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和沙漠属于可再生资源吗
如果说是资源,那就是旅游资源。
资源之所以是不可再生是因为短期不可再生,长远的看所有的资源都是可再生的。只要短期不能形成的都叫不可再生。
如果要形成一定的规模,那么这两个都是不可再生的。
但好像不能表述为不可再生资源。容易让人联想到矿产资源,产生误会。
因为人类建筑必须能够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建筑质量上有一定的要求,河砂的大小和硬度能够达到这种建筑要求,沙漠里的沙子却离这种建筑要求相距甚远,所以不能用在房屋建筑上,否则就会影响房屋建筑的质量造成安全问题。如果可以直接用的话,中国大西北的沙漠绝不会有现在这么大的面积,综合起来的话,沙漠中的沙子不能用于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颗粒太细、黏土含量高在房屋建筑中对沙子的颗粒大小是有一定要求的,一般要分为粗沙、中沙和细沙,适用于房屋不同的部位结构,用于承受重量以及构建粘合力。可是沙漠中的沙子是长时间风化形成的,颗粒太细了,只有不到0.25毫米,离国家标准的建筑用砂相差甚远,用于房屋建筑会有安全问题。而且沙漠里的沙子含黏土量成分高、硬度不够,和混凝土浇筑在一起的话,不能够起到承重和构建粘合力的作用,所以是不能直接用来作为建筑材料的。
二、含碱量高沙漠沙子的形成,经历了千万年的风吹日晒和干燥的气候,其中所含的碱分比较高,如果混合到混泥土中会产生不良化学反应,影响混凝土凝固后的质量和强度,对房屋建筑安全构成威胁,所以是不适合用来建房的。
三、含有害物质多河砂就是河流里的砂子,它们经历了多年从上游往下游流动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河水的流动不仅把它们进行了推圆打磨,也分解滤除了其中的硫化盐、云母、淤泥和硫化物等有害物质;沙漠里的沙子没有水的滤除,所经历的是千万年的日晒和风化作用,其中的有害成分还是较多的,所以不符合建筑用材要求。
地球千疮百孔,目前最有可能耗尽的地球资源,在我看来应该是石油!石油被称为是地球的血液,但石油的过度开采,已经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千疮百孔!之所以我认为石油会被人类过度挖掘而耗尽,是因为燃油汽车依旧占主流,人手一车,对于石油的消耗自然会非常大,如此,石油危机终有一天会到来!
新能源汽车这一概念已经提出并取得了成绩,新能源汽车腾空而出,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人类对于石油这种宝贵资源的依赖!如此这般,世界各国应该大力宣传环保理念,大力扶持新能源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将燃油车踢出历史江湖,才能让新能源成为交通工具的主流!
地球上很多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即便是可再生也需要几百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我们人类想要子子孙孙都在地球上生存,就必须重视地球矿物资源的保护,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就等于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环保一事不能只放在口头上,一定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唯有如此,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网友热议
此事传到网上后,网友纷纷表示近些年全世界各地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冰山融化等等已经足以告诫全人类,地球已经“病”了,如果再不给地球“喘息”的机会,地球可能会不堪重负,可能会频繁地有天灾出现,到那个时候,我们人类要何去何从?!
环保意识
有车并不是什么引以自豪的事情,骑自行车,步行,乘坐公共交通才是环保达人!希望我们全人类都明白,地球目前是唯一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除了地球,我们别无选择!
地球在不断的消耗,人类目前最有可能耗尽的一种地球上的矿物资源是石油!
沙电池是一种积累热能的系统,该热能储存系统由一个巨大的绝缘钢筒组成,可容纳约100吨建筑用沙。该电池使用了“电阻加热”的工作原理,即
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通过加热电阻元件,振动元件内部的粒子,使其升温。来自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的能量可以使沙子升温至500摄氏度,并产生热空气,使其通过填满沙子的储热容器中的一系列管道进行循环,一次可以使可再生能源储存数月。
可再生资源:
1、太阳能
来自太阳内部氢原子核聚变所释放出的巨大辐射能量。人类几乎所需能量的全部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能。
2、地热能
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喷发及地震的能量。
3、水能
水力资源是能源之一,属水域水力资源的范畴,是水利资源的一部分。通常指河流或潮汐中长时期内的天然水能发电 落差是水能的一个影响因素能量或功率,单位为千瓦或马力。
4、风能资源
是因风力做功而提供给人类的一种可利用的能量资源,风具有的动能称风能。风速越快,动能越大。
5、生物质能
是指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能量形式,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
6、海洋能
是海水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温差能、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海流能、盐差能等。潮汐能和潮流能源自月球、太阳和其它星球引力,其它海洋能均源自太阳辐射。
不可再生资源:
1、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由于人类不断地、越来越大量地开采,储量逐渐减少,有的快要枯竭。矿产形成的速度根本无法同人类开发的速度相比,因而矿产资源被认为是不能再生的。
2、土壤资源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自然体,因此有人把土壤也视为一种不可更新资源或难以恢复的环境要素。人们对土壤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会造成土壤资源的流失;尤其是土壤被污染,会造成土壤成分、结构、性质和功能的变化,如失去肥力和净化能力,或是发生沙漠化。
3、煤炭资源
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是多种高分子化合物和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4、石油
