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能源科技 > 正文

"十三五"能源战略计划面临哪些挑战

自由的康乃馨
苗条的吐司
2023-02-10 00:08:51

"十三五"能源战略计划面临哪些挑战

最佳答案
冷静的柜子
英勇的期待
2025-08-08 10:07:14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从能源安全、能源清洁利用、能源体制改革等多方面提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能源发展的路径,并提出一系列约束性指标。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十二五”能源规划和“十三五”规划联结起来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前瞻“十三五”能源产业发展。这份《行动计划》有哪些重点,会给未来能源供需结构带来什么变化?

挑战一:42亿吨煤能否控制得住?

据估算,未来几年,我国煤炭消费年均增速将从过去的10%降至3%,2020年消费总量仍将超过44亿吨

“新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源结构调整。”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我们的天然气比例要达到10%以上。其中的细节值得注意,以前的文件中用的是“左右”,现在是“以上”。而煤炭要在62%以下,这意味着煤炭增长要越来越缓慢。

针对我国最主要的能源——煤炭,《行动计划》继续强调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首次提出到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将控制在42亿吨左右,同时要加强煤炭清洁利用,以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来替代部分煤炭需求。

厦门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行动计划》重点强调“十二五”期间没有解决的问题,如与雾霾对应的能源清洁利用。“意味着‘十三五’期间煤炭的消费增长空间已不大。”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定阶段,开始转向关注日益突出的大气污染问题。”安迅思煤炭行业分析师邓舜表示,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进一步要求减少对环境影响较大的煤炭,同时鼓励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就充分说明了当前的主要目标。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2013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已经达到了36.1亿吨,2020年要控制在42亿吨并非易事。即使根据中煤协估算,未来几年,我国煤炭消费年均增速将从过去10%下降到3%,2020年消费总量仍将超过44亿吨。

挑战二:风电和光伏能否顶上?

分布式发展风电和光伏行业对网络的冲击较小,要通过技术创新来低成本,注重配套储能技术的研究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并且确立了非常规油气及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新一代核电、先进可再生能源、节能节水、储能、基础材料等9个重点创新领域。

对此,林伯强认为这几个方面今后都可能会有一些创新和突破。虽然《行动计划》是纲领性文件,但其中还是明确了量化目标,并且围绕目标提出了保障措施,以更好地落实。“从这个角度看,重点领域的创新工作中,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可能出现什么问题等思路很清晰。”他说。

针对《行动规划》中“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规定,林伯强指出需要关注的两个问题。

第一,核电理性发展,风电和太阳能等能源消费比重的提升压力较大。据了解,由于工期问题,我国核电目前所占的消费比重到2020年很难改变。《行动规划》中也提出,到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左右。因此,消费比重提升的任务将集中在风电和光伏,这两个行业将面临较大压力。

第二,风电和光伏消费比重的提高要求行业进行技术创新,进一步降低成本。把风电和光伏行业做大,较好的方式是分布式发展,这样对网络的冲击较小。这就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要注重配套储能技术的研究。

林伯强强调,根据目前的情况看,我国要动态考虑整个能源结构问题。当初在进行“十二五”能源战略规划时,并没有考虑到雾霾治理是核心问题。在“十三五”规划时,要吸取经验,从雾霾治理等具体问题,思考如何构建合理的能源结构。

“从目前来看,能源结构单一、对外依存度攀升、新能源比重不足等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通过科技创新,转换理念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化解。相信通过系统化的努力,我们的能源结构将会出现明显的好转。”韩晓平说。

最新回答
粗心的大碗
羞涩的皮带
2025-08-08 10:07:14

火电是不可替代的能源,只能通过技术降低其污染、减少其利用时数等,除非找到能替代火电发电功能的电源,但是非常难,理由如下:

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天然具有的不确定性,电网需要其它机组参与调峰。

我国目前以水、火、核电为主,只有水、火电能够有效用于调峰,核电参与调峰的风险极大。

虽然十三五期间水电装机容量有所增加,但仍无法满足全国电网的调峰需求,火力发电是必不可少的。

丹麦是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典范,风电装机容量占第一,但火电装机容量仍然排在第二,约为风电装机容量的2/3,只是降低了化石能源的使用,但火力发电仍然是不可替代的。看欧盟那些个搞碳排放限定的国家,有几个不在用火电。

我国TAI湾地区目前正在实施所谓的“非核家园”政策,摒弃已建成的核电站不用,计划到“十三五”末可再生能源占比要达到50%,但是火力发电和燃气发电的建设没有跟上,直接导致了调峰容量不足而使得今年夏季发生了两次大停电,造成整个社会的重大损失。

一些国家虽然没有火电,是因为其用电量不大,又有外部电源接入。

一些国家虽然没有火电,例如法国,但其核电容量占了约70%,完全可以替代火力发电,核力发电技术高,我国目前很多核力发电技术都是从法国引进的。

由于储能技术还没有取得显著进步,成本非常大。我国虽然鼓励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但是没有相应的规定可再生能源电厂储能设备的容量,这些电厂的储能设备也是能省就省,因此接入电网的随机性非常大,必须要足够多的稳定电源,不然整个社会将会为那个位数的并网可再生能源付出代价。

