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主要讲了些什么?从中学到了什么
与广泛使用的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相比,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的非常规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核聚变能、天然气水合物能源等。新能源发电是指把新能源转换为电能的过程。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作为技术成熟、具有规模化开发和商业化应用的新能源发电方式,发展速度居于新能源前列,其主要特点有:可再生、分布广、低污染;能量密度低、单机容量小;间歇性、周期性、随机性、波动性;大量采用电力电子技术;有分散和集中开发两种典型的接入电网方式。◎名词解释: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或重复利用的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非化石能源。清洁能源:消耗后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可再生能源、低污染的化石能源(如天然气),以及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处理后的化石能源(如清洁煤、清洁油)。信息来源:《智能电网知识问答》
这个好像是08年华南理工有人提交博士毕业论文里说到的风能太阳能混合发电控制系统开始的,其实说起来也挺简单,就是再风能条件好的地方,上面建设风力采集,下面铺设太阳能板材,互不干涉,可以更好的利用空地。采集能源进行转换升压后,汇入同一个集电系统,完成供电。
1、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定义
目前,对分布式发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分布式发电DG(DistributeGeneration)指满足用户特定的需要、支持现有的配电网经济运行或者同时满足这两方面要求,在用户现场或靠近用户现场配置的功率为小型,与环境兼容的发电机组。从广义来说,分布式发电可以指任何安装的用户附近的发电设施,包括冷热电联产、热电联产及各种蓄能技术,而不论这些发电形式的规模大小和一次能源的使用类型。
2、分布式发电技术分类
按照分布式发电使用的能源是否再生,可以将分布式发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主要包括:风能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发电形式;另一类是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分布式发电,主要有:内燃机、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等发电形式。
目前几种主要的分布式发电形式及特点:
(1)太阳能发电: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电效应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太高,但是光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而且不受地域限制,发电装置安全可靠,规模灵活,其发展前景仍然被广泛看好。
(2)风能发电: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技术。风能蕴藏量巨大,可再生,分布广,具有明显的环保效益。且发电成本低,规模效益比较显著。风能发电技术现在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风力发电形式有并网型和离网型两种。其中并网型风力发电是大规模开发风电的主要形式,是近年来风电发展的主要趋势。离网型风力发电可以为偏远地区或无电网的地区提供电能。
(3)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发电是利用生物质,例如:秸秆、垃圾、沼气、农林废弃物等,直接燃烧将生物质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它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发电,其发电成本低,容易控制,环保综合利用效果好。但电能转换的效率低,生物质燃料的获取、存储和稳定的供给较困难。生物质发电的容量和规模受到限制。
(4)燃料电池发电:燃料电池是一种在恒温状态下,直接将存储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高效、环境友好地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优点是:效率高、能快速跟踪负荷的变化、清洁无污染、占地少。
(5)微型燃气轮机发电:以天然气、甲烷、汽油、柴油为燃料的超小型燃气轮机发电技术。其发电效率较高且体积小、质量轻、污染小、运行维护简单。
除水力发电和生物质发电以外,多数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能量密度低,且具有随机性,稳定性差,此外,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还受天气的影响。而使用化石燃料的分布式发电技术性能则比较稳定,易于控制。
2、生物能: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体内,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最终转化为热能散失掉.通过燃烧和厌氧发酵获得沼气来取得能量.
3、风能:由太阳辐射提供能量,因冷热不均产生气压差异,导致空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主要是通过风力发电机来获得能量.
4、水能:由太阳辐射提供能量,产生水循环,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受热上升,太阳能转化为势能,当在高山上形成降水后,水往低处流,势能转化为动能,就是水能.主要是通过水力发电机来获得能量.
5、海洋能:包括潮汐、波浪、洋流等海水运动蕴藏的能量,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潮汐能主要来自于月球、太阳等天体的引力,波浪、洋流的能量主要是受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潮汐的动能来发电.
6、地热能:来自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可以用于地热发电和供暖.
7、氢能:通过燃烧或者是燃料电池来获得能量.
8、核能:通过核能发电站来取得能量.
上述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而且是直接来自于自然界的一次能源.