石油是由地层中的有机物质“油母质”,经地温长时间的熬炼,一点一滴地生成而浮游于地层中。由于浮力的关系,石油在水中每年缓慢地沿着地层或断层向上移动,直到受不透油的封闭地层阻挡而停留下来。当此封闭内的石油越聚越多。
5、天然气
天然气是一种碳氢化合物,多是在矿区开采原油时伴随而出,过去因无法越洋运送,所以只能供当地使用。天然气主要由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等烃类组成,其中甲烷占80%~90%。天然气通常可以分为纯天然气、石油伴生气、凝析气和矿井气4种。
6、核燃料
核能也称原子能,是一种高效率持久的能源。核能发电是利用铀235的核分裂连锁反应释出大量热能,将水变成水蒸气,利用这些蒸气来推动发电机发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非再生能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可更新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再生资源
一、沙漠的形成原因
在干旱气候和大风作用下,绿色原野逐步变成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土地沙漠化主要出现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形成沙漠的关键因素是气候,但是在沙漠的边缘地带,原生植被可能是草地,由于人为原因沙化了,这些人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合理的农垦。
无论在沙漠地区或原生草原地区,一经开垦,土地即行沙化。在1958到1962年间,片面地大办农业,在牧区、半农牧区及农区不加选择,乱加开荒,1966-1973年,又片面地强调以粮为纲,说“牧民不吃亏心粮”,于是在牧区出现了滥垦草场的现象,致使草场沙化急剧发展。
由于风蚀严重,沙荒地区开垦后,最初1-2年单产尚可维持二三十千克,以后连种籽都难以收回,只有弃耕,加开一片新地,这样导致“开荒一亩,沙化三亩”。据统计,仅鄂尔多斯地区开垦面积就达120万公顷,造成120万公顷草场不同程度地沙化。
(2)过度放牧。
由于牲畜过多,草原产草量供应不足,使很多优质草种长不到结种或种子成熟就吃掉了。另外,像占牲畜总数一半以上的山羊,行动很快,善于剥食沙生灌木茎皮,刨食草根,再加上践踏,使草原产草量越来越少,形成沙化土地,造成恶性循环。
(3)不合理的樵采。
从历史上来讲,樵采是造成我国灌溉绿洲和旱地农业区流沙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伊克昭盟为例,据估计五口之家年需烧柴700多千克,若采油蒿则每户需5000千克,约相当于3公顷多固定、半固定沙丘所产大部或全部油蒿。据统计,伊克昭盟仅樵采一项而使巴拉草场沙化的面积达20万公顷。
二、全球沙漠分布
从地理位置而言,全球沙漠集中分布于13个地区。
由气候因素而形成的沙漠集中分布在南北纬度15°—35°之间。南半球沙漠从大西洋沿岸的卡拉哈里、纳米布沙漠开始,通过印度洋,经澳大利亚沙漠,越过太平洋到达南美的阿塔卡玛沙漠;而北半球沙漠从大西洋沿岸的沙哈拉沙漠开始,越过苏伊士运河,过红海,经阿拉伯沙漠,通过伊朗、阿富汗、印度塔尔沙漠,越过太平洋,到达北美西南部。
受地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沙漠多分布于北半球北纬35°—50 °之间,集中分布于亚洲的中部和美国西部。
中国沙漠概况
中国沙漠总面积约70万平方千米,如果连同50多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在内总面积为12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中国西北干旱区是中国沙漠最为集中的地区,约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80%,主要沙漠自西向东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柴达木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及库布齐沙漠等八大沙漠。
水泥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水泥由石灰石、粘土、铁矿粉按比例磨细混合,这时候的混合物叫生料。然后进行煅烧,一般温度在1450度左右,煅烧后的产物叫熟料。然后将熟料和石膏一起磨细,按比例混合,才称之为水泥。这时候的水泥叫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泥一般分普通硅酸盐水泥、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和特殊水泥。
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是在普通硅酸盐水泥里按比例和一定的加工程序加入其他物质以达到特殊效果,如矿渣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等等。这些水泥的原料就比原来的普通硅酸盐水泥要多一些活性混合材料或非活性混合材料。
扩展资料:
水泥特性:
加水搅拌后成浆体,能在空气中硬化或者在水中硬化,并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
早期石灰和火山灰的混合物非常类似于现代石灰火山灰水泥。将其用于水泥碎石的混凝土,不仅硬化后强度较高,而且能抵抗淡水或盐水的侵蚀。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水利、国防等工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水泥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土地资源指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 ,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但在已具备治理和开发技术条件的今天,即为农业土地资源。由此,有的学者认为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两个方面。
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硅(台湾、香港称矽xī)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Si,旧称矽。原子序数14,相对原子质量28.0855,有无定形硅和晶体硅两种同素异形体,属于元素周期表上第三周期,IVA族的类金属元素。硅也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元素,然而它极少以单质的形式在自然界出现,而是以复杂的硅酸盐或二氧化硅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岩石、砂砾、尘土之中。硅在宇宙中的储量排在第八位。在地壳中,它是第二丰富的元素,构成地壳总质量的26.4%,仅次于第一位的氧(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