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刚石与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1)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红墨水颜色逐渐褪去,吸附 (3)煤,石油,天然气 |
金刚石中碳原子是以正四面体的结构形式存在的,石墨中的碳原子是以正六边形的层状形式存在的,层与层之间以微弱的分子力结合.故填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元素组成相同,但是分子的结构形式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同.故填: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滴有少量红墨水的水中,振荡后可观察到红墨水颜色逐渐褪去,是因为木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 (3)天然气、煤、石油属于化石燃料,用完之后不能再产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用完之后能够再产生的物质,属于可再生能源.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故填:煤;石油;天然气 |
石墨可分为天然石墨与人造石墨,二者结构相近,物理化学性质相似,但用途却有着较大差别。众多研究中,某些研究者没有注意到两者的区别而笼统地称之为石墨。这种将二者混为一谈的结果造成了很多的误导,甚至是决策的错误,带来很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本文就从天然石墨与人造石墨结构组成、性能的角度出发,谈谈两者的特点与区别,以及重要联系与应用进展。
1. 石墨分类与特点:
1.1 天然石墨
天然石墨是富碳有机物在高温高压地质环境长期作用下转变形成的,是大自然的结晶。天然石墨的工艺特性主要取决于它的结晶形态。结晶形态不同的矿物,具有不同的工业价值和用途。天然石墨的种类较多,根据结晶形态不同,工业上将天然石墨分为致密结晶状石墨、鳞片石墨和隐晶质石墨三类。我国主要有鳞片石墨和隐晶质石墨两大类。
1.2 人造石墨
人造石墨类似于结晶学中的多晶体。人造石墨种类繁多,生产工艺千差万别。广义上来说,一切通过有机物炭化再经石墨化高温处理后得到的石墨材料均可统称为人造石墨,如炭(石墨)纤维、热解炭(石墨)、泡沫石墨等。而狭义上的人造石墨通常是指以杂质含量较低的炭质原料(石油焦、沥青焦等)为骨料、煤沥青等为粘结剂,经过配料、混捏、成型、炭化(工业上称为焙烧)和石墨化等工序制得的块状固体材料,如石墨电极、热等静压石墨等。
2.天然石墨与人造石墨的区别和联系
鉴于以上天然石墨为原料制备出来的通常是狭义的人造石墨,现仅分析和讨论天然石墨与狭义人造石墨的区别与联系。
2.1 晶体结构
天然石墨:晶体发育较为完善,鳞片石墨的石墨化程度更在98%以上,而天然微晶石墨的石墨化程度通常在93%以下。
人造石墨:晶体发育程度取决于原材料及热处理温度。一般来说,热处理温度越高,其石墨化程度也就越高。目前工业生产的人造石墨,其石墨化程度通常低于90%。
2.2 组织结构
天然鳞片石墨:是一种单晶,组织结构较简单,仅存在结晶学上的缺陷(如点缺陷、位错、层错等),宏观上表现出各向异性的特征。天然微晶石墨的晶粒较小,晶粒之间杂乱排列且存在杂质脱除后的孔洞,宏观上表现出各向同性。
人造石墨:可看作是一种多相材料,包括石油焦或沥青焦等炭质颗粒转化的石墨相、包覆在颗粒周围的煤沥青粘结剂转化的石墨相、颗粒堆积或煤沥青粘结剂经热处理后形成的气孔等。
2.3 物理形态
天然石墨:通常以粉体形态存在,可单独使用,但通常与其它材料复合后使用。
人造石墨:形态较多,既有粉状,也有纤维状和块状,而狭义的人造石墨通常为块状,使用时需要加工成一定形状。
2.4 理化性质
在理化性质方面,天然石墨与人造石墨既有共性,也存在性能上的差异。如天然石墨与人造石墨都是热和电的良导体,但对于相同纯度和粒度的石墨粉体来说,天然鳞片石墨的传热性能和导电性能最好、天然微晶石墨次之,人造石墨最低。石墨具有的较好的润滑性和一定的可塑性,天然鳞片石墨的晶体发育较完善,摩擦系数较小,润滑性最好,可塑性最高,而致密结晶状石墨和隐晶质石墨次之,人造石墨较差。
3. 天然石墨与人造石墨的应用领域
石墨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质,因而在冶金、机械、电气、化工、纺织、国防等工业部门获得广泛应用。天然石墨与人造石墨的应用领域既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也有不相同的地方。
3.1 冶金工业
在冶金工业中,天然鳞片石墨因抗氧化性较好可用于生产镁碳砖和铝碳砖等耐火材料。人造石墨可以作为炼钢电极,而天然石墨制成的电极就难以用于使用条件较苛刻的炼钢电炉。
3.2 机械工业
在机械工业中,石墨材料通常用作耐磨和润滑材料。天然鳞片石墨的润滑性较好,常用作润滑油的添加剂。输送腐蚀介质的设备,广泛采用人造石墨制成的活塞环、密封圈和轴承,工作时无需加入润滑油。天然石墨与高分子树脂复合材料也可用于上述领域,但耐磨性不如人造石墨。
3.3 化学工业
人造石墨具有耐腐蚀、导热性好、渗透率低等特点,在化学工业中广泛用于制作热交换器、反应槽、吸收塔、过滤器等设备。天然石墨与高分子树脂复合材料也可用于上述领域,但导热性、耐腐蚀性不如人造石墨。
4. 石墨应用前景
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人造石墨应用前景不可估量。就目前来看,以天然石墨为原料开发人造石墨制品不失为拓展天然石墨应用领域的重要途径之一。天然石墨作为辅助原料早已用于部分人造石墨生产,但以天然石墨为主要原料开发人造石墨制品则研究不够。充分认识和利用天然石墨的结构与特性,采用合适的工艺、路线和方法,生产具有特殊结构、性能和用途的人造石墨制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
2. 铜箔属于: A. 结构材料 B. 功能材料 D. 单质材料 E. 金属材料 G. 无机材料
3. 海藻发电属于: B. 二次能源 C. 可再生能源 F. 新能源 H. 生物能源
4. 泡沫塑料属于: A. 结构材料 B. 功能材料 C. 复合材料 D. 合成材料 E. 金属材料 F. 非金属材料 H. 有机材料
5. 沼气发电属于: B. 二次能源 C. 一次性能源 D. 可再生能源 E. 新能源 G. 生物能源
6. 天然气属于: B. 二次能源 C. 一次性能源 D. 可再生能源 E. 新能源 F. 常规能源 G. 化学能源
7. 不锈钢钢板属于: A. 结构材料 B. 功能材料 D. 合成材料 E. 金属材料 F. 非金属材料 G. 无机材料
8. 锯末板属于: A. 结构材料 B. 功能材料 C. 复合材料 F. 非金属材料 G. 无机材料 H. 有机材料
9. 钢轨属于: A. 结构材料 B. 功能材料 E. 金属材料 G. 无机材料
10. 氢气能属于: B. 二次能源 C. 一次性能源 D. 可再生能源 E. 新能源 G. 化学能源
在绿色经济中,电解水生氢对能量储存至关重要。然而,最大的障碍之一是贵金属电极的高昂成本。廉价的非贵族金属虽然可以工作,但主要是在碱性条件下,而且反应电力短缺更有效的酸相反应需要像铂这样稀有的金属金属。更糟糕的是,酸性电解质具有腐蚀性,并会侵蚀掉核心金属。
