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新能源非常感兴趣,不知大学有什么专业是研究新能源和氢能源方向的,最好也推荐推荐学校!谢谢啦!
1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清华学堂)
清华大学是“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成员。其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不仅有核能研究的硬实力,在太阳能、风能、电池、海水淡化和新材料等方面也很强。院内设有20多个实验室,包括生物质能研究室、新材料研究室等。清华材料学院的研究方向也包括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2华北电力大学:电力行业的根正苗红
由教育部与国家电网等七家电力央企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华北电力大学等九家单位组成的华北电力大学理事会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积极响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规划,2007年7月成立了国内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整合各新能源学科力量,逐步形成并深化了“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特色办学体系,其中四个基地被列入教育局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3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 Tong University):英俊济跄,经营四方
西安交大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学院,学院里设有可再生能源系,研究涵盖可再生能源生产和转换,混合动力和系统技术。此外,学校设有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材料物理与化学系研究领域涵盖能源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等。
4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JTU):相聚在东海之滨,汲取知识的甘泉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
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包括7个研究所、6个研究中心,研究领域包括太阳能、建筑节能、生物质能、风电及其控制系统、氢能与燃料电池、清洁燃料生产与生物化工转换等。相关研究中心包括与挪威科大联合建立的可持续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天津大学(Tianjin University,TJU):花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
(天津大学敬业湖夜景)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下设水利与风能工程研究院、道达海上风电研究院。化工学院下设有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绿色合成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曾成功举办“太阳能电池材料国际研讨会”。此外,学校还设有可持续能源研究中心。
6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半导体硅材料、半导体薄膜材料、复合半导体材料、微纳结构与材料物理,注重硅材料在光伏电池上的应用。能源工程学院设有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除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研究,还涵盖废弃物高效清洁能源化利用研究、新能源及先进能源系统、生物质液化研究等。
王树荣,男,1972年9月出生于浙江绍兴。博士研究生学位,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系教授教授。1993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并留校任教,1995年开始直接攻读浙江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于1999年提前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并被授予2000届浙江省优秀毕业生称号。1999年起留校任教,2001年任职副教授,2006年晋升为教授,2008年增列为博士生导师。曾于2006~2007年期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浙江大学“新星”计划资助赴瑞典皇家工学院进行合作访问交流。在浙江大学任职期间先后获得过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德育导师、浙江大学先进工作者和浙江大学优秀本科生班主任等荣誉称号。目前学术兼职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委会委员和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开发中心理事会理事等学术工作。
先后负责承担了可再生能源研究领域的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国家“863”课题、1项国家“973” 子课题和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的研究工作,另外还主持了煤清洁利用领域的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3项国家“863”子课题和1项国家“973”子课题等多个重要国家级项目的研究工作。曾以第二获奖人身份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并以主要参加人身份获得省部级奖3项。自2004年以来,以第一、二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先后在国内外期刊或会议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5篇,EI收录论文31篇,一级期刊论文12篇。其中单篇论文被SCI正面他引30余次,单篇论文影响因子最高达8.25。以第一、二发明人授权或申请9项发明专利。
2.东北大学,985,其新能源专业涉及方面也较广
3.西安交大,浙江大学,河海大学,还有一部分工业大学都有新能源专业,具体去学校官网看看,了解更多。
====== 实验室领导班子组成 ======
姓 名 性别 职 称 实验室任职 工作单位
骆仲泱 男 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博导 主任 浙江大学
周俊虎 男 教授、博导 副主任 浙江大学
施正伦 男 研究员 副主任 浙江大学
程 军 男 副教授 外事秘书 浙江大学
刘建忠 男 教授、博导 科研秘书 浙江大学
周劲松 男 教授、博导 学术秘书 浙江大学
====== 第二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姓 名 性别 职 称 专业 工作单位
黄其励(主任委员) 男 院士、博导 动力工程 东北电力公司
倪明江(副主任委员) 男 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导 委员 浙江大学
岑可法 男 院士、博导 工程热物理 浙江大学
包信和 男 研究员、博导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
陈勇 男 研究员、博导 热能工程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
樊建人 男 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博导 工程热物理 浙江大学
郭烈锦 男 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博导 动力工程 西安交通大学
郭庆祥 男 教授、博导 有机化学 中国科技大学
骆仲泱 男 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博导 工程热物理 浙江大学
王洋 男 研究员、博导 煤炭化学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姚强 男 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博导 热能工程 清华大学
