粱廷楠(清):《粤海关志》,第5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校注本
[11]王在晋(明):《海防幕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64
[12]陈寿(晋):《三国志·吴志·陆胤传》卷六十一·吴书十六·潘浚陆凯传第十六
[13]黄培芳(清):《羊城西关纪功录》,《番禹册金录》,《嘉庆七年会试齿录》
[14]陈薇著.走在运河线上--大运河沿线历史城市与建筑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5]郭松义、李新达、李尚英著.清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16]傅熹年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建筑参考文献 篇6[1]黄成铭,杨忠智.铁路运输建设项目应开展后评价[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4):30-33
[2]张飞涟,周继祖.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J]综合运输,2010(12):25-28
[3]黄恺.积极开展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J]城市开发.2011(10):76
[4]汪红霞,商业地产项目引入后评价的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19(6):93-95
[5]曲琳莉.正确进行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1(10),299
[6]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观论与文践,2011(3):18-21
[7]倪枫杰,黄金枝.工秤项目后评价研究综述[J]建筑技术开发,2009,31(11):103-106
[8]许晓峰,肖翔.建设项目后评价[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9]张三力.项目后评价[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王五英,于守法,张汉亚主.建设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1]王超.项目决策与管理[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
[12]牛志平,朱,何孝贵.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价体系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0,19(3):25-27
[13]刘月明.建设工程项目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判据分析[J]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3):36-38
[14]刘荣刚.建设工程项目后评价[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5]张炯,贾仁甫,郭永利.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当代经济,2008(10),151
[16]黄昀,黄文杰.项目财务后评价的一点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l.8(12):68-71
建筑参考文献 篇7[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M]2005
[2]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4]牛维麟主编.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姜奇平.创意产业经济学的批判.互联网周刊.2006.4.3
[6]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Scott A. New industrial space, London: Pion,1988
[8]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M]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9]厉无畏编.创意产业导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0]姚为群.全球城市的经济成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张京城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3
[12]朱介鸣.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7
[13]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建筑参考文献 篇8[1](法)埃德加·莫兰.秦海鹰译.方法: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5.
[2]李传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54,101.
[3]王侠.发展可再生能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7-9.
[4]杨平.环境美学的谱系[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1-162.
[5]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63-64.
[6]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60.
[7](美)阿摩斯·拉普卜特.黄谷兰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7,22-37,62-63.
[8]潘知常.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9](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8.
[10]俞孔坚.以土地的名义:对景观设计的理解[J]建筑创作,2003(07):28.
[11]裴丹.绿色基础设施建构方法研究评述[J]城市规划,2012,36(5):84.
[12]陈洁萍,葛明.景观都市主义谱系与概念研究[J]建筑学报,2010(11):3.
[13]曾繁仁.当然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4):15-22.
[14]俞孔坚的.低碳美学下的新桃园憧憬[J]园林,2011(03):44-48.
[15]秦书生.复合生态系统自组织特征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2):45.
[16]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6.
建筑参考文献 篇9[1]苏为华.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2]王勇,李广斌. 中国城市群规划管理体制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3]阿瑟·塞西尔·庇古. 福利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2007.
[4]谭显明. 转型期我国城市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 2012.
[5]张淑杰. 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2006.
[6]闫龙飞. 准公共品非政府性供给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7]向春玲: 中央党校“城镇化与城市运营”课题组,2012.
[8]张艳玲.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9]朱铁臻. 城市发展学[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10]陈岩松. 城市经营[D]同济大学,2007.
[11]张超. 城市准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
[12]兰潇. 城市设计方案评价体系初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3]张淑杰. 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同济大学,2006.
[14]赵燕菁. 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经营[J]城市规划,2002,26(11):7-15.