学习我们最主要的是掌握并熟悉基础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九年级化学 上册第六章知识点 总结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C60)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体现了它的硬度大)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深灰色,具有金属光泽,细鳞片状的固体,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体现了它深灰色、质软)、干电池的电极(体现了它的导电性)、电车的电刷(体现了它的导电性,润滑性、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做固体润滑剂(体现它具有润滑性)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因为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木炭可用于食品、工业产品中除去色素、异味等,活性炭可用于防毒面具中除去毒气、制糖业中脱色以制白糖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注意:吸附性是活性炭、木炭的物理性质而不是化学性质
4、C60(也叫“ 足球 碳”):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结构稳定。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因此古代用墨书画的字画保存时间很久仍不变色。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 + O2 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 + O2 2CO
3、还原性:C + 2CuO 2Cu + CO2↑ (置换反应)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uO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C具有还原性。
应用:冶金工业:2Fe2O3+3C 4Fe+3CO2↑ C+CO2 2CO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①若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则制气体时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②若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加热,则制气体时则用制CO2的发生装置。
(2)收集 方法 :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①难溶于水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因为密度约等于空气,且有毒)
②密度比空气大(或相对分子质量>29)的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能溶于水)
③密度比空气小(或相对分子质量<29)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
①不能用H2SO4 与CaCO3反应的原因: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会覆盖在CaCO3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
②不能用浓盐酸与CaCO3反应的原因:浓盐酸易挥发成HCl气体混入生成的CO2中。
③不能用HCl与Na2CO3反应的原因:Na2CO3易溶于水,与盐酸反应速率快,不利收集。
注意:吸附性是活性炭、木炭的物理性质而不是化学性质
4、C60(也叫“足球碳”):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结构稳定。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因此古代用墨书画的字画保存时间很久仍不变色。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 + O2 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 + O2 2CO
3、还原性:C + 2CuO 2Cu + CO2↑ (置换反应)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uO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C具有还原性。
应用:冶金工业:2Fe2O3+3C 4Fe+3CO2↑ C+CO2 2CO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①若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则制气体时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②若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加热,则制气体时则用制CO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①难溶于水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因为密度约等于空气,且有毒)
②密度比空气大(或相对分子质量>29)的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能溶于水)
③密度比空气小(或相对分子质量<29)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
①不能用H2SO4 与CaCO3反应的原因: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会覆盖在CaCO3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
②不能用浓盐酸与CaCO3反应的原因:浓盐酸易挥发成HCl气体混入生成的CO2中。
③不能用HCl与Na2CO3反应的原因:Na2CO3易溶于水,与盐酸反应速率快,不利收集。
1、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⑴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
