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煤大部分都分布在哪些地方?煤的成分都有哪些?煤炭最主要有害物质是什么?
1、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全省国土面积15.7万平方千米,含煤面积5.7万平方千米,占近40%,全省118个县级行政区中94个县地下有煤,91个县有煤矿。1995年全国第三次煤田预测资料显示,全省2000米煤炭资源总量为6400亿t,占全国的16%,截止1996年末累计探明储量2662亿t,占全国27%(其中:煤焦煤占57%),保有储量2613亿t,占全国的27%,境内各类煤矿批准占用储量约1500亿t。
2、煤炭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开发自然条件优良。
据1986年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山西拥有14个牌号的煤种,由其是大同的动力煤,阳泉、晋城的无烟煤,离柳、乡宁的稀有炼焦煤储量大、分布广,开发历史久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上开创了极佳的品牌效应山西成煤时期主要在古生代,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迭系和侏罗系部分为第三系目前开发的煤炭平均埋深在300—500m,地质构造大部分地区较为简单,开采条件好。煤质优良,大部分为低硫、低灰、高发热量。
二、煤炭开发的外部条件优越
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煤炭无论是在一次能源的生产或消费结构中均占到75%,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在煤炭开发方面实行“强化东部,战略西移”的战略决策,从而确立了以山西为中心的全国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山西成为新时期以来向全国发达省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实施“西煤东运,北煤南调”最便捷的煤炭产地,晋煤在市场的份额一度达到80%。山西年生产原煤达3.5亿t,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外调全国26个省、市、区,外调量达2.3亿t,占全国省际煤炭外调总量的80%,供应煤炭出口达1700万t,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的70%,成为山西的主要创汇商品。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山西已形成了一大批从事煤炭科研、勘察设计、生产、管理营销队伍拥有9条铁路出省干线,约220个发煤站,年发运能力在2.5亿以上,其中:晋北12个为大秦线配套的能力均在200万t及以上的大型煤炭集运站,集中储装运输能力4750万t,吸引范围达12个县(区)全省现有50多个煤焦公路出省口,年出省运力达3500万t地理位置适中,距沿海省份平均400—600km山西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力基地之一,发展煤炭工业有可靠的动力保障。
三、山西煤炭的开发现状
建国以来山西煤炭工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重点煤矿依靠国家投入,形成了10个大型或较大型的煤炭生产基地即八局二公司,地方煤矿一靠政策,二靠资源优势,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办矿的积极性,在经历了“六五”时期国家为解决能源危机而实行“有水快流”的方针从而获的了大发展,“七五”时期以安全为中心的全面整顿,“八五”时期重点改造以后,步入了“九五”时期的稳步发展阶段。
目前山西煤炭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以煤炭开发为主,围绕煤炭及其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发展多种经营,兴办第三产业,煤炭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山西的龙头产业,山西经济的支柱行业。资产原值占到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36.8%,增加值占全省工业部门创造增加值的37%,实现利税占到全省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37.4%,如果把与煤炭相关联的各项政策性专项基金收入一并计算,煤炭工业收入占到全省可用财力的50%以上,不仅支援了外省建设,而切带动了兴晋富民的步伐。
乡镇煤矿作为我省煤炭工业的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近2亿吨的生产规模,为我省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客观估价乡镇煤矿在我省煤炭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乡镇煤矿发展过快带来的负面影响。回顾我省乡镇煤矿发展的历史历程,主要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治理整顿三个阶段:
一、乡镇煤矿的起步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1952年,根据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的《公私营煤矿暂时管理办法》、《公私营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要点》、《土采煤窑暂行处理办法》3个法规和政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列》,山西省人民政府对全省公私营煤矿进行整顿,封闭小煤窑2000多处。1957年9月2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小煤窑的指示》,省政府作出了“放宽对小煤窑的开采管理,以解决群众的烧煤困难,发展工副业生产”的决定。从此,我省的小煤窑开始起步发展。
二、乡镇煤矿的发展阶段
1958年5月,山西煤炭工业基本建设执行了“中央办矿与地方办矿同时并举、在地方办矿中地方国营矿与社队集体矿并举、大型矿井与中小型矿并举”的方针,调动了社队集体办矿的积极性,到“三五”末期,全省新建小煤窑3000多个。此后,由于受“文革”的干扰,社队煤矿建设受到了一定的影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将山西列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全省大、中、小煤矿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到1980年末,全省新增社队煤矿1066个。主要分布情况是:太原市39个,大同市65个,阳泉市24个,长治市4个,雁北地区92个,晋中地区194个,忻州地区93个,吕梁地区73个,晋东南地区265个,临汾地区198个,运城地区19个。其建设资金主要依靠社队自筹,少量通过农业银行短期贷款解决。单井规模一般在1万吨/年左右,部分达到3—5万吨/年,少量部分矿井达9万吨/年。
