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渗透率光伏的【渗透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是什么和什么的比值吗?
可再生发电量/总发电量。
摘抄部分:今天会上很多人问我,分布式可再生发电的渗透率要到什么程度才算是高,我说由于太阳能的接
入,意大利负荷的日峰已经被削减20%,希腊负荷的日峰也已经被削减,但是晚峰无法削除,他们那应该算是高渗透率了,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处理传统发
电、储能和需求侧集成,以应对付负荷晚高峰的问题。(近3年过去,德、意等国的分布式可再生发电渗透率(可再生发电量/总发电量)已经超过70%,可叹国内居然将分布式可再生高渗透率(或高占比)发电列为基础研究课题,如果可再生能源高占比发电都不明白,如何研究能源互联网?)
分布式发电的渗透率为分布式电源容量与配电网额定容量的比例。
特点
分布式能源系统并不是简单地采用传统的发电技术,而是建立在自动控制系统、先进的材料技术、灵活的制造工艺等新技术的基础上,具有低污染排放,灵活方便,高可靠性和高效率的新型能源生产系统。
组成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电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高效地利用发电产生的废能生成热和电;
2、现场端的可再生能源系统;
3、包括利用现场废气、废热及多余压差来发电的能源循环利用系统
扩展资料:
1、经济性
由于分布式能源可用发电的余热来制热、制冷,因此能源得以合理的梯级利用,从而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达70%-90%)。由于分布式电源的并网,减少或缓建了大型发电厂和高压输电网,缓建了电网而节约投资。同时,使得输配电网的潮流减少,相应的降低了网损。
2、环保性
因其采用天然气做燃料或以氢气、太阳能、风能为能源,故可减少有害物的排放总量,减轻环保的压力:大量的就近供电减少了大容量远距离高电压输电线的建设,由此不但减少了高压输电线的电磁污染,也减少了高压输电线的征地面积和线路走廊,减少了对线路下树本的砍伐,有利于环保。
3、能源利用的多样性
分布式发电可利用多种能源,如清洁能源(天然气)、新能源(氢)和可再生能源(风能和太阳能等),并同时为用户提供冷、热、电等多种能源应用方式,因此是解决能源危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安全问题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4、调峰作用
夏季和冬季往往是负荷的高峰时期,此时如采用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轮机等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不但可解决冬夏季的供冷与冬季的供热需要,同时也提供了一部分电力,由此可对电网起到削峰填谷作用。此外,也部分解决了天然气供应时的峰谷差过大问题,发挥了天然气与电力的互补作用。
5、安全性和可靠性
当大电网出现大面积停电事故时,具有特殊设计的分布式发电系统仍能保持正常运行,由此可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6、电力市场问题
分布式发电可以适应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由多家集资办电,发挥电力建设市场、电力供应市场的竞争机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布式电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
一、认识一下新能源
常规能源,比如说石油、煤炭、天然气,是技术比较成熟而且已经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以及环境问题的加剧,新能源,比如说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海洋能以及氢能、核能,慢慢成为新的常规能源也是理所应当。
我们当下市场热炒的两个新能源概念,一个就是光伏,另外一个就是新能源车。
光伏是利用太阳能发电,新能源车是用电池代替燃油作为动力。
1.先说光伏
随着光伏发电的转化效率逐步提高,光伏发电成本急速下降,清洁环保的光能成为主流能源形式是可能性最高的。
同时呢,光伏产业,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各种核心零部件,甚或者技术水平,我们国家都是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
所以光电逐步代替火电是长期趋势!
光有前景,还要有动力。
目前光伏行业依旧主要是政策驱动: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0年全年光伏装机突破59GW,大幅超于市场预期。
接下来,无论是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远期目标、还是气候雄心峰会上明确2030年1200GW以上的中期目标,以及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新增120GW的近期目标,都意味着光伏行业有望迎来快速的增长。
与之相应的,光伏行业大单频出,各光伏产业链相关企业纷纷扩产。
都给光伏行业带来了长期向上的动力。
2.再说新能源车
国家即使亏钱补贴也是要发展新能源车的!
石油是工业血液,我们国家的石油主要靠进口,一旦断供,就是能源危机,将原油从汽车领域拿掉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既然必须要发展,政策一路绿灯是必要的!
