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能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想必大家都知道,能源板块带动了整个市场的人气,已经变成了市场关注度最高的板块之一。既然那浙江新能作为新能源板块的龙头股,是不是真的值得考虑呢?这就来跟大家科普一下。
在深入认识浙江新能之前,我拿了之前整理的新能源行业龙头股名单送给朋友们,点击即可进行领取:宝藏资料!新能源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公司介绍:浙江新能公司是从事水力发电、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的综合型能源企业。
在了解到浙江新能的公司情况以后,我们来看下浙江新能有限公司有什么样的竞争力,是否值得我们投资?
亮点一:区位资源优势
公司运营的水电站地理位置非常棒,辖区内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十分大,能够开发常规水电资源非常多,基本上占了浙江省可开发量的40%,这也就被水利部命名为中国水电第一市。
另外,浙江省区域经济发达也会使得电力需求极其旺盛,电力消纳情况良好。公司运营的光伏电站主要是在我国的甘肃和新疆,均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可以发现,公司运营的电站有很优越的地理位置。
亮点二:项目开发、运营及管理优势
公司目前的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主要靠水电发展到现在,有近20年的开发和投资经验,因此,公司在水力发电、光伏发电及风力发电行业具备较强的电站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能力和丰富经验。除了具有管理能力和丰富经验之外,发起人也建立一套关于企业治理的体系,特别是对准于光伏项目小、远、散的特点,选择了一种精简高效的区域事业部制管理方式,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
由于篇幅有限,还想深入了解关于浙江新能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学姐都整合到这篇研报里了,快来看看吧:【深度研报】浙江新能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发展来看
时至今日,我们国家已经踏入了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的新时期。推进水电与新能源协调发展是推进能源革命的重中之重,水电、风电、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三部曲,少了哪一个都不行。其中电力领域还是能源革命的主战场,目前能源革命发展主要还是靠水电,风能处于能源革命的第二梯队,太阳能将是能源革命的决胜力量。
这么一看,新能源行业在日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浙江新能作为新能源行业的龙头股,在行业前景如此可观的情况下,有望迎来蓬勃发展。因为文章存在延迟性,要是想更准确地知道浙江新能未来行情,直接戳这里,不懂的问题都会有专业的投顾帮你诊股,来看看浙江的新能估值是高估还是低估了:【免费】测一测浙江新能现在是高估还是低估?
应答时间:2021-09-08,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摘要:位于西澳大利亚的亚洲可再生能源中心计划装机容量为26GW,上周获得了联邦政府的支持。工程预计将于2026年开工。
上周晚些时候,拟议中的26GW-亚洲可再生能源中心(AREH),从联邦政府那里获得了“主要项目地位”,该项目将使澳大利亚成为全球主要的氢等绿色能源生产国和出口国。
耗资500亿澳元(合356亿美元)的AREH项目,将利用西澳大利亚东部皮尔巴拉地区世界一流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将高达23GW的产能用于生产绿色氢和绿色氨。它还将为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Pilbara)地区的当地用户提供高达3GW的能源生产,如采矿和矿产加工企业。
“主要项目地位”标志着该项目对澳大利亚的战略意义。在这种情况下,AREH与政府的技术投资路线图相吻合,该路线图强调氢是优先发展的技术。在10年的建设过程中,该项目还将提供2万多个直接和间接工作岗位,2027年开始运营后,还将提供数千个永久性工作岗位。
该项目的主要发展伙伴联盟结合了香港绿色氢气开发商洲际能源公司、CWP可再生能源公司、涡轮机供应商维斯塔斯公司和路径投资公司的专业知识。
CWP可再生能源公司创始人兼主管Alex Hewitt说:“我们很高兴能得到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的宏伟愿景是利用澳大利亚的许多自然优势,在澳大利亚建立一个新的绿色氢工业部门。”
AREH公司将利用其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解槽从海水中制造氢——全产可产生高达100 TWh的电力——用于大规模生产绿色氢产品,以供应国内和出口市场。
问题描述:
开发水电资源对环境、旅游的影响的优劣分析!你对节能的认识!