就电网运行人员而言,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是抗拒的,因为它带来了很多调度上的问题。虽然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很大,但是利用率非常低。

粗犷的星月
老实的棉花糖
2025-08-08 10:07:14
——原标题:2019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系列政策加速出台推动储能行业发展

电网储能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统、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随着各国政府对储能产业的相关支持政策陆续出台,储能市场投资规模不断加大,产业链布局不断完善,商业模式日趋多元,应用场景加速延伸。在国内,系列政策的出台加速为储能产业大发展蓄势,行业到了爆发的临界点,储能的春天正在到来。

2018年全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GW大关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仅仅达40.7MW,并呈现逐年高速增长态势,2014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突破100MW,截止至2017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增长至389.8MW,同比增长45%。进入2018年底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GW大关,达到了1072.7MW,占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总规模的16.2%,同比增长175.2%。

2011-2018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备注:2012年装机规模增速为9%)

据相关数据预测,2019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37GW,并预测在2023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3.38GW左右,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5.30%。

2019-2023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未来中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突破50GW

据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为24.3GW,同比增长4.7%截至2017年底,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为28.9GW,同比增长19%截至2018年底,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为31.2GW,同比增长8%。预测2019年我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34.6GW,并预测在2023年中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突破50GW,达到了52.3GW左右,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88%。

2016-2023年我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我国储能行业仍存在一些不足

——储能商业化模式尚未形成

目前储能成本高、经济性差,还因为储能电站盈利性不明显,融资也比较难,商业模式是储能产业发展的一大痛点。但即使目前储能产业政策尚未清晰,商业化模式尚未形成,储能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可以预见的。目前技术水平高的储能企业不仅是作为投资方投资建设储能电站,同时还负责电站的整体运营,他们可以通过做示范,积累运行数据和经验,摸索出自身的商业模式来为日后实现规模化发展打下基础。

2、电力市场开放程度还有待提高

我国电力市场开放程度还不够高,储能的价值收益无法体现,储能的买单机制尚未形成,严重阻碍了储能产业的发展,目前储能尚未融入电力体系,很多储能项目是依靠峰谷价差来赚钱。储能的成本回收需要7-8年的时间,投资回报周期过长。

我国储能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国家重点支持储能产业的发展

2017年9月发布的《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建成一批不同技术类型、不同应用场景的试点示范项目研发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主要储能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立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一批重点技术规范和标准探索一批可推广的商业模式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储能产业发展进入商业化初期,储能对于能源体系转型的关键作用初步显现。

要结合电力体制改革,研究推动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获得合理补偿的政策和建立与电力市场化运营服务相配套的储能服务补偿机制。推动储能参与电力辅助服务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建立相配套的储能容量电费机制。建立健全补偿监管机制,严惩违规行为。

同时要引导社会投资,研究建立程序简化、促进投资的储能投资管理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加快先进储能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通过金融创新降低储能发展准入门槛和风险,支持采用多种融资方式,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储能产业。

2、国内储能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我储能行业的处于刚刚起步,储能装机规模增长迅速。目前最具开发潜力的主要是风光电场、商业化削峰填谷电力项目、传统电厂和微电网项目等下游市场,在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发展的同时,弃风弃光的现象严重,而大型储能是解决弃风、弃光问题,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因此,下游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国内储能市场前景广阔,使得储能的商业化应用也愈加迫切。

3、行业标准确立促进储能产业发展

随着储能相关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标准被确立,大大地促进了储能行业的发展。例如,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牵头编制的国家标准GB/T33589-2017《微电网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GB/T33593-2017《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要求》、GB/T33599-2017《光伏发电站并网运行控制规范》获批发布,于2017年12月1日正式实施。三项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将为规范光伏发电站的并网运行控制提供有效依据,为国内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产业的技术发展提供一定引导。

4、新能源汽车快速推广应用带动了储能行业的发展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三五”全国新能源电动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在动力电池供不应求的局面下,比亚迪、力神、中航锂电、国轩高科、沃特玛等国内主要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发布了投资扩产计划。此外,以猛狮科技、双登、南都电源为代表的铅蓄电池企业也在大力投资建设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而工信部发布《汽车动力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年)》(征求意见稿),将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企业年产能从此前《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中规定的“不低于2亿瓦时”调整为“不低于80亿瓦时”。因此,可预计未来锂电池企业还将迎来新一轮的投资扩产热潮,储能行业将能得到快速的发展。

更多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饱满的画板
现代的白开水
2025-08-08 10:07:14
1.新能源汽车市场: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33万辆。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达到60万辆,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将超过250亿瓦时,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接近500亿元。

2.新能源储能: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和最大的风力发电市场。我国“十二五”期间建设发展的储能项目主要集中在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发电及微网、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电动汽车电池等领域。 “十三五”期间储能产业的基本定位是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具体应用领域及应用场景的实际需求发展相适应的储能应用技术和储能装备技术,我国储能产业应走以工程示范带动产业发展之路。

