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怎么样?
南大学校还是不错的,不论学什么专业,都要鼓励你儿子好好学习,这样才能比别人更好地就业,就算学的专业很好,可是不努力那也绝对不行,而有些专业看似不好,但如果努力发展自己、锻炼自己,照样好就业的!!
加油
南京大学2022年环境工程研究生的初试复试成绩比,是由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复试表现来确定的。初试成绩比是指考生在初试中取得的成绩与复试成绩的比例。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将初试成绩比作为考生复试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以确保考生的复试成绩能够更好地反映他们的真实能力。
一般来说,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院要求考生在初试中取得的成绩与复试成绩的比例不低于2:1,也就是说,考生在初试中取得的成绩必须至少是复试成绩的两倍。如果考生的初试成绩比低于2:1,则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将不予考虑其复试成绩。
此外,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院还会根据考生的复试表现来确定考生的初试复试成绩比。考生在复试中表现出色的话,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可能会将考生的初试复试成绩比调整为更高的比例,从而使考生更容易被录取。
总之,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院要求考生在初试中取得的成绩与复试成绩的比例不低于2:1,而考生在复试中表现出色的话,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可能会将考生的初试复试成绩比调整为更高的比例。
一、南大环境本次发行股份数量为1,200.00万
。网上网下回拨机制启动前,战略配售回拨后,本次发行网下发行数量为858万股,占本次发行数量的71.50%,网上发行数量为342万股,占本次发行数量的28.50%。据发行公告,在初步询价中,南大环境的保荐机构华泰联合共收到348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5152个配售对象的初步询价报价信息。
二、剔除无效申购报价后
共347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5104个配售对象,符合《初步询价及推介公告》规定的网下投资者的参与条件,报价区间为46.58元/股-126元/股,拟申购数量总和为1,878,080万股,申购倍数为2353.48倍。挖贝研究院资料显示,南大环境属于环境服务业,主要业务包括环境调查与鉴定、建设项目环评、环境研究与规划、环境工程设计与监理、环境工程承包以及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
综上所述,集团还承担了南京大学环境产业校友会秘书处的职能,致力于为国内外从事环保相关领域工作的校友提供服务,责任、诚信、公益、创新。作为国家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坚持争创成功的人才理念和求真、求优的质量方针。
环境学 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面向21世纪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对环境学课程发展历史沿革作了系统阐述(参见《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中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高等学校中一批教师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研究与实践工作,随后又在国家教委、原环保总局、各部委环保部门的支持下,逐步在若干文、理、工、农、医等类高校中建立了许多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多年来这些专业培养了大量环境专业人才,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科学学科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这些专业受其各自传统“母”学科的制约较重,普遍存在基础不广、培养口径过窄的问题,难以在培养规格设定和课程内容安排上体现环境科学的综合性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而综合性正是环境科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其源头是引发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环境问题所需采取的社会、经济、技术手段几乎涉及了人类及自然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多数方面和众多层次,没有综合就没有环境科学。
在原国家教委的领导下,1987年和1998年两次全国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环境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行以综合性整体化为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淡化专业方向,最终在1998年形成了包括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和环境规划管理等方向的环境科学专业。1999年本项研究在对部属11所重点高校环境科学类本科生专业设置的调查中,发现不少学校原属理科性质的环境科学专业已向工科“延伸”,或增设“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另外也发现通过理工人文社科相结合的途径来培养环境科学复合型人才这一观点已被广泛接纳。近年来,虽然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有所增加,但是“环境经济学”、“环境伦理学”等的教材建设仍然滞后,课程体系较为零散。这一方面表明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还远未根除,有待更为深入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其学科体系还不够成熟,用以指导环境科学建设和专业教学实践改革的理论基础尚未建立。
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科学尚未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环境科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自1990年成立伊始就十分关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的建设,期望出版一本系统阐述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的教科书,并将之定名为《环境学》,环境学课程也同步确定为环境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十年来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其后于1995年成立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研究组始终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尤其重视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体系及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组织和支持专业基础课“环境学”教材的编写,特别是对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的探索性研究,作为全国第一本具有创新体系的《环境学》(左玉辉著)已于2002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长期从事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环境学》是作者历时十余年的一本力作,曾先后入选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等国家级出版计划,2002年再次入选“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环境微生物学 在1984年由原来的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和环境规划与管理为主体成立了环境科学系,环境微生物学从生物系微生物方向分离出来,该课程即作为环境科学系专业核心课程,由马文漪老师讲课,面向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和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开设,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93年以后,由马文漪老师和杨柳燕老师轮流授课。1999年环境学院成立以后,共有环境生物、环境化学、环境规划与管理和环境工程四个专业(方向),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2002年起,经过课程调整,该课程成为环境学院全院的专业核心课,对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由杨柳燕老师和肖琳老师等轮流授课,杨柳燕老师和蒋丽娟老师担任实验指导老师 。
在本课程的开设中,先后编写出版2本教材和1本实验教材。该课程在开设之初,选用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微生物学》和王家玲先生的《环境微生物学》两本教材进行授课,1998年,为了适应环境微生物学面向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背景学生的授课需要,马文漪、杨柳燕编写的《环境微生物工程》于1998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使用至今,仍然受到好评。
