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怎么做?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人们已经认识到,单凭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科技的层出不穷,能源的储量、生产和使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寻找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的可再生能源就成为21世纪中科学家的重要任务。
目前,太阳能、核能、风能、海洋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为人类的能源问题指出了一条道路。它们的应用不但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还使得人类从有限的一次能源使用转向多样化的、再生的、取之不尽的洁净能源的使用。使用洁净的可再生能源是人类低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优美环境的保护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摘要:本文阐述了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
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
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
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指出“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
活”才能实现减排的目的。而“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俭朴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要实现“低碳生活”,
宣传引导和制度保障是缺一不可的。
关键词:环境科学;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可持续消费
1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形成背景
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Kick the Habit!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
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
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
模式转变
进入21世纪,全球油气资源不断趋紧,保障能源安全压力逐渐增大,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现,同时
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有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问题。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
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现在,欧美发达
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
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投入巨资致
力于发展“低碳技术”;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
划。这一切对我国而言,已形成压力和挑战。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
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
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
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2从技术角度看低碳经济
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低碳经济”要实现的最重要的两个目标。英国所倡导的“低碳
经济”,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工业生产、建筑和交通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的能效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通过
一系列制度框架和激励机制促进能源形式、能源来源、运输渠道的多元化,尤其是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
源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低能源消耗和低碳排放的目标。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
放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以及生
物质能技术。一般把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等称为新能源或替代能源,生物质能认为是替代能
源中的可再生能源。
风力发电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技术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目前它的成本也还是高于煤电、水电。此
外,人们认为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而火力发电过程要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因此说风电
不排放二氧化碳,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与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是不排放或很少排放二
氧化碳,但在制造风力发电设备及其维修、维护过程中是一定要排放二氧化碳的,我们不能光比较发电过
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应当比较火力发电和风力发电发出单位电量的全程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说,认
为风力发电、电动汽车不污染环境,不排放二氧化碳的观念首先是不科学的。再比如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
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1]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商业化目标还很远,技术还很不成熟。目
前新能源开发的高成本一方面说明技术不过关,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所谓新能源并不是无污染,也不见得二
氧化碳排放量就低,在没有进行全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较之前,不能轻言新能源是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
源。
2.2生物质能技术的实施结果
生物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质能技术,看似“一石两鸟”,既解决化石能源紧张的替代和缓解
问题又改善环境。但从目前实施的结果看,它带来的问题似乎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美国发展生物质能的
新政策出台后,美国的粮农们纷纷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或将种植其他作物的土地也改种为玉米。据统计,
2007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创下1944年来最高纪录,产出的玉米中多达五分之一被用来生产乙醇汽
油。如此旺盛的需求当然也带来了价格的上扬,仅2007年一年,美国国内的玉米价格就上涨了50%。[2]此
外,由于被玉米挤占了种植空间,大豆的供应量减少,价格也开始上涨。因此布什的新能源政策招致了不
少人的批评。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琼·齐格勒警告说,一些国家将粮食转化为燃油的做法是一种“反人类罪”,这种做法将加剧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短缺,抬高粮食价格,让更多贫困人口难以承受。利用粮食作物
转换成生物燃料的政策对于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无疑雪上加霜,必将给世界造成更大规模饥荒。
在中国,2007年猪肉和食用油价格的一路飙升,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饲料价格的上涨,而且粮食
价格飞涨波及的不仅仅是中国。美国的一项能源政策对世界范围内的食品价格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可谓美
国的生物燃料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全球8亿有车一族与20亿最贫困人口之间针对粮食展开的较
量。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开发生物质能的计划并未带来化石能源紧张问题丝毫的缓解,倒是使新旧问题
相互交织,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困扰。
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和新能源的发展对于“低碳经济”不重要,而是我们在推行“低碳经济”的
同时要倡导“低碳生活”,或者说,“低碳生活”应当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低碳经济应与低碳生活相依托
“低碳经济”的重要含义之一,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
