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低碳城市的城市标准

活泼的野狼
高贵的冰淇淋
2023-02-11 00:12:58

低碳城市的城市标准

最佳答案
无私的机器猫
难过的黄蜂
2025-07-26 22:58:39

2010年3月19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中国至今还没有任何正式或官方的低碳经济评估标准,这是迄今首个最为完善的标准。

该标准具体分为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等四大类共12个相对指标。如果一个城市的低碳生产力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0%,即可被认定为“低碳”。

社科院报告说,把低碳发展的理念和标准整合到“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是至关重要的。

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吉林省吉林市成为适用此标准的首个案例。

根据当天公开的最新研究报告《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下称《低碳计划》),吉林市碳生产力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还远未达到低碳经济的目标。

吉林市将《低碳计划》视为本市的低碳发展路线图,正采取积极措施加速转型。研究由社科院、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和英国查塔姆研究所等数家中外研究机构历时两年完成。

吉林市副市长朱长舒19日对本报记者说,《低碳计划》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解决了什么是低碳经济的问题,下一步将就实现路径和评价体系做出进一步细化。

朱长舒表示,吉林市“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将会参考《低碳计划》,“吉林市不做表面文章,注重低碳发展路径的可操作性,务实低调的推进低碳建设”。

根据研究报告测算,吉林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到2030年,将降低至基准情景的60%。 “社科院对这个新标准拥有‘知识产权’。”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当日对本报说。

新标准的建模方式是IPAC-AIM技术模型。此模型已经经过全国能源及排放情景分析,以及包括北京、广东和香港在内的多个地区的情景分析的验证。建模不包括农、林相关的排放及碳封存。

建立评估新标准的基础工作是,社科院在三种排放情景下评估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和工业产值:BAU情景、政策情景和低碳情景。

基准(BAU)情景是以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为基础,并包括当前针对单位GDP能耗以及其他关键领域的政策承诺。但是除此之外,改模型假设没有引入其他新的政策。

政策情景下,能够看到由增加的节能措施、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以及污染的减少等所产生的效应;政策还包括高耗能行业工业附加值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节能技术的推广,新建建筑达到节能标准,重工业自身的提高。

而低碳情景则包括上述所有政策情景方法。此外,它还进一步讨论能源体系摆脱碳依赖的问题。例如通过加快可再生能源及核能技术的渗透,针对碳捕获和碳封存(CCS)推广速度的乐观假设。

《低碳计划》报告说,吉林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到2030年,其降低至BAU情景的60%。

在这三种情景下,吉林市的能源消耗增长将会持续到2030年。“这将有利于保证吉林的发展,并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为高能效重工业的中期发展创造空间。”

在工业产值影响方面,“低碳情景对吉林市的重工业部门而言并非意味着终结”:某些工业部门的产值有所下降(这与政策情景下相同),其中包括混凝土、制砖及煤炭等。但是这些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且也并不显著。

如果在政策情景或低碳情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找到适当的衡量标准成为主要焦点。社科院报告说:“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才能既反映不同的发展初始条件(即GDP),又能够体现不同资源条件及产业结构。”

新标准的四大类之一是低碳生产力,包括单位经济产出的碳排放指标及能耗指标——其测量方法与中国现行的单位GDP能耗指标及可能的全国碳排放强度指标一致。这一大类包括碳生产力以及单位产值能耗等两个相对指标。

其次是低碳消费,包括人均能源消费和每户能源消费。可以通过消费指数考察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这一大类包括人均碳排放和家庭人均碳排放等两个指标。

第三是低碳资源,包括低碳能源所占份额,单位能源生产排放量及森林覆盖率。此大类包括零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森林覆盖率和单位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最后是低碳政策,考察低碳发展政策及规划的存在与否,相关规定实施所取得的成效及公众的认知水平。该大类囊括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建立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机制,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度,符合建筑物能效标准和非商业性能源的激励措施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均为相对指标。也就是说,如果达到低碳水平就意味着其显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绝对指标同样重要,能够确保所取得的进展与气候变化相一致。这也将有助于中国在发展的同时设立一个长期目标。 在对上述相对指标进行比对后,《低碳计划》报告说,吉林市还不是低碳经济;但是,这仅仅只能反映吉林作为中国传统重工业城市和制造基地的历史地位。