2002年,杨柳燕、肖琳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扩充了大量近年来在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进展,编写的《环境微生物技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又在南京大学“985工程”一期的资助下,编写并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作为配套的实验教材,同时,对于基础微生物学部分采用“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 9TH”(Prentice Hall,1999)为参考教材。2007年《环境微生物学》课程被评为南京大学精品课程。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该课程已在教学体系和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配套实验教学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和教学梯队。形成本校具有特色的课程结构、知识点和授课系统。经过数年的实践教学和改进,该课程新的框架基本成熟,已经编撰出版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环境微生物技术》教材及配套的实验教材《环境微生物实验技术》。
二、南京大学的简介
南京大学 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 东南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 南京大学 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 南京大学 。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 南京大学 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 南京大学 。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大原址。
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 南京大学 及其前身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 南京大学 又在崭新的历史机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1994年, 南京大学 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大学;1999年, 南京大学 进入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江苏省再次签订重点共建 南京大学 的协议;2011年,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协议继续重点共建 南京大学 ;2016年, 南京大学 入选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017年, 南京大学 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15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南京大学 目前拥有仙林、鼓楼、浦口、苏州四个校区,有31个直属院系,各类学生总计56068人,其中本科生13243人、硕士研究生13406人、博士研究生6496人、外国留学生3378人。全校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5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9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8个,本科专业8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3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教育部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环境保护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重点(工程)实验室12个,江苏省工程中心10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5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1个,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1个。
南京大学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在国际或他国当选院士13人(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欧洲文理科学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1人,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1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0人、讲座教授25人、“青年*”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125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70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89人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2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2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6人、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4人、青年拔尖人才2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0人,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4人,“青年”入选者108人。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 南京大学 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在各个历史阶段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中华英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建功立业、成就卓著。改革开放以来, 南京大学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 南京大学 提出了“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奋斗目标,坚持“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 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积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南京大学 的前身即“以科学名世”,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传统始终贯穿于 南京大学 的发展史中,成为 南京大学 办学最重要的特色。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孜孜求索、攀高攻坚、为国争光、为民造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蜚声国内外学界。今日 南京大学 以“加强应用、注重基础、发展边缘、促进联合”为方针,以“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应用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致力于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指导思想,调整科研布局、加强科研组织,整体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将 南京大学 建成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
自上个世纪初建校以来, 南京大学 就一直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最活跃的中国大学之一,与世界上众多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其中,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 南京大学 -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十年,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实施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长期项目,为中美文化交流事业培养了众多骨干人才,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南大正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大力推进各种宽领域、多渠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南京大学最好的专业排名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环境科学。
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主要是在电子类企业、通信类企业从事系统开发、技术支持、通信技术、信息处理、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产品装配、设备调试、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等工作。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毕业后可在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
3、软件工程:就业方向有软件外包与服务企业、信息产品与服务企业、软件开发企业、信息咨询企业、金融软件企业等。
4、环境科学:毕业后主要从事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工作,可以做研究人员,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监测、评价、管理和规划等工作;可以做环境工程师,从事环保产品的开发,或进行环境工程和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
南京大学的王牌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天文学;地质学;图书情报管理。1、南京大学最好的专业主要有天文学、地质学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哲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