1981—1985年,乡镇煤矿的名称有原来的社队煤矿演化而来。在这期间,根据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要求,贯彻“扶持、整顿、改造、联营”的方针,进行矿井改扩建。资金由中国建设银行根据省计划委员会下达的贷款计划,按1.8厘利息发放贷款。不足部分,由办矿单位自筹或通过农业银行贷款解决。这是我省农村煤矿建设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国家安排的贷款。自1981年相继列入改扩建计划的矿井共146对,设计净增能力1747.5万吨/年,总投资4.323亿元。到1985年底,实际下达贷款2.743亿元,竣工投产矿井46对,净增能力489万吨/年,完成投资1.044亿元,占开工项目已下达资金的38%;因资金短缺等原因停建矿井23对,停建前共投入资金1145万元,占下达资金的4.2%其余77对矿井在以后的时间里先后建成投产。
乡镇煤矿经过“六五”时期的整顿,部分单井规模较大的矿井改革了采煤方法。到1983年,在全省2787个乡镇煤矿中,改革采煤方法的矿井有230个。有单一长壁、刀柱、短壁等正规工作面20个,其中使用金属摩擦支柱的10个工作面,平均单产4093吨/月.个,比旧采面高66%。在80年代“有水快流”方针引导下,加之国家能源供应短缺,刺激了全省乡镇煤矿的迅猛发展。到1997年,全省乡镇煤矿矿井发展到8113个,矿井生产能力突破了2亿吨,煤炭产量当年达到1.54亿吨。
三、乡镇煤矿的治理整顿阶段
1998年11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煤炭行业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工作会议后,我省狠抓贯彻落实。1998年取缔私开煤矿1453个,压减生产能力2679万吨;1999年关闭布局不合理煤矿1565个,压减生产能力4399万吨;2000年关闭布局不合理煤矿1033个,压减生产能力1100万吨;2001年关闭布局不合理乡镇煤矿1034个(含矿办小井139个、取缔死灰复燃小煤矿65个),压减生产能力802万吨;2002年,按照国家要求,全省组织开展了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对全省乡镇煤矿进行了全部停产整顿,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复产验收,全省彻底关闭未通过复产验收小煤矿矿井909个,关闭总数达到5929个。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
到2003年5月末,全省已批准乡镇煤矿复产矿井4127个。其中:3万吨以下矿井342个,3万吨以上6万吨以下矿井1353个,6万吨以上9万吨以下矿井926个,9万吨以上15万吨以下矿井607个,15万吨以上21万吨以下矿井二○○三年九月二十七日275个,21万吨以上30万吨以下矿井138个,30万吨以上矿井51个。
焦煤:焦煤是炼焦用煤中之主焦煤,变质程度中等,结焦性和粘结性最佳。山西之焦煤所产焦炭块度大、裂纹少、抗碎强度大、抗磨性好,为炼焦用煤之珍品。利用焦煤,可得到焦炭、焦油、焦炉气。焦炭除供给冶炼外,还可造气和电石。而焦油和焦炉气可作为燃料,还能提炼数十种化工产品。山西河东煤田中、南部的离石、柳林和乡宁矿区属低硫、低灰主焦煤。所产焦炭为特优焦炭,列为全过之重点。
肥煤:肥煤是炼焦用煤的一种,用肥煤炼出的焦炭横裂多,焦根部蜂焦多,易碎,但肥煤的粘结力很强,能与粘结力较弱的煤搭配后炼出优质煤称肥煤为配焦煤之母。因该肥煤品种稀少,只占全国探明煤炭资源的5%而山西探明肥煤的储量约占全国的50%,主要分部在霍县矿区、三交矿区和古交矿区。
无烟煤:无烟煤是高变质煤,具有坚硬、光泽强等特点。燃烧时间长,火力旺。无烟煤主要用于化肥、化工生产。阳泉无烟煤因具有可磨好的特点,是理想的高炉喷吹用燃料。晋城、阳城一带的无烟煤被称为兰花炭闻名中外。山西的无烟煤资源储量大,质量好,居全国首位。
瘦煤:瘦煤是炼焦用煤中之配煤, 性能与焦煤相近。瘦煤焦炭块度大、裂纹少,但熔融性和耐磨性差,其用途除作炼焦配煤外,还可用与造气、发电和其它动力用煤。山西沁水煤田、西山煤田,霍县煤田和河东煤田等都蕴藏着丰富的瘦煤资源。
弱粘结煤:弱粘结煤是炼焦煤与非炼焦煤之间的过度煤种,主要用作造气、燃料和配焦。山西大同矿区盛产低硫、低灰、低磷的弱粘结煤,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动力煤基地。
气煤:气煤是炼焦煤种之一,粘结性偏下。主要用作配煤炼焦。气煤焦易推焦,煤气产率和焦化产品回收率高,而缺点是纵纹多,细长易碎,气煤单独炼焦可供化工工业使用。山西的气煤资源极为丰富,储量占炼焦用煤的63%以上。
褐煤:褐煤是为经变质的煤,外以朽木内含原生腐植酸。其主要特点是含水多、比重小、热量低、可制取活性炭、硫化煤、褐煤蜡、腐植酸、腐植酸铵肥料和其它化工产品。
长焰煤:长焰煤是变质程度最低的煤,无粘结性和结焦性主要用作燃料。经低温干流可制半焦、煤气、焦油,造气后可制合成氨等。
贫煤:贫煤是变质程度最高的烟煤,无粘结性。燃烧时火焰短,延续时间长主要用作动力煤,也可造气用作合成氨原料和气体燃料。太原西山、阳泉、和顺、寿阳矿区有丰富的贫煤资源。
山西是我国第一产煤、输煤和出口大省及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易开采。目前已累计探明煤炭储量2661.8亿吨,保有储量2581亿吨。其中:炼焦用煤保有储量1495亿吨、占全省的58.1%;非炼焦用煤保有储量1033亿吨、占全省的40.1%;其他煤种保有储量约46亿吨、占全省的1.8%。
全省含煤面积6.4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0%。主要分布在大同、宁武、河东、西山、沁水、霍西六大煤田和浑源、繁峙、五台、垣曲、芮城、平陆等地,煤炭资源遍布94个县(市区)。
山西煤炭品种齐全,有9大煤炭品种,分别是气煤、肥煤、焦煤、瘦煤、无烟煤、贫煤、长焰煤、弱粘结煤、褐煤。山西煤炭具有“三低两高一强”的特点,即低硫、低灰、低磷、高发热量、高挥发分、粘结性强。
大同煤田弱粘结煤以硫分和灰分低、发热量高而饮誉中外;河东煤田离石、柳林、乡宁矿区的低硫、低灰主焦煤被誉为煤中的“精粉”;沁水煤田晋城矿区的“兰花炭”更是名闻遐迩。
山西军创晋阳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10月,由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是山西军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针对晋东南地区一系列项目设立的下属股份制公司,注册资金贰仟万元。公司坚持“创新发展、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共创价值”的核心价值观,坚持诚信经营、互惠双赢、追求卓越、真诚服务的经营宗旨,致力于晋东南地区工业经济类项目的发展,主要涵盖金属镁冶炼及深加工、煤化工、生物质发电和金属钙等项目。
董事长:张丽丽
办公电话:0356-6927185
公司地址:山西省阳城县南关佳地大厦
邮政编码:048100
主要项目简介
一、15万吨镁合金及深加工项目
项目位于阳城县东冶镇境内,主要包括15万吨镁合金深加工附带10万吨镁冶炼、80万吨镁渣制水泥、二气化碳液化综合回收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项目总占地5000亩,于2007年开始建设,概算投资40亿元,目前完成年产10000吨金属镁生产线建设并投入生产。
项目优势:1、矿石资源优势:富有42亿吨优质白云岩矿藏资源。2、煤炭资源优势:富有50亿吨优质无烟煤,现产能2千万吨。3、水资源优势:距沁河5公里,天可供水40万立方米。4、电力资源优势:30万KW秸杆发电自备电厂正在筹建。5、土地资源优势:基地建设有五千亩未利用荒地可供使用。6、交通运输优势:候月铁路、阳济公路从生产基地附近穿过。7、外部环境优势: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给予地价优惠、资源及专区外道路配套支持。8、市场前景优势:产品是用于航天、汽车等工业设备替代钢铁的新材料。
二、阳城煤煤化工园区项目