研究报告得出上述结论,基于就关键指标将吉林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

尽管产业结构相似,但吉林的碳生产力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吉林人均碳排放是2007年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

在低碳能源指标上,吉林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低碳能源在能源供给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2007年,此比例还不到5%。

吉林市2007年单位能源碳排放为0.61吨碳当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其原因是吉林市的煤炭消耗仅占能源总消耗的大约一半,而全国平均水平为80%。

而吉林森林覆盖率高达55%。因此吉林具有非常大的森林碳封存潜力。“以土地为基础的行业将在生物燃料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高速发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有可能成为新的碳排放标签。”

不过,由潘家华所在的社科院研究所制定的这些指标看,尤其是碳生产力,吉林市都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吉林市还远未达到低碳经济的目标”。

但是吉林的转型正在加速:2005年到2010年期间的目标是将单位GDP能耗降低30%,高出全国目标10%。到2008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了37%。

《低碳计划》报告为吉林市制定了“十二五”规划期间、到2020年以及到2030年三个不同时期的指标值。

在政策情景下,碳生产力到“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2015年比2005年提高37%;到2020年提高58%,这略低于低碳情景下的64%,高于基准情景的49%。报告严格的说,吉林需要加强国际资金与技术合作,消除这一差距,努力实现低碳发展情景。

人均碳排放至2015年达到每人3.30吨碳,2008年全国平均值为1.36。人均零碳能源消费量2015年达到每人0.44吨碳当量。而单位能源碳排放至2015年达到0.88吨碳当量,全国2008年水平为0.65。

基于顺利达到低碳城市的标准,《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分析并建议吉林市在“十二五”规划中的低碳投资重点,覆盖石化、供电供热、新能源战略、建筑、交通运输、农林和土地使用等方面。

毋庸置疑的是,石化行业成为吉林提高能效和低碳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吉林市的石化行业是最大的用能行业,拥有吉林石化、吉林化纤等200多家石化企业,生产1000多种化工产品,其能源需求占能源总需求的一半以上。

虽然随着预期投资的大量涌入,吉林石化行业的排放及能源消耗还将持续,但是能效标准的提高和使用现代化化学加工设施将有助于降低单位产值的排放。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吉林市使用的生产设备中仅有不到10%可以称得上“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报告说,好在吉林市已经针对淘汰多余陈旧设备制订了明确计划。

吉林市能源利用检测中心张世明对本报说,在针对企业的能源审计核查中,“发现在重点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仍有死角,任务仍然很艰巨。比如‘九五’期间就应淘汰完毕的国家明令禁止的高耗能设备仍有相当数量在运行”。

由于石化产业与诸多支柱产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报告因此建议吉林将石化行业作为追求低碳发展的核心。这些支柱产业包括汽车工业(一汽集团)、农产品加工(吉林长荣农夫产品公司)、高科技产业(一汽启明公司)、能源部门(中国石油)和医药及基因制品(吉林制药等)。

最新回答
俊逸的鲜花
细腻的皮带
2025-07-26 22:58:39

低碳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应与我国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战略要求相一致,即到2050年,中国的城,全国经济总量中城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90%,城市的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15-20倍,提早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四倍跃进”的目标,争取到2035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零增长”,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

从我国国情出发,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的趋势性要求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现实矛盾与未来挑战,我国低碳城市发展之路的路径选择应划分为近、中、远三个战略阶段。

近期(2007年-2020年):在城市尺度充分挖掘节能潜力,通过关停并转,发展和推广节能技术,实现间接减排效果,提高综合能效。

中期(2021年-2035年):以可再生能源等绿色替代能源为重点,合理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向无碳或低碳能源倾斜,优化我国城市能源结构,推进经济去碳化的配套政策。