当下新能源的市场渗透率5%左右,倘若未来5年要实现20%的目标,那么每年度复合增长率必须要达到30%以上。
关键还是看你根据什么逻辑来买。
如果你说自己是看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准备长期投资新能源,坚持定投新能源什么的,那我现在肯定不建议买。
低位的时候不看好、不买,现在涨成这样了来看好,典型的韭菜做法。
而且,即使新能源产业在未来能真正发展起来,也不代表这批上市公司就一定能过的很好,因为有可能是由其他公司来推动行业发展。
但是,如果你是做趋势投资的,那我觉得是可以买的。
因为现在新能源板块还在明显的趋势上升通道中,对趋势投资者而言,就算现在新能源有泡沫,也不代表它立马就要跌,泡沫的刺破是要有催化剂的。
因此,只要它趋势还在继续,就可以继续持有,趋势回踩是就是好买点,趋势破位了就坚决卖出。风险可控有限,而潜在收益可能很丰厚。
《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5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3.07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0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3.25%。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27.8万辆,销量352.1万辆,渗透率13.4%。
全链条减碳、脱碳成为新重点。
新能源汽车已经有成为主流的趋势。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前10月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达到了13%左右,个别月份的渗透率甚至突破了20%。在“碳中和、碳达峰”的大前提下,新能源汽车成为主流,但这能否帮助汽车真正实现“脱碳”?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报告(2021)》显示,未来随着电动化的普及,汽车行业碳中和的重点将从燃料周期过渡到车辆周期(车辆制造、车辆再利用阶段)。电动化的普及,会让汽车产业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发生转移。以纯电动汽车为例,在应用过程中,不使用化石燃料的纯电动汽车并不会直接产生二氧化碳,但在以火力发电为主的中国,纯电动汽车所使用的的电力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此外,纯电动汽车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动力电池、金属材料、橡胶制品等部件的生产,均会产生碳排放。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研发主任工程师孙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汽车行驶过程中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并不代表整个行业碳排放的全貌,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面还应关注燃料上游、车辆上游的碳排放,即汽车行业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在新能源逐渐成为主流的情况下,对于汽车碳排放量的计算,将从目前的使用拓展到汽车生产、零部件制造以及原材料制造等全周期。
2021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其中一个重点行动便是“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欧盟则要求自2024年7月1日起,进入欧洲市场的工业和电动汽车电池的制造商必须提供碳足迹证明,到2025年每一辆出口到欧盟的汽车需核算发布其生命周期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大力推进电动化的同时,各大车企也将“减碳”的措施应用到了供应链、原材料、生产等等环节。起亚在广州车展上展出的EV6和EV6 GT-Line车型,该车座椅织物由环保再生塑料制成,新发布的EV9采用了大量的可回收材料。再生、回收材料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根据规划到2030年起亚将实现整车生产再生塑料使用率达20%以上。在生产制造环节,为实现2045年所有工厂及办公设施的零碳排放,起亚计划于2040年完成全球工厂向可再生能源转换,并计划短期内在韩国、美国、中国、印度工厂的生产设施中引入太阳能(10.100, 0.62, 6.54%)发电系统,力争于2045年在整个企业价值链中实现碳中和。丰田汽车已经在生产、经销店、电池回收、植树活动等环节推进二氧化碳减排。
供应链企业也在快马加鞭进行布局。2021年,德国大陆轮胎表示,已率先将碳减排范围拓展到全产业链,包括原材料采购、供应链、生产、使用乃至回收环节:在原材料采购环节确保来源完全可追溯,在生产环节严格遵守当地环境法规及企业标准,在产品使用环节力争到2050年实现100%轮胎使用可持续材料。
对于中国车企和供应链企业来说,除了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车外,全供应链减碳、脱碳也亟待重视。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欣旺达(48.780, -0.71, -1.43%)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总裁梁锐指出动力电池企业将面临六大挑战,其中的两大挑战便是国外碳足迹和回收政策以及客户提出的减碳和回收要求。