该化工园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西部。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岳山南麓,中条山东麓,太行山西南,沁河中游西岸,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7度,年降水量659毫米。东与晋城市泽州县为界,北与沁水县为邻,西南与垣曲县接壤,南与河南省济源市相连,全县国土面积1968平方公里,人口约41万。阳城煤化工园区分为北片区和南片区,其中北片区规划面积约4.62平方公里,南片区规划面积为76.67公顷。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实施总投资560亿元,目前已完成项目前期和预征地等工作。
项目优势:1、国家鼓励,符合产业政策。该工业园区是晋城市规划建设的七个工业园区之一。2、资源优势明显,适宜发展化工产业。境内煤、铁矿、镁矿等资源丰富,储量多,宜开采。3、具备一定化工基础,有利于产业延伸。全市现化工产品主要有合成氨、尿素等,为延伸产业链打下了一定基础。4、交通便利。交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候月铁路、晋阳高速、晋候高速、阳济公路将全县与全国铁路公路网紧密相连。5、区位优势独特,招商引资条件好。该园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交界,衔接山西和中原大地,可直下江南,挺进西北,有着和南部焦、济、洛经济区连为一体地理优势。
三、12MW生物质发电项目
该项目位于阳城县东冶镇,2008年2月列入《山西省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规划》,2009年6月由山西省发展改革委正式核准批复。项目总装机12MW,分2个单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装机为6MW,年发电量3600万度。目前已完成项目可研、环评、规划、土地、电力、用水许可的评审批复及场地三通一平工作。
项目优势:1、项目优势:该项目是晋城市唯一列入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的发电项目。2、产业政策优势。该项目属环保产业项目,受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并享受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3、区位优势。项目建设地距国电35KV变电站仅1000米,并网方便。4、资源优势:经调查测算,全县拥有秸杆资源52.66万吨,除去秸杆气化、沼气、畜牧业所需,可利用生物质资源为45.8万吨,按50%回收利用,足可满足电厂需求。
四、2000吨金属钙生产项目
2000吨金属钙生产项目位于阳城县东冶镇三联村,项目总投资1300万元,已完成了厂房建设及设备安装调试,即将投入生产。
山西军创晋阳商贸有限公司将在山西军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领导和指导下,以“瞄准一流,赶超先进,艰苦奋斗,再创佳绩”的创业精神,与全国各地的投资商合作,打造一流的工业经济项目,为全省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贡献力量。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陕西省为例
1、两类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属于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大同煤田-优质动力煤,河东煤田-优质主焦煤)
②市场广阔:我国能源需求量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内容: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三条外运铁路主干线(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2000年以后,山西对外电力输出增长迅速,此举对本省的有利影响是:①缓解运输压力②减轻大气污染③提高经济效益。
4、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5、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6、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三废"的治理
(山西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关于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
(1)山西省能成为全国能源基地的条件有哪些?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2)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山西省将要进行哪些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
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轻纺工业、高新技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
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十分优越,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虽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却尚未成为经济强省。你认为应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①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关键就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②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快经济的发展。
黄卫星1裴捍华1崔海英2
(1.山西省地勘局地质处;2.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
山西省地热资源丰富,目前地热水主要用作浴疗和农灌,个别用作热带种鱼养殖、温室栽培。随着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地下热水的利用将被提到议事日程,地热能将在采暖、纺织洗染、烘干、种植和养殖等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探讨全省地热资源对开发利用地热能具有一定意义。山西地热资源评价前人曾做过一些工作,据王连成等估算,山西地热储聚的热能达68806.6×1011kJ,折合标准煤2.34835×108t。据王龙等统计,截至1992年山西地下热水点的总流量47×103m3/d,总热流量33.9×106W,相当于燃烧1000 t/d的标准煤所放出的热量。作者根据山西热矿水出露分散,热田面积小的特点,地热资源评价中采用单个热田评价,资源叠加的办法,算得全省地热资源总量:1.411969×1016kcal,折合标准煤:1.41065×109t。
1 山西地热资源分布特征