利用以上这些能源的技术
001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01数字化与网络制造技术
02先进制造技术
03机电系统动力学分析与控制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01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设备
02电站设备优化设计与节能
03机电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04动力机械设计与控制技术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02风力发电技术与设备
03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
04电力装备结构设计与安全
05先进施工技术与设备
080502材料学
01高温材料性能与寿命评估
02亚微米、纳米表面工程
03电厂金属材料的劣化、磨损、腐蚀与防护
04先进陶瓷材料
05先进金属材料
080701工程热物理
01先进能量系统集成与优化
02强化传热与电力节能
03能量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04热力系统和设备的建模、仿真与控制
05分布式能量系统
06可再生能源和燃料电池发电技术
080702热能工程
01热力设备及大型回转机械的安全、经济运行与延寿技术
02节能理论与技术
03能源规划与管理
04电站机组运行优化技术
05电站锅炉技术
06热电联产海水淡化
07环境污染控制
08发电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09发电设备失效预防与绿色再制造技术
080703动力机械及工程
01动力机械优化设计及安全性评估技术
02动力机械状态检测、控制与优化维修
03动力机械运行优化与诊断技术
04风力机及风电场空气动力学
080704流体机械及工程
01泵、风机节能的理论与技术
02流体工程中的噪声、振动机理及控制
03电厂叶轮机械分析及优化设计
04旋转机械CFD技术及应用
05核反应堆热工水力学与结构力学
080705制冷及低温工程
01高效制冷空调系统理论与技术
02制冷与低温系统热物理过程
★080721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
01风力机叶片气动力分析和优化设计
02风电场优化设计和数值分析
03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04核反应堆工程与安全
08140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01空调系统和建筑节能
083002环境工程
01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02不确定性能源与环境系统模拟与优化
03环境化学
04恢复生态学与基础生态学
002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080801电机与电器
01交流电机及其系统分析与监控
02交流电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03电机控制及节能技术
08080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0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
02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恢复控制
03电力经济分析
04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
05智能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06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07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08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诊断
09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输配电技术
10现代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
11电力系统电磁兼容
12特高压输变电技术
080803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01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
02电气绝缘技术
03放电理论及应用新技术
04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防护
08080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01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输配电技术
02现代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
03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微电网技术
04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
08080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01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
02电网络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03现代电磁测量技术
04电力系统电磁兼容
05电力信息分析与处理
06超导电力技术及应用
07特高压输变电技术
★080821电力经济
01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
02电力经济分析
03电力市场
080902电路与系统
01智能控制及应用
02功率电子学及应用
03系统芯片设计及应用
04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
05非线性系统及混沌应用技术
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01光纤传感技术
02电磁兼容
03计算电磁学
04强辐射电磁场与微波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01通信网络管理
02传输网技术
03无线通信
04电力系统通信
05语音与图像处理
06现代传感与测量技术
07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01语音与图像处理
02现代传感与测量技术
03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
04实时信号与信息处理
05现代电子系统
06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
003可再生能源学院
081501水文学及水资源
01水(能)资源系统规划与管理
02水电能源经济
03水、火电调度自动化系统
04水安全与风险管理理论及应用
05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监测和评估
06水工结构分析及流体结构相互作用研究
07水电厂和泵站优化运行及复杂水力过渡过程研究
004计算机系
081201计算机系统结构
01计算机体系结构
02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03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04网络信息安全
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01软件构件/架构技术
02电力智能软件技术
03图形、图像及信息可视化技术
04网络信息安全
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
01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02智能机器人技术
03人工智能及应用
04计算机测控技术
05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06网络信息安全
005自动化系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1电力企业信息化与节能优化技术
02大机组智能优化控制
03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
04复杂系统建模、仿真与控制
05智能控制与综合自动化
06网络控制系统
07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
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01新能源系统控制技术
02现代测控新技术
03数据挖掘与信息融合
04智能仪器与智能监控系统
05先进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
081103系统工程
01系统综合评价与决策支持
02工业过程综合自动化
03系统建模与仿真
04最优化理论与应用
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1智能系统
02分散控制系统
03现场总线装置与系统
04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