解析:
朝山水电站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和思茅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交界的澜沧江上,水库正常蓄水位899米,总库容9.4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1350兆瓦,多年平均发电量59.31亿千瓦/时;
云南省文山州马鹿塘水电站,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境内最大的河流盘龙河上,麻栗坡县境内,电站距麻栗坡县城公路里程约36km,距文山县城公路里程约116km,距昆明公路里程约439km;
溪洛渡水电站,位于四川省雷波县和云南省永善县相接壤的溪洛渡峡谷,下游距宜宾市河道里程 184千米,距离三峡、武汉、上海的直线距离分别为770千米、1065千米、1780千米,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拦沙,改善下游河段通航条件等综合利用效益的巨型水电站。电站正常蓄水位600米,相应库容115.7亿立方米,调节库容64.6亿立方米,具有不完全年调节能力,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初期多年平均发电量571.2亿千瓦时。
对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 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水电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开发水电可实现“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发展”。水电在电力工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是其它能源无法替代的。从电源开发的综合经济性来看,水电开发不受燃料及其运输价格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电力建设的综合经济性。从最大限度节约能源来看,由于水电资源的可再生性,开发得越早节约越多,因此加快水电开发,充分有效地利用水电资源,是节约不可再生的煤
2 对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开发水电对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减缓泥沙淤积,延长下游水电站寿命。水库有效寿命是衡量其效益的重要指标。就长江而言,在川西地区修建水电站具有十分显著的拦沙效果,能有效地延长三峡等电站的使用寿命。如拟建的溪洛渡电站水库总库容与年输沙量之比为50∶1,水库运行62年,悬沙淤积洲头将推至坝前水库运行75年,悬沙淤积将达到相对平衡。溪洛渡年输沙量2.43亿t,约占长江三峡工程上游泥沙来量的45.9%。因此,溪洛渡水库建成后将拦截金沙江大部分泥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解决三峡电站库尾的泥沙淤积问题将发挥重要作用。②有效地减少流域内洪涝灾害带来的生态与环境破坏。修建堤防是古今中外通用的防洪措施,长江流域的堤防建设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目前长江流域有干堤约3600km、支堤约3万km,干流堤防高度一般为6~10m,最高达17m。由于堤防基础条件差,加上历史原因,堤身和堤基隐患多,无法再进一步加高,且每年汛期防护、汛后加固的任务很重。长江干流洪水峰高量大,河道泄洪能力严重不足,仅依靠堤防已难以保证防洪安全。从长远考虑,应在上游地区尤其是川西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干支流调洪水库,逐步减少分蓄洪区的压力。据测算,在长江上游预计建设的10座支流水库与三峡水库实行统一调度,即使遇到1954年那样的特大洪水,中下游分洪总量将减少约14亿m3,各地区防洪标准可进一步提高。③调控水流,提高供水量和改善水质。水电站建设一方面可减小下游丰枯水期流量变幅,提高大坝下游沿江城市的供水保证率另一方面可增加枯水期的下泄流量,提高大坝下游河道污水的稀释比,有利于改善水质。长江上游地区,特别是川西库区天然河流水质状况良好,大部分指标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I类标准,仅个别指标稍有超标工程上游人口稀少,生活污染源少,加之接近雪山水源,水体自净能力较强,预计水库蓄水后的水质变化不大,有利于提高长江干流的水体质量[2]。④提供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能源是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水电是国际公认的一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它不但可以代替火电、核电,而且具有调峰的优点,如多建设一个装机容量200万kW的水电站就少建一个同等规模的火电站,这样每年就可节约原煤500万t,减少排放氮氧化物4400万kg、一氧化碳115万kg、二氧化硫24万t、废渣约140万t。⑤改善气候。水电工程一般都有大型水库,水库在夏季对周边气温有降温作用,冬季有增温效用,但影响幅度及范围不大,水库蓄水后可改善干热河谷气候,有利于喜湿热植物生长,改善大气环境质量[3]。⑥有利于发展生态产业。水库可改善灌溉条件,有利于发展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和生态旅游业,从而繁荣库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真正推动上游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水电开发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