山西已查明的地热田28个,热水水温25~81℃。主要分布在汾渭地堑及忻州断陷盆地,在部分边山断裂带及山前倾斜平原部位也有分布。从全省已经勘查过的地热田分布规律分析,热储层主要有碳酸盐岩热储和第四系孔隙热储,地下热水分布与活动性断裂关系密切。据邢集善等人对晋南盆地居里面和莫霍面深部地球物理勘探成果的研究,居里等温面和莫霍面在汾渭地堑都具有上拱现象,汾渭地堑地壳厚度38~39km,地堑外围(山区)地壳厚40~41km,因此,深部热传导是山西地热的主要热源。控制各断陷盆地周边形状的深大断裂落差可达4~5km,使大气降水循环能达到4~5km深度,加之新构造运动使断陷盆地基底更加破碎,为地下热水上涌提供了通道,断陷盆地中巨厚的沉积物形成导热屏障,使热量不易散发而形成地热田。
山西热矿水分布的盆地按基底岩性结构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基底岩性为碎屑岩加碳酸盐岩结构的太原、临汾、侯马、运城盆地,在边山大断裂及凹陷盆地中基底隆起部位均是热矿水富集的有利部位,且热田规模较大。如①九原山—塔儿山隆起上的汾阳岭,出露德西毛、安咸平等地热田,地垒是地热显示的有利部位。位于河津—曲沃浅凹陷(基底埋深小于600m)的西马、北池—清河一带西海、高显等地的地热田都处在构造隆起部位,太原断陷盆地的热水主要受亲贤地垒控制。而在一些深凹陷区,如运城凹陷,钻井深度达2115~3000m,打成水温70~72℃、单井出水量100~160m3/h的地热井。②沿断陷隆起和凹陷带之间交界的深大断裂带,地下热水点呈线状分布,如临汾—侯马盆地地下热水点主要沿两个方向呈带状展布,一是沿NE—SW向展布,如襄汾德西毛—侯马北庄,主要受洪洞—临汾凹陷和塔儿山—九原山陷隆所控制。二是沿NEE—SWW 向展布,东自翼城南梁、曲沃海头、侯马驿桥、新绛北池、古堆泉至稷山的清河、万荣等地,主要受河津—曲沃凹陷和塔儿山—九原山陷隆、稷王山陷隆所控制。晋中新裂陷中的祁县热水区,主要受西谷—南庄凹陷和侯城、平遥陷隆的控制。③地下热水沿山前活动断裂带呈线状分布。如太原神堂沟、清徐平泉,夏县的南山底等热水点都在断裂带上。这是由于山前深大断裂新生代以来一直在活动,长期活动断裂为地下水畅通及深循环提供良好的条件。
另一类是基底为古老变质岩结构的大同、忻州盆地,热矿水只分布在基底凹中隆的断裂深切部位,高温中心在断裂带上,且热田规模较小。如忻州、原平、定襄地下热水,主要受代县、原平、忻定凹陷所控制。
2 山西热矿水的水化学特征
2.1 水化学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热矿水中阳离子以Na+、Ca2+为主,阴离子以 、Cl-为主,水化学类型以Cl·SO4-Na型、SO4Ca ·Na型、Cl ·SO4·HCO3Na ·Ca型为主,HCO3·SO4Na型、HCO3·Cl Na型也有少量分布,分布规律是:①受基岩断裂控制的热矿水直接以泉的形式在基岩中出露,在沉积盆地中受断裂控制的热矿水未同浅层冷水混合情况下,热矿水为SO4·Cl Na型水,如忻定盆地的大营、奇村、汤头及盂县寺坪安均属此类。②热矿水与浅层冷水混合且地下冷水混入比例较大时,热矿水即变为HCO3·Cl-Na型水,如天镇马圈庠、阳高孤山庙热矿水均属此类。侯马、临汾、运城盆地热矿水点分布较多,水化学类型复杂,总的规律是岩溶热矿水中Ca2+、 的含量增加,由于晋南盆地水交替强烈,成井混层采水,热矿水的水化学特征大部分受浅层冷水影响,夏县南山底为典型的ClNa型,西马、高显、德西毛为SO4-Ca ·Na型和Cl ·SO4Ca ·Na型,其他热矿水为HCO3·SO4Na型、HCO3Na型和HCO3·Cl Na型等。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从基岩中直接吸取的热矿水一般为Cl·SO4-Na型、与浅层冷水混合后水质类型发生变化,HCO3、Ca成分增加,水化学类型变得复杂。
2.2 热矿水中微量元素组分
热矿水中含有许多微量元素组分,如锶、锂、硅、溴、碘、硼、铁、锰、硒、氟等,其含量明显高于周围地下水,较珍贵的锂在热矿水中含量在0.01~1.10mg/L,只在西马、南山底、马圈庠热矿水中锂含量较高,分别为:0.94、1.08、1.10mg/L。锶的含量普遍高,其值介于0.26~4.92mg/L间,锶含量大于1mg/L的热矿泉12处,大于2mg/L热矿泉6处,锶含量最高的为新绛西马热矿泉。热矿水中二氧化硅含量介于15.16~83.20mg/L间,二氧化硅的含量与水温成正比,含量大于40mg/L的有8 处,含量最高为夏县南山底。氟在热矿水中含量较高,其值介于0.6~12.0mg/L间,最高含量为忻州奇村热矿水,闻喜北关热矿水含量最低,氟含量大于5mg/L的热矿泉有7处。
2.3 热矿水中气体成分
本文使用山西仅有的四组样品资料(其中2组自采,2组引用前人)。热矿水中气体含量主要的N2、O2、CO2等,其次还有少量Ar、He、H2等,N2占气体总量69.84%~88.90%,热矿水中N2/O2为4.12~12.43,Ar/N2为0.0061~0.03,与空气中N2/O2比、Ar/N2比对照,说明热矿水是由大气降水形成的,大营热矿水中Ar/N2比为0.61%,有生物成因的氮混入。热矿水中CO2气体含量较低,在1.6%~2.37%,Ar含量较富,为0.48%~3.33%,由此可命名为氩热矿水。
2.4 热矿水同位素特征
本文采集同位素8 组(分析氚、δD、δ18O),引用前人资料2 组,δD在-7.05‰~86.6‰之间,δ18O在-10.20‰~12.05‰之间。把δD、δ18O值点在相关图上,均落在国际雨水线附近。氚值含量:大部分地热水接近本底值,只有浑源汤头、新绛北池在8~20 TU之间。
3 山西地热资源评价
3.1 地热资源评价原则
本次评价以原省地矿局开展过的普查、详查、物探资料为主,收集其他部门资料作为补充,评价的地热储量,达到A+B 级资源的地热田有原平大营、忻州奇村、盂县寺坪安、夏县南山底。大部分地热田为C+D级储量。评价中揭露热矿水按25℃划出热田边界。松散层孔隙热储根据钻探、物探等手段取得的参数可下推至基岩面,推测的热储层厚度按钻探揭露热储层厚度比例计算。孔隙热储底部的变质岩热储只取风化壳30m厚。岩溶裂隙热储按钻探资料揭露地层厚度,选取岩溶裂隙发育厚度计算。太原市亲贤地垒地热田根据3个勘孔结合物探查明的基底构造,估算地热田面积70km2,侯马盆地依据2个勘探孔结合物探资料估算地热田面积100km2。运城盆地依据2个勘探孔及基底构造特征估算地热田面积392km2。有单泉(井)出露的地区,无其他资料,热田面积按1km2计算。考虑到浑源汤头、盂县寺坪安、清徐平泉、祁县王村地热田条件比较特殊,采用孔口(泉口)放热量的方法进行地热资源估算。
3.2 地热资源计算
3.2.1 选用热储法计算
浅层地热能:全国地热(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场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式中:QR为地热资源量(kcal);A为热储面积(m2);d为热储厚度(m);tr为热储温度(℃);tj为基准温度(即当地地下恒温层温度或年平均气温)(℃);.c为热储岩石和水的平均热容量(kcal/m3·℃)。
浅层地热能:全国地热(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场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式中:ρc、ρw分别为岩石和水的密度(kg/m3);Cc、Cw分别为岩石和水的比热容(kcal/kg·℃)
用热储法计算的资源量不可能全部被开采出来,只能开采出一部分,二者的比值称为回收率。
用体积法计算时,对新生代砂岩,当孔隙度大于20%时,热储回收率定为0.25;孔隙率等于和小于20%时,回收率选取0.15。本次评价的孔隙热储只有大营地热田利用实测资料,回收率选取为0.25;其他地热田无实测资料,均选取了0.15。碳酸盐岩裂隙热储回收率定为0.30,中生代砂岩和花岗岩等火成岩类热储回收率则根据裂隙发育情况定为0.08。按1720 kcal=1kg标准煤折算。
3.2.2 选用放热量法计算
QH=Q开·Cw(tw-tj)
式中:QH为热矿水放热量(kcal/s);Q开为热矿水开采量(L/s);Cw为热水的比热(kcal/m3·℃);tw为热矿水水温(℃);tj为恒温层温度(℃)。
3.2.3 评价方法及参数选取