05网络化系统与控制
06语音处理技术与嵌入式系统
006英语系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01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含翻译)
02英美文学及文化
007工商管理学院
020205 产业经济学
产业管制理论与政策
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
能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贸易经济与产业发展
投融资理论与应用
020209数量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理论与应用
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
电力市场经济分析
贸易与金融风险分析
保险与金融资产定价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理论与应用
工程建设管理
现代项目管理
信息管理及决策支持
数量模型分析与决策
120201会计学
会计理论与实务
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
审计理论与实务
纳税筹划
电力企业财务管理
120202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理论与应用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
市场营销
人力资源管理
120204技术经济及管理
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应用
电力市场理论与应用
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电力经济管理
工程经济与管理
008数理系
070104应用数学
01信息处理理论与计算技术
02非线性理论及其应用
03数学物理反问题的数值方法与应用
04金融数学中的数值方法与数值预报
05应用概率统计
06优化理论及其应用
07逼近论及其应用
070201理论物理
01计算流体力学
02计算凝聚态物理
03生物物理学
009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030106 诉讼法学
01民事诉讼法学
02 刑事诉讼法学
03国际能源法学
04国际经济法学
05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0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02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03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120401行政管理
01政府管理
02公共政策分析
03非政府组织与行业管理
所谓可再生能源,即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潮汐、生物质能以及各种热泵技术。而智能电网的发展前景,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充分程度。当前,能源利用效率问题是全世界无法回避的共同课题。世界各国对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平均水平不足1%,即便在欧盟等发达地区,也不足10%。众所周知,我国长期采用较为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美国、欧盟相比,我国创造相同的GDP,还要多消耗5至7倍的能源。对此,国家电网公司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破解这一困局,为智能电网的普及应用探索出一条新路。
那么,可再生能源与智能电网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智能电网,是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当今世界各国因经济水平和发展战略不同,智能电网建设的水平和侧重目标亦不相同。美国侧重于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以解决电网老化和设备更新升级等问题。欧盟扩大可再生资源利用,则将目标指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当前的目标,则是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
举例而言,位于河西走廊西段的酒泉市素有“世界风库”之称。甘肃省近年来在此建设了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场,2010年底实现装机容量550.45万千瓦,风电发电量突破20亿千瓦时,接近了三峡电站的发电量。但是风电的外送和并网问题一直是困扰风电发展的大难题,只有通过加快建设特高压智能电网,才能提升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高效的发展平台。
风力发电机虽然直接产生三相交流电,但是频率会随风速变化。若把风电输进电网,第一步是把它整流成为直流电。在两种情况下,都需要用变流器把直流电变成与电网频率上严格同步、相位上准确匹配的交流电。这不但需要昂贵的设备,而且导致变流时能量损耗。由于风能的间歇性,特别风能的高峰时间与用电的高峰时间在大部分情况下不吻合,如果要使风能成为主要的能源,能量储存是不可缺少的。一般来讲,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分布式供能具有不稳定和不连续的特点,当并网的分布式能源的系统数量越多时,对电网的冲击越大。而智能电网恰恰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实现了规模电能储存,做到了稳定、连续供电,其规模储能单元起到了“电能银行”的作用。
从上述稍显晦涩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大致想象出一个画面——以往城市中的锅炉、烟筒将不复存在,冬季取暖的热能和夏季空调的供电将绝大部分来自于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甚至屋顶的自然光也可以通过导管导入地下车库用来照明。人们将在智能电网的帮助下分享可再生能源对人类的厚爱。
恰如国际大电网组织秘书长科瓦尔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所说,可再生电源的发展和提高能效,被看作是智能电网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电网设备,需要探索的只是如何将可再生能源并入电网,并安全使用电网的问题,即以清洁、高效、分布式为推进核心。只有在引进消化最新智能电网技术的同时,创新推广最新智能电网产品,才是服务于未来、让中国站在世界智能电网发展最前沿的终极路径。文章来源OFweek智能电网
2、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初衷,无非是尽可能的促进和激励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的发展、规范相关市场的正常运作。所以这些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景,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不成熟、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的制约。
3、可再生能源发电,尤其是风电、光伏发电目前的瓶颈,一方面有市场规范、政策等的不完善造成的制约,另一方面与技术发展的瓶颈、资源分布不均有关。现在的状况是,政策逐步趋于完善,但是技术发展、资源利用却严重滞后。举例来看,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小水电等的发展不容乐观,远距离输电也成为难题;风电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海和西北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输电建设跟不上,同时技术不成熟导致大量的风机脱网问题,电能无法上网输出;光伏发电,不适用于大规模的发电,只限于小范围的利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规模。风、光发电本身具有间歇性,发电不稳定,同样影响了电网的安全稳定。
因此,现阶段法律法规、政策随着相关经验的积累可以逐步完善,但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技术亟需突破,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努力解决尚存的问题,储能技术的发展对解决上述问题至关重要,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可再生能源(英语:Renewable Energy)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是清洁能源。 [3] 可再生能源是绿色低碳能源,是中国多轮驱动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崔翔 男 教授/博导 电磁与超导 1、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2、电力系统电磁兼容3、光纤传感技术4、特高压输变电技术