满意的蜡烛
兴奋的刺猬
2025-08-08 10:07:14
储能是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北美、欧洲各国为了促进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制订并实施了许多鼓励性政策和补贴。中国储能领域的技术、市场、政策、立法、标准、监管等产业基本要素尚不成熟,如何促进国内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思考。在未来能源格局中,储能产品与服务将全面覆盖交通、建筑和工业三大用能领域,电化学储能技术将成为主流储能技术,综合能源服务与智慧能源技术将成为未来能源企业的基本配置,与储能相结合的电力将取代传统能源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之一。目前,储能产业集中度不高,基础与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大型能源企业需要做好前瞻布局,把握产业全局、引领市场方向,注重储能技术储备,适时开发超大规模化学储能技术,承担起可再生能源时代能源安全保障任务。

近十几年来,随着能源转型的持续推进,作为推动可再生能源从替代能源走向主体能源的关键,储能技术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2019年,全球储能增速放缓,呈理性回落态势,为储能未来发展留下了调整空间。储能产业在技术路线选择、商业应用与推广、产业格局等方面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粗暴的大米
爱撒娇的星月
2025-08-08 10:07:14
2020年,是国家“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十三五”时期,中国储能产业的第一个国家级政策文件《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明确了储能技术的战略意义,指明了储能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在此期间,中国储能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已经步入商业化初期。去年为进一步推进指导意见工作落实,国家能源局发布《落实的行动计划》,提出了十六项具体工作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两年储能怎么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2020年,同时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之年,储能产业有望通过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推动政策和市场机制的改革,建立适宜我国储能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从而促进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会议通过“十二五”规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2)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4)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25)加大环境保护力度。(26)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2008年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新闻通气会,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李守信主要从三方面作了介绍。 前期研究意义 须明确提出“富民”任务  作为统领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官方看来,“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结构问题在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

阔达的画笔
结实的指甲油
2025-08-08 10:07:14
核心的问题怎么从电网上脱网

详细论述如下:

随着技术的进步,分布式和储能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家已经看到了分布式与储能的发展前景,并作出了相应部署。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将储能、分布式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能源、电力和可再生“十三五”规划中也将太阳能的发展重点逐步由集中电站向分布式光伏转移,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加之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储能技术,分布式加储能系统在中国未来的前景十分广阔。

在美国,分布式和储能也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它们的发展已经开始给美国的能源系统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储能与分布式的结合已经开始显著减少美国电网的销售量,引发“负荷脱网”甚至是“用户脱网”现象。

━━━━━

“负荷脱网”和“用户脱网”的经济性

用户利用分布式发电或储能系统,进行自发自用,从而逐步减少从电网购电量的现象叫做“负荷脱网”。用户可以通过分布式+储能系统实现能源自给自足,不从电网购电,只将大电网作为备用。更进一步地,随着分布式发电和储能系统成本的降低,用户甚至能选择通过过量装机来完成备用,从而完全脱离电网,实现“用户脱网”。

电网电价上升以及分布式和储能系统成本降低使得这类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落基山研究所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评估了“负荷脱网”和“用户脱网”的经济性。研究分析预测了2050年前美国“用户脱网”和“负荷脱网”的经济性,通过分析模拟用户自发电系统的度电价格与用户从电网购电的零售价格相持平的时间点,预测脱网趋势。

在非常保守的可再生和储能技术假设下,研究结果仍表明美国的有些地区已经具备了“负荷脱网”甚至是“用户脱网”的条件。如电网电价较高的夏威夷,商业用户利用分布式光伏和储能系统满足自己的全部电力需求(用户脱网)的度电成本已经比从电网购电的零售电价便宜。而其他地区的脱网平价时代的会在30年内陆续到来。这意味着,如果现在我们不能意识到并合理应对脱网趋势,电力系统可能会为未来脱网的负荷进行过度的基础设施建设,造成投资浪费和置产闲置。研究显示“负荷脱网”和“用户脱网”将大幅削减电网的售电量,使电力公司陷入固定资产单位成本越来越高的困境。即便是在用户大规模脱网的情况发生之前,早期脱网用户的增多也会触发电力公司售电量和电价间的恶性循环,售电量的下降伴随着电价的攀升,进而使太阳能发电+电池储能的脱网系统更具吸引力,从而引发进一步脱网。可以看出电力公司以售电为主业的传统商业模式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无独有偶,世界的其他地区也开始出现分布式+储能系统带来的“脱网”趋势。例如在可再生发展进展迅速的欧洲,德国柏林附近的费尔德海姆镇就凭借锂电池系统和附近的可再生能源达到了能源独立,脱离了大电网。在中国,分布式光伏项目已经成为新的节能环保热点,多地开展的“低碳”、“零碳”试点也少不了分布式和储能的身影。这些都会导致“负荷脱网”,甚至最终引发“用户脱网”。尤其是现阶段中国的工商业电价远远高于居民用电,这使得分布式光伏在中国已经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外,中国积极推进的电改放开零售侧、微电网系统、以及能源互联网等都是“脱网”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