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鱼为什么是可再生能源

欣喜的鱼
友好的毛巾
2023-02-10 15:48:35

鱼是不是可再生资源?

最佳答案
娇气的星星
清脆的乌冬面
2025-07-28 12:06:00

鱼不是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指可以重新利用的资源或者在短时期内可以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生物资源(可再生)、土地资源、水能、气候资源等。是经使用、消耗、加工、燃烧、废弃等程序后,能在一定周期(可预见)内重复形成的、具有自我更新、复原的特性,并可持续被利用的一类自然资源,

明白了吧,鱼不是吧,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最新回答
善良的航空
丰富的大船
2025-07-28 12:06:00

D分 析: 可再生资源如果处理不当,过度使用的话,也会导致资源的不可再生,所以可再生资源并不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鱼属于生物资源的一种,属于可再生资源;海南琼海的大鱼少见,是由于过度的捕捞,导致渔业资源日益减少,甚至枯竭,故选D.考点: 本题考查我国渔业资源的有关知识.

舒服的毛豆
无辜的台灯
2025-07-28 12:06:00
可再生资源是相对的,鱼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你把鱼吃了你认为这个鱼还能重生吗?

同样太阳能是可再生资源,并不是因为产生产生阳光的核能能再生利用。

太阳能之所以是可再生资源是足够多,多到可能人类灭绝了太阳能都没用完。

多情的康乃馨
悦耳的日记本
2025-07-28 12:06:00
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可以循环使用,但由于是人类活动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也有枯竭的一天,故A错误;

海鱼属于可再生资源,故B错误;

海南琼海的渔民不是不喜欢大鱼,而是由于人类的过度的捕捞,没有大鱼,故C错误;

人类过度捕捞使使鱼类资源减少,故D正确.

故选:D.

机灵的老虎
认真的歌曲
2025-07-28 12:06:00

一个比较反常识的事实是,  鱼其实是可以呼吸并利用空气中的氧气的  ,之所以在空气中不久就会缺氧而死亡是与鱼的呼吸器官——鱼鳃的结构有着密切关系。

从演化的角度上来说,最早的鱼类都生活在海洋里,然后一部分慢慢迁徙到了入海口附近(淡盐水),再逐步演化进入淡水水系。淡水和海水的离子组成差异巨大, 鱼鳃正是鱼类最早演化出的用于更高效的交换离子的结构,后来才慢慢演化出了在水中呼吸的功能。

鱼类的祖先以及现在的很多两栖类动物,都是通过皮肤直接和环境完成氧气交换的,不过这种方式效率较低,只有体型很小的动物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足够的氧气。

鱼鳃为了完成离子交换和呼吸这两项任务演化出了鳃丝这样的结构,数量庞大的鳃丝能为气体交换提供足够的表面积,在水中失重的环境下密集分布的鳃丝都可以接触到水,但是  上了岸鳃丝就会发生粘连,表面积大幅减少,气体交换的能力自然也相应的大幅下降,最终导致窒息死亡。

为了延长鱼在空气中的存活时间,人们还发明了一种绝活儿,叫做  『弓鱼』  。

弓鱼的目的是  强行让鱼鳃扩张,尽量减少鳃丝的粘连,保证一定的气体交换面积,同时把鱼彻底固定不能动弹减少身体耗氧量  ,  如此一来可以让鱼在空气中的存活时间提高到10小时到一整天  。

开放的睫毛
拼搏的大门
2025-07-28 12:06:00

和我们一样,鱼呼吸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没有氧气他们就不能生存。人类通过肺部呼吸,而鱼类通过鳃呼吸。鱼生活在水里,我们看到它们在水里悠闲地游来游去,不时地张开嘴喝几口唾液,并没有跑到空气表面呼吸,那它们是如何吸收氧气的呢?原来鱼鳃里面有很多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鱼在水里张嘴不是喝水,而是呼吸。事实证明,氧气不仅存在于空气中,而且溶解于水中。

水进入鱼的嘴里,然后通过鳃再次流出,而不是进入鱼的腹部。当水流过鳃时,水中的氧气进入毛细血管,并沿着血管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体内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血管排出。这就是鱼类通过鳃不断呼吸的方式。鱼鳃只能吸收水中溶解的氧气,不能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所以大多数鱼都会窒息而死。当然,也有具有“特殊能力”的鱼,比如除鳃之外,还可以直接呼吸空气的器官,后来鳃进化成两栖动物。鳃是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特别适合在水中呼吸。大多数鱼类主要依靠鳃呼吸,但也有一些特殊的鱼类,比如成年肺鱼,它们的鳃已经退化到足以提供生理氧气的程度,因此它们经常需要从水中出来用肺获取氧气。