此外,国内某车企欧洲公司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欧盟对于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追溯,对于正以新能源汽车进军欧洲市场的中国车企和供应链企业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目前,国内正式公布的“碳中和”计划的车企数量较少。2021年6月,长城汽车(61.340, -0.64, -1.03%)宣布“碳中和”计划。根据规划,长城汽车将在2023年打造出首个零碳工厂,建立汽车产业循环再生体系,并确立3条线路并行的措施,深入布局新能源核心技术和产业链,集中在纯电动、氢能、混动等领域,2025年之前预计推出50 余款新能源车型。
广汽集团(16.020, -0.43, -2.61%)在广州车展上公布了“GLASS绿净计划”的具体目标,计划于2050年前(挑战2045年)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实现2050碳中和目标,广汽集团将从研发、生产、消费者使用环节全链路进行思考。”
按照规划,除了加速扩大混动、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规模外,广汽集团还将在2023年将广汽埃安打造成为广汽首个零碳工厂,实现零碳排放,并立足于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打造零碳汽车产业园区。而广汽传祺也将引入绿电与自建超级光伏发电系统相结合,以零碳为目标,打造数字化智能制造工厂。
3月26日上午丨国际论坛:碳中和与国际合作
1、碳中和:1)国内交通领域碳排放占比在10%左右,其中道路交通年排放量7.5亿吨CO2,占比为7%;全球大约有20-25%的碳排放来自交通领域。2)提高燃油车经济效能是短期减排的主要手段,但中长期看需要依托于电动车,目前国内电动乘用车百公里耗电15度,按2021年煤电占比68%计算,对应CO2排放8.5kg,较燃油车减排近40%,未来随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会进一步带来减排效应。
2、销量预期:1)英飞凌预测,国内新能源车将在2025年970万辆,30%渗透率,2030年达到50%渗透率,可见产业链对于国内新能源车放量预期进一步提升。2)北汽集团预测,国内零碳商用车将在2025年达到50万辆以上,对应10%的渗透率;2030年超过100万辆,渗透率超过25%;呼吁京津冀地区实现商用车全面新能源化。3)沃尔沃认为2025年欧洲可能就会有大比例是纯电动车型,因为燃油车的规模效应、残值将明显降低。4)2021年美国加州1/3的新车是电动 汽车 ,但其他州占比仍较低;但本届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车,美系车企也宣布新能源车规划,其中福特F150已经收到数十万份订单。
3、企业规划:1)宝马已实现在2013-2021年累计销售100万辆新能源车 汽车 。目标2023年13款纯电动 汽车 ,2025年交付200万辆纯电动 汽车 ,2030年至少50%的全球销量为纯电动 汽车 。2)通用计划到2025年在全球推出30款电动 汽车 ,其中20款在国内推出,其中凯迪拉克LYRIQ将在2022Q3开始交付。3)沃尔沃在2030年成为纯电动品牌。4)松下持续增加美国工厂圆柱的产能;另外大连等三家工厂和丰田合资,旨在开发出方形电池;2022年推出4680并推进歌山产能增长,力争3年内实现无钴化。
4、资源开发:国轩高科对国内锂资源开发的前景表示乐观,预计宜春、青海、四川加速开采,其中宜春2022-2025年产能将分别达到15、28、32、50万吨,国内总供给分别达到28、45、54、79万吨。此外,长期看锂电池行业将实现循环经济,预计2040年全球5TWh的电池产量,将有1.5TWh来自回收。
3月26日下午丨高层论坛:迎接新能源车市场化发展新阶段
1、苗X:【电动化】预计2021-2030年快速增长新阶段。2022年燃油车销量达到峰值,2030年新能源车销量和燃油车持平(渗透率50%)。【智能化】2021年L2在新能源 汽车 中占比38%,在所有乘用车的占比为22%,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提高。【网联化】在北京等16地开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 汽车 的协同建设试点。北京完成了2亿元的数字化改造,广州总规模投资6亿,武汉超过3亿。
2、欧阳MG:【电池】2023年规划产能1TWh,2025年产能接近3TWh,而国内需求/出货预计1.2TWh(乐观),存在周期性过剩。锂资源可采储量2020年达到2200万吨,满足新能源车使用需求。预计2030年全固态电池占比1%,2035年实现500Wh/kg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底盘】电动底盘体现在电池系统和驱动系统集成化,颠覆在于轮毂电机。【充电】分为V1G(择时充电)V2G(双向充电)V2X(车充万物)三个阶段,测算2040年 汽车 保有量3亿量,单车65kwh,预计可参与电网调节的104亿千瓦时,2030年V2G发展提速。
3、企业目标:【长安】目标2025年105万辆,占比35%,2030年270万辆,占比60%。【比亚迪】今年1-2月18万台,今年3月我国渗透率估计超过28%,预计今年底渗透率35%。【小鹏】今年底支持XPILOT 4.0硬件,明年上半年推出XPILOT 4.0软件服务,实现点对点自动驾驶,预计2023年覆盖100个城市。
4、宁德新技术:第一高效成组技术,第三代CTP麒麟电池,电量比4680提高13%;第二热扩散设计,2021年客户对电池包不热扩散要求提升到86%。宁德预计2023年量产8系NP(不热扩散)产品;第三巧克力换电技术,结合EVOGO快换站。
5、智能驾驶平台:【百度】apollo是首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着力搭建车路云图,构建数字底座+智能引擎+生态应用三维结构。【地平线】操作系统和芯片持续发展,TogetherOS开源模式,整车介入OS+系统开发,大大缩短创新周期。