②减轻温室效应的 措施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⑵由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无毒,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注意通风换气
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因此在冬季用煤炉来取暖时,要注意房间的通风和换气。
3、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O2 2C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发出蓝色火焰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水煤气:H2与CO 的混合气体。制法: C + H2O H2 ↑+ CO↑)
2)还原性: CO+CuO Cu+CO2 (还原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 2Fe+3CO2
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A可燃性 C + O2 CO2 2CO+O2 2CO2 2H2 + O2 2H2O
B还原性 :H2 + CuO Cu + H2O CO+CuO Cu+CO2
C + 2CuO 2Cu + CO2↑
除杂的方法:①除去CO中混入的CO2杂质:通入石灰水: CO2+Ca(OH)2==CaCO3↓+H2O ②除去CO2中混入的CO杂质: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uO Cu+CO2
4、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
本章知识间的联系:
①C→CO :2C+O2 2CO C+CO2 2CO
②C→CO2 :C+O2 CO2 C+2CuO 2Cu+CO2↑
3C+Fe2O3 3CO2↑+2Fe
③CO→CO2 :2CO+O2 2CO2 CO+CuO Cu+CO2
3CO+Fe2O3 2Fe+3CO2
④CO2→H2CO3: CO2+H2O ===H2CO3
⑤H2CO3 →CO2 :H2CO3 ===CO2↑+H2O
⑥CO2 →CaCO3 :CO2+Ca(OH)2 ===CaCO3↓+H2O
⑦CaCO3 →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CaCO3 CO2↑+CaO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 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如右图所示: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
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
3、 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 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
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一、 爆炸
概 念 发生条件 防范措施
燃 烧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与空气隔离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爆 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剧烈燃烧有限空间 严禁烟火
缓慢氧化 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与空气或氧接触
① 爆炸可能是化学变化(如: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车胎爆炸)
② 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③ 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验纯,以防止发生爆炸。
④ 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⑤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常见灭火的方法 ①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② 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
③ 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
④ 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
⑤ 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其它 :A、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
B、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
C、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蜡烛火焰,虽然增加了空气的流通,但却降低了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所以一扇就灭。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一、化石燃料
① 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② 是古代生物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③ 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④ 合理开采,综合利用,节约使用
1、煤
① 称为“工业的粮食”
② 组成:主要含碳元素,还含少量的氢、氮、氧、硫等元素
③ 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发生化学变化,得到焦炭(冶炼金属)、煤焦油(化工原料)、煤气(主要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用作燃料煤气泄漏,会使人中毒,有可能发生爆炸)
④ 煤燃烧会产生SO2、NO2等,会形成酸雨
2、石油
① 称为“工业的血液”
② 从油井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它不是产品
③ 组成:主要含碳、氢元素
④ 炼制原理:利用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使之分离(此分离过程是物理变化)