水电资源是西部生态脆弱地区最具优先开发条件的富集资源,利用水电工程建设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开拓财源,脱贫致富。首先,水电建设项目作为一种产业对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并与当地有较强的联系效应,可与高耗能工业联动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带动人、财、物、信息、民族文化的发展。其次,生态脆弱地区水电资源的组合、配套好,成本低,潜力大,水电建设项目应成为具备现实比较优势和潜在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第三,生态脆弱地区人口承载能力大,兴建水电站的移民少,易于安置,大力开发水电必将给生态脆弱地区带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 水电开发可解决农牧民的能源短缺问题
以电代柴,调整不合理的“木头财政”,有利于长江流域“天保工程”和“绿色生态屏障”的建设。长期以来,能源是制约生态脆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由于能源短缺,生态脆弱地区长期以薪柴、秸秆、牛马粪等作为燃料,减少了土地和草原的肥力补给,降低了农作物和牧草的生产能力。因此生态脆弱地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水电资源的开发步伐,以电代柴,解决退耕还林还草后的烧柴问题,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长江上游河源地,真正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劣势: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兴建大坝引起的。无论是调节性能好的大型水库还是径流式发电,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都是通过构筑物(大坝或其它建筑物)对河道的阻隔、水沙情势的变化、淹没与移民三个方面和工程施工而引起的。其不利影响主要有:①水库淹没与移民对环境的影响。水库淹没对生态环境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会产生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对森林资源及陆生动植物的影响,对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疗养区及其它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设施的影响,对铁路、公路的影响,对聚落环境的影响,以及移民安置造成的水土流失,发展乡镇企业安置移民带来的环境污染等。②水库雍高水位及水沙情势变化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其影响主要有:水库库岸滑坡、塌坍、水库诱发地震,泥沙冲淤,地下水位升高使土地盐碱化、沼泽化等水质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变化,水温结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水质污染对水生生物和人群健康的影响水库径流调节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回水段的影响等。③水电站大坝及其它构筑物阻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有:阻断了一些洄游性鱼类的通道,淹没鱼的产卵场,大坝的上、下游形成了不同的水生生态系统,改变了鱼类生态习性阻碍了航运和漂木。④大坝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大坝施工带来以下主要环境问题:水电站施工开山挖洞造成尘土飞扬,粉尘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水电站施工废水排放量大,悬浮物含量较高,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江河会造成下游水质下降,影响城镇和居民用水质量,局部河道淤塞水电工程施工弃渣和料场开采占用大量土地,施工结束后又未进行复垦和绿化,对地貌景观和植被破坏很大随意弃渣,极易造成局部水土流失、河道淤塞、下游河道水位抬高等。在这些不利影响中,除不可逆转的不利因素外,一般可根据其影响性质、影响程度和后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分别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数千年来的人类历史表明,人口的迁移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谋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存在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水库移民是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因兴建水库引起的数量大、有组织的人口迁移,具有非自愿性质,涉及社会、环境、资源等诸多方面。水库移民常常是水电站建设规模的制约因素,如安置不当会影响成千上万人的生产与生活,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首先,水库移民数量大而集中其次,移民的经济损失大第三,移民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水库移民往往地处偏僻山区,基础设施缺乏,所以水电站建设在给移民带来大量社会、经济、资源损失的同时,也给移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然,如果不能妥善安置好移民,可能给移民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导致次生贫困,使移民陷入“穷”与“灾”的恶性循环之中,诱发社会动荡。
希望我们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其它疑问,请致电24小时供电服务热线95598咨询。
根据上述职责,云南省能源局机关设 6 个内设机构(正处级)。 指导能源行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参与能源运行调节和应急保障承担能源科技进步和装备产业的有关工作组织能源的重大示范工程和推广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负责能源对外合作按照规定权限核准或审核能源境外投资项目。