天镇马圈庠、阳高孤山庙、原平大营、定襄汤头、忻州奇村、顿村地热田评价中,基本应用了原报告中取得的系列参数,作者认为原报告中参数比较合理,钻探、物探、化探、抽水试验等方法均应用,大营还实测了热物性参数。
浑源汤头、盂县寺坪安、清徐平泉、祁县王村地热田采用放热量法进行评价,因为浑源汤头、盂县寺坪安热田面积小,热水直接从变质岩裂隙中涌出,利用热储法计算资源量偏小。清徐平泉流量大、温度低,用热储法计算资源量偏大,祁县王村只有极少数井抽取地热水,且温度较低,用热储法计算资源量也偏大。
山西南部地热田分布最多,但目前开采层大多为100~200m的孔隙热储层,收集到现有资料,岩溶开采井较少,深度不超过800m,多分布在汾阳岭、海头、高显、仁和和九原山地热田,热田面积选取了《山西南部地热资源普查报告》中用物探结合热水点出露圈定的面积,热储厚度用已有岩溶热水井揭露的热储厚度按岩溶地层富水岩组估算厚度。热储温度有测井曲线的按实测热储层温度选取,没测井温度曲线的用井口水温按当地地温梯度推算。太原、侯马、运城盆地地热田按勘探孔揭露的热储层厚度计算,热田面积根据物探资料查明的基底构造估算。
3.2.4 计算结果
资源计算中有实测参数的地热田用实测参数,无实测参数的地热田选经验值。计算结果得知,山西已查明的地热资源总量:1.411969×1016kcal,可回收地热资源:2.426314×1015kcal,可回收地热资源折合标准煤:1.41065×109t。各地热田资源量见表1。
表1 山西省地热资源统计表
续表
参考文献
[1]山西省太原神堂沟地热田勘察报告,山西地矿局第一水文队
[2]山西省南部地热资源普查报告,山西省地矿局第二水文队
[3]山西省地下热水志,山西省地质矿产局环境地质总站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3分) (2)煤—电—铝(1分) (3)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3分) (4)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4分) |
试题分析:(1)影响能源基地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可从自然资源、交通、市场、政策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分析。(2)直接比较图示的三条产业链,有色金属冶炼属于动力指向型工业,故煤—电—铝产业链的单位产品耗电量最大。(3)山西省的能源资源丰富,而其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资源外运能力不足,产业层次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等,故主要从加快铁路建设,提高煤炭的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分析。(4)该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山西省以煤炭为核心的重工业体系,故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也应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发展科技、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素分析和我国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主要问题,借鉴鲁尔区传统工业的治理和改善,分析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措施。学生需要提高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
赵小平1徐永胜1樊 坚2
(1.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2.山西能源产业集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是一项浅层地能(热)开发与利用技术,在山西得到初步推广应用。两个试点项目,一处利用污水净化厂中水,一处利用浅层地下水源。与传统的燃煤锅炉供暖的采暖方式相比,在节能、环保、节水、节约土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是一项浅层地能(热)开发与利用技术。该系统以水为载体,在封闭循环的情况下,将地表水(污水、江河湖水)、浅层地下水中的可再生低位能量(10~15℃)带出,与热泵技术相结合,组成成套装置,实现对建筑物的供暖、制冷、供生活热水。
山西能源产业集团公司与北京恒有源公司合作,从2003年9月开始在山西开发推广该项目,到目前为止,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分别完成了山西科伟科技孵化器大楼和太原市老年公寓两个试点项目。
1 山西科伟科技孵化器大楼利用中水项目
山西科伟科技孵化器大楼,建筑面积13000m2,原来使用2台880kW的燃气式直燃机为该楼提供暖冷,冬季运行费用为8 元/m2·月左右。在太原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将该楼改造为用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为其提供冷暖,水源采用杨家堡污水净化厂城市污水处理后的中水。
该项目于2004年4月动工,同年6月底完工,7月1日起正式供冷。目前已运行两个夏季制冷期和冬季供热期,运行效果良好。冬季室温为20~22℃,夏季室温为26℃ ± 2℃,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冬季运行费用为3.2元/m2·月,节约费用60%左右。
2 太原市老年公寓利用“单井抽灌”技术项目
太原市老年公寓位于长治路与长风大街交汇处西南角,为太原市老龄委筹建的老年人公寓性建筑,建筑面积为13000m2,建筑主体于2003年底完成。
2004年2月,山西省能源产业公司开始为该建筑实施该项技术的配套工程,利用“单井抽灌”技术,设计施工水源井2眼,设计井深70m,孔径800mm,管径500mm,要求单井涌水量大于60m3/h,配备2台主机。
水源井施工由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承担。井位位于老年公寓北侧瑞弛商厦楼东7m处,1#水源井位于北侧,2#水源井位于南侧,两眼井间距10m。
水源井地貌单元处在汾河冲积平原区,地下水类型属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以细砂、中粗砂为主,厚度在40m左右。地下水位埋深11.1m,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侧向径流补给。实际井深分别为91.0m和90.8m,水位降深16.0~19.4m,单井涌水量分别为82.18m3/h和81.42m3/h。水温15.0~17.5℃。水质稍差,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Mg·Ca·Na型,pH值7.15~7.2,矿化度1954.2~2068.8mg/L,SO2-4 离子含量790.1~823.7mg/L,Cl-离子含量228.7~237.5mg/L。
按照一般锅炉用水水质评价标准,锅垢总量3316.91~3386.41mg/L,属水垢很多的水;硬垢系数0.34~0.36,为具有中等沉淀物的水;起泡系数(F)598.02~695.38,属起泡的水;腐蚀系数1.91~2.52,为腐蚀性的水。作为一般锅炉用水,必须进行处理才能应用。
配套工程于2004年7月完工,具备使用条件。该工程于2004年11月1日至2005年3月30日实行冬季供暖运行,连续运行5个月时间。监测表明,运行中井水除水温略有变化外,井水水位和水质均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3 项目推广使用的意义