[15]王春艳. 城市概念规划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美国与俄罗斯的能源战略
摘要:一直以来,美国都是世界上石油消费最大的国家,目前平均每天消耗将近全球1/4的石油供应。因此发展替代能源一直是美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宗旨是确保能源安全,减少石油进口,保护环境,维护经济繁荣与国家安全。从《2005年能源政策法》到2007年的《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再到《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来看,美国出台的主要政策法规都有各自配套的激励措施和投资计划。相比之下,俄罗斯是一个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极为丰富的世界能源强国,依靠最近几年的能源出口致使经济得以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世界能源处于“卖方市场”,许多国家都希望与俄开展能源合作。
关键词:美国、俄罗斯、能源、政策、外交
美国的能源战略
美国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同时也是拥有最多先进能源技术的大国。确保美国的能源安全,减少石油进口,保护环境,维护美国经济繁荣与国家安全是美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宗旨。美国一直实行全球性的能源战略,凭借其超级大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通过“开源”和“保源”,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美国在外交上,加强与石油生产大国的对话;在军事上,依靠军事力量保护石油运输通道安全;在对外贸易关系上,美国鼓动产油国开放能源行业,主张减少能源贸易和投资壁垒;在石油储备方面,美国不断增加战略石油储备的数量,并严格限制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以应对严重的石油供应中断。
小布什政府任内通过的《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该法案的基本宗旨是确保美国的能源供给、保护环境,维护美国的经济繁荣与国家安全,其主要内容为1、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扩大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使用,保障能源供应;3、增加财政拨款,促进能源科学研究4、改进汽车燃油利用状态。《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美国能源改革拉开了序幕。其规定了汽车工业的能耗标准,推广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制订更为严格的能效标准。虽然也采取了一系列鼓励节能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措施。但是事实上,小布什政府对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重视的程度并不高。
奥巴马上台后,一改小布什政府的做法,将能源改革放在其各项政策的优先位置上,提出通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安全并刺激经济增长的能源政策新目标。2009年,奥巴马政府向国会提交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草案,旨在通过节能增效、发展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控制方法以及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和环境友好,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允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并高效运行。}和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摆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并规划未来新能源经济的发展。该法案不仅是新世纪美国能源战略的第一个最重要的法律文件,而且是美国第一个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法案。这是首次对企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做出限制,同时要求逐步提高来自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电力供应,对排放指标、分配额度做出了规定,并引入排放配额交易制度。
俄罗斯能源战略
俄罗斯是一个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极为丰富的世界能源强国,依靠最近几年的能源出口致使经济得以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世界能源处于“卖方市场”,许多国家都希望与俄开展能源合作。从俄罗斯独立开始,俄罗斯政府就对发挥能源优势、振兴能源和发展能源赋予了头等战略意义,并将能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能源产业现代化、国内能源安全和国际能源大国地位确立与科学合理的能源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有以下几个要点:1、利用地缘关系控制里海和中亚石油输出;2、实行石油出口多元化战略;3、加强国家对石油开发的控制,削弱私营公司力量。
在里海和中亚地区,俄罗斯充分利用自身地缘政治优势。这些地区没有出海口,地理位置封闭。产油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只能通过俄罗斯输往外地。但这些国家不仅在石油出口上依赖俄罗斯,而且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上都不能摆脱与俄罗斯的干系。俄罗斯政府利用这种特殊关系积极推行能源外交和能源战略,进一步控制相关国家的能源和油气输出管道。
俄罗斯致力于出口市场的扩大。用了近4年时间来稳定西欧石油市场,同时在中东欧输出管线,以扩大市场。俄罗斯石油业决心到2010年保障美国13%的石油需求,4家俄罗斯公司筹划的可直通美国的“新西伯利亚—摩尔曼斯克输油管”项目也在加紧进行。保持能源出口的力度对俄罗斯的经济意义重大。由于油价上涨,俄罗斯2002年的盈余达到了50亿美元。
俄罗斯主导下的俄罗斯石油战略不允许出现不同的声音。当国内石油私营公司与国家石油战略发生利益冲突时,他们必须绝对服从国家。尤科斯显然是一个代表。俄罗斯能源战略中的两个倾向“加大国家对资源的控制”以及“扶持国有企业,削弱私营企业”已显露无遗。
俄罗斯为使能源综合体得到健康发展,担当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振兴国家经济大任,综合国内外各种因素,先后制订出台了《201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和《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能源发展战略》。从俄罗斯不同时期出台的能源战略来看,尽管具体的产出指标预测以及不同时期的战略重点和政策措施有所变化,但俄罗斯将油气产业的稳健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复兴支柱和重新崛起的引擎的愿望和雄心却是不变的主题。
美国与俄罗斯资源上的比较