广东中山印发《中山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到2025年,氢能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近日,广东省中山市发展改革局印发《中山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高质量的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材料、零部件及装备研制特色产业集聚区,建成氢能产业先进制造集聚高地、多场景应用示范基地,实现氢能商业化应用,氢能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到2030年,氢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建成氢能关键材料、技术及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形成集氢气制、储、运、加、用于一体的氢能产业体系,氢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明显提升,为中山市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形成有力支撑。
中山具备发展氢能的基础与机遇
中山市聚集了我国最早的一批氢燃料电池行业企业,氢燃料电池产业链比较完整,初步形成了产业生态雏形。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中山市拥有一批氢能相关的本土企业,初步形成了一条从上游制氢到中游储运,再到下游应用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作为传统制造业基地,中山市具备发展氢能产业所需的产业配套能力。
燃料电池应用场景多元。燃料电池技术除了在车端使用,还可以在船舶等其他交通工具上应用。中山市不但有燃料电池车端应用相关企业,也有船舶制造企业。依托水系发达和拥有港口、码头等应用场景的优势,中山市可示范应用燃料电池船舶,将中山市打造成中国燃料电池船舶生产及相关技术研发高地。
区位优势突出。广东省正在打造“广州-深圳、广州-珠海”氢能运输走廊,中山市地处该走廊几何中心,这给中山市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特别是深中通道打通后,中山和珠江口东岸城市的经济往来频繁,可以实现中山和深圳、东莞氢能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中山市氢能产业链企业,可以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氢能产业的分工和融合。
打造氢能产业集群
《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示范带头作用,形成“特色鲜明、多元示范”的产业格局,抢抓国家大力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政策机遇,主动融入广东省氢燃料电池产业集群建设,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打造中山市氢能产业“一核、两带”创新发展高地。
“一核”:指翠亨新区,以东片区(原马鞍岛)为核心,东承深圳,推动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联动协同,集中突破氢能核心关键技术和关键材料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用瓶颈,集聚发展一批国内外领先企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积极探索氢能推广运用商业模式,打造零碳城市示范区,带动东西两带拓展氢能产业发展空间。
“两带”:指东部环湾氢能产业带和西南沿江氢能产业带。东部环湾氢能产业带以翠亨新区为引领,主要包括火炬开发区、民众街道、三角镇。重点发展制氢、储运装备及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链“链主”企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吸引产业、人才、资金、创新等资源集聚,推动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打造产业发展新生态。
西南沿江氢能产业带以中山科技创新园为引领,主要包括南区街道、大涌镇、板芙镇、神湾镇。开展氢能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优化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产业链优势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发展。推动氢能船舶和东部环湾氢能产业带联动发展。
《规划》明确,支持优势企业以相互持股、战略联盟等方式强强联合,通过整合上下游产业要素,推动从研发、生产、应用到服务的产业链深层次互动和协作。围绕“制取、储运、加注、应用”四个环节补链强链,建设氢能研发、生产、示范中心,打造中山特色氢能产业体系。
建设氢能产业园区。以翠亨新区为主平台,高水平、高标准打造配套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氢能产业集聚区,集中建设标准研究、检测试验、安全运营检测、知识产权快速认定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引导氢能高端要素集聚,营造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鼓励翠亨新区(南朗街道)等结合实际规划建设氢能产业园区。
巩固氢能产业基础。围绕绿电制绿氢开展技术布局,重点突破电解水制氢核心技术,开发低能耗碱水电解制氢关键部件、清洁能源PEM电解制氢装备等电解水制氢装置。发展光伏发电制氢、风电制氢、生物质制氢、分布式制氢等关键技术,适应可再生能源间歇性、波动性的特点。加快风电海水制氢技术研发,探索海上风电消纳储能模式。鼓励新建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配套制氢装置,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