山西是能源大省,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相对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生产基地,水资源、土地资源相对贫乏。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环境污染也是越来越严重。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技术的应用,与我省长期以来依靠燃煤锅炉供暖的采暖方式相比,在节能、环保、节水、节约土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社会、环境、经济三种效益可兼而得之。
3.1 节能
经科学测定与实践证明,若以每小时100m3循环的水在土壤、污水或江河湖水中取约6℃的温差,其每小时获得的热量为0.7MW,这相当于1吨煤/时的燃料锅炉的供热量,在太原市区冬季可供一般建筑一万平方米取暖。每获得0.7MW的热量,减去维持机器自身运转所需的0.2MW左右的电能,其余0.5MW均来自于土壤、污水中,属可再生的低位能。其效能比COP值可达1∶4,这与电锅炉COP值1∶1,煤锅炉COP值1∶0.6相比,其节能效果是巨大的。
3.2 环保
按推广100万m2计算,可少燃煤8万t,因此可减少排烟量30万m3,减少颗粒物0.6万t,减排SO2250 t,减排NOx800 t,减排CO212万t。环保效果显著。
3.3 节水
该系统密闭循环,本身不消耗水。既不需要冷却塔,在夏季制冷过程中,又免除使用其它中央空调产生的水汽蒸发量,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
3.4 节约土地
该系统可以将机房集中或分散布置,可以设在建筑物的边角地下室,从而节约供热设备建筑和堆煤场占用的大量土地。
山西城市和人口大多集中分布在太原、大同、忻州、临汾、运城、长治、晋城等七大盆地中。盆地中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水位埋藏一般较浅,水温比山区一般高2~3℃,该系统运行对水质要求不高,当地水源基本都能满足要求。城市中土地资源更是紧缺,节约土地效能更加显著。同时,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会产生高温高压,不燃烧任何气、固、液态的燃料,可大大减低起火、爆炸等安全隐患。
4 项目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4.1 推广力度不大
使用传统的供冷暖系统由来已久,对新技术工艺心存疑虑,观念上难以改变和接受,加上环保意识不强,山西煤炭资源相对丰富,阻碍了洁净环保项目的推广。
4.2 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措施落后
(1)由于“单井抽灌”装置是一种以水为介质的土壤换热装置,而不是取水用水装置,井水原井回灌,故单井回灌技术不应纳入水资源费收取范围,对打井只做备案审批即可。
(2)作为建设部门颁布的标准供冷暖系统,凡新建筑在设计和审批过程中,作为推荐应用技术给予重点支持。
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采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较少的一次性投入,经济的运行成本,解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冬季采暖、夏季制冷和常用生活热水等问题。该环境系统的应用,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极大地缓解了使用非清洁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山西是个能源大省,也是个污染严重的省份,推广该项技术,既可以改变长期以来单一靠燃煤锅炉供暖的采暖方式,又可建立起若干绿色环保节能型的供热体系,为城市采暖多元化创出一条新路来,为山西的碧水蓝天工程造福。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 总结 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理解能源开发的条件
3.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成就及综合开发的意义
4.理解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治理的关系。
【过程与 方法 】
1.通过阅读图表资料,分析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及山西能源综合开发的意义
2.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理解“开发”与“整治”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去评判地理事物的合理与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 措施 与发展方向。
3.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三、 教学方法
导入渐进法、创境设问法、多媒体展示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我国近些年能源需求的数据及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的图片及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表。
学生讨论:我国能源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教师归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需求与日俱增,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所以加快能源资源的开发加快能源基地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举措。
导入新课: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供应基地,素有“煤炭之乡”的美誉。本节课我们就以山西省为案例讨论能源基地建设的条件、发展的方向及开发过程中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板书课题:能源的开展——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讲授新课】
课堂活动:阅读教材,学生归纳能源基地建设的区位条件(资源开发条件)。
学生归纳:资源状况、市场条件、交通条件。
创设情境:“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矿的分布图”,学生分析山西煤炭资源状况。
教师强调:区域的资源状况应从资源的分布、种类、品质、组合状况、开采条件等角度来分析和描述。
学生归纳:资源状况——分布广、煤种全、品质优、开采条件好……
知识拓展:教师讲授我国煤层气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
教师转承:了解了山西省煤炭资源状况,让我一起来分析其资源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
创设情境:多媒体“中国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结构图”、“我国能源生产量与消费量情况对照表”。