在水中,鱼的呼吸是通过嘴巴、口咽腔和鳃盖的协调运动来完成的。在呼吸过程中,鱼的嘴张开,水进入口咽腔。此时,鳃盖关闭,水流经鳃完成气体交换。为了从这种低氧环境中获取氧气,鱼鳃往往具有非常特殊的结构。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义气的曲奇
虚拟的蓝天
2025-07-28 12:06:00
生物是一切具有新陈代谢的物体。其基本特征

1、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4、绝大部分生物能生长、繁殖和发育

5、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6、能够适应一定环境和改变环境

鱼满足以上条件,故属于生物。

高挑的大米
体贴的裙子
2025-07-28 12:06:00

可再生能源有:

1、水能

水能是清洁能源,是绿色能源,是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这种可再生能源主要用于水力发电。水力发电将水的势能和动能转换成电能。另外,磨坊也是采用水能的好例子。

2、风能

人类已经使用了风力几百年了。如风车,帆船等。风能是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风能利用是综合性的工程技术,通过风力机将风的动能转化成机械能、电能和热能等。

3、太阳能

自古人类懂得以阳光晒干物件,并作为保存食物的方法,如制盐和晒咸鱼等。而在化石燃料日趋减少的情况下,太阳能已成为人类使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利用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如太阳能发电。另外,广义上的太阳能也包括地球上的风能、化学能、水能等。

4、地热能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地热能,例如利用温泉沐浴、医疗,利用地下热水取暖、建造农作物温室、水产养殖,以及烘干谷物等。

5、海洋能

海洋能,就是利用海洋运动过程来生产的能源。这种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洋温差能和海水盐差能等,比如一些沿海国家的海岸线,就可以用海洋能来进行潮汐发电。

6、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自然界中有生命的植物提供的能量。这些植物以生物质作为媒介储存太阳能。许多的植物都被用来生产生物质能,包括了芒草、柳枝稷、麻、玉米、杨属、柳树、甘蔗和沼气(甲烷)牛粪等。当前较为有效地利用生物质能的方式有: (1) 制取沼气。(2) 利用生物质制取酒精。只是生物质能所占比重微乎其微。

爱笑的大叔
无限的飞机
2025-07-28 12:06:00
建设生态农业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摘要:本文从生态环境的概念入手分析了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农业建设的作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指出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建设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提升江苏农业竞争力的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作为政府行为已经有6—7年时间,但与此有关的理论问题,诸如,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农业建设究竟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等问题,还时常困扰着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弄清这些问题对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环境和生物是密不可分的,通常讲的人类环境是与人有关的外界条件的总和,生物环境是与生物有关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农业环境是指与农业生物有关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农业生物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统称,既包括陆生生物,也包括水生生物。农业生物的外界条件既包括自然生活条件,水、土、气,又包括社会经济条件,比如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用化学品的数量和质量及机械化程度、人均收入等,还包括最重要的条件人。人们概念中的农业环境就是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水、土、气,这应该称之为狭义的农业环境,广义的农业环境不仅包括水、土、气,还包括农业投入品、社会经济状况、人的素质等多种因素。

生态是指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农业生态学研究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之间关系。人作为农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狭义的农业环境起到建设和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建设作用表现在人类的各种行为促进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其破坏作用表现在通过过量农用投人品的使用污染农业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水、土、气环境,受污染的农业环境通过生物的吸收与富集进一步污染农业生物,污染农副产品。人食用被污染了的农副产品、呼吸被污染了大气、饮用被污染了的水,影响身心健康,最终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人对农业环境的破坏作用还表现在对森林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的加剧,对草原植被的破坏造成的土地沙化等等。

2 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作用

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整体、循环、协调、再生”原理,其考虑问题的立足点是整体,不是局部,这个整体大到整个世界,小到一个乡村。这个整体的经济结构是有机协调的统一体,不是无秩序的堆砌。比如一个部门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这个单位的三产之间,每个产业内部的各个行业之间结构是否合理,只有合理的经济结构,才能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理想化的情况是,第一产业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恰好满足社会需求,第二、三产业能够为第一产业提供恰当的支撑和服务。由于资源有限,这个整体内的资源还要被循环利用,比如水资源短缺困扰全世界,如果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就可以大大缓解水资源的不足。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惟有如此,才能避免化石能耗尽所带来的危机。

人类社会出现的生态灾害与环境公害是人们缺乏“整体、循环、协调、再生”观造成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巴比伦王国,毁灭于森林的滥砍滥伐。上文提到日本出现的“骨痛病”、美国的黑色风暴、中国的沙尘暴等等。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灾难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缺乏认识的结果,尽管有的灾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类不应该重复自身造成的历史悲剧。