2 李琳 男 教授/博导 电磁与超导 1、电力系统电磁兼容2、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3、特高压输变电技术
3 王银顺 男 教授/博导 电磁与超导 1、超导电力技术及应用2、电机控制及节能技术
4 王泽忠 男 教授/博导 电磁与超导 1、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2、电力系统电磁兼容
5 张卫东 男 教授 电磁与超导 1、现代电磁测量技术2、电力系统电磁兼容
6 卢铁兵 男 教授 电磁与超导 1、电力系统电磁兼容2、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
7 卢斌先 男 副教授 电磁与超导 1、现代电磁测量技术2、电力系统电磁兼容
8 齐磊 男 副教授 电磁与超导 1、电力系统电磁兼容2、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
9 赵志斌 男 副教授 电磁与超导 1、电力系统电磁兼容2、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
10 焦重庆 男 副教授 电磁与超导 1、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2、电力系统电磁兼容
11 刘宏伟 女 讲师 电磁与超导 1、超导电力技术及应用
12 宗伟 女 教授 电工电子 1、电网络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2、电力信息分析与处理
13 张慧媛 女 副教授 电工电子 1、电网络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2、电力系统电磁兼容
14 杨慧娜 女 讲师 电工电子 1、电力系统电磁兼容2、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
15 李和明 男 教授/博导 电机 1、交流电机及其系统分析与监控2、电机控制及节能技术3、交流电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16 刘晓芳 女 教授 电机 1、电机控制及节能技术2、交流电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17 尹忠东 男 教授 电机 1、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输配电技术2、分布式电源系统、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技术
18 崔学深 男 副教授 电机 1、电机控制及节能技术2、交流电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19 刘明基 男 副教授 电机 电机控制及节能技术
20 王红宇 男 副教授 电机 电机与电器
21 秦立军 男 教授 电力科学研究院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2、电力系统输配电自动化技术
22 张粒子 女 教授/博导 电力市场 1、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2、电力经济分析3、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
23 曹昉 女 副教授 电力市场 1、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2、电力经济分析
24 麻秀范 女 副教授 电力市场 1、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2、电力市场
25 舒隽 男 副教授 电力市场 1、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2、电力市场
26 王雁凌 女 副教授 电力市场 1、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2、电力经济分析
27 郑华 男 副教授 电力市场 1、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2、电力市场
28 毛安家 男 副教授 电力市场 1、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2、电力市场
29 程瑜 女 讲师 电力市场 电力经济分析
30 葛炬 女 讲师 电力市场 1、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2、电力经济分析
31 黄弦超 女 讲师 电力市场 电力市场,电力系统经济运行
32 艾欣 男 教授/博导 电力系统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恢复控制
33 鲍海 男 教授 电力系统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经济分析
34 王鹏 男 教授 电力系统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经济分析
35 董雷 女 副教授 电力系统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经济分析
36 李岩松 男 副教授 电力系统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恢复控制
37 刘宝柱 男 副教授 电力系统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恢复控制
38 刘君 女 副教授 电力系统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恢复控制
39 马进 男 副教授 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
40 齐郑 男 副教授 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
41 孙英云 男 讲师 电力系统 1、电力系统优化与控制
42 徐衍会 男 讲师 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43 李庚银 男 教授/博导 电网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现代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3、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微电网技术
44 刘文颖 女 教授/博导 电网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3、电力经济分析
45 周明 女 教授/博导 电网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经济分析
46 姜彤 男 教授 电网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47 张东英 女 教授 电网 1、智能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2、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诊断
48 赵冬梅 女 教授 电网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智能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49 林俐 女 副教授 电网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智能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50 刘崇茹 女 副教授 电网 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
51 张海波 男 副教授 电网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智能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52 郝建红 女 教授/博导 电子科学 1、非线性系统及混沌应用技术2、高功率微波及强辐射技术3、电磁场理论及应用
53 梁光胜 男 副教授 电子科学 1、系统芯片设计及应用2、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
54 孙建平 男 副教授 电子科学 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
55 高雪莲 女 讲师 电子科学 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
56 李守荣 女 讲师 电子科学 1、系统芯片设计及应用2、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
57 许刚 男 教授/博导 电子信息 1、语音与图像处理2、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
58 赵莲清 女 教授 电子信息 1、现代电子系统2、现代传感与测量技术
59 陆俊 男 副教授 电子信息 多媒体信号处理与网络组播
60 孙中伟 男 副教授 电子信息 1、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2、实时信号与信息处理
61 陈晓梅 女 讲师 电子信息 电子系统测试性设计与故障诊断
62 廖斌 男 讲师 电子信息 1、语音与图像处理2、实时信号与信息处理
63 李成榕 男 教授/博导 高压绝缘 1、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2、电气绝缘技术3、放电理论及应用新技术