学生讨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意义。
教师归纳:随着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还会继续增加,能源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而且我国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这些都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我国主要工业中心与城市分布图”“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良好交通条件。
学生归纳: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教师归纳:前面我们从资源状况、市场交通条件综合评价了山西煤炭资源开发背景——山西省具备能源基地建设得天独厚的条件。
板书归纳:
(一)山东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
1.资源条件:分布广、煤种全、品质优、开采条件好
2.市场条件:市场广阔
3.交通条件: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教师转承: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省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山西煤炭的开采和加工转化,从1982年起,国家加快了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的步伐,取得了许多成就。
课堂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归纳自1982年以来山西利用能源优势是如何加快能源基地建设步伐并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归纳:(略)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二
课程标准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条件与开发现状,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对环境的影响,综合治理和保护措施。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理解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
3.了解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成就。
4.理解山西省构筑三条产业链的资源条件及意义。
5.理解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治理的关系。
6.了解科技创新是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7.理解山西省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学会知识迁移,为我国其他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出谋划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表、资料,分析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及能源基地建设的成就。
2.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源工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把能源工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位,急需科技人才为能源工业出谋划策,使学生们深知肩负的重任,同时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能源基地的建设成就,力求能源基地的建设有新的突破。
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保护要同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与生态道德观。
3.凡事要学会因时而变,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去评判地理事物的合理与否。
教学重点
1.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
2.产业结构的调整。
教学难点
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关于能源与生活的视频资料及关于山西煤炭基地的景观图,关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及山西能源地位的数据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研究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学生回答: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矿产资源条件等方面入手。
师:这些条件影响着一个区域的发展,作为一个区域,它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呢?一方面要对区域的自然条件实施改造,另一方面要开发利用区域的自然资源。区域所拥有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发展的方向对自然条件的适度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自然资源啊?
学生回答。
师: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 资 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 投影)工业生产、汽车、火车等图片,提问:这些机械的运转与什么资源离不开啊?
学生回答——能源资源
师:以上这些机械的运转,离不开能源资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资源的开发。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什么是能源资源?是指能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物质或能量。
思考:我们人类所使用的能源可分为哪两大类?各包括哪些能源?
学生回答:
问:对可再生能源我们应如何开发利用呢?对非可再生能源我们又该如何开发利用呢?
学生回答
师:对于可再生能源,我们应该保护和促进更新,并进行充分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能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而形成的,人类用一点少一点,而且利用不当还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在利用时应该节约、提高利用效率和寻找新的代替品。在非可再生能源中的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更是如此。假如请你投资开发我国的煤炭资源,你会选择在哪里开发呢?为什么?