人类社会也有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整体、循环、协调、再生”原理的典型。同样是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中国能够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长期保持繁荣?中国的太湖地区为什么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其原因众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生态农业原理是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和日本等世界上发达国家在出现一系列生态灾害和环境公害之后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通过研究一致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农业模式“桑基鱼塘”起源于中国太湖地区。中国太湖地区能够在长期维持地力不下降,生态没有受到破坏,环境没有受到严重污染的情况下,维持粮食高产数世纪。太湖地区传统农业堪称世界可持续农业典范。太湖地区传统农业是循环农业。农业为人提供粮食,人排泄的粪尿作为肥料重新施入农田,通过水土流失进入河塘的淤泥被重新挖出来重新回归农田,剩饭剩菜不是作为垃圾而是作为牲畜的饲料,这些在中国曾经极为寻常的农家行为令世界感到震惊,中国的传统农业为世界生态学家提供了不竭的灵感。

和传统可持续农业相比,太湖地区现代农业不再遵循:“整体、循环、协调、再生”原理。人粪尿、剩饭剩菜、畜禽粪尿、河塘淤泥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源,由此引起了日益严重的太湖富营养化问题。国内外大量经验教训表明,呈富营养化的湖泊很难恢复,经过5年多的治理,太湖富营养化程度没有根本好转就是一个例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的日益科学化,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劳动力机会成本的日益提高,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显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必须通过多种创新途径加以解决。在目前形势下,采取强制性措施迫使农民们家家户户用剩菜剩饭养猪,投人大量的劳动力将人畜粪尿以及河塘泥还田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有的,据报道上海市有专门公司对宾馆饭店的剩菜剩饭进行分类收集用专门机械加工成优质饲料,对解决由此造成的污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是解决畜禽场污染、降低农药、化肥污染十分重要的途径。将养殖场冲洗水通过沼气处理后将仍含有大量的氮磷物质直接排放还会造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但是作为农田灌溉水可为农作物提供肥料,可以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大量实践证明,沼渣沼液完全可以替代化学肥料的施用,能够显著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以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能够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工业和农业的有机结合也是减轻工业污染的重要途径,比如,河南省一家工业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严重污染了淮河水环境,后投资1亿多元引进芬兰设备将污水中提取物加工成有机肥料,不到5年的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成本。成立专业化河塘清淤组织,研制并采用清淤机械是解决塘泥污染的重要措施。城乡人粪尿污染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生态农业建设不仅可以在工农业清洁生产、生活污染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可以对生态保护与恢复作出较大贡献。目前开展的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就属于重要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切断引起湖泊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是困难的,但仅此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措施修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一样,也有动植物和微生物,动植物中也有高等低等之分。植物中还可分为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对水体有很强的自净能力,生产力也很高。目前太湖水生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已经变成了藻型湖泊,想恢复成草型湖泊需要做长期艰苦的努力。这不仅要控制污染源,还要做好生态修复工作。

3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

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农业建设为无公害产品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江苏的六合、涟水等地户用沼气池普及率很高的重要原因是以沼气池作为种植养殖业的纽带,将人畜粪便作为资源加以利用的同时,人畜粪便通过沼气池的厌氧发酵技术变成了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优质有机肥,降低了化肥、农药用量,减轻了农药化肥污染,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这种极为平常的中国农家农事行为令日本专家感到震惊,因为在劳动力机会成本高、耕地资源紧张的日本建造并维护沼气池十分困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农药化肥用量的下降,实现了生态农业降低农业环境污染的目的,能够有力推动生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 国际上存在的“绿色壁垒”对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挑战

WTO成员国设置形形色色的绿色壁垒以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保护本国农业,抵制国外农产品,例如:美国对进口的农产品检验项目繁多,进口产品被扣押现象严重。2001年1至5月我国进口美国的农产品被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扣押的批次达2358次之多,扣押的原因包括农产品中包含有毒或腐败物质、农药残留、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污浊物、亚硫酸盐超标等近200种。近200种原因中只要有一种不符合要求,进口到美国的农产品就被扣押,从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网站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向美国进口农产品的国家都有扣押的记录。从扣押蔬菜产品的原因可以看出有毒或腐败物质居主导地位,其次是厂家未获得对该产品的生产许可证、手续有误和产品在不卫生条件下生产,因农药残留被扣押农产品数量很少。

欧盟、日本等农药检测项目逐渐扩大,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大幅度变严。欧盟1986年对粮食中农药的检测种类为26种,1996年1月1日扩大到62种;1982年要求对水果、蔬菜中农药的检测种类为18种,1988年为30种,1994年规定根和块茎类蔬菜中农药检测种类达78项。1988年规定茶叶中检测的农药仅6种,1996年增加到62种,2000年7月增加到64种。日本1987年1月1日对粮食农药检测种类为21种,1993年5月新规定为96种。检测项目扩大已经构成了十分严重的环境壁垒,标准变严使农产品出口难上加难。近年来欧盟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一般下降了10倍以上。有的项目下降幅度高大100—200倍,欧盟是纯茶叶进口国,在当前茶叶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对茶叶的限制特别严格。日本对蔬菜的消费需求量较大,主要依赖中国市场,日本1993年5月通过的新规定中不但明显扩大了农药检测种类,而且农药残留量标准也不同程度下降。