美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是真正的地大物博的国家,能源资源比如石油资源非常丰富。2008年07月15日...据美国能源部情报局公布的统计数字,美国已探明石油储量超过209亿桶,居世界第11位;2007年美国石油日产量达510万桶,居世界第三。但是同时,美国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也是拥有最多先进能源技术的大国。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大石油进口国。据统计,2007年美国日均石油消费2069.7万桶,日均进口石油1221万桶,一半以上依赖海外石油。减少石油进口、增加能源安全,一直是美国朝野都赞成的能源政策
尽管美国近海富含油气资源,但美国国会1981年通过的近海石油禁采法律,以及1990年老布什总统签署的行政禁采令,却使美国近海油气开采被完全冻结。美国在石油自给问题上“自废武功”,有其多重考虑。
相比美国对能源进口的依赖,俄罗斯是能源资源极丰富的国家,是世界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据俄罗斯的新能源战略评估,俄罗斯境内集中了世界石油储量的1/10。从已探明储量来看,俄罗斯的石油资源保障能力在25~30年之间,预测储量可保障70年左右。根据《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基本纲要》的预测,俄罗斯的石油储量大约为440亿吨,可在主要石油开采国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俄罗斯每年向非独联体国家出口1亿吨原油,占世界贸易总量的大约6%。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气储量,境内集中了世界天然气储量的1/3,按照天然气探明储量,其保障能力在90年左右,预测储量将超过100年。
尽管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储量丰富,但出于长远考虑俄罗斯仍将核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视作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俄罗斯境内共有10座核电站、30个正运行的核反应堆,占俄罗斯能源产量比重的15%左右。根据规划,俄今后10年将投资数百亿美元新建10个核反应堆以增加核能产量。但在发展核能的过程中,俄遇到了铀矿相对匮乏这一瓶颈的制约。俄以60万吨的铀矿储量居世界第七,但具有开采价值的铀矿仅占28%。俄每年消耗铀矿1.5万吨,但开采量却只有0.33万吨,需要大量进口。为保持核能利用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俄一直尝试购买和垄断哈、乌等中亚国家的铀矿开采权,其中储量世界第三的哈萨克斯坦是俄首要关注目标。俄哈核能合资公司今年4月成立,两国联手在哈开采、加工铀矿。俄的战略目标是,极力排挤美、欧、日等国,以期望更大程度地拥有哈的铀矿资源。
为应对地球能源日益枯竭局面,俄还制定了到月球求能源的雄心勃勃的计划。俄“能源”火箭航天集团打算耗资高达20亿美元,在月球提炼出用作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
虽然在能源战略的大方向上迥异,但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与美国都是全球矿产资源品种较全、储量丰富、人均占有储量较多的国家。
俄罗斯的能源强国与美国的新能源战略
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动力资源是俄罗斯特有的禀赋竞争优势和实现经济腾飞的潜能所在。对于需要在一年大部分时间里保持不间断供暖和供热的国家来说,能源供给对于国家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燃料动力部门是国家经济中的支柱行业,创造国家1/3的产出、65%的出口和50%的联邦政府预算收入。由于能源综合体在俄罗斯经济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保持能源综合体稳定、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俄罗斯国内经济正常运转与否,还是俄罗斯大国复兴和赶超发展的引擎。俄罗斯的能源强国战略分为以下几部分:
能源主导外交 在里海和中亚地区,俄罗斯充分利用自身地缘政治优势。这些地区没有出海口,地理位置封闭。产油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只能通过俄罗斯输往外地。但这些国家不仅在石油出口上依赖俄罗斯,而且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上都不能摆脱与俄罗斯的干系。普京利用这种特殊关系积极推行能源外交和能源战略,进一步控制相关国家的能源和油气输出管道。且致力于出口市场的扩大。用了近4年时间来稳定西欧石油市场,同时在中东欧输出管线,以扩大市场。俄罗斯石油业决心到2010年保障美国13%的石油需求,4家俄罗斯公司筹划的可直通美国的“新西伯利亚—摩尔曼斯克输油管”项目也在加紧进行。保持能源出口的力度对俄罗斯的经济意义重大。
建立国内油气工业垄断与竞争的基本规范与监督机制 俄罗斯能源战略规定,充分利用世界能源科研成果,实施国家能源科技优先发展项目,发展能源创新,促进能源工业现代化,注重生态安全。如要求提高石油产品质量,保证能源使用效率;控制能源开发、运输和消费对环境的污染,利用经济杠杆刺激无污染生产,建立国家燃料动力平衡系统,使初级能源、热能、电力、工艺、设备和服务等供求平衡。尽管俄罗斯油气等能源储量丰富,但为应对未来地球能源日益枯竭的局面,俄罗斯仍把水利资源、核能、开发月球能源等新型能源的开发视为长期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订战略实施的配套政策 为给矿藏开采者创造合适的法律环境,俄罗斯不断修订完善油气法律,调整产品分成协议的实施政策,调整石油税收、公司政策和对外合作政策等。利用税收杠杆调节国家与企业间的关系。逐步提高国内市场天然气的价格,以便保障天然气市场各主要主体自负盈亏。
相比俄罗斯的能源强国战略,本国能源充足却过度依赖进口能源的美国却将大方向指向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扩大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开发全新能源,降低对石化能源的依赖。
从布什政府的《2005年能源政策法》开始,美国能源战略便是确保美国的能源供给、保护环境,维护美国的经济繁荣与国家安全,其主要内容为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扩大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使用,保障能源供应;增加财政拨款,促进能源科学研究;改进汽车燃油利用状态。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更是将能源改革放在其各项政策的优先位置上,提出通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安全并刺激经济增长的能源政策新目标。2009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中也提出了通过节能增效、发展智能电网和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摆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并规划未来新能源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从“能源救国”到“能源强国” 俄罗斯能源战略大延伸》中国财经报2008-07-23
2、《大国石油战略之俄罗斯:玩转石油筹码》2005-03-07
3、《美国能源战略现重大转折20余年禁采令终结》经济参考报2010-04-06
这是我的一部作品,希望能给你点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