投影中国煤矿分布图。请同学们进行选择。
学生回答
师:我国山西省煤炭资源得天独厚,素以“煤海”著称于世,这里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重要煤炭基地之一,所以,合理开发山西省煤炭资源直接影响着山西省乃至我国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节课主要以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为例分析能源资源的开发。
我们在山西省投资开发煤炭资源,除了考虑这个地方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外,我们还应考虑哪些开发条件呢?
学生回答,还应考虑开采条件、市场条件及交通条件。
一、资源开发条件
探究:请同学们看课本,探究山西资源开发条件的优势有哪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
师:投影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煤炭资源的有利条件 具体表现 储量丰富 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700亿吨,按2002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分布范围广 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 煤种齐全 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煤质优良 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为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优质主焦煤基地 开采条件好 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市场广阔
投影我国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比较表,请同学们看表,你能从中看出什么问题吗?
1998 2002 2004 2020 生产量(亿吨标准煤) 12.4 14 18.46 消费量(亿吨标准煤) 13.6 15 19.7 30(预计) 学生回答:
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能源的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大约比生产量大1亿吨标准煤。我国能源的消费量很大,而生产量不足,随着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会不断的增加,预计到2020年时,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将达到30亿吨,到那时,我国的能源缺口会更大。
投影中国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结构图,请同学们看图,思考: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师: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而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世界核能比重大,而我国核能却很少。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煤炭为主,且我们刚刚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有很大的缺口,这样的消费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是不会改变,这为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投影中国政区图,请同学们找到山西省,请问同学们,山西省位于我国的什么位置呢?
学生回答:中部地区。
山西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临近我国这样一些工业区,北京、天津、郑州、洛阳、西安、咸阳等,与上海、沈阳、武汉等城市相距不远,所以从输煤输电来讲都非常便利。
投影山西省交通线分布图,请同学们看课本43页图3.4,在图中总结出山西省对外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几种?
学生回答:铁路和公路运输。
师:山西省主要的运输方式是铁路和公路。下面我们来找出主要的铁路运输线。从北京经大同到包头的京包线石家庄到太原的石太线从太原到河南焦作的太焦线从大同到秦皇岛的大秦线从神木到黄骅港的神黄线从图可看出,经过山西的铁路线较多,除了以上的铁路线外,还有很多铁路线和公路线,这些都为山西省煤炭的外运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所以我们说山西省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过渡:以上是我们分析的山西省能源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那么山西省能源资源的开发有没有不利条件呢?
下面请同学们读材料,分析这些材料说明山西省煤炭开采中存在着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交通动力不足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从这几则材料我们看出,山西省资源的开采中也存在着不利条件。因此,在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中,我们要学会分析它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只有了解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我们才能扬长避短的对区域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过渡:山西省资源开采的优势条件是明显的,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省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山西煤炭的开采和加工转换,从1982年起,国家加快了山西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的建设。
二、能源基地的建设
请同学们看课本,归纳山西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建设能源基地。
学生回答
投影:
1.扩大煤炭开采量
问:为什么要扩大煤炭开采量?
学生回答:因为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大于生产量,为了满足全国的市场需求因此要扩大煤炭开采量。
请同学们看图3.3,请同学们分析从1952年到2007年山西原煤的生产量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回答:原煤的生产量是不断增加
问:从什么时候原煤生产量增加的速度很快呢?
学生回答:1980年以后。
问:到2007年原煤的生产量达到了多少?
学生回答:6.3亿吨。
师:从图中可看出来,山西的煤炭从建国初期,一直到2007年都是稳步增长的,在2007年原煤生产量达到了6.3亿吨,形成了以大同、河东、平朔、西山、等一些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扩大晋煤外运能力
问:为什么要提高晋煤的外运能力呢?
学生回答:因为山西交通运力不足,为了缓解交通压力。
问:山西的煤炭外运主要选择哪些交通运输方式呢?请读图3.4。
学生回答:铁路和公路
问:山西省为什么选择铁路和公路,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的运输方式呢?山西临黄河,为什么不利用黄河来发展水运呢?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三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煤炭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能源结构中都占重要地位,而煤炭又是非可再生资源,能源开发和资源保护是一对矛盾,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既面临机遇,又充满了挑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源分类。
2、山西煤炭资源有哪些优越的开发条件。
3、我国怎样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相关地图,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掌握重要煤田和煤矿。
2、阅读相关图表,了解我国如何加强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充分认识能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并自觉养成节约用能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源基地的建设
2、难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
四、教法
我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进行教学,加强师生双边活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资源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
引入: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离不开充足的能源,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充足的能源,同学们初中和高一都学习过能源资源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入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按性质分类 ⑴可再生资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⑵非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导入新课:煤炭虽然是非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但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更是如此。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开发条件
阅读分析: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矿的分布图, 分析山西煤炭资源状况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⑴储量丰富 ⑵分布范围广 ⑶煤种齐全 ⑷煤质优良 ⑸开采条件好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相关 文章 :
★ 有关高三地理北方地区教学设计
★ 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3篇
山西省下面有11个城市。
山西省下面的城市分别有:
太原、大同、朔州、忻州、阳泉、吕梁、晋中、长治、晋城、临汾、运城。截至2020年4月,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市辖区26个、县级市11个、县80个。
山西省的地理环境:
山西省是中国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东以太行山为界,与河北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毗连。
山西省的地理地貌: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貌从总体来看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整个轮廓略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省的气候特征:
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地理因素影响,山西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光照充足、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冬夏气温悬殊、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山西省各地年平均气温介于4.2—14.2℃之间,总体分布趋势为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全省各地年降水量介于358—621毫米之间,季节分布不均,夏季6—8月降水相对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且省内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