⑤ 石油各产品:汽油、煤油、柴油(作燃料)沥青(筑路)石蜡(作蜡烛)等
⑥ 石油不可以直接作燃料,会浪费资源
3、天然气
(1)、有石油的地方一般有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①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②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CH4+2O2 CO2+ 2H2O (发出蓝色火焰)
注意:(1)点燃甲烷前要检验纯度
(2)、检验某可燃物是否含碳、氢元素的方法:点燃,在可燃物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证明含有氢元素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证明含有碳元素。(如果某可燃物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只能证明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3)、鉴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检验燃烧的产物(导出点燃,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看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水雾现象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
4、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就可产生甲烷。在农村,沼气可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和改善环境卫生
5、可燃冰:埋藏于海底,可以燃烧,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储量是化石燃料总和的两倍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开采时如果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严重
6、西气东输:输的是天然气
7、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二、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1、放出热量:如燃料燃烧放热(如化石燃料的燃烧)
C+O2 CO
2、吸收热量: CO 2+C 2CO
可以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做饭、取暖、发电、冶炼金属、发射火箭、开山炸石、拆除危旧建筑
三、使燃料充分燃烧注意两点: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后果: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产生大量的CO等物质污染空气
四、燃气泄漏报警器安装的位置应根据燃气的密度决定,如果燃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则安装在墙壁下方,反之,则安装在上方。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 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1、 煤的燃烧。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溶于水,当溶解在 雨水 中时,就形成了酸雨。
2、 酸雨的危害:破坏森林、腐蚀建筑物、使水体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等
防止酸雨的措施:使用脱硫煤、使用清洁能源等
3、 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汽油和柴油作为多数汽车的燃料,它们燃烧时产生的尾气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燃料充分燃烧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用无铅汽油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汽车用压缩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作燃料禁止没有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二、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1、乙醇
① 属于绿色能源中的一种,属于可再生能源。
② 由高粱、玉米、薯类等经发酵、蒸馏而得,俗称酒精
③ 可燃性:C2H5OH+3O2 2CO2+3H2O
④ 被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的燃料。
⑤ 乙醇汽油是混合物,其优点: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促进农业生产
2、氢气
① 最清洁、最理想的燃料:A、原材料资源丰富,B、放热量多,C、产物无污染。
② 有可燃性 2H2 + O2 2 H2O
③ 有还原性H2+CuO Cu+ H2O 用于冶炼金属
④ 电解水可得到氢气2 H2O 2H2↑+ O2↑,但耗用电能
⑤不能广泛使用的原因:制取氢气成本太高且贮存困难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①药品:锌粒和稀硫酸(或稀盐酸)
②原理:Zn + H2SO4 = ZnSO4 +H2↑
③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小)、排水法(难溶于水)
4、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
附:初中要求掌握的两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一、 固 + 固 气体 发生装置图:
制取氧气:反应原理:2KMnO4 K2MnO4 + MnO2 + O2↑
2KClO3 2KCl+3O2↑
二、固 + 液 气体 发生装置图:
①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2H2O2 2H2O + O2↑
②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③制取氢气: 反应原理:Zn+H2SO4 === ZnSO4+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