远期(2036年-2050年):通过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低碳城市试点示范,在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实施和推广相关的战略、政策及技术,探索一条通向低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在区域层面开展模式应用推广,逐步实现中国低碳城市发展之路的整体实现。

激昂的老虎
调皮的红酒
2025-07-26 22:58:39
目前暂无具体数据确立碳排放强度的标准,但是肯定是在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碳排放量越低越好。

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那么说明该国就实现了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

排放强度,也就是GDP碳排放,或GDP能耗、GDP能耗强度,等等,都是一个意思。

“低碳经济”只是一个概念而已,目前为止没有统一的标准。最初提出“低碳经济”的人(好象是一个国外的经济学家),主要是出于对经济增长中对化石能源巨大依赖的担忧而提出的,主旨也是在探讨转变能源的利用方式,提倡能源来源的多元化,和二氧化碳的减排、和全球的气候变化无关。

至于“高碳经济”,就更无聊了,坦率地讲,有“低碳经济”的提法,并不需要一定有“高碳经济”的提法与之对应。目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高级工程师”、“高级总裁”,难道一定要有“低级工程师”、“低级总裁”与之对应吗。“高碳经济”的提法就是这样,是一些无聊的中国人(好些还是院士或者院士候选人呢)杜撰出来的。

就你的问题而言,我觉得,1)目前没有你所说的强度等级数据,至少没有统一的被一致接受的标准;2)经济或者产业的发展,实际上不能用“低碳”或者“高碳”来衡量,不同的产业其能耗水平是不一样的,不是说喊喊口号,就能降低能耗的,比如:发一度电消耗煤炭的水平,就是280~325克之间;炼一吨钢的综合能耗就是760克,全世界都一样,这些能耗水平是热力学定律决定的,提倡“低碳经济”也好,不提倡也罢,都一样;3)完成毕业论文嘛,本身就是一个“百家争鸣”的事情,鉴于目前没有统一的强度等级数据,那就自己定义一个好了,至少还算“原始创新”呢。

义气的大象
孝顺的荔枝
2025-07-26 22:58:39
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中。有效利用能源,制定实施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加强城市公共治理力度,已是城市重点工作内容,与提倡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不谋而合。具体应如何建设低碳城市?

首先,要明确低碳城市的内涵,对低碳城市进行概念界定,并且科学地界定城市发展边界,高效地利用土地和能源。

其次,在区域环境和资源约束前导性指标系统的基础上,建立量化的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和考评体系之中。

第三,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由于中国的城市规划带有刚性的性质,一旦形成和实施就很难改变,因而低碳城市规划设计应该使城市经济具有蓬勃发展的活力、清洁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

第四,低碳城市的工业产业布局应低碳化、循环化。城市是经济增长的重点,新型的工业布局可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提供就业机会。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第五,低碳城市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新能源利用。中国的经济结构势必要改变,重点目标是改变现有的资源的高投入、高污染和低效率的模式,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绿色能源”。

第六,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和主导的交通模式。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可从两个方面实现: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

第七,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当前,人们对绿色建筑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比如绿色建筑是昂贵的建筑,是形式呆板的建筑,是仅有绿化的建筑,是高科技建筑,等等。

第八,倡导绿色消费。有关研究显示,1999-2002年间,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已占到每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大约26%,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城市应当倡导和实施一种低碳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这是杭州市低碳城市指标:确保杭州低碳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关键是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决定》明确的各项指标。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到2020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50%左右。这一指标比全国高5—10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碳生产力的理念

养成低碳生活方式的有效做法,比如少用空调,多吹电扇;多步行、骑自行车、选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多利用井水灌溉和洗涤等。

动听的水蜜桃
机智的路人
2025-07-26 22:58:39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人们已经认识到,单凭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科技的层出不穷,能源的储量、生产和使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寻找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的可再生能源就成为21世纪中科学家的重要任务。

目前,太阳能、核能、风能、海洋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为人类的能源问题指出了一条道路。它们的应用不但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还使得人类从有限的一次能源使用转向多样化的、再生的、取之不尽的洁净能源的使用。使用洁净的可再生能源是人类低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优美环境的保护无疑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