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
潜力。
在市场经济体制和观念下,“低碳经济”高能效、低能耗技术状态下的生产仍然是追逐最大利润,因
此大量生产就是不可避免的,所生产的产品最终一定要想办法卖出去的,而且是卖的越多越好。大量生产
必然会产生大量污染、大量排碳。单位能耗降低了,但总量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不会减少多少
的。举例来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小汽车行驶一百千米的耗油量下降了约50%,但小汽车的总量却增加了
几十倍,显而易见的是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许多倍。因此说,“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
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减排的目的。
3.1“低碳生活”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乃至于气候
变化有关,比如一张A4纸的能源含量接近0.1度电,[3]由此也可算出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绝大多
数人的生活能够采取低排碳的适度消费的方式,那么“低碳经济”的实现是有可能的,有怎样的生活方式
就有怎样的经济。
“低碳生活”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它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
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
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
如今在发达国家,很多人已经接受了由低碳经济带来的低碳生活方式,为了过上低碳生活,他们愿意
做出自我牺牲,从关掉暖气到放弃驾车去上班。今天欧洲人越来越喜欢乘坐火车出行,一个主要原因是乘
高速列车带来的人均碳排放只有飞机的1/10。
简约生活,也正成为更多中国人家奉行的生活准则。一些收入早已进人中产阶级的市民,也会穿着旧
衣服去早市买便宜青菜,骑自行车出行,使用最老款的手机。煮鸡蛋早关一分钟煤气、用洗衣服的水冲厕
所、随手关灯,打印用双面纸等习惯早已深入到那些最有教养的阶层中去,带来心灵的宁静。
然而,能够自觉地在可持续消费价值观指导下做到适度消费的人是不多的,大量消费依然是社会生活
的主旋律。低碳经济绝大部分时刻还只是一个概念,低碳生活也只是处在令人尴尬的纸上谈兵阶段。
在实际生活中,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比例太
高。一方面在努力实现“低碳经济”,一方面又不停地挥霍。这些都是消费主义文化使然。
消费主义文化总是不断刺激你去换最新款的手机、电视、衣服、鞋子;轰炸般的商业广告煽动着公众
一浪高过一浪的消费欲望,把人变成商业利润的工具。不少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用一个月的收入买
一款新式手机或一个名牌皮包眼睛都不眨。中国现在每年平均淘汰近7000多万部手机,产生着大量的电
子垃圾。[4]不少年轻女性家里堆满了各种款式的鞋子和皮包,但还是要去买更新的款式。在提倡“低
碳生活”的今天,“能挣会花”的口号不再象征着现代化理念,而象征着一种浪费资源的野蛮消费方式。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正走向人类文明的反面,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实施,不但污染了生态环境,而且污染了人们的心灵。正是这种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造成了世界能源、资
源的紧张。
3.2“低碳生活”要有制度保障
今年6月13日,湖北省首次公示部分省直机关办公建筑能源审计结果,包括省建设厅、交通厅、发
改委在内的20个省直机关办公楼,每年每平方米的平均耗电量为80度,是普通民宅的3~4倍。[5]而
在这之前,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湖北省政府都发布了节能降耗建设加以型机关的通知,并且也有一些具体的
要求。不能取得明显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务人员的节能纯粹是个人道德、认识的体现,即使有一些具
体的要求,也只是柔性的,没有一种刚性的制度约束,来催逼他节能。如果政府节能有制度保证,那么公
务人员一旦不节能,就会受到组织、经济等方面的惩戒,将会极大地推进节能在政府层面的落实。
6月16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将办公节能措施具体化,如制定了“夏季着清凉装上班,除外事
礼仪需要外不穿西装不系领带”、“办公楼四楼以下不乘用电梯”、“公务出行拼车、乘用公交车”等规
定,正在将办公节能措施具体化,并率先在公务人员中推行,这在大方向上应该看作是走向了制度化。如
果这些制度再辅之以惩戒措施,将会更现实化,也便于操作。
全民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宣传教育开展以多年,公众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除了道德层面
的教育引导外,还必须有制度的约束。6月1日之前,许多人怀疑“限塑令”的可操作性,但颁布后,还
是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并且取得了实效。
总之,“低碳生活”的广泛实施,,将扼制“高碳经济”的蔓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而实现这
一目标,“低碳生活”的宣传引导和制度保障是缺一不可的。
参考文献
[1]吴晓江.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N].文汇报:2008年6月5日
[2]赖华夏.石油涨价的蝴蝶效应[J].世界环境,2008(2):10
[3]田晨.低碳生活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J].世界环境,2008(2):31
[4]陈晓凤.简约生活[J].自然之友通讯,2008(3):48
[5]毛建国.惟有通过法制催逼政府节能[N].中国青年报,2008年6月17日
1、可以了解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会的基本概念,并了解它们在能源政策和低碳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可以掌握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会的新技术及应用,以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3、可以学习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会的管理模式,以便于更好地实施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会的发展战略,推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会的发展。
4、可以学习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会的国际合作模式,以促进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社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2.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4.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和环保意识和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楼主,这题是不是8分的。(反正分数是偶数)我就这样答得,全分。
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如果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应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推动低碳转型。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气候变化国家规划,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我国一些地方特别是有些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很高,应该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与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应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应研究提出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路线图,促进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通过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标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第四,提高认识,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
低碳发展不但是政府主管部门或企业关注的事情,还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由于气候变化涉及面广、影响大,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首先需要各政府部门的参与,同时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加强研究、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同时,应加强相关的舆论宣传。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应通过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消费方式的改变和优化、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