从上述可知,世界各国农产品标准差异很大,比如从美国扣押中国农产品原因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蔬菜产品中农药问题并不突出,突出的是有毒或腐物质、污浊物等等,而许多事实表明,出口到欧盟和日本的农产品尤其是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就不容忽视,因此针对这种现状,弄清各进口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能国内的动植物检验检疫部门知道这些标准,仅仅他们知道是远远不够的,企业也必须知道这些标准,惟有如此,企业才能按照这些标准进行生产,为全程质量控制奠定坚实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和国内外市场接轨。

5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5.1 高度重视部门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小组的作用

生态农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迫切需要社会化大合作,不合作或者合作得不够都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农业污染防治就需要社会化大合作,实践证明不同的肥料品种、不同的药种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大不相同。尿素比碳氨肥效高、污染程度轻,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能够较好地减轻污染。农业部门只能大力推荐要使用对环境有利的化肥、农药,如果市场上不能满足,或者生产量不足,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扩大新的,压缩老的肥药品种,势必影响到就业格局,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农业污染问题涉及多部门,和政治经济密切相关。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靠某个部门的努力已经很难见效。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小组的作用,研究当地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需要多部门长期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用法规的形式分阶段有步骤地强制解决。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小组要配合各级人大对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执行不力的县要采取必要的甚至是取消试点资格的惩罚措施。对成绩特别突出的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推荐其申报全球环境500佳,对其中的优秀企业推荐其中报全球可持续企业奖,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知名度,增加无形资产,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2 增加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加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在增加生态农业建设经费投入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成熟的生态农业技术包括:稻田节水灌溉技术、以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技术、测土配方与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作物轮作技术、种草养畜技术、秸秆与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等等。

5.3 尽快弄清进口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

从世界各国的不同的绿色壁垒可以看出现有的农产品和国际不接轨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尽快制定和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显得重要而迫切。从美国扣押中国农产品的原因可以看出农残和重金属不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可是根据国内的有关标准,农残和重金属超标率和检出率十分惊人,这种结果很容易造成误导,在国际上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为不知详情的人,一看到超标率严重、检出率高就认为污染严重,如此严重的污染容易吓走外国商人,也容易挫伤国人走出国门的自信心。这种作茧自缚的行为是十分可怕的。国内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应该有利于出口,而不应该成为出口的障碍。从美国扣押中国农产品的原因可以推断,国内现有的有关指标已经成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障碍。没有达到国内标准的农产品因为达到了进口国标准而可以出口,而符合国内标准的农产品,因为不符合进口国的标准而被拒之门外,这种现状必须尽快改变。必须尽快制定和国际接轨有利于出口的农产品标准 .

苗条的刺猬
贤惠的小鸭子
2025-07-28 12:06:00
资源储量相对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传统意义上的海洋资源包括“航行、捕鱼、制盐”,现在一般认为的海洋资源则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我国海域辽阔,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其中: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鱼类3000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滨海旅游景点1500多处;深水岸线400多公里,深水港址60多处;滩涂面积380万公顷,水深0~15米的浅海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此外,在国际海底区域我国还拥有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在人类对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海底石油、天然气成了海洋资源争夺的重点。根据国务院2003年5月9日颁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13号文件”),我国有海洋生物两万多种,海洋鱼类3000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我国有240亿吨的海洋石油资源量,是中国2003年进口石油总量(9000万吨)的260多倍。可惜的是,石油储量丰富的海域,多在有争议的东海和南海,没有争议的渤海和争议相对较小的黄海与之相比储量较少。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的工作人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渤海是内海,水浅,但开发起来一样有难度,其油气分布零散,被称为“摔碎的金盘子”,且多以重油、稠油为主;而黄海比较“贫瘠”。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过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勘查,得出的结论是,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据我国科学家1982年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30~70亿吨。还有资料反映,该海域海底石油储量约为800亿桶,超过100亿吨。南海海域更是石油宝库。据有关报道,南海勘探的海域面积仅有16万平方公里,而发现的石油储量有55.2亿吨,天然气储量有12万亿立方米,南海油气资源可开发价值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在未来20年内只要开发30%,每年可为中国GDP增长贡献一两个百分点。仅在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之一,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海域。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但是东海和南海这两个海域都是“有争议”的地区。

资源跟能源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