3月27日上午丨动力电池论坛:下一代电池产业化之路
3、欣旺达:碳中和背景下,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 并重是实现交通运输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欣旺达以“左手混动右手纯电“的方案助力交通运输领域双碳目标达成,公司的HEV电池具有超高电池功率确保高节油率、长寿命终生免维护、模块化确保系统高兼容性三大优势。BEV主打超级快充电池。
4、比克:圆柱动力电芯安全性优势大,同时具备更全面的表征电池使用寿命,搭载高镍+硅体系助力长续航,激进化学体系下,保持全生命周期一致性。预计2025年大圆柱将占到30%的份额,也就是接近480GWh。大圆柱电芯的壁垒在于工艺/设备、原材料、车企投入、优质产能,目前一致性达到车规级产品,能达到的设备还很少。
5、SES:2012年开始研发锂金属电池,时至今日已做到超过100Ah;现在跟通用、现代、本田一起进行A样品联合开发,明年进入B样,后年C样,2025年正式量产。
3月27日下午丨商用车:电动化与智能化发展路径
1、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交通服务领域新能源 汽车 推广应用再上台阶;十四五期间进一步确立新的推广目标,到2025年底,全国城市公交、出租 汽车 、物流配送领域新能源 汽车 占比分别达到72%、35%和20%;强化示范公司引领作用;完善相关充电基础设施。
2、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院长:短途重卡换电趋势明显,轻型燃料卡车在2万吨量产规模下成本与燃油车相当,燃料重卡主要突破800-1000km以上车型,未来燃料电池在系统寿命上需要突破,2030年达25000h,散热突破,满足100km/h持续,储氢成本突破,80kg氢成本在3万(5万套量产下),实现三大方面突破有望2025年实现燃料重卡大规模应用。
3、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商用车减排路径为深度电动化和智能高效化,未来90%左右的乘用中大型客运会以纯电动形式存在,轻型卡车未来电动为主,其他技术形式为辅,中重型卡车电动和燃料仍在并行发展开发中,其中日运级(300km以内)电动可以满足需求,日运级(300-500km)电动成本较高,电气化公路仍在完善,长距离(500km以上)电动成本高,未来是纯电动还是换电还是燃料电池仍需观察;加快商用车新能源积分政策研究。
4、一汽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新能源战略布局情况:2021年9月发布15333新能源战略,计划2025/30/35年销售新能源 汽车 10/30/50万辆,占总销量20/50/70%。
5、北汽福田总经理:构建以绿色能源为主线的节能减碳生态体系,纯电动适用中短途(200km以内),燃料电池适用中重型和中长途(300km以上),混合动力适用复合情况,预计2025年新能源在商用车整体渗透率达到10%以上,商用车总量在450万辆左右,新能源商用车对应45-60万辆,福田 汽车 目标2025年实现新能源销量10万台,占有率15%以上。
6、三一重卡董事长:电动重卡换电模式中度电服务费占比20%,车电分离租赁费用40%,电费40%,目前换电相比于充电模式经济性不高;直销模式是对接大客户的必然销售方式,新能源重卡销售看重整体系统方案;车辆零部件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供应链关系;目前行业还面临政策,电网及原料价格波动等带来的挑战。
3月27日下午丨氢能:迈向规模示范新阶段
1、陈QQ院士:双碳目标下,碳达峰不仅要减量,还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为峰值能源需求的2.7倍,但是要解决稳定供应问题,氢能是储能比较好的方式之一,我国氢能资源丰富,占世界1/3,但杂质多,提纯成本高,最后应用成本高;四网四流融合,推动碳中和、促进数字经济。
2、庄信万丰Q总:我国能源结构多煤贫油少气,导致碳排放较高,而可再生能源具有局限性,只有结合了碳捕捉的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洁氢,绿氢应用是化工行业碳减排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各种城市尾气等可用甲醇技术加绿氢制备绿色甲醇项目。
3、电动 汽车 百人会副秘书长:氢能发展愿景(2035年实现百万辆氢能燃料电池 汽车 上路行驶,2050年与纯电技术共同实现 汽车 零排放),氢能燃料电池发展里程碑(2020商用车市场启动,保有量8000-10000量,加氢站100座,2025年在150公里半径内因地制宜,运行车辆5-10万辆,加氢站1000座,2030-2035,车辆保有量80-100万辆,加氢站超过5000座),氢燃料 汽车 市场(快速起步中,2016-2021年,累计产销1万辆及8600量,车型为客车及卡车等商用车为主,乘用车小于100辆;氢燃料 汽车 技术指标逼近2025年目标但成本仍较高,加氢站2020年底118座,2021年210座;电堆成本达到2020目标要求,与2025目标仍有差距;推广应用方面全国初步形成“3+2”格局)。
4、中央 财经 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根据地方各政府氢能产业规划推算,2025年产值达到8000亿,2030年有望达到1.55万亿,保有量2025年7.6万辆,2030年20万辆,加氢站2025年954座,2030年1464座;构建与双碳目标相一致的“1+2+4+N”氢金融体系,强化绿色金融对氢能全产业链的创新支持。
5、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截止2021年碳交易累计9400万吨,总成交额超过30亿元;氢能产业有望发展成为万亿级市场,国际氢能协会预测2030年氢能需要直接投资7000亿美元,其中制氢3000亿,氢能分配2000亿,氢能末端20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