64 李卫国 男 教授/博导 高压绝缘 1、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2、电气绝缘技术
65 程养春 男 教授 高压绝缘 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在线监测
66 全玉生 男 教授 高压绝缘 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在线监测
67 屠幼萍 女 教授 高压绝缘 1、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保护2、电气绝缘技术
68 王伟 男 教授 高压绝缘 电气设备故障诊断与在线监测
69 唐志国 男 副教授 高压绝缘 1、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
70 詹花茂 女 副教授 高压绝缘 1、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保护2、放电理论及应用新技术
71 郑重 男 副教授 高压绝缘 1、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2、电气绝缘技术
72 韩民晓 男 教授/博导 柔性电力 1、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微电网技术 2、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交流输电技术
73 文俊 女 教授 柔性电力 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输配电技术
74 张一工 男 教授 柔性电力 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输配电技术
75 谭伟璞 男 副教授 柔性电力 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
76 夏瑞华 男 副教授 柔性电力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77 姚蜀军 男 副教授 柔性电力 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
78 朱永强 男 副教授 柔性电力 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微电网技术
79 王志强 男 副教授 柔性电力 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80 刘连光 男 教授/博导 输配电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现代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
81 张建华 男 教授/博导 输配电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恢复控制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82 黄伟 男 教授 输配电 1、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2、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
83 刘宗岐 男 教授 输配电 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2、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
84 杨京燕 女 教授 输配电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
85 刘春明 男 高工 输配电 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
86 刘其辉 男 副教授 输配电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87 刘文霞 女 副教授 输配电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88 刘自发 男 副教授 输配电 1、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2、分布式电源技术
89 刘念 男 讲师 输配电 电力系统运行分析与控制
90 毕天姝 女 教授/博导 四方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2、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
91 黄少锋 男 教授/博导 四方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92 王增平 男 教授/博导 四方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93 杨奇逊 男 教授/博导 四方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94 徐振宇 男 教授 四方 1、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95 薛安成 男 副教授 四方 1、电力系统分析、控制与保护
96 郑涛 男 副教授 四方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97 马静 男 副教授 四方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98 肖仕武 男 副教授 四方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2、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诊断
99 孙毅 男 教授 通信 1、电力系统通信2、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
100 祁兵 男 教授 通信 1、电力系统通信2、无线通信
101 孙凤杰 男 教授 通信 1、电力系统通信2、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
102 唐良瑞 男 教授 通信 1、语音与图像处理2、电力系统通信
103 仇英辉 男 副教授 通信 1、电力系统通信2、传输网技术
104 卢文冰 男 副教授 通信 1、电力系统通信2、现代传感与测量技术
105 马永红 男 副教授 通信 1、电力系统通信2、传输网技术
106 翟明岳 男 副教授 通信 1、实时信号与信息处理2、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
107 吴润泽 女 副教授 通信 1、通信网络管理2、传输网技术
108 杨春萍 女 讲师 通信 电力系统通信,纠错编码
109 肖湘宁 男 教授/博导 新能源电网 1、现代电能质量2、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交流输电技术3、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
110 赵成勇 男 教授/博导 新能源电网 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2、现代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3、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交流输电技术
111 徐永海 男 教授 新能源电网 现代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技术
112 郭春林 男 副教授 新能源电网 电力系统稳定分析与控制,FACTS、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
113 陶顺 女 讲师 新能源电网 智能配电网和电能质量
114 李月乔 女 副教授 信息电工电子 1、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2、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
115 刘向军 女 副教授 信息电工电子 1、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
116 文亚凤 女 副教授 信息电工电子 1、功率电子学及应用2、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
现在的状况是,政策逐步趋于完善,但是技术发展、资源利用却严重滞后。举例来看,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小水电等的发展不容乐观,远距离输电也成为难题;风电资源主要分布在沿海和西北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输电建设跟不上,同时技术不成熟导致大量的风机脱网问题,电能无法上网输出;光伏发电,不适用于大规模的发电,只限于小范围的利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规模。风、光发电本身具有间歇性,发电不稳定,同样影响了电网的安全稳定。
因此,现阶段法律法规、政策随着相关经验的积累可以逐步完善,但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技术亟需突破,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努力解决尚存的问题,储能技术的发展对解决上述问题至关重要,应当引起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