章明川 男 教授、博导 工程热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郑楚光 男 教授、博导 动力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
====== 第二届实验室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
姓 名 性别 职称、职务 专业 工作单位
Ronald K. Hanson 男 美国工程院院士 燃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Fransson, Torsten Henry 男 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 能源动力 瑞典皇家工学院
Tomas Kaberger 男 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瑞典能源署署长 可再生能源 Lund University
Nickolas J. Themelis 男 美国工程院院士 废弃物能源 Columbia University
Lars Eric Marcus Aldén 男 瑞典皇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燃烧物理 Lund University
Dawid Y.S.Lou 男 教授、系主任 动力工程 美国Nebraska大学
Joachim Werther 男 教授、所长 多相流 Technical University Hamburg-Harburg
Robert E. Hall 男 空气废物管理处处长 污染物控制 美国环保署(EPA)
Alfons Georges Buekens 男 教授 污染物控制 Free University of Brussels
Benjamin Jurcik 男 Air Liquide R&D Scientific Director 化学工程 Air Liquide Laboratories
Choi Sangmin 男 教授、韩国燃烧学会主席 燃烧学 韩国高等工业科技大学(KAIST)
Gérard Grehan 男 教授、实验室主任 光学物理 法国应用科学院鲁昂分院
G. C. Dismukes 男 教授 氢能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 第一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 ======
姓 名 性别 职 称 学术委员会任职 工作单位
岑可法 男 院士、博导 主任 浙江大学
黄其励 男 院士、博导 副主任 东北电力公司
郑楚光 男 教授、博导 委员 华中科技大学
陈昌和 男 教授、博导 委员 清华大学
陈勇 男 研究员、博导 委员 中国科学院
郭烈锦 男 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博导 委员 西安交通大学
章明川 男 教授、博导 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
陈义良 男 教授、博导 委员 中国科技大学
李大冀 男 教授、博导 委员 东南大学
王洋 男 研究员、博导 委员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
于遵宏 男 教授、博导 委员 华东理工大学
倪明江 男 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导 委员 浙江大学
骆仲泱 男 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博导 委员 浙江大学
严建华 男 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博导 委员 浙江大学
樊建人 男 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博导 委员 浙江大学
====== 第一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顾问组成 ======
姓 名 性别 职 称 学术委员会任职 工作单位
P. Basu 男 教授、博导 顾问 加拿大新斯科舍工业大学
谷口博 男 教授、博导 顾问 日本北海道工业大学
向哲愚 男 博士 顾问 美国能源部
C.K.Lee 男 教授 顾问 加拿大国家煤与矿物资源研究所
Dawid Y.S.Lou 男 教授 顾问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Nebraska大学
J.R.Howard 男 教授 顾问 英国伯明翰大学
固定研究人员
岑可法院士 倪明江教授 骆仲泱教授 严建华教授 樊建人教授
高翔教授 池涌教授 周俊虎教授 施正伦研究员 周昊教授 方梦祥教授 周劲松教授 程乐鸣教授
王勤辉教授 陈光明教授 吴祖成教授 邱利民教授 金滔教授 刘建忠教授 蒋旭光教授 李晓东教授
马增益教授 赵虹教授 杨家林研究员 黄镇宇教授 王树荣教授 王飞教授 甘智华副教授 王勤副教授
余春江副教授 周志军副教授 程军副教授 金余其副教授 王智化副教授 邱坤赞副教授 翁善勇副教授
蒲兴国高工 谷月玲高工 郑航高工 金军高工 施正展工程师 陈玲红工程师 杨卫娟副教授 朱艳群助研
陈彤副研究员 陆胜勇副教授 罗坤副教授 黄群星副教授 成少安教授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2012年将原有的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合并统一改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新能源与科学工程专业怎么样、学什么、前景好吗,供大家参考!
1、新能源与科学工程专业简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2012年将原有的风能与动力工程和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合并统一改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主要学习新能源的种类和特点、利用的方式和方法、应用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体内容涉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电能等等。各开设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科设置和专业特点不同,导致在具体的学科方向上不同。
2、新能源与科学工程专业主要课程
理论部分:在基础教育系列中重点强调基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工程技术基础课群大学外语、马克思主义原理等社会科学课群。在专业教育系列中重点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包括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能源系统工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光伏科学与工程、风力发电原理、生物质能工程、核能利用基础等专业平台课群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场等专业选修课群等。
3、新能源与科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新能源产业,立足于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能源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4、新能源与科学工程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
5、新能源与科学工程专业比较不错的大学推荐,排名不分先后
1. 浙江大学 A++
2. 上海交通大学 A+
3. 河海大学 A+
4. 西安交通大学 A+
5. 福建师范大学 A+
6.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A+
7. 中南大学 A+
8. 新余学院 A
6、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专业服务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新能源
2、汽车及零配件
3、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4、机械/设备/重工
5、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6